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美术审美观.doc_第1页
中西美术审美观.doc_第2页
中西美术审美观.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西美术审美观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03级美术学113012003024林岩内容提要: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带来艺术创作上的不同,从而产生了美术审美观五种方面的差异。关键词:和谐、阳刚、阴柔、外拓、内敛、再现、表现、典型、意境、写实、写意美术和美的密切关系决定了美就是美术作品的灵魂,审美是美术的核心本质。莱辛曾说:“美是造型艺术的最高法律,凡是为造型艺术所能追求的其他东西,如果和美不相容,就必须让路给美;如果和美相容,也至少须服从于美。”审美理想是特定民族在特定历史阶段中所形成的审美追求的集中表现,是一定社会的物质文明生活几意识形态在审美领域中的最高结晶。中西艺术都产生于人类的原始阶段,所反映出来的审美理想,有民族的独特性。一个惯常的结论是:中国艺术是传神的,重写意;西方艺术是科学的,重写实。它们虽然有差异但也存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共性,所谓殊途同归。我们每个人的审美观多少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更何况是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的审美观,下面我就由几个方面作比较:首先,“美是和谐”是一个很古老的话题,无论中西方,古代人都把和谐作为对理想之美的描述。不论东西方,欧洲和中国,古代人很少谈一个事物美与不美,而是说和谐与不和谐,其实他们所谈论的和谐就是现在的美。这是中西古典美术审美理想的共同点。同时,由于中西方各民族历史和文化环境的不同,对和谐的具体理解又是不同的。中国人崇尚“心理和谐”,中国的儒家,道家思想代表了汉文化不同与其他民族文化的特征。孔子对艺术审美活动的理解强调了他在塑造人格方面的社会性作用,也就是强调艺术的情感必须自觉地由道德伦理的理智来节制,以达到情与理的统一。而道家的审美理想则是新位于物的统一。主张把自我同化与自然,儒与道的互补性结合构成了中国审美理想的结构。而西方人崇尚“形式和谐”。毕达哥拉斯学派是古希腊哲学史上最早的大学派他们以为“数”是万物之原,数是美的和谐,西方哲学家把对美的追求具体化为视觉的和谐形式创造。柏拉图的理式既是一种实体形式又不是自然物体,他是“理性化的形式和作为形式的理性。”中西方的人都以和谐为美的最高理想。在古代人那里“美”与“和谐”只不过是一个概念的两种表达方式,而对和谐的论述比美更具体、生动。西方人常常将美与神、上帝相联系,而中国人注重发现审美对象的经验功能,并常常将这种功能与具有人伦色彩的的道德联系起来。西方古代美术创作注重美与真之间的共同点,把艺术的审美创作和欣赏看作是追求真理和知识,而中国古代的美术创作注重美与善之间的相似性,常常把艺术的审美创作和欣赏看作是传播教化,塑造人格的修养之道。第二,西方美术的阳刚美和中国美术的阴柔美。我们在观赏西方各个时期美术的代表作时,都会感到有一种鲜明的特征阳刚美。表现在结构的严谨,视觉上的力量,技法上讲究面、明暗调子、色彩明快及给人的强烈刺激,最突出的还是表现在人的力量美。西方雕刻,绘画艺术除了直接用形象来表现力量美外,还通过一定的艺术构思来表达力量美,如罗丹的思想者的雕刻,也许罗丹是有意突出劳力劳动者的和体力劳动者一样是十分辛苦的,但更重要的是他突出了思想者的力量。当我们把中国传统艺术连贯起来看就会发现其中的阴柔美,如绘画长于线条,讲求骨法用笔,其中又含有一种一些刚劲,画面显示一种气度。至于中国的园林艺术更是以小桥流水的风格著称于世的。如果把眼光转向宗教,我们更容易看到中国庙堂的主神都是面目温和,慈祥,虽然有的丰腴有的清瘦。他们蔑视一切的烦恼和苦难,可以使人们的内心平静下来。总之,中国艺术的力量不如西方,而柔美方面却达到难以超越的境界。第三,西方美术的外拓性和中国美术的内敛性,建筑是一类抽象形很强的艺术,他以自己的布局,外部形态,内部构造可以体现一个民族的爱好、气质来。比如北京的四合院都被围墙包围着,里面的房间整齐有序,但是你如果想窥视一下里面的情形,围墙则会无情的挡住你的视线,而且连紫禁城也是封闭式的的整体布局,其围墙更高大,厚重,威严,里面的建筑群是金碧辉煌的宫殿,体现了封建王权,他们都是利用围墙把内外分开体现了整体的内聚性。也就是体现了内敛性。统治欧洲的神权则为欧洲带来了辉煌的宗教建筑,或许帝王要用围墙来划出自己与臣民的距离,而神则是要用神秘,崇高的视觉形式威慑人,于是西方古代建筑则体现了外拓性的特征,他们的宗教建筑空间对比强烈,形体特别,有动势,而且尺度巨大,他们乐钟于巨柱伟立,精美雕刻及雕塑,如意大利的米兰教堂以又高又尖的塔群,瘦直矗立的柱子创造出强大的飞腾之势。中国的塔总是加上了呈现稳定性的横线条,塔本身的气势被冲淡,给人的感觉是稳定。中国精美的雕刻也有,但都在建筑物的内部,纹饰也是在不显眼的地方,而西方的都是直接展现在大家面前。第四,西方美术的再现性和中国美术的表现性,再现和表现的结合是中西方古典美术的共同本性,但相对来说,中国的美术偏于表现,通过表现来再现;西方美术则偏于再现,以摹拟写实为基础,通过再现来表现。西洋画写实,色彩的再现,如古希腊以人为主的雕塑,就是人的再现;而中国画则讲究笔墨,以气运成,形态传神,重表现,如文人画。绘画本是再现艺术,但中国的画如诗乐,追求动,诗意,所谓的画中有诗;西方绘画则追求形真,讲求严格的透视,立体感。然而重视表现或再现并不是两种完全隔离,其实两种方法是互相结合的,只是偏重点不同罢了。第五,西方美术的典型和中国美术的意境,中国古代的表现艺术很兴盛,因而古典艺术都偏于意境的创造,形与神的统一,情与理的统一;在有限的画面中表现无限的情意,以个别形象表现社会现象,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相对的说,西方则偏重于造型艺术的典型,偏重客观、个别,以刻画塑造对象的典型形象为任务,如古希腊的雕塑达到了不可及的高峰。不过中西方也出现了典型与意境的相结合,在再现的艺术中也强调意境;在表现的艺术中也不忽视形神。西方古典艺术偏于再现,所以一直重视写实,但也很重视意境,表达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和情趣,亚里斯多德强调模仿,但又希望艺术家画的比现实更美,展示合情合理的理想境界。康德认为,古典主义的艺术典型是艺术家在塑造艺术形象时把一个形象合到另一个去,从一种类的多数形象的契合获得一个造型典型的艺术形象。如宙可西斯画海伦的形象时集中了意大利半岛克伦敦地方所有美女之长,融众美为一美。那无与伦比的维纳斯像大概也是集众人之长而形成的美丽女神。而中国强调意境也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唐以前形似重于神似,以写景为主;到了晚唐以后,偏于抒情,重情趣,景在情中。如郭熙强调意贵远,境贵深。明以来,出现了浪漫主义,崇尚自我,个性。在社会主义以前,我认为西方基本上是一个宗教性的商业社会,而中国则是一个法制性的农业社会。所以西方的艺术及审美都有宗教性的特点,笼罩着一种神秘的色彩。与西方不同中国 的社会有帝王来统治,在这个社会,神要为帝王服务,帝王的生活就是神的生活,所以中国的艺术缺乏反叛的精神。西方社会还是商业性的,就是有冒险精神,所以西方的艺术创作追求革新,追求新的技法和理论;与此相反,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有封闭式的特点,求静不求动,崇尚千古流传的宗法,于是画家的追求自然的转向老子的那种小国寡民的精神,这种精神以自我为中心,形成一个又大又小的完整的宇宙,说其大是因为他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说其小是因为万变不离其宗,一切离不开自我。总之,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同,以及不同民族不同的追求带来了艺术创作上不同,即中国的重传神写意和西方的重科学写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