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科大基础医学免疫学ppt课件 超敏反应_第1页
中国医科大基础医学免疫学ppt课件 超敏反应_第2页
中国医科大基础医学免疫学ppt课件 超敏反应_第3页
中国医科大基础医学免疫学ppt课件 超敏反应_第4页
中国医科大基础医学免疫学ppt课件 超敏反应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九章 超敏反应,【目的要求】 1.掌握 超敏反应的概念与分型。I,II,III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 2.熟悉 I,II,III,IV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 3.了解 I型超敏反应的特点及防治原则。,本章教学大纲,【教学内容】 1.I型超敏反应的特征,参与细胞及分子,发生机制(致敏,发病,生物活性介质及其效应,晚期反应等)。 2.常见疾病及防治原则。 3.II型超敏反应的概念,发病机制及常见疾病。 4.III型超敏反应的概念,发病机制及常见疾病。 5.IV型超敏反应的概念,常见疾病。,一、概念 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 在某些情况下,过度或不适当的免疫应答可引起组织损伤或器官功能紊乱,这种免疫应答通常称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或称变态反应(allergy)。,二、分类 型超敏反应 过敏反应 型超敏反应 细胞溶解型或细胞毒型 型超敏反应 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 型超敏反应 迟发型超敏反应,第一节 型超敏反应 临床特点 1.早期反应(early phase reaction) (1)由IgE介导,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参与。 (2)速发速止,多为功能性紊乱。 (3)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 2.晚期反应(late phase reaction),一、参与型超敏反应的成分 (一)抗原 呼吸道 - 花粉、尘螨、霉菌和化学物质等。 消化道 - 鱼、虾、肉、蛋、海产品和牛奶等。 皮肤 - 昆虫的毒素、化学物质等。 人工注射 - 化学药物及异种动物血清等。 (二)抗体 - IgE (三)IgE Fc段受体(FcR) FcRI: 高亲和力。表达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FcRI: 低亲和力。,(四)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五)嗜酸性粒细胞:参与负反馈调节。,二、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一)致敏阶段 无任何临床症状,一般需1-2周。 (二)发敏阶段 1.细胞活化释放生物活性介质 IgE交联 FcR的微集聚 肥大细胞及嗜 碱性粒细胞活化 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及细胞 因子等。,2.生物活性介质的种类和作用 (1)种类,参与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生物活性介质,(2)作用 平滑肌收缩。 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 粘膜腺体分泌增加等。,生物活性介质及其作用,(三)效应阶段 1速发相反应特点 (1)发生迅速。 (2)多为功能紊乱。 (3)经过紧急治疗可完全恢复。 (4)储存介质主要参与早期反应。 2迟发相反应特点 (1)发生较慢。 (2)伴有炎性改变。 (3)新合成介质、细胞因子及嗜酸粒细胞等主 要参与晚期反应。,三、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 (一)过敏性休克 (二)呼吸道过敏反应 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哮喘 (三)消化道过敏反应 过敏性胃肠炎 (四)皮肤过敏反应 荨麻疹、湿疹、 皮炎、神经血管性水肿,四、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一)检出过敏原并避免接触 (二)脱敏治疗 1.急性脱敏治疗(acute desensitization) 2.慢性脱敏治疗(chronic desensitization),型超敏反应防治原则,(三)药物治疗 1.抑制生物活性介质合成和释放的药物 (1)色苷酸二钠 - 稳定肥大细胞膜,阻止脱颗粒 (2)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儿茶酚胺类、前列腺 素E 和氨茶碱 - 提高细胞内cAMP的浓度 2生物活性介质拮抗剂 (1)组胺拮抗剂 - 苯海拉明、扑尔敏、异丙嗪等 (2)缓激肽拮抗剂 - 水杨酸 (3)多根皮苷酊磷酸盐 - 白三烯拮抗剂 3改善效应器反应性的药物 -肾上腺素 4免疫新疗法,肾上腺素(-受体激活剂) 茶碱类 促进 抑制 腺苷酸环化酶 磷酸二酯酶 ATP cAMP 5AMP 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肾上腺素和茶碱类对cAMP的影响,第二节 型超敏反应 由IgG或IgM类抗体与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在补体、吞噬细胞及NK细胞等参与下,引起的以细胞裂解死亡为主的病理损伤。,一、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 (一)参与型超敏反应的成分 1.抗原-常为细胞性抗原 (1)细胞固有抗原(同种异型抗原) (2)吸附于细胞表面的外来抗原或半抗原 (3)异嗜性抗原 2.抗体 - 调理性抗体,主要为IgG和IgM 3.效应细胞和分子 - 补体、吞噬细胞、NK细胞,(二)损伤细胞机制 1.激活补体的经典途径,2.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调理作用),3.ADCC,二、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 (一)输血反应 (二)新生儿溶血症,(三)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 (四)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五)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可由、型超敏反应引起,型占20%左右。,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的发生机制,(六)肺出血肾炎综合症 (Goodpastures disease) 1.临床特点 以肺出血和进行性肾功能衰竭为特征 2.发生机制,(七)甲状腺机能亢进(Graves disease) 刺激型超敏反应,第三节 型超敏反应 概念:血液循环中的可溶性抗原与相应的抗体(IgG、IgM类)结合形成可溶性的免疫复合物,在一定条件下沉积于毛细血管基底膜,通过激活补体并在血小板、中性粒细胞等其它细胞的参与下,引起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一、发生机制 (一)抗原 可溶性抗原 (二)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和沉积的影响因素 (三)免疫复合物沉积后引起组织损伤的机制 (四)组织损伤特点,抗原 内在抗原 变性IgG,核抗原 外来抗原 微生物、寄生虫感染 生物制剂(如抗毒素血清)、药物等,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和沉积的影响因素 抗原成分在体内长期滞留 先决条件 形成IC的大小 抗原抗体的比例 组织的解剖学及血流动力学 IC易沉积于静脉压较高的毛细血管迂回处,如肾 小球基底膜及关节滑膜、肝、脾、血管等部位。 影响免疫复合物沉积的其他因素,大分子IC 易被吞噬细胞清除 小分子IC 易通过肾小球基底膜滤出 中等分子IC 组织内沉积,抗原或抗体过剩 形成小分子IC 抗原和抗体比例适当 形成大分子IC 抗原略多于抗体,(抗原决定簇有剩余),形成中等分子IC,免疫复合物沉积后引起组织损伤的机制 1.补体的作用 C3a、C5a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上的C3a、C5a 炎性介质释放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渗出增加 吸引中性粒细胞至免疫复合物沉积部位,2.中性粒细胞的作用: 释放溶酶体酶(包括蛋白水解酶、胶原酶和弹力 纤维酶) 水解血管及其周围组织。,受体结合,3.血小板的作用:,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活化,释放血小板活化因子 激活血小板 局部缺血、坏死,释放血管活性胺 水肿,III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III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III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组织损伤特点 血管扩张、渗出 中性粒细胞浸润 出血坏死及血栓为特征的血管炎,二、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 (一)局部免疫复合物病 1.Arthus反应 马血清 家兔 2.人类局部免疫复合物病 (1)胰岛素 糖尿病人 局部出现红肿。 (2)过敏性肺炎,皮下多次注射,局部多次注射,局部红肿、出血及坏死。,(二)全身免疫复合物病 1.血清病 2.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免疫复合物型肾炎) 3.系统性红斑狼疮 4.类风湿性关节炎,细胞核物质(如DNA、RNA、核内可溶性蛋白)刺激机体产生抗核抗体,形成IC,沉积于周身毛细血管、关节滑膜、心脏瓣膜等处,引起全身性损伤。,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体内变性IgG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称为类风湿因子, IgM类),形成IC,沉 积于全身小关节滑膜处,引起 小关节红肿、变形僵直、失去运动功能。,第四节 型超敏反应 由致敏T细胞再次接触相同抗原24-72小时后发生的,形成以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组织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一、IV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1.抗原 - 胞内寄生菌、病毒、寄生虫和化学物质 2.效应细胞 - CD4+Th1细胞和CD8+CTL 单核巨噬细胞 3.T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二、IV 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 (一)传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 (二)接触性皮炎 (三)移植排斥反应 (四)脏器特异性自身免疫病,结 核,结核菌素试验,接触性皮炎,接触性结膜皮肤炎,四种类型超敏反应比较,超敏反应的特点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