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江雪》多英译本的论文写作.doc_第1页
关于《江雪》多英译本的论文写作.doc_第2页
关于《江雪》多英译本的论文写作.doc_第3页
关于《江雪》多英译本的论文写作.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诗译“三美”标准比较分析古诗江雪英译本班级:09级英师3班 姓名:彭珍珍 学号:20094033035摘要:许渊冲教授提出了诗体译诗的“三美”论标准,主张译诗在音,形,意三个层面上尽量传递和保存原诗的神韵。即,做到“音美”,“形美”,“意美”。作为一种翻译标准,“三美”论的提出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但是由于受中英语言差异性等因素的影响, “三美”论在翻译实践中很难达到有机的统一。本文以古诗江雪的两个不同英译本为例,通过对比分析译本对“三美”标准的把握与运用,来论证“三美”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得与失,以希望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三美”论,在以后的翻译实践中更好得运用“三美”论。Abstract:Professor Xu Yuanchong put forward the theory of “Three Beauties” for guiding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poetry to English. He hold that the English version should remain and pass the ”romantic charm ” of the origin poem in sound, form, and meaning. Namely, reaching the beauty of “sound”, “form” and “meaning”. As a rule of translation, the birth of the theory of “Three Beauties” is meaningful for translation to some degree. However, owing to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Three Beauties” cant be all shown in translated text. This text takes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the ancient poem JiangXue as examples. According to comparing and analyzing how these two versions use the rule of “Three Beauties”, demonstrating the gain and loss of the theory of “Three Beauties”, hoping I can understand and use this theory better in the future. 关键词:“三美”论;“意美”、“形美”、“音美”;江雪;对比分析。引言: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英语是语音文字,而汉语则是象形文字,它们属于不同的系统;中英两国文化之间的差异又巨若鸿沟,其互译是比较困难的。就诗而言,中国传统诗歌讲求格律,依律行韵,要平仄,求对仗,用典故,语双关,字里行间以含蓄为美,以意境为上,忌直白。如樊志厚所言:“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深,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樊志厚,1995: 8)。而英语重形合,重分析,诗歌则以散体行文,自由,无格律,无对仗,无平仄,意象明确。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使得汉语格律诗英译尤为困难。对此,许渊冲先生根据自己多年的翻译实践以及对翻译理论和对中国古诗词的潜心研究,提出了诗词翻译的“三美”论。“三美”论的提出给英译中国古诗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翻译标准,对传达中国古诗的“音美”,“形美”和“意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他的这一理论影响下,中国古诗英译基本上都以“意美、音美、形美并最终达到传神”为圭臬。虽然“三美”以“意美”为首,但是在翻译实践中,有些译者甚至会为了凑齐其中“一美”而牺牲对原诗的“传神”。“三美”论本身也有它的局限性,需要不断地完善。一 、“三美”理论简介许渊冲先生在其毛主席诗词四十二首英法文格律体译文的序言中,首次提出了诗词翻译的“三美”论:“译诗不但要传达原诗的意美,还要尽可能传达它的音美和形美。”后来又补充说明“三美”之间的关系:“意美是最重要的,音美是次要的,形美是更次要的。如果三者不能得兼,那么,可以不求形似和音似,但要尽可能传达原文的意美。”“意美有时是历史的原因或者是联想的缘故造成的,译成另外一种语言,没有相同的历史原因,就引不起相同的联想,也就不容易传达原诗的意美。”( 许渊冲,1979b:2 )至于原文的音美,译文可以借用译入语诗人选择的格律及与原文意似的韵脚,还可以借助于双声、叠韵、重复等方法来传达。“唐诗的音美,首先是押韵。如果没有押韵,也不可能保存原诗的风格和情趣。”说到形美,许先生认为,主要是在诗句长短和对仗工整方面,尽量做到形似。在其所著的翻译的艺术以及关于翻译研究的论文中,许先生反复强调音美和形美的重要性,其目的就是坚持韵诗的翻译应保持原诗的韵律和结构。二 原诗解读(一)原诗摘录 江 雪 柳宗原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二)原诗的意义这首山水诗是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大约写于他谪居永州期间。由于受贬,他精神上受到很大的刺激和压抑。借描写山水和歌咏隐居在山水的渔翁,抒发了柳宗元在政治上失意和郁闷的心情,寄托了他清高孤傲的情感。全诗于清丽中蕴藏幽怨。王佐良谈到诗歌的语言时,把诗歌的语言风格分为三大类:古雅、普通和奇特。按这种标准,绝句江雪的语言风格应该属于普通的一类。我们在读这首诗的时候,脑海中不难浮现这样一幅画面天气严寒,整个世界都笼罩在白雪之中,层峦叠嶂,不见飞鸟;小径纵横,人迹渺渺。江面上没有其它船只,一位身披蓑衣头戴草帽的老人在漫天风雪中独自垂钓。体现原诗意境的关键信息点是“绝”、“灭”、“孤”、“独”、“寒”、“雪”和“翁”等字。 “绝”、“灭”、“寒”、“雪”表面上是对自然环境和景物的描写,实际上象征性地描绘出了当时的冷酷的社会大背景。“孤”、“独”表现了诗人的心境,流露出诗人坚韧倔强的性格。“翁”在此处就是诗人的化身。三 译作对比评价(一)译文摘引以下是关于江雪的两种英译。赵甄陶先生译为:Stream and SnowOer any hills no birds are seen,In any paths no footprints show.On a boat old man in cloak and hat, Angles alone in stream and snow. (中国诗词精选英译M,1999)许渊冲先生译为:Snow on the River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 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 A straw-cloakd man afloat, behold!Is fishing snow on river cold. (Songs of Immortals, 1994:86) (二) 译文对比分析1. 从传达“形美”上看。江雪是一首五言绝句,用字洗练,言简意丰,每行五个字,共四行。从结构上看, 也就是说,每行有五个音。这两个译本在形式上的音节数都多于原诗文本,这是由于英汉语之间的差异,音节数上几乎不可能达到完全对等。从语言繁简程度上来看,许译更好地保持了原诗的简约风格,音节数也控制在九个以内。而且许译的一、二句对仗严格,不仅词性相对,而且词数和音节数也完全相等,更好地展现了原诗的“形美”。而赵译虽在词性上对等,但是第一句用了被动态,而第二句又用了主动态,使译诗结构上不太一致。而且许译第三句用词不太简练,与原诗的简洁风格不太符合。2. 从传达“音美”上看。赵译和许译难分伯仲,都达到了“音美”的要求,两种译文都是采用工整的抑扬格四音步(iambic tetrameter)。许渊冲采用aabb的押韵方式,译诗抑扬顿挫,音律和谐,注意到了英诗在音韵上的表现特征,读来朗朗上口。赵译采用abcb的押韵方式,全诗音节轻重错落有致,节奏感明显,也用英诗的音韵表现手段传达了原诗的音韵之美。赵译的第四行中的“stream 和 snow”压了头韵,许译的第一行的“flight”跟第二行的“sight”压了尾韵。这些都是译诗的亮点。赵译中辅音 /s/ 和 /z/ 出现的频率高,这两个摩擦辅音主要集中在景物环境的描写部分,如一、二句和第四句,多个摩擦辅音的运用,使得声音听来就如凛冽寒风一般,大大加强了译诗的感染力。这种声音特征正好配合了作者希望通过对自然环境描绘所要反映的社会现实。3. 从传达“意美”上看。赵译一、二句达意,突出“千山”与“万径”的空静。第三句用“a”来译“孤”字,表现力度不够。第四句“寒”字没有译出,使原诗的某些意境丢失。不过以“alone”来译“独”却是神来之笔,即突出“老翁”的“形单影只”,也折射出他内心的孤高,与原诗的寂静意境相符。许译的一、二句描写极富冲击力,以平行对等的句式来描写“空山”和“幽径”,使人联想这静谧的画面。如果单看这两句,原诗的“意和神”得到了传达。但是许译的三、四句的翻译破坏了原诗的意境和效果。总结起来这两句译诗有如下不足:(1)这两句完全变成了平淡的叙事状物看,一个漂浮在江水上穿蓑衣的人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雪;这会让读者误以为这个人的行为很奇怪,甚至有问题。(2)许译无中生有地添加了“behold”一词,“behold”一词是唤起人的注意的意思,与原诗“孤独”,“静谧”的意境完全相悖,打破了全诗的“寂静”,也违背了诗人想远离尘世喧嚣的本意。“behold”这个意思是原诗所没有的,加上这个词难免有凑韵之嫌。(3)后两句的“孤”和“独”没有译出,甚至不能做到达意。(4)第三句以“man”笼统地指“翁”有点不妥。“翁”在古代汉语中一般指“老人”,所以此处用“old man”更确切。总的来看,两个译本对“三美”标准的把握各有得失,两种翻译各有优点与不足。许译在“形美”上更胜一筹,对仗严格,语言简练,结构严谨。而在“意美”上赵译做的更好,而且从“音美”中也很好地表达了原诗的意境。在“音美”上两个译本都不相伯仲,很好地体现了诗的音韵之美。四结语:作为一种翻译标准,“三美”的提出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但是由于每一种语言都是按其特有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等要素,按特有的结构组成的一套自身完整的体系,所以汉英两种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篇章、语用诸方面均有较大差异,因此,要在具体的实践中百分之百地达到“三美”标准,几乎是不可能的。尽管许渊冲提出的“三美”论认为“意美”最重要,“形美、音美”其次,但有些译者还是会因为一味追求“三美”,不惜破坏原诗的意境,使译文失去效果,违背了翻译的宗旨。而且“三美”论没有对“美”提出一个科学明确的界定,仅凭读者去判断,未免主观性太强。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