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老城区胡同保护与开发》.docx_第1页
《北京老城区胡同保护与开发》.docx_第2页
《北京老城区胡同保护与开发》.docx_第3页
《北京老城区胡同保护与开发》.docx_第4页
《北京老城区胡同保护与开发》.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老城区胡同的保护与开发 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现代化大都市,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政治文化活动中心,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当中,北京形成了一种京味文化,而这种带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其代表就是老城区的胡同。可以说,胡同是北京文化的活化石,记载着北京的历史变迁,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近年来,随着北京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用地和居民区之间,产生了日益尖锐的人地矛盾。而位于北京中心城区的胡同,正好处在矛盾斗争最为前沿的地区。一方面,城市建设用地逐渐减少,地价受多种因素影响持续上升,类似于中央商务区(CBD)的核心位置依然被历史文化古迹和政府机关所占据。这其中,故宫作为中国的代表之一,因其地位极其特殊,不可能让位于商务区建设。政府机关也不可能改变位置。于是,平民百姓居住的胡同,就成为改造开发的重点地区。另外一方面,胡同所在的老城区,历史悠久、交通便利、人口密集、商业基础好,对发展商业、金融行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成为许多开发建设者们追求经济利益最为重要的战略目标。此外,在胡同区周围,分布着金融街、CBD等商务区,还有许多高档住宅和大型商场,对胡同区形成了一种包围态势。北京这样一座发展潜力巨大的城市,在高额的开发利润面前,胡同的力量显得非常不足。北京胡同的大规模改造和破坏,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由于特殊历史时期的原因,胡同作为旧事物的代表,有许多风格独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和美学欣赏价值的胡同被拆除,历史风貌遭受严重破坏。由于胡同最为精华的成分大多被破坏,再加上人口的激增,胡同居民为了扩大居住面积,采取私搭乱建的方式,更加剧了胡同的破坏。此外,人口的激增必然导致环境、卫生等方面的恶化,胡同,从清代八旗贵族的居住区,变成了脏乱差的“贫民窟”,胡同深厚的文化底蕴被彻底掩盖,被我们遗忘,对胡同的拆除和破坏性改造也就愈加频繁。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北京开始了跨越式的发展,前文所叙述的城市化带来的各种问题,成为胡同和开发的新矛盾,而旧的矛盾依然存在。随着房地产业的发展,大量的胡同在挖掘机、推土机、塔吊的包围中一条又一条的消失,在一些政府官员和开发商的眼中,胡同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是必须被淘汰掉的历史废品。然而有幸的是,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申办奥运的成功,以及社会各阶层对于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问题的反思,胡同的保护与开发问题逐渐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很多学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政府也因为奥运会和社会舆论的建议和压力,开始了修缮重建和保护性开发的工程,重点建设了一批特色突出、历史悠久的胡同,以此作为北京的窗口,向全世界介绍北京的传统文化。北京的胡同开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中,胡同的旅游价值被发现,并且被迅速开发。北京的胡同,是京味文化的代表。外国友人来到中国,去感受北京的传统文化,胡同是老北京生活的最真实的写照。开展“胡同游”,成为了大家的共识,于是,什刹海地区成为了胡同游的先行者。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对于原来胡同的恶劣的环境和破坏严重的风貌,必然进行了深入的整治。通过整治,胡同的环境卫生和居住条件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一方面为旅游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让胡同重新焕发了传统文化的光芒。一方面,胡同居民的生活环境也得到了彻底的改观,重新树立起人们对自己生活环境的保护意识,从而把胡同保护的主体由政府和环卫部门下移到更为广泛的群众中去,更加有利于胡同的保护和开发,同样为旅游业创造出很好的条件。此外,政府利用四合院这种传统民居,开展“奥运人家”的活动,吸引外国游客居住,也对四合院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没有深入修缮的普通民居,也重新粉刷了墙面,更换了墙砖,铺平了道路,翻新了屋顶,一个个崭新的胡同呈现在我们面前,得到了社会积极的回应。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发展胡同旅游业,对胡同的负面影响也非常明显。胡同是普通民众居住的社区,过多的游客进入,日夜喧哗,影响居民的生活和休息。另外,胡同的宽度一般只有7-9米,经常出现通行堵塞,对居民的外出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此外,导游的水平不高,四合院鱼龙混杂等情况的出现,使胡同的传统文化遭到破坏,也会使胡同旅游失去持续发展的动力。旅游业的经验和教训,为胡同的保护与开发提出了全新的命题。 胡同是一种历史文化古迹遗产。国内外对于历史文化古迹的保护与开发,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世界上的一些发达国家对于历史文化古迹保护问题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解决办法,并且有许多成功的先例。欧美地区在上个世纪30年代就开始关注历史街区的保护问题,并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引起了我们国家对历史街区保护问题的关注。国际上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有一个认识过程,从开始保护建筑艺术珍品,如宫殿、教堂、官邸等发展到保护反映普通人生活的一般历史建筑,如住宅、作坊等。以后又从这些单个的文物建筑发展到保护周围的历史环境,最后发展到保护历史街区乃至整个城市。保护与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的目标。胡同是我们首都北京独有的一大特色,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的科技化和现代化,胡同的保护愈加受人关注。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首先应当做的就是对胡同有一番了解,其中胡同的历史沿革与发展尤为重要,因为了解它们能够帮助我们为胡同的保护提供相应的对策与方案,也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革新。在春秋时期,考工记对都城设计做了这样的叙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径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描述类胡同的著作。元大都城的道路设置遵循了上述“九经九纬”的原则,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各辟筑9条干道。这或多或少的体现了胡同的雏形。北京的胡同最早起源于元代,当时约有6000条胡同鳞次栉比地排列在京城范围内,东西走向,宽度较窄,与南北走向的马路不同,胡同多以走行人为主。已佚的元末熊梦祥所撰的析津志是历史上最早介绍元大都街巷的著作,书中所记元大都有“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衖通”。再说“胡同”一词,却是来自元杂剧。关汉卿的单刀会中一句“杀出一条血胡同来”便是应用的首例。据考证,“胡同”源自蒙古语里的“忽洞格”,意思是“水井”。胡同与水井的关系非常密切:“先挖井后造屋”这一建筑流程的形成,直接引出“因井而成巷”的说法,于是每条胡同都有井便成为毋庸置疑的实例典范。况且,在元朝少数民族统治的时代,外来语的引入也就显得非常普遍。胡同的发展可谓是经历了两番大起大落。自从元朝胡同的兴盛后,明朝的到来瞬时锐减了胡同的数量,内、外城的胡同加起来还不足1200条;明嘉靖年间张爵所作京城五城坊巷胡同集是有关胡同的第一部专著。公元1403年明朝的燕王朱棣当上了“永乐大帝”并正式兴建北京城。1420年北京城建造完成,并迁都于北京。1553年,又兴建了城南外垣,北京的“凸”字结构正式形成。据京城五城坊巷胡同集记载,那时有街巷711条,胡同459条,共为1170条。随着清朝向民国初期的演进,近代人愈发看重文化在国家实力中所起的作用,因此胡同又逐渐发展起来;新中国成立后,胡同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已不止一席之地,胡同的数量、规模都相应地增长、扩大,到了改革开放后,胡同已然成为了现代北京最大的传统特色;然而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发展使得胡同繁荣不再,甚至面临消失的危险。这两次大起大落,使胡同的发展略显戏剧性,更重要的是这种变化深刻而实际反映了相应的社会变化,换句话讲,胡同的发展就相当于一面镜子,生动地反映出历朝历代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想的特征,成为了改朝换代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变革的缩影。至于胡同的特点,其最突出的一点体现在老胡同上。在口上安木头或铁栅栏在老胡同尤为常见,起到了防盗门的作用,昼开夜闭,即“宵禁”。这一特色如今仍有迹可循,像著名的“大栅栏”就是这样来的。其次,不规则的斜街和弯曲的胡同相对较多,主要缘于地势和河流的走向,老百姓们依自然地理而建,胡同自然也就显得很“自然”。再有,胡同的名称多与当地的环境存在很大联系,如当地的园林别墅、河流、桥梁、寺庙、商业集市等等。同时,胡同对人的影响也造就了其一大特色,比如从小在胡同里长大的孩子不认生,且都很懂礼貌,很和气,注重团聚和集体的氛围,有社区的概念。这种对外的积极影响使得胡同本身成为了传统文化的象征,因而具有了从根本影响外界的特点。胡同的特点不胜枚举,这里就不一一列出了。2008年奥运会到来之前,北京城举全城之力,对老城区胡同进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整改。其实不仅是在这一特殊时期,其实无时无刻,北京城中的胡同都在悄无声息地消失着。有的将胡同精心装修粉刷一番,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酒吧一条街。但是在这现代化的风景中,却丢失了老北京的传统文化,因此胡同的破坏问题十分严重,它的保护工作自然也是相当重要的。据某网站公布的:2005年9月的摸底调查显示,北京旧城内确定的1320条胡同中,完全保留传统格局与风貌的,仅存430条,占总数的33;另有占总数15的205条胡同,早已“名存实亡”。 而此前的另一项数据则显示:北京的胡同在以每年约50条的速度消失着。从解放初的3200多条到1990年只剩下2200多条,从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十余年间,又失掉了800多条。一年消失50多条,相当于每周就有一条胡同消失。北京胡同的存量已经到了危急的时刻1。居民、政府、开发商等都与旧城文化保护有关,但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都会遭遇很多现实困难:由于历史原因,四合院居民由原先一院一户变为现在的一院七八户,再加上90%的房屋都属公房,住户无产权,也就没有足够的意识和责任保护文化遗产;开发商由于要缴纳土地出让金,为降低成本而采用“大拆大建”的招数,使很多文物古迹毁于一旦;部分地方政府的“唯GDP”观,使城市发展过度依赖“土地财政”,并未意识到旧城文化保护绝不能以房地产开发的模式同步进行。以上的种种原因造成了如今胡同的破坏。换句话说,胡同的保护与社会的发展在某些方面是互相矛盾的,因此现今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化解这个矛盾,如何使两方面共同发展。20世纪初,北京市在胡同保护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试点工程。备受推崇的胡同整治案例如烟袋斜街(鼓楼南路西,向西通到后海岸边)的改造后来被确立为典范。在烟袋斜街的改造过程中,政府做了政府该做的事,市场做了市场该做的事。政府只投入了160万元,把天然气埋进去,把路铺好,然后告诉大家:这里是不会拆的。于是大家便有了信心,便愿意自己修缮属于自己的东西,这时候,政府需要做的就是给出修缮的标准。有人形容这种改造模式叫“针灸疗法”政府只需找对穴位,见缝插针,胡同的经络自然就开了。烟袋斜街改造一年后,已经完全改变了当年破败的景象,焕发了生机。据事后清华大学对这条街的经济调查显示,房价提高了,商店经济效益提升了。改造后社会效益显著,成了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工作范例,同时成了一项富民工程1随着近年来北京旧城二十五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北京皇城保护规划相继实施,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保护区和历史文化名城三个层次的保护格局逐渐形成。2005年1月,国务院审议通过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旧城整体保护首次被当作政策法规明文规定,“这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考古学家徐苹芳说2。谈到2007年发布的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时,文物保护专家谢辰生有些激动:“我为保护北京古城奋斗了半个世纪,非常欢迎这一有力举措。”2008年伊始,又传来了好消息:“城四区正在开展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房屋修缮和市政改造工作,对旧城内40多条胡同,1400多个院落进行改造,将在2008年底前完成改造工作。”每区2.5亿元的专项补助资金,让考古专家觉得政府是下了大决心了3。 民间也有许多为北京胡同保护四处奔走、呼吁的人,如在北京胡同长大的华新民女士。华新民女士为了那些残留的胡同和四合院,在北京各区间奔走了八年时间,和政府部门、开发商、相关组织与协会进行商议、争论和质询,其结果,拆的速度依然在加快。一本本相册来,那都是她为“受保护对象”拍摄的照片,她把它们编成集,然后加以备注说明,向人展示和宣传,有时候送到政府去游说。她还拿出她曾经寄给政府与开发商寻求支援与妥协的信件,但大都没有用。办了两次北京胡同展览,尽管受众颇多,收效也大,但是受到地方有关方面的干扰,不得不提前撤展,由于没有资金支持,从此再没有续展。孟端胡同45号,这是清康熙帝第十七子果毅亲王允礼的府邸,历时三百多年,两年前被拆得片瓦无存。华新民当时组织一些老专家去实地考察,给国家文物局和北京市政府写信,建议政府考虑对王府进行再利用改造,相关领导也亲自前去视察,后来华新民还找到用地开发商,带着刻录好的光碟苦口婆心去做工作,要求放45号一条生路。但她说她碰到的都是些不可理喻的人,说了也白说。华新民后来想找地产商潘石屹帮忙,给他写了一封信,希望他能出面把孟端胡同45号保护下来,得到的回复是,潘石屹也没有办法。孟端胡同就在华新民等人的种种努力之后,被喜欢深夜干事的人夷为平地。华新民眼下要保护被地铁四号线从地底穿过的万松老人塔和北长街的静默寺,她不断地给文物局方面打电话,感觉他们在敷衍。可见,民间的力量相对薄弱,某个社会团体或者个人,都无法对政府或者某些房地产开发商的行为作出实质性影响。毕竟他们手中没有掌握胡同命运的改造规划方案,也没有决定胡同改造方案的权力。相反,只追求经济利益的房地产商人们,并不在乎胡同的保护问题,或者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但在巨大的经济利润的驱动下,联合有关部门,联手改造、拆除、破坏胡同的文物古迹。这样的力量结合,民间是很难阻止的。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单纯的保护也是不现实的,毕竟保护和修缮需要资金,而政府的资金毕竟有限,需要调动民间资本参与运作。就像北京的地铁一样,由政府出资修建地铁,二十年来只修成了4条地铁线。然而通过与其他资本合作,北京的地铁正在飞速发展。胡同的保护和修缮工作,看起来只不过是拆除违章建筑、平整道路,清洁卫生,修缮院落。但是由于胡同的数量很多,不可能一次到位,成本也非常巨大。修缮四合院和胡同,实现保护性开发,需要按照原有历史风貌进行修缮,那么就需要利用过去的装修、建筑材料和工艺,结合现代工艺进行修缮,这样的结合,在操作过程中,也会加大成本。如果不给于足够的经济利益,那么很难调动社会的积极性,胡同的保护也会流于形式,最后破产。那么,究竟如何把胡同的保护性开发落到实处?首先,不能忘记商业和旅游业的作用。回到我们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胡同的知名度和胡同的商业建筑数量、人流量有着密切关系。根据前文的叙述,发展商业,带动旅游业,是胡同发展的最合理路线,也是最符合现实条件的路线。那么,如果某个胡同喊出了要开发的口号,却只做了一些表面文章,那么就什么的=都发展不起来,到最后我们会发现,就算我们的墙刷的再白,路铺得再平,我们的胡同照样会回到原来的恶性循环的发展模式。为什么胡同会回到原来的恶性发展模式?因为胡同的职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以前都是大户人家、王公贵族居住的场所,人口密度不大,而且环境治理的也非常到位。随着人口的增长,城市中心的贫民区的职能逐渐显现,这个地区人口膨胀,势必会带来住房用地的紧缺。那么如何在有限的区域内居住更多的人?就要在原来规整的四合院里搭建一些小房屋和小窝棚。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居住环境的混乱,必然会导致环境的破坏,比如垃圾、污水、卫生的条件,都会恶化。而这样的条件越恶化,这个地方所居住的人群,其收入就越低,那么就将再次重复这个循环。其次,专业的研究者要注重对古风古貌的研究和考证。胡同和四合院的改建或者改造,究竟依靠什么蓝本,才能恢复到以前的本色?随着老一辈生活在胡同的人退出历史舞台,我们从哪里寻找胡同原本的风貌?所以,这种考证和研究必须加快进行,争取形成几套胡同的改造方案模式,绘出具体的设计图纸,不同地区的胡同,可以穿插使用不同的方案进行试点。还要对胡同、四合院的装修材料和建筑方式进行考证和创新。旧时代的装修和建筑材料能够达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