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青海民族大学 毕 业 论 文题 目: 论佛教中的和谐思想 作 者: _ _陈 宝 清_ 毕业届期: _ _2009届_ _ 指导教师: _ 白 继 贵_ _ 单 位: 社会发展学院_ 专 业: _ _ 社会工作 _ _ 二九年五月十五日论佛教中的和谐思想【摘 要】本文试着从佛教,平等、缘起、中道、圆融辩证、六和敬等方面去论述佛教的和谐思想,并试图从佛教以心为本、净化社会人心、报恩思想等方面去寻找佛教和谐思想,为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关键词】和谐思想;人际关系;和谐社会 On the Buddhist ideology of harmony【Abstract】Try this article from the Buddhist, equality, the origin, the golden mean, the dialectical harmony, respect, etc. VI and to the harmonious exposition of Buddhist thought; and trying to mind the Buddhist-based, clean up the community people, ideas, etc. pay a debt of gratitude to find a harmonious Buddhist Thought To build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services.【Key Words】 harmonious thinking; relationships; harmonious society和谐社会是人类社会出现以来,社会成员共同向往和期盼的美好社会,是人类不断追求的理想家园。在如今全球化的时代大背景下,国家与国家、组织与组织、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密切相关,我们的生存空间、社会环境的和谐程度,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生活状况。如果我们从佛教的思维角度去思考什么是和谐社会时,我们就会发现和谐社会其实也是佛教梦寐以求的社会理想;如果我们从和谐社会的角度观察佛教,也会清楚地发现佛教也是和谐社会不可替代的精神资源。因此,我们的历史使命是让社会因佛教的存在而更加和谐;让佛教因社会的和谐而更加圣洁、祥和。一、佛教典籍中的和谐思想1、从佛教的平等看和谐。佛教的和谐也是佛陀的遗训,佛典中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从佛典中可以看到,如无明罗刹集卷上云:“能善和谐,造作业果,转轮生死,无有穷已能如此者,即是众生真善知识。不毁净戒能修禅定,增长觉慧能坏恶趣,得解脱道观四谛方。”说明了和谐就是种善因做善事,就算是你处在生死中,也能达到出入生死的解脱境界。因此很多智者和大师都把和谐作为清规戒律的重要内容之一,强调和谐就是在动静中寻求平衡,在四念住卷第一中说:“佛之遗嘱,以戒为师。师训七支,弟子奉行。莫令污染,仁让贞信。和雅真正,战战兢兢,动静和谐,故言以戒为师也。”维摩经疏卷第三曰:“今以平等空中出声导之,和谐两家不学偏执。”平等即不偏不倚的中空,和谐两家即是中道,以和谐思想行中道,必得自由解脱。佛教产生的时代正是古印度奴隶制十分盛行的时代,为了维护上层的统治和奴隶制度,统治者实行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导致印度社会处于严重的不和谐的状态中。社会利益关系无法协调,阶级矛盾尖锐复杂,各阶层之间互相仇视,社会秩序动荡不安。目睹此状,释迦牟尼佛以深心悲愿、无畏气慨和博大胸襟创立了佛教,提倡众生平等,主张各国和平修好,呼吁慈悲济世,用清凉的法雨甘露浇灭燃烧在当时印度各阶级心中的愤恨之火、贪婪之火、无明之火,为当时的印度社会提供了苦口良药,也为后代人类社会的和谐共处提供了不朽的精神资源。道生在法华经疏中说:“闻一切众生,皆当作佛”,因此平等观念不仅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观照法门,而且也是明心见性后的一种真实体验。平等的观照,就是要舍弃一切人与之间的差别,而去感悟万事万物平等的“共相”,最后达到心佛众生的没差别。佛教从“佛性平等”、“众生皆有佛性”理念出发得出“一切众生悉皆平等”的论断和平等观。有了这样的平等观,就有了“六和敬”这种民主平等的僧团生活组织原则,就有了充分体现佛教僧团内部平等性、民主性的制度。佛教的平等观不是从外在的经济地位平等、政治地位平等、受教育机会平等、男女权利平等、法律地位平等入手,也不执着于起点的平等、规则的平等或者结果的平等、机会的平等,而是从生命的内在本性、最终止的价值入手,追求一种彻底的、完整的、全过程的平等,强调强弱、贫富、上下互相之间应该理解、宽容,彼此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建立互信与合作。佛教平等观虽然角度不同、侧重点也不同,但对于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启迪价值和借鉴意义。2、佛教的缘起、中道思想与和谐。佛教一直就有崇尚和谐的传统,佛教的核心思想缘起论,就是指一切事物的产生、发展都是有原因和条件的,世间万物都处在多种因果相续相连的关系之中,都息息相关。每一事物、每一个人的存在都具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万事万物都是一种共生的关系。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缘起论认为每个人的生存都依赖于他人和社会,人与人互相依存,密切相联。佛教把“中道正观”摆在重要位置来体现和谐思想,反对任何偏激的思想和行为,离开了中道,不仅社会不能协调,人心也不能协调。这里的中道,意思就是脱离边邪、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大宝积经中也指出:“常是一边,无常是一边,常无常是中,无色无形,无明无知,是名中道诸法实观;我是一边,无我是一边,我无我是中,无色无形,无明无知,是名中道诸法实观”,对于中道的理解,佛教的大、小乘乃至各宗派的阐释虽有不同,但从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看基本上都差不多。从认识论的方面来看,佛教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佛法的正见,使众生参悟出宇宙人生的真相;从方法论的方面来看,佛教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佛法的正行,令众生实贱解脱,并最终获得圆满的解脱。3、从佛教的圆融辩证思想看和谐。佛教的圆融观认为万法都容于一心,因此万法相互包容并没有什么障碍,少与众、善与恶相互依赖而存在,因此二者之间相互容和互相包含,一体无別。虽然二者所建立的基础是不同的,但是佛教的圆融观作为一种观点、一种方法、一种境界,不仅体现了辩证的思辨智慧,而且体现了对待众多矛盾大而容之、圆而通之的精神,在如今矛盾重重的社会里,特别需要这种辩证的智慧和精神境界。圆融是学佛之人的一种境界,功德圆满,成就人生;是一种处世态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合贯通。佛教还向人们描述了万物的结构,如实地分析了人们的现实生活,让人们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生存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依赖关系,并教给人们去清醒地认识它们的方法与途径,般若经中提出“空色不二”,维摩诘立“不二法门”,天台宗提倡“三谛圆融”都反应了这种观点。这些辩证法的思想不仅可以开导我们的思维方式和处世方法,重要的是开拓了我们的思维空间,提高了人们的思维能力,为人们认识整个世界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4、佛教“六和敬”的和谐思想。佛陀为了使僧团能够有效地、和谐地运作,提出和合的六大要素,即一是身和同住:大家同住在一起,必须要做到身业清净,和睦相处,不发生磨擦,打架等粗暴野蛮的举动;二是语和无争:大家同住在一起,必须要做到说话的语气,谦和礼貌,不应粗口粗声,引起别人不快,而发生争吵的事件;三是意和同悦:大家同住一起,要做到有善良的用意,坦白的胸怀,有值得欢心快乐的事,要大家一起和悦,不要为求个人的欢乐而不顾大家的欢乐,或把个人的快乐建立在大众的痛苦之上;四是戒和同修:佛教各派,各有其的戒律,但在各派中都有着共同遵守的,相同的用来维持佛教日常行为的戒法;五是利和同均:利就是大家所获得的利益,包括财利和法利。不论是经济上的财利,还是知识上的法利,大家都必须平均分配,平等享受,不因厚此薄彼,使之发生利害冲突,或养成营私为己的恶习,导致引起争权夺利的纠纷,这样的话就会影响到佛教教团正常秩序;六是见和同解:见即是意见、见地或见解。大家同为教徒,在见解思想上,必须要相同统一,这样才不至于教团的力量分化,否则,每个人都意见多,各持己见,自以为是,那么这个团体一定不能清净,也不能有所作为了。至于佛教徒的行为规范,佛教的各经典中都指出只有将行为的规范、思想的共同、利益的均衡作为共同的遵守,才能出现和睦的僧团和在信教群众有影响力的僧教队伍。二、以佛教的优势资源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1、佛教以心为本的和谐思想可以促进社会和谐。佛教是最注重心的作用的宗教,佛教所提倡的智慧心、慈悲心、平等心、宽容心,正是通往和谐世界的精神基础,具备了促进社会和谐的优势。就拿平等心和慈悲心来说,佛教提倡万物都是平等的,都具有各自生存的权利,所以佛教历来都不杀生,因为根据六道轮回论来说,一切有情的生物之间,都有着不可思议的亲缘关系。梵网经中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于是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从这点出发,佛教坚决反对杀生,不仅不能杀人,也不能杀害其他五道的有情生物,甚至不得鞭打牛马,让牛马过于驮过重的东西等。而是要本着这些众生可能曾经是我们的父母,曾经生养过我们,曾经有恩与我的想法,时时对他们怀着深深的感恩之心。另外从每个人以及每种生物的角度来说,他们的生存不应该受别人的支配,他们都有自己生存的权利,任何人都没资格去剥夺它。至于宽容心,如果你时时对人保持忍让和宽容,别人对你也会以礼相待,所以只有时刻拥有一颗宽容的心,人们之间才会互相理解和睦共处。除此之外,和平与发展也是佛教追求的一大目标,这与当今的世界主题不谋而合。因此,发扬佛教讲求心静,心平世界平的和谐理论,可以促进社会有序、健康发展。而真正的和平也应该是从心开始的,战争势必会造成敌对双方的大量人员伤亡,而这与佛教的慈悲心不符,所以佛教反对战争和流血。因此发扬佛教的这些优良传统来净化自己,教化人群,建设国家和服务社会将会是社会和平的一大宝贵资源。 2、佛教思想与净化社会人心。在当今瞬息万变的科技时代,虽然人们的物质和财富很丰富,但相应的却出现了信仰的危机,不少人由于思想的空虚,出现了无聊、孤独、烦躁、厌世等种种不良情绪,从而产生心理问题,走向另一个极端。佛教从缘起性空的认识论出发,指出一切事与物的发生和破灭都是有“因”这个决定因素存在的,都是由因缘所起,没有一件事儿是例外的,这个缘也许是你前生结下的,也许是经过生死轮回所结下的。每件事物的发生、发展、结束都是这样的,不可能有着一件事与物是长存不变的。人的一生其实也是一场空,两手空空的来又两手空空的走,所以做人不能太过于执着,这就为那些因工作压力、社会压力、家庭压力和人际压力所造成心理问题的人,做好心理化解工作,帮助他们重视现实,热爱生活,正确处理好社会关系和矛盾,为他们的心灵导航,关心、体贴他们,帮助他们脱离苦海、放飞理想,重新融入社会,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超越。如果人们没了无聊、空虚等情绪,而是积极地面对工作,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充满热情,充满生机。3、佛教的报恩思想与构建和谐社会。佛教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因与缘的结合。这一事物的发生或结束同时也是另一事物的生成和发生,万物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因此,对于恩的看法,比起由上对下的施恩观念,佛教更强调相互间的感恩与报恩。佛教提倡敬侍“三福田”、强调报“四重恩”,即恭敬佛法僧为“敬田”,报答父母师长为“恩田”,怜悯贫病为“悲田”。并报答父母恩、众生恩、国土恩、三宝恩。从报恩来看,一个人来到世间,首先是因为有了父母的养育和教育,我们才能长大成人。因此,一定要报父母的生养之恩。只要有了这种报答的观念,你就会尽力的去创建一个和睦的家庭、才会孝顺地对待长辈,爱护子女。其次,作为一个社会的人,我们的衣食住行,没一样不是别的社会成员和众人之力创造的,因此我们应该每天努力的工作和劳动,通过这来表达对自己以外的众生的一种报答。有了这种报众生恩的思想,才会有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观念,才会众人互相关爱,共建文明和谐的社会。第三,报国土恩,就是要爱国,佛教自传入中国后,就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了。从我们信奉的佛教教义讲,尤其是从公民应尽的义务讲,佛教徒必须热爱、维护哺育我们的祖国。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家都不爱的话,那他就没什么人情可言了。最后,对佛教来说,佛、法、僧三者教人们走向善良,得到智慧,获得了思想和灵魂的解脱,因此,三宝之恩是不能不报的,特别是对于信教群众来说。由此可见,佛教教导的报四重恩,与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也是相一致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住房转让合同范本9篇
- 企业战略联盟在专用设备制造业中的实践与效果-洞察及研究
- 基于机器学习的无线传感器网络优化方法-洞察及研究
- 北京某法院内装饰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智能视觉设备性能优化策略-洞察及研究
- 异构平台兼容性研究-洞察及研究
- 新型储能材料研究-洞察及研究
- 大规模MIMO在5G中的应用-洞察及研究
- 2025年生物医药中试生产基地建设可行性及产业链整合与产业政策导向分析报告
- 2025年生物医药冷链物流智能监控技术创新应用可行性分析报告
- T-CNAS 10-2020 成人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技术操作
- 《危险货物港口作业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知识培训
- 农村废弃物综合利用资源化利用方式与路径
- 脑卒中的识别及预防与处理
- 和田玉知识培训课件下载
- 交互式游戏设计趋势-深度研究
- 2025年中国海洋功能性食品行业全景评估及投资规划建议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铷行业市场规模分析及投资前景研究报告
- 餐饮行业培训合作协议书
- 沪价费(2006)27号-关于调整本市部分绿化行政事业性收费标准的通知
- 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洞察分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