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汉动物语汇文化价值之关联与比较.doc_第1页
俄汉动物语汇文化价值之关联与比较.doc_第2页
俄汉动物语汇文化价值之关联与比较.doc_第3页
俄汉动物语汇文化价值之关联与比较.doc_第4页
俄汉动物语汇文化价值之关联与比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俄汉动物语汇文化价值之关联与比较汪成慧(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外语系, 四川 达州, 635000)摘 要 在语言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动物语汇蕴涵着丰富的感情色彩,是文化的载体和镜像。它像镜子一样反映出各民族的文化观念、社会心理、社会生活、风俗习惯的变迁,观照着文化的内核。了解动物词的内核,对不同文化的比较和不同文化的导入都有重要价值。关键词 俄汉;动物语汇;联想色彩;文化价值;文化内涵;文化图式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化负荷传递着无尽的信息。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能较全面地反映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想认识、风俗习惯、婚姻制度以及宗教信仰上特有的民族精神。在语言的各个分支系统中,词汇的语义显得较为零碎,系统性弱而随机性强,但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也最为密切。语义的分析本身比语音和语法的分析更带有主动性。因此,在分析词义与文化的关系时,更容易出现随心所欲地解释或翻译的现象。不同语言中与动物词相关的成语、典故很多,同其他词一样,动物语汇不仅反映不同的社会文化,也反映出不同社会民族之间的许多共同点。这些词或短语与动物实体意义相关或无关,而与其语言国家的文化价值却紧密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文化的载体和镜像,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充当了运载、传播的工具。动物语汇的种种镜像,可以观照到文化在社会心理、社会生活、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投影。不了解动物词的内涵,就无法说明动物语汇与文化价值的关联,更无法解释跨文化交际中动物语汇的社会意义。通过对动物语汇文化价值的揭示和研究,不仅可以避免交际中的语用失误,而且对我国的外语教学,对不同文化的比较和不同文化的自由导入,对传播和发扬中华文化都有重要价值。一、动物语汇的联想色彩在浩瀚的词汇海洋里,动物词往往蕴涵着丰富的感情色彩,它不仅有直接的、表面的、字典的意义,还有内涵的、情感的、迁移的意义。尽管不同语言动物词的概念意义( )相同或相近,但具有其民族性的内涵意义( )有时则大相径庭。著名语言学家利奇认为: 也可以称为 (外延意义)或 (认知意义)。概念意义是语言交际中所表达的最基本的意义,没有这种概念意义,就无法进行语言交际。“内涵意义”是附加在“概念意义”上的意义。社会、阶级、阶层、集团或个人都可以给一个词附加上内涵意义。例如,龙在我国神话中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是一种人们想象中的动物。“龙”常象征皇权、神力与威严,因此,由这些词构成了很多含丰富文化内涵的语汇,如“龙威”、“龙凤呈祥”、“乘龙快婿”、“龙马精神”、“真龙天子”等等。然而,俄语文化中的 却并不被人喜爱,而被认为是凶残肆虐的怪物,生有双翅,是邪恶的象征。动物词的这种现象,像镜子一样反映着各国语言的文化观念,社会心理和风俗习惯的变迁,观照着文化的内核。处于静态的动物语汇一般只能代表其所指的实体动物,也就是动物词的概念意义,只限于语言系统中的词与词之间的语义关系,并只对客观世界的事物或现象进行概括,而与客观世界中的事物不发生直接联系。例如, .句中的的概念意义是从无数的同类事物“狗”中抽象概括而成,它只表示一种“嗅觉及听觉很灵敏的四腿哺乳动物”,而没有其他的引申意义和任何的感情色彩。然而,一旦把动物汇置于不同的认知环境、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交际语境之中,便会激起特别生动、形象、鲜活、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图式( )。比如,龙在中国文化中不仅象征威严和神力,还象征吉祥、财富、前途和权力,象征一种蒸蒸日上的精神。古代帝王被称之为“真龙天子”。在民间,龙深受百姓的喜爱,随处可见龙形图案,尤其是在高级手工艺品及古典建筑中。我们中国人自称“东方巨龙”、“龙的传人”。“望子成龙”比喻父母一片苦心,寄希望儿女成才;还常常用“龙腾虎跃”形容你追我赶、生气勃勃的场面;用“龙争虎斗”比喻非常激烈的战斗或竞争。中国人对“龙”的偏爱可追溯到原始部落的图腾()时代。在整个社会的历史长河中,龙已经超越了“图腾”和“法力”的实体词汇意义,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象征。文化内涵是词汇民族性的一种表现,它反映使用该语言国家的历史文化和民族风俗,具有民族文化特色。也就是说,语义在反映概念的基础上增添了附加的民族色彩,离开民族文化背景,便难以理解语言单位的含义。例如,“鹤”一词的实体词汇意义是“鸟类的一属”,俄语叫“”。“鹤”和“”两词均有“鸟的一种”的实体词汇意义。有时,它们在句子中分别表示的整体引申意义相似。例如:三国志蜀志张习传:“思汉之士,延颈鹤望”。这里用鹤来比喻引颈盼望之意。在俄语中“ ”也有这种意义,如,鹤颈、起重机、吊车等。这时的词义具有与动物本身形态相关的象形意义。但是,一旦涉及到与民族文化色彩有关的文化内涵,这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就不能一一对应了。对俄罗斯人来说,是忠诚祖国的象征。他们认为,每年秋天,鹤成群结队地飞走,啼叫声悲切,流露出对家乡的依恋,对祖国的思念。因此在许多文学作品中都有的形象。而对中国人来说,鹤蕴涵着诱人的中华文化信息。首先它是长寿的象征。淮南子说林训:“鹤寿千岁,以极其游”。鹤不仅脖子长且年岁也长,因用为祝寿之辞。传统的松鹤图,就寓意松鹤延年。由于鹤在鸟类中给人亭亭玉立的感观印象,又可用来形容仪表和才能出众的人;无名氏举案齐眉“休错认作蛙鸣井底,鹤立鸡群”。鹤在我国古代就是稀少的珍贵动物,物以稀为贵。因此还可以比喻美好的东西。西清诗话:“义山杂纂品目数十,盖以文滑稽者。其一日杀风景,为清泉濯足,花上晒裈,背山起楼,烧琴煮鹤。”将鹤煮了吃,将琴为柴烧,把美好的东西糟蹋一尽。词语的联想色彩是从词汇意义的联想而产生的,有的是从实体词汇意思产生的直接联想,有的是通过语音的中介而产生的间接联想。汉语“乌鸦”一词使人联想到“晦气”,俄罗斯人则从“”一词联想到“多嘴、唠叨”、“马大哈”。中国人从“牛”联想到“壮”,英国人则说“as strong as a horse”(像马一样强壮)。“喜鹊”在汉文化中是吉祥之鸟,能传递喜讯,是“喜庆”的象征。旧俗以鹊噪为喜北,故称鹊喜。“时人之家,闻鹊声皆为喜兆,故谓灵鹊报喜”(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喜鹊登枝喳喳叫无喜心里乐三分”、“喜鹊叫,亲家到”,这是乡村里很流行的说法。在民间传说中,喜鹊是成人之美的瑞鸟。天上的织女七夕渡银河与牛郎相会,喜鹊来搭桥,叫做鹊桥。后人用“鹊桥相会”来比喻夫妻和情人久别后的团聚,把成人之美,为互相爱慕的双方作中介人,称之为“搭鹊桥”,把为年龄较大的未婚男女组织的交际场合称之为“鹊桥联谊会”。再如,五代南唐词人冯延已在其谒金门中写道:“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对词中描绘的深闺少妇来说,枝头喜鹊的喳喳声传递的是亲人归来的报喜乐曲。然而在俄罗斯人的认知环境中,与喜鹊相关的文化图式传达的则是“爱嚼舌,传播小道消息”的喻义。如,“ ”。(喜鹊都因嘴快而倒霉);“ , , ”。(喜鹊告诉乌鸦,乌鸦告诉公猪,公猪传遍全城);“ ”。(喜鹊尾巴捎来的,意谓不知从何处传来的消息)。有一些动物词的内涵是由于词的多义性而产生联想,或者由于词的谐音而产生联想,这时,由于各语言没有一一对应的音义结合的词语体系,就不可能产生相同的联想。如英语bug除“臭虫”意思外,还有“大亨,大人物”之意,含贬义。在俄语中,(松鸡)因为与(耳聋的)具有同一个词根,被用来比喻聋子。俄语有谚语“ _ , 。”(在台上说话是夜莺,而干起活来是聋子)。中国人习惯根据传统画里的谐音,反映汉民族图吉祥的意识。比如俗话说“蛇缠兔,年年富”,再如吕叔湘先生所说:“画两条鱼,表示吉庆有余,画两只喜鹊立在梅树,表示喜上梅梢,画五个蝙蝠表示五福临门,画三只羊表示三阳开泰等等”。还有一种说法是,蝙蝠因“蝠”与“福”谐音,便有了“福”的象征。蝙蝠和桃组成的谐音图案,意为“福寿双全”;蝙蝠和鹿组成“福禄双全”图。鱼谐“余”音,于是就有了“富裕”的象征。根据民俗,除夕夜的饭桌上必须有鱼,表示人们希望“年年有余”等等。二、 相同的文化内涵自古以来,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发现动物的秉性与人的品行有相同文化内涵。这是由于人对动物的好恶褒贬可能是客观唯物的,也可能是主观唯心的,不可能不受民族的社会生活方式、居住地理条件、心理、道德、价值观、审美观、宗教信仰等文化因素的影响。因为,人类都生活在地球上,所处生态环境大致相似,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感觉、认知和人类思维结构也大致相同。因此,凝结着民族的情感世界的动物名词,从客体语义的属性方面产生文化内涵,在不同文化的语言中往往有不少相同之处。俄汉文化中,同一共有的动物具有相同的文化内涵。这种内涵有时是单一的,有时是双重或多重的。例如“蛇”一词无论对讲俄语的人,还是讲汉语的人都会引起“阴险、毒辣、狡诈”的相同的文化内涵意义。带“蛇”字的汉语谚语和歇后语几乎无一例外地表明了蛇的可恶可憎的形象。如,“毒蛇口中吐莲花”,比喻阴险毒辣的人往往装出一副慈悲的样子;“强龙斗不过地头蛇”比喻外来的强势力斗不过当地的恶势力;“打蛇打七寸”,比喻打击敌人要击中要害;“蛇爬无声,奸计无影”,意谓奸人的阴谋无比狡猾,很难窥测其动静;歇后语“毒蛇爬竹竿又(绞)狡又(滑)猾”,此处的“绞”和“滑”皆为谐音,比喻非常狡猾的人。在俄语中也是如此,如俄语成语“ ”指阴险毒辣的人。成语“ ”指施恩于忘义者。俄语谚语中,蛇的形象同样是“阴险,奸诈的”。如:“ , ”(躲得过蛇,却躲不过诽谤);“ , ”。(你好心照看了蛇,它却咬了你的脖子,比喻好心不得好报);“ , ”。(不管养蛇多久,必受其害)等等。在俄语中,除了以外,还有(蝰蛇),(澳洲的一种毒蛇),(眼镜蛇)等词都用于形容心狠手毒的人,如:“ , !”(不是女人,是一条毒蛇!)。(幼蛇)用作对小孩或青年人的骂语, !(你这条小毒蛇!)在俄罗斯的文学作品中,有关蛇的描写不少。著名的俄国寓言大师克雷洛夫(. . )对蛇的秉性有过精彩的揭露和讽刺。他在蛇这篇寓言里写道,蛇请求上帝给它夜莺的歌喉,上帝答应了它的请求。蛇的歌声悦耳动听,群鸟为之倾倒。可是当它们看清了“歌唱家”的面目时,全都飞走了。蛇气急败坏地问:“难道我的歌声那么难听吗?”燕子答道:“歌声是美妙的,但是当你露出丑恶的毒牙时,我们吓得胆战心惊。”其寓意是不管毒蛇如何伪装,它始终是可恶可憎的。我国古代名家的笔下,蛇同样是令人憎恶的,如:“亲贤如就芝兰,避恶如畏蛇蝎”(朱熹,小学 . 嘉言);“蛇蝎愁闻骨髓寒”(陈陶,小笛弄诗),“骨髓寒”三个字把人们对蛇的感情色彩跃然于纸上。然而,白蛇传中的敢爱敢恨的白娘子一直深得百姓的好感,这个善良的蛇精形象的产生可能与古代神话传说有关。古文献记载的许多民族和部落都曾经以蛇为图腾。山海经里记载的轩辕等先民形象都是人面蛇身或人首蛇身。神话中的伏羲和女娲也都是人面蛇身。有些学者认为龙是蛇图腾的演变和发展。属蛇的人一般不说自己属蛇,而说属小龙,这一方面说明蛇在中国人心目中的感情色彩,另一方面也说明蛇与龙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再如“狐狸”一词在俄汉两种语言中都会引起“狡猾,欺诈,精明”的相同的文化内涵意义。中国人常用“狐群狗党”比喻勾结在一起的一小撮坏人,用“狐假虎威”比喻依仗有势力者的权势来欺压人。“一窝狐狸不嫌臊”、“狐狸不知尾巴臭”、“狐狸再狡猾也斗不过好猎手”、“狐狸总是要露出尾巴”、“狐狸看不见鸡毛,怎能往陷坑里跳”(意谓对付狡猾的敌人,需要用计谋,引诱他上当)等汉语谚语说明“狐狸是狡猾的”,而且它的“臊”和“臭”自然也引起人们的厌恶。在俄罗斯文化中“狐狸”也同样含有很狡猾的内涵意义。它嘴馋,好吃鱼和鸡,“ ”(狐狸梦中也在数鸡);狐狸外出猎物,往往都能满载而归,所以“ , ”(狐狸总比狼吃得饱,日子比狼过得好),“ ”(一只狐狸能骗过七只狼);狐狸的警惕性很高,总是小心翼翼,以防不测,“ ”(高明的狐狸有三窟),“ ”(狐狸不在窝边干坏事),“ ”(狐狸的耳朵长在头顶上,意谓狐狸十分警觉);狐狸善于用毛茸茸的尾巴掩盖一切,“ ”(狐狸不会弄脏自己的尾巴,意谓狐狸在任何情况下总能逃脱罪责,推卸责任),“ , ”(不用狼牙,就用狐狸尾巴,意为不用武力,就用计谋)。狐狸用来比作狡猾和好溜须拍马的人,如“_ ”(狐狸是拍马屁的老手)。狐狸阿谀奉承、诡诈狡猾的内涵意义在克雷洛夫的寓言乌鸦与狐狸中得到充分的展示。狐狸看见乌鸦含着一块奶酪停在树上,顿时甜丝丝地对乌鸦说:“你多么美丽啊!.你的嗓音肯定也和天仙一样动人。唱吧,亲爱的,别害臊!.假如你唱得美妙动听,在鸟类之中,你就是令人倾倒的皇后了!”乌鸦被狐狸的赞美搞昏了头,高兴得尖叫一声。于是奶酪悼进了狐狸的嘴里。无独有偶,在我国济源王屋山巅阳台宫的一根石柱上刻着一幅浮雕图案:一只乌鸦站在树枝上,低着头,微张着嘴,树下蹲着一只狐狸,馋涎欲滴地张开口,乌鸦呆呆地看着从自己口中落下的一块肉,即将掉进狐狸的口中。这情景与克氏在乌鸦与狐狸中所描写的如出一辙。据有关资料记载,阳台宫建于唐开元二年(公元714年),而克氏寓言的最早版本出版于1809年,时间相差千年,而两个作品的情景和寓意却如此吻合。(刘光准,黄苏华俄汉语言文化习俗探讨:28)这再次说明不同民族的思维有着惊人的相通之处。有趣的是俄罗斯人喜欢用“”喻人;如 , (非驴非马,不三不四)。有时还指冷漠的人,不太与人交往,如, , (像鱼儿一样缄口不言),此外,“”还用来比喻国家。这与汉语也不谋而合,汉语的“鱼”也可用来喻“人”或“国家”。首先,鱼通“吾”。列子黄帝:“姬:鱼语女。”张湛生:“鱼当作吾”。“鱼龙混杂”比喻好人坏人杂在一起。红楼梦第九十回:“现在人多手乱,鱼龙混杂,倒是这么着,他们也洗洗清”。再如“鱼烂而亡”,鱼烂由内脏发生,比喻国家因内乱而灭亡。公羊传僖公十九年:“梁之,此未有伐者。其言梁亡何?自亡也。其自之奈何?鱼烂而亡也。”还有很多动物在不同文化中引起民族相似的文化内涵意义。比如,在俄汉两种文化中,羊羔温顺可爱;猪贪吃、脏、懒;蜜蜂勤劳;驴蠢笨;狐狸狡猾;狮子强大;母鸡使人联想到女人;麻雀使人想到小的人,鸽子象征和平等等。从以上例句可以看出,在不同的语言中,这些字面完全等值的词汇引起了等值的感情色彩和形象生动的文化内涵意义。这证明在两种不同的文化中,除了差异之外,还存有等同方面。这些文化内涵意义表明不同的民族社会之间存在许多共同或者相符点,这些相符点反映在不同体系的语言之中。三、 不同的文化图式语言是社会文化的反映,文化是社会发展的沉积,社会文化无时无刻不影响人的观念、思维及想象。不同民族按照自己的思维规律、认识方法、知识程度、生活习俗和道德标准对动物进行联想,并赋予他们更多的文化功能。这些功能在不同的认知环境中,能激活不同的认知心理,并传达不同的文化图式。俄语中的和在汉语中的“熊”同指一种动物,但却有着迥然不同的文化内涵。在俄罗斯具有多重形象,既力大无比,又笨拙憨痴。其地位不亚于中国的熊猫。 , .(熊行动笨拙,但力大无比。) , , , .(熊没碰上猎人很走运,猎人没有碰上熊也很走运)。熊在俄国人的心目中又是“心地善良的主人”,_. 此外,还具有表示“未婚夫”这个象征意义。 .(睡梦中看见熊,不久将有新婚之喜)。熊深受俄罗斯人喜爱,1980年莫斯科举行第22届奥运会的吉祥物就是小熊米什卡( )。在俄罗斯有不少由构成的姓。“熊”被用作泛指“俄罗斯人”的代名词。在中国文化里,除少数的诸如“虎背熊腰”形容身材魁梧健壮的赞美之词外,熊主要能激起一种愚笨、无能、窝囊的文化图式。人们一提起“熊”,不禁想起“熊瞎子掰苞米”的故事。谚语“宁养一条龙,不养十个熊”,比喻宁可用心培养少数有用的人材,也不收罗为数众多的庸才;谚语“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和歇后语“黑瞎子跳井-熊到底了”,借指庸碌无能之辈。影片铁道游击队中有这样一句台词:“政委,只要你说一句话,我鲁汉打日本鬼子,决不装熊”,表示自己不是孬种。同一个动物词在不同语言中的文化内涵的褒贬能折射出不同的民族性格、民族心态及其价值观念。如 在西方人眼里赢得特殊的好感,被认为是“人之良友”,是“忠实”的象征,如 , (像狗一样忠实),故有“义犬” 之称。而在汉文化中,与狗组成的语汇大多为贬义,如“狼心狗肺的人”、“狗崽子”、“狗腿子”、“走狗”、“狗东西”。从中不难看出,俄罗斯民族更看重狗的聪明性和忠实性,而汉民族则更看重它的奴性和使役性。孔雀在汉文化中是吉祥的象征。生活在我国云南西南部的傣族人以跳孔雀舞表示自己美好的愿望,而俄语的“ ”则不强调它美丽的一面,而是强调它骄傲的一面,其引申的文化图式常含有贬义,比喻非常高傲,不可一世的样子。虽然有时两个对译动物词的引申褒贬意义相同,但很可能所表达涵义的覆盖面不一样。例如, 中 一词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他真是头猪(肮脏、贪吃),其内涵意义是以 这个词的实体意义或概念意义“猪”为基础的。因此, 可理解为“他真是一个脏且贪吃的家伙”。汉语“他真是一头猪”覆盖的引申涵义要广得多,“猪”不仅可以唤起“肮脏、贪吃”的联想,还可激起“懒散、愚蠢”等图式。不同语言中的不同动物语汇有时形成交叉式文化图式。俄汉文化中猫头鹰( )具有相似的文化内涵,都有不吉利、凶兆、死亡的联想意义。由于猫头鹰昼伏夜出,常盘旋于坟场,且在深夜发出凄切的叫声,迷信的中国人认为它是不祥之鸟。中国有句俗话叫“夜猫子进宅,无事不来”,意即将有不幸的事发生。但是,在俄语认知环境中, 还能激起“机敏、严肃、聪慧”等文化图式。也被当作智慧和贤明的化身,这在寓言或童话故事中就屡见不鲜了。俄语认知环境中能激起和中国的猫头鹰相同文化图式的动物是蝙蝠 。蝙蝠是哺乳动物,食蚊、蛾等昆虫。提到蝙蝠,俄罗斯民族会联想到“吸血蝙蝠”。传说“吸血蝙蝠”夜间离开其坟墓去吸食睡觉者的血,让人恐惧和厌恶。然而蝙蝠在汉语民族中引起的情感则完全不一样,由于它的发音和“福”字相同,因而比喻好运、幸福和健康长寿。中国的传统画把蝙蝠和鹿设计在一起构成“蝠鹿”(发音“福禄”),代表富贵、荣华,保佑人们“有福有禄”的意思。不同语言的词汇系统之间充满这样那样的差异,以至于即使有时意义相同,褒贬相同,覆盖面也差不多,还可能在语用习惯上存在差异。例如,俄汉文化中“熊”、“虎”都是力量和勇气的象征。但与西方人相比,中国人似乎更偏爱老虎,因而更多地引用老虎做成语,如:“虎将”、“虎威”、“虎势”、“虎虎有生气”等等。因此,当我们把一些带“熊”的短语译成汉语时,要根据中国人的习惯,把“熊”变为“虎”。如“ , ”。(逃离了狼,又撞上了熊)应译为“正离狼窝,又逢虎口”;“ ”。(两只熊不住在一个穴里)应译成“一山不藏二虎”。动物语汇用来指代或象征一种形象或一种精神。“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李商隐的无题诗(“相见难时别亦难”)中的名句。这种直到丝吐尽的春蚕,表达的不仅仅是深深的思念和绵绵的爱情,它还表达一息尚存、不容稍解;为达目的,虽死不悔的决心和信念。用动物直接指人,这是俄汉词汇中共有的现象。汉语的“犟牛”、“狗腿子”、“河东狮吼”、“色狼”、“过街老鼠”、“龙驹凤雏”、“养虎遗患”、“引狼入室”、“孺子牛”,俄语的(骗子)、(白天昏昏沉沉的人或喝醉酒的人)、(勇敢的人)、(孤僻的人)、(无票乘客)、(人云亦云的应声虫)、(倔强的人)、(主要人物,台柱)、(搬弄是非的人)、 (阴深的人)、 (海狼,指老练海者)、(东游西荡的人)、(冷淡和漠不关心的人)、(行动迟缓的人)、(不讲信用的人),这些动物词指人,或褒义或贬义,都可激起不同的文化图式。四、结语综上所述,在俄汉两种不同语言体系中,相同的动物语汇在多数情况下所包容的文化内涵是不相同的。这是因为动物本身分别对中国人和俄罗斯人所引起的联想不同所致。动物的联想意义的产生受到民俗、民情、生活方式、地理环境、宗教文化等社会因素的制约。这些社会因素构成了一个国家的文化。因此,研究和发掘动物词所蕴涵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对有效地利用文化与词义相贯通的系统研究法,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和冲突,用更深层的文化观念去考察动物形象的审美价值进行翻译活动,有着极为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参考文献:1黄苏华汉俄文化中动物名词的象征意义之比较J中国俄语教学,1996.(2):36-41.2从亚平俄语中反映民族文化特点的词汇J中国俄语教学,1988.(2):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