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儿童音乐教育功能的百年变化摘要百年来,儿童音乐教育从萌芽到繁荣,音乐教育功能由最早强调道德教育转变到了当今注重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全面素质教育。应当说,儿童音乐教育功能的变化与历史的发展、社会的革新以和各时期文化的撞击有着密切关联。关键词儿童;音乐教育;变化从20世纪初到21世纪初,我国儿童音乐教育在“有过轰轰烈烈,也曾冷冷清清;有过慷慨激越,也曾困惑茫然”的碰撞中走过了一百年的历程。当我们冷静回顾和认真分析这段历史,我们便会从中得到启示。对儿童音乐教育的功能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与认识。一、二十世纪初到“五四”运动前后,我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开始萌芽,“学堂乐歌”是这一时期儿童音乐教育的主要标志“学堂乐歌” 一般指清末民初时期学堂所开设的音乐课,也指为学堂唱歌所用而编创的歌曲。1905年满清朝庭宣布废除科举之后。全国各地效仿日本和欧美开办学堂。并在幼儿园、中小学、师范等新办学堂中开设“乐歌”一课。1912年民国政府成立后,教育当局明令规定“乐歌”课为中小学必修课。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下,当时的社会改良者十分看重音乐的教化作用,道德教育成为儿童音乐教育功能的主流。如康有为力推音乐之德育功能,主张要让婴、幼儿学唱充溢仁爱之心的歌曲:梁启超极力鼓吹音乐对思想启蒙的重大教育作用,认为音乐能“伸民气、振精神、怡性情、益教育”。1907年3月,清政府公布的学部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中规定音乐课的教学目的是:“音乐,其要旨在使学习平易雅正之乐歌,凡选用或编制歌词,必择其切于伦常日用有裨风教者,俾足感发其性情,涵养其德行。”1912年11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的小学校教则和课程表中规定唱歌课的教学目的是“涵养美感,陶冶德性”。在曾志忞、沈心工、李叔同等音乐教育先行者的努力下。“学堂乐歌”才逐渐走出单纯的道德教化功能,增添了审美的成分。二、从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前是我国儿童音乐教育的初创期。这一时期,蔡元培提出的德、智、体、美并举的教育宗旨被教育界接受。学校美育逐渐受到重视1923年6月,教育部颁发的小学音乐课程纲要强调了美育的重要性,尤为重视音乐教育中的情感体验,“涵养美的情感与融合乐群的精神”。1932年,教育部颁发部颁小学音乐课程规范,新规范不但重视美感教育,同时也重视德育作用,“涵养儿童和爱勇敢等情绪,并鼓励其团结、进取等的精神”。在这种背景下,儿童音乐教育逐渐走上了审美教育的轨道,音乐教学的内容也逐渐丰富起来,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学前教育家陈鹤琴、张雪门等建议的“生活教育 ”“情感教育”“美感教育”均在儿童音乐教育中得到体现。刺激性太强或萎靡不振的歌曲已不作儿童音乐教材之用,儿童歌舞剧作家黎锦晖创作的反映生活美和艺术美的儿童歌扮演和儿童歌舞剧受到了小朋友们和社会的广泛欢迎。三、新中国成立至六十年代中期,我国儿童音乐教育步入曲折发展时期,音乐的审美教育功能逐渐在政治风潮和以“双基”为核心的观念中迷失与淡化建国初期,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提出“实施智育、德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教育”,确立了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音乐教育得到了健康发展。这一时期,儿童音乐教育更注重了审美教育与品德教育的有机结合。1951年,教育部颁发小学暂行规程(草案)和幼儿园暂行规律(草案),规定美育目标为:“使儿童具有爱美的观念和欣赏艺术的初步能力”(小学),“培养幼儿爱美的观念和兴趣,增进其想象力和发明力”(幼儿园)。然而,从50年代中期开始,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逐渐被淡化。原因之一,苏联“老大哥”以“双基”为核心的教育观念开始统领我国的教育思想。音乐知识和技能逐步取代审美而被重视。1956年,教育部在苏联专家指导下,组织编写了幼儿工作指南(未正式颁发)。指南特别强调同学的各类作业,强调技能技巧的训练,强调要确保每个儿童都能掌握所学的歌曲和舞蹈。“以双基为核心”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原因之二,1957年2月,中央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即“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由于“方针”中未提和美育。音乐教育的地位被逐渐削弱。1958年“大跃进”运动之后到“文革”结束,音乐的审美功能被涂抹删减。儿童音乐教育功能迷失在了政治风潮中。四、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后期是我国儿童音乐教育的恢复、探索与建设时期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学校美育逐步得到重视与恢复。1981年10月,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对幼儿园教育任务的规定是:“对幼儿进行体、德、智、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美育的地位得以明确。1986年,国务院制定公布的七五计划(1986-1990)中也明确规定:“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贯彻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方针”。然而,这一时期的儿童音乐教学中,重“双基”轻美育、重智育弃德育的观念和现象依然严重,甚至被片面化,智力教育功能被扩大化。从“文革”结束到80年代中期。恢复起来的学校音乐教育开始依照结构主义设计思想和技术来处置音乐知识、概念和乐谱,音乐知识和技能均尽可能地被元素化、阶梯化和螺旋体化。乐谱学习成为小学必修课程,多数幼儿园也将乐谱学习纳入音乐教学内容。在此阶段的儿童音乐教育中,脱离作品、抛开道德思想教育、忽略审美体验的孤立的知识技能教学占了主流。8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我国教育改革的情绪日渐高涨,对儿童音乐教育领域的改革和研究也得到重视和深入。国外的各种音乐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不时被介绍到国内,激发了人们革新我国音乐教育现状的热情。研究者们已不满足音乐教育的德育和美育功能。着力开发和研究音乐教育的新功能,并掀起了一股音乐和加功能的研究与开发热潮。进入90年代,随着“右脑革命”口号的提出,音乐的益智作用被进一步夸大,片面追求音乐的智力、发明力功能的现象在各级各类学校蔓延。幼儿园和小学音乐教育中,智力教育、发明力教育被强化,情感、美感教育被弱化;读谱和扮演技能被强化,审美体验和行为规范教育被弱化。这种势态一直延续到了90年代末。五、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对国民教育功能与价值取向进行全面反思的基础上,“素质教育”成为新时期教育观念的新视点1999年6月,国务院召开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公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需把德育、智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在这个背景下。儿童音乐教育回到了以审美体验为核心的全面素质教育轨道。以许卓娅、王懿颖、李晋瑗、黄瑾等儿童音乐教育专家为代表的研究群对“以审美体验为核心的全面素质教育”展开了多项课题研究与试验。进入21世纪以来,儿童音乐教育进入全面繁荣时期。如何通过音乐教育来实现对儿童的人性关怀,如何有效地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发展,已成为当今儿童音乐教育研究与实践的新聚点。2001年,随同音乐课程改革而诞生的新的音乐课程规范的公布,标志着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宿豫拓展训练活动策划方案
- 虾片营销方案
- 模板集成与部署-洞察及研究
- 志愿者颁奖策划活动方案
- 施工方案管理的业务目标
- 无锡营销方案
- 城市人口流动与经济活动关联性分析-洞察及研究
- 锂电池安全培训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 麦卡锡营销方案
- 玻璃钢厂安全员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抗肿瘤药物安全防护与管理
- 2025年综合类-油漆工考试-高级油漆工考试历年真题摘选带答案(5卷单选100题合辑)
- 超声科医生进修成果汇报
- 国家能源集团陆上风电项目通 用造价指标(2025年)
- 融媒体中心保密方案
- 输油管线牺牲阳极法阴极保护施工方案
- 篮球教学室内课件
- 2025年四川省高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 2025党考试题及答案
- 乳牙龋齿护理配合过程
- 2025至2030中国轨道交通行业发展分析及投资前景与战略规划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