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动身心障碍学生之体适能运动课件_第1页
如何推动身心障碍学生之体适能运动课件_第2页
如何推动身心障碍学生之体适能运动课件_第3页
如何推动身心障碍学生之体适能运动课件_第4页
如何推动身心障碍学生之体适能运动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如何推動身心障礙學生 之體適能運動,邱 明 發,前言:從特殊教育的新思潮談起,一、零拒絕的教育理想 二、人性化的融合教育 三、無障礙的教育環境 四、個別化的潛能開發 五、關鍵性的早期介入 六、積極性的家長參與 七、協同式的團隊運作 八、彈性化的多元安置 九、無縫隙的轉銜服務 十、能自抉的生活品質,能自抉的生活品質,Halpen認為生活品質可分成三大領域和十五層面 (一)生理和物質的福址(Well-being):分為四個層面,即(A)生理和心理的健康;(B)食、衣、 住、行;(C)免於傷害的安全、(D)經濟上的穩定。 (二)成人角色的行為:分為八個層面,即(E)行動力、社區的參與;(F)生計和就業;(G)休閒和娛樂;(H)人際關係和社交網;(I)接受教育;(J)精神上的實現;(K)公民權的行使(如投票);(L)社會責任(如不違法)。 (三)個人的實現:分為三個層面,即(M)幸福感;(N)滿意感;(O)一般的福址感。 ( Halpen,1993),優質生活的三個自立條件,(一)經濟獨立:没有經濟的獨立,自己就缺少自尊。有了適當的財力,才能過自己的生活。因此,人必須要有適當的工作,適當的收入,適當的儲蓄以及適當的退休規劃。 (二)思考獨立:没獨立的思考,自己就缺少自主。在這個不確定的年代,自己就容易迷失方向追求時髦,比財氣、爭名利陷入庸俗的物質漩渦之中難自拔。 (三) 人格獨立:没有人格上的獨立,自己就缺少自信。做一個堂堂正正,有自信的人,就不需要扭曲自己,奉順別人。人人平等的社會是要建築在每一個人的人格獨立上。敢說不、敢獨排眾議、敢擇善固執,才有優質生活。(高希均,民90),怎樣才能使個人擁有上述三種自立條件的優質生活呢?,Geller(1994)提出培養個人自我抉擇能力之賦權增能(empowerment)的主張。他認為一個有我抉擇能力的人是充分賦權的人,他能夠在自己的生活上和他人的生活中作一明顯的區別。因為他擁有:個人控制能力(在自己的生活中能作適當的控制),自我效力(能够在他想要作的事物上獲得成功),樂觀(相信好事會發生在他身上),自重(尊重自己也尊重別人)和歸屬感(認為自己歸屬於某團體,如家庭或社區)。,這種自我抉擇即是個體為自己確定目標,並且主動達成目標的能力。 形成自我抉擇的行為包括:目標設定、作計劃、探索各種選項、主動、做決定、危機處理、幽默、溝通技巧。 現代特殊教育的理念就是要提昇身心障礙者這種自我抉擇能力,使其成為擁有經濟獨立之自尊、思考獨立之自主、人格獨立之自信的自立國民。,自我抉擇的行為,適應體育教學可以使身心障礙學生享受到較高品質的生活,生命泳士范晉嘉 1979年1月出生,三歲才 學會走路和說話,就讀光 仁小學啟智班、光仁中學 益智班,台北市立啟智學 校畢業。九歲開始學習游 泳,十二歲為特奧中華台 北得到第一面世界游泳金 牌。現擁有救生員、教練 、裁判完整的訓練過程與 證照。曾為特奧擔任運動 員領袖、代言人、職員和 裁判。任職於新店一家高 科技公司擔任品管員。可 用EMAILM與其在加拿大讀 書之弟弟溝通也能自己上 網搜尋資料。,適應體育教學可以使身心障礙學生享受到較高品質的生活,我跟其他小孩一樣,最期盼的就是下課時間。(乙武洋匡如是說) 我的遊戲內容卻是棒球、足球、躲避球等等,和普通小學生喜歡玩的遊戲沒兩樣。 當然,玩這些遊戲時,我無法和 大家做出一樣的動作。但是也不 用因此就放棄這些遊戲。只要有 特別規則讓我也能參加就行 了。這被稱為乙武規則是班 上同學替我想出來的。,適應體育教學可以使身心障礙學生享受到較高品質的生活,良好的體適能是健康的基礎,更是確保生活品質與達成自我實現的必備要件! 學校適應體育教學可以使身心障礙學生享受到較高品質的運動或身體活動,統整各領域教學,培養自我抉擇的知能,提升健康體適能,改善有限的活動能力,增進日常生活活動的獨立性和社會人際關係,進而促進身心健全發展。,如何推動身心障礙學生 之體適能運動,壹、深入瞭解適應體育運動 貳、廣加宣導建立共識 參、公佈計畫徵訓義工 肆、配合學校行事曆融入教學 伍、活動後暨年末確實檢討力求精進,如何推動身心障礙學生 之體適能運動,壹、深入瞭解適應體育運動,在學校推動適應體育的目的,促進全體年輕人對體育和運動產生正向的態度,不管他的能力程度如何。 Promote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 PE and sport among all young people, regardless of ability leave. 鼓勵在教學中作最佳的練習。 Encourage Best Practice in teaching. 認識個別差異並尊重它們。 Recogniz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allow for them. 為體育和運動創造平等的機會和通路。 Create equal opportunity and access to PE and sport. (Australian Sports Commission,1995),目的一、促進全體年輕人對體育和運動產生正向的態度,不管他的能力程度如何。,所有學生(包括失能者),皆應參與教育部所訂的每週的體育教學時數。所謂參與並非只站在球場上等著接球,或只站在邊線等著打擊或跑步,或只坐在地板上聆聽教師的指導等,而是要實際參與各項身體活動,協助動作上與技能上的發展。,目的二、鼓勵在教學中作最佳的練習。,成功的經驗可讓所有學生更加肯定自己,並能繼續接受未來的各項挑戰。故如何保持挑戰性與成功二者之間的平衡,使每一位學生在教學中作最佳的練習,是身為體育教師最終的教學目標。,目的三、認識個別差異並尊重它們。,由於失能者經常面對在團體中被嘲笑,在比賽中被視為害群之馬,甚至由於自己的能力無法與班上的同學相當,而被排除在活動之外等的不良經驗。故適應體育教學應讓每一位學生認識人有個別差異就像你的五隻手指都不一樣長,但各有各的功能與長處,相輔相成。特別排除上述那些不良的互動形式,以保持每位學生的尊嚴。,目的四、為體育和運動創造平等的機 會與通路。,適應體育打破一般體育教學對環境的限制,藉著規則、場地、器材的調整,或輔具及相互協助的支持;同時提供了更多讓所有學生皆能發揮其能力的機會,讓每一個人都能參與其所適性之體能活動,享受運動的樂趣、友誼與信心,並學習社會團體中各種生存之道。,適應體育的意義,適應體育是一種不但不隱藏也不愚弄個別差異,且能讓大多數學生彼此分享尊重別人之限制和獨特能力的地方。 適應體育是以多樣化的活動設計,來符合身心障礙學生的需求。強調經由體育之綜合性診斷評估來為學生安排適性的體育活動課程。 適應體育意味著承認個別差異,且以調整和或修改 方案的方式來因應這些差異性。,適應體育不是:,一、將所有失能者皆強迫安置在普通班級中。 二、要求所有的學生皆達到相同的教學目標。 三、將所有的活動過於簡化,致使所有的學生均感到無趣。 四、將失能學生與普通學生分開活動。 五、將教材做總體的修正後,只適用於其中一、二位失能的學生。(李美玲,民87年),一、 適應體育不是將所有失能者皆強迫安置在普通班級中。,每位學生都需要依照他/她們失能的程度與動作能力技巧,再參考評量結果的各項相關資料,將他/她們盡量安置在普通班級中,使他/她們有機會去發揮他/她們有限的身體活動能力,達到運動的成效。,二、適應體育不是要求所有的學 生皆達到相同的教學目標。,為使每一位學生均能享受到成功與參與的感覺,所有學生皆應從事適合其能力與水準的活動。故每位學生需要不同的挑戰與安全上的考量,來達到不同程度的教學目標。,三、適應體育不是將所有的活動過於簡化,致使所有的學生均感到無趣。,為了保持每位學生的參與的意願與動機,適應體育教學活動應特別注意保持各項活動應有的基本挑戰程度與趣味。因為如果將活動設計得過於簡單,普通學生容易覺得無趣,而缺乏參與意願。,四、適應體育不是將失能學生與普通學生分開活動。,有效的適應體育教學,必須在所有學生均能有互動的條件下才能進行。故若是失能學生只是出席體育課,而不實際參與活動,則適應體育教學是無意義,且難以進行的。,五、適應體育不是將教材做總體的 修正後,只適用於其中一、二位失 能的學生。,不要因為有失能學生在班級中而將不適合於她/他們的體育活動全部排除。因為這些失能學生並不需要參與活動中的每一單元或過程。故只要將該項活動的部分規則、方式或場地略做修正或調整,使她/他們也能有機會實際參與適合於她/他們程度的類似活動,以了解該教學的目標即可。,特殊體育與適應體育的差別,反 反射運動 應,不穩定的 巧緻運動,超級體育明星的特殊體育在促進良好的反射 強化運動機能 巧緻性的運動,特殊體育與適應體育的差別,運動治療 法(Therapeutics Exercise) 反射 應,穩定性反應行為,失能者運動的特殊體育在抑制不良反射的出現 增強身體的適應力 進入社會成為社會人,適應體育 (Adapted P.E.),反,特殊體育與適應體育的差別,動作訓練(Motor training) 矯正體育(Corrective P.E.) 發展體育(Development P.E.) 養護訓練(Custodial training) 運 動(Sport) 遊 戲(Game) 各種活動(Activities),運動 治療,適應體育,特殊體育,適應體育的功能,一、身體的價值:適應體育是一種自然療法,能夠涵蓋物理治療而有餘,能提高個人的體力、耐力、和靈敏度。 二、精神的價值:適應體育能帶給失能者活動的動機,產生向上的意志,帶來快樂的氣氛及情緒。 三、社會的價值:適應體育能幫助失能者實現與社會的再統整(Integration),使其對周圍環境更加關心,使社會大眾更能接近他、肯定他與接納他。,適應體育的八大目標,一、輔導失能者運動功能正常發展。 二、促使失能者能保持與增進本身肌力。 三、增進失能者身體對體能活動的適應力 (包括耐力)。 四、訓練失能者各種協調動作,以增進肢 體功能。 五、預防失能者關節僵直或攣縮。 六、預防失能者各種身心畸形的發生。 七、建立失能者的自信心。 八、鼓勵參與各種團體活動,建立良好的 人際關係。,連續性適應體育的調整模式,1.一 般 性 體 能 活 動,2.已調整過的一般性活動,3.平行性活動(類似性活動),4.適 應 活 動 融 合,5.適 應 活 動 隔 離,減少限制,連續性適應體育的調整模式,第一級:一般性體能活動 失能者完全融合在一般性活動中。 例如:龍水雖是一個有視力障礙者,但他也參與一般學校之校內優秀運 動選手 的競賽。,連續性適應體育的調整模式,第二級:已調整過的一般性活動 失能者融合在對相關規則、遊戲結構和規定有某些彈性調整的一般性活動中。那些活動也在未失能者之間廣泛的被使用。但所作的調整必須能讓所有年輕人都能為相同的目標而努力。 例如:愛蓮雖是一個使用輪椅者,但她可以參與將障礙空間適度放寬,使輪椅也能通過的繞障礙競賽活動。,連續性適應體育的調整模式,第三級:平行性活動(類似性活動) 失能者可以像未失能的同儕一樣參與相同的活動,但是“以他們自己的方法”。 例如:喬安在雙人網球賽中可以彈兩下後才打球,但其未失能的搭檔就只能彈一下。,連續性適應體育的調整模式,第四級:適應活動融合式 失能者和未失能的同儕在一個隔離的設施中一起參與一適應活動。 例如:愛蓮可與其未失能的同儕一齊參加小型排球賽,但所有參賽者都要坐著 打球。,連續性適應體育的調整模式,第五級:適應活動隔離式 失能年輕人在一個隔離的設施中參與適應活動。 例如:約翰 因全盲而參與僅限於視障者專用的門球遊戲。,失能者參與連續性適應體育之等級的考慮因素:,他們的功能性能力。 他們所參與的活動性質。 這機會對他她的價值。 他們個人的專長。 也可能交叉參與數種等級, 例如史迪芬 可能除了代表學校的桌球隊參加專為失能者舉辦的錦標賽外,也可參加不同等級的籃球賽和射箭等其他運動比賽。除了在完全融合設施中練習外,也可以參加隔離設施的競賽項目。,適應體育的指導基礎,適應體育的指導必基於下列四項的瞭解: 一、他的障礙在哪裡? 二、他需要什麼? 三、給他什麼才有效? 四、他運動的可能性如何?,為特殊需求者進行規劃的原則,1.要有準備活動(依照計劃的目標,學 生的能力、空間與時間作有效的準備和 設施) 2.允許適當的支持。 3.賦予個體能力所及的抉擇權。 4.在選擇安置時要有真實感使用“自 然比例法則” 5.確定活動是與學生年齡相配的。 6.發展功能性技能。 7.要以社區為本位來做規劃。 8.有必要時才做調整。 個別化的適應體育應允許失能者能儘可能獨立的參加和其年齡相適配,且最自然之設施的功能性活動。,為失能者進行適應體育教學 應注意事項,一次體育活動的時間不要太長,以不超過四十分鐘為原則。 體能活動應該包括身體每一部分肌肉,每一關節的活動。 關節活動應該包括整個關節的活動範圍。 對障礙肌肉的訓練應該適可而止,但對正常肌肉則可加強訓練。 對障礙部位或軟弱部分,應該特別加以保護,包括穿戴支架輔具在內。 強調肢體功能訓練,以達到功能自立為目的。 教學內容應避免全部機械性的項目,宜多穿插趣味性的競賽。 注意防範意外傷害的發生。,失能者從事適應體育活動 的先決條件,失能者本身的疾病是穩定的、非進行性的。 目前無急性醫療問題存在。 失能者先接受基本復健訓練才能參加體育活動。 失能者該配戴的輔具未配戴之前不做體育活動。,為失能者選擇運動項目時應注意事項,對障礙部位可能造成危害的活動不要作。 最好避免單側性的活動。 最好符合障礙復健醫療的目的。 團體的競爭優於個人競賽。,為推展適應體育而做的準備,創造一個能讓個體形成關係的安全和安定環境。 以一種價值自由(Value free)和自然的方法來討論個別差異。 詳讀這團體中要處理之個別差異的簡歷。 在放學後或團體活動的時間安排一般人和失能者一齊遊戲。 以正向的方法來解釋年輕人的行動。例如“像那樣握棒對他是有困難的。”或“他的腿部工作不太好。”。 使用角色扮演活動幫助未失能者體驗失能者的經驗。,為推展適應體育而做的準備,以失能運動員作為典範,邀請他們來分享他們的經驗。 為全部年輕人個別化你的計畫,而不只是為失能者。 確定尊重個體是一種重要的團體價值。 誠實且儘可能直接的反應問題。 不要害怕討論如恐懼和生氣等感受,試著去激勵出對這些情緒的瞭解,如此這團體才能夠開始對這些感受作有效的管理。 激勵家長和其他人一起討論他們對適應體育的反應。 不鼓勵使用標記試著鼓勵以行為的描述來說明個案的特質。,如何推動身心障礙學生 之體適能運動,貳、廣加宣導建立共識,貳、廣加宣導建立共識,一、印發資料供同仁參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