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洞天》掘出宝藏该归谁.doc_第1页
《八洞天》掘出宝藏该归谁.doc_第2页
《八洞天》掘出宝藏该归谁.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洞天:掘出宝藏该归谁几个与掘宝有关的名著见宝不掘得好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大多包含着“教化”的目的,作品总是有着一个惩恶扬善的主题。元代剧作家关汉卿的状元堂陈母教子就很典型。这个杂剧一开始说陈母守寡拉扯三子一女长大,有一次打墙时刨出了一窟金银,大儿子说“这是天赐予俺的钱财”,陈母却下令掩埋,引宋儒邵尧夫训子之言“我欲教汝为大贤,未知天意肯从否”,教子好好读书。以后果然老大、老二接连中了状元,女儿也招到一个状元女婿。最小的儿子只因为掩埋时拿了四个金元宝,一直被陈母及兄弟们看不起,但最后居然也中了状元。显然,作者的观点是见钱不眼开的人定能得好报。负心人难逃厄运明末清初的八洞天是一部三卷篇幅的短篇小说集,第一卷“假掘藏变成真掘藏 攘银人代作偿银人”,则讲的是这样一个负心人不得好报的故事:明朝正统年间,浙江兰溪有个磨豆腐的甄奉桂,租了冯乐善的小门面房子做生意。穷极无聊,过年时和乡邻们开玩笑说是大年夜在房内挖到了银子。想不到有个朋友盛好仁信以为真,给他资金,委托他到外地经商。房东冯乐善也将另一套从刘姓典来的大房子租给他。甄奉桂财运高照,一搬进大房子就真的掘藏,居然得了五千两银子,果然成了大富翁。他巴结大官宦,欺压盛好仁,赖冯乐善的钱。结果虽然他成了当地首富,可是没几年就发背疽,又被医生误诊,五脏溃烂而死。他的财产被官宦接收,百般培养的儿子也因科举考试失利而逃亡。冯乐善和盛好仁却结成儿女亲家,恢复了原来的家业。在这一卷卷末,不知名的作家点明本卷的主题是“正交情”。挖到银子不还结果变狗无独有偶,明代冯梦龙的警世通言第二十五卷“桂员外途穷忏悔”,也是一个类似的故事:元朝时苏州有个桂富五,因为负债被恶霸勒索,走投无路,想寻短见。巧遇本地财主施济,仗义疏财,替他还清了三百两银子的债务,还让他在自己家的一处桑枣园安身。过了一年,桂富五在桑枣园的银杏树下挖出三个瓷坛,坛内共有一千五百两银子。夫妻两人商议:如果还了施济的三百两银子,就要说出银子的来历,“原是他园之物,祖上所遗,凭他说三千四千,你那里分辨?和盘托出,还只嫌少,不惟不见我们好心,反成不美”。所以索性不还,暗中将银子拿到绍兴去买田。八年后施济去世,桂富五乘机搬家到绍兴。以后施家家道中落,寡妻严氏和儿子施还无可奈何到绍兴找桂富五(已改名桂迁),想要回那三百两银子。想不到桂迁根本不认账,严氏一气之下,回到苏州不久就发病去世。施还为办丧事,只得出卖祖屋,结果在清理房屋时发现祖父留下的藏银遗嘱,除了在桑枣园的藏银已失外,各处埋藏的银子有上万两,得以还清债务,依然做个大财主。而桂富五却为捐官被人骗去财产,妻子和两个儿子暴毙。因桂富五当初曾起誓报答施家,否则来生“犬马相报”,结果妻儿都已投生为施家之狗。桂富五只得到施家忏悔,自己为施家之仆,将女儿送给施还为妾,以偿当年之债,才得以善终。清代李绿园所著的小说歧路灯里,却正好有一个与上两个故事相对照的故事。谭家老仆王中,因老主人遗言,得到主人家城南菜园地二十亩为家业。后来在井池石板下掘得窟藏银两约有一千一百两上下。“若是气量浅小的人,在路上拾条手巾,道边拾几文钱,尚不免喜形于色,逢人自夸造化。”而王中却说:“这园子原是大老爷在日赏我的,我立意没有要主人产业的理我挖这银子,仍然是上下土木金石相连,还是主人家财帛。”于是他请他人出面替主人赎回已出典的街面房屋,使得主人家再度复兴。他这样做,就连主人的表弟王隆吉也说:“难得难得,就是咱两个亲表兄弟,我得了这银子,我就要瞒你;纵然我想给你些,又怕你得了少的还想多的,只怕还告我哩。好个王中,难得难得。”发现宝藏归自己抛开有关报应或者伦理之类的观念,仅仅从法律角度来观察,在他人土地里挖出银子,发现人究竟有没有权利据为己有?这就有必要了解一下中国古代法律在这方面的规定了。在法律上凡是埋藏在地下、没有确切的所有者的财物称之为“埋藏物”,挖掘出埋藏物的人称之为“发现人”。唐、宋、元这三个朝代的法律将埋藏物称之为“宿藏物”,都明确规定:凡在自己及国有土地内发现的宿藏物均归发现人所有,但如果发现的是古器钟鼎之类形制特别的宿藏物,就应该送官府,“送官酬值”,由官府出价收购。凡在他人土地发现的宿藏物,“合与地主中分”,发现人和土地所有人各得二分之一。如果发现人“得宿藏物隐而不送”,就要按照应该交给主人的部分金额,“坐赃论减三等”(赃满价值二尺绢帛要笞责十下,以上递加至徒一年半为止)。所以桂富五不仅应该清偿原来施济代他还债的三百两,还应该将发掘出银子的一半即七百五十两给施济(小说对此丝毫没有提及,可见作者实际上并不熟悉元朝的法律,这个故事应该是在明朝形成、而假托元朝事迹的)。明朝的立法与以上这三个朝代不同。大明律户律钱债规定:“若于官私地内掘得埋藏之物者,并听收用。若有古器钟鼎符印异常之物,限三十日送官,违者杖八十,其物入官。”也就是说埋藏物全都归发现人所有,无论所发现的地点如何。而“异常之物”又全都归官府所有,也没有报酬可言。清朝法律完全沿袭了这些规定。因此在第一个和第三个故事里,掘藏的人完全可以将发掘出的银子据为己有。现在法律上讲的“埋藏物”是指所有人不明的地下财物,而古代法律并不明确这一点。因此即使是土地或房屋所有人宣称埋藏物是自己的祖先所藏,也很难收回埋藏物。比如在第一个故事里,甄奉桂掘到宝藏后,房屋的原主到衙门告甄奉桂“ 霸产坑资”。双方都贿赂县官,而县官却说“掘藏有何对证?纵使他掘了藏,与你何干?既是你父亲所藏之物,你弃屋之前,何不自己掘了去?”借着法律空子做圈套当然也有一些地主会打歪主意,伪造一些文件,雇佣一些旁证,来“证明”埋藏的宝物是自己的祖先埋藏于此的,而文件是现在刚找到的。由于法律不明确在这种情况下的处置方式,就会形成各种纠纷。还有的是扎好圈套,故意让人挖掘,再设法敲诈钱财。明末小说型世言第十五回“灵台山老仆守义 合溪县败子回头”里就有这么一个故事:败家子沈刚败完了家产,卖掉了祖屋,手里还剩三百两银子,想买一处住宅住下。他过去的两个光棍赌友就联手设局,先是放风说某处冷僻住宅有“藏神”(地下有宝藏),然后带了沈刚去看房子。预先在暗厢房里地上泼酒点上,满地隐隐的蓝火,自己却假装看不见,沈刚以为“地下火光,毕竟有藏,众人不见,一定是我财”,因此也不多还价,只值一百两的房子倒出了两百两。搬进去当夜,两夫妻在厢房里挖了两个更次,什么也没见着。第二天原来的房主却突然来了,说是夜得一梦,已故母亲在梦中嘱咐,厢房里埋有银子两坛,共三千两。闯进来一看见房内挖了几个大坑,就一口咬定沈刚拿走了自己的银子。虽然沈刚辩称买房契上是说好“上除片瓦,下连地基”的,可是那人耍无赖,说是自己已经将这笔银子捐给了朝廷,就要让官府来“追赃”。沈刚被迫无偿退还房子,还倒贴了一百两息事宁人。更厉害的例子是十二楼三与楼的故事:得知他人房内有宝藏,就去官府投递一个匿名帖子,说是某处某人为强盗窝赃,在地板下藏有抢来白银多少多少两,害得那户人家平白无故地吃一场天大的官司,倾家荡产。虽然这个故事里被害人是一个“欺心小人”,但是这种做法很可能也是当时有过的。由于明清法律将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