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HP感染性胃病的中医药研究概述冯春霞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510405) 摘要:通过对近年来关于中医药对HP的研究,发现HP感染阳性者以实证、热症为多,舌象表现为质红、暗红、紫暗,舌苔为黄腻、黄厚、薄黄等。单味中药以黄连、大黄、黄芩、蒲公英、槟榔等对HP敏感。关键词: HP 胃病 中医药研究 随着现代医学对HP研究的日渐深入,发现HP的感染与慢性胃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现在已明确HP为慢性活动性胃炎的病因,为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致病因子,可能与胃癌、胃淋巴瘤的发生有关。因此积极开展对HP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代医学采用联合用药方案治疗HP感染,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是随着疗效的提高也暴露出一些弊病,如HP耐药率的提高,HP形态变异等。而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无疑具有扬长避短的优势。因此开展HP中医实验研究显得日趋必要。下面将目前关于中医药对HP的部分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希望有助于以后更深一步的研究。一,HP感染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关于HP感染与中医证型之间有无一定的相关性,目前尚存在争议,根据已研究的结果来看,多数研究结果显示HP感染与中医证型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1)、HP感染以实证为多 此为大多数研究所提供的结果。本文共收集89-95年14份关于HP与中医证型的研究资料,其中有7份得出以上结论,认为实证HP感染高于虚证HP感染率。至于所涉及的具体证型,则又存在三种看法,一种看法认为以湿热证HP感染率高,危北海研究了102例慢性胃病 HP感染与中医的辨证关系,发现HP的感染阳性率呈脾胃湿热肝胃不和脾胃阴虚型,其中邪盛的阳性率占83.19%,正虚阳性率占45.76%。王立等观察了1366例慢性胃病病人,结果显示:HP感染阳性率依次为脾胃湿热(86.7%),胃络淤血(80.2%),肝胃不和(74.2%),脾胃虚弱(63.0%),胃阴不足(47.9%)。杨春波集中观察了400例脾胃湿热证病人,发现湿热证与HP感染关系密切。陈飞松共观察了151例慢性胃病患者,发现非脾胃虚组HP感染率高于脾胃虚组,非脾胃虚组中HP感染率次序为:脾胃湿热胃络血瘀肝胃不和。王长洪对135例胃病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及HP检测,结果湿热型HP阳性率为93.9%,肝胃不和为77.1%,脾胃虚弱型为31.3%,各组间比较P0.05。另一种看法认为气滞者HP感染率高,张琳对1000多例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研究发现,肝气犯胃气滞血瘀型(实证),肝胃郁热阳虚血瘀型(虚中夹实),脾胃虚弱气虚血瘀(虚证)HP检出率分别为100%,84.6%,76.7%,虚与实二型间差异显著(P0.01)。武和平将740例胃病患者分为肝郁气滞、脾胃虚弱、胃阴不足三型,结果发现肝郁气滞型HP感染率明显高于脾胃虚弱型(P0.05)。徐建国等观察到气滞兼郁热型HP阳性率最高(占76.8%)其次为气滞血瘀,中虚气滞,单纯虚寒型。少数学者支持第三种看法,认为热蕴胃络型HP感染率高,陈芝芸9对126例HP阳性胃病患者进行辨证分型,结果热蕴胃络型HP感染占50.8%,肝郁气滞型占28.6%,脾胃虚寒型占19.1%,胃阴不足型占1.6%,热郁胃络与其它三型比较P0.01。综合以上研究结果,HP与湿热证、气滞证及胃热证有关,但这些证型的出现是HP感染后导致,还是因为由于这些证型造成适当的环境,利于HP的寄居,导致HP的感染率增高,二者的关系仍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2)、HP感染以虚、实证夹杂为多 朱云华10将慢性胃炎病人分为中虚气滞()和肝胃不和()两组,结果发现组HP阳性率为92.9%,组为58.1%,二者比较P0.05,HP(+)所占比例组为52.8%,组为16.0%(P0.05),且组中HP深达胃小凹及腺底,并进入细胞内造成细胞崩解,组HP大多在黏膜表层,胃小凹上部,而进入腺腔,胃小凹底部及细胞内较少。推测虚证为HP感染的病理基础,实证为HP感染后的病理表现。 (3)、HP感染与虚证、实证均有关系 傅晓晴11观察114例慢性胃炎病人,将其分为脾气虚、脾阳虚、肝郁、湿热、肾气虚、寒湿、气滞、血瘀、其它等9个证型,结果表明脾气虚型和湿热型两者HP阳性与阴性差异非常显著。故认为脾气虚、痰饮、湿浊、湿热是HP 感染存活的条件。 (4)、部分学者认为HP感染与中医证型间无差异 吴文尧12观察了450例胃脘痛病人,将其分为肝胃不和、肝郁脾虚、脾胃虚弱、胃阳虚、痰湿交阻、淤血停滞等6型,结果表明中医证型HP感染率及感染程度差异不显著(P0.5)。黄玉芳13把胃痛分为脾虚证及实证,结果脾虚证与实证间HP感染率无差别。二,HP与舌象关系 多数学者经观察,结果提示HP感染者舌质以红、暗红、紫、绛等,舌苔以黄厚腻为主要表现。本文共收集10份有关此方面的研究,其中9份得出如上结论。如吴文尧等14观察了450例胃镜检查病人,发现不同舌象间HP感染率及感染程度存在差异,HP阳性以红绛舌及紫暗舌多见,HP阴性组以淡红舌多见,差异非常显著(P0.05),不同舌苔间HP感染率和感染程度亦存在差异。HP阳性组以黄腻苔多见,HP阴性组以薄白苔多见,二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舌苔薄黄、黄腻、白腻者,HP阳性率高于舌苔薄白者(P0.05,因此他们认为舌苔较舌质更能反映胃,十二指肠疾病变化及HP感染情况。三,单味中药抗HP的研究目前仅有为数不多的研究者开展了单味中药疗效的研究,其结论似乎表明:清热解毒类中药体外对HP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或杀菌作用。如宋希仁24经研究发现大黄有很强的抗HP作用,其醇提取物优于水提取物的6倍多,用大黄醇提片和痢特灵治疗HP相关性胃炎73例,二者的清除率分别为88.6%和70.0%,无显著差异,但临床总有效率和症状缓解平均天数大黄都优于痢特灵。张琳25等对临床常用的53味中药进行单味药研究,发现黄连、大黄、桂枝呈高度敏感。王绪霖等26观察了200种单味中药对HP的抑菌作用,结果38味具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其中黄连、黄芩、大黄、黄檗、桂枝、地丁、玫瑰花、土茯苓、高良姜、乌梅、山楂等作用明显,尤其大黄、黄连、槟榔,临床和实验都表明较好的清除或根除HP的作用。马风友27用单味蒲公英冲剂治疗消化性溃疡91例,治愈好转率达94.4%。张琳25体会中药三七不仅杀菌作用较强,且通过活血化瘀可改善胃黏膜循环,从而加速萎缩,肠化生或增生组织的病理逆转。徐州等28的实验表明,黄连呈高度敏感,大黄、黄芩、丹参、元胡、生地、牙皂、甘草呈中度敏感,白花蛇舌草、陈皮、柴胡、石斛、白芨、吴茱萸、熊胆、连翘为低度敏感,大黄、黄连、丹参、黄芩、甘草、元胡、生地具有杀灭HP的作用,其余药物只有抑菌作用。邓世荣等29将HP阳性的糜烂性胃炎和十二指肠炎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用槟榔和雷尼替丁治疗,结果槟榔组清除率为68.8%,四周后至半年后的根除率均为62.5%,雷尼替丁组清除率和根除率均为零,无一例转阴。四,总结及展望 从以上总结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关于中医证型与HP的关系,虽然目前仍存在一些争议,但多数结论认为与实证有一定的关系。从HP与舌苔关系来看,各家意见基本一致,认为HP阳性者多以舌质红(暗红、红绛、紫暗等),苔黄(黄腻、黄厚、薄黄)为主要表现,对HP有敏感且有抑菌或杀菌的中药有:黄连、大黄、黄芩、蒲公英、槟榔等。将此三项结果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发现证型,舌象,药物三者的内容具有一定的一致性,与实、热有紧密的联系,众多的研究者从不同角度研究所得出的结果具有如此的一致性。说明目前所采取的方法是客观和可行的。但是尚存在以下的问题:1,在进行证型研究时,所涉及的病种不统一。有以慢性胃炎为研究对象,有以消化性溃疡为研究对象,还有以胃脘痛为研究对象,这可能是导致结论不能统一的一个原因。2,中医分型繁多,同一个疾病,不同研究者的分型相去甚远,如慢性胃脘痛分型就有肝胃不和、脾胃湿热、脾胃虚弱、胃阴不足、胃络血瘀、肝郁气滞、热蕴胃络、脾胃虚寒等8种证型,增加了统计和分析的难度。3,如前所述,对舌象的研究结论比较一致,分析其原因,由于观察舌象内容比较简单,观察者间的结果误差较小,而辨证分型是经过对望、闻、问、切的综合分析后所得结论,包括内容广泛、复杂,加上病种不统一,降低了结果的重复性。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如果能集中精力采取有组织的,针对性强,单一病种的研究,并将证型规范化,将会使今后的工作变的相对简单,并有利于分析,从而增加了可信度。参考文献:1 危北海.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疾病学术交流会纪要. 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0; 10(5): 3142 王立等. 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中医证型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 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 1995; 3(1): 273 杨春波. 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研究附400例资料分析. 中医杂志, 1994; 35(7): 4254 陈飞松等. 慢性胃炎幽门弯曲菌感染和中医证型关系的研究. 北京中医, 1990; (2): 145 王长洪等. 胃病与幽门弯曲菌及舌苔观察. 辽宁中医杂志, 1992; 19(8): 126 张 琳. 慢性胃炎的诊治. 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0; 10(5): 2687 武和平. 740例胃病辨证分型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探讨. 上海中医药杂志, 1995; (6): 1819 8 徐建国. 胃病辨证与幽门弯曲菌感染的关系. 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1; 11: 1589 陈芝芸等. 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中医辨证分型之相关性.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1991; 15(6): 2728 10 朱云华等。慢性胃炎中虚气滞证与胃黏膜幽门弯曲菌感染观察. 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9; 9(12): 71471611 傅晓晴等. 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中医舌象证型关系探讨.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 1995; 5(2):5712 吴文尧等. 胃脘痛患者胃液PH值与中医证型关系探讨. 中国中医急症, 1996; 6(2): 27413 黄玉芳. 脾虚证胃痛及实证胃痛幽门弯曲菌与病变关系的研究. 南京中医学院学报, 1989; (3): 323414 同12.15 王 瑛等。幽门螺杆菌与舌苔,内镜象的关系. 泸州医学院学报, 1989; (3): 323416 刘晋生. 1025例胃脘痛患者舌象与幽门螺旋菌关系的探讨. 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 1994; 2(2): 417 赵荣莱等., 消化性溃疡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关系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 1994; 2(2): 1118 刘圣杰. 舌诊及幽门弯曲菌与胃脘痛发病关系探讨. 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0; 10(11): 67719 夏军权. 舌象,胃镜象与幽门菌感染的关系. 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3; 17(1): 1220 同2.21 同8.22 黄元熹. 胃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舌象变化的研究. 新消化病学杂志, 1994; 2(2): 9823 岑永加等. 中医舌诊与胃黏膜象及幽门螺旋菌关系的临床观察. 四川中医, 1994; 2(2): 224 宋希仁等. 大黄治疗幽门螺旋菌相关性胃炎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3; 6(6): 35825张 琳等. 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轮胎轮辋匹配性能评价
- 混凝土模具工协作考核试卷及答案
- 售后效率改进分析报告
- 音像市场细分策略优化路径分析报告
- 打击乐器制作工质量管控考核试卷及答案
- 碳酸锂转化工技术考核试卷及答案
- 煤直接液化操作工内部技能考核试卷及答案
- 氯乙烯装置操作工专业技能考核试卷及答案
- 液体二氧化碳生产工技能比武考核试卷及答案
- 栓剂工三级安全教育(车间级)考核试卷及答案
- (标准)舞蹈班转让合同协议书
- 2025年学宪法、讲宪法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 高中英语新课标3000词汇表(新高考)
- 【MOOC】《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北京科技大学)中国大学MOOC慕课答案
- 蓝花花钢琴谱
- 印度白内障小切口手术学习笔记
- 卢春房副部长讲话《树立质量意识,强化风险控制,持续纵深推进铁
- 成型周期公式及计算
- 第11章分析化学中的分离与富集方法
- 管桩垂直度检测报告
- FMEA培训资料(PPT 57页)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