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论证高分突破的七个环节.doc_第1页
申论论证高分突破的七个环节.doc_第2页
申论论证高分突破的七个环节.doc_第3页
申论论证高分突破的七个环节.doc_第4页
申论论证高分突破的七个环节.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申论论证高分突破的七个环节作为一种考试形式,申论论证与我们平时写文章有明显不同。在考场上,考生不可能有时间修改推敲,几乎是拿笔就写、一气呵成才能完成。所以,最后完成的答卷有一些“草稿”的意味,不可能做到十分精细。但正因为是“草稿”,容不得人多想,才更能显示出一个人的政策水平、思维水平、分析概括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如果考生在平时没有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在考试时间特别紧张的情况下,就很容易手忙脚乱,忽视一些重要的大的写作环节。而申论阅卷的批改量大、流水作业特点又决定了,阅卷评委将必然特别注意这些大的环节。或者说,这些环节上的得失常常决定了考生的成绩高低或考试成败。为此,我们选择了申论论证的七个环节,详细介绍它们的操作技巧。强烈建议读者在复习备考时参照练习,力求在相关操作上形成能力,养成习惯。考生只有突破了这些环节,才有可能获得好的成绩。具体包括以下七个环节:安排结构,拟好标题,列好提纲,写好开头,写好过渡,写好结尾,突出论点。(一)安排结构从整体上说,结构是一篇文章的骨架,只有结构安排得恰当,文章才能有序、完整、合用。许多考生因为对论证的结构经验不足,对于怎样开头,怎样展开,怎样过渡,怎样结尾,心里一点数都没有,所以对写文章有恐惧心理,拿起笔来就发愁。其实,申论论证作为“公务文章”,在结构上有一定的固定规范,写的人那样写,看的人那样看,已经成了一种大家默认的行文习惯或规则。考生只要按照那种固定的结构去写就可以了,既不需要别出心裁,更不允许随意安排。从大的写作思路上说,申论论证必须包括三个部分: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引论是文章的开头,是引用材料提出论点的部分;本论是文章的主体,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部分;结论是文章的结尾,呼应论点,得出结论,并上升到政策和理论的高度。 从具体的段落、层次安排上说,最常见的结构方式就是申论论证五段论:引、申、议、策、合。引:开头第一段,引用给定资料中的典型材料或有关理论材料,引出需要解决的问题。申:在第一段的结尾,或者单独第二段,用一句话申明自己的论点。议:分析造成问题的主要原因。策:针对每一条原因分析,提出对策或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加以论证。每条对策最好单成一段。这部分还有一个调节、符合规定字数要求的重要功能。如果你的字数不足,就可以在这部分里加大论述力度,确保字数符合要求。具体办法是:(1)列举事例。如果思维短路,感觉没有话说,可以通过列举事例的办法摆脱尴尬。分析一条原因,然后举例例证;提出一个方案,再举例例证。事实上,列举事例也是一种很好的论证论点的方法。(2)相互比较。写完一个要点,比较与之相似的,或者比较与之相反的。通过比较,你可以发现二者的许多相同点和不同点,于是发现有很多话可说。(3)换句话说。如果没话说了,可以“或者说”、“也就是说”、“从这个意义上说”、“换句话说”,这样,既可以让读者更充分地了解你的观点,也可以让你的文章增加字数。 合:文章的结尾呼应论点,得出结论,并上升到政策和理论的高度。这个“五段论”虽然简单,但是实践证明它非常好用,而且也比较容易掌握。在具体作答的时候,考生可以直接套用这个段落结构。这样不仅可以避免文章结构不合理的毛病,还可以节省宝贵的考试时间。(二)拟好标题俗话说:“题好一半文”。恰当的标题是申论的眼睛,既能显示文章的论点,又能起向导作用,吸引阅卷评委的注意力。如果试题中已经给定了论证的标题,那是最好不过了。如果需要考生自拟标题,那么就需要在阅读材料、分析问题、构思论证的整个过程中,注意思考、选择恰当的语句来表达标题。一个好的申论标题应该符合四个条件:首先,标题要贴切,就是要表述准确,不引起歧义。第二,标题要鲜明,就是要切中论点,支持什么、反对什么,必须在标题中反映出来。第三,标题要简洁,就是标题的遣词造句要精炼,句子不能太长,字数不能太多。第四,标题要规范,就是要符合申论不同文体使用标题的不同格式。为了强调和突出论点,申论论证的大标题往往就是中心论点。大标题的表述方式多种多样,并无定式,常见的有以下几种类型:(3)论点型大标题本身就是论点,让人读来一目了然。例如:要追求有质量效益的速度,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观。(2)对策型常见的对策型标题格式有:的关键在于,的核心在于,等。例如:创新的关键在于务实,医疗改革的核心在于政府责任,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发展生产力,农业发展,科技先行。(3)思考型常见的思考型标题格式有:由事件引发的思考,问题引发的思考,问题带来的启示,对问题的反思,问题之我见,等。例如:由“非典”事件引发的思考,交通拥堵问题引发的思考,教育公平问题带来的启示,对“地荒”问题的反思,网络安全问题之我见。(4)批驳型大标题中摆出一个错误观点,作者直接批驳。这种标题容易让读者跟着作者的思路走,从而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例如:绝不允许乱动农民的耕地,虚假政绩岂能长久。(5)目标型大标题的前半列出手段,后半是要实现的目标。有措施有方向,信息比较丰富。也是一种常见的标题格式。例如: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法治政府,认真落实依法治理,稳步推进依法行政,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社会。(三)列好提纲安排了文章结构,拟定了标题,在动笔之前还要列好提纲。拟定论证提纲的方法是,首先把要写的内容从头到尾思考一遍,包括论点和论据,开头和结尾,过渡和照应,层次和段落等,然后按照论证的“五层结构”分别填入各项内容。比如,文章标题的表述;开头要引用的典型材料或理论;论点出现的位置;各分论点的论据及论证方法;结尾对论点的呼应;各层次之间的过渡等等。拟完提纲后还要从整体上顺通一下,如果发现有逻辑上的冲突问题,必须做及时的调整、修改。例如:标题:要追求有质量效益的速度第一段:(引):开篇先引用材料,介绍我国经济过热的现状。(过渡)(申):段尾句申明观点:发展既要有较快的增长速度,更要注重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第二段:过渡到分析问题的原因。(议):(1)根本原因是不科学的发展观和错误的政绩观在作祟;(2)单纯靠扩大生产规模、铺摊子、上项目以求发展的思维定势;(3)忽视科技创新的作用,找不到新的经济增长方式。第三段:分析问题的危害第四段:过渡到提出对策。(策):第五段:针对原因1提出的对策:要真正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第六段:针对原因2提出的对策:要根除一味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和盲目扩大投资规模的做法。 第七段:针对原因3提出的对策:要紧紧抓住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这个关键环节,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合):结尾段:显而易见,(上升到政策高度):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最后,(呼应论点):追求有质量效益的速度。(四)写好开头所谓开头,就是文章的第一段,虽然它在整篇文章中所占的篇幅并不大,但是其重要程度却不可小视。人们常常用“凤头”来形容文章的开头,意思是说,开头要像凤凰的脑袋一样漂亮、优美。在申论阅卷时,每个评委往往一天要看上百篇文章,每篇文章也许只用几分钟的时间来读,在这么短时间里,要想让评委的眼前一亮,没有好的开头行吗?有些考生对怎样开头没有经验,拿起笔来就发愁,觉得第一个字不知从何写起。在这里我们向读者推荐一种很容易掌握,可操作性很强的开头方法:引申法。所谓“引”,就是引用材料,“申”,就是申明论点。具体格式是:开头 引用材料 分析过渡 申明论点即文章一开头先引用材料,然后稍加分析、过渡,最后在段尾申明自己的论点。“引用材料”从哪里引?就从申论的“给定资料”中找。可以是事实材料,包括其中的典型事实材料,或者概括的事实材料;可以是理论材料,包括其中领导人的讲话,或者有关的政策法律规定;也可以两种材料并列引用。“分析过渡”就是对引用的材料加以分析,透露出自己的态度和倾向性,从而过渡到关键的“申明论点”环节。“申明论点”就是在段尾用一句话把文章的中心论点表达出来。【例1】黑龙江七台河矿难教训还在总结,又闻河北唐山刘官屯矿难,再传河南寺沟煤矿透水事故;吉林辽源医院大火刚灭不久,广东中山酒吧火灾接踵而来;震惊全国的松花江水污染仍在处理,广东北江又出现令人惊忧的污染事件。(引用概括事实材料)血淋淋的矿难、逝者家属的悲痛、城市大停水的不便、火烧医院的惨烈,屡屡敲击着我们紧绷的神经,同时也在警醒我们(分析过渡):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观刻不容缓。(申明论点)【例2】2007年两会期间,物权法草案和企业所得税法草案提交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中国对国家、集体和私人的物权将实行平等保护,内、外资企业将告别税负不公的时代。(引用政策法律材料)高度体现“平等保护”的立法精神,是这两部法律最显著的特色。透过法律的背后,人们深切感受到的是(分析过渡):以制度公正促进社会和谐。(申明论点)【例3】“避免经济大起大落,实现又快又好发展”是“十一五”规划提出的重要任务。(引用政策法律材料)然而,“十一五”开局之年前5个月的最新统计显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较去年同期增长30.3%。(引用事实材料)如此之高的增幅为近年少有,投资过热再次警醒人们(分析过渡):发展既要有较快的增长速度,更要注重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申明论点)(五)写好过渡所谓过渡,就是文章的前后衔接,或者说,就是在文章从一层意思转向另一层意思、从这段转向另一段,从这句转向另外一句时,给当中搭个“桥儿”。正确、恰当地处理过渡,能够使文章上下衔接,前后贯通,结构紧凑,层次分明,更好地表达作者的观点。反之,过渡不当或者缺少过渡,文章就会显得松散,前后不连贯,甚至让人难以理清逻辑的来龙去脉。过渡的形式主要有三种:过渡词、过渡句和过渡段。(1)过渡词。从一句话转向另一句时,多使用关联词过渡。可以根据不同的逻辑关系选择不同的关联词。句子之间是并列关系的,可以用“也”,“再”,“又”,“另外”, “同时”,“既又”,“一方面另一方面”等关联词来过渡。句子之间是递进关系的,可以用“更”,“还有”,“甚至”、“不但,而且”等关联词来过渡。句子之间是转折关系时,可以用“倒”,“不过”,“可是”,“但是”,“却”,“然而”,“虽然但是”,“尽管可是”等关联词来过渡。句子之间是顺承关系的,可以用“就”,“便”,“于是”, “接着”,“然后”,“最后”等来关联词来过渡。句子之间是条件关系的,可以用“如果那么”,“如果不就不”,“只有才”等关联词来过渡。句子之间是因果关系的,可以用“由于”,“所以”,“因此”,“由此可见”,“因为所以”,“从上述事实可见”等关联词来过渡。【例1】DXP曾讲过一句话,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在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前,人民群众可能对公平正义等社会问题的感受并不强烈。随着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开始日益增长,对于政治参与方面的要求也相应增长。由此,温总理指出,要把“逐步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极大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和促进社会和谐”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又一重大历史任务。但实事求是讲,我们在这些方面还准备不足,这一历史任务才刚刚破题。可是,在人民群众政治意识和权利意识日益快速提升的情况下,我们不仅要做,而且要尽快做,做慢了都不行。【例2】这种判断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基于对事物普遍联系的一种清醒认识和对事物发展逻辑的真实反映,是透过现象来看本质。如果全社会能从这样的高度对政府浪费问题严格监督、严加痛斥,那么相信不会有多少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2)过渡句。在段内层次切换,或者从一段转向另一段时,需要使用句子来过渡。过渡句可以用在一个段落的开头,可以用在一个段落的结尾,也可以用在引用材料之后,引出观点或提出问题等等。在段与段之间表示次序关系时,则常用“首先是,其次是,再次是,最后是”,“其一,其二,其三,”“第一,第二,第三,”,以表示条理清楚。阅卷评委们也必然要通过这些“序号”来判定你的文章是否条理清楚。建议:不仅仅在考试时注意,在平时说话、写文章就要养成条理清楚的习惯! 【例1】2006年上半年,全国单位GDP能耗同比不降反升0.8个百分点。而在能源储量方面,我国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的可采年限分别只有80年、15年和30年,这三者的世界平均水平分别是230年、45年和61年。一方面是浪费惊人,一方面是资源短缺,如何破解这一长期存在的问题?关键就是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发展思路。【例2】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利用外资的规模与速度令世人惊羡,吸引外商投资累计约5000多亿美元,连续十年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居发展中国家之首。外资的大量注入,对我国经济的增长、就业的扩大、税收的增加、先进管理理念与技术水平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必须看到,我们引进、利用外资的总体水平还不高,个别地方的做法甚至与科学发展观相悖。尤其是时下地区与地区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引资大战”令人触目惊心。打开一些地方政府网站,单看标题就会感觉到引资热浪扑面而来:“市委发出引进外资动员令”、“大干6个月,确保利用外资亿”,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官员像业务员拉生意一样拉项目,为了完成引资“指标”,无所不用其极。(3)过渡段。只用于文章层次之间的“承上启下”。在一篇申论论证中,往往需要两个过渡段。一个是用在“申”(申明论点)与“对”(分析问题)之间的过渡段,一个是用在“议”与“策”(提出对策)之间的过渡段。【例1】人民群众有愿望,中央领导有要求,政策文件有规定,三管齐下,理当成效立现。但现实是,一些基层政府奢侈、豪华、浪费的风气仍有渐长之势。WJB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还特意把“公务消费不规范”、“奢侈浪费”、“行政成本高”作为问题提了出来,可见,遏制政府浪费的工作任重道远。这种现象的出现,提醒我们要注意研究导致政府浪费的根源性问题,切中政府浪费的要害。导致政府浪费的因素或许会有很多,但有两条是要害性的。(过渡到分析问题)第一个要害是认识问题,对政府浪费的危害性估计不足,认识偏低。第二个要害就是在责任追究上大事化小,对政府浪费责任人追究处理不到位。【例2】不科学的发展观和错误的政绩观催生出来的“政绩”,其实是危害深重的“政疾”。既干扰了中央宏观调控的落实,影响了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大局,很容易诱发经济风险,造成经济的大起大落;也给地方发展带来沉重的包袱和可怕的隐患,并严重损害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沉痛的教训亟须汲取,而医治这些痼疾,当用良药和猛剂。(过渡到提出对策)其一是要真正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其二是要根除一味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和盲目扩大投资规模的做法。其三是要紧紧抓住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这个关键环节,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例3】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不力,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农技推广体系出现了问题。(过渡到分析问题)这些问题,归纳起来有两类。一是体制性的。一些地方在对原有的农技推广体制进行改革时,使得农技推广体系在一些基层地方“线断、网破、人散”,服务功能被削弱,有的甚至已经名存实亡。体制改革目标不清,使得农技推广的主干力量受损,直接造成了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困难。二是结构性的。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农村经济走向多元化,农民对农业科技的需求也趋于多元化,由政府主导的单一农技推广方式已经很难适应这一现状。因此,构建适应农民需求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已成为科技兴农的当务之急。(过渡到提出对策)首先,要从完善原有的农技推广网络出发,突出农技推广的公益性职能。其次,要从改革创新出发,建立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新体系。(六)写好结尾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结尾是伸延文意、收束全文的关键,是对论点的总结和升华。好的结尾必然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完整,内容和主旨更加深刻、鲜明。在申论阅卷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切不能掉以轻心。为了让阅卷评委更清楚地理解文章的的论证思路,我们可以在结尾对全文论点作一个简洁明了的总结,这样既突出了论点,也可以给以评委留下深刻的印象。根据考生的成功经验,我们向读者推荐一种很容易操作的结尾方法。具体格式是:结尾 总之(显而易见) 总结论点(或呼应标题) 政策提升【例题】总之,就是要通过多种手段,积极培育和发展各类农技推广组织,建立起科技人员、农民、企业家等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技推广队伍,实现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的推广形式,建立起一张适应农村实际的农技推广新网络。(总结论点)只有这样,现代科技才能满足农村发展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才能得以实现。(政策提升)作者在对论点进行总结之后,又在政策上进行了提升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显得结构整齐完整,给人以清晰、深刻的印象,“合”得很有力量。(七)突出论点 有的文章论点很好,论据材料也很充分,但是在整体上给人的感觉却很一般,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做到突出论点。东扯一句,西扯一句,拉拉杂杂,让人摸不着头脑。要知道,论点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的灵魂。在整个作答过程中,所有的材料都要围绕着它,所有的段落都要呼应着它。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把道理讲深讲透。突出论点的方法有:1论点要同一,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2文章的大标题就是论点。3第一段的段尾就要申明论点,或者第二段单独成段,申明论点。4“对”、“策”的每个段落,其开头、展开、段尾都要呼应论点。5文章的结尾要总结论点,呼应大标题或者中心论点。当然,突出和照应并不是单调地重复论点,而应该注意从不同角度揭示或者用变化的语言进行表述。比如,在一个段落结束时或者文章结尾时,用“总之”、“总而言之”、“综上所述”、“因此”、“由此可见”等词语引导总结,从结构上来说是与开头相呼应,从文意上来说就具有突出论点的作用。【例文】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观(大标题就是论点)黑龙江七台河矿难教训还在总结,又闻河北唐山刘官屯矿难,再传河南寺沟煤矿透水事故;吉林辽源医院大火刚灭不久,广东中山酒吧火灾接踵而来;震惊全国的松花江水污染仍在处理,广东北江又出现令人惊忧的污染事件。(引:开头引用概括事实的材料)血淋淋的矿难、逝者家属的悲痛、城市大停水的不便、火烧医院的惨烈,屡屡敲击着我们紧绷的神经,同时也在警醒我们(分析过渡):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观刻不容缓。(申:段尾引申出论点)重特大事故频发,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过渡句)首先,中央政令得不到有效的贯彻执行,是事故频发的根本原因。为了遏制事故频发势头,中央出台了许多法律、政令。然而,一方面是国务院三令五申,另一方面却是有关主管部门的官僚主义,仅仅停留在发发文件、开开会议上,企业自然更是置若罔闻、我行我素。(议:分析问题原因1)其次,政府部门执法不严格、监管不扎实、责任不到位,是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矿无证开采,常年超产,有些非法矿山甚至在监管人员“鼻子底下”开采。“知道不知道?知道为什么不管?管,为什么不听?”李毅中对一些执法人员的质问,可谓击中问题的要害。官煤勾结,官员入股,权钱交易使个别监管者放弃了自己的责任与使命。(分析问题原因2)再次,一些企业利欲熏心,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麻木不仁。有的矿主为了一己之私,明知生产中存在巨大安全隐患,却不采取任何措施,反而鼓励工人快干多挖。更有甚者,私自关闭报警系统。这些矿主无疑成了矿难的帮凶。(分析问题原因3)分析安全事故的原因,我们不难发现,不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不是因为没有制度,而是制度没有落实;不是没有监管,而是监管不到位;不是天灾,而是人祸。这种在生产中只看到金钱看不到生命,只见物不见人的观念,与时势不符,与中央精神相逆,必须进行彻底纠正和全面清理。(总结问题原因)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面对安全事故多发势头,我们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过渡句。联系论点,过渡到提出对策)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观,首先必须鞭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安全生产责任大如山。落实中央政令,各级主管部门必须切实转变作风,抓工作不能停留在开会、发文件上,一定要敢抓敢管,抓实抓严,维护人民的利益、法律的尊严和政府的权威。(策:呼应论题,提出对策1)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观,必须加强安全生产制度的落实和监督。工作中,我们并不缺乏制度,但在不少地方,制度却成了一纸空文。制度写在了墙上,挂在了嘴上,却没有落实到行动上。制度源于实践,凝结着血的教训。因此,我们在忙于制定制度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制度的执行和监督。对那些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人严加惩罚,使其付出沉重的代价。(策:呼应论题,提出对策2)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观,还必须摆正人与发展的关系。发展需要速度,但人民更需要安全。领导的政绩、企业的利润等与人的生命相比,都是微不足道的。作为官员必须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作为企业绝不能忽视安全,唯利是图,本末倒置。(策:呼应论题,提出对策3)总之,国家要发展,社会要和谐。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观,搞好安全生产,减少伤亡事故,是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呼应论题),是各级政府必须承担的责任,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合:上升到政策高度) 注:“倚马可待” 成语出处桓宣武北征,袁虎时从,被责免官,会须露布文,唤袁倚马前令作,手不掇笔,俄得七纸,殊可观。2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 翻译:晋代桓温领兵北征,命令袁虎速拟公文,袁虎靠着战马,一会就写成了七张纸,而且写得很好。后用来形容文思敏捷,写文章快。 成语故事东晋豫州刺史谢尚发现袁虎文才很好,就把他推荐给大司马桓温。桓温让他负责府内文书起草工作。袁尚作东征赋赞扬东晋许多名士。他跟随桓温北伐前燕,在前线,桓温让他写讨伐檄文,他靠在马背上很快就写完一篇得体的檄文。原创 轻松写申论附件二本帖最后由 青岛艳阳天 于 2011-6-11 08:39 编辑 在附件一版块,我重点讲述了关于申论的基本结构、过度技巧等内容。有些朋友讲,“申论要扣准主题、结构正确、过度顺畅、语言精练”,本人感觉是十分正确的。附件一就是讲了扣准主题、结构正确、过度顺畅的问题,本附件二重点讲一下语言精练的问题。如果一篇申论没有“古言古语”和好词、好句做衬垫,再加上语言不够精炼,想赢得阅卷老师的高分十分困难。语言精练说白了就是语言基本功问题,这一问题不会“一蹴而就”,也不能“毕其功于一役”,但如果做到以下两点可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是要领会好“一字入公文,九牛拔不出”的含义;二是要掌握和灵活运用一些必要的“古言古语”和“好词好句”。为此,特提供一些我个人学习中随手用手机记载的一些东西,希望对你有所帮助。需要说明一下的就是由于时间问题,有些词句可能记载较乱,希望你能从中获取“真金”。一、古言古语1.荀子曰:“先义后利者荣,先利后义者辱。”2.孔子曰:“政者,正也。”;“子帅已正,熟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3.老子曰:“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则衰。”4.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5.毕其功于一役(孙中山)。形容急于求成。6.“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意思是阻止人民进行批评的危害,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还要严重。指不让人民说话,必有大害。7.“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曰8.“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韩非子“不虑于微,始成大患;不防于小,终亏大德。”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10.“流言止于智者。”11.“谷贱伤农,米贵伤民。”12.“冬至春将近。”13.“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社会上读书人气质变坏,有失淳朴善良而流于奸诈虚伪,心地不再像古人那么淳朴。14.“屋漏在上,知之在下。”15.“天道酬勤。”16.孟子曰:“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17.“守信者褒,失信者惩。”18.“上医治未病”19.“政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20.“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21.荀子曰:“政令信者强,政令不信者弱。”22.孔子曰:“有教无类。”23.孔子:“政者,正也。24.“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25.“海纳百川,有容乃大。”26.“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27.“政贵有恒。”28.人无信不立、业无信难兴、政无信必颓。29.“百善孝为先,孝是德之本。”30.“政权民授”。31.“天地之间,莫贵于民。”32.“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jun疏通、治理)其泉源。”33.“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诗经);“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后汉书);“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34.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35.管子曰:“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36.朱熹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37.“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38.“不患寡而患不均。”39.主不可以无德,无德则臣叛;不可以无威,无威则失权。臣不可以无德,无德则无以事君;不可以无威,无威则国弱,威多则身蹶。40.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41.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42.“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源。”43.“小胜靠智,大胜靠德。”44.不以势做事,要以仁为人。45.文治武功。46.欲罢不能。47.皇太极:“治国之要,莫先安民。”48.孔子曰:“古之为政,爱人为大。”49.“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49.他山之石可以攻玉。50.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张良:“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51.宋太祖赵匡胤:“乱世用武,治世用文。”52.子曰:“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意思是,君子要远离危险的地方。跌不言底。53.唐太宗:“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惟才是举,任人唯贤。”54.魏徵:“兼听则明,偏听则暗。”55.孔融之子:“覆巢之下,岂有完卵。”二、好词1.异域风情。偏颇。一蹴而就。由来已久,屡禁不绝。趋之若骛(w u向鸭子一样跑过去,含贬意)。毋庸讳言(讳言:有顾忌,不敢说或不愿说。没有什么不可以直说的)、毋庸赘言、毋庸置疑。方兴未艾。见贤思齐。饮鸩(zhen毒酒)止渴。缘(yuan)木(缘木:爬树,)求鱼(孟子曰)。竭(涸)泽而渔。门可罗雀。囿于成见(囿you:局限、拘泥)。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贪图眼前的成功和利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能做出哪个是对的)。大相径庭。令人堪忧。有待商榷(榷que:专卖,榷茶、榷税;榷:商讨)。为世(人)诟病(gou指责)。革故鼎新。权宜之计:权,暂且、姑且;宜,适宜;计,办法。指为了应付某种情况而暂时采取的办法。良莠不齐。纨绔(袴)子弟。置若罔闻。愈演愈烈(事情、情况变得越来越严重)。沉疴(ke重病)难除。欲壑难填。一劳永逸。一朝一夕。亵渎。饱经沧桑、历经磨难。邯郸学步。昭然若揭(昭然:很明显的样子。揭:举。意思是明显得像高举着太阳月亮走路一样。形容真相全部暴露,一切都明明白白)。昭示。有恃(shi依仗、依靠)无恐(因为有依仗而毫不害怕或毫不顾忌-含贬义)。彰显。志存高远。鱼龙混杂、泥沙俱下。鱼目混珠。暴殄(tian)天物:原指残害灭绝天生万物。后多指不爱惜财物,任意糟蹋。求贤如渴。诠释。可见一斑(同:略见一斑)。疏于自律。罪有应得,咎由自取。避重就轻。尽人皆知。身体力行。奇葩。丧心病狂(丧失理智,像发了疯似的。)令人发指。蛊惑人心。休戚与共、唇齿相依。脍炙人口。亟待解决。根深蒂固。锲而不舍。独辟蹊径(另辟蹊径)。触(怵)目惊心。时(事)过境迁。河清海晏。因噎废食。少一份彷徨、多一份憧憬。印证。任性(飞扬、专横)跋扈(飞扬:放纵,跋扈:蛮横。形容横暴放肆)。倍加、牢牢(胡语)。任贤使能。冗词赘句,长篇累牍,博士买驴。日薄西山。博大精深。掣襟露肘。成龙配套(龙指完整配套的体系,指搭配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例:此产品要想批量生产,必须再建立一条流水线,使之成龙配套)城狐社鼠。抱(负)薪救火。错综复杂。打破沙锅璺到底。抚今追昔(追昔抚今)。弥足珍贵。彰显。夯实。抓手。草菅人命。因噎废食。一朝一夕。流离饥苦、流离失所。始料不及。溢于言表。潸然泪下。淋漓尽致。不可或缺。推陈布新。革故鼎新。纷至沓来。随之而来。惶惶不可终日。2.“司空见惯”(常连-充耳不闻):刘禹锡卸任和州刺史回京,司空(古代官名)李绅相邀,出歌伎劝酒。刘赋诗:“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意识是这种场面你看惯了觉得平常,我却因此伤感。后来“司空见惯”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盖棺论定。高屋建瓴(建:倾倒,瓴:水瓶,形容居高临下,不可阻挡之势)。隔靴搔痒。根深蒂固。功亏一篑。朝令夕改。3.身陷囹圄(囹圄:监狱)。例:违法的色情款待,身陷囹圄的结局也是不言而喻的。4.“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与“昭然若揭”含义的辩析。5.天道酬勤。6.流恋忘返。7.宽严相济。8.重色轻友。9.达官贵富。10.感同身受。11.天下粮仓,富蔗百姓。12.如约而至、人潮鼎沸。13.交相辉应。14.魂萦梦绕。15.妇儒皆知。16.人不能把钱带进坟墓,但钱可以把人带进坟墓。17.智行天下,敢为人先的温州人。18.人头攒动。19.活灵活现,栩栩如生。20.文治武功。21.毁誉参半。22.拥兵自重。23.欲罢不能。22.极致。23.人生莫测,世事难料。24.薪火相传。25.卓尔不群。26.饱读诗书。27.冠冕堂皇。26.安如磐石。27.儒雅有余而英武不足。28.石不能言最可人。29.选贤与能。30.威权震主。31.难辞其咎。32.矢志不渝。33.耳濡目染。34.桀骜不驯。35.世态炎凉。36.城下之盟。37.有过之而无不及。38.飞黄腾达。39.举贤荐能,广罗人才。40.虚怀纳谏,兼听博采。41.博览群书,知书善文,纵论古今。42.言传身教。43.毕恭毕敬,言听计从。44.风烛残年,客死异乡。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