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一定要看哦.doc_第1页
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一定要看哦.doc_第2页
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一定要看哦.doc_第3页
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一定要看哦.doc_第4页
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一定要看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电视棒第七篇 风景名胜 文物古迹金华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全省旅游副中心,2001年成功创建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境内江河分属钱塘江、瓯江、曹娥江、椒江等四大水系。地貌呈内陆盆地形态,与中低山、丘陵错落交织而成。金(衢)兰盆地、永康盆地、浦江盆地、武义盆地、东阳江盆地、南马盆地、墩头盆地等串珠相连。山脉有千里岗、龙门、仙霞岭、大盘、会稽等5条,延伸绵亘于域区地带,形成山青水秀、风光旖旎,溶洞、峻峰、峡谷各具特色的自然景观,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处,省级6处,市级10处,县(市)级15处。金华自宋元以来有“小邹鲁“之称,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理学大盛,吕祖谦独树一帜,与朱熹的理学,陆九洲的心学三足鼎立,唐仲友则以经制之学鸣于世。他们收徒讲学,形成以杂博致用为特色的金华学派,在全国颇有影响,一直衍化到元末明初。1937年,杭州沦陷,金华一度成为东南抗日前哨,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计有13个抗战文化团体、9种报纸、50多种刊物、12个抗战剧团、20家书店,当时金华被称为“东南抗战文化名城”。金华市域名胜古迹众多,有国家级文保单位10处,省级文保单位32处,县(市)级文保单位390多处,馆藏文物达3万余件。如南朝齐隆昌的八咏楼、梁大同的大佛寺、唐代的法隆寺经幢、元代的天宁寺、明清的卢宅肃雍堂,以及太平天国将领李世贤将当时的清考试院拓建成的侍王府、浦江郑义门,都是江南著名的古建筑。从1990年起,金华各级政府和众多有识之士,秉承祖先遗风,抓住机遇,加大投入,注重梳理山水,发掘文化,使原有的景区、景点得到了整修和提升,还开发建成十多处融旅游、观光、休闲、度假、购物、餐饮、憩息为一体的新型风景名胜区。至2004年底,全市已成功开发各类风景名胜区40个,其中包括在国内外市场享有盛誉的双龙、方岩、横店影视城、诸葛八卦村、卢宅明清古建筑群等等。历时十余年,投入二十亿元巨资营造的东方好莱坞横店影视城现已成为中国旅游界的一个奇迹。2004年,全市已有二星级以上旅游饭店80多家,国际、国内旅行社近50家,全年接待游客万人次,比2003年上升%;旅游产业总值亿元,比2003年上升%,相当于全市国民生产总值(GDP)的%。中国国家旅游局局长何光(日韦)对此以“金华旅游,旅游精华”给予褒扬。第一章 风景名胜第一节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双龙风景名胜区双龙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位于浙江省金华市城北8千米的金华山西南山麓,森林茂盛,水流潺潺,常年温度比山下低6,以山岳森林为背景,地下悬河、岩溶奇观、赤松祖庭为特色,观光旅游、康体休闲、避暑纳凉、海外朝圣为主要功能,年游客量在50万人次以上,1994年1月,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双龙风景名胜区分为双龙洞、黄大仙、尖峰山、赤松山、大盘山和家园里六大景区,其中双龙洞和黄大仙为核心景区,主要景点为双龙洞、冰壶洞、朝真洞、桃源洞、仙瀑洞、金华观、黄大仙祖宫、赤松宫等。双龙风景名胜区的文字记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唐代杜光庭洞天福地记称“第三十六洞天金华山”。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四次游历金华山,对著名的“金华三洞”作了如下概括:“朝真以一隙天光为厅,冰壶以万斛珠玑为异,而双龙则外有二门,中悬重幄,水陆兼奇,幽明凑异者矣。”双龙风景名胜区素以林海莽原、奇异洞景、道教名山著称于世,全区共有各类景点151处,其中自然景点134处,人文景观17处。自然景点包括有观赏游览价值的溶洞10余处,山峰景观18处,岩石景观(溶洞和造型地貌)57处,植物景观18处,水体景观23处,天象景观4处,动物景观2处。最为有名的自然景观是分别以“卧舟”、“观瀑”、“赏石”、“探险”四种特殊游览方式扬名于世的双龙洞、冰壶洞、朝真洞和桃源洞。还有洞中泉、瀑、潭,自然天成,鬼斧神工,洞中瀑布落差73米,被称为“中国一绝”、“世界洞瀑之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双龙风景名胜区所处的金华山算不上险峻奇绝,但由于早在东汉时期道教文化鼎盛,被称为“江东名山”,与“五岳”齐名,尤其是黄初平经东晋道教理论家葛洪写进神仙传被尊为黄大仙后,“叱石成羊”的故事广为传播,金华山香火鼎盛,游人络绎不绝,成为名冠江南的道教名山和道教圣地。“黄大仙”与“金华三洞”并称“双龙四绝”。从梁武帝萧衍到明太祖朱元璋,曾有十六位帝王为金华山寺观及高僧、道长、隐士赐匾额、领封诰或避难、驻跸。古往今来,李白、王安石、苏轼、陆游、郁达夫、黄宾虹等名人和毛泽东、周恩来、朱德、朱镕基、吴邦国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在双龙留下足迹。方岩风景名胜区位于浙江省永康市东部,距永康市中心22千米,由方岩、南岩、五指岩、五峰、石鼓寮、烈士陵园、灵山湖、状元湖等八大景区组成,以丹霞地貌为背景,峰险、石怪、洞奇、瀑美为特色,朝圣观光、旅游休闲、影视拍摄为主要功能,面积148.3平方千米,年游客量在70万人次以上。2004年1月,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五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方岩山是整个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海拔400米,周长约3000米,四边如削壁,形似方城,故名方岩。唐大中四年(850)始建大悲寺(后改名广慈寺)于山巅,是浙中佛教圣地和著名古刹之一。宋宝元二年(1039)之后,方岩因胡公(名则)大帝而名声倍增,香火长盛不衰,毛泽东对胡则为官也曾有好评。郁达夫写有方岩记静,称赞方岩自然美。方岩山共有大小景点30多处,其中著名景点有罗汉古洞、飞桥、天门、天街、千人坑、广慈寺、胡公祠等。罗汉古洞在南岩岩腰,是方岩山开山祖师正德禅师最早的栖身之所。洞中阔40米、高约7米、深10米,塑有十八尊罗汉。飞桥实为栈道,在悬崖峭壁间用钢筋混凝土筑就,长数百米,供游人徒步盘旋而上。在飞桥尽头的巨崖裂开一道口子,即为天门,自古至今欲登方岩绝顶,唯此而入,别无他径。五峰景区,南宋以来就成了文人墨客聚首讲学之所,古时五峰书院至今保存完好,陈亮、朱熹、吕东莱、周恩来等历史名人在此留下了踪迹。石鼓寮景区,以山清水秀、石怪峰奇著称,1999年1月,永康市一期投资700万元对其进行开发,定位为影视摄影基地,到2004年9月止,已连续接纳天龙八部等57部电视剧剧组来此拍摄。第二节省级风景名胜区六洞山六洞山风景区是浙江中西部旅游线上的主要风景区之一,位于兰溪市东郊8千米外,交通便利,有杭金衢、金丽温高速公路相连接。景区于1982年开发,1985年正式对外开放,并编制了景区总体规划,报经省建设厅批准。1989年编制了景区详细规划,把多个景点组成团,连成片,面积扩为8.5平方千米,多石灰岩溶洞,总名六洞山。有史载白云、紫霞、水陆兼游的涌雪洞“地下长河”,被誉为全国洞府泉流航游之冠。六洞山最早历史记载见于唐代,宋元以来逐渐成名,到明朝名声远播。因其背靠青山,面对平川,山峰奇秀,峭壁耸峙,茂林修竹,古刹珍藏,岚光滴翠,洞奇钟秀,不少风雅之士慕名前来游憩,留下诗词和古迹。明大地理学家徐霞客于崇帧九年(1636)十月到此游览考察,对涌雪洞作了高度评价,并写入浙游日记。清末民国初期,洞口崖壁塌方,暗河淤塞而洞闭。1982年4月,探明贯穿涌雪、玉露两洞长达千米的“地下长河”。经疏浚,“洞府水上泛舟”美景重回人间。1982年5月5日,兰溪县人民政府成立灵洞风景点筹建领导小组,历经三年开发、建设。1985年8月31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兰溪市六洞山风景区为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1986年10月18日成立六洞山风景区管理处。涌雪洞(地下长河)内曲径幽深,景观扑朔迷离,河水源远流长;以神中有奇、奇中有神著称的玉露洞“太古幻境”亦为江南深洞一大奇观。六洞山麓下的洞源村依山傍水,地灵人杰,有一代名媛赵四小姐祖居的“绮霞园”;有始建于后唐长兴(930933)年间的栖真寺,寺内“藏经楼”珍藏佛教经典大藏经梵箧本6376卷(全国原版传世仅三部)。连续20多年,景区不断加大建设投入,丰富景区内涵,改进和美化景区环境,完善景区综合功能,景区内道路交通、通讯、供电、供水、环卫等基础设施都有了较大改善。集购、食、宿、娱、会议功能于一体的涌雪居,建筑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1997年被省建设厅评为优秀建筑。1998年11月、2004年3月分别投资100、60余万元实施了涌雪-玉露贯通工程及灯光改造工程,改善丰富了游览环境和景观内涵。年游客量逐年上升,2004年达 万人次。仙华山地处浦江县北郊3千米,由仙华峰林、仙湖碧水、梅坞香雪、幽谷古寺等景区组成,共有景点92处,总面积18平方千米。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41),印度高僧宝掌自南蛮来此结庐参禅。仙华山巅,旧有庙,后改筑于山麓。宋宁宗嘉泰元年(1201)祷雨有应,三年(1203)正月敕赐“昭灵”庙额。明神宗万历三十年(1602),知县须之彦复于山上平夷处建观。明嘉靖年间建游步道以通山巅。1991年5月被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92年始开发,由县政府累计筹资3506万元,重修昭灵宫、九宵亭等建筑,新建盘山公路、游步道、广场等基础设施。2004年游客量13.63万人次。仙华峰林:是仙华山主要景区,面积6.21平方千米,簇拥耸立着21座峭崖石峰,形态各异,景点56处。其中少女峰海拔720.8米,尤为雄伟、灵秀和险峻,古称“华柱丹光”,常见云雾萦绕,相传轩辕黄帝的小女儿玄修于此升天成仙。依次是仙坛峰,海拔700米,建有仙姑庙,今称昭灵宫,多奇花野草,传说是少女为民治病采药炼丹处。玉圭峰与玉笋峰对崎,海拔660米,间距仅1米,是登少女峰的通道,建有石门,题有“天门”、“云路”字样,即古之“剑峡迟鸾”。著名景点有母子鹰、跳间猫、金丹石、鼎湖洞、织绢洞等。仙湖碧水:位于仙华山西南麓,面积3.83平方千米,分西华湖与西安峡两大中心区,有宋濂隐居处、龙门、飞瀑等景点13处。梅坞香雪:位于仙华峰林南侧,面积2.09平方千米,景点4处。明朝进士赵崇袍曾在此植梅数里。在宫山与凤山相夹而成的绿化长廊梅坞,今多已被名果桃形李替代,四月开白花,半月内漫山遍野似银装素裹。幽谷古寺:位于仙华山东侧长2.1千米的峡谷内,面积5.87平方千米。峡谷两旁峭壁分列,山峦叠嶂,谷底枕石涧流潺潺。岩腹多洞穴,曾是吕祖谦等人读书之处。宝掌古寺座落在常年烟朦雾绕之中,宝掌和尚于此修行园寂。历史上,仙华山是“三教”传经布道之所。从宝掌所云:“行尽支那四百州,此地偏称道人游。”可见道教先于佛教入驻。自宋至明,诗人方凤吟诵“仙华八景”,谢皋、吴思齐以诗会友,结成“月泉诗社”,举办“春日田园杂兴”赛诗会;元代本土才子吴莱、柳贯,以及明朝宋濂、刘基、吕祖谦等人,均为仙华山留下了诗文。龙潭郭洞位于武义县中部,距县城15千米。原名龙潭大莱口风景名胜区。1991年5月经省政府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面积35平方千米。1994年经省建设厅批复,溪里温泉区划入,面积扩大到58.88平方千米。1997年9月,经省建设厅批准,溪里温泉区划出,郭洞景区划进,更名为“武义县龙潭郭洞省级风景名胜区”。郭洞,1999年12月公布为中国民俗文化村。2003年11月,被国家建设部和文物局授予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称号。据考证,郭洞村是宋朝宰相何执中的后裔何寿之,于元代至元三年(1337年)按照内经图设计营造的村庄。“山环如郭,幽邃如洞”,故名郭洞。在全村主要出入口,用河卵石砌起长55米的古城墙,高5米,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村旁古森林覆盖100万平方米,四季林木葱郁,有南方红豆杉、虎皮楠等国家一级珍稀树木,是一处森林浴场。村中何氏宗祠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以及鳌峰塔等文物古迹,至今保存完好。龙潭景区以龙潭瀑和龙潭湖为主景,位于“V”字型峡谷之中,夏日凉爽宜人。进龙潭景区需循1000多级石阶,攀登而上,即可见三面环山的龙潭湖。湖坝之下,是层垒而下的三口龙潭。头潭水流撞击似米筛筛落般匀细,故称米筛潭;二潭水花垂击,激起半潭白浪,另半潭水依呈绿玉色,故称“碧玉潭”。三潭岩高谷深,形成宽约14米,落差200米的瀑布景观。其次还有刘秀垄、寿仙谷、清风寨、大红岩、双岩洞等,景区内各具特色的风景点70余处。三都屏岩位于东阳市近郊南部,俗称“龙头涧“,距市区5千米。1980年,吴宁镇和堂村和横店镇双月塘等地村民自发筹措资金进行开发建设。1985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东阳籍著名科学家严济慈登临此景,挥毫题写了“三都胜景”、“屏岩洞府”八个大字。1995年12月,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先后投资 2000多万元,开发建设了龙王庙、腾龙湖、五公庙、升天亭、白云洞、青云洞、石雕长廊、仙人谷、情人谷、包公府、天池、千佛塔、神话长廊、胡公庙、斤丝涧、百步峻等景点。整个风景名胜区分为“三都胜境”、“屏岩洞府”、“兰亭”、“灌顶寺”等大块,总面积22.06平方千米。2003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0多万人次。三都胜境景区内凌崖屏峙,怪石峰峡,深洞遍布,奇险无比。悬崖、曲径、石林、飞瀑、天梯、斜栏、栈道在云遮雾罩之中,龙王湘、巨岩神龟、碧云亭、天福寺、天门等在云海中时隐时现。是攀春登秋、避夏赏冬的绝佳之处。屏岩洞府景区以奇峰异洞、奇山怪石著称,被誉为“江南第一洞府”。林木葱郁,峰峦叠翠,壁立千例,硬石盘空,令人触目惊。2000年组成空中客运索道工程。区内景点20余处,其中“斤丝涧”最为游人钟爱,有一从山顶到山脚的纵深岩缝,宽约1米左右,深不可测,传说用1斤茧丝系石块入涧下垂,也未能到底,故取名谓之。游客到处,常以一项深涧或倾听涧内回音为乐。屏岩洞府观光索道长1310米,上下站高差253米,平均倾角11度,共有吊箱56只,设备由国家索检中心检测合格的北京机械研究所设计和提供,钢索采用法国欧洲钢缆公司产品,安全、舒适。每小时单向运量150人次,迄今已安全运行6000余小时。九峰山大佛寺九峰山位于婺城区汤溪镇南隅,距金华城区33千米。又称龙丘山、九岩山,系仙霞岭山脉 ,括苍山余脉,面积10.38平方千米,分九峰山、桃花源两大景区,共有景点80多个。2004年游客量约10万人次。九峰山属丹霞地貌,远望似芙蓉,近看如峰巢,峰峦嵯峨叠嶂,壑涧峡谷深邃,溪、泉、瀑、潭清洌。龙潭水深碧绿,四季不涸。兼有寺庙亭台楼榭等古建筑,整个景区像一尊玉雕镶嵌在八婺大地。九峰山文脉久远。春秋时,姑蔑国置国都于其山下。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立太末县,县治亦置于此。东汉龙丘苌,东晋葛洪(道家)、南朝宋徐伯珍、达摩禅师,唐徐安贞,五代贯休,元黄公望等名流高士,在此求学、布道、传经,留下足迹和佳话。南朝宋元嘉年间(424-453),徐伯珍迁居九峰山,建“安正书堂”,“筑室讲学,授徒千人”,成为浙中最早的儒教中心。南朝梁天监元年(502),东土禅宗第一始祖嵩陀僧达摩始建九峰禅寺,九峰中有一主峰就以其取名达摩峰。唐徐安贞自幼读书于九峰山,神龙二年(706)中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告老归隐九峰山。后人于九峰寺建“三贤堂”,尊“龙丘苌、徐伯珍、徐安贞”为三贤,合祀供奉,与胡(则)公祠一样,香火长盛不衰。五代名僧贯休曾为九峰禅寺住持。元画坛魁首黄公望画下了“九峰雪霁图”,现珍藏北京历史博物馆。时代太常卿鸿胪寺卿胡森,自号“九峰”,留下许多石刻真迹。汤溪县志述及“自来贤士大夫,春秋佳日,偶事游观之乐,必于九峰”。大佛寺位于金东区曹宅镇北隅,距金华城区22千米,面积11.8平方千米,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得益彰。2004年游客量 万人次。南朝梁大同六年(540),始建大佛寺,迄今已逾1480余年,保存完好。寺庙中佛教迦蓝七堂俱全,大雄宝殿供奉的如莱佛侧卧塑像曾被誉为“中国第四大佛”,是浙中的佛教圣地。景区鸳鸯林,坐落在寺门前的山坡密林中,所有树木都是连理同根对生成双,树种有松树、香樟、冬青、白栎、苦槠等。其中有一对古樟,树龄已达200多年。鸳鸯林树木缘何成双成对之謎,尚待后人分解。主要景点还有洞中有洞的锣鼓洞、五百罗汉堂、玉佛殿、江南一龙、百鸟朝凤岩、铁堰湖水上游乐场、东岩胜境等。1999年动工兴建的“金华碑林”也已竣工,供游人观赏。花溪夹溪位于磐安县境内,距县城前者8千米、后者30千米。总面积51.7平方千米。2001年4月被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分别由龙头灵湖、平砥长溪、高峡平湖、夹溪峡谷、谷将山等景区,以及大盘山保护区、高岗生态园区、尖山服务区组成。景点共有78个,其中天景1个,地景36个,水景22个,生物8个,建筑7个,胜迹3个,风物1个。主要景点有千米平板溪、斤丝潭、火山湖、十八涡、水下空五泄瀑等。千米平板溪,总长三千米,其中裸露长达1100米,宽1015米。千米溪底平整如削,可行驶各种车辆,溪内流水清澈晶莹。若在平板溪上行走,犹如腾云驾雾,进入仙境。经专家考察,平板溪之出奇,是由亿年前火山喷发的流纹岩形成,既有稀罕、独特和不可再生的特点,又有难以替代的科学、社会和经济价值。沿岸还有龙王庙、双龙泻玉、上下双狮、卧狮、蟹峰叠翠等景点,生长着国家级保护植物长叶榧、香果树、七子花、野大豆等。斤丝潭位于花溪风景区内,由瀑布冲击而成。一石横于潭内,将潭一分为二,外潭如扇,水较浅,内潭椭圆;相 传水深无底,有人曾以一斤细蚕丝系铁测试,丝终而铁未着底。潭内有杂物沙石、树木积存时,大水从底部翻滚,将杂物冲出,谓之“洗潭”。近有竹摇风、梅花瀑、狮虎守门、三寨九瀑等景点。十八涡,是一条南北长8千米的夹溪十八涡大峡谷,总面积96平方千米。两侧岩壁峭立,相对高度约300米。峡谷底遍布各种形状、大小不一的岩石,山涧最窄处仅1米,水流湍急。雨季,自夹溪桥而下,激流钻谷穿崖,逐级跌入深潭,形成十八个形式多样的险涡。景点有苍松古道、夹溪寨、回龙喷雪,平溪大桥等。2004年遭“云娜”台风侵袭,景区索道、交通等设施冲毁,关闭三月余,经修复重新开放。水下空五泄瀑,处于胡宅乡横路村的澄溪。五级瀑布首尾相接,第一级落差55米,第二级落差15米,第三级落差20米,第四级落差20米,第五级落差10米。第三节市、县级风景名胜区1992年以来,金华市域各级政府和业内人士,把开发当地风景名胜资源,挖掘和整修原有的山水人文景观,当作既是丰富人民生活的需要,也是扩大消费,促进经济良性循环、持续发展的必要补充,运用筹资、引资、集资等手段,由政府牵头,民营为主,对其进行巨额投资,全市计有24处分别被定为市级、县(市、区)级风景名胜区,成为当地群众喜闻乐道、游览憩息的好去处。金华市级风景名胜区景区名地理位置主要景区或景点面积(平方千米)批准定级时间丹溪位于义乌市赤岸镇东朱村境内,东近东阳、南邻永康,距义乌城区25千米。朱丹溪(1281-1358),为金元四大名医之一,中国十大医宗之一。主要景点:石牌坊、念祖亭、寿龟池、爱仙亭、鹤望轩、松鹤苑、朱丹溪纪念馆等。6.51997.10落鹤山位于东阳市六石镇境内,东嵊公路北侧,距东阳城区18千米。又名鹤岩山,位居浙东四大名山之首。主要景点:天鸡晓月、双牛角斗、乌岩卜居、净瓶青松、飞天月镜、鹤岩古庙、文昌遗书、东阳大佛、山中花园等。9.81995.8社姆山位于东阳市上卢镇境内的天鹅峰下,距东阳城区6千米。融宗教文化和自然风光为一体。主要景点:古寺庙、枫林醉晓、竹海幽居、苍松迎客、摩崖石麝香、古月桥、笔架峰、松瀑泉等20余处。1997.1五指山坐落在永康市中山,壤接东阳、义乌的三邑界边。主峰海拔718米,宛若五指探天,主要景点:五指献桃、三节楼、密浦寺等。50.31995.5白露山位于兰溪市西郊约17千米的黄店镇境内。又名五带山,可登高览胜,山腰有白岩如带的断层。主要景点:乘仙殿、慧觉禅寺、忠隐庵等。13.631994.8郑义门玄鹿位于浦江县东部郑宅镇境内,距浦江县城12千米。“江南第一家”郑义门,玄鹿八景:桃花涧、风萧台、钓雪矶、翠霞屏、饮鹤川、五折泉、飞雨洞、蕊珠石以及宋濂故居遗址等。10.61995年2月马岭位于浦江县西北部,距浦江县城约20千米。景区“秀、奇、幽、野”兼具,景点38处。如绡慢垂天、马岭之巅、美女峰、龙磨硝、将军洞等。81995.2石鹅岩位于武义县城郊。有石鹅岩、鲸鱼岩、金牛岩、五神岩,还有洞内高20米、面积2500平方米的石鹅岩洞,以及明湖秀水、宗教寺庙、红军史迹等。101996.12台山位于武义县云华乡境内,距武 义县城30千米。台山三面凌空,陡峭,山顶建有千年古寺。山上有“妙云清风”等十景,山下有“七峰夕照”等八景。51997.11琅峰山位于婺城区琅琊镇境内,距金华城内18.5千米。景点有琅峰绝壁、“手掌印”、伏虎岩、福音洞、蟠桃峰、狮球山、铁店古窑址、白沙古堰和浙江省最早建的水库等。1999.8金华市域县(市、区)级风景名胜区景区名地理位置主要景区或景点面积(平方千米)积道山位于金东区澧浦镇境内,距金华城内16千米。积道山平地而起,是金华市区唯一的孤山。山顶建有千年古寺、景区内有蒲塘文昌阁、琐园明清古建筑群、慧明岩等景点。6桃源位于金东区源东乡境内,距金华城内31千米。景区分北片、南片。北片有慧因寺、骑龙岗、麒麟岩、岩里;南片有洞殿、文武殿、天门、曲廊、十八皇伞、伏虎山等景点,是施复亮、施光南故乡。3.78龙盘位于金东区孝顺镇中柔村,距金华城内32千米。龙盘寺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迄今1400余年。由龙盘寺、九龙溪、青龙湾、白龙潭四景区组成。是金萧支队第八大队的抗日根据地。11.8戚家军蟹钳形山位于义乌市赤岸镇桥亭村,距义乌市区20千米。戚继光是明代抗倭名将,招3000名义乌兵,屡建奇功。戚家军纪念馆内由凯旋楼、长城、明代兵器、演武厅、屯田村、伏虎寨组级成。地形似巨蟹的两只蟹钳,有17座明代古墓。松瀑山位于义乌市赤岸镇乔溪村之西,距义乌城区20千米。与朱丹溪陵园、戚家军纪念馆连成一线,各相距2千米。这里是浙江省域的中心点,被称为“浙江轴心”。主峰名双峰,两尖并拔天表,有松瀑泉石、百步峻等景点。吴宁八景位于东阳市吴宁街道辖区内。八景,由吴宁台、木雕馆、竹编馆、白云洞、烈士碑、东岘峰、西岘峰、摘星尖组成,木、竹馆内有国宝精品。吴宁第一洞天位于东阳市千米镇之北,距东阳城区35千米。原名西明洞天,明代兵部尚书许弘纲改名为吴宁第一洞天,并题额。由上洞、下洞、十八洞、水濂洞、玉皇洞、伏狮洞、米筛洞、岳阳楼、尼姑帽等组成。白云位于永康市南部距永康城区3千米。由白云锁雾区、野营度假区、怡情龙里区、桃源别墅区、游乐科普区等5个功能区组成。15.3兰荫山位于兰溪市区西南隅因古时盛产兰花而得名。山上有兰荫寺、庆候庙古刹、迎仙坛、神龟等古迹;烈士纪念碑和中共兰溪县委早年培训基地。官岩山位于浦江县城东南约12千米处。岩南峭壁高百丈,顶外倾,壁内削,崖脚10米内虽雨降而不沾。主要景点有官岩寺、胡公庙、薄刀弄等。5通济湖位于浦江县城西3千米处。又名通济桥水库。湖中多岛屿,有“百岛湖”之称。大学士、名儒、诗人、画家在此留下足迹,集旅游观光、水上游乐、休闲垂钓于一体。6好溪位于磐安县西南部,距磐安县城25千米。旧名恶溪,现名好溪。主要景点有龙溪百丈潭、大智寺、灵山八景、潘潭风光、黄檀林海等。好溪源于大盘山马祥岭,入瓯江。蟠溪位于磐安县东部,距磐安县城20千米。又名西溪、双溪,源自尚湖镇龙鸟尖,为婺江发源地。主要景点有水库、电站、螺丝岩、 剑封山、鲁王庙、窈川唐梅、双 溪庙会等,以及红军烈士墓。昭明院位于磐安县大盘岭头,距好溪景区5千米。昭明院为纪念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蒙诬避居于此而建,1994年重建,有五丈月镜、幸赏皇印、石龟上朝、百方巨岩、仙隐洞天等景点。第二章 文物古迹第一节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天宁寺大殿 位于市区婺州公园对面。始建于宋,重建于元,1988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旧名大藏院,北宋大中祥符年间赐名承天寺,不久改名崇宁万寿寺。政和年间始称天宁寺。元延祜五年重建。大殿三椽栿下有元延祐五年(1318)重建题记。经碳14测定,部分构件为宋代遗物。面阔三间,通面宽与通进深均为12.72米。采用抬梁结构,彻上露明造,用梭柱,有“侧脚”和“生起”。全部梁拼合而成。外檐斗栱明间三朵,次间一朵,六铺作单抄双下昂偷心造,里跳用上昂。攀间铺作单栱。梁、柱交接处用丁头栱。脊下用丁华抹颏栱和叉手。单檐歇山顶。1978年落架大修。太平天国侍王府位于金华城东鼓楼里。1988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被浙江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原貌保存完整,现存太平天国革命纪念建筑中极为少见。侍王李世贤,广西藤县人,太平天国后期的重要将领。清咸丰十一年(1861 ),率太平军进攻浙江,五月二十八日攻克金华。遂以金华为中心,建立太平天国浙江根据地。侍王府为当年李世贤在浙江的指挥中心。侍王府原系唐宋时州衙所在,元为宣慰司署,元末朱元璋曾驻此,明时为巡按御史行台,清朝试士院。太平军攻克金华后即在此召集工匠大加修葺,并在朱千户所旧址构屋数重,拓为西院,两院合组成侍王府。1863年太平军撤出金华,以后虽经破坏,但长期作为金华中学校舍,基本保持原貌。侍王府大体分宫殿建筑、住宅建筑、练兵场和花园4部分。大殿建筑雄伟高敞,为侍王召开军事会议场所。大股后为二股,三殿口三殿又称“耐寒轩”,庭院中有五代钱缪时植古柏两株,今枝叶繁茂,苍劲多姿。西院为住宅建筑,共4进,为侍王办公和居住之所。侍王府是太平天国艺术宝库。至1983年底已发现石、砖雕各11件,木雕526件,壁画119幅,彩画407幅。明代卢宅建筑群位于东阳吴宁镇卢宅村。1988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卢宅,为卢氏宗族聚居地,自明永乐(1421)卢睿中进士以来,五百年间,科第绵延,乡试中举27人,夺魁2人,殿试进士8人,涉足仕林150余人,其中不乏一代重臣。由于家世兴旺,卢氏家庭相继建房置产,致房屋千间,院落连片,街巷纵横,占地500余亩。卢宅建筑群为多轴线组成,从明景泰丙子(1456)始建,最后到清康熙(16621722)年间全部完成。主要建筑是街北“肃雍堂”轴线,东侧平行的有“世德堂”轴线和“大夫第”轴线,西侧平行的有“世进士第”轴线,靠北平行的“五台堂”轴线,南面临街有“柱史第”、“五云堂”、“水玉堂”等轴线。“肃雍堂”是卢宅核心建筑。明景泰七年(1456)动工,天顺六年(1462)竣工。南北9进,纵轴长320米。占地6470平方米,厅堂及其附属建筑5406平方米。从大街进入“肃雍堂”有一条长120米砖壁甬道。大厅呈“工”字形布局。堂前附加一轩,翼以两庑,大厅3开间,重檐悬山造,抬梁式构架,内施斗拱。前檐平身科1斗6升,明间4攒,次间3攒。屋顶采用“勾连搭”形式。斗拱、梁、枋、檀同时采用东阳木雕艺术及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传统的彩绘装饰手法。第四和第五进之间的石库门,是一道木制、镶砖、泡钉拉门。关上拉门,9进厅堂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前4进为聚议、吉庆、迎宾、祭祀场所。肃雍堂,是目前国内唯一长达九进纵深320米的民居,因此,有“北有故宫,南有肃雍”之说。卢宅建筑群古朴典雅,宏敞秀丽,气势非凡,是全国古建筑文化集大成者,反映了封建士大夫传统风水意识的厅堂宅第;是东阳木雕艺术荟萃的宝库,反映了东阳木雕浓郁的地方特色;还有根据肃雍堂的建筑结构,精心设计制作,以肃雍堂大堂灯为代表的100多盏灯,制作精巧,大小分等,有主有从,工艺价值很高,堪称华夏一绝。因此,该建筑群也被国内外专家誉称为“具有国际水平的文化遗产”。诸葛、长乐村民居位于兰溪城西18公里处,古名高隆,现存主要建筑为明、清建筑,1996年12月,国务院将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诸葛民居为诸葛亮后裔聚居地,以丞相祠堂、大公堂为中心,周围环布明、清民居近二百余幢,布局精巧,村落按八卦图布局建成。长乐村距诸葛村1公里,现存80余幢明清宗祠和民居,代表建筑有象贤厅、金氏大宗祠、望云楼等。其中望云楼为楼上厅,月梁曲线优美,檩条等构件雕刻大量狮子、凤凰和花卉等图案,富丽堂皇。大公堂据诸葛氏宗谱记载,始建于元代中后期,清光绪三年(1877)为纪念诸葛亮而扩建。坐西北朝东南,四进三开间,占地面积560平方米。门楼重檐歇山顶,气势宏伟。丞相祠堂: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嘉靖年间续建,万历三十六年(1608)扩建,后被太平军烧毁,光绪二十二年(1896)重建。为高隆诸葛氏之总祠。坐西南朝东北,占地面积1900平方米。布局呈“回”字形结构,由门庭、廊庑、中厅、寝室、钟鼓楼等组成。金氏宗祠: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83),后历代维修。平面呈“回”字形,中轴线上有门厅、中厅和享堂,两则厢房连接门厅和享堂,中厅独立,构成“回”字型。主体建筑中厅,单檐歇山顶,明间四根金柱分别用柏木、梓木、桐木、椿木制成, 谐音“百子同春”,用材粗壮。明间前檐建重檐歇山顶门楼。 望云楼:始建于明代,占地面积约530平方米,悬山顶。楼上厅明间五柱十一檩,为内四界带前重双步后双步廊,月梁造。次间抬梁与穿斗相结合,各节点均施斗栱,其檩条下皮大都有浮雕。两侧厢房(西厢毁)面宽各三开间,各间梁架皆为穿斗式。 象贤厅:始建于明代, 占地面积668平方米,坐北朝南,共四进,依次为门厅、前厅、正厅、后寝。门厅正立面采用牌坊式门楼,明间单檐歇山顶,次间重檐硬山顶。前厅设戏台,明间梁架为内四界带前廊后四架卷棚,正厅露明造。正厅与后寝之间设穿堂。延福寺位于武义县桃溪镇陶村东。199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后晋天福二年(937),原名福田寺,南宋绍熙年间赐名延福寺。建筑群在同一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殿、观音堂和两侧厢楼,整个建筑群从山门开始逐步升高,殿翼然突起,观音堂背山轩立形成高低起伏韵律。元延祜四年(1317)大殿重建,为江南已发现元代建筑中年代最早者。历代均有修葺,但仍留元代建筑风格。清雍正十三年(1735)重建山门。光绪三十一年(1905)重建观音堂。现寺内有宋代宝祜二年(1254)所铸铁钟。观章堂前有元代石雕狮子一对,还有元泰定元年(1324)刘溪撰重修延福寺记和明天顺七年(1463)陶孟端撰延福寺重修记石碑。俞源村古建筑群位于武义俞源乡俞源村,于200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俞源村原名朱颜村。南宋时期俞氏祖宗落户后逐渐形成俞姓聚居地。座落在山峦之间的盆地中。以上宅溪为界,村子分为两个部分,北面为俞姓居住之地,南面为李姓居住之地,均以血缘为纽带。村内现存有明、清和民国建筑80余处,古建筑及构筑物类型有民居、宗祠、商店、庙宇、古墓、桥梁、学堂,还有附属于民居的书馆、花厅及附属于祠堂的戏台等,村落形态完整。民居建筑平面多呈中轴对称的三合院形式,大型住宅一般是两个三合院前后串联。代表性的建筑有俞源宗祠、洞主庙、裕后堂、六峰堂、上、下万春堂、高坐楼、精深楼等。俞氏宗祠:建于明代,坐北朝南,三进二院,五开间,两侧廊庑,占地面积3176平方米,有“处州十县第一祠”之誉。门厅明间后檐设歇山顶戏台。硬山顶,祠内存有明、清匾额9块。六峰堂:又称“声远堂”,建于清康熙二年(1663)。坐北朝南。两进两天井,硬山顶。两侧厢房,有附屋。宅后建有六峰书馆。占地面积970余平方米。四柱三间牌楼式墙门,墙头砖雕刻“丕振家声”。后进为明万历四十年(1612)所建。裕后堂:建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坐北朝南,三堂两院,硬山顶。占地面积2640平方米。厅堂梁架九架前后双步,前后檐牛腿承挑檐檀。精深楼: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主体建筑为三合院。坐北朝南,有书房、守望楼、藏花厅和附屋等,院前有花园,占地面积2772平方米。主体建筑与入口门之间有曲折的夹道相连,设门多重,故又称“九道门”。洞主庙:始建于南宋,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重建。四合院。前檐挑檐檀下均用牛腿。院落北侧有民国时期修建的三层五间的清幽阁,重檐,阁内天井四周楼层为敞开的回廊。南侧有附屋。整个俞源村不但村里古建筑保存较好,而且周围环境清新幽雅,使得村落与山水田野融为一体,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郑氏古建筑群 位于浦江县郑宅镇白麟溪东10米,清代,2001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郑氏义门以孝义同居治家闻名于世,同居起于南宋至道年间,始祖郑绮,赐“冲素处士”,以孝义治家载入宋史。元至元四年(1311)和至元二十一年(1338)二次受朝廷旌表。明洪武元年(1368)受朱元璋旌表为“郑氏孝义之门”,洪武年间朱元璋又亲书“孝义家”,并赞九世同居,“孝冠天下”,为“江南第一家”,赐郑氏后裔可与颜、曾、孟子孙同班来朝行礼。至此,郑氏家族同居达到鼎盛期,合食共居竟三千余人口。至明天顺三年(1459)一场大火,结束了长达十五世历时330余年的同居历史。此后郑氏义门立小同居传承家范延及清末,继同居亦越十三世之久。主要建筑有: 郑氏义门宗祠:坐东朝西。肇建于元初,清嘉庆二年(1791)重建。总占地4600余平方米。硬山顶。中轴线上依次为门楼、师俭厅、有序堂、拜厅和卧室等。梁架均抬梁结构,用材讲究,雕作朴素精致。尚存有元以来的历代碑刻、匾额,并有元代龙柏九株,传为宋濂手植。建于元代的郑氏义门祠堂碑:青石质,高2.17米,宽0.85米,厚0.14米,记族教礼节和建祠经历。圣谕楼 :郑宅镇白麟溪南40米,明代,县文物保护单位。 坐南朝北,原建筑为郑氏家族香火厅,楼上供奉圣谕。曾几经重建。平面五间,通面宽19.2米,通进深17米。硬山顶。原有月台并有楼阁式木牌坊,毁于抗日战争时期。玄鹿山房 :郑宅镇元鹿山下白麟溪南10米,又名“维仁斋”。清代。咸丰八年(1858)建。 坐北朝南,楼屋,面阔七间,前设天井,两侧厢房,后置花园,建有“文昌阁”,外筑围墙,占地约600平方米。均硬山顶。明间内墙绘有水墨郑氏义门景壁画10幢。有“元鹿山房”石匾一方和“咸丰八年戊午(1858)郑氏竹岩建”手款石刻一处。黄山八面厅 位于义乌市上溪镇黄山五村, 200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原木匾记载,建于清代,嘉庆元年至十八年(1796-1813),因由8个厅组成,故名。坐西南朝东北。现存三进,两侧为厢房。大门为六柱五间石雕门楼。正厅面阔五间,通面阔18.6米,通进深9.3米。硬山顶。九架前卷棚后双步,用月梁。在门前所嵌青石板以及柱础上皆有石刻,以花卉等图案为主。厅内柱、梁、门、窗等均有木雕,刻人物、花卉。刻工精细,线条流畅。古月桥位于义乌市赤岸镇雅治街村西部,东西横跨龙溪,是金华市境内最古老的一座人行桥,2001年列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古月桥建于南宋嘉定六年(1213),系单拱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法建造的五边形石拱桥。桥全长31.20米,底拱长15米,桥面宽4.95米,东西两侧引桥各8.10米,其坡度约为30。桥身分三层砌筑而成,其中底层呈五边形,每边6根,共30根梁与梁石架成,梁石与梁石交接处用横锁石承接,中层为条石横砌,其规模不一,桥面为沙泥和方石铺成,两旁辅之以宽为0.50米的压石栏。桥顶南面压梁石上刻有“皇宋嘉定癸酉季秋闰月建造”字样。古月桥经几百年风剥雨蚀,虽石头风化比较严重,但仍保持古朴典雅的面貌,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铁店窑址群位于婺城区琅琊镇铁店自然村,于200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铁店窑址群,系宋代窑址。窑为龙窑。出产乳浊油瓷、黑褐瓷。品种有缸、瓶、碗等。器物纹饰以素面为主。铁店窑址群的产品除供民间使用外,也是大宗的外贸商品,外销日本、朝鲜和东南亚诸国。第二节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法隆寺经幢位于金华市区金钱寺居委会。1963年公布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现存部分底座埋于土中,露地面部分高6.3米,底层呈八角形,幢身八棱柱形,覆八角宝盖,上刻有陀罗尼经文,约4000字,并刻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唐大中十一年十一月十五日树”。柱身浮雕文殊骑狮、普贤骑象及众多佛门弟子,雕刻形象生动,再上置圆形华盖,盖底有四个伎乐飞天,颇似敦煌石窟伎乐飞天。法隆寺经幢雕刻极为精致,线条粗犷有力,结构紧凑,比例匀称。八咏楼位于金华市区八咏路。1981年公布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名玄畅楼,又名元畅楼。共4进建筑。第一进为主体建筑,重檐楼阁,歇山屋顶,翼角起翘,石砌台基。南朝齐隆昌元年(494)东阳太守建,郡守淳熙十四年(1187)扩建,将沈约的八咏诗勒于石碑。元皇庆年间(13121313)楼毁于火,碑亦不存。明洪武五年(1372)重造宝婺观,八咏楼废址建玉皇阁,后玉皇阁毁。万历年间(15731620)重建八咏楼。现存八咏楼为清末重建,1984年大修,1992年10月1日对外开放。汤溪城隍庙 位于金华市汤溪镇汤溪村,1989年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创建于明代,现建筑为清同治五年(1866)重建,1926年大修。占地面积67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2800余平方米。坐北朝南,沿中轴线依次为头门、放生池、二门、过厅、正殿、寝殿等。头门设有戏台。梁架明间抬梁式,次间穿斗式,九檩八步架,明间五柱,次间四柱,稍间五柱。头门与二门之间设放生池,石桥横跨其上。二门面阔三间,左侧有龙王庙,右侧有达生庵;左右建两庑。正殿面阔三间,通面宽14.10米,通进深9.20米。明间抬梁式,次间穿斗式,十檩九步架,明间四柱,次间十檩五柱,各柱用月梁穿插枋连接,前檐柱牛腿承托跳檐檩,两侧建斋房。寝殿面阔五间,前置天井。二进柱础八角形,下置覆盆。三进柱础覆盆莲瓣形,其他各进柱础鼓形。整体建筑的牛腿、雀替、斗栱等木构件精雕细刻人物、花草、禽兽等;柱、梁、枋、天花绘人物、山水、花鸟等彩画,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1991-1996年曾维修。金华府城隍庙位于金华市区明月路,1997年公布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华府城隍庙创建于宋治平元年(1064),明洪武三年(1370)重建,现存建筑为晚清建造,2003至2004年进行全面修缮。共三进,面阔五间。坐北朝南,依次为门厅、前厅、戏台和正厅;左、右廊庑十二楹,又厢房十一间。占地面积3727平方米。整组建筑群的屋顶均为硬山顶。梁、枋和牛腿等木构件雕刻精湛,尤其两个穹窿藻井十分精美,门厅的藻井以百余朵雕刻牡丹的枫拱盘旋至顶。 府城隍庙二进单体建筑的主体结构面阔五间,通面宽20.41米,通进深9.14米。硬山顶。明、次间抬梁式,为五架梁带前后廊。梢间山面穿斗式,后廊与戏台连接,戏台面对三进的正厅。梁身浮雕蟠螭回纹、人物故事和吉祥图案。五架梁背安置柁墩和坐斗支托三架梁。单步梁雕作成卷曲的鸱鱼状。扇形雀替。柱头平杀,用石质鼓形柱础。阴阳合瓦。2004年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保持原貌。整修后,对外开放。鹿田书院 位于金华市双龙乡鹿田村,于1997年公布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原址系建于宋太平兴国年间的北宋鹿田寺。寺废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金华八县名流在此建鹿田书院。占地总面积2000余平方米。中轴线上有门厅、正厅和后厅。面阔各三间,前厅通面宽12.4米,通进深6米。两侧有厢楼。硬山顶。鹿田书院主要作为“金华学派”的纪念性建筑,具有相当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2000年大修,2001年竣工。雅畈七家厅位于金华市雅畈镇雅畈一村,于1997年公布为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初建于明代早期,建筑坐北朝南,由照壁、天井、前厅、后厅和厢房构成。呈方形布局。前厅前置有照壁,上部用磨砖雕刻花牙子封檐,基座雕刻砖线脚。照壁与两侧厢房山墙连成整体,山墙处各开大门,上部置砖雕门楣。前厅面阔三开间,通面宽13.36米,通进深宽28.32米。梁架明间为抬梁式七架前后廊,两山为穿斗抬梁混合式,每进前后额枋与檐檩之间置一斗六升栱二攒。后厅面阔三间,为楼上厅,设后檐廊。两侧厢房为楼厅,面阔各为七间。前后厅及厢房石质形柱础,柱子侧脚,柱头卷杀,梁、柱交接处用双跳或单跳丁头栱,梁、檩交接处用十字斗栱。整体建筑结构简练,造型独特。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龙德寺塔位于浦江县城东龙峰山上,又名龙峰塔。1963年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宋天圣三年(1025)建。塔基用条石砌筑,塔身6面7级,昔可登高远眺,每层檐角下挂有风铎。后经宣和,宝祐年间两次重修,元至元廿九年(1292)遭雷击,塔身微倾,又重修。明正统年间遭火灾,万历年间再修,内部木结构,于正统年间毁于火。1979年又重修。现存塔身高36米,基本保持北宋时模样。朱丹溪墓位于义乌市赤岸镇东朱村东朱山墩头庵(现名谷潭渊)上,1988年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朱丹溪(12811358),名震亨,字彦修,义乌人。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著有局方发挥、格致余论、伤寒论辨等。原墓与妻、长子合墓。墓始建于元至正戊戌年(1358),经清乾隆十三年(1748)及1946年修葺。20世纪60年代被毁。现墓系1982年重修,墓丘呈圆形,下部石砌。墓前立有“元名医朱丹溪墓”碑,介绍朱氏生平。李渔坝位于兰溪市孟湖乡夏李村的李渔坝,是该市最早以名人命名的水坝。于1989年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水坝用块石砌成,迎面截流。大水时,清流不及排泄,越坝顶直泻,水声哗哗,银花飞溅,蔚为壮观。李渔是明末清初兰溪夏李村人,素以戏剧家和戏剧理论家著称。成名之前,在乡里时,被族人推为“祠堂总理”,为民兴修水利,倡议建了四处石坝,开凿了三条堰坑,总长6华里,环绕全村,引水灌田,便利民用。后人为纪念他,把他设计创建的“石坪坝”,称为“李渔坝”。郭氏节孝坊位于兰溪市灵洞乡洞源村,清乾隆四十年(1775)“为章学礼妻郭氏立”。石碑坊为四柱五楼式结构,高860厘米,宽690厘米,坊身有大量人物、花卉、麒麟、祥云、龙、凤、狮、鹤等高浮雕及镂空雕饰,技法纯熟,工艺精湛,是清中期具有代表性的石雕艺术佳作,也是我市现存各种古牌坊中规模最大、雕刻最精致的一座,于1989年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熟溪桥位于武义县壶山镇,1989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宋开禧三年(1207)建。全长140米,宽4.8米。9孔。桥墩用石砌。全桥有长廊覆盖,中有岁丰阁,重檐歇山顶,19861987年修葺一新。2000年6月23日被洪水冲毁,于2001年5月28日重新修建竣工通桥。上甘塔红军标语武义县溪里乡上甘塔村,位于武义东部的崇山峻岭中,是一个小山村。过去只有一条羊肠小道可以出入,地理环境险恶,人民苦大仇深。1935年,工农红军挺进师一、二、三纵队由师长粟裕、政委刘英率领,到达浙西南,开展游击斗争,转战于宣平。8月7日,挺进师的一个连在上甘塔村宿营,并向当地财主邓友德筹款,邓友德闻讯出逃。邓友德家为一四合院民居建筑,高墙深院。红军进入邓友德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