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书法、“字当腕行”、沈尹默.doc_第1页
传统书法、“字当腕行”、沈尹默.doc_第2页
传统书法、“字当腕行”、沈尹默.doc_第3页
传统书法、“字当腕行”、沈尹默.doc_第4页
传统书法、“字当腕行”、沈尹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作者按一、这是笔者穷极毕生精力所作出的专项研究,现在一再修改下,自己感觉更趋成熟。二、拙文中使用较多双引号,因为这是采用当事者的原话,须持此本意来解释其内容的。三、拙文中的逻辑性较强、文字定性较准、词义含意较深,但不能因此前看后忘而导致曲解。四、能够把我国传统书法中的法书定义昭告于天下,应该说功在当代书法教育利在传统艺术千秋!五、笔者深切感谢中国文物报编辑部给予公开发表的机会!也代替 历代先人们再次深表谢意!六、从2007年7月25日星期3起中国文物报总第1540期,(收藏鉴赏)周刊第181期,为连载上。2007年8月8日星期3中国文物报总第1544期,(收藏鉴赏)周刊第183期,连载中。2007年8月15日星期3中国文物报总第1546期,(收藏鉴赏)周刊第184期,连载下。传统书法、“字当腕行”、沈尹默上海涤尘居沈纯理过去我们学习传统书法,往往不问传统书法的基本定义就开始盲从了,而且要耗费大量时间,有时效果并不理想,结果还是不容易弄清楚怎么回事。现在可以简而言之地讲:传统书法主要是指世代相传中具有代表资格的,是以真迹中最高等级、最优秀书写技法为先导的,含有统一的内涵,并已形成主体特征方面的具体形象。又必须清楚什么是书法?“书”就是写,“法”当然是强调要用方法去写。学习书法原本就是要讲究书写技法,以及字内的学问,所以要从传统书法中,厘定出书写技法中的基本笔法,及其属性与分类,并形成体系性的研究,予以互证来证实其本质的存在。我们应该懂得:只有从传统书法中提取出其中最优秀的技法,才能满足书法教育和形成传统书法学的需要,更能顺利地开展各个专项的有效的研究。本文主题限于篇幅,有着不易展开的难度,所以笔者只能提纲挈领地应用图表阐述,把传统书法最重要的性质提取出来。当明确了拙文主题中最基本的定义后,才能依序对每个小标题陆续展开。这是在作最简约的论述,但还得仰仗读者们在逻辑的推理下有个睿智的抉择。一、现实中发现的问题(一)有一件值得我们关注的事。笔者在1989年赴X市考察时,偶然听到一位写欧(阳询)体的书法家讲:“我市书法家协会主任某某讲:写颜真卿字体的,往往不会写行书”,其实写欧体的也同样如此。至此,言者无意闻者有心,因为笔者也曾有过类似的体会,虽然没有练过颜、欧体,但敏感到当初练过柳(公权)体,也发生了同样的情况。结合自身情况再想到他人,才能觉察到在传统书法中,有的体例确实是不利于发展行书,并且觉得这问题还有个历史性的根源未被发现,而且继续对后人造成影响。于是作了初步的调研,从普通书法爱好者到书法家,从小年龄到大年龄,尤其是集中在以颜体为主攻目标的人,结果得出:他们在书写行书的能力和“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米芾书体上,实在是难以合拍,更是有着难于入门的麻烦。后来经过技法的系统性研究后,才能发觉:这是由书写技法所造成的,是属于运腕与否,即严、宽形式的区别,也就是相对而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书写技法。(二)在现实中大家都以为:只要能写一手好看的字,就算懂得笔法了,其实并非如此!同样在传统中,也不要以为任何历史人物,写了一手漂亮结体就肯定其擅长笔法,这正是“古之善书者,往往不知笔法”的道理所在。为了说明问题,不得不提及宋、元年间有位鲜于枢(1256-1301)和同时代的赵孟頫(12541322)。赵是位多才多艺的人,元仁宗称他为书画绝伦,传世作品也很多,粗略地看他的书作,觉得这样评价并不为过,尽管他精通六书,正草隶篆甚能为之,但他仍然不属于笔者的研究对象。有位书家介绍赵孟頫小楷汲黯传时评论:“用笔清峻挺拔,笔力沉劲入骨不仅点画精到细腻,而且结字朗逸”。可是赵孟頫妙严寺记中的大楷却大相径庭,全文共400字,建字底有三只、而平捺的之字底有三十一只,发现其中没有一笔平捺是规范的,这究竟是风格还是无能呢?笔者并未急于下结论,而是扩大了考察范围,结果是:除了小楷外,赵写中、大楷书字体时,在基本点画中的捺画,当书写时技法始终欠妥,尤其是在行书中的平捺更为突出,在“下笔处”的展毫技法也常有不足。这样笔者要问:“同样是楷书,不过是大小字体的不同,为什么技法会有这样大的差异?涉及到写行书时尤其欠缺”!而苏轼讲:“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说明楷、行书技法是要一致的!据此而言:“鲜于枢就没有出现该现象”,看来赵是无能于取得“得笔”的效果。笔者认为:要验证书写技法时,最好把小字的基本点画放大,技法幅度也会随之增大,正好可以检验用笔技法,如果缺乏技法的话,那么马上就会露出馅儿,因为这是需要应用技法来处理的,所以要对每个放大效果中的细节,诸如:“下笔处”的展毫现象,体现基本点画的用笔规范,对笔锋顺逆开合的实际应用、牵丝位置的不断变化等加以审核。现在有人讲赵孟頫小楷技法怎样好,只是局限于小楷,确实没能把大楷字体与行书包括在内,事实正是如此,那么持论者就成为偏颇,很明显这是不懂得全面考察其用笔技法的结果。由此,让我们发现了使用工具者应该有个优劣之分,即:不擅长笔法者在用笔上,就是难于书写大一点的字体,还会存在着楷、行体中技法性的差别。也从而得出:笔法与笔势的关系,即容易分得开,又需要辩证地看待其相互共存的关联性。然后,正因为赵的书写技法差异较大,所以他的技法算不上完善,或者应该确定为有问题的技法!笔者把书史上的这一发现,归结为“赵孟頫现象”。必须指出:由于历古以来,缺乏应有的史观与相关条件来看待传统书写技法,那么,该现象至今还在延续中,近代除了沈尹默外,仍然很容易发生在其他书家身上,不过影响到现代书家身上的具体问题,笔者就免谈了。鉴于中国文字的复杂性,在体例与形式上是多样性的,融合在技法演变过程中,造成传统书写技法在认定基本笔法,以及基本量化的标准上存在困难,所以形成了传统书法的兼容性。然后对间、直接资料性质不予明辨,又造成了传统书法在内容上的混乱,使人不知从何入手为好。要从传统中获取所需,非得真知酌见不可,最好依据拙著传统书法论证与实践中的理论体系与技法入门的实践,以遵循严式书写技法即运腕的形式,也就是以“二王”与米氏正统的书体风格为主体,凭借直接资料中(真迹印影本)的优势,作为技法定性与量化的依据,以此形成基础来上溯魏晋,那才是一条通衢大道。听起来很繁复,但是也不必担心,现在已经简约到最切实的理论和最具体的入门方法。不过我们还得学会尊重历史,要善于从中汲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对于以后深入学习将会带来更大的帮助。二、历史中存在的问题再查看史料中的问题。(一)在唐代因为有了最为显眼的颜体出现,请注意这里有个限制,主要是指颜真卿(709-785)的书写技法。1、从祭侄稿字距中发现:牵丝均处于同一角度的斜度,使人感觉其肘部运动大于腕力而刻板得毫无变化,从而证实颜氏只能应用肘部动力,不会运用腕部动作来安排牵丝的变化。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他的笔杆保持着最大垂直度的书写,而告身因真实性的系争,就不便作为例证了。2、再把祭侄稿的不运腕作为对比。如褚遂良(596658)大字阴符经帖,或褚摹王羲之兰亭帖(也有人疑是米芾所作)都是运腕的,书写时笔杆非要摆动不可。再查看与褚同一时期的李世民(599649年),如晋祠铭碑、温泉铭碑、屏风碑等,虽然都是拓本,属于间接资料,但足以证实其运腕之灵活与笔杆的摆动,可以使颜真卿感到汗颜的程度。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这就需要有个理性与综合性的分析推断。(二)暂且不论颜与褚、李之间的时间差,单从接近“二王”真迹机缘的可能性上来考察。褚是以擅长书法被诏为侍书,官至秘书郎,迁起居郎,又迁谏议大夫,并知起居事,后授太子宾客,为内勤性质,都是最容易接近皇帝的职务。颜则不同,任殿中御史,外放后又任侍御史、武部员外郎,最后调任平原郡守,是位一般官僚而已,以上说明了他们的职能不同。由于兰亭序帖是王羲之唯一的真迹,为李世民收藏后被殉葬掉,这与他保持着必然的联系,所以格外要关注李世民的间接资料,特别要以李运腕书写技法为依据,然后稍加判断就能得出:颜连职务条件都不具备,怎么可能接触到王羲之真迹中的书写技法?况且褚、李都是同期人物,互相容易认同,故而才有魏征推荐词:“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这可以作为最可靠的旁证词。褚能被唐太宗容纳,至少客观地说明了运腕书写技法,得到理所当然的肯定,也是证实褚具备了卓越的技术优势(请阅褚临兰亭序帖及冯摹兰亭序帖)。应予再进一步阐述:唐代贞观之治,正是书道昌盛时期,尤其是“上(指李世民)之所好(二王真迹),下必甚焉”,朝廷上下对书学观点必然是一致的。而颜生于天宝八年,相隔二十七年,根本见不到王羲之的真迹,恰好又是另个历史背景,还遇到安禄山的叛乱,就笔者的理解:与其讲颜的书写技法,倒不如认为颜视死如归,以忠良节操之故,获得另一个统治者的赏识,才能得重于书名。事实上可以作一总结,颜的书写技法与“二王”技法毫无内在联系,否则颜与褚、李之间的差异不会有那么大。因此说,持此观点来判断:从唐代起,传统书法就应该分出个严式的,传承中学有渊源的,在流传中应是正统的“二王”书写技法。其余不是传承有绪的话,则是宽式的、都是新派书体的表现形式。以上仅考证唐代官职职能的差异,也存在着贞观与天宝年间的时间差和颜真卿书写技法的比对,并据此确定其为创新的表现形式,由于其中缺乏一定的内涵和承继性较差的原因,即不具备主体特征的资格,也就不属于本论所研究的范畴,故为此不予考订。三、追溯运腕技法的源流我们还是要进入历史的时空隧道,把时光上溯到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相传王羲之在即兴中,撰写了兰亭序这段文字,同时创作了兰亭序帖的书法作品而名垂世册,历古以来大家尊他为书圣,对此均有确切的定论。而兰亭序这段文字,在“文革”时遭遇辨伪的争议,那本真迹兰亭序帖的命运还要悲惨,据说早已随唐太宗李世民徇葬于地下而失灭。现在所能见到的兰亭序墨迹,已经是唐代贞观年间虞世南、褚遂良的临摹本和冯承素的钩模本等,这些帖虽然不是原有的真迹,但比间接资料中的拓(石)本要高出一等,还是很有价值的,类此方法在作品资料中较为流行,幸亏得益于这些原始复制手段,否则就无法面对“二王”的书写技法,特别从结体中对技法作出管中窥豹的了解。我们从表面上看兰亭序墨迹,这通帖只是320字的行书,但其中“之”字的出现,重复了20次,在笔势上的变化,做到了每次每异的调整,看后不免令人叹为观止。从实质上认定:这是运腕技法所起到的作用,因为只有运腕的技法,才能不设局度自发机杼地重复同样字体,又能避免形态上的雷同。如果光靠死记硬背结体来影响字体结构,那么该技法含量的高度也就大打折扣了。这位拥有兰亭序帖真迹的皇帝,为己所好征集天下“王字”,由褚遂良鉴定真伪,他之所以着了迷地酷爱“二王”,确实能够从中学到了真正的技法,并在自己的晋祠铭、温泉铭、屏风帖、临朝帖、昨日帖、三五帖(其中行书为首创勒碑的拓本,均属间接资料)作品内,尽情地发挥了运腕的技法,仅此一点就足以证实了该技法的可贵性。从资料上看问题,年岁越久远,存世的第一手(直接)资料就越不完善,唐代就是这样的情况,所以我们还得策略地改向学习宋人,因为那时代见过前人真迹的机会比我们多,所下的功夫比我们足,流传下来的资料也相对完善。故而宋人大学问、大诗人兼书画大家,即苏轼评价米芾时讲:“米书超逸入神”,又讲“海岳平生篆、隶、真、行、草书,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当与钟(繇)、王(羲之、献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这是不同寻常的赞美词,只要会做专题研究的人,无不首肯这是一句信言。接着应予明确的是:据研究表明,米芾的书写技法是运腕的。就他的蜀素帖而言,当读到吴江垂虹亭作的这首诗时,就会发现连题带尾的66字中,有9次出现三点水偏旁,虽然都是偏旁部首,就是没有一个写得相同的,无疑是与王羲之兰亭序帖中的“之”字,保持了异曲同工之妙,这在历史上更是最好说明问题的例证,也就成了“字当腕行”的书写技法之来历,但是只能说明运腕功能的存在,尚无形成运腕之下严式书写技法的理论,即笔者拥有框架建构的研究体系。四、论证中形成“字当宛行”的研究体系自从中国经历了一场灾难性的“文革”后,传统文化、艺术经受了无与伦比的冲击与摧残,传统书法也是在劫难逃。大陆曾流传了一种说法,据讲有位日本人说:“中国的书法现在在日本!”许多人赞同这一说法,也有许多人包括笔者在内不以为然。我们可以这样看问题,纵然在日本、韩国等地区,也把我国的毛笔字纳入他们教学中,作为基础性质的技能培训,或者被列为素质教育的范畴,并已拥有相当规模的社会效益。尽管如此,但我国毛笔字所具备内涵的深度,仍然无可比拟。只有我国才拥有悠久的文化历史背景,并且这个传统书法的渊源又与之有着相关的深厚度,具备更加丰富的内涵,有待于我们去深入发掘,这是其他国家无法企及的事实。今天我们正是肩负着沉重的历史使命,带着相应的史观来看问题,从中体察到:传统书法中有(运腕的)严式书写技法与(不运腕的)宽式书写技法,是相对而言地共同存于书写技法中。但其中还有居于两者之间的技法,则不足予论了。然后这都是外国人无法可以想象得到的内容,也只有我们才能懂得所要界定的技法,是从“下笔处”来识别的,经实验证实:书写时笔杆倾斜和垂直地下笔,就是从“下笔处”开始的,还可以鉴别出运腕“得笔”与否的技法差异。这一切的关键就在于物理中力的基本现象,即手腕摆动的作力与笔锋受力之间的关联,这个当量的力度能够保持着相对的平衡,在两者的同步之下,只要手腕适时适宜地摆动得当,就能恰到好处地掌握笔锋,必须以此来控制点画的成形,这时候的笔锋就会呈现出具有规律性的动态变化,这就是技法含量最高的笔法。简言之,严式的运腕所产生的那种自然而然的书写笔法,其效果是必然的,很容易掌控基本点划的成型,也会自然形成偏侧型结构的笔势,反之,依照宽式的不运腕的书写,多见于正局型结构的笔势,其中那种较做作的,其效果或然,包括作为比对的中间组(类法书)的书写笔法,也就都成为多余的了。至于笔意中的意境问题,则因不被纳入主题故而暂且从略。中国古代在传统书法中,各个内容向来都有兼容性,由于允许技法中存在不确定性的因素,以致使主体资格混乱难辨,成为最疑难、最复杂的问题。现在我们想要搞清楚,就必须借重于基本概念的定性及其种、属关系的诠释,才能使传统中技法性的、笔势性的内涵深入下去,把运腕与“得笔”关系的传统技法正式归属到严式性的法书主体中,最后经过比较予以突显出来,并形成正规的研究体系,以供书法教学与学术性研讨。(请阅附表1)附表1:论证中宏观的研究体系(一) 传统书法在逻辑状态中,关系的排列与技法分类书法艺术的总概念 传统书法中的三大部分 传统书法中笔法严、宽式的技法分类(二) 演绎开来,传统书法中形成法书的各种条件(三)传统书法中正反馈论证法书,和运腕与得笔之间的关系(四)归纳起来,传统书法中构成(或论证)法书的三大要件 a、合理部位生理能的优势。b、毛笔在使用中具有的特性。c、论证后的文字与真迹资料。以上研究体系的具体论证从略五、沈尹默与传统书法的关系早在20世纪80年代,笔者到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在历史系已故苏渊雷教授府上作客。看见客厅上挂着一幅沈尹默先生写的横披,内容是“钵水斋”三字,落款为“尹默书”,上面没有年月,然而笔者马上告诉苏教授:“这字是沈尹老在解放前,国民党的重庆时代所写”,苏教授掐指后予以肯定了。为什么笔者能根据沈氏用笔,就能确定这一时期的作品?第一、笔者是搞过沈氏从艺分期与分类的分析,知道他在何时作何种资料的研究,尚且这还不能算数;第二、“字当腕行”正是沈氏所倡导,要知道“默”字下面四点,就是运腕技法与否的分水岭。正因为他在56岁时,仅属于次运腕的技法,处于不完全运腕的用笔状态,故在“得笔”现象中,把默字下面四点底写得太平板,缺少了运腕与得笔中非常明显的外露痕迹,即便写成横划的话也会出现左低右高的现象,所以在确认时容易多了。那么宽、严分类中的运腕现象应该怎样来辨别呢?初学者只要知道使用毛笔时,是运用手腕自然地去书写的道理,懂得这个窍门也就不难理解了。因为这是需要运用手腕摆动的动能来书写的,势必会呈现出纵、横向的习惯,所以写出来的三点水是不成垂直线的,四点底也不成水平线。然而不运手腕故意做作地去写,这三点水很容易写成垂直线,四点底则写在平行水平线上。正是基于这个基础上,凡是应用手腕摆动的运动意识来控制构成中的汉字,就能造就这个笔势,笔断意连中有个“划空取势”,习惯地运用大小弧度与圆圈的结体方法。在笔势中运用强、弱势能的调节,必然会有偏侧之势的字体结构出现,故而我们今天才知道,在书写“品”字时的上口应居中偏于左,而下两口略有左低右高之势,产生的形态可称之为偏侧型。反则没有这样字体构成中的形态,就称为正局型。正如米芾在自己的吾友帖(草书九帖之四)中讲:“若得大年千文,必能顿长。爱其偏侧之势,出二王之外。”这句话不难理解,前半句是他的想法:假若得到大年写的千字文,必定能够顿时有所长进,后半句是他的看法:讲出自己喜爱大年写千字文的偏侧之势,而且还加以断言:超出“二王”之外。然而在文字之外还有一层关系有待推断,既然米芾喜爱他人字体中的偏侧之势,那么自己也该懂得或擅长此道,此说也就是区分出两种不同的笔势。最重要的是群玉堂帖第八卷,米芾在“学书帖”的自叙中,明确地表述运腕技法要“得笔则虽细为髭髮亦圆,不得笔虽麄如掾亦扁,”的道理,而今这句话已经成为我们检验“得笔”标准的基本法则。再说,我们很容易从沈尹默著作、作品中辑出,他与传统书法最为相关的内容,最为直接的技法依据,从而找出他人对其持有偏激的原因,然后归纳出一个客观公正的、赋有历史性意义的终极评价。(请阅附表2)附表2:沈尹默从艺分期、分类年表沈尹默先生,生于陕西省兴安府汉阴县(今陕西省安康),初名君默、字中,号秋明、匏瓜、闻湖遽庐生等,原籍浙江省吴兴县竹墩村人,享年88岁(18831971年)。下面是他从事书法艺术活动的分期、分类年表:12岁 25岁 35岁 56岁 60岁 88岁189519081918193919431971 - 早期 中期 中晚期 晚期年表解义:、(早期)12岁至25岁:“不明用笔涂抹而已。”结果:“字俗在其骨。”、(中期)25岁、35岁至56岁:“杂临汉魏六朝诸碑刻的拓本(间接资料)”。结果:“点画略能均净着实,但乏圆韵。”、(中晚期)56岁至60岁:“遍临褚遂良传世诸碑帖,旁通各家,收集了优秀真迹的印影本,又在故宫博览所藏历代法书名迹(直接资料)”。结果:观受到米芾所讲“下笔处”的“下”字而被启迪,“然较其异同点才得窥前人一致用笔笔法的法度”。、(晚期)60岁至88岁:明白用笔法度,提倡“字当腕行”的方法,重视书法以“用笔为上”的理论研究。最后,确信无疑地说:“我平生笃信米海岳石刻不可学及又无索靖真迹,看其下笔处这两句话。”(以上原文均缉自于沈尹默著作,即沈尹默论书丛稿第136页)年表总结:沈尹默先生12岁开始学习书法,前44年着力于碑刻,后32年专注于真迹,前后共76年。由于使用间接资料改为直接资料,开始懂得把研究重点,从结构间架转移到用笔技法上来,特别是十分明确地提出了两个条件:低执笔与腕部摆动的具体部位。正因为他注重了运腕的作力与笔锋的受力关系,即手腕当量的力度,恰好处在相对的平衡,所以产生了笔锋动态变化的法则性规律,这样就符合了物理中力学的基本原理,才能一举成功。在文字著作中,他主张三个要点构成了基础理论:1、重视直接资料(真迹及其印影本)的研究;2、提倡字当腕行;3、强调从宋人着手研究,再回溯到唐及魏晋时代。年表说明:不了解传统书法的真正内涵者,也就是不懂“书法以用笔为上”的道理,有的甚至妄议沈尹默的字,以没有个性来否定他的一切。而笔者观察到的事实是:议论者自己连基本笔法的定义都弄不懂,就忘乎所以地妄加评论,以无知来否定有知真是可笑至极!因为评论者忘却了书法的本质,这是需要以技法为先导的事实来支撑的。沈尹默的大字也是极其优秀的,更好笑的是:有位逻辑思维的修养欠缺者,评议了沈氏书写的小字后,又忘记了他作品中的大字,反过来却有失公允地提出“沈尹默书法的局限”,因为目力不济而不足以书写大字,以及不擅长把握大幅布局为由的观点等。笔者以为:沈先生在生理上虽然存在着缺陷,也是身不由己的事,但是他有权选择战胜困难的能力,由此所下的功夫尔等鼠辈是不能理解的,这才使自己沦为睁眼瞎!世上事岂有不知勤能补拙的道理?真是在象牙上挑瑕疵!这都要归咎于道德与学问的欠缺,阻碍了知识增长与专业提高,才会出言不逊!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因为持有批评态度者,几乎无一人可与沈尹默的书法相提并论,而予以肯定态度者,大多是传统书法学有所成者,所以笔者非要仗义执言不可,并且要为前者下此评议:1、不要有意贬低他人来抬高自己。如果没有象沈尹老那样地下过工夫,最好先去下足工夫,但这是需要智行两尽的!建立起一个自身的高度,再来评论他人才能做到客观公正。2、说实在的,要是对一个大书家的评价,都做不到客观公允的话,那么,还有何能再来说三道四呢?又怎么会有能力了解整个书法史呢?倒反而能说明:其本人毫无学养才会大放厥词!1961年4月8日新民晚报为沈尹默发表了集句七律:上海市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成立,并开书法展览会,观毕因集宋人诗句,题记一时之盛。“家家图画有屏风(王安石句),每岁烟花一万重(陈与义句),更拂乌丝写新句(陆游句),忽惊云海戏群鸿(苏轼句)”。现在我们看到是该集句后两句的楹联,饶有苏东坡行书的韵味,看了这幅大字行书对联后,殊不知那些传统书法的外行者们阅后有何观感?(请阅插图1)不仅如此,沈尹默先生还有二件代表作,第一、临怀素小草千字文的作品,是以非一拓直过、用内擫的书写技法。第二、上海市虹口区海伦路504号沈尹默故居二楼书房,在当时的西面墙上挂了幅他亲自写的“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横披,是以一拓直过、用外拓的书写技法。很明显,这是传承中两种符合“二王”的不尽相同的书写技法,均已收入沈尹默法书集内,以上述书作可以证实:他是位精湛于笔法的现代大书家。他对自己的艺术从不张扬,曾经称于右任为名家,自谦为法家。台湾已故著名书家王静芝,原系沈尹老在国民党重庆时代的学生,他向已故学者陈玉玲,披露了一段不为人知的谈话,有一次在王的询问下,“沈自许米元章以下但只对我说,并不曾对外标榜。又一次,我对沈先生说董其昌不错!沈先生笔不停辍,抬起戴着深度眼镜的脸,说:董其昌,还差一点!然后继续低头写着说:米元章以下啊!”。今悉台湾私立淡江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的硕士论文者,即研究生陈玉玲在撰写沈尹默文学及书法艺术之研究时,誉沈为“民国以来书家第一人”,其实何止于此!我们只要综观了历代最优秀的真迹,并予研究之后,包括笔者在内都会赞同他的自评,同时不要忽略鲜于伯机,当时连知名度较高的赵孟頫,都得佩服他的用笔技法,何况他的实力也可以与沈尹老抗衡。由此看来:沈尹默先生不论是现在或将来,仍然是我们所要学习与借鉴的例证。由于沈尹默先生的书法,是现代人学习“二王”最成功的代表人物,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他进行全面地了解和总结其生平的得失。上面图表中的文字与内容,均缉自于沈先生著作,从该表中可以直接归纳出:沈先生从事书法艺术有个漫长的经历,但真正能够进入到二王体系,则是从56岁开始,也就是客观地说明他从56岁以后,努力方向是正确的,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