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课外补习的文献综述.doc_第1页
关于课外补习的文献综述.doc_第2页
关于课外补习的文献综述.doc_第3页
关于课外补习的文献综述.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教育补习的文献综述(附文献出处)【摘要】教育补习作为一种“影子教育体系(shadow education system)”, 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课外补习研究起于国外,近年来,国内研究者从概念、形式、现状、归因和影响等方面对我国教育补习现象进行了广泛研究。【关键词】国内; 教育补习【正文】教育补习在国外被称为“影子教育体系(shadow education system)”, 国外研究者对教育补习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 年代, 并持续繁荣至今, 产生的大量研究成果已经或正在被许多国家教育政策的制定者所参考利用,比如国际比较教育协会联合会主席马克贝磊(Mark Bray)教授于1999 年完成的教育补习的跨国比较研究等。国内研究者对教育补习的关注始于20 世纪90 年代末, 最近几年逐步兴起, 研究成果颇丰。本文主要从教育补习的概念、形式、现状、归因和影响等方面回顾了近年来国内教育补习的研究成果。一、关于教育补习的概念和形式国内研究者对教育补习的概念阐释和形式划分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补习教育是指中小学生在接受学校正规教育之外所私自参加的针对其文化课或艺术方面进行的辅导、补习。其主要形式有: 聘请家庭教师、参加假期或周末学校、参加日常补习班118。“教育补习”一词类似于英文中“private tutoring”。它指除正常学校教育外, 家庭购买的、额外的教育服务形式。包括聘请家庭教师为子女授课或送子女到补习班就读等239。课外补习(Private SupplementaryTutoring)指的是学生在主流学校教育之外参加的培优补差活动, 因其补习内容基本上类似于学校课程, 故而也被称之为“影子教育”361。上述各观点表明国内研究者对教育补习的称谓虽有出入, 但对其概念的阐释和形式的划分确有共识, 归纳如下: 一是它存在于正规教育( 学校教育或主流教育)之外; 二是它以类似于学校课程或是学校课程“同质化拓展”的课程为内容; 三是它主要以在校中小学生为对象; 四是它主要有两种形式, “家教”( 其定义可参见杨启亮教授的“家教”: 一个教学论边缘的实际问题一文) 和补习班( 如奥班、强化班、艺术特长班、兴趣班、周末学校等)。二、关于我国教育补习的现状国内研究者对我国教育补习的现状的描述, 主要体现在教育补习的支出、内容、强度等方面。( 一) 教育补习支出教育补习支出是家庭教育消费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家庭而言, 教育补习服务不是奢侈品而是一种生活必需。242”1.教育补习支出结构: 教育补习支出中, 补习班支出大于“家教”的支出4813。2.教育补习支出家庭负担率( 教育补习支出占家庭年收入比重) : 家庭收入水平越低, 教育补习负担率越大。低收入家庭在购买教育补习服务时面临较沉重的经济压力241。( 二) 教育补习内容我国教育补习的内容分成两大类: 一是文化类, 以“三大主科”( 数学、外语和语文) 和理工类科目( 物理、化学) 为主; 二是艺术特长类, 以艺术类科目( 美术、音乐) 为主750,8。教育补习的内容可以佐证其“影子”特性。( 三) 教育补习强度教育补习强度主要从两方面来看: 一是教育补习科目数; 二是教育补习时间。国内研究者通过统计分析, 指出: 教育补习强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教育补习是导致我国城镇中小学生学习负担重的一个重要原因。4811”三、关于我国教育补习兴起的归因分析国内教育补习研究对我国教育补习兴起的归因分析主要分为两种: ( 一) 实证分析归因通过对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 国内有研究者总结出影响教育补习选择的因素: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以收入和母亲教育程度表示; 以收入、家庭抚养负担和父母亲受教育程度表示) 、地区差异、城乡差异、学业成绩、学校质量、城市类型、学生年级、学校类型等。在诸如学校质量、学业成绩等影响教育补习的因素的“显著与否”上, 研究者尚未达成共识21,4816。( 二) 理论思辨归因1.教育原因: 重选拔的考试升学制度是教育补习产生、兴起的根本原因; 学校教学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择校”的替代性选择; 对以师资为核心的“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等750,946。2.经济原因: 随着经济收入的提高, 我国家庭在教育方面的消费内容和方式也在不断推陈出新, 这主要体现在家庭自主选择的教育支出项目的日益增多上, 教育补习支出是重要的家庭“选择性教育支出”之一10。另外, 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在职教师、大学生、离退休教师等的教育补习“供给”, 是家庭教育补习选择的“助推剂”751。3.政治原因: 国内研究者依据拉夫特瑞( Raftery) 等人的“最大化维持不平等”理论和卢卡斯( Lucas) 的“有效地维持不平等”理论, 指出当前我国的教育竞争将围绕能否获得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教育的质量和类型两个核心展开。教育竞争的成功可能就意味着获得优势社会经济地位。教育补习就是这种竞争的具体表现之一12。4.文化原因: 儒家文化影响下的中国人重教传统。“学而优则仕”、“光宗耀祖”等传统社会文化和“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传统家长观念代代相传、深入人心! 儒家这种重视子女教育的文化观念对我国家庭的教育补习选择有重要影响118,946。5.其他原因: 人口高峰、人口流动等造成的班额超编; 独生子女增多;家长的攀比、从众心理等118- 19。四、关于教育补习的影响本文主要从学生、学校、家庭、教育公平和素质教育实施等方面, 归纳了国内研究者所持教育补习的影响的观点。( 一) 对学生的影响就教育补习对学生的影响, 国内研究者并未达成一致。有研究者认为教育补习对学生的影响是正面的: 教育补习理论上有利于因材施教, 有利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养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等1339- 42。另有研究者认为教育补习对学生的影响是负面的: 首先,它(“家教”) 粗暴地剥夺了学生发展的时空资源、伤害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热爱、窒息了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 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使学生产生依赖心理, 自主学习意识下降, 甚至可能滋生逆反和厌学情绪等645,129。( 二) 对学校的影响关于教育补习对学校的影响, 国内研究者的观点存在分歧。一种观点认为: 教育补习张扬着学校教学的僵化保守层面、弱化了学校教学的责任和义务、扰乱了学校教学的评价; 不利于学校管理, 比如教师作为一种教育资源的校外支配和使用; 与新课改、素质教育、减负精神相违背, 影响了学校教育的健康发展等645,129。而另有观点认为: 教育补习和学校及学校教育存在理想的共生状态。两者都是完成教育任务的必要选择, 两者都既自成体系, 又相互补充, 互为基础, 互相渗透, 相得益彰, 应当处理好两者的关系1342。( 三) 对家庭的影响就教育补习对家庭的影响, 国内研究的观点主要有两种: 一是教育补习对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 即教育补习的家庭支出和教育补习的家庭负担率问题等241; 二是教育补习对家庭情感关系的影响, 即“过多的补习时间弱化了家庭情感, 淡化了亲子联系”363 等。( 四) 对教育公平的影响国内研究者就教育补习对教育公平的影响, 主要为以下观点: 一方面“补差”型教育补习在提升成绩较差学生的人力资本上具有公平效应。但另一方面, 教育补习支出负担率的巨大差异对教育公平的目标产生了不利影响, 一是在中国城乡和地区差异较大的背景下, 教育补习从私人教育成本分担层面强化了教育投资的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 二是教育补习行为造成了不同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子女在获得教育的质量和类型上出现新的不公平242,4820。( 五) 对素质教育实施的影响素质教育在我国推进以来, 其实施难已成为教育界及社会的一种共识。研究者们从教师素质、评价制度、教育政策限度等角度进行了探讨, 这些探讨主要是从“正规教育”的内部进行的, 却忽视了正规教育外作为“影子教育体系”的教育补习活动对素质教育实施的巨大影响。那么教育补习对素质教育的实施到底有没有、有何影响?有研究者揭示了我国中小学教育中的一大“怪现状”: 越是施行素质教育比较彻底的地区,“家教业”就越是繁盛; 而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地方“家教业”反倒波澜不惊14。为何如此? 另一研究者的观点或许可以充当注脚: 多数情况下, “家教”坦率地追求着它的功利性目标, 并不标榜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形式, 它作为应试教育之源于家庭的强大助力, 以经验论的方法有效地演绎着僵化的尖子主义、精英主义, 强化着学科教学的“人工窒息机”的功能, 顽强地阻抑着教育改革与发展946。【参考文献】1王有升.补习教育: 一类不可忽视的教育现象J. 上海教育科研,1997(6).2 雷万鹏. 高中生教育补习支出: 影响因素及政策启示J.教育与经济,2005(1).3彭湃.“影子教育”: 国外关于课外补习的研究与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8(1).4薛海平.中国城镇学生教育补习的实证分析C.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 2006.5彭湃, 周自波.城市义务教育阶段课外补习研究基于湖北武汉市H 区的抽样调查J.中小学管理,2008(4).6杨启亮.“家教”的困境及其归因辨析J.福建教育,2003(10B).7吴开华, 周耀.关于家教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教育学,1998(3).8徐斌.家教中的法律问题J.上海教育科研,2003(5).9杨启亮.“家教”一个教学论边缘的实际问题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3(5).10楚红丽.基础教育阶段家庭教育消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