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茶叶科研二十年,辛勤耕耘结硕果1987年7月,张俊同志毕业于云南农业大学茶学专业,获学士学位,同年被分配到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简称省茶科所)工作,主要从事茶树栽培研究、茶树新品种选育及科技管理等工作。先后参加和主持承担了农业部、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省科技攻关项目、省重点基金项目、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横向科技合作项目等20多项,主要有: “云南省茶叶综合试验示范区”、“红碎茶大叶良种选育及无性系良种茶园栽培技术研究”、“大叶茶优质高产抗病新品种选育、有机茶生产及新产品加工技术研究”、“高香优质大叶红茶新品种选育”、“高多酚品系筛选及繁育”、“大叶茶优质高效新良种推广应用”、“云南普洱茶加工部分原料常规化学成分检测”等等。参与选育出茶树新品种10个,其中,“云茶1号”和“紫娟”两个新品种获国家林业局植物新品种保护。结合科研工作,积极撰写研究论文,先后在国际学术研讨会和国家级、省级学术刊物上交流和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代表作有:高香优质大叶茶新品种选育研究、茶树高茶氨酸RAPD多态性标记研究、普洱茶古六大茶山的历史、现状及恢复发展的具体措施等等。作为主编、副主编编撰出版专著“西双版纳普洱茶文化”、“云南作物种质资源(茶叶篇)”、“普洱茶保健功效科学揭秘”、“黄土高原铺绿金”4部。拥有发明专利2项一、茶树栽培技术的创新研究1987年,云南省农业综示区领导小组决定,在西双版纳州勐海县、思茅地区思茅和澜沧县、临沧地区双江县、保山地区腾冲县、德宏州潞西县共5地州6县,兴办茶叶综合试验示范区,并由省茶科所牵头成立了技术执行组。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张俊被委以重任,担任技术执行组副组长,协助时任省茶科所所长的张顺高同志抓好全省茶叶综示区的技术指导、实施及检查督促工作。为了更好地完成试验示范任务,促进云南茶区茶树栽培技术的提高和发展,从1987年到1991年的5年间,张俊同志经常在6个示区县的各个示范点之间奔波,与其他技术人员一起,按照综示区技术执行组制定的技术路线,结合各个示范点的实际情况,指导各地建立密植速成丰产生态茶园、地方良种园和无性系良种园,并举办了不同形式的培训班,使广大茶农较好地掌握了茶树栽培管理的新技术。经过5年的努力,全省茶叶综示区共建立密植速成丰产生态茶园4141.7亩、地方良种园1413亩、无性系良种园426.5亩,取得了较高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在经济效益方面,茶叶综示区1990年投产茶园1402亩,平均单产50.9公斤,总产量71.36吨,创产值28.5万元。复合生态茶园仅12龄茶园间作短期作物就创产值112万元,达到了以短养长的目的;在社会效益方面,通过规范化技术示范及各种培训班的举办,普及了密植速成丰产生态茶园等茶树栽培管理的新技术,带动全省新植茶园17.22万亩,栽培水平逐步向高标准发展;在生态效益方面,通过上、中、下三层作物配套种植,建立了大面积生态茶园,起到了保水保肥、改良土壤、调节气候、改善环境等作用,有利于茶树的生长及生态环境的保护。茶叶综示区的成功,张俊同志功不可抹。同一时期,张俊同志还参加了在省茶科所内实施的“园林化复合茶园生态结构研究”课题,基本掌握了复合茶园生态结构特点及其内在关系,生态茶园栽培管理技术日渐成熟。另外,1988年至1990年间,张顺高、张俊等人共同为江城县牛洛河规划设计并具体指导建立了万亩茶叶经济生态园,使之成为了云南单项扶贫的最大项目,并成功地创造了“三结合一体化”的生产经营模式,为边疆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十五”期间,云南省政府作出了实施“有机茶工程”的重大决定,决定由省财政每年投资600万元,在云南的12个主要产茶县建立2万亩无性系生态有机示范茶园,辐射带动周围地区建设10万亩生态有机茶园。但是,在有机茶生产技术方面,云南茶区尚有许多关键问题急需解决,特别是在不使用化学农药、化学肥料的前提下,如何防治茶树病虫草害?如何保持土壤肥力?如何保证有机茶叶产量和品质?等等这些问题不可回避地摆在了时任茶科所副所长、所长的张俊同志面前。针对上述问题,张俊同志带领省茶科所有关科技人员,结合云南茶区自然条件和云南大叶茶品种特点,借鉴省外成功的经验,积极开展有机茶创新研究工作,同时主持或参与主持了省科技厅、省农业厅和省农科院分别下达的三个有机茶项目,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从2000年开始,省茶科所着手进行有机茶园建设和实施常规茶园向有机茶园的转换,新开垦种植的148.5亩茶园从选址、开垦、定植和日常管理全部按有机茶园标准进行。原有374亩常规茶园也采用有机茶生产方式向有机茶园转换。2001年,省茶科所协助省农业厅制定了云南省有机茶生产规程(暂行),指导全省“有机茶工程”的实施。同时,通过省科技厅、省农业厅和省农科院分别下达的三个有机茶项目,与西双版纳、思茅、临沧、保山、德宏等地州实施联合攻关,开展了一系列有机茶生产关键技术试验示范工作,解决有机茶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难题和障碍。 2003年12月,茶科所100亩有机茶园、200亩有机转换茶园和一座有机茶加工厂通过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有机茶研究与开发中心的认证检查,获得了该中心颁发的有机茶证书。2004年和2005年又两次通过了该中心(已更名为杭州中农质量认证中心,即OTRDC)的有机复查认证。同时,张俊同志主持或参与主持的省农业厅、省农科院和省科技厅三个有机茶项目也分别于2003年底和2005年底按要求完成了试验示范任务和生产建设任务。通过这些有机茶项目的实施,在各茶区建立了4500多亩有机示范茶园,系统总结出了一整套有机茶栽培管理技术,对云南有机茶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二、茶树新品种选育云南省茶叶综示区验收之后,张俊同志在从事茶树栽培技术创新研究的同时,研究工作的重点逐渐转向茶树新品种选育方面。1991年,张俊参与主持了农业部下达的重点协作课题“高香优质大叶红茶新品种选育”,对云抗27号、云抗37号、云选9号3个茶树品系在前人多年鉴定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品比和区试,完成材料整理、分析,撰写报审材料,于1995年7月报经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被认定为3个新的省级无性系良种。 1991年至1998年,张俊还参与主持了省科委下达的攻关课题“红碎茶大叶良种选育”。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对738号、7311号、云抗12号、云抗48号、云抗50号、7638号等11个新品系进行系统选育鉴定,并收集、整理了较为完整的区试资料。1998年12月,“红碎茶大叶良种选育”课题通过了云南省科委组织的同行专家组验收,选育出的738号、7311号、7638号3个新品系通过专家鉴评,其中,738号、7311号于1999年、7638号于2000年分别报经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被认定为省级茶树无性系良种。1996年至2000年,张俊主持开展了农业部重点课题“高多酚品系筛选及繁育研究”,初步选出茶多酚含量高于37%的单株材料8个。 2001年至2005年,张俊参与主持开展了省“十五”攻关项目“大叶茶优质高产抗病新品种选育、有机茶生产及新产品加工技术研究”,其中,新品种系统选育部分对多年来系统选育出的云抗12号、云抗15号、751号、云抗48号、云抗50号等11个新品系进一步开展鉴定筛选,并布置品比、区试工作。2005年11月,云茶1号(原751号)、云抗48号、云抗50号三个品种通过了云南省科技厅组织有关单位专家的现场品种鉴评。当年,“云茶1号”和“紫娟”两个新品种获国家林业局植物新品种保护。三、普洱茶的研究和文化传播随着普洱茶品饮时尚由台湾、香港而转至大陆,在很短的时间内普洱茶风靡整个茶界,但由于普洱茶属于特定时期特殊人群引用的茶类,相对绿茶、红茶研究相对滞后,围绕普洱茶的加工工艺、品质形成、品质鉴定、标准、保健功能一系列问题都没有准确的科研数据给予解释,普洱茶的宣传被扭曲、功能被无限扩大,为了云茶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张俊带领茶科所一批科技人员会同农大的教授学者积极向政府呼吁,争取政府对普洱茶的研究立项,积极参与普洱茶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的制定审查,在每一届普洱茶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上都发表演讲,及时公布普洱茶的最新研究成果;全程参加西双版纳古茶园、古茶山、双江大雪山、普洱困鹿山、昌宁古茶山的考察、普查,见证云南丰富的古茶资源,积极配合政府到北京、广州、央视做普洱茶科学研究和普洱茶文化的宣讲,成立茶科所普洱茶茶艺表演队在北京、昆明、版纳巡回表演,为普洱茶的科学、健康、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回顾二十多年的科研工作,张俊同志由一名普通技术员成长为研究室主任、副所长、所长、研究员,同时还兼任西双版纳普洱茶研究院院长、云南农业大学普洱茶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茶叶学会理事、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普洱茶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云南省普洱茶协会副会长、云南省茶叶商会副会长、昆明茶文化促进会副理事长、云南茶叶协会常务理事、云南省茶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顾问)、云南省生态经济学会理事,中国茶叶编委、云南茶叶副主编、民族茶文化副主编、韩国-中国普洱茶研究员首席教授。2009年月入选云南省第九批技术创新人才、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人才。张俊对云南茶叶的发展作出了显著的贡献,这得到了省内外茶叶界及上级领导的普遍认可。在这样的成就面前,张俊同志没有止步,张俊在各种场合发言都感慨云南虽拥有世界最丰富的茶资源,是全国产茶第一大省,却不是强省,其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却是最关键之因素,为此,张俊又做出常人难以理解之举动,解除与云南省农科院的劳动关系,到七彩云南庆沣祥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开始了他在茶业道路上的新征程。浓缩版张俊同志现任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所长、中国茶叶有限公司普洱茶研究院院长、西双版纳普洱茶研究院院长、勐海县云茶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副研究员。兼任西双版纳州茶业协会常务副会长、云南省茶业协会副会长、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理事、云南农业大学茶叶系硕士生导师。1987年7月云南农业大学园艺系茶叶专业毕业分至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工作,先后任开发研究室、栽培研究室、品种研究室主任、副所长、所长、党委书记;现任云南省农科院科技产业管理处副处长(正处级)、西双版纳普洱茶研究院院长、云南农业大学普洱茶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茶叶学会理事、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普洱茶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云南省普洱茶协会副会长、云南省茶叶商会副会长、昆明茶文化促进会副理事长、云南茶叶协会常务理事、云南省茶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云南省生态经济学会理事,中国茶叶编委、云南茶叶副主编、民族茶文化副主编、韩国-中国普洱茶研究员首席教授。2009年8月晋升为研究员,9月入选云南省第九批技术创新人才、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人才。自参加工作20多年来一直从事茶叶的研究和成果示范工作,先后主持和参加了农业部、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国家星火计划项目、省科技攻关项目、省重点基金项目、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等20多项,获得各级科技成果奖6项次,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在茶树的栽培学科上通过实施云南省茶叶综示区,推广云抗10号无性系良种及配套速成密植丰产栽培技术,实现了云南无性系良种零的突破,使云南的茶园面积从150多万亩发展到250多万亩,茶园的质量和单产得到跨越式发展,为现在云茶产业翻番到500万亩奠定了坚实基础;90年代后在茶树新品种选育方面上,取得了较大突破,选育出了佛香1号、佛香2号、佛香3号、佛香4号、佛香5号、云茶1号、云抗48号、云抗50号等8个茶树新品种,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省级无性系良种3个,获品种鉴定证书3个,品种登记2个。“云茶1号”和“紫娟”两个新品种于2005年11月被国家林业局授予植物新品种权,品种权号分别为:20050030、20050031,目前云南茶园的良种比例已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进入新的世纪,围绕云南普洱茶产业的持续健康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三只黑猫咪水粉画课件
- 小儿龋齿相关课件
- 高校学子求职利器:港澳保送面试题库实 用指南
- 三八妇女节宣传反诈课件
- 小儿足推课件
- 婚宴上女方父母讲话稿
- 大班语言教案找小猫
- 大班下学期教研工作计划
- 大学生暑期市场社会实践报告人与动物和谐共处
- 大学生暑假做义工社会实践报告
- DB37T 5230-2022 岩棉复合板外墙外保温系统应用技术规程
- 车辆免责协议书范本
- 游戏开发流程及测试规范手册
- 风险承担合同模板
- iso220002024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标准
- GB 3836.15-2024爆炸性环境第15部分:电气装置设计、选型、安装规范
- 新版计量认证质量手册
- 有机农业种植合同
- DZ/T 0462.1-2023 矿产资源“三率”指标要求 第1部分:煤(正式版)
- 临沧市市级单位遴选(选调)工作人员笔试真题2021
- 2024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直属事业单位招聘4人公开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笔试参考题库(共500题)答案详解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