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宜昌市猇亭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文 本目 录第一章 总则.1第二章 土地使用性质分类及控制.2第三章 土地利用规划.3第四章 建设开发控制.6第五章 道路交通规划.7第六章 园林绿地系统及空间景观系统规划.10第七章 环境保护规划.10第八章 市政公用设施规划.10第九章 防灾减灾工程规划.13第十章 “四线”保护规划.14第十一章 规划实施与规划管理规定.15第十二章 附则.15附录一 名词解释.16附录二 主要相关附表.16宜昌市猇亭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设计 设计说明问卷调查文 本设计 设计说明问卷调查宜昌市猇亭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文 本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了引导宜昌市猇亭中心区的开发建设,进一步优化城市用地布局,完善路网骨架,落实各项基础设施,促进城市的有序拓展,特编制宜昌市猇亭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下称本规划)。第二条 本规划适用于规划范围内各地块和各类用地的土地使用、建设和规划管理等工作,并为下层次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建设项目设计等提供依据。第三条 本规划由规划文件(文本和说明书)、规划图纸(分图则和图纸)两部分组成。规划文本与分图则具有同等法律效力,两者应同时使用,不可分割。第四条 本规划是宜昌市猇亭中心区各项建设活动和规划管理的法规性文件,规划区内各项建设必须遵守本规划的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非经履行法定程序均无权随意更改。如需调整,应严格按照城乡规划法的相关法定程序进行。第五条 本次规划区范围为:东南面以正大路桐岭路迎宾大道为界,东面以猇亭大道(原318国道)为界,北面以先锋路为界,西面以长江蓝线为界。规划总用地面积为421.75公顷。第六条 本规划的编制依据为:1、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 2006.4.1)2、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 137-90)3、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4、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5、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建设部)6、宜昌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8.6)7、本区现状调查的统计资料及其他相关规范和法规第七条 规划原则1、承上启下原则认真贯彻和落实总体规划的各项发展要求,指导下一层次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2、可操作性原则根据宜昌市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立足城市建设和规划管理的现实要求,在尊重总体规划的原则基础上,科学发展,合理规划。 3、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则规划应强调控制与引导相结合,保留适当的灵活性。规划成果体现土地有偿使用和管理运作要求,达到系统、规范、简明的目的,增强可持续发展性。4、生态优先、文化优先的原则充分发挥地区文化特色,利用丰富的山水景观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建设具有文化底蕴、山水景观特色的生态街区。第八条 规划目标1、完善城市结构、协调整体发展、明确片区性质,合理进行片区用地布局。2、强化片区的交通功能,加强道路交通设施建设,建立方便、快捷、多层次的交通体系。3、营造片区特色,加强绿地景观系统规划,提升城市景观建设品位,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4、本着高起点、高标准的原则对片区内的公共服务设施进行规划,强化基础设施的配套,以满足促进片区两翼工业区发展的要求。5、突出生态环境优先的要求,积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建立以公园、街头绿地、防护绿带等为核心的生态环境体系。第九条 功能定位规划该片区的主要功能为:居住功能、新型都市工业综合配套服务功能。第十章 规划性质 规划该片区的性质为:生态环境良好、建筑景观优美的猇亭中心区;辐射周边、为两翼工业区提供配套设施服务的综合居住配套服务区;展现猇亭区经济腾飞、环境面貌日新月异的西大门。第十一条 规划规模1、用地规模:规划总用地为421.75公顷。2、人口规模:规划猇亭中心区居住人口为5.2万人,人均居住用地为26.10/人。第十二条 本规划由宜昌市规划局负责解释。需对规划进行调整时,须按照法定程序进行。第二章 土地使用性质分类及控制第十三条 本规划涉及土地使用性质分类和代码均采用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规定的城市用地分类代码,主要划分至中类或小类。第十四条 确定规划区的主要土地使用性质为: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地、水域和其他用地,共九大类用地。各地块土地利用性质详见“土地利用规划图”。 第十五条 规划所确定的土地使用性质是对未来土地使用的控制与引导,在土地开发建设过程中,土地使用性质及用地规模必须符合文本和图则的规定。第十六条 现有土地的使用性质若与本规划的规定不符,应按照规划进行控制和引导,逐步加以改造,使该用地新的土地使用性质与本规划的规定相符。现状合法的土地用途与规划规定用途不符的,原则上可继续保持其原有的使用功能;一旦这类土地要求进行改造与重建时,必须与规划规定的用途相符。第十七条 因片区发展需要,规划中所规定的土地使用性质及用地使用规模如需作变更时,必须经规划管理部门的批准。土地使用性质的变更,宜在同类别范围内调整;变更应同时符合用地与建筑性质兼容性的规定;变更应有利于环境改善和提高公共设施服务水平,并不得影响周边地块土地和建筑的正常使用。第十八条 规划确定的地块界线,并不一定代表确实的用地红线范围,在详细的规划设计和开发建设中,经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批准,可根据实际情况将地块进行合并或细分,但其用地使用规模必须符合图则中提出的总体控制指标要求。第十九条 规划区内的土地使用和开发建设宜以道路划分的街坊为基本规模成片进行。成片进行的开发建设应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或总平面设计,经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进行建筑与场地环境设计。第三章 土地利用规划第二十条 规划原则根据宜昌市猇亭中心区的现状用地情况,结合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近期建设规划和宜昌市城市发展要求,以统一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开发为原则,充分考虑各种用地建设要求,合理规划布置片区内的土地利用。第二十一条 规划结构本规划的规划结构为“一轴、两带、四区”,具体为: “一轴”:指贯穿整个规划区的绿化视觉景观及公共设施轴线,联系长江与山体,营造中心区中央开敞空间通廊。 “两带”: 指沿金猇路的商业服务带和沿正大路的行政办公带。 “四区”:指在“一轴两带”两翼规划的两片居住小区、沿马家溪形成的防护绿地和沿江形成的公共绿地区、片区北部的仓储物流区。第二十二条 居住用地规划1、用地布局按照居住用地规模可划分为两个居住片区,分别位于金猇路以北及片区南侧。各居住片区以小区级绿地、文体休闲和商业设施为核心,形成相对独立的居住单元,利用防护绿化带和现状水域营造舒适的居住环境。规划猇亭中心区内的居住用地以二类居住用地为主,居住用地面积为149.70公顷,占总用地的35.49%。其中小学、幼儿园等用地面积为18.27公顷,占总用地的4.33%。2、居住(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1)教育设施规划在片区内共设置2所中学、3所小学、4所幼儿园,具体为:中学:保留并扩建猇亭中学,规划用地面积为4.63公顷,办学规模36班,学生1800人;新建1所民办中学,规划用地面积为2.62公顷,办学规模24班,学生1200人。小学:保留并扩建猇亭区实验小学,规划用地面积2.77公顷,办学规模24班,学生1080人;保留猇亭一小,规划用地面积为3.32公顷,办学规模24班,学生1080人;新建猇亭二小,规划用地面积为2.02公顷,办学规模24班,学生1080人。幼儿园:保留猇亭区教育幼儿园及桐岭村安置小区内幼儿园,另结合居住区新建2处幼儿园。(2)医疗卫生设施规划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7处,其中3处为现状保留,新增的4处安排在居住区中结合其他社区设施集中配建。(3)商业服务设施参考宜昌市农贸市场专项规划(20062020年)并结合规划区用地情况,规划保留双桥菜市场和中心市场,新增1处桐岭农贸市场。(4)金融邮电设施保留金猇路上一处邮政所。(5)市政公用设施新建两处垃圾转运站。(6)行政管理及其他设施规划设置居委会7处,其中5处为现状保留,2处为新建;保留现状的古老背派出所。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具体规模及数量详见附表二。第二十三条 公共设施用地规划的公共设施用地主要包括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文化娱乐、医疗卫生、教育科研、市政公用设施及其他公共服务设施。1、行政办公用地规划的行政办公用地主要于正大路沿线分布,结合部分医疗卫生用地和公共绿地突出其“社会化办公中心”的地位和作用。行政办公用地面积为16.79公顷,占总用地的3.98%。2、商业金融用地规划的商业金融用地主要沿金猇路、金岭路分布,综合性商贸区位于金猇路南侧,结合部分文体娱乐设施和绿化广场用地布置,体现中心区特色。商业金融业用地面积为19.04公顷,占总用地的4.51%。3、文化娱乐设施区级文体娱乐设施布置在中心轴线沿江一侧,主要有:保留并扩建猇亭区电影院,新建一处体育场馆,新建一处图书馆,新增2处游乐用地,保留1处、新增2处游憩集会广场。文化娱乐设施用地面积为9.84公顷,占总用地的2.33%。4、医疗卫生用地充分结合现状医疗卫生用地,整合扩大其用地,适当结合公共绿地,成为城市现代街景的构成。医疗卫生用地主要为保留并扩建五医院及古老背社区服务中心。医疗卫生用地面积为3.14公顷,占总用地的0.74%。5.教育科研用地片区内的教育科研设计用地主要为保留并扩建的猇亭区党校。规划的教育科研设计用地面积3.58公顷,占总用地面积的0.85%。6、市政公用设施规划的市政公用设施用地为保留的古老背110KV变电站、邮电用地2处、加油站1处、供水用地1处、消防用地1处,新建公交首末站1处。规划市政公用设施用地面积为14.53公顷,占总用地的3.45%。7、其他公共服务设施其他公共服务设施主要有:保留宜昌市基督教猇亭堂、保留并扩建长途汽车站、新建1处福利院。规划公共设施用地面积为54.63公顷,占总用地的12.95%。公共设施规划具体规模及数量详见附表二。第二十四条仓储用地规划的仓储用地分布于马家溪以北,通过马家溪及两侧绿地形成防护隔离带。仓储用地面积为52.12公顷,占总用地的12.36%。第二十五条 对外交通用地规划的对外交通用地为保留的长途客运站,规划扩大其用地规模,规划用地面积约为2.06公顷,占总用地的0.49%。第二十六条 道路广场用地规划中的道路广场用地主要为广场用地、道路用地和社会停车场用地。道路广场用地面积为82.93公顷,占总用地的19.66%。(具体详见“道路交通规划”)第二十七条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规划的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包括保留的古老背110KV变电站、猇亭电信局、猇亭区消防大队、加油站1处、供水用地1处;规划新增垃圾转运站2处、公交首末站1处。规划市政公用设施用地面积为14.53公顷,占总用地的3.45%。第二十八条 绿地规划以各居住区公园为点,沿长江、沿城市道路的公共绿地以及马家溪沿线防护绿地为线,沿江绿化公园、中心公园为面,形成一个点、线、面结合的完整的绿化带系统。规划绿地面积64.23公顷,占总用地的15.23。其中公共绿地面积为27.89公顷,占总用地的6.61%。第四章 建设开发控制第二十九条 建设开发控制应充分考虑土地利用的综合利用效益,同时也注重城市景观特色的塑造,既可以满足实际操作要求,又可满足控制的科学性、灵活性要求,适应现代城市开发、管理要求。第三十条 控制指标类型控制指标分为规定性指标和指导性指标两类。规定性指标必须遵照执行,指导性指标是参照执行的。1、规定性指标包括: 用地性质 建筑密度(建筑基底总面积地块面积) 建筑控制高度 容积率(建筑总面积地块面积) 绿地率(绿地总面积地块面积) 交通出入口方位 停车泊位及其它需要配置的公共设施2、指导性指标包括: 人口容量(人公顷) 建筑形式、体量、风格要求 建筑色彩要求 其它环境要求第三十一条 兼容性控制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考虑土地使用的不确定性,给规划管理提供一定程度的灵活性和弹性,规划中对部分地块设置了兼容性控制要求,开发建设中可以根据兼容性对土地性质进行调整,但须保持总用地的相对平衡。具体详见附表七。第三十二条 建筑容量控制规划对各片区提出了相应的土地开发强度控制,开发强度指标包括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绿地率、居住人口容量等。1、开发强度控制规划对各片区提出了相应的土地开发强度控制,开发强度指标包括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绿地率、居住人口容量等。具体参照宜昌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及相关规定执行。2、容积率奖励相关容积率奖励政策遵照宜昌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执行。第三十三条 建筑间距控制任何建筑的间距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日照、消防、卫生、环境保护、防灾、通风、工程管线埋设和建筑保护等方面的规范和城市设计的要求,并参照宜昌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执行。第三十四条 建筑物退让控制建筑退让是为了保障城市综合利益,应严格按照本规划及宜昌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要求执行。第三十五条 建筑物高度控制沿城市道路一般建筑的控制高度(H)不得超过道路规划红线宽度(W)加建筑后退距离(S)之和的1.5倍,即:H1.5 (W+S)。本规划区域内任何建筑的高度必须符合国家和宜昌市相关规范及技术规定的要求。第三十六条绿化标准 计算绿地率的绿地面积,包括建筑基地内的集中绿地面积和房前屋后、街坊道路两侧以及规定的建筑间距内的零星绿地面积1、居住区人均公共绿地不少于1.5平方米,居住小区不少于1.0平方米,组团不少于0.5平方米;居住小区内每块集中绿地的面积不小于400,且至少有13的绿地面积在规定的建筑间距范围之外.2、建筑基地内的集中绿地面积,在住宅用地中按组团级以上进行设置,每块集中绿地的面积不得小于400平方米,用地宽度不应小于8米,且至少有三分之一的绿地面积在规定的建筑日照间距范围之外,其中绿化面积(含水面)不宜小于70%。3、公共活动广场周边宜种植高大乔木,集中成片绿地不应小于广场总面积的25%;集散广场的成片绿地不应小于广场总面积的10%;广场绿化应选择具有地方特色的树种。4、沿城市道路两侧的绿化隔离带不得作为集中绿地计算。第三十七条 根据猇亭中心区干道网骨架和用地功能结构,规划将本片区划分为五个区块。每个区块根据城市干道、土地使用性质和各类规划控制界线划分为162个地块。第五章 道路交通规划第三十八条 宜昌市猇亭中心区道路交通规划依据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宜昌市交通综合规划(2005-2020年)和相关规范,在保证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道路发展设想基础上,进一步考虑猇亭中心区交通发展要求和对外联系情况,以交通便捷、安全可靠、满足使用为基本原则进行。第三十九条 路网结构片区内规划的主次干道布局基本形成“六横、五纵”的路网格局:六横:先锋路、民主路、金猇路、正大路、亚元路、迎宾大道五纵:猇亭大道、银岭路、金岭路、桐岭路、临江大道主要规划道路具体详见附表四。第四十条 道路系统规划本片区内规划道路基本为宜昌市中心城区道路系统专项规划所确定的城市干道网。中心区范围内城市道路层级主要分为主干路、次干路、支路,道路红线宽度(不含道路两侧绿化带)分别按35-50米、25-30米、7-15米控制。公共设施用地范围内支路网适当加密,保证每个地块至少有一个出入口与主、次干路相通。规划主干路与主干路两两相交,其转弯半径采用3540m;次干路与主干路及次干路相交,转弯半径为3035m;支路与以上级别的道路相交时,转弯半径为815m;支路与支路相交,最小转弯半径为6m。道路竖向控制中,规划城市道路机动车车行道纵坡为0. 1%-4%,居住区内部道路机动车车行道纵坡不大于4%,所有道路横坡为1%-2%。第四十一条 静态交通规划规划设置社会机动车停车场3处,用地面积为1.60公顷,预计可提供机动车停车位530个左右。社会停车场具体规模详见附表五。第四十二条 各建筑配建停车位应符合规划中的要求,具体执行标准见附表三。第四十三条 机动车出入口应结合地块规划进行设置,并应遵行以下原则:1、距道路交叉口距离,干道上自道路红线交点起不应小于70米;2、距非道路交叉口过街人行道边缘应不小于10米;3、距公共交通站台边缘不应小于10米;4、距公园、学校、儿童及残疾人建筑的出入口不应小于20米。第四十四条 在进行各类新建、改建、扩建项目时应注意无障碍设计,其设计原则及技术规定应符合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的规定。第六章 园林绿地系统及空间景观系统规划第四十五条 规划以各居住区公园为点,沿江、沿路防护绿带以及水体绿化为线,沿江绿化公园和区级公园为面,形成一个点、线、面结合的完整的绿化带系统。第四十六条 园林绿地系统的构成规划区内的整个绿地系统由公共绿地和防护绿地组成。第四十七条 公共绿地公共绿地分为区级公园和居住区级公园两部分。中央绿化公园和江滩公园为区级公园。居住区级公园分布在各居住区中心,同时打造联系自然山体和长江的景观视觉走廊,加强“山水城市”意向。公共绿地总面积为27.89公顷,占总用地的6.6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5.22平方米/人。第四十八条 生产防护绿地在片区与南部工业园之间设置30米宽防护绿化带,马家溪两侧设置100米以上绿化带,进行防护隔离。110KV变电站周边设置15米防护隔离绿地。其具体控制方法为:工业园隔离带:以边线为基础,防护绿化带宽度控制为30米;110KV高压走廊:高压走廊宽度控制为25米;110KV变电站防护带:以变电站地块界线为准,设置15米宽防护绿带。防护绿地总用地面积为36.34公顷,占总用地的8.62%。第四十九条 空间景观系统规划本次规划的景观体系主要利用城市中央公园、马家溪绿化带、沿江绿化带、城市道路绿化来进行组织,景观标志和节点的布局与开敞空间相呼应,使城市景观与自然地貌交相辉映,创造舒适宜人的城市景观。第五十条 空间景观结构本规划中的空间景观体系结构为“一轴、一带、两片、多点”。 “一轴”:是指城市中央绿化景观轴; “一带”:是指沿规划区南侧沿南部工业园形成的防护绿化带; “两片”:是指片区内以自然水体为背景形成的马家溪绿化景观片和沿江绿化防护景观片区; “多点”:主要指规划区内公园和道路绿地形成的绿化景观点。第五十一条 空间景观布局1、规划区内中央绿化景观轴作为景观重点,它是片区各景观点联系的纽带,可结合开敞空间、造景元素、水系等因素,形成多层次的空间景观,打造为宜昌市的重要主题公园景观区。2、片区内的规划建设需以“多片”为背景,开发过程中注重对自然景观的保护和结合,充分利用自然景观。3、规划区与南部工业园衔接地带保留防护控制带,沿线控制范围内不得开发建设。第五十二条 城市设计引导 猇亭中心区紧邻南、北部工业园等新兴的产业开发区,同时,猇亭区也是著名的三国文化之乡,三国文化资源积淀深厚、丰富多彩,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因此,本片区的城市风貌应结合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可通过街道、广场绿地、建筑等形式来具体落实。 1、街道景观 城市街道景观是展现城市风貌特色的主要途径,可通过城市道路的平、断面形式、沿街绿化带、沿街公共设施等元素来展现。沿街绿化带的植物配置应体现地方的自然景观和气候特征;电话亭、邮筒、垃圾箱等公共设施可采用简洁、大方的造型,体现城市的现代感;沿街座椅及照明灯具的造型和色彩可结合三国文化来进行设计,以表达出地方历史的文化意向。 2、广场绿地景观广场绿地景观是城市景观的重要节点,是体现地方文化特色及风情的重要场所。在片区内的广场及绿地中,可通过三国名人文化主题公园、三国名人雕塑、三国军事文化及学术文化展示等方式,来营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形象。3、建筑景观在街道、广场绿地等开敞空间形成城市风貌的构架以后,建筑物的形态、风格、材质和色彩则是体现城市风貌特色的基础元素。可通过建筑的材质、工艺来体现建筑风貌的时代气息;同时,可以在建筑形式、色彩上融入历史文脉和地方风情的特色。尤其是体育场馆、图书馆等大型公共建筑,可着重突出片区的历史文脉和地方风情。 第七章 环境保护规划第五十三条 环境功能区的划分根据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按空气质量功能分区,猇亭中心区为二类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按照声环境功能区划执行城市区域环境躁声标准(GB3096-1993)中各类标准,猇亭中心区主要按照1类标准执行。综上所述,该片区属于二类环境功能分区,执行标准为:区内空气质量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控制;声环境质量按照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19931类或2类标准控制。第五十四条 环境保护的对策1、大气环境保护的对策(1)优化经济结构,降低能源消耗量,减少大气污染物初始产生量。(2)合理布局具有污染的项目,充分利用大气环境容量资源。(3)采取技术经济可行的大气污染源控制和治理措施,削减大气污染物最终排放量。(4)加强环境管理职能,切实有效地监督环境保护工作,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2、声环境保护对策(1)规划区内以控制交通噪场为突破口,通过划分城市不同交通流向,严格管理外来车辆,城区禁鸣喇叭,加强集市管理,制订噪场达标,以控制噪声污染,改善城区环境质量。(2)加强对建筑工地、生活居住区的噪声管理,使城市噪声达到国标规定的相应功能区噪声标准要求。(3)加强绿化工程,保护生态环境,提高植被覆盖率,完善沿线主要干道的绿化,减少交通噪音。第八章 市政公用设施规划第五十五条 给水工程规划1、水源选择:猇亭二水厂。2、用水量预测:根据城市给水工程规范(GB50282-98)规定,预计规划区内总用水量为2.18万立方米/日。3、规划布局:规划确定区内的给水干管应形成环网状,支管则可根据实际情况形成环网状与树枝状相结合的布局形式。给水管道一般布置在城市道路的东侧或南侧的人行道下。第五十六条 排水工程1、排水体制:规划确定片区内采用雨污分流制排水系统。2、排水分区:以金猇路为界分为两个排水分区马家溪排水分区及红溪港排水分区。3、雨水排放:雨水排放量按暴雨强度公式Q=1853(1+0.8816lgP)/t+10.6(1+ 0.94lgP) (设计重现期P为一年)计算。规划区内所有雨水经雨水管网收集后,可集中就近直接排入长江。4、污水排放:规划污水排放量按总供水量的80%计算,预计片区内污水总排放量为1.74万吨。所有污水经污水管网收集,排往红溪港第二污水处理厂。5、规划布局:根据排水分区,结合道路竖向,规划区内的雨水和污水分别通过雨水管网和污水管网收集后统一排放。排水管(雨水、污水)安排在车行道或非机动车道下埋设。第五十七条 电力工程1、规划电源:规划确定片区内用电直接从古老背110KV变电站接出10KV线路。2、电力负荷预测:规划区内各类用地的负荷密度指标按居住用地140kw/ha、公共设施用地140kw/ha、工业用地250kw/ha、其它用地4kw/ha计,则预测片区用地内总电力总负荷为3.48万kw。3、开闭所:按10KV开闭所最大转供容量不超过15000KVA的标准计算,则规划区内需配置三处开闭所,根据用电负荷的分布均匀布置。4、配电箱:规划范围内配电箱规划采用户内型或预装箱式,附设于建筑物,有条件的小区宜设置独立的配电箱。5、规划布局(1)110V变配电网络规划区内有变电站1座,即古老背110KV变电站,规划中予以保留。另外规划区内有多条110KV高压电力线路经过,其高压架空线走廊宽度控制为25米。(2)10KV配电网10kv线路供电线路一律采用电力电缆地埋敷设,结合城市道路建设,逐步将10kv 电力线电缆沟方式敷设于人行道下,支路可采用穿管直埋的方式敷设,局部路段地下通道拥挤的,可采用综合管沟的方式与其它管线共同敷设。10KV电力管道一般布置在城市道路的东侧或南侧的人行道下。第五十八条 电信工程规划1、片区内市话普及率按每百户50部计算,公用电话则按每200人一部计算,则规划区内市话安装容量为7709部。2、规划布局:规划区内采用电信电缆交接箱电信入线,全部采用地下电缆敷设于PVC组合管内,电信电缆交接箱电信出线,均采用地埋电缆直埋于地下。电信管道一般布置在城市道路的西侧或北侧的人行道下。第五十九条 燃气工程规划燃气使用对象以城市居民为主,逐步发展公建用户。1、用气量预测:天然气耗用负荷采用居民生活耗气量为85立方米/人年,工业用气量按民用用气量的20%,公建用气量按民用用气量的40%,不可预见用气量按民用用气量的10%计,预测猇亭中心区燃气总负荷为663万立方米/年。2、规划布局:燃气管网直接由城市管网接入,区内采用中低压输气管网,采用中低压箱调至低压后接入用户。燃气管道一般布置在城市道路的西侧或北侧的人行道下。第六十条 管线综合规划1、管线布置原则(1)规划道路红线宽度36米以上的道路经批准,局部管线可两侧布置,红线宽度36米以下的道路,原则上可单边布置,施工时应预留过街管道,路灯电缆随灯杆布置。(2)在人行道下敷设给水管、电力电缆、燃气管、热力管、通讯及有线电视等电缆和条件允许的其它管线;城市排水管(雨水、污水)安排在车行道或非机动车道下埋设。(3)设置方位原则上在道路中心线以东、以南安排给水管、电力电缆;在道路中心线以西、以北安排燃气管、通讯、有线电视等电缆。(4)工程管线从道路红线到道路中心线方向平行布置的次序为:电力电缆、电信电缆、燃气管道、给水管道、污水管道、雨水管道。当工程管线交叉敷设时,垂直方向的相互关系由浅至深的次序为:电信电缆、电力电缆、给水管道、燃气管道、污水管道、雨水管道。各管道间应满足相应的最小净距要求,具体要求见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5)各种市政管线之间及市政管线与建(构)筑物等之间的最小水平的净距应符合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的规定。2、管线避让原则(1)压力管线让重力自流管线;(2)管径小的让管径大的;(3)易弯曲管线让不易弯曲管线;(4)临时性管线让永久性管线;(5)工程量小的让工程量大的;(6)新建的让现有的;(7)检修次数少的、方便的让检修次数多的、不方便的。第六十一条 环卫设施规划1、垃圾转运站:规划设置垃圾转运站2个,占地面积为0.56公顷。2、公共厕所:规划设置公共厕所11个。3、医疗及其它危险废物的处理:推行医疗废物集中无害化处理,严格按照城市或分区规划统一集中处理。第九章 防灾减灾工程规划第六十二条 消防规划1、规划保留猇亭区消防大队,其用地面积为1.05公顷,本片区在其消防责任区范围内。2、消防给水与生活用水同网,采用低压制供水,地面消火栓补水的方式满足分区消防用水要求。3、消火栓沿片区内规划道路布置,间距不超过120m,道路路幅宽度超过40米时,应在道路两侧设置。第六十三条 抗震规划宜昌市属六度地震区,一般建筑可按六度设防,重点单位及城市生命线工程如给水、排水、消防、供电、交通、通讯、医疗救护等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抗震设计规范执行。规划将城市公园和部分公共开放空间等作为震时主要疏散及避乱场地。第六十四条 防洪规划根据国家防洪标准(GB50201-94)确定的防洪标准要求,猇亭中心区采用重现期10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片区内应保持马家溪河道通畅,以保证其泄洪能力。第六十五条 人防规划宜昌市为国家一类人防重点城市,人防工程的建设应坚持平战结合、综合利用的原则。人防工程总面积按人均1.0平方米,战时50%的人口留城计,共需人防工程总建筑面积26000平方米。结合片区现状和用地形态,规划区内未专门设置人防设施,主要依托于分区规划的其它人防设施点,片区内局部可结合公建等大型建筑建设地下人防设施。另外医疗、电力、电信、交通等部门应结合本部门实际情况有计划、有重点采取防护加固措施,并预定战时救护方案。第十章 “四线”保护规划第六十六条 规划区内共涉及“四线”规划中的红线、绿线、蓝线,不涉及历史街区保护建筑紫线。第六十七条 红线 为保护城市道路用地不受侵占,划定红线控制范围,即规划中确定的各等级城市道路的路幅边界控制线,包括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等道路用地范围。在道路红线控制范围内,严禁进行其他项目城市建设。道路红线的调整必须经过法定程序。涉及道路规划红线的新增、废止,道路等级、道路系统走向的重大调整,应通过调整相应层次的城市规划或编制道路系统专项规划,按规划审批程序报规划主管部门审批。不涉及改变道路系统、道路等级、走向的道路规划红线局部调整,可结合规划编制或项目建设工程规划设计方案,报原规划批准部门审批。第六十八条 绿线根据城市绿线管理办法,为了保证城市各类公共绿地不被侵占,在各级城市规划中需要划定城市绿线。规划片区内城市绿线控制范围包括城区各类公共绿地和防护绿地等。根据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城市绿线控制范围内的用地,不得改作他用,不得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标准以及批准的规划进行开发建设。有关部门不得违反规定,批准在城市绿线范围内进行建设。城市绿线范围内的公共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道路绿地等,必须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公园设计规范等标准,进行绿地建设。第六十九条 蓝线根据城市蓝线管理办法,为了加强对城市水系的保护与管理,保障城市供水、防洪防涝和通航安全,改善城市人居生态环境,在各级城市规划中需要划定城市蓝线。规划区内蓝线控制范围主要为长江的控制范围。在城市蓝线内禁止进行下列活动:1、违反城市蓝线保护和控制要求的建设活动;2、擅自填埋、占用城市蓝线内水域;3、影响水系安全的爆破、采石、取土;4、擅自建设各类排污设施;5、其它对城市水系保护构成破坏的活动。第七十条 本规划区范围内“四线”管制按照宜昌市四线规划管制提出的具体措施实施。第七十一条 应严格控制微波通道下建筑物的高度,具体限高参照各地块分图则。同时地块内建筑高度需满足机场净空要求。第十一章 规划实施与规划管理规定第七十二条 采取“发挥优势、统一规划、分期建设、滚动发展”的总体策略,以加强开发建设的控制管理,保证土地投入产出合理化。第七十三条 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猇亭中心区现状环境资源丰富,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应制定相应的法规和政策,加强控制管理,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好猇亭中心区的生态环境。第七十四条 开发建设过程中应加强对长江、河流、高压走廊的保护,应严格控制其防护绿化带的建设。第七十五条 充分利用其优越的区位优势,发挥其城市交通便捷的积极作用,努力完善其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带动本片区的城市建设。第七十六条 严格保证控制性详细规划重点控制指标的实施的控制管理,依法对违反的单位或个人采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进行处理;加强指导性指标的引导作用,使规划区开发协调统一。第七十七条 为保证规划实施的灵活性,规划设置了土地兼容性、容积率奖励、建筑面积超过部分土地收益分成等奖惩措施,但执行过程中必须有限度的控制,以保证发展的可控制性。第七十八条 土地开发应有计划推出,特别是开发控制应适当集中,可以适当减轻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负担。第十二章 附则第七十九条 规划区内的各项建设除要符合本规划的规定外,应符合国家、湖北省以及宜昌市的有关法规、标准的规定。第八十条 本文本若与国家、湖北省和宜昌市的有关法规、标准和规定不一致的,以国家、湖北省和宜昌市的有关法规、标准和规定为准。第八十一条 本规划自宜昌市人民政府批准之日起生效。第八十一条 本规划的解释权,以及规划实施过程中对各种问题的协调处理,由宜昌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附录一、名词解释用地性质:是指对特定用地规划所许的主要建筑内容。用地红线:由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定批准的建设项目土地使用界线。建筑红线:又称建筑控制线。城市道路两侧控制沿街建筑物或构筑物靠临街面的界线。一般应退后道路红线。容积率:指一定地块内总建筑面积与地块面积的比值,控制指标为最大值。建筑密度:指一定地块内所有建筑物的基底面积占地块面积的比例(%),控制指标为最大值。绿地率:指一定地块内各类绿化用地总面积与地块用地面积之比(%),控制指标为最小值。建筑高度:指建筑物室外地坪至屋面外围非透空女儿墙或檐口的高度。低层建筑:1至3层的居住建筑,或建筑高度小于或等于10米的建筑。多层建筑:4至6层的居住建筑,或建筑高度大于10米、小于或等于24米的建筑。中高层建筑:特指7至9层的居住建筑。高层建筑:10层以上的居住建筑或建筑高度大于24米的非居住建筑。建筑间距:建筑物之间的空间间隔距离,即在综合日照、通风、视线、空间和环境等因素后,所规定的建筑物之间的最小距离。建筑限高:指地块内建筑物地面部分最大高度限制值,控制为最大值。附录二、主要相关附表附表一:规划用地汇总表序号用地代号用地类别用地规模(公顷)所占比例(%)备注1R居住用地149.7035.49R2二类居住用地149.7035.49R21住宅用地131.4331.16R22公共服务设施用地18.274.332C公共设施用地54.6312.95C1行政办公用地16.793.98C2商业金融业用地19.044.51C21商业用地8.001.90C22金融保险业用地3.510.83C24服务业用地1.830.43C25旅馆业用地3.210.76C26市场用地2.490.59C3文化娱乐用地5.241.24C34图书展览用地1.840.44C35影剧院用地0.600.14C36游乐用地2.800.66C4体育用地4.601.09C41体育场馆用地4.601.09C5医疗卫生用地3.140.74C51医院用地3.140.74C6教育科研设计用地3.580.85C63成人与业余学校用地3.580.85C9其他公共设施用地2.240.533W仓储用地52.1212.36W1普通仓库用地52.1212.364T对外交通用地2.060.49T2公路用地2.060.49T23长途客运站用地2.060.495S道路广场用地82.9319.66S1道路用地73.0717.33S2广场用地8.261.96S3社会停车场库用地1.600.38S31机动车停车场库用地1.600.386U市政公用设施用地14.533.45U1供应设施用地1.940.46U11供水用地0.640.15U12供电用地1.300.31U2交通设施用地1.000.24U21公共交通用地0.600.14U29其他交通设施用地0.400.09U3邮电设施用地2.640.63U4环境卫生设施用地0.900.21U41污水处理用地0.280.07U42粪便垃圾处理用地0.620.15U9其他市政公用设施用地8.051.917G绿地64.2315.23G1公共绿地27.896.61G11公园17.074.05G12街头绿地10.822.57G2生产防护绿地36.348.62G22防护绿地36.348.628E水域和其他用地1.550.37E1水域1.550.37合计总用地421.75100.00附表二:规划主要公共服务设施一览表级别用地 性质名称数量(处)规模 (公顷)位置备注市级 区级行政办公16.79正大路沿线商业 金融业 商业用地8.00市 场双桥菜市场30.52金猇路保留中心市场1.62金猇路保留桐岭农贸市场0.35桐岭社区新建文化 娱乐影剧院10.60桐岭路保留并扩建体育场馆14.60临江大道新建图书馆11.84正大路新建游乐用地22.80金猇路及临江大道新建游憩集会广场38.26猇亭大道、商业街及临江大道保留1处,新建2处医疗卫生宜昌市第五人民医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医院科室安全生产晨会记录范文大全
- 2024药品管理法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 视觉传达系系毕业论文
- 酒店行政管理系毕业论文
- 会记毕业论文选题
- 城市排涝泵站及管网抗洪设计方案
- 汽车专业毕业论文大专生
- 护理专业毕业论文肿瘤
- 企业vi毕业论文
- 2024年矿业权评估师考试(油气矿产资源勘查与实物量估算)经典试题及答案
- 2023年中国工商银行软件开发中心春季校园招聘500人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地质勘查钻探岩矿心管理通则
- 北邮社电机拖动与调速技术教学包课后题解
- 社区矫正法课件
- 学校门卫岗位职责及管理制度
- JJG 1105-2015氨气检测仪
- GB/T 8949-2008聚氨酯干法人造革
- GB/T 30544.1-2014纳米科技术语第1部分:核心术语
- 呆滞物料预防与处理(精益培训)
- 《中式面点制作第二版》教案高教版
- 看门狗定时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