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概论课件.ppt_第1页
政治学概论课件.ppt_第2页
政治学概论课件.ppt_第3页
政治学概论课件.ppt_第4页
政治学概论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绪论 一 政治的涵义,1几种传统的政治观 1)神学性解释,如中国的“天子”观念,西方君王的加冕仪式。 2)道德价值性解释,认为政治的最高目的是为了使人和社会达到最高道德境界。在古代,政治学和伦理学混在一起,各思想家都用道德观点来解释政治。 a孔子:为政以德,以统治者的道德规范和礼制来对人民进行教化 b柏拉图:实现正义的理想国 c亚里士多德:全城邦可以得到自由而至善的生活 d古罗马:共和国等于人民的共同事务,第一章:绪论 一 政治的涵义,3)管理性解释,中国古代政治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君王和大臣的统治和管理活动,“修齐治平”“礼乐刑政”。孙中山:管理众人之事就是政治。 4)权力性解释,认为政治是一种权术和统治术,政治是为争夺权力而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代表人物是马基雅维利,他认为政治就是君王夺取国家政权和维护其统治的权术活动。,第一章:绪论 一政治的涵义,2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讲政治) 1)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2)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3)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4)政治是一门科学,一种艺术,第一章:绪论 一 政治的涵义,3现代科学政治观 1)定义:政治就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 2)社会需要进行资源分配(谁得到什么) a人性具有两重性(自然性和社会性) b 满足人需求的资源是有限的 c 人们所需求的资源是有代价的 d 任何社会必须寻求一种途径以决定这些资源和代价如何分配,这个过程便是政治。,第一章:绪论 一 政治的涵义,3现代科学政治观 3)分配必须是权威的(区别于市场和社会) a 不一定直接影响社会上每个成员 b 虽然很多政治主体能参与分配,但仅指政府机构去作出政治决定 c 政治还分配代价(征税和服役) 4) 权威性分配是一个系统的连续性的过程。,第一章 绪论 二政治的地位和作用,1政治有安定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的功能 1)政治权力以公共利益面目出现,维护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利益,为达到此目德,政治必须维护安定的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 2)统治阶级的思想文化是通过政治而获得社会化和普遍化的,第一章 绪论 二政治的地位和作用,2政治对经济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1)自由主义的英国模式 2)集权主义的德国模式 3)威权主义的韩国模式 4)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 3政治可通过政治参与,增强公民意识,提升被统治者或民众的地位。,第一章 绪论 三政治与行政的区分及其意义,1政治与行政的联系 1)政治是一种围绕国家政权而展开活动的社会现象,运用国家权力是政治的核心。 2)行政是国家权力的执行机关运用国家权力,依法对社会事务实施的公共管理 3)从总体上看,行政是一种特定的政治行为。行政作为一种国家行为,总是为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服务,也就是说行政为政治统治服务,从属于政治,第一章 绪论 三政治与行政的区分及其意义,2政治与行政的区别:(联系现实举例说明) 1)权力行使方式不同。政治权力是以集体形成的意志确定的,行政权力则是以个人的决断而采取行动的 2)行动目标不同。政治活动的目标是实现民主和自由,行政行为的目标是追求效率和效益 3)权力机制安排不同。政治领域强调分权与制衡,行政领域强调统一指挥与领导 4)行为主体和行为利益关系不同。政治行为的主体,本身就是某种利益的代表着、表达者,行政行为主体本身并没有自身的利益,而只是实现特定利益的工具。,第一章 绪论 三政治与行政的区分及其意义,3区分政治与行政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行政的科学管理水平 2)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 3)有利于明确行政的性质和地位,克服传统的“为民作主”的官本位观念,更好地服务于政治 讨论:从区分政治与行政的角度来谈如何根除行政领域的腐败现象?,第一章 绪论 四政治学的历史发展过程,1政治学的定义:政治学是研究公共权力的形式及运作规律的科学 2中国古代几种重要的政治思想 1) 儒家政治思想:代表人物是孔丘和孟轲,主要著作是论语和孟子,主要政治观点是“礼”和“仁政”。 2)法家政治思想:代表人物是韩非子和李斯,主要著作是韩非子,主要观点是把法(法律)术(统治术)势(统治权力)融为一体。(儒法关系:法是根本,儒是表面) 3)道家政治思想:代表人物是老聃和庄周,主要著作是道德经,主要观点是无为而治(缓和社会矛盾)。,第一章 绪论 四政治学的历史发展过程,3西方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1)古希腊罗马的伦理政治观:强调道德、伦理和价值判断,代表人物有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理想国是第一部系统的国家学说,政治学是西方政治学的开山之作。 2)中世纪神学政治观,以圣-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为代表。 3)近代的法学政治观,第一章 绪论 四政治学的历史发展过程,3西方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4)革命后的实证主义政治学 5)二战后的行为主义政治学:强调对个人行为的研究,运用科学研究方法,强调社会科学的统一,主张价值祛除。 6)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行为主义政治学:突出价值和道德研究。,第一章 绪论 四政治学的历史发展过程,4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1)政治学基础理论; 2)中国政治; 3)比较政治; 4)公共政策; 5)行政管理; 6)国际政治。,第二章:政治权力 一、政治权力的涵义和相关概念,1政治权力的涵义 1)定义:在政治关系中,权力主体依靠一定的强制力,为实现某种利益而作用于权力客体的一种政治力量。 2)权力是政治关系(社会关系)的中介,政治关系的要素包括政治主体、政治客体和政治作用(政治强制力)。 3)政治权力要实现的主要是政治利益。 4)权力主体能否达到目的取决于政治力量的对比。,第二章:政治权力 一、政治权力的涵义和相关概念,2政治权力的基础:取得和占有政治权力的资源或资本(人格、财产和组织) 武力 财富 政治权力只是经济权力的产物 政治技能和人格魅力 权力动机欲望(权力动机的大小关系到权力的大小) 知识(信息),第二章:政治权力 一、政治权力的涵义和相关概念,3政治权力的种类 1)强制性权力 a强制力的行使以威胁为手段 b可信性对保持政治权力的威力至关重要 c威胁是实现目标的手段,不是目的,不可经常使用,必须审慎、适度 2)功利性权力:权力主体以承诺给权力客体某种好处来换取权力客体服从权力主体的意志。(政治的本质就是给与与索取的关系),第二章:政治权力 一、政治权力的涵义和相关概念,3政治权力的种类 3)操纵性权力:权力主体全部或部分地改变权力客体的价值观以使对方按自己的方式去作为,主要方式有:洗脑、宣传和政治社会化。 4)人格性权力:具有人格魅力的政治家(克里斯马型人物)运用人格的力量去控制他人,如拿破仑、毛泽东、邓小平等。,第二章:政治权力 一、政治权力的涵义和相关概念,4政治权力的性质 1)政治权力具有公共性:建立在普遍认同的基础 上,以公共利益为导向,对社会具有普遍约束力。 2)政治权力具有工具性:是服务特定利益目标的手段。 3)政治权力具有强制性:政治权力垄断了对暴力的合法运用。 4)政治权力具有持久性:政治权力经过合法化之后,就形成了法定的相对固定的政治关系,并取得了自身的持存机制。,第二章:政治权力 一、政治权力的涵义和相关概念,5权力、权威与暴力的区别 1)权威(权力和威信)是权力的合法化,是对权力的正当性的认同。 2)权威是一种自然正当的力量,与人类共同体结合在一起,具有绝对性,而权力是有条件的。 3)权威以教育、传承和劝导的方式来达到目的。 4)暴力不以权威为基础,是赤裸裸的武力。 5)暴力体现的是一种人对物的关系 6)权力意味着相对稳定的秩序地诞生,暴力的运用意味着打破现有秩序。,第二章:政治权力 二、政治权力的合法性,1合法性的含义 1)定义:合法性不仅仅是指政治权力的产生和行使合乎法 律规定,而且是指政治权力必须得到公民普遍的心理认同。 2)合法性取得的条件: a,必须符合社会所共同接受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 b,政治权力的运用必须符合被统治者的利益; c,必须符合必要的法律规范和程序。 3)合法性的作用: a,为民众争取和维护基本权利提供了论争空间; b,可以减少政治权力运作的成本,为国家政权的巩固提供持久的基础。,第二章:政治权力 二、政治权力的合法性,2合法性的基础: 1)当代政治生活中,合法性来自政治权力自身的有效性,即能否有效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财政能力和政策能力)。 2)在传统力量根深蒂固国家中,合法性和有效性并无直接联系,而在现代国家中,合法性与有效性成正比。,第二章:政治权力 二、政治权力的合法性,3政治权力的合法化 1)定义:政治权力合法性的取得过程,就是借助论证的力量说服人们去服从 2)合法化的层次: a,共同体层次的合法化 b,典则层次的合法化 c当局层次的合法化 3)合法化的手段: a,传统的文化象征手段 b,意识形态手段 c,社会政策手段,第二章:政治权力 二、政治权力的合法性,4)合法化危机: a,发达国家合法化危机直接来源于政府过度干预社会的福利国家政策所引发的危机,它从根本上侵犯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正当性即对个人自由权利至上的自然法论证。 b,发展中国家合法化危机主要来源于社会剧烈变革,政治系统的整合程度不足,再加上传统文化价值符号在社会变革过程中迅速丧失了整合作用,而新的认同符号又尚未确立。,第三章:国家政权 一、国家的涵义和基本理论,1国家的概念 1)古希腊,城邦共同体(保护性和共享性),古罗 马,权威中心,有城而无邦。 2)中国,先是国家存在等差之分,后来家国同构,尽管有国家说法,但并无国家观念;只有天下观念,权威的中心和源泉称“中国”。 3)定义:a,国家由领土、人口、主权和政府组成的政治共同体;b,国家以社会公共权威为基础进行维持和运作;c,国家终极目标是维护在社会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利益。,第三章:国家政权 一、国家的涵义和基本理论,2国家的起源: 1)国家神权说,国家是神或上帝直接或间接创造的,统治者是上帝在世间的代理人,例如中国的女娲补天,西方的亚当与夏娃。 2)社会共同体说,国家的目的是追求最高的善。 3)社会契约说,代表有霍布斯、洛克、孟德斯鸠和卢梭,但它设定的自然状态是不可论证的假设。 4)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矛盾不可调和说,生产工具和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引起生产关系的改变,私有制和私有观念的出现,阶级分化和阶级对抗的发展最终导致国家的形成。,第三章:国家政权 一、国家的涵义和基本理论,3、国家的演进: 1). 国家是在环境限制和频繁战争中演进的; 2)国家是在社会要求进行大量的生活资料的交换中演进的; 3)国家是在实行大规模的水利灌溉中演进的 4)国家的演进有两种模式,分别是氏族模式和酋邦模式,它们分别形成民主和专制的政治运作机制。,第三章:国家政权 一、国家的涵义和基本理论,4国家的本质 1)国家政权是阶级利益冲突不可调和的产物; 2)市民社会的性质决定了国家政权的性质; 3) 国家政权的实质是阶级统治的工具;,第三章:国家政权 一、国家的涵义和基本理论,4国家的本质 4)国家政权具有相对自主性,即在形式上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相对于社会各阶级,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社会事务的管理中并不直接为某个阶级的特殊利益服务。 a,国家的法律对全体公民普遍适用 b,统治阶级并不直接掌握权力,而是通过公共权威机构的官僚进行政治统治; c,政府职能作为国家政权的具体运作,具有两重性。(社会管理职能),第三章:国家政权 一、国家的涵义和基本理论,5国家主权 1)主权是指对内的最高统治权和对外的独立权; 2)主权观念的产生,是欧洲近代国家建立中央集权制并赋予权力合法性的需要,不丹共和六书,提出主权在君说,洛克提出主权在民说(同意原则,限权原则、分权原则和革命原则)。 3)主权的性质,最高的,绝对的永久的,不受限制不受分割的,过顶不变的。 4)主权观念的发展:全球化机制迫使国家不得不把一些经 济主权让渡给国际组织,人权问题不单纯是一国内政问题。,第三章:国家政权 一、国家的涵义和基本理论,6民族国家的建构 1)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2)民族国家大多数是民族演化为国家的过程,是公共权威和民族共同体的结合。 3)民族国家的要素:领土、人口、主权和政府。 4)民族国家建构中的危机: a,认同性危机, b,合法性危机,c,渗透性危机,d,参与性危机 e,分配性危机,第三章:国家政权 一、国家的涵义和基本理论,7国家的目的和作用 1)安全:人类为了防御目的而采取的组织形式与国家的形成有密切联系 a,安全是国家的首要目的; b,安全必须要建立在正义的基础上; c,安全会导致不安全,不存在绝对的安全。 2)秩序:由于团体内部资源的有限性,需要专门分配资源的组织和规则, a,秩序是国家存在的必要前提和条件 b,秩序必须满足必要的正义。 3)正义:指一个国家应该满足个人和团体生存所应该得到的最基本的需求,即相等的机会和基本的权益。正义是国家根本。,第三章:国家政权 二、国家的形态及其分类,1按所有制形式划分: 奴隶制国家, 封建制国家, 资本主义(自由和垄断) 和社会主义国家。,第三章:国家政权 二、国家的形态及其分类,2按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划分: 1)古希腊城邦国家,国家与社会二元分化,国家高于社会 2)古罗马权威国家, 3)封建国家、绝对主义国家和专制国家 4)自由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国家 5)社会主义国家,第三章:国家政权 二、国家的形态及其分类,3按政府治理形式划分:权力集中和分散的程度 集权主义国家, 1)法西斯主义国家, 2)威权主义国家:既没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也没 有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制度的一些发展中国家 a,鼓吹中央集权,政府主导社会经济发展 b,政治权力集中于个人或少数精英集团 c,社会受到国家的有限控制 d,以民族主义来动员社会支持,第三章:国家政权 二、国家的形态及其分类,3)威权国家转型的原因 a,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庞大的中产阶层 b,教育水平的提高提升了民众政治表达的意愿 c,市场经济本身培育了公民自立、多元和宽容的政治文化 d,政治上层的改革愿望和意识的推动,第三章:国家政权 二、国家的形态及其分类,分权主义国家: 意识形态的多元主义(自由) 竞争性的政党政治 定期的选举制度 代议制政府和三权分立的政治制衡原则,第三章:国家政权 三、国家与社会的关系,1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历史演变 1)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形成,以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分离为前提,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直接决定了一个社会实行何种制度。 2)古希腊罗马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判然有别,国家生活是对社会生活的超越。 3)欧洲中世纪是教会与社会的同一,而不是国家与社会的一致。,第三章:国家政权 三、国家与社会的关系,1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历史演变 4)欧洲绝对主义国家和中国封建时期是国家控制社会的一元化结构。 5)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国家政权与市民社会实现了分离,国家只是充当市场经济的守夜人。 6)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国家与社会二元分立,国家政权与市民社会相互渗透和影响,市民社会监控国家政权 (讨论:当前中国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如何?如何理解我们当前实行的制度),第三章:国家政权 三、国家与社会的关系,2市民社会 1)定义:是近代政治哲学对国家政权与个人自由关系的一种思考,指国家控制之外的社会经济生活,相对于国家政权而言。 2)全部社会生活可分为私人领域即市民社会,公共舆论领域(第三部门活动空间),公共权力领域即国家。,第三章:国家政权 三、国家与社会的关系,3)市民社会的性质: a,自由主义者,是个性得以保留和发展的领域,是自由的体现,因此神圣不可侵犯。 b,黑格尔主义者,是以私人利益为基础的名利场,是相互冲突和争权夺利的自然状态,主张以国家共同体的力量控制市民社会。 c,折中的观点,国家与市民社会利弊参半,因而相互制约和相互依存。 4)市民社会理论下: a,国家政权与市民社会是一种对抗性关系。 b,国家政权与市民社会是一种互动的相互依存关系。,第三章:国家政权 三、国家与社会的关系,3市民社会理论的发展公民社会 1)市民社会理论的局限,过于倚重公民的消极权利来否定国家政权渗透的合法性,反对国家权力对市场经济的过渡干预,忽视了公民参与公共政治生活的积极权利。 2)定义:国家与个人之间一个具有公共性质的社会相互作用领域。 3)组成:国家领域、私人领域、市场领域和公众领域。,第三章:国家政权 三、国家与社会的关系,4)公民社会的核心问题: a,公民身份以及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平衡,对 此,存在自由主义和共同体主义两种看法。 b,公民自治领域的构建。,第三章:国家政权 三、国家与社会的关系,5)公民社会理论的发展 a,公民社会理论对公民权的理解更为全面,公民权既包括消极的受保护的经济权利,还包括积极参与政治生活的政治权利。 b,公民社会通过公民积极参与政治生活来对国家权力的扩张加以限制,一方面强调在公民权规定的自主领域以公民自治取代国家统治,另一方面则主张公民对公共事务的积极参与以控制国家。 c,公民社会力图将自身与私人领域分离,赋予公民社会公共性特征,从而回击对市民社会私人性的责难,以便更有力地捍卫公民权。,第四章:国家政体 一、国家政体的基本理论,1、政体基本概念 1)国家形式:即一国统治阶级实现本阶级权力的方式,它包括政权组织形式和国家结构形式。 2)政体与政权组织形式的联系与区别:政体是对政权组织形式的抽象和概括,而政权组织形式则是政体的具体化(横向)。,第四章:国家政体 一、国家政体的基本理论,1、政体基本概念 3) 国家结构形式:一个国家纵向的权力安排,表明国家的整体与局部,中央机关与地方机关的权力关系。 a,单一制:主权单一,中央与地方是上下级关系,可分为中央集权型和非中央集权型两类。 b,联邦制:权利明确划分独立行使,中央与地方并不是上下级关系。,第四章:国家政体 一、国家政体的基本理论,2、国家政体理论的历史演变 1)古典时代 a,柏拉图: 五种政体周期循环的理论:贵族政体勋阀政体寡头政体平民政体僭主政体。 政体分类:根据统治者人数的多少,分为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和平民政体。根据是否实行法治,分为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和暴民政体。 混合政体理论:能够将君主制的智慧与民主制的自由结合起来的政体是最适合的政体。,第四章:国家政体 一、国家政体的基本理论,b,亚里士多德 根据统治者人数的多少划分为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和共和政体。 根据施政目的划分为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 最佳政体:以追求共同的善为目的,以共和制为形式,以法治为手段(中庸)。,第四章:国家政体 一、国家政体的基本理论,c,西塞罗 国家是许多人基于法的一致和利益的共同而结合起来的集合体。 按掌握统治权人数划分为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最好应是它们的混合。 分权理论,第四章:国家政体 一、国家政体的基本理论,总结: 表现出浓厚的道德伦理和思辨的先验色彩 强调法治以及法律对于统治者的至高无上性 混合政体理论,第四章:国家政体 一、国家政体的基本理论,2)欧洲中世纪:托马斯阿奎那 按施政目的和人数多少划分为七种政体:君主政体、贵族政体、贫民政体、暴君政体、寡头政体、民主政体、暴民政体,认为最好的是君主政体。,第四章:国家政体 一、国家政体的基本理论,3)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政体理论 a,让布丹共和六书 国家主权理论,(受到神法和自然法的约束) 按掌握主权人数多少划分为: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和民主政体。 按君主行使权力方式划分为正宗君主制(承认神法和自然法)、领主君主制和暴君制。,第四章:国家政体 一、国家政体的基本理论,b,霍布斯利维坦将人性观和自然法学说作为自己全部政治理论基本的逻辑起点 社会契约的国家主权理论 按主权的归属将政体分为三种: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和民主政体。 绝对君主制理论,第四章:国家政体 一、国家政体的基本理论,c,洛克 主张天赋自由、平等和财产权利。 社会契约观点 提出立法权和执法权分立,按立法权掌握的人数可分为民主政体,寡头政体和君主政体。 立法权必须从属于“人民主权”,第四章:国家政体 一、国家政体的基本理论,d,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按统治权的归属分为共和政体(民主、贵族)、君主政体(实行法律)和专制政体(不实行法律)。 三权分立和制衡学说(以权力制约权力),第四章:国家政体 一、国家政体的基本理论,e,卢梭 “公意”理论 按政府成员的人说可分为:民主制、贵族制(自然、选举、世袭)、国君制,真正的民主制仅是一种理想,选举的贵族制最好。,第四章:国家政体 一、国家政体的基本理论,总结: 摆脱了古典和中世纪伦理、道德和宗教的束缚,建立在人性观和自然法学说基础之上,与现实政治实践相结合。 “人性恶”的假设,强调体制内权力制约权力 人民主权思想成为现代民主政治的理论源泉,第四章 国家政体 二、国家政体的基本类型,1、政体类型的划分标准 1)美政治学家帕杰斯政体分类的四项标准 a,以主权机关与政府机关有无区别为标准,分为直接政府和间接政府。 b,以元首产生的方式为标准,分为世袭政府和选任政府。 c,以行政部门和立法部门的关系为标准,分为内阁制政府和总统制政府。 d,以政府机关职权的集散为标准,分为单一制政府和联邦制政府。,第四章 国家政体 二、国家政体的基本类型,1、政体类型的划分标准 2)马克思主义的分类标准 a,执政者人数的多寡 b,执政者的产生方式与任职期限,第四章 国家政体 二、国家政体的基本类型,2、君主制与共和制(传统政体分类) 1)君主制:国家的最高权力掌握在世袭君主手里的政体形式。 a,二元君主制:君主是真正的权力中心,约旦、沙特、一战前德国、二战前日本等。 b,议会制君主制:英国、荷兰、比利时、澳大利亚、新西兰和西班牙。,第四章 国家政体 二、国家政体的基本类型,2、君主制与共和制(传统政体分类) 2)共和制:最高权力执行者由选举产生,并规定相应任职期限的政体形式。 a,总统制:美国(三权分立) b,议会制: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德国、意大利)。 c,委员会制:瑞士 d,半总统制:民选总统与向立法机关负责的总理、内阁并存(一对外一对内),第四章 国家政体 二、国家政体的基本类型,3)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社会主义民主共和政体) a,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 b,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行政、司法及其它职能部门(议行合一) c,民主集中制是基本组织原则(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第四章 国家政体 二、国家政体的基本类型,3、民主政体、威权政体、极权政体(以政府治理形式划分) 1)以西方个人主义价值为基准的划分标准。 a,政府对社会团体和个人的政治思想、经济活动的控制程度。 b,意识形态领域,有无统一规定。 c,普通民众能够影响政府政策的范围和程度。,第四章 国家政体 二、国家政体的基本类型,2)民主政体(民主:基于人民同意的统治) 政府的权力源于被统治者的认可,而其公民有权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参与决策过程。 议会制度、选举制以及政党制度是民主政体根本的制度 立法、行政、司法各权力部门之间的功能分离 公民社会对国家权力的有限监控 各种价值观念的多元并存,个人权利至上,第四章 国家政体 二、国家政体的基本类型,3)极权政体(对社会全面而彻底的控制和独裁) a,全能主义的意识形态。(思想) b,一个严密的警察系统为依托的政党。 c,政府垄断大众传媒(社会舆论)。 d,实行统治性经济(经济)。 e,社会权力的垄断性控制。,第四章 国家政体 三、国家政体的民主化,1、民主的政治含义 1)民主的本质:人民的统治,人们在政治领域内获得了解放,实现了平等的政治权利。 2)民主的形式:为作出政治决定而实行的政治安排,一种制度性的程序。 a,直接民主制:人民直接参与政权和其它权力运作。 b,代议制民主:一种被统治者挑选和罢黜统治者,并对后者进行某种程度上的控制的制度。,第四章 国家政体 三、国家政体的民主化,2、政治民主化与国家政体(内容和形式) 1)政治民主化的含义:用民主的政体取代专制的政体。(用代议制政府取代专制政府)(民主价值的制度化过程),第四章 国家政体 三、国家政体的民主化,2、政治民主化与国家政体(内容和形式) 2)政治民主化与国家政体的关系 a,政治民主化(经济发展权利意识增强主权在民)能促成国家政体的民主化。 b,政体的民主化为政治的进一步民主化提供支持与保障。,第四章 国家政体 三、国家政体的民主化,3、政体民主化的历史趋势民主政体 1)民主政体是人类走向政治文明的必然选择(社会的进步,人类文明的提高,当代人们愈来愈要求以民主的方式分配政治资源,组织政府。),第四章 国家政体 三、国家政体的民主化,3、政体民主化的历史趋势民主政体 2)民主政体的优点 a,民主政体使国家政权和政治系统的合法性建立在民众的信任和支持的基础上。(不是利益垄断),第四章 国家政体 三、国家政体的民主化,3、政体民主化的历史趋势民主政体 2)民主政体的优点 b,民主政体相对于其它政体形式具有较高程度的开放性,它能较为从容地吸纳、整合由经济发展而动员起来的社会参与冲动与利益诉求,从而可以维护政治系统及其整个政治共同体的稳定。,第四章 国家政体 三、国家政体的民主化,3、政体民主化的历史趋势民主政体 2)民主政体的优点 c,民主政体在国家权力各主体之间建立了法治化的运行规则,可更好维护公民各项政治与社会权利。(不是权力垄断),第四章 国家政体 三、国家政体的民主化,3、政体民主化的历史趋势民主政体 3)民主政体建立的条件:是一个系统工程(复杂) 政治智慧+游戏规则+价值支持,第四章 国家政体 三、国家政体的民主化,讨论:当前中国该如何通过政体民主化以推进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提示:党内民主人大地位的真正确立完善选举),第五章 政府组织 一、政府的涵义及其横向结构,1政府的涵义: 1)定义:狭义的政府指国家机构中执掌行政权力、履行行政职能的行政机构,广义的政府则泛指各类国家权力机构,包括一切依法享有制定法律、执行和贯彻法律以及解释和应用法律的公共权力的机构,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机构。,第五章 政府组织 一、政府的涵义及其横向结构,2)政府与国家的区别:政府是国家整体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a,政权与主权之别,政府掌握政权,是有限、可转移和克分割的,国家是和主权相联系的一个概念,且国家主权是完整、不可分割的。 b,国家的意义并非完全经由政府实现,如历史文化、风俗传统和道德观念在维系国家统一和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c,合法性的层次和来源不同。,第五章 政府组织 一、政府的涵义及其横向结构,3)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区别: a,合法性,政府组织的产生程序,政府权力的取得和运用必须符合有关法律规定; b,权威性,政府的权力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 c,公共性,政府所拥有的权力无论是从源泉上还是从其目得和用途上都必须是公共的。,第五章 政府组织 一、政府的涵义及其横向结构,2现代政府体系的横向结构: 1)分权制衡式结构,如美国 2)议会集权式结构,如英国 3)元首集权式结构,如法国和俄罗斯 4)政府权力结构演变的趋势行政集权民主制,第五章 政府组织 三、立法机构,1立法机构的结构 1)一院制与两院制(宏观) 2)委员会和政党组织的设立,常设委员会(专门委员会),其下再设小组委员会;联席委员会,特设委员会(中观) 3)人员组成:议员有选举和任命多种方式产生,议员地位平等,政治态度与所属政党保持一致,议员结构不断变化,另外大部分立法机构雇有一批专业文职人员。,第五章 政府组织 三、立法机构,2立法机构的功能:汇集和代表人民意志,审议和制定法律,监察行政机构 1)立法权 按照法定程序行使制定、修改和废除法律的权力; 2)决定权 决定国家重大内外事务的权力; 3)任免权,对主要政府官员进行任命和罢免; 4)财政权,对政府财政收入和支出实施监督; 5)行政监督权,监督行政机构各种公务活动的权力。,第五章 政府组织 三、立法机构,3讨论: 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的不足及改进的建议?,第五章 政府组织 三、立法机构,讨论建议: 理顺党与人大的关系,在制度上健全人大 1)选举制度:候选人提名缺乏团体和代表提名(10人以上),候选人差额比例低,远低于25%。 2)代表制度:有些代表不懂政治或对政治不感兴趣,不能代表民意和表达利益要求。 3)会议制度和组成人员:开会太少(6次),职业代表不多,年龄偏大。 4)委员会制度:专门委员会数目太少(9个),第六章 政党 一、现代政党的基本特征,1、政党的内涵 1)埃德蒙-帕克:就是大家基于一致同意的某些特殊原则,并通过共同奋斗来促进国家利益而团结起来的人民团体。 2)马克思主义:就是特定的阶级或阶层利益的集中代表,是由特定阶级的骨干分子在共同政治纲领的指引下,为谋取和巩固政权而在政治活动中采取共同行动的政治组织。,第六章 政党 一、现代政党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 a、政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b、政党有一整套争取或实行阶级统治的政治纲领 c、政党由特定阶级或阶层的骨干分子所组成 d、政党有特定的组织和纪律,第六章 政党 一、现代政党的基本特征,2、现代政党的产生与发展 1)产生过程(略) 2)产生原因: a、是近代议会和选举制度改革的结果(制度论) b、是因为在新旧制度的交替过程中以及在民族战争中,围绕着正统性、领土主权和完整以及在参政问题发生争论而产生的(历史局势论) c、是社会现代化的结果(发展论) d、是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阶级论),第六章 政党 一、现代政党的基本特征,2、现代政党的产生与发展 3)政党的产生方式 a、内生党:体制内产生的政党 b、外生党:代议机关以外的政治力量对统治集团发起挑战并要求在代议机关取得自己席位的政党,第六章 政党 一、现代政党的基本特征,3、政党的类型 1)从政党的阶级属性出发:资产阶级政党 无产阶级政党 小资产阶级政党 2)是否被一国法律所认可:合法政党 非法政党 3)在一国政治生活中所起作用的大小:体制内政党 体制外政党 4)根据意识形态倾向不同,可分为左中右三派:保守型政党 改良型政党 激进型政党 如:共产主义政党 民主社会主义政党 保守主义政党 民族主义政党 法西斯主义政党 生态主义政党,第六章 政党 二、政党制度与政党政治,1、政党制度的内涵: 1)一般是指一国的法律规定或长期的政治实践而固定下来的结构模式 2)内容包括一国的执政参政和党际关系模式,即政党制度的体制模式,二是政党的内部结构和活动规则,即政党的组织结构。 3)政党制度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如法律、惯例、政治力量对比、政体形式、选举制度以及文化传统等。,第六章 政党 二、政党制度与政党政治,2、政党制度的体制模式:政党执掌、参与或影响国家政权的方式和党际之间的关系模式。 1)竞争型政党制度 指一国的政党通过竞争选票或议席的方式而上台执政的政党体制模式 2)非竞争型政党制度,政党活动和国家活动没有分开,第六章 政党 二、政党制度与政党政治,竞争型政党制度: a、极端多党制 有5个以上的政党存在并且都在政党力量格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分散化态势和离心化竞争)如意大利 b、有限多党制 政党数量一般3-5个,意识形态差距不是很大,(向心力作用下的竞争) 德国 c、两党制 指由两个势均力敌的大党相互竞争选票或席位而轮流上台执政 d、一党独大制 虽然各政党之间仍然存在竞争,但一党占有绝对优势而长期执政, 如印度、日本,第六章 政党 二、政党制度与政党政治,讨论:两党制与多党制孰优孰劣? a、小选区制、多数代表制比较容易导向两党制,政局比较稳定,大选区制、比例代表制容易走向多党制,政局动荡,因此,两党制优于多党制。 b、反对意见:两党制及其选区制度使选民的民主权利行使不充分,且真正实践的也只是少数。,第六章 政党 二、政党制度与政党政治,讨论:两党制与多党制孰优孰劣? c、公共选择理论:在两党竞争之下的中间人投票定理作用下,两党政策差异会越来越小,但与此同时,在野党可采取策略行动,通过持极端观点的政纲而获得政权。多党制下,选民可能通过选票表达自己的意愿,在中间人投票定理作用下,容易演化一个两极化的多党联盟结构。 d、现代政党并不完全是选举机器,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种原则型政党及意识形态政党。在投票逻辑作用下,两党政策趋中,在意识形态下,各自分离独立。,第六章 政党 二、政党制度与政党政治,非竞争型政党制度: a、法西斯主义一党制 b、民族主义一党制 一党执政 议会民主 承认公民民主权利 c、一党领导制 存在唯一合法政党来领导国家政权和各种政治性社会团体 d、一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存在参政党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第六章 政党 二、政党制度与政党政治,3、政党的政治功能 1)主导或影响政治过程(公共政策) 2)表达和整合民众利益 3)政治动员和政治社会化 4)政治精英的形成和输送 5)监督和完善政治运作 (政党自身的官僚化和寡头化有可能使其成为一种反民主的力量),第七章 政治参与 一、政治参与的涵义与功能,1、政治参与的涵义 1)公民的政治参与活动是现代化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公民沟通政治意愿、制约政府行为,从而实现公民政治权利的重要手段,反映着公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地位和作用。 2)政治参与并非一个一成不变得概念,它的外观与性质与一个国家的政治发展程度和社会形态有着密切联系。,第七章 政治参与 一、政治参与的涵义与功能,1、政治参与的涵义 3)定义:特定体制框架内普通公民或公民团体影响政府人事构成和政府政策制定的各种行为。 a、政治参与的主体是由公民或公民组成的团体 b、政治参与的目标指向是政府的活动(人事构成和政策制定) c、政治参与是一种政治行为 d、政治参与的途径多种多样 e、政治参与具体上是一种体制内非暴力行为,第七章 政治参与 一、政治参与的涵义与功能,2、政治参与的功能与意义 1)政治参与发挥着重要的政治学习功能 2)平等的政治参与是政治系统汲取合法性的重要途径 3)政治参与是在国家和社会之间建立权力平衡机制的杠杆,第七章 政治参与 一、政治参与的涵义与功能,3、政治参与的本质特征 讨论:如何看待政治参与中不同经济地位的人群有不同的表现? 1)公民在政治参与中的表现常常是他们社会经济地位的表现(政治资源、政治功效意识、政治信心) 2)政治参与不平等是阶级权力向国家领域转化的结果,政治权力是一个阶级经济上的地位在政治领域的反映 3)法律规定的公民平等的政治参与权利与事实上的不平等相矛盾,第七章 政治参与 二、政治参与的主体,1、公民 1)涵义:享有人身独立、自由的权利和义务主体。 2)产生:近代以后随着资产阶级宪政革命的不断深入而逐步培育成长起来,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最终确立为公民角色的最终形成和进一步发挥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政治舞台。,第七章 政治参与 二、政治参与的主体,1、公民 3)公民与臣民的区别: 臣民在封建等级制度和人身依附关系下只是统治者和现有体制的消极服从者;而公民作为现代国家政治生活中具有独立的主体地位,在政治决策过程中,公民是积极的参与者,他们对政治共同体更有信心和心理认同。,第七章 政治参与 二、政治参与的主体,1、公民 4)公民政治参与的主要方式: a 选举投票 b 政治结社 c 参与政策的创制、复决以及对公职人员的罢免 d 公民不服从 e 其他随机性的政治参与活动,第七章 政治参与 二、政治参与的主体,2、政党 1)政党是政治参与扩大的产物,它反过来又促进政治参与 2)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其实是一种政党政治,公民通过政党来实现对政府行为和政策的控制,政党是政治参与主体。 3)政党的政治参与具有阶级性。,第七章 政治参与 二、政治参与的主体,3、利益集团 1)定义:基于共同的利益诉求而联合起来,为实现群体利益而寻求影响政府政策的一种社会团体。(是社会利益分化、聚合的产物) 2)特征:a 集团利益是存在基础 b 集团利益是特殊利益,具有强烈 的排他性 c 影响政府政策过程是主要目的,第七章 政治参与 二、政治参与的主体,3、利益集团 3)参与形式: a 政治捐款 b 左右选举 c 院外游说 4)讨论:当前在我国存在哪些利益集团,他们活动方式怎样?,第七章 政治参与 二、政治参与的主体,4、非政府组织 1)非政府组织是一种社会自组织,公益性和非赢利性是其最重要特征,它以促进社会公益事业、提供公共物品为目的。 2)非政府组织主要通过媒体宣传、组织游行、罢工、示威等各种途径来影响社会舆论和政府公职人员的决策意向。 3)讨论:我国非政府组织政治参与状况如何?如何促进我国非政府组织作用的进一步发挥?,第八章 政治参与 三、政治参与的途径,1、制度化的政治参与 1)政治参与扩大要求政治参与制度化 经济增长 主体和权利意识增强 生活水平提高 社会分层和利益主体 教育普及 多元化 信息流通水平提高 政治参与制度化,第八章 政治参与 三、政治参与的途径,1、制度化的政治参与 2)政治制度化:政治活动的组织原则与组织程序不断取得社会认可、并得到社会大多数社会成员普遍遵守的过程。 3)政治系统稳定取决于政治制度化程度与政治参与程度之间的比率关系。,第八章 政治参与 三、政治参与的途径,1、制度化的政治参与 4)选举是最为制度化和普遍化的政治参与行为,将是公民参与政治的最主要形式。,第八章 政治参与 三、政治参与的途径,2、非制度化的政治参与 个人接触 个人关系网 群体性事件 讨论:非制度化政治参与何以存在?如何在非制度化参与与制度化参与之间取得平衡?,第八章 政治参与 三、政治参与的途径,3、参与民主制与公民自治 1)代议民主制的原则与实践的矛盾呼唤建立参与民主制 2)参与民主制指永许公民更广泛地参与公共事务,并在社会和政治生活中为公民社会腾出更多的自治空间。 3)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参与民主的发展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第八章 政治参与 三、政治参与的途径,3、参与民主制与公民自治 4)信息分配的不平等和经济不平等一样将影响参与民主的真正实现。 5)讨论:如何看待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村民自治制度?,第八章 政治参与 四、政治参与和政治现代化,1、现代化与参与危机 现代化:物质生活条件改善 政治参与潜在能力扩大 团体和个人自由和自主范围增大 城市化、工业化、经济增长、教育普及、世俗化以及社会流动等,第八章 政治参与 四、政治参与和政治现代化,1、现代化与参与危机 1)现代化会带来公民权利和主体意识增强,当现有政治系统难以满足日益扩大的政治参与需求时,便易引发参与危机。 2)现代化带来利益分化和社会权力结构的重组,如缺乏有效的组织化机制将那些在现代化进程中成长起来的社会和经济势力整合和同化进现有政治体制,必然易引发社会危机。,第八章 政治参与 四、政治参与和政治现代化,1、现代化与参与危机 3)既得权力和利益集团反对政治参与扩大以及新兴集团进入现有政治体制,这必然引发参与危机。 4)伴随着现代化的是更多的经济不平等和政治不平等,刺激着各社会集团更加激烈地争夺政治资源。,第八章 政治参与 四、政治参与和政治现代化,2、政治参与与政治民主 1)政治参与必须是适度的 2)政治参与应当具有尽可能高的社会代表性(普遍性) 3)政治参与应当是组织化的(政党),第八章 政治参与 四、政治参与和政治现代化,3、政治参与和政治秩序 1)自由主义模式: 经济、社会发展(政治参与扩大) 更多经济、社会平等(政策体制反应灵敏) 政治稳定,第八章 政治参与 四、政治参与和政治现代化,3、政治参与和政治秩序 2)差距(政治参与冲动与政治制度化水平之间)模式: 逻辑:社会动员经济发展社会不满 社会不满流动机会政治参与 政治参与政治制度化政治动乱,第八章 政治参与 四、政治参与和政治现代化,3、政治参与和政治秩序 2)差距(政治参与冲动与政治制度化水平之间)模式: 解决:a 技术统治模式 抑制政治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经济、社会不平等更加严厉抑制政治参与政治动乱 b 大众模式 更多政治参与经济、社会平等低速经济、社会发展加剧社会冲突和两极分化社会动乱,第九章 政治发展 一、政治发展的概念,1、政治发展的含义 1)定义:指政治体系内部结构、体制、功能和运作的科学化、合理化(狭义) 从习俗、惯例、传统治理向法律、制度治理转变 从政治、行政合一体制向官僚行政体制转变 从全能、集权政府向有限、分权政府转变,第九章 政治发展 一、政治发展的概念,1、政治发展的含义 2)具体表现(路逊派伊) a 是经济发展前提, b 是工业社会典型政治形态的生成过程 c 是政治现代化的过程 d 是民族国家建设和运转的过程 e 是一个国家行政和法制的发展(高效),第九章 政治发展 一、政治发展的概念,1、政治发展的含义 2)具体表现(路逊派伊) f 是政治动员和政治参与的过程 g 是政治民主化的过程 h 是一种稳定有序的政治变化过程 i 是政治体系能力增强的过程 j 是多维社会变迁中的一个向度,第九章 政治发展 一、政治发展的概念,1、政治发展的含义 3)政治发展既是一个客观的过程,是现代化的政治结果,同时又是政治现代化的手段,通过政治发展建立一个适应和促进现代化发展的政治体系,支持社会和经济发展。,第九章 政治发展 一、政治发展的概念,2、政治发展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普遍性: 1)不管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政治生活的任何时候都面临着政治发展的任务 2)政治发展具有规律性 3)政治发展趋向的统一性(不同理解) 特殊性:由于各个国家社会、历史、文化和现实条件的差异,各国的政治发展充分体现出民族性和历史性。,第九章 政治发展 一、政治发展的概念,3、政治发展的目标 1)政治发展具有方向性和目的性,它最终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生产力发展为目的。,第九章 政治发展 一、政治发展的概念,3、政治发展的目标 2)政治发展的主要指标: a 政治结构 以专门化和分化为形式, 体现效率、科学、合理的标准 b 政府能力 以能力提高和权力有效运用为特征,体现权威、法治和有限政府的原则 c 政治文化 以世俗化、理性化为特征,体现民主参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