文言知识各个击破之虚词篇.doc_第1页
文言知识各个击破之虚词篇.doc_第2页
文言知识各个击破之虚词篇.doc_第3页
文言知识各个击破之虚词篇.doc_第4页
文言知识各个击破之虚词篇.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知识各个击破之虚词篇一、 学习目标:1、 识记第二单元常见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2、 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3、 总结虚词在不同语境下的释义规律。二、 学习方法:归纳法、比较法、讨论法、识记法三、 自主学习。1、 虚词的定义: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词,有连接或附着各类实词的语法意义。2、 虚词的类别:根据能同哪些实词或短语发生关系,发生什么样的关系,可以把虚词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六类(注:在古代汉语中,实词与虚词的划分与现代汉语中的分类不同。由于古人的语法观不如今人明确,古代汉语中把具有实词属性的代词归入虚词范畴之中。我们在学习古代汉语时,仍然沿用古代遗留下来的传统提法。)。3、 虚词的特点 同一用法的虚词,可以用很多不同的文字形式来表示。例句1:范围副词“都” 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廉颇蔺相如列传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桃花源记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孟子 例句2:否定副词“不” 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邹忌讽齐王纳谏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世说新语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苟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多数虚词,一个词可以当现代汉语几个虚词用。 例句: 得复见将军于此。 于在 请奉命求救与孙将军。 于向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于到 青,取之于蓝。 于从 故燕王欲结与君。 于与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于对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于比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于被4、常见文言虚词及其用法归纳:高考要求掌握的18个虚词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在第二单元中,我们接触最多的是之、而、以(注:这三个文言虚词是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请大家按照其词性的不同牢牢识记)。之 代词可分为人称代词与指示代词。人称代词时候一般译为他(她)(他们)”、“它(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指示代词一般译为这(这件事)等。 例句: 公从之,辞曰。烛之武退秦师 之:代他,指佚之狐。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烛之武退秦师 之:代他们,指秦军。 太子闻之,驰往。荆轲刺秦王 之:这件事,指樊於期自刎。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鸿门宴之:它,指白璧。 助词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例句:A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B 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荆轲刺秦王 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例句:A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B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例句: 夫晋,何厌之有? 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例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例句:A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荆轲刺秦王B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动词,到去(注:这个用法很少见,应当要引起注意)例句:A 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B 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练习: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宋何罪之有?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些极也?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而1 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例句: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2 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例句: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荆轲刺秦王 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例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例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例句: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词。可不译。 例句:夜缒而出,见秦伯。烛之武退秦师 表目的,可译为“来”。 例句: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注:“而”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用法就是做连词。很多同学对而表示递进、转折、假设这三种关系能够分别,但是对而表示并列、承接、修饰这三种关系却常常弄错。在这里提供解题思路:辨别并列与承接这两种关系,只需把“而”连接的前后成分调换即可判断。可随意调换句意大致不变的是并列。如“蟹六跪而二螯”可调换成“蟹二螯而六跪”。“而”表示承接时表示的是动作的先后顺序,不可调换。辨别承接与修饰这两种关系时候,结合句意强调的重点去看,当强调的是“状语”时候,为修饰。如“夜缒而出”强调的是“缒”,即强调烛之武是如何出城的,而不突出动作的先后顺序。反之强调动作先后顺序的则是承接。如“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强调的是“有了麻烦然后才来找你”,所以应解为承接。练习: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扁鹊望桓候而还走 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拔剑撞而破之。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以 用作介词。 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句: A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B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句: A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句: A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B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荆轲刺秦王 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句: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句: A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注:两种用法相对来说出现的要少一些。 用作连词注:“以”做连词的时候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句: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句: 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句: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知。 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句: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 表示修饰关系,同“而”。例句: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辞 练习: 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不然,籍何以至此?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四 文言文学习误区(二)上课不听讲,只看参考书部分学生上文言文课时,上课只看参考书,不听老师讲课,认为一看就懂,结果书一合上,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题都不会。参考书可以看,但不宜在老师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