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靖诗学及其诗之通趣.doc_第1页
余靖诗学及其诗之通趣.doc_第2页
余靖诗学及其诗之通趣.doc_第3页
余靖诗学及其诗之通趣.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余靖诗学及其诗之通趣.txt25爱是一盏灯,黑暗中照亮前行的远方;爱是一首诗,冰冷中温暖渴求的心房;爱是夏日的风,是冬日的阳,是春日的雨,是秋日的果。 余靖诗学及其诗之通趣余靖是北宋仁宗朝名臣,其生平事迹见于史乘及时人文集者颇多且详,兹不赘。今全宋诗收其诗132首,全宋文收其文二十二卷,404篇。四库提要云:“诸作亦多斐然可观,以方驾欧、梅固为不足,要于北宋诸人之中,固亦自成一队也”。余靖论诗倡通趣,作诗亦有通趣。此宋人审美意识之要领。宋世文人为人为诗,处世审美,皆尚通达,讲意趣,余靖乃开风气者之一,惜尚未引起文学史家重视。本文特检讨之。余靖论诗倡通趣,见于武溪集卷三曾太傅临川十二诗序:古今言诗者,二雅而降,骚人之作号为雄杰。仆常患灵均负才矜己,一不得用于时,则忧愁恚憝,不能自裕其意,取讥通人,才虽美而趣不足尚。久欲著于言议而莫由也。今兹得罪去朝,守土滨江,同年不疑曾兄惠然拏舟见顾,间日共言临川山水之美,因出十二诗以露其奇。其诗皆讽咏前贤遗懿,当代绝境,未尝一言及于身世,陶然有飞遁之想。通哉不疑!不以时之用舍累其心,真吾所尚哉!遂题其篇。古人所谓通,是人生哲学,是生命的智慧状态,是生存的审美境界,于诗而言,则是诗中的生命意趣。说文:“通,达也”。通达常合用,形容人能通晓变化之理,学问贯通古今,阅世、处世达观从容,不固执,善于自我调整以适应环境。易经首创通变哲学,系辞上云:“通变之谓事”。“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古称善通变之士为通士、通人、达才。如荀子修身不苟荣辱等篇,论“通”颇详。不苟篇云:“物至而应,事起而辨,若是则可谓通士矣”。史记田敬仲世家赞:“孔子晚而喜易,易之术幽明远矣,非通人达才孰能注意焉”。通有时指通晓学问,明达事理,机智敏捷。王充论衡之别通篇、超奇篇,专以学问论通人,所论甚详。超奇篇云:“博览古今者为通人”。南史王僧孺传:“刘孝孙博学通敏”。 王羲之与谢万书:“所谓通识,自当随事行藏,乃为远耳”。北史长孙俭传论:“俭器识明允,智谋通赡”。通有时也指人类性情之自由洒脱。南史谢几卿传:“几卿累迁尚书左丞,性通脱,诣道边酒垆,停车褰幔,与车前三驺对饮。观者如堵,几卿自若”。晋书阮籍传:“籍子浑有父风,少慕通达,不饰小节”。如此看来,屈原确非通士。其执着于一念,“负才矜己,一不得用于时,则忧愁恚憝,不能自裕其意”,当然就“取讥通人”了。而曾太傅凭什么被余靖称为通人呢?曾太傅即曾易占(989-1047),字不疑,曾巩之父。天圣二年(1024)与余靖同年进士。历太子中允、太常博士。为官守正不阿,有治绩。景祐四年(1037),“太常博士曾易占除名,配广南衙前编管”1。此后家居十二年乃卒。据时人记载,曾乃受诬而被除名,但他并不戚戚于怀,反能通达自放,从容著述,时人颇称道于此。如王安石太常博士曾公墓志铭2:既仕不合,即自放,为文章十余万言。不以一身之穷而遗天下之忧。以为其志不见于事,则欲发之于文,其文不施于世,则欲以传于后。公之遭诬,人以为冤;退而贫,人为之忧也。而公所为十余万言,皆天下事,古今之所以存亡治乱,至其冤且困,未尝一以为言。好学不怠,而不以求闻于世。又李清臣曾博士易占神道碑3、陈师道光禄曾公神道碑4所载略同。可知曾颇合通达之谓:博学,明理,敏捷,旷达,通古今世事,怀才不遇而不戚,不能立功则立德立言,既能自放又能自立。今存其诗,只有宋诗纪事卷十一所收一首题洪州僧寺:今朝才是雪泥干,日薄云移又作寒。家山千里何时到?溪上梅花正好看。余序有“得罪去朝,守土滨江”语,当指自己景祐三年(1036)为范仲淹申辩而落职,贬监筠州酒税事5。筠州滨锦江,故称滨江。曾易占除名在景祐四年八月,同年十二月,余靖改监泰州税,故此序必作于是年八月至十二月间。余靖特以“通”称誉其人其诗,是同窗知己之言,遂启后来王、李、陈等盖棺之论。有宋一代,士人普遍崇尚通达,余靖是首倡者之一。不过宋人之通,与前代亦有不同。前人之通多得自儒、道二家,宋人则更融入释家随缘之意。凡执著之意,无论儒家执著于事功,还是道家执著于自然与自由,皆所不取。宋人之通,进退由之,坦然待之,“鸿飞那复计东西”。这是宋代文士特有的人文智慧。他们不赞成屈大夫那样执着事功而忧伤不遇,认为那是不通,是无趣。余靖对屈原的批评,在宋人中当是最早的。后来苏舜钦沧浪静吟表示不赞成“三闾遭逐便沉江”的固执态度。司马光醉诗也曾说:“果使屈原知醉趣,当年不作独醒人”6。余序从通谈起,落脚于趣。以为通人方有通诗,通诗方有通趣。宋人以趣论诗,余靖是较早者。我梳理宋代诗学,尚未见言趣早于此者。宋诗话最早以趣论诗者,是司马光温公续诗话:“魏野诗有妻喜栽花活,童夸斗草赢。真得野人之趣”。趣是人类重要的生存理念、审美理念、诗学理念,其蕴涵十分丰富。人生之趣多多,却非人人皆可得之。因为趣的本质是美,只有富于审美修养的智慧人类才最善于在生活中体味、乃至创造出美的意趣。因为智慧人类的生命底蕴是文化,生命特质是崇尚自由和高雅。故其趣,于人生之出处进退,则有遗世独立的自由之趣;于生活,则有避俗求雅的文化之趣,如读书治学、琴棋书画、饮酒吟诗、交友谈玄等等;于自然,则有登临赏叹,诉诸笔墨的风雅之趣。总之,趣的本质乃是文化审美情趣。宋诗最重意趣,这与唐诗崇尚风韵有所不同。在余靖前后,以诗言趣已成时尚。如王禹偁酬仲放徵君:“千言距百韵,旨趣何绰绰”7。林逋赠胡明府:“一琴牢落倚松窗,孤淡天君得趣长”8。苏舜钦答梅圣俞见赠:“至于作文章,实亦少精趣”9。梅尧臣次韵和永叔饮余家咏枯菊“小树婆娑嘉趣足”10。王安石明州钱君倚众乐亭:“洗涤山川作佳趣”11。司马光和明叔游白龙溪:“外野饶真趣,令人怀抱夷”12。苏轼雨中过舒教授:“自非陶靖节,谁识此闲趣”。书焦山纶长老壁:“此言虽鄙浅,固自有深趣”13。苏辙送家定国朝奉西归:“新诗得高趣,众耳昏未听”14。这些诗涉及人生各种生活情趣、审美意趣,略可见宋世文人尚趣之风。余靖以趣论诗,使“趣”从创作过程中自然而然的风尚,进而成为批评家理性观照的一个热点问题。人生若通于趣,则如苏轼所言:“无所往而不乐”。后汉书蔡邕传:“圣哲之通趣,古人之明志也。”此谓通趣属于哲人。人通于趣,诗乃有趣。余靖认为曾不疑的诗,“不以时之用舍累其心”,“未尝一言及于身世”,故有通趣;“言临川山水之美”, 吟咏“当代绝境”,则有奇趣;“讽咏前贤遗懿”,则有文趣;“陶然有飞遁之想”,则有旷放之趣。余靖也是通达之人,其诗亦多通趣。如“海域逍遥境,荣途淡泊心”(寄题广州田谏议颐堂)15;“无为牵俗趣,碌碌利名间”(送薛秀才归乡)。此通达脱俗之趣。“羡师尘外去,何日濯吾缨”(送僧惠勤归乡);“棋酒等闲忘世虑,溪山最乐是家林”(寄题宋职方翠楼)。此通达自由之趣。“泉清偏照月,松瘦不知春”(灵树喜长老属疾见寄次韵酬之);“况有江山助,无怀节物伤”(酬和苏梦得运使);“望岫幽人兴,观空达士情”(寄题宝峰山玩云亭);此通达自然之趣。“气劲秋霜并,吟多夜月知”(送容州杜秘丞);“休羡井梧能待凤,凌霜坚守岁寒心”(和胡学士馆中庭树)。此通达孤傲之趣。“古寺远尘笼,乘闲访此中。客心千里静,僧语万缘空”(游临江寺);“幽寻逢胜地,方外趣无垠”(留题龙光禅刹呈周长老)。此通达禅悟之趣。宋诗之趣,多关乎山水。盖山水佳胜,乃诸趣之温床。古代文人离开朝廷,便与自然走得很近,不论为官为民。钱钟书谈艺录六九【附说十九】专论“山水通于理趣”,言“宋明理学诸儒,流连光景,玩索端倪”,于“乐山乐水”之际怡情得趣而悟理。此略与余靖所倡通趣有相近之处。又严羽以禅悟论诗,是唐而非宋,沧浪诗话诗辨特申“诗有别趣”、“盛唐诸人唯在兴趣”之论。其所谓别趣、兴趣,郭绍虞已辨之16,非余靖所倡之通趣。(刊于文学遗产2001年第4期)-1见续资治通鉴长编景祐四年八月戊子2 临川先生文集卷九十三,四库全书本。3 琬琰集删存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页266267.4 后山居士文集卷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影宋本,页822.5 见长编景祐三年五月辛卯.6 全宋诗,页6107。7 全宋诗,页655.8 全宋诗,页1223。9 付平骧等苏舜钦集编年校注,巴蜀书社1991年,页1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