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化大讲堂”再讲廉政文化 从扬州文化中探寻廉政建设渊源 7月30日下午,由市纪委、市文联、扬州日报社联合举办的“扬州文化大讲堂之廉政文化讲堂”在扬州日报社再次开讲,市文联主席曹永森以“扬州传统文化与当代廉政建设”为题,通过讲解与扬州廉政文化建设有关的历史文化故事,挖掘扬州历史中的廉政文化内涵,推动全市廉政文化建设。 本期讲座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包括扬州传统文化中的廉政思想及其范例、古代廉政思想与当代廉政文化和扬州传统文化廉政思想的启示。曹永森摆脱了“就理论谈理论”的说教模式,在深入浅出剖析理论的同时,大量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丰富的事例不仅印证了理论的可操作性,而且调动了整个讲座的氛围,引起了与会观众的共鸣,演讲大厅始终流淌着轻松愉快的氛围。 围绕“廉政文化”的主题,他还提出不少中肯的建议。面对反腐倡廉的社会趋势,他强调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力度,为清廉社会的建立提供舆论支持,同时实施公开透明的监察制度,使廉政建设真正走向普通百姓。市税务部门一位工作人员深有感触地说:“听了讲座才知道,廉政文化并不是个枯燥的概念,还有许多传统文化的理论渊源,以及大量生动活泼的廉政故事,让人听了深受启发和教育。” 为了更好地分享廉政文化精髓,本报将整理“扬州传统文化与当代廉政建设”讲座内容,刊登在周六出版的梅岭文化周刊上,读者也可登录扬州网()扬州网视栏目点击观看。“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 古代扬州廉政思想及范例(上)董仲舒的儒学思想主要是在扬州产生的,对扬州官员和民众的影响特别深远,塑造了古代扬州人特别是官员和士子的文化心态。 7月30日下午,由市纪委、市文联、扬州日报社联合举办的“扬州文化大讲堂之廉政文化讲堂”在扬州日报社再次开讲,主讲人市文联主席曹永森以“扬州传统文化与当代廉政建设”为题,精彩阐释了传统文化与当代廉政建设的文化渊源。此次讲座包括扬州传统文化中的廉政思想及其范例、古代廉政思想与当代廉政文化和扬州传统文化廉政思想的启示等,本报特分两期刊登讲座内容,以飨读者。 扬州传统文化中的廉政思想及其范例 1.董仲舒与儒家廉政观 董仲舒,汉代儒学大师,从汉武帝建元元年始,他52岁起,先后三次任江都相(52-54岁;58-62岁;65-68岁),前后长达12年。扬州建有董子祠,并有正谊巷、大儒坊、贤良街等地名,纪念这位儒学宗师。 正谊明道: 董仲舒所尊崇的儒学中包含了大量的廉政思想,其中最重要的是“仁义观”和“义利观”。董仲舒云:“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汉书中则更准确地表述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后人简括为“正谊明道”。 仁义观: 董仲舒认为:“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又云:“仁谓往,义谓来;仁大远,义大近;爱在人,谓之仁;义在我,谓之义。”“仁者人也,义者我也。”“我不自正,虽能正人,弗予为义;人不被其爱,虽厚自爱,不予为仁。”可见董仲舒在仁和义这两种道德规范的关系上,设计了完整的理论结构。 义利观: 董仲舒说:“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董仲舒认为,人兼有义和利两方面的需求,对普通民众来说,这两方面都要兼顾。 2.扬州传统文化中廉政思想的内涵 董仲舒的儒学思想主要是在扬州产生的。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后,儒学就成为中国文化的主体,并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受儒学的影响,历代正直的官员和士子都以“内圣外王”、“修齐治平”作为人生的目的和要求。“内圣外王”就是要加强自我修养,树立理想境界、磨砺坚强意志,同时服务社会、管理国家、平治社会。又可概括为“内圣成德”、“外王事功”。“修齐治平”即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使不济,也要“法乎其上、得乎其中”,“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3.古代扬州廉政范例及其影响 古代扬州有众多的贤良之士,他们的为人、为事、为政,都是廉政的范例和教材,影响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扬州人。 古代扬州的廉政范例很多,瀚海拾贝,试举几例。 (1)何须聚蓄留子孙 林则徐有一名联:“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则增其过。”此联出于东晋时广陵太守裴昭明的一句话:“人生何须聚蓄,一身外,亦复何须?子孙若不才,我聚彼散;若能自立,则不如一经。”裴昭明说这句话时,已经为官30余年,依旧没有田产和积蓄,有人觉得不可思议,他向人解释,就说了这句话。林则徐的对联更为凝练,更为精辟。但也看得出林则徐的对联是受到了广陵太守裴昭明的启发,方才成为一副名联。 (2)汪楫和却金亭 汪楫是康熙年间扬州人,奉康熙之命出使琉球国。汪楫在琉球深受欢迎,国王酷慕他的书法,请他题匾。临行前,国王依惯例馈赠黄金千两,汪楫坚辞不受。琉球人感其至诚,用这笔钱建了一座“却金亭”,以纪念汪楫的清廉风范。 (3)第一功名不爱钱 何金寿,光绪年间扬州知府。他事必躬亲,勤政爱民,在扬州任上以身殉职。1882年七月,扬州大旱,何金寿与民众共同抗灾。为求雨,他身穿厚重的官服,在烈日下的农田里向老天求雨,终因劳累中暑而病倒。临终前,他关照身边的人,不收任何人的“赙赠”。他死后,家中除了半壁图书,别无长物,亦无积蓄。人们无法将他送回原籍安葬,由友人筹资,将他葬在扬州郊外。他下葬那天,扬州下了大雨,缓解了旱情。何金寿曾在家乡河南汤阴的岳飞庙里,集前人句撰有一联:人生自古谁无死(文天祥句);第一功名不爱钱(杨继盛句)。何金寿赞颂的是岳飞。在我们今人来看,也可以用来赞颂他自己。 古代廉政思想与当代廉政文化 1.传统文化所崇尚的“以民为本”与现代廉政文化的人本观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云:“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郑板桥诗:“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传统文化强调当权者要恤民、爱民、重民。这种“以民为本”的思想为历代正直之士所奉行,是现代廉政文化中人本观的先声和源泉。 (1)敬爱陂和陈公塘 西汉陈登,字元龙,曹操任命他为广陵郡太守。陈登在任期间,不辞劳苦,他发现扬州城北丘陵地区常闹旱灾,而雨水却又白白流失,就带领民众在扬州城北建坝拦水,筑成了“城北五塘”:上雷塘、中雷塘、下雷塘及小星塘、勾城塘。在仪征丘陵山区,他也带领民众拦坝蓄水。扬州人十分敬爱广陵太守陈登,感谢他的恩德,把他在仪征开筑的水陂,叫做“敬爱陂”、“陈公塘”;所开之河,也以陈登的字号来命名,名为“元龙河”即今天仪征境内的“龙河”。 2)邵伯与甘棠 指挥了著名的“淝水之战”的东晋大都督谢安曾任职广陵。他发现扬州东北的邵伯一带,西边无水大旱,东边有水大涝,如能蓄水,并控制好水位,这一带东西两边或旱或涝的土地就能变成一大片良田。于是他就在邵伯发动民众建造了水埭,从此,这一带西无旱扰、东无涝忧,庄稼年年丰收,民众日渐富裕。人们就把这条水埭就叫做“邵伯埭”。 为什么这条水埭叫做“邵伯埭”呢?原来,人们感谢谢安德,把他比作周代因善政而深受民众爱戴的召伯。召伯巡行南方时,曾在甘棠树下休息,人们相诫,不要伤害这棵甘棠树,以示怀念。于是,扬州人也在邵伯植了一棵甘棠树以为纪念。后来,在邵伯还建有甘棠庙,香火祭祀谢安。“邵伯”地名由此而来,邵伯的甘棠树和甘棠庙遗址还在。 (3)为民谋利、还券于民 刘敞,字原甫。刘敞在宋仁宗年间,任扬州知府。刘敞是散文家、经史学家,人称有“倚马之才”。在京任知制诰时,一日下班前,宋仁宗突然下令要追封已逝的9位郡王和公主,要立即写出9篇诏书制文,但见刘敞“立马却坐”,不一会儿写出了9篇敕封的制文,众人为叹。欧阳修词中“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即指此事。 他不仅是文章太守,也是贤太守。任扬州知府时,因力排众议,还券于民,深受民众赞誉。当时,北郊雷塘为雷陂,唐代成为耕田。宋代储水以济运,后决口不能储水,重新用作耕田。但是,重新作为耕田后,并未发还原来的田主,而是当作官田。原田主多次索要,均遭发运使反对。刘敞根据唐朝以来地籍,据理力争,将地券发还给民众,使民众拿到了原本属于自己的田地。 (4)魏公护稻、拯饥救溺 魏源(17941857),湖南邵阳人,晚清著名的思想家,长期居住在扬州新城仓巷的絜园。 道光年间,魏源任兴化县县令。夏季,高宝湖水涨,此时新谷正在抽穗,但河务官员不是设法抗洪,而是要开坝放水。魏源为民请命,要河务官员暂不开坝。正值大雨,魏源伏在大堤上,愿以身家性命担保,阻止开坝。也许是苍天为之感动,相持一天一夜后,风停雨止了,运河大堤安然无恙,里下河千百万亩的稻谷保下了。人称这一年的稻子叫“魏公稻”。魏源去世后,兴化人将他附祀在范文正公(范仲淹)的祠堂内。 2.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修身正己”与现代廉政文化的自律观 传统文化坚持把官吏的道德自觉和克己修身看成是实行德治的首要前提。古代先贤认为:欲治国,必先正百官、立官德。主张官员要通过自我省察、自我克制来提高道德修养。特别是在无人知晓、无人监督而又有机会谋私利的条件下,告诫自己要“修身正己”。这种重视人的道德修养自觉性的做法,正是我们当代社会所要提倡的自律观。 (1)都亭埋轮、正身导下 张纲,东汉人,其七世祖是辅佐刘邦夺取天下的张良。张纲从小严格要求自己,重气节修养。汉顺帝时,污吏横行,社会动乱, 朝廷派出“八俊”到各地巡行,“劾奏贪猾、表荐公清”,其中张纲年纪最轻。七人皆出巡,唯独张纲将自己乘坐的马车的车轮埋于洛阳都亭的地下,云:“豺狼当道,安问狐狸!”转身回京,奏劾横行霸道、贪赃枉法的大将军梁冀及其弟河南尹梁不疑。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都亭埋轮”。 后来张纲任广陵太守。当时今张纲一带或涝或旱,时常颗粒无收。张纲带领民众开挖沟渠,使这一代成为良田。后人以张纲来命名这一条沟渠,叫做“张纲沟”。沟渠两岸后来发展成为城镇,即今之江都市张纲。张纲在广陵太守任上病逝,年仅46岁。百姓“老幼相携”、“制服行丧”、“负土成坟”。汉顺帝为之感动,下诏:“故广陵太守张纲,正身导下,班宣德信,未升显爵,不幸早卒,婴等缞杖,若丧考妣,朕甚愍焉!” (2)留资助教、携书离任 阮元,从两广总督奉调出任云贵总督,临行,朋友等皆有程仪馈赠,按清朝制度,收受程仪是合法的。阮元对众多的程仪一一造册登记,统一交给了后任,嘱咐他们:一是用于办学(他创办有新型书院学海堂);二是用于刻书。 在行路上,阮元有诗:“十载居岭南,积书数十架。兹为南诏行,安得全弃却。戚友可以别,此事岂能罢。损之又损之,己劳四牡驾。” (3)止饮江南一杯水 清康熙五十年,江苏巡抚张伯行因涉及科场案,要离任回京,接受审查。扬州民众都知道他是清官,纷纷到会馆为他送行。大家知道他不会受礼,就用水果为他送行,他依然谢绝,百姓哭道:“公在任,止饮江南一杯水;今将去,无却子民一点心。” 当年,江南省乡试,副考官赵晋受贿,一些送过钱财的中了举,而有学问的却名落孙山。放榜后,气愤的考生拥到贡院,胆大一些的考生就把财神抬进学宫,将大门口的“贡院”二字改为“卖完”。张伯行将此事上奏朝廷,检举了贪官赵晋等人。赵晋及其后台江苏总督噶礼,反诬张伯行。于是张伯行解职进京,接受审查。朝廷反复调查后,真相大白,严惩了贪官,张伯行复职。张伯行有一句名言:“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 3.传统文化所重视的“道德教化”与现代廉政文化的教育观 董仲舒:“圣人之政,不能独以威势成政,必有教化”,“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教化废而奸邪并出”,“教化行而习俗美也”。儒家思想认为:道德教化是十分重要的,社会在于教化,民众在于引导,要用礼和德来教化社会。当全社会都明白荣与耻的时候,人们就会自觉地纠正恶行。传统文化中推崇“道德教化”的观念,对现代廉政文化的教育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杜佑著通典 唐代杜佑,在扬任淮南节度使16年。杜佑认识到国家兴旺,民众富裕的关键是典章制度健全,民情风俗淳厚。便梳理古籍,从上古黄帝直到唐代,将各个时期的经济、政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预先告知在护理中的应用
- 工厂主管年终总结报告
- 人事主管晋升述职报告
- 质量意识培训报告
- 过敏性休克护理
- 老年护理职业道德
- 舞蹈社团述职报告
- 赵慧杰热处理课件
- 消防员工安全培训内容课件
- 资金的时间价值相关课件
- 交互式内容在商业领域的创新应用
- 2025-2030体感游戏机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发展趋势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2025年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卷尾带答案)
- 抖音本地生活服务方案
- 工业厂房租赁协议范本
- 智慧城市与环境监测技术
- 幼儿园一校一档整改报告
- 家政员保洁流程
- 智能计算系统:从深度学习到大模型 第2版课件 8、第八章-智能编程语言
- 中药黄精简介
- 2024-2030年中国特征尺寸测量用扫描电子显微镜(CDSEM)行业发展策略与前景规划分析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