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诗歌中阅读诗人.doc_第1页
在诗歌中阅读诗人.doc_第2页
在诗歌中阅读诗人.doc_第3页
在诗歌中阅读诗人.doc_第4页
在诗歌中阅读诗人.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在诗歌中阅读诗人在第一线的中学语文教师都有过类似的感受:古诗教学不容易上。为什么回出现这样的尴尬?不少的教育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探讨:语言的障碍、年代的久远、诗歌的含蓄简约等等,这些确实构成了目前的青少年对古诗学习的排斥。但我们也不能忽视这样一个问题:学习古诗的学子们,有多少了解诗歌的作者呢?两代人之间尚且有无法理解沟通的代沟,何况是与我们相距几千年的古人,“文如其人”,如果我们无法了解作者,走进他的情感世界,我们又如何去读懂他写的作品呢?因此笔者认为,学习诗歌,首先应走进诗歌背后的诗人的内心世界。年少时我不喜欢读杜甫的作品,因为太压抑,在没有人引导的情况下,十几岁的少年无法去体会他内心的沉痛。但十几年过去后,在重拾他的诗,却常常为他的沉痛所震撼,每每读着他的登高,一种悲凉和惆怅像浓云一样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杜甫老年孤独悲苦的形象像雕塑一样铸在我的心中。以前读书时寄居在亲戚家,每读红楼梦都是悲从中来,林黛玉的葬花吟能一气背下。可见读者与作者的沟通是何等重要。可以说,技巧、语言不过是诗歌学习的工具,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才是诗歌学习的敲门砖。那么怎样走进诗人呢?一、 了解其写作背景每一位诗人在写诗时都有他的写作背景。例如对苏轼来说,黄州七年可以说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这期间他对政界、文坛和自己的是是非非有了较清醒的反省和认识。他的才情在此期间走向了巅峰,他的思想却更加复杂。他震烁文坛的二赋(前、后赤壁赋)一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以赤壁山水为主要情感载体,但特色各异,我们可以从景色的变化中触摸他思想波折、挣扎、解脱的过程。 乌台诗案后的苏轼怀着一颗委屈、忧惧、庆幸而又伤痕累累的心来到黄州。带罪贬谪之身、不被理解之心都不能使他忘情于政治。于是念奴娇赤壁怀古展现给我们的赤壁山水是可以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浩浩“大江”,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赤壁大江。高山之陡峭险要,江水之汪洋恣肆,磅礴汹涌,正是诗人心潮起伏之外现。所以词中虽有壮志难酬的郁闷和悲叹,但始终激荡着一腔追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诗人对往昔英雄人物特别是对周瑜深得主上信任,年轻有为的无限崇敬与怀念正是自己一生追求理想的豪迈心情和迫切建功立业思想的表现。然而这种豪情要面对时间考验和冲刷。眼见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华发徒增前程茫茫,而政界仍旧一片纷扰,他不禁陷入了深深的矛盾和不安之中,只好再一次到自然中寻求解脱。在前赤壁赋中我们看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豪情已如东逝之江水由奔腾激荡变得波平浪静。“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他把明月和江水相接时天地浑然一体的景物描写到了极限,给人苍茫辽阔飘飘然如升仙境之感。他在水月流光的的美景中畅游,似乎忘掉了尘世的烦扰,怡然自得之乐溢于言表。然而乐是外貌,悲是内蕴,“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一方”,想到进身之路被堵塞,理想的遥不可及,不禁悲从中来。他感叹曹操这样的英雄也摆脱不掉失败的命运,继而想到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转眼如烟云,终会随岁月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云散。自己那满腔浩气也不得不化为壮志难酬的长叹。感谢老庄思想多年的浸染,道家超然物外的思想武器使他能够自我调整,渐渐回归超然和旷达。因此他得以保持内心的平静,可以在如此良辰美景中纵情山水,随遇而安。 清贫的生活,苦闷的心情,使得他对世事的认识更加成熟和深刻。佛教使他习惯于淡泊和安静,他在萧条荒凉的黄州山水中反省,渐渐回归清纯和空灵。又一次面对赤壁山水,他不再借题发挥而纯为独抒性灵。后赤壁赋写的也是月夜游赤壁,但不再着力描绘江上明月。“霜露既降,木叶尽脱”“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更着力于意境的创造。这里不再有牢骚满腹,不再有申诉求告,不再有人世的兴衰成败,总之一肚皮的不合时宜都消归乌有,却直叫人惊恐、悲哀,叫人在黯然神伤中触摸他的幽愤寂苦之情。这时的苏子似乎已超越了“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挣扎,好似一翩然若仙的世外高人卓然独行于黄州的山水间。 同样的赤壁山水,承载着不同的情感,蕴涵着不同的情怀。苏子之文不论是内心不满时的有感而发,还是即兴之作,都是他率真内心的自然流露。我们只有了解了他的背景才能读明白,何以同样的景色会在同一位作者笔下有这样的不同。二、 了解诗人的生平与经历诗人创作风格往往受到他们成长的环境、人生的阅历的影响,这一点已毋庸质疑,举个熟悉的例子。王维和孟浩然是唐代同一时期齐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人们常常把他们混在一起,其实他们诗歌风格还是大有不同,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生平和经历不同,孟浩然出生在乡绅家庭,闭门读书三十年,一生与仕途无缘,因此其诗直朴简单、愤懑不得志。“欲济无舟济,端居耻圣明。”“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王维出生信佛的宦官家庭,十九岁进仕,但中年遇安史之乱之祸,心灰意冷,转而事佛,因此其诗精工秀丽,平和有禅意。如“千里横黛色,数峰出云间。”“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其时。”三、 了解诗人个性我们通过诗人的写作背景和生平来读懂诗,同样也可借助诗歌来了解诗人的个性。我们虽没有接触过这些伟人,但我们却常常提到李白就知道其人旷达,桀骜不逊;提到杜甫就知道其人沉郁,苦闷,何也?是诗歌拉拢了我们的距离。李白生于思想解放的盛唐时代,自幼百家杂学无不接触,因而未受传统封建思想的束缚;另一方面,他又处于一个危机四伏的矛盾时代,经历政治生活的几次重大挫折,因而造成了极其矛盾的思想性格。他的诗歌基调是积极反抗、昂扬进取的,同时又夹杂着消极颓废,交织着痛苦的矛盾,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其作品的中心主题有: (1)表达对理想政治的热烈追求,如“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当然也有集中表现他追求和幻灭,希望和失望相交织的矛盾斗争的,如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只挂云帆济沧海。”还有部分诗歌表现出蔑视权贵、强烈反抗封建秩序与道德的叛逆精神,如“安能摧眉折腰侍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2)强烈要求摆脱羁绊,追求个性解放和精神自由。在其山水诗、游仙诗和饮酒诗中表现的最充分。 (3)还表现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同情,如,塞下曲六首则热情歌颂边疆将士抗敌御侮的战斗精神,是一组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但直接表现普通劳动人民生活的作品为数不多。 杜甫,比李白晚十一年,但是在唐由盛转衰,由统一走向割据的急剧转变的时代,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全过程,特别是后期动乱将其投进社会下层,使其体会到人民的痛苦,这便决定了他忧国忧民,沉郁顿挫的个性气质,其作品的中心主题有1)及时反映重大的政治事件和尖锐的社会矛盾,对统治阶级祸国殃民的种种罪行痛加诛伐。 (2)表达对劳动人民生活疾苦的同情。如表现统治阶级残酷压榨而造成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的三吏、三别,以及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所体现的为人风格。 (3)热爱祖国,为国家的盛衰而忧虑、感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透露的欣喜:“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方歌需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上洛阳。”以及春望对动乱国破的痛楚。 (4)其他的如寄托杜甫壮志未酬、英雄遗恨抱负的怀古诗蜀相;老年百病交加,穷困苦闷、孤独无奈的登高等。无一不反映出与李白截然不同的个性四、 了解诗人情感内心情感不同,笔下景物有别。这也毋庸质疑。我们举同一题材的两首诗比较即知:山 中 山 中 (王勃) (王维)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王勃的山中大概作于作者被贬斥后作客巴蜀期间,诗中充满“旅愁归思诗的前两句重在抒情,“悲”“念”二字,奠定全诗情感基调;后两句抓住秋天山中景物的特点“黄叶飞”,以景结情,加浓了他的悲怆色彩。王维的山中纯粹是一幅山水田园画:白石磷磷的小溪、鲜艳的红叶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