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徕卡旁轴相机看徕卡文化.docx_第1页
从徕卡旁轴相机看徕卡文化.docx_第2页
从徕卡旁轴相机看徕卡文化.docx_第3页
从徕卡旁轴相机看徕卡文化.docx_第4页
从徕卡旁轴相机看徕卡文化.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神话是如何缔造的?从徕卡旁轴相机看徕卡文化前言不管是从特殊领域的军事武器,还是到消费领域的汽车、手表,只要说到精密机械,那么最顶级的必然是德国品牌。几百年来,德国人以其严谨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在公众心目中树立了德国精密仪器的高品质形象。太多世界知名品牌源自德国,每个品牌都是一个传奇。而在摄影行业里,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品牌无疑也是来自德国,那就是我们今天要讲述的其中一个传奇徕卡。徕卡这个字眼到如今已经不完全是一个相机品牌,经过近百年的历史,历经两次世界大战,从35mm相机的鼻祖,到缔造如今依然屹立不倒的神话,徕卡已经拥有了更多更深远的含义,它诠释着历史、诠释着徕卡文化、诠释着一种精神。多少年来,这个红色的Leica LOGO成为多少摄影者梦寐以求的最高理想,人们给予了它太多的褒奖。它不仅是品质的象征,同时也是身份的象征。关于Leica的感人故事也是数不胜数,甚至有人说:只要你有台Leica,你可以做任何事情。虽然在现在这个数码时代,相机厂商的主要阵地早已从德国转移到了日本,在这个机器更新换代频繁的年代,人们热衷于探讨着谁谁谁又发布了什么新机器。而一款新相机往往上市一两年,就离被淘汰不远。于是,这厢上演着“你方唱罢我登台”的戏码,那边厢,却是一群近乎偏执的狂热分子,正在费尽心思寻找年代久远的那些徕卡老相机。前不久一个朋友淘了一部二手的M6,虽然成色旧了点,可是一切运转正常,而在徕卡相机里,历经五六十年乃至七八十年的机器,只要保护得好,如今依然可以正常使用。试问现在的电子化相机有几个能做到呢?这就是经典和快餐的区别吧。这也是人们为徕卡着迷的原因之一。到如今,徕卡依然为众多人所狂热迷恋着,历史愈加久远的徕卡相机,不仅没有被时代所淘汰,反而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显得弥足珍贵。借由本次旅美华人叶又新老师在中国举办的第一次徕卡文化展,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个有着80多年历史的传奇品牌的发展过程。有感于叶老师办展的初衷对于我们,一个发展中国家,处于来料加工、劳务输出、合资办厂、缺乏国际独立知识产权产品的中国,能从这里面找到什么?要从这里看到我们自身的现状,要从这里开始反省我们“走向世界”、“与世界接轨”我们真正需要的试什么?是的,我们需要的就是这种刻苦精进的精神、需要的是精益求精、尽善尽美的自我准则。神话是如何缔造的?就让我们沿着历史的轨迹,追溯到1913年,让我们一起走过历史长河,看徕卡的荏苒变迁吧起因徕卡相机的历史,要追溯到1911年,让我们永远记住奥斯卡巴纳克这位伟大的先驱。巴纳克先生早年曾经在蔡司工厂做技师,1911年,巴纳克先生经过朋友介绍进入了徕茨公司。当时的徕茨公司坐落于德国中西部,一个绿色山丘之间名为Wetzlar(威兹勒)的小镇。奥斯卡巴纳克徕卡相机的发明人奥斯卡巴纳克是一位很有才华的机械工程师,也是一个户外摄影爱好者。但是当时的相机都十分笨重,因为没有放大技术,需要多大照片就要用多大底片,而相机又都是木头制作的。巴纳克先生个小体弱,承受不了沉重的大相机,这使他萌生了要做一个小巧、袖珍相机的想法。然后通过放大技术获得高质量的照片。1957年位于韦茨拉(Wetzlar)的徕卡工厂Ur徕卡的诞生巴纳克先生喜欢用电影机拍摄短片,那时他已沉迷于电影机,所以他熟悉拍电影使用的35毫米电影胶片。于是,他便设计了一种使用35毫米电影胶片、可拍摄2436mm规格底片的小型相机。这就是徕卡原型相机,被称为“Ur徕卡”,也是世界上第一款135相机,这一年是1913年。Ur徕卡TIPS:“Ur-”通常可以翻译成“远古”或“事物之初”,由于在德语中,照相机是一个阴性的词,因此“Ur-Leica”可以直译为“所有徕卡之母”(The Mother of all Leicas)。通常大家将其意译为“史前徕卡”。徕卡博物馆收藏的Ur-Leica当时,巴纳克手工制造了两台原型样机,第一台机的镜头采用5片镜片、50mm、1:3.5镜头,另一台原型机的镜头是42mm、1:4.5的6片式镜头,可以拍摄40张底片。前一台原型机一直归巴纳克先生自己使用,在奥斯卡巴纳克先生谢世之后,一直归巴纳克家族所有。二战期间,这台相机被慕尼黑“德国博物馆”(Deutsches Museum)收藏,并得以幸免于难。20世纪60年代,它再次付拍。据徕卡公司人员介绍,今天,它为一个不愿透露姓名的日本收藏家私人所有。采用42mm、1:4.5、6片镜片镜头的另一台原型机,曾经在1914年陪伴厄内斯特徕兹二世(Ernst Leitz II,徕兹公司老板)完成了整个美国之旅。如今收藏于德国徕卡照相机公司的博物馆里面。原型机拍摄的街景巴纳克先生用这台原型相机照了很多照片进行实验,事实证明,用这种小底片拍摄的胶片放大之后是能够得到一张满意的、高质量的照片的。巴纳克的想法在实践中得到了证实。TIPS:三号原型机:传说巴纳克先生大约在19181920年期间还曾制造了第三台原型相机。与Ur-Leicas相反,这台相机各项发明已经很成熟,与后来的生产型相机特别是第一批“0系列相机”(德文为Nullserie)十分接近。3号原型机(Prototype #3)最后得以保留至今。仿制Ur-Leica:曾经有一小批意大利生产的徕卡Ur-Leica复制机真正地从外观到使用完全模仿Ur-Leica的每一个细节,但今天已经很难寻觅这批相机的踪迹。而徕兹公司自己也曾做过Ur徕卡的复制机。根据徕卡内部的相关消息称:Ur-Leica复制机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徕兹威兹勒工厂为训练部培训员工而制造的。直到90年代初,他们都以1890德国马克的价格向代理商和零售商提供过这种复制机,但精确的数字在文献中没有记载,估计累计制造了400500台。它们既没有编入产品目录,也没有在其它正式资料中提及过它。徕卡75:就在制造原型机的时候,徕卡尝试了一种可以装75张胶片的相机。徕卡75徕卡0型虽然巴纳克先生的想法通过了实践检验,但是随着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35mm相机的研发计划被搁置。直到战争结束后的1923年,这个事情才又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徕卡0型(复制品)1923年,徕茨公司生产了31台给一些摄影爱好者进行试验的机型。配备的是Anastigmat(安娜史蒂克麦特)5片3组50mm1:3.5的镜头。工厂为这批样机预留了第100号至第130号的31个产品序号。这些相机最后只有十几台(有说法认为是17台)幸存下来,大多为个人所收藏。TIPS:大约在2000年的时候,徕卡公司推出了徕卡“0系列”仿古相机。试验的结果反响非常好,这为照相机的商品化打下了一个基础。于是,这个问题提到了徕茨公司的董事会上。一个会议、一个决定、一个名字徕卡的诞生1924年,在徕茨公司的会议室里,举行了一个漫长而严肃的讨论会。关于是否将35mm胶卷相机推向市场的讨论正在举行。绝大多数徕茨公司的董事们持保守态度,争吵持续了很久。Leica的诞生在会议快结束的时候,徕茨二世作为企业家,做出最终决定:“这个会议要结束了,我已经决定了,我们承担这个风险”。在这个决定下达之后,徕茨为照相机取了名字。他将徕茨(Leitz)前三个字母和英文照相机(camera)的前两个字母结婚,定下了照相机的品牌名Leica。徕茨二世在1924年,徕卡开始试生产并少量交货,但真正面世还是到1925年。徕卡I(A)徕卡正式投产1925年4月,在徕比锡的春季国际贸易会上,徕卡正式展出了准备走向市场的30台徕卡I(A)型相机。这代表着徕卡35mm修真相机真正面世。徕卡I(A)徕卡I(A)一开始就显现出了德国对工艺的尽善尽美。德国人只看效果,不顾成本,使得这款机器的工艺复杂而精美。它大部分是黑色油漆喷涂机身,机身上的字是用金属丝够了出来的。机身外部硬件及镜头都是镀镍的(当时还没有镀铬的技术)。徕卡I(A)I(A)型徕卡是在“原型徕卡”的基础上制造出的,装有50mm F3.5的爱尔玛(Elmal)镜头。镜头固定在机身上,机身也没有测距装置,拍照时要目测距离对焦。早起的I(A)的快门钮是较大的蘑菇状,后来改成了比较细小的按钮。I(A)采用了两块布帘,一个开启布帘一个是关闭布帘,在过片时就不用像原型机和0型机那样每次都需要关闭镜头盖。这个设计一直延续至今。TIPS:徕卡相机的两块快门布帘的设计是奥斯卡.巴纳克的专利,当时徕卡的主要竞争者就是蔡司相机。由于这个设计受到专利保护,蔡司必须用其他方法解决快门曝光问题。可惜没有任何一种方法能像徕卡这样简单可靠,这成为蔡司相机后来不敌徕卡的一个重要原因。徕卡A豪华型“Luxus”徕卡大约做了60台徕卡A豪华型“Luxus”,外表是24K镀金,机身是用蛇皮、蜥皮来装饰,现在极为稀有。徕卡I(B)康博徕卡徕卡I(B)是I(A)的改进型,主要特点是采用康博镜间快门(compurShutter)代替了焦点平面快门,快门速度由1秒到1300秒。这是徕卡历史上唯一的一款装有镜间快门的型号,后来被相机收藏家称为“康博徕卡”。这台相机的生产极少,成为收藏者所追求的型号之一。康博徕卡(外环设定快门速度)拨盘设定快门速度不同年份生产的康博徕卡快门速度的设定方式有不同,有的是通过镜头中间上面的外环来设定,有些是靠镜头前面的拨盘来设置。徕卡I(C)非标准/标准型徕卡第一个可换镜头相机时间进入到1930年,徕卡I(C)推出,它是第一个可换镜头的徕卡相机。早期的I(C)是非标准型的。这时的相机和镜头的号码要由工厂来配对,如果镜头底座上号码和相机序号最后三个尾数不匹配,相机的焦距就不会对。徕卡I(C)标准型徕卡I(C)标准型到了1931年,徕卡I(C)做到了标准化,只要是徕卡生产的各种各样的螺口镜头,都可以放到任何一个标准化的机身上。徕卡I(C)豪华镀金“Luxus”同时,I(C)也生产了少量的镀金豪华版,然后包上各种各样的蜥蟒皮。这种豪华版是收藏极品。徕卡早期广告和工厂徕卡早期广告位于韦茨拉的徕卡工厂徕卡(D)徕卡第一台旁轴取景和测距的35mm相机1932年徕卡型(D)型问世,双取景器相机诞生,正式在机身上刻上“Leica”并“Ernst Leitz Wetzlar DRP”字样。而此前相机上的名字是“厄恩斯特标茨威兹勒”(ERNSTLEITZ WETZLER),以及字母“DRP”(Deutsche Reichs Patent的缩写,意为“德国专利”)。徕卡(D)徕卡(D)(D)型第一次把机身和镜头测距联动起来,在波动镜头测距环的时候,相机双影重合,达到了同步的作用。这在当时是一个革命性的突破。此外,(D)时期,镀铬工艺已经产生,该机外观装涂部分采用了镀铬工艺。徕卡标准型(E)这款机器生产于1932年到1950年,其实算是I(C)标准型的改进型。它只有取景器、没有测距器,和I(C)标准型的不同就是倒片钮。标准E型的倒片钮可以拉出来,徕卡I(C)是固定的。徕卡(F)徕卡第一个带有慢门机的徕卡相机徕卡(F)是第一个带有慢门机的徕卡相机,它加装了分离的慢门设定盘,解决了1/20秒-1秒之间的速度设定。另外,在它的测距器上加了一个目镜调整扳手,可以根据视力来调整测距器的影像清晰度。徕卡(F)徕卡(F)徕卡250记者用相机这是一个特种型号的相机,它两边有两个很粗大的胶卷轴,新闻记者可以装250张胶卷以适应新闻摄影的需求。这台相机也是收藏家的热点之一。徕卡250记者用相机这种机型也被称作为FF型(1/500秒)和GG型(1/1000)秒,先后共生产了983台。使用这种特制的双暗盒相机,可以实现随时将任何一段已曝光部分的胶片取出来先进行冲洗处理,这一经济实用的设计特性深受摄影记者的欢迎。徕卡a(G)型相机第一个带有1/1000秒快门的徕卡相机徕卡a(G)型是徕卡(F)的改进型,它的进步是快门最高速度由1/500秒到了1/1000秒。这也是奥斯卡巴纳克先生在35毫米相机上做出的最后贡献。徕卡a(G)型徕卡a(G)型徕卡a(G)型徕卡a升级至f黑色拨盘的升级机,底部加了SCNOO过片器TIPS:夭折的徕卡1936年1月16日,久病缠身的巴纳克先生与世长辞,享年57岁。但是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也就是1935至1936年期间,巴纳克先生还在对徕卡相机进行改进,希望生产出当时最高水平的专业相机系列,于是他研制了一款新型的徕卡相机徕卡。徕卡这个机器的测距器基线为6cm,有自拍器,一个释放后不会旋转的快门速度设置盘,后面可以打开的后盖,和可以更换的取景器。但是,这款新型相机由于巴纳克先生的去世和二战的爆发而被迫放弃。徕卡b(亦称为G型相机)基本功能相似a,取景和测距目镜的位置改成紧临在一起,眼睛只要一动很少就可以看到两个不同的窗口。该机中间的快门系统仍然采用传统工艺,但是取景器内部的构件则采取了精密铸造工艺。徕卡b徕卡b徕卡b的生产跨入了二次世界大战,产品以出口为主。更多的人将此机看作是a到c之间的过渡机型。徕卡c徕卡c采用了精密铸造机身构架,是第一台采用精密铸造构架的徕卡相机,这个技术一直延续到今天(在此之前的相机机身构架是用金属片和螺丝搭建)。徕卡c徕卡c分两个部分,战争年代的徕卡c和战后徕卡c。它们最简单的区别方法就是看倒片拨杆下的平台,战争年代的带一个小台阶,战后是平的。第二个特点是战争年代的徕卡c在取景器视力调整拨杆上门有一个小钮,战后就没有这个钮了。另外,战争年代的莱卡相机基本上供国内的政府和军队,很少出口,所以这时候的徕卡c快门速度盘上的英文B门刻度变成了德文的Z门刻度。徕卡c从内部来讲,战争年代和战后;战争早起和后期都有着很大差别。总的来说战争早中期的徕卡c质量比较高,战争后期由于战争消耗造成材料匮乏,一些徕卡c的质量比较差。TIPS:红布帘c在那种黑白色影的年代,徕卡认为红色布帘对黑白胶卷有更好的遮光性,1937年起,徕卡从美国柯达公司进了一批红色布帘材料,放入早起战争年代的c中。布帘正面Wie红色,背面为黑色。在相机里长布帘正面朝前,短布帘背面朝前,因此从前面看布帘一块红色一块黑色。红布帘c但是随着美国从中立国变为同盟国的一员,停止了向德国出手红布帘,因此,后来的相机又回到了黑色布帘的时代。战后,由于彩色摄影开始兴盛,红布帘不再适用,因此徕卡提供了免费更换黑布帘的服务。徕卡cK第一台带有轴承的徕卡相机当苏德战争爆发后,很多徕卡被德国空军征用,作为空中摄影工具。但是由于苏联及其寒冷,低温使得没有轴承的徕卡相机容易“冻死”。所以徕卡生产了徕卡cK,K(Kugellager)是德文轴承的缩写。蓝灰色的徕卡cK徕卡cKTIPS:你知道吗?c和cK的外观还有蓝灰色哦!战争的消耗使得原材料出现了奇缺,由于铬奇缺,照相机厂没有铬来做外观处理,被迫适用蓝灰色的油漆来装饰相机的表层。徕卡c/c在c之后,徕卡还生产过c/c,它们多数采用了功能较为简化或专门为某种用途进行的设计。c的机身像c,但是其他则像徕卡(D)。而c有两个附件靴,而机身和c相近,只是没有测距器。徕卡d第一台带有机械自拍器的徕卡相机徕卡dd就是c加装了自拍器。因为在战争年代,自拍器作为一个附件是一种奢侈,所以d型的产量很小,加上39年预生产的一台至47年仅生产的最后一台,总共生产了427台。TIPS1:1941-1945年,二战期间,徕卡相机坚固、耐用、性能优异的特点得到充分体现。徕卡成了军用相机的首选,是当时战地记者的重要拍摄工具。36年至42年期间,有(以c为主的)部分系列相机用于军用。在军队订购的机身上一般刻有“Heer”(代表陆军),“M”(代表海军),“Luftwaffen”(代表空军)等字母或相关文字。战争期间,徕卡公司还开发了一些特殊机型,如耐超低温的cK(表示快门的传动装置装有滚动轴承)型和装有电动马达驱动过片的250型。由于战时原料短缺,一批系列相机装用了一侧为红色的快门幕帘,根据纪录,这批相机的号码由362401至379226。战后初期至49年期间,95%的徕卡相机流向了美国。TIPS2:1952年,徕卡公司采取了一项重大举措在加拿大开设了一间新工厂,以利对他当时最为重要的美国市场加强联系。因为加拿大的劳动力更廉价,原料采集业更近,少了运输等费用。徕卡f徕卡f黑色拨盘(fBD)徕卡f于1950年面世,其中有1000台是在加拿大分公司组装的,但仅有极少数刻了“徕茨加拿大”的字样,因此极其稀有。该机在c的基础上增加了闪光同步,其他方面没有本质上的变化。由于拨盘数字是黑色的,因此被命名为f黑色拨盘。徕卡f红色拨盘(fRD)徕卡f红色拨盘有两种,早起的不带自拍器,中后期的带自拍器。因为闪光同步的调整指数盘上的刻字从黑色变为了红色,因此命名为f红色拨盘。该机的改进在于使用不同的闪光用具的时候,指数的调整同黑色拨盘不一样。而且红色拨盘相机采用了新型的轻型快门,噪音更低,速度的精确度有所提高。徕卡fRDST徕卡固定取景器的最后一个型号徕卡fRDST从1954年开始,徕卡生产了红色拨盘加自拍器的f相机,被命名为徕卡fRDST。同时它也是有着固定取景器的最后一个型号,象征着“奥斯卡.巴纳克”风格的最后版本。徕卡72徕卡721950年到1963年期间,也就是在生产f的时候,徕卡生产了一种徕卡72的相机。她采用35mm的半幅,18mm24mm的胶卷,一卷正常的36张35mm胶卷可以照72张照片,所以叫徕卡72。它是根据战前的徕卡改造的,产量非常少。TIPS:徕卡f/If徕卡If红色拨盘,被徕卡界誉为最佳陈设徕卡套装在1951和1952的时候,徕卡在f的基础上推出了f/If。其中,f基本上和f一样,但是没有速度拨盘上没有慢速挡。而If有两个可接附件的靴,除了没有测距仪机身和f相似。徕卡f红色拨盘徕卡f黑色拨盘徕卡f黑色拨盘徕卡g唯一带有平行补偿和多幅面取景框的螺口徕卡相机,最后一款螺口徕卡相机、体积最大的螺口徕卡相机徕卡g的生产年代是1957-1960年,它出现在徕卡M3已经面世了几年之后。徕卡g快门部分沿袭了徕卡f红色拨盘的系统,是徕卡生产的唯一带有平行补偿和多幅面取景框的螺口相机。能为50mm和90mm镜头取景区标示,可以与测距器联动显示视差自动调整状态,机身装有屈光度调整装置。正因为取景器的复杂,使得它成为徕卡螺口相机里体积最大的一个。(之前的相机内置取景器都是标准的50mm,没有平行误差补偿,也没有对应其他焦距的对焦框。如果用其他镜头则需要附加取景器,在距离近的时候,因为取景器没有平行补偿,会出现较多的误差)徕卡g徕卡g这款机器生产于M3之后,采用了现代取景器技术,达到了徕卡螺口相机内外制作技术的顶峰,也是徕卡螺口相机的最后一个型号。TIPS:Where is e?看到徕卡相机名称的命名中,从d到f,没有e。因为e的德语发音很怪,徕卡公司不愿意采用,故在早期的徕卡系列的型号链中缺少了这一“环扣”徕卡M系列卡口式相机时代徕卡M3(1954-1966)20世纪50年代,随着二战后经济的恢复,对相机水平的高要求重新被提上了徕卡的议事日程。经过一段时间的原型设计,在1954年的科隆博览会上,徕卡正式推出了有着全新概念的徕卡M3。这款相机可以说是徕卡相机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式的产品,是全世界照相机生产史上的一次革命,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轰动。徕卡M3原型徕卡M3这个名称中的M是德文的旁轴取景器的缩写,3代表3个取景框:50mm、90mm、135mm。M3把取景和测距窗结合在一起,虽然在历史上不是第一次,但是在徕卡却是首次。而且M3是徕卡第一台卡口式相机,它让摄影师换镜头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它只用一个旋转按钮控制所有快门速度(包括B门),这个设计理念被后来的不少机械相机制造商认可并且沿用至今,成为徕卡机械相机一大特色。卷片机构计数计自动复零;快门速度盘为单轴不回转式,并用了等间隔刻度的11档快门速度。左:螺口布帘;右:M相机布帘徕卡M3的布帘经过了重新设计,螺口相机的布帘接口是用缝纫机缝上去的,先到高灵敏度的胶卷用在这种相机上,一旦长时间曝光的时候就会出现“针眼漏光”的问题,而M相机的布帘接口是金属轧上去的,解决了这个问题。第一台M3,序号700000M3背面M3虽然在当时并不是创新者,但对于徕卡来说,M3把当时最高技术与自己的传统全名结合为一体,打造出最美最佳的结合体。M3在1966年正式停产,但实际上在1967年的时候还少量生产了20台。“相机皇后”和“镜头之王”的组合不同时期生产的M3有着些微的不同,主要是徕卡在不断的对一些细节进行改进。后期的M3在各方面改进后普遍被认为是徕卡在机械工业黄金年代的大师之作,被誉为“相机皇后”。而双向索米克朗50mm1:2经典固定镜筒的镜头被誉为“镜头之王”,当这两个组合在一起,代表了经典徕卡黄金时代的杰作。TIPS:徕卡M3切开型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塔玛金相机店请徕卡制作了20台徕卡M3切开型,用于商店陈设,可直观的看出相机光学机械工作的过程。徕卡M2(1957-1968)由于M3售价过高,徕卡对M3进行了简化,推出了M2。这是徕卡第一个带有自动计数器的相机,可自动回零自动计数。徕卡重新设计了取景器,将M3的平行取景器改为角度取景器,因此放大倍率降低到了0.72。这个设计简化了工艺,降低了成本,使得M2的市场价格比M3更低。这种取景器一直延续到今天的MP及数码M8和M9。徕卡M2徕卡M2早期M2取消了自拍装置,中后期自拍器才成为标准件。M2还使用按钮式的倒片切换装置,也是唯一使用这一设计的徕卡相机。TIPS:徕卡M2R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军向徕卡定制了一批徕卡M2,要求上片轴像M4一样的固定式,以加强相机的防尘密封。订单做完后美军只购买了一小部分,徕卡把剩余的投向市场,命名来徕卡M2R。徕卡M1徕卡M11959年-1964,徕卡生产了M1型。徕卡M1省去了对焦器、自拍器、景框预选扳手。机身编号有M1字样。取景框有35mm和50mm两个。倒片按钮改为扳手。产量约99600台;根据它的产量看,此款相机应当很有收藏价值了。徕卡MD(1963-1966)徕卡MD徕卡MD相机取消了取景器和对焦装置,仅供科学研究之用。因此它的数量也非常少,仅生产了3216台(全部白机身)。徕卡MD-2和MD一样,MD-2也是特殊用途,没有取景器,不过增加了电动过片装置。很多徕卡迷也将MD-2接上超广角镜头试用,因为它机身上有一个接闪光灯的热靴,可以改为接一个广角头的取景器。徕卡M4M4始产于1967年,它改善了M3和M2取景器内棱镜粘胶处容易开裂的问题。此外,M4的闪光灯接口改成了国际标准插口。其取景器有四个框,对应35mm、50mm、90mm和135mm。主要改进是采取了内置上片轴快速装片的装置,直接把胶卷插到快速装片轴里去,过片就可以把胶片上上去,简化了上片的程序。徕卡M4徕卡M4另外一个重大的改动就是M4把传统的M2、M3的倒片妞变成倒片的摇手,并设计成倾斜的扳手。这个设计使得在倒片时增加了倒片的速度,并在后来的多数机型上得以延续。那时候黑色镀铬成为潮流,因此部分M4采用黑色镀铬机身,为军队生产的还有少数橄榄绿色机身。黑色油漆徕卡M4黑色油漆徕卡M4徕卡为商店陈设而做的切开型。M4切开型徕卡M5徕卡第一个带有内置TTL测光的相机在M4生产中间,徕卡又制造了徕卡第一个带有内置TTL测光的M5。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测光表式机电式的,体积比较庞大,因此也导致了M5的体积完全脱离了传统徕卡M相机的尺寸。徕卡M5M5的附件插座上门增加了热靴,可以直接把带有热靴的闪光灯插在M5上。晚期M5上的背带挂扣有三个,以便用家将相机做常规水平或单肩垂直方式悬挎。徕卡M5由于当时世界工业体系已经进入了大批量、低成本的高机械化生产时代,徕卡这种手工方法让M5的成本居高不下,再加上机电式测光系统的负责,导致销售上连成本都收不回来,因此纪念后不得不停产。徕卡CL徕卡CL生产于1973-1976年,它是由徕卡设计,和日本美能达公司合作的一种小型的徕卡旁轴取景相机。徕卡CL大多数采用黑色镀铬外观,由于对焦基线短,对焦器系统和传统的M相机不一样。虽然理论上CL和传统M相机的镜头可以通用,但是实际上M相机镜头在CL上会产生对焦误差。徕卡CL徕卡CL的快门布帘是上下运行,噪音和振动都比较大。它的设计更接近于当时的日本旁轴相机,由日本美能达公司生产。由于徕卡CL的出现影响了徕卡传统M相机的生产和销售,所以在三四年的时间之后,徕卡就停止了CL的生产。徕卡CLTIPS:1973年莱茨公司陷入经营危机1975年公司本部被迫中止LeicaM3的生产,由加拿大的子公司维持莱卡M型相机的生产徕卡M4-2徕卡M4-2生产于1977年到1980年,全部由加拿大分公司生产。在M4的后期开始,部分相机就转移到加拿大分公司。M4-2是M4的简化型,机械自拍器被取消,从此以后徕卡M系列相机里就不在有自拍器了。M4-2还将传统后门盖上的胶卷定数记忆拨盘简化成一个塑料片帖在后盖。M4-2大多数十黑色镀铬,银色镀铬的极少。徕卡M4-2M4-2的取景器光学部件的镀膜和粘结棱镜的透明胶质量有很大进步,中期后的M4-2为了降低成本,去掉了取景框架玻璃的防眩光棱镜。底部增加了电动过片器,还把过片传动的中间铜齿轮换成了钢齿轮。徕卡M4-2另外,徕卡M4-2在附件插座上增加了热靴,可以直接把带有热靴的闪光灯插到相机上进行闪光摄影。PS:M4-2镀金版徕卡M4-2镀金纪念版1979年,奥斯卡.巴纳克诞生100周年,徕卡生产了徕卡M4-2的镀金纪念版套机。配有所米拉克斯50/1.4镀金镜头。徕卡M4-PM4-P生产与1980-1986年,它是M4-2的改进型。主要的差别在于它有6个幅面的取景框,对应于28mm、35mm、50mm、75mm、90mm和135mm。28mm和75mm是新增加的。这6个取景框两两组合,一次显示两个。徕卡M4-P徕卡M4-P也是在加拿大生产的,在M5生产之后。许多徕卡迷认为M4-2和M4-P是早期徕卡M相机的分水岭。像早期的M1/M2/M3/M4,都有着徕卡经典的手工调整打磨和组装的“徕卡感觉”,而M4-2和M4-P是用并不昂贵的方法来制作高精度的机械,它们的一些调整也使得它们逐渐失去了经典徕卡所具有的柔软、平稳的过片手感。徕卡M6M6的生产已经从加拿大回到了德国。随着电子工业的发展,电子测光表可以做得很小巧,因此徕卡M6不仅放入了内置的测光表,而且还能让外形尺寸依然小巧。M6用硅元件作机内TTL测光,由发光二极管箭头指示灯做测光修正提示,快门速度从1秒到1/1000秒,无电源情况下相机仍可照常工作。该机的顶盖从传统的铜片压制变成了锌铸造,比传统铜板要结实。徕卡M6M6引入了电测光和自动曝光技术,被不少徕卡迷认为是仅次于M3的经典机型。不仅是因为它是徕卡M系列中唯一一款全钛机身的相机,同时还被誉为:“相机史上最强大的连动测距相机”,也是徕卡相机销售史上销量最高的一款机型。1984年的M6,采是目前为止生产和销售时间最长的一种机型,也是做纪念机选型最多的一种机型。普遍认为早期的徕卡M6更有徕卡传统的特色,后期由于塑料件使用得越来越多,缺少了徕卡特色。TIPS1:徕卡M6有很多特别版本,比如下面的几种有意思的版本:徕卡M6J最美M6之一徕卡M6J最美M6之一徕卡M6J最美M6之一1994年,为了纪念徕卡M3诞生40周年,徕卡生产了1600台M6J相机,带有0.85取景器,外形模仿M3,倒片使用了M6的设计,有测光表,没有自拍器。M6J被国际徕卡界誉为“最美M6之一”。徕卡M6特版“捷豹XK”徕卡M6特版“捷豹XK”为了纪念1948年的英国捷豹XK120轿车诞生50周年,英国捷豹公司向徕卡定制了50套特版相机。机身包有绿色外皮,银色顶盖上刻有捷豹商标。熊猫M6由于徕卡早起在生产银色相机时,外部硬件只有黑色,因此组装了一批银色顶盖和底盖、黑色外部硬件的M6,后来被徕卡界称为“熊猫M6”中国鸡年特版M6中国鸡年特版徕卡M61993年,徕卡生产了300台中国鸡年特版M6,顶盖上还刻有 “徕卡吉祥”的中文字样,对于中国人来说也非常有收藏意义。切开型M6切开型M6和前面提到的很多机型一样,徕卡也为商店陈设做了M6的切开型。TIPS2:徕卡公司的变迁1988年,莱茨公司抽回在瑞士的资金,主要生产LeicaM6、LeicaR5、R6。成立了徕卡照相机有限公司。当年6月,公司迁至离威兹勒几公里远的索姆斯,在那里重新安营扎寨。在这个新的公司厂区内,所有的研发、生产、销售、维修和其他职能部门共同工作在一起,以利密切合作和及时协调相互之间的工作和管理。1989年,莱茨公司又联合国外的几家子公司组建了莱卡集团公司,1991年,徕卡照相机公司将其位于加拿大的工厂卖给了美国休斯飞机公司1992年6月,成立独立的徕卡照相机集团,在美国、瑞士、英国、法国、加拿大和葡萄牙等地拥有自己的商业公司或生产设施。徕卡M6TTL徕卡M6TTL1998年开始,徕卡将M6改进,生产了M6TTL。M6TTL将速度盘的测光调节方向做了调整,加大了拨盘尺寸,操作起来更为合理方便。另外,M6TTL增加了TTL闪光同步功能,为此,M6TTL的顶盖增加了高度。另外,该机的取景器也有了调整。徕卡“ALaCarte”项目定制的各种各样的彩色蜥皮徕卡M6TTLTIPS:徕卡曾为其“Ala Carte”(单个定做)项目定制一批深蓝色蜥皮加银色外观的M6TTL。徕卡M7徕卡M7从1998年开始生产,是徕卡第一台电子控制快门的M相机,可以看成是M6的电子化版本,是徕卡M系列机型发展的又一重要里程碑。它取消了原有的机械慢门器和快门控制装置,只保留了1/100秒和B门两个机械档,以供无电的情况下应急使用。电子快门可以保证更加精确的快门时间。红色包皮的徕卡M7此外,M7的电子快门速度范围从1/1000秒至32秒(作为有限补偿,实际可达36秒),还增加了光圈优先的AE曝光模式、具有快门后帘闪光功能、增加了超高速闪光功能、配备了DX代码识别系统、取景窗内可显示某些拍摄信息。这些都给用户带来了不小惊喜。TIPS:M7原型M6A,是徕卡制作的M7原型机,共有10台M7原型M6AM7原型M6A徕卡还专门定制了红色包皮的徕卡M7,而图中的这台机身和镜头上都有荷兰国旗。有荷兰国旗的M7套机徕卡MP徕卡MP徕卡MP2003年徕卡推出徕卡MP取代M6TTL。徕兹公司早在1956年就推出过MP。当年只生产了11台,即MP1?MP11,都是银色机身;1957年出厂的MP12?MP150是黑机身,MP151?MP450是白机身,一说是300台白机身、138台黑机身,总之产量极少。“MP”是“MsystemProfessionalversion”的缩写,意思是M型的专业版,或者说是“专业机中的M型相机”。这款机器把徕卡相机推向了现代的高点。数码测光电路增加了测光表的精度,防眩光棱镜又回到了取景测焦框内,外观设计回到了经典风格,机体高度比M6TTL低了2.5毫米。相机顶盖由整块铜材料铣制而成,比轧制的更坚固。在寒冷地带或测光电池耗尽的情况下相机各档快门均能正常工作,可以满足许多专业工作者的需要。T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