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桃花源记》的写作特点.doc_第1页
略谈《桃花源记》的写作特点.doc_第2页
略谈《桃花源记》的写作特点.doc_第3页
略谈《桃花源记》的写作特点.doc_第4页
略谈《桃花源记》的写作特点.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略谈桃花源记的写作特点内容摘要: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创作的一篇散文,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杰出的诗人,他的诗已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文库中的宝贵遗产,其中最杰出的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已经成为我国人民雅俗共赏的精彩作品。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前面的小记,它以丰富奇丽的想象和朴素自然的文字,描绘出一个美好的境界,表现了作者不满当时腐败政治,追求理想社会的强烈愿望。它的基调是浪漫主义,我们必须从总体上把握这一点,具体地说桃花源记的写作特点有如下三点:一、善于设置悬念,展现曲折新奇的故事情节;二、善于运用朴素恬淡的点睛之笔,勾勒出真率迷人的意境;三、善于用“癯而实腴”的语言,表现豪放深邃的情思。 关键词:设置悬念 朴素恬淡 癯而实腴 引言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是中国文化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诗人。他不仅被尊称为“隐逸诗人之宗”,而且开创了田园文学这一伟大的潮流。陶渊明的诗文四处弥漫着他的田园气息,随口念上一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你仿佛已经超然世外了。陶诗在文学史上是个传承点,屈原之后,数百年间未曾出现和他一样伟大的诗人。到了魏晋时期,人们开始反省自己所处的境地,对于战争和社会以及人类命运惊醒思考。在那个崇高名士气度的时代,陶渊明的诗文正代表了关于“人的觉醒”人应该有精神世界,而不仅仅在物质之下生存。随之而来的唐朝,王维、白居易、李白和杜甫这样伟大的诗人。也都在他的作品里找到灵感,吸取营养。陶渊明的诗文中有许多千古流传的名句,而历经千年风采依然的桃花源记更是作者思想和艺术的精华之作。本文仅就桃花源记的写作特点,谈谈个人的粗浅看法。 一、善于设置悬念,展现曲折新奇的故事情节。 在中国,素有“山川以人而胜”的传统,所谓“景不自美,音人而彰”,“地不自胜,惟人则名”。王勃之于滕王阁,李白之于岳阳楼,欧阳修至于岳阳楼,苏轼之于黄冈赤壁,莫不如此。但他们写的都是实景,而桃花源仙境却都是虚构出来的。以一篇诗文虚构一个仙境而令人神魂颠倒,在中外都是少有的。武陵桃源,远是鲜为人知的荒僻之地,自陶渊明作桃花源诗并序以后,始为文人墨客所重,梁陈之际已有诗人涉足山溪,探寻灵秘。至唐代开元填报年间,桃花源忽名声大噪,甚至引起朝廷的关注。天宝七年,诏令“三十户益蜀免赋税,永充洒扫,首备山林”。此后,游着日众,成为人皆慕趋的风景胜地,吟咏之作也历代继继不绝.。 一千多年来,在中国诗人心中,桃源仙境始终是美好的,令人向往的,具有永远的魅力。尽管唐代汉语说“桃源之说诚荒唐”,子虚乌有,可是古代诗人宁信其有而不愿信其无,总是怀着虔诚的心理和美好的愿望去寻求那梦中美好的温馨。他们“不疑灵境难闻见”,只怪自己“尘心未尽思乡县”(王维桃源行),“尘心如垢洗不去”(刘禹锡桃源行)。也许,愈是神秘愈能叩动世人的心扉,所以尽管“仙家一去寻无踪”,“只见桃花不见人”,不得不带着“恨满桃花一溪水”的惆怅离去,也还是魂牵梦绕,津津乐道,难以忘情。因为它不同于一般的乌托邦的社会学说,而是一种理想,一种美的象征。而这一切都得益于作者陶渊明善于设置悬念,巧妙构思,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曲折新奇的故事。 桃花源记作为一篇叙事性散文,文章的结构也颇有巧妙之处。作者借用小说笔法,文章以“晋太元”年间,“捕鱼为业”的“武陵人”的足迹为线索,以他的所见所闻构成生活画面和故事情节。开头的交代,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十分清楚,似乎真有其事。这就缩短了读者与作品的心理距离,把读者从现实世界引入到迷离惝恍的桃花源。有时间,有人物,开篇即显曲折,把一个“浪漫”故事写得放佛真有其事,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性。 渔人“缘溪行”看到了“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奇丽景色,“甚异之”于是产生了“欲穷其林”的念头。一个“欲”字,既展现了渔人又惊又喜的心情,有造成了悬念,使读者欲罢不能。从“林尽水源到“豁然开朗”,极其简略地叙述渔人“欲穷其林”的过程。似乎山穷水尽,实则柳暗花明。渔人眼前出现了佳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但作者并没有局限于妙雪这个世外乐土的景色,而是尽情地刻画了桃花源的主角人的活动。这是个故事的核心,也是它最动人之处。“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他们“见渔人,乃大惊”,“咸来问讯”,对待渔人是“设酒杀鸡作食”,“各延复至其家”,十分客气,并说:“不足为外人所道也”,通过桃花源人对渔人的问讯,款待个嘱告,表现了他们的淳朴和真挚。 最后写渔人“得其船”,告别了桃花源。故事至此似乎可以结束了,但作者忽然笔锋一转,造成一种扑朔迷离的艺术效果:渔人“扶向路”,后来却“不复得路”;“处处志之”,后来却找不到“所志”;南阳刘子骥曾“欣然规往”后来却“未果”。写得忽隐忽现,亦真亦假,曲折新奇,发人深思。 就文章的情节说,一方面这个动人的世外天地与作者恬淡旷远的心境十分和谐;领一方面,从文章的思想内容来看,这些新奇的情节,又是为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的,它表达了作者向往理想社会的强烈愿望。从渔人进入桃花源,到“遂迷”,“不复得路”及“后遂无问津者”,我们不难看出,这个桃花源诗不存在的,然而它正是农民不满统治阶级压榨剥削的意志和愿望的反映;它虽是作者胸中理想的抒发,却又处处活跃着人民反对君主虐政,向往幸福安乐生活的现实主义精神。所以,这种忽隐忽现的情节及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在相互交替之中,又启迪人们为争取自给自足的自由生活去进行斗争,这就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思想价值,诗人感到情节曲折而不离奇,有一股耐人寻味的味儿。二、善于运用朴素恬淡的点睛之笔,勾勒出真率迷人的意境。两晋至南北朝的文学中,华艳之笔极盛,而桃花源记全文300多字,极少使用华丽的词语,只在文章开头写到“桃花林“,写到”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样,整篇文章犹如水墨画中加了一点淡彩,给人以清新的笔的感觉,但整篇文章基调还是朴素恬淡的。作者用朴素恬淡的点睛之笔,勾勒出真率迷人的意境,引发了读者无限的遐想。“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我们仿佛领略到了宛如仙境的桃花林景色;“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我们仿佛看见了平旷的土地,整齐的房舍,肥沃的田野,有没的池塘,纵横的道路,临近的村落,猫咪的桑竹我们仿佛听到了鸡鸣狗叫的声音,而自己放佛也置身于富足宁静的田园中。“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又何尝不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生活。“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我们仿佛又感受到了桃花源中人的淳朴和真挚,“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这样的诗句又萦绕于耳边。总之,作者淡淡的几笔勾勒出一幅恬静快乐的与世隔绝的田园风光,让我们心神向往。中国的古典诗歌很重视创造意境。所谓意境,就是作者把强烈的感情倾注在描写对象上,创造出可见而又诗人感动的那种意境。优秀的诗歌一般都有动人的意境,而散文也一样要有意境,才称得上是上品。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用朴素恬淡的点睛之笔所创造的意境,便是理想化了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在桃花源记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在田园诗中经常所描写的呐喊总恬静优美的生活图景。如渔人静如桃花源后所见到的一片地广物丰、和平宁静的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于诗人在归园田居中所描绘的“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的景物和气氛是多么相似。生活在桃花源中的人们“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又与诗人在移居中所写的“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是多么的一致!但桃花源记比作者在田园诗中所写的农村生活更美,更理想。陶渊明在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和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等诗中,都写了自然灾害对农村的影响和劳动的艰辛。而在桃花源记中的人们不仅生活愉快,而且“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没有封建君主的统治,没有如当时生活中的动乱和灾难,正如宋代诗人王安石在桃源行中所说,桃源人过着“虽有父子无君臣”的生活。陶渊明把自己的进步理想寄托在桃花源的社会里,从而描绘出一个这样形象化的美好的农村生活境界。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的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游国恩等人在中国文学史中,把陶渊明与谢灵运的作品作了比较说:“谢诗往往只给人一幅幅客观的山水画面,陶诗却在使人接触到田园生活画面的同时,而引入到一种境界中去”,这个评价也适合桃花源记。作者笔锋所至,我们看到的是“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生意盎然的自然物象,“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身影;游动有静,相互交映,构成一个优美迷人的意境。桃花源记作为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优美散文,千百年来为人们广泛传诵,交口赞誉,原因恐怕就在于此。当然,这种意境是作者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所描写的对象,把日常生活和高尚的理想完美地融入为一体的产物,故能以情动人,给人以美的感受。三、善于用“癯而实腴”的语言,表现豪放深邃的情思。陶渊明的语言风格,是非常朴素、自然的。他写的文章不重辞藻的华丽,不事雕琢,而是尽力做到朴素、自然。接近口语。但是我们读他的作品,并不觉的单调乏味,而是感到诗意盎然,清新明丽,淳朴浑厚。苏轼说:“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说的就是他善于运用朴素、清单的外表来表现丰富的内容。而这一点也正是桃花源记的语言特色。桃花源记文字虽然自然平淡、朴素简约,而内容却十分丰富。如“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寥寥三十八字,将渔人整个游踪叙述的有声有色,如亲眼所见到一半。纵观全文,三百多字,但内容丰富,故事曲折,思想性强。“精炼”如第一段写桃花源外边的景色:“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仅用二十二字就描画出一幅迷人的暮春桃林图。作者在用词上十分注重精确,尽量避免重复,而又使读者容易理解,体现了朴素、平淡,富于变化的特点。如写渔人进入桃源,就用了“行”、“逢”、“穷”、“尽”、“入”等动词;“怡然”、“欣然”都表现一种欢乐的心情,但“怡然自乐”表现的是一种安静、安乐,而“欣然规往”却是一种跃跃欲试的兴奋。作者在抒情写景时笔调也很有变化。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语言质朴,格式整齐,显得秩序井然,有一种原始的美。但从整体来看,又是灵活多变的。作者从“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层层写来,从外到内,逐步深入。这里还用顶真手法,环环相扣,把桃花源的风景写得引人入胜。朱熹也曾说过:“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的确,在桃花源记这平淡简约的文字中,寄寓了作者的辛酸和期望,有一种理想的追求,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豪放”。这种“豪放”不显山不显水,隐含于文字之中。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诗人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最黑暗、生活最痛苦的时代。当时,北方是所谓“五胡十六国”,西北游牧民族逐鹿中原,割据混战,并不断对南方进行骚扰;腐败没落的东晋王朝,退居江南,偏安一隅,苟延残喘,为了维护他们摇摇坠落的统治,拼命榨取劳动任命的血汗。统治阶级内部勾心斗角,争夺权力的斗争也愈演愈烈。当时的名族矛盾,阶级矛盾以及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都达到了异常尖锐的程度。而陶渊明的家乡江州(今江西九江)一带,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由于战乱频发,民不聊生,“至乃男不被养,女无配对,逃亡就去,不避幽深”(晋书刘毅传)。濒临绝境的人们,为了活下去,就不得不“率妻子邑人”向与世隔绝的深山幽谷逃亡。到了刘宋初年人民逃亡情形更为严重。宋书荆州蛮传说:“宋民赋役严苦,贫者不复堪命,多逃亡入蛮”,因“蛮无徭役,强者又不供官税”,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思想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意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书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所以桃花源表面看是一个美妙的乌托邦佳境,事迹上却是乱世的产物:“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对乱世的曾恨和对理想的向往,以及对黑暗现实的否定,都巧妙地融汇在这朴素的文字中。而在当时“桃花源不只是隐士的天地,也是当时千千万万农民的乐土”。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近代诗人郭沫若以及他所创作的诗歌天上的街市,1921五四运动的高潮已过,中国正处于北洋军阀混战时期。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那“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血!”的黑暗现实,诗人郭沫若感到极大的愤怒,他在五四运动高潮时期对祖国的憧憬徒然归于破灭,诗人一度的兴奋激动陷入了苦闷伤感,但他并没有悲观失望,依然不倦地探索和追求。就在这个时期写下了天上的街市,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应该说陶渊明和郭沫若在文学作品中寄托的情思都是一样的,创作的初衷也是相同的。从思想到艺术,桃花源记都是经典之作,因此得已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