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郑春华的资料.doc_第1页
有关郑春华的资料.doc_第2页
有关郑春华的资料.doc_第3页
有关郑春华的资料.doc_第4页
有关郑春华的资料.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所认识的郑春华 我和郑春华的认识可以追溯到20世纪九十年代初,那时她已有大部的作品问世。我为她的一些作品插图,如贝加的樱桃班、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等。坚持写现实生活中的孩子是郑春华创作的主题。她在生活中寻找“有意味的东西”,找到了又平实地表现出来。她的“大头儿子”不是那种公认的白白胖胖的可爱儿童形象,而是皮肤微黑、稍胖、“皮肤下面的肉却是雪白”的孩子形象。她的小头爸爸也不是整天革命工作挺忙,回家只会教育孩子的父亲形象,而是个能与孩子做伴、又不乏精明和聪慧的理想化父亲形象。他们之间发生的故事被郑春华描述得真实而有趣,娓娓动人而闪着朴素的光辉。我想真诚才是最动人的,真诚地创作是一种艰苦的劳动,笔在进行中的无比静谧制造了完成后的喧嚣,反衬这种静谧的是各报刊争相发表、发行商匆匆赶赴的脚步以及影视媒体对改编权的争抢。为什么会成功?不要以为孩子浅陋无知,他们的灵性比成人高出百倍、通着天呐!大人们以为自己享有花钱的权利可以强迫阅读,对于堆在家中那种毫无生气又无才气的作品,孩子也有自己的权利,翻过去根本不看!郑春华的“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绘画版、文字版,一版再版,加上全国各地的盗版,累计印数达一百多万册。受到那么多孩子的喜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个中原因并不如她淡泊地说及“主要出了动画片”所能一言概括的。郑春华作品好还在于情景、人物感情、动态描绘的生动上。她的作品很有画面感,她的描写本身就提供给读者一个很切实的场面,为她的作品插图不用很费心去设置一个安排主体的场景,她作品中的主人公们永远和周围环境密不可分地联系着。景为人物而生动,人物为景而鲜活。她声称并不懂绘画,而场景的描述是这样错落有致、远近有别,真让你生疑。郑春华作品的落笔让你总能隐约感觉到那种儿童和儿童文学作家之间说不清、道不明的默契。她是领悟到了儿童文学作家安身立命的根本,童趣和烂漫想象联在一起表现。这是一种天赋,创作出游戏一样轻松阅读的作品;更是一种悟性,小鹿般轻盈跳跃的思维。她的作品因此而有生气,因此而有与众不同的特点,她用非常浅显的比喻和想象,明白而简约地告诉孩子她所要达到的意境和所要表达的道理。这种天赋好像和人的文学水平高低、学识渊博与否无关。看似妙笔生花的锦绣文章,看似逸笔草草的洒脱自如,后面有多少苦思冥想,多少一而再、再而三的精心构思,又有多少山穷水尽疑无路?可幸的是郑春华成功了,她被专家和公众同赏识,多少年孜孜不倦,心无旁骛的追求没有逝水东流,她的笔因找到了读者而更激情澎湃。像她的作品永远漫着丝丝袅袅的温情,人也永远透着美丽和自信不老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发表之初,引来了一番争议。“小头爸爸”这个称谓引发了“有损父道尊严”的意见。有人批评说:“小头爸爸,小孩子怎么能这样叫自己的爸爸呢?” 对此,郑春华有自己的理解:“儿童文学不能是单纯的说教,而要回归儿童,以平等、平和的心态为孩子们写作,让他们感到快乐。儿童文学的作者首先是进入儿童思维,而不是按照成人思维进行创作。童心是最宝贵的,应当精心呵护,而决不能拔苗助长。”“大头儿子”将读小学中高年级郑春华笑着坦言,“大头儿子”的原型就是自己学龄前时期的儿子,后来儿子逐渐长大,她又塑造了小学低年级学生“非常小子马鸣加”。现在,郑春华的儿子已经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了,她笔下的人物已跟不上儿子的年龄,不过同样也在长大。郑春华透露,目前她正在构思下一部作品一套有别于目前写实风格的校园小说,主人公是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也是个男孩,名字已经想好,叫做“米一”,可以看做是长大了的“大头儿子”或“马鸣加”。目前她还在做前期准备,她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孩子们在一起,聆听和感悟,从中寻找创作的灵感,并在适当的时候开始新的创作。她准备走进包玉刚学校的课堂,捕捉小学生的生活细节,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而后再开始写作。此前,为了写活马鸣加,郑春华经常到小学体验生活,曾在愚园路第一小学蹲点两周,与学生一起上课生活,一起游戏,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第一手资料。“马鸣加”出版前后,她又多次带着作品到小学,认真听取学生对于作品的感受。“蹲点的写作方式看似陈旧老套,但这是接近孩子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法。”少年儿童出版社副总编周晴也认为,儿童文学作家就应该“从孩子中来,到孩子中去”,这样写出的作品更容易得到孩子的欢迎。李小萌:现在很多小朋友都知道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这个作品,最开始这个作品在你心目中形成的时候,他们怎么用他们的这种外形的特点,来给他们起的名字呢? 郑春华:这就是源于生活,我儿子小的时候头特别大,特别大。有很多人看到他就是头特别大,身子很小,扛着一个头,就比例很失调的。那么我想可能这个名字,就是源于大头儿子,可能就是源于我自己的小孩,就取了这个名字,后来就要写一个爸爸,跟想他对应起来取一个名字,而且当时也觉得,如果叫爸爸小头爸爸,小孩会觉得很好玩,因为写作的时候总是要考虑小孩的一种兴趣点,兴奋点,一种幽默,那么就叫小头爸爸大头儿子。 李小萌:是不是因为这两个形体的特征概括出来,所以让孩子很容易的,跟他们亲近和记住。 郑春华:这很重要,我觉得幼儿文学当初有时候,你对人物的描写,他的描写跟成人是不一样的,他是一个大的一个东西,比如这个鼻子翘翘地的,耳朵大大的。你就是要这样描写,如果你去描写他的笑容什么的,像成人文学那样很细腻的话,对小孩来说,他没有兴趣的或者他记不住,所以一个形象上你比较抓住特点,小孩就比较容易记住。 李小萌:你的儿子现在已经上高中了,但是大头儿子还是一个几岁的小孩子没有跟你儿子一起长大? 郑春华:没有,没有长大。也有人提出过,但我觉得好像这是一个固定的文学形象,我还是不要它长大,就是这样子比较好,而且儿童是一代一代出生的,他们可以一代一代地看,一代一代地记住。如果长大了,我觉得这个也就跑掉了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郑春华膝下有一双儿女,抚育孩子的过程给她诸多灵感。 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是郑春华的成名作,如今“大头儿子”作品系列已经发行了两三百万册,创下了幼儿文学作品发行量的高峰。她由此也得了一个雅号:“大头儿子的妈妈”。 作品从年起动笔。当时每逢周末,夫妻俩都要带着平时全托的儿子出门痛痛快快地玩耍。父子俩的欢声笑语引发了郑春华的感动,作为出版社幼儿文学报的编辑,她曾接听过许多孩子来电话抱怨:“爸爸回家只知道看报纸。”“爸爸要看足球比赛,我就不能看动画片了。”“爸爸从来不跟我玩,不关心我。” 凭借着女性的敏感,郑春华深切体会到了孩子对父爱的渴望。她要用自己的笔,描绘一个理想父亲的形象。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由此开端,先在期刊上连载,然后又出单行本,接着又改编成动画片。这部作品洋溢着家庭生活的温馨,又带有女性的轻灵和幽默,同时还不失机智和生动。 有评论认为,郑春华写出了幼儿真正的天趣、童真,细腻地、传神地、好玩地刻绘出幼儿在现代家庭生活中的亲情和温情、成长与感动,以及同样可亲可爱、幽默快乐的成人形象。 儿童文学要回归儿童 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发表之初,引来了一番争议。“小头爸爸”这个称谓引发了“有损父道尊严”的意见。有人批评说:“小头爸爸,小孩子怎么能这样叫自己的爸爸呢?” 对此,郑春华有自己的理解:“儿童文学不能是单纯的说教,而要回归儿童,以平等、平和的心态为孩子们写作,让他们感到快乐。儿童文学的作者首先是进入儿童思维,而不是按照成人思维进行创作。童心是最宝贵的,应当精心呵护,而决不能拔苗助长。” “童心无国界”是郑春华常说的一句话。她曾随丈夫在波兰、德国生活了年。“在国外,放学以后满街的小孩子都在骑车、打球、玩耍,非常开心。我们中国的孩子这个时候正背着书包往家里赶,急着要做作业呢,中国孩子的负担太重了。” 因此,郑春华深切感受到儿童文学尤其是幼儿文学的责任。“儿童文学是孩子和文学的第一次接触。它的任务就是要让孩子们懂得什么是善良和美丽,充分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为他们今后全面发展打下一个好的基础。想象力是最可贵的,它影响到孩子长大成人后的创造力,许多学生成绩很好,但创新力贫乏,我认为这和他们童年时过早地失去想象力很有关系。” 目前,郑春华还在继续她的“大头儿子系列”创作,最近已经推出了“大头儿子和动物系列”。与此同时,郑春华还在积极从事儿歌创作。她告诉记者,目前儿歌创作并不景气,儿童文学期刊都不刊登儿童诗歌了,许多孩子记得的都是老儿歌。儿歌对于牙牙学语的幼儿熟悉母语和养成节奏感至关重要,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孩子们创作出琅琅上口的新儿歌。(冯源)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这本书特别好看,不仅是因为故事情节丰富多彩、趣味横生,而且还通过描写我们平常生活中发生的点点滴滴,说出了很多有教育意义的道理。 其中的一个故事一条香路讲的是:一天,围裙妈妈买完菜回家的路上,熟人都赞她胸前戴着的白兰花香,她回到家后,与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玩捉迷藏,大头儿子通过闻花的香味捉住了妈妈。几天后,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外出,看见许多盲童要拄着棍子或要靠大人搀扶走路,他们就想到了靠闻花香辨方向的办法帮助盲童。他们不但去买了能四季开花、发出香味的树种在盲童的门前,还教会了盲童用鼻子闻香味的办法认路。盲童们学会了这个认路的方法后,再也不用靠拄着棍子或由大人搀扶着上学了,他们可以自己高高兴兴地去学校。 小荷作文网 看了这个故事之后,我突然想亲自感受一下盲童们走路的感觉,就蒙上自己的眼睛走路,只见眼前漆黑一片,看不见任何东西,完全辨别不了方向,心里感到非常紧张和恐惧,深深地体会到了盲童们见不到光明的那种悲惨,觉得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对盲童们的帮助真是太大了。通过这个故事,我觉得应该向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学习,学习他们助人为乐的精神,看到别人有困难时,要想办法来帮助别人,这样幸福和快乐才能永远与我们在一起。 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读后感) 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这本书非常有趣,体现了大头儿子乐于帮助别人和爱动脑筋的习惯。比如说:秋千上的轮胎不见了,大头儿子就想出了警察的方法,按照轮胎滚动的“脚印”来寻找轮胎。有些眼睛看不见的小孩要上学,他们总是走错路,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就想出了一个方法来帮助他们,他们就在每个学校种上了不同的水果树,这样一来,那些孩子们就可以顺着自己学校的水果香味去上学,从此他们再也没有走错过。大头儿子的有趣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呢!这本书让我懂得了要乐于帮助别人和多动脑筋的道理,别人有困难时要乐于帮助别人,遇到难题时不要退缩,要动脑筋解决。非常小子马鸣加是我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郑春华的畅销儿童文学作品。这是她专为低年级学生创作的儿童生活故事。作品选取了一个个充满想象力和生活情趣、同时又贴近当下儿童生活的细节,塑造了一个聪明、机灵、顽皮、充满奇思妙想的小男生的形象,在以一份难得的童心充分体现童年时代纯粹快乐的同时,也以一份母亲的敏锐和爱心揭示了进入小学的儿童必须面临的不适应、不协调、不确定等种种成长中的“痛”。作家的责任和母爱情怀从郑春华的幼儿文学创作说开去在我看来,郑春华从事幼儿文学创作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除了外在的环境因素,更主要的是她的禀赋和努力。大家常谈起郑春华当过幼儿园老师,是的,但仅仅两年的这段经历,与其说是她积累了创作素材,不如说这段经历唤醒了她对自己生命中母性的切身体验,进而善用其文学天赋的才智,终于使她踏上文学之路。踏上文学之路的初始,她还是一个小姑娘,但她娟丽清秀的气质和对生活的敏锐感受,使她更加接近文学的情调。这个阶段,她以创作童话和儿歌小诗为主,这些短小的篇什,却充分显示了郑春华的创作风格,这就是清秀淡雅,意蕴悠长。那时候,我一次次阅读她的跟着夏夏的小黄叶。我的阅读,不是研究,不是评价,甚至也不是单纯的欣赏,而是感受那种情调。我已经忘记了我阅读的是一篇幼儿童话,我只是在感受着生命中弥足珍贵的友情,进而联想到亲情、爱情,以至于让我觉得,人生的价值就在于享受至爱亲情,那是我们生命的营养。时间过去了二十年,我仍然常常回忆起那时的感受。今天,我在这个郑春华作品研讨会上,重温多年前的阅读感受,如果提升到理性的认识上来看,我认为郑春华幼儿文学创作的可贵之处,是凸现了她以母性的生命体验为底色的艺术特色。阅读她的作品,常常让我心情欢快,意气欣欣。因为我已经感受到了作者在创作中展示着她母爱的情怀,同时也在享受着这种情怀。此后,她转入了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的创作。这是郑春华里程碑式的作品。用作者的话说,这部作品的问世,是她创作的“一次真正的觉醒”。这种“觉醒”,首先是自信心。这种自信心不是盲目的,它源于对生活阅历的积累,源于对文学创作的悟性,但对于郑春华来说,更重要的是对于自己心灵世界的艺术把握。作家的心灵世界永远回响着孩子的欢歌笑语,孩子和作家之间,永远有一种相互的期待。这一切,都是作家创作的动力,也是作家创作的灵感。我想,郑春华已意识到了这种相互的期待。就是在这种相互的期待中,郑春华开始了她的非常小子马鸣加的创作。这是她创作的又一次飞跃。她的飞跃,让我们更加看清楚了作者创作的一种姿态。我想起郑春华的一段往事:她在波兰,看到当地的孩子在晚霞中,在草地上自由嬉戏。她想起中国的孩子,在沉重的课业压力下,他们失去了真正的童年。这种反差,使她潸然泪下。这种姿态,表达了她对中国孩子的极大关爱,表达了她对儿童文学的绝大诚笃。在我看来,儿童文学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把真正的童年还给儿童。郑春华在她的非常小子马鸣加中,她将马鸣加们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都储之心底,深入思考,细细寻绎,抚爱不倦,流入笔端。马鸣加的故事,没有那种连峰叠浪般的大起大落,也没有那种戏谑搞笑的噱头;它像清澈见底的小溪缓缓地流着,这就是她这部新作的特色,这是细节的力量,是作家思考的力量。马鸣加的许多故事,无不是最平凡的故事,但又无不是最感人的故事。这些故事,有成长中的喜,也有成长中的忧,还有成长中的痛。但读了马鸣加的每一篇故事,都让我们的心宁静而自由,以便真切地感受,深入地思考。这种审美阅读的快感,与阅读曲折的情节、淋漓的嬉笑是不同的,它带给人的是绵长的感动和细密的思考。这种文学风格与我们称之为“快乐的文学”,绝对是并行不悖的。思考郑春华的创作历程,我看到了一位作家的责任、智慧和母性的光辉:她因母爱的光辉而使写作更加精致,她因写作的精致而使母爱更加智慧。郑春华的创作,特别是她的幼儿文学创作,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的。家庭生活郑春华膝下有一双儿女,抚育孩子的过程给她诸多灵感。 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是郑春华的成名作,如今“大头儿子”作品系列已经发行了两三百万册,创下了幼儿文学作品发行量的高峰。她由此也得了一个雅号:“大头儿子的妈妈”。 作品从1990年起动笔。当时每逢周末,夫妻俩都要带着平时全托的儿子出门痛痛快快地玩耍。父子俩的欢声笑语引发了郑春华的感动,作为出版社幼儿文学报的编辑,她曾接听过许多孩子来电话抱怨:“爸爸回家只知道看报纸。”“爸爸要看足球比赛,我就不能看动画片了。”“爸爸从来不跟我玩,不关心我。” 凭借着女性的敏感,郑春华深切体会到了孩子对父爱的渴望。她要用自己的笔,描绘一个理想父亲的形象。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由此开端,先在期刊上连载,然后又出单行本,接着又改编成动画片。这部作品洋溢着家庭生活的温馨,又带有女性的轻灵和幽默,同时还不失机智和生动。 有评论认为,郑春华写出了幼儿真正的天趣、童真,细腻地、传神地、好玩地刻绘出幼儿在现代家庭生活中的亲情和温情、成长与感动,以及同样可亲可爱、幽默快乐的成人形象。 作品发表后,很快得到了小读者的热烈欢迎。郑春华听说过一件趣事,一个小男孩气呼呼地对父亲说:“你再打我,我就不要你了,去找小头爸爸。” 在照顾女儿的时候,郑春华又返回儿歌创作领域。女儿喜欢看到摇篮边挂满气球,一首儿歌球球由此而生。 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发表之初,引来了一番争议。“小头爸爸”这个称谓引发了“有损父道尊严”的意见。有人批评说:“小头爸爸,小孩子怎么能这样叫自己的爸爸呢?” 对此,郑春华有自己的理解:“儿童文学不能是单纯的说教, 郑春华而要回归儿童,以平等、平和的心态为孩子们写作,让他们感到快乐。儿童文学的作者首先是进入儿童思维,而不是按照成人思维进行创作。童心是最宝贵的,应当精心呵护,而决不能拔苗助长。” “童心无国界”是郑春华常说的一句话。她曾随丈夫在波兰、德国生活了年。“在国外,放学以后满街的小孩子都在骑车、打球、玩耍,非常开心。我们中国的孩子这个时候正背着书包往家里赶,急着要做作业呢,中国孩子的负担太重了。” 因此,郑春华深切感受到儿童文学尤其是幼儿文学的责任。“儿童文学是孩子和文学的第一次接触。它的任务就是要让孩子们懂得什么是善良和美丽,充分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为他们今后全面发展打下一个好的基础。想象力是最可贵的,它影响到孩子长大成人后的创造力,许多学生成绩很好,但创新力贫乏,我认为这和他们童年时过早地失去想象力很有关系。” 目前,郑春华还在继续她的“大头儿子系列”创作,最近已经推出了“大头儿子和动物系列”。与此同时,郑春华还在积极从事儿歌创作。她告诉记者,目前儿歌创作并不景气, 儿童文学期刊都不刊登儿童诗歌了,许多孩子记得的都是老儿歌。儿歌对于牙牙学语的幼儿熟悉母语和养成节奏感至关重要,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孩子们创作出琅琅上口的新儿歌。郑春华有一支彩笔和一颗善感的心灵,自然如意地从常见的素材中提炼出逸趣横生的故事,从平淡的故事中翻出无限的波澜。托起天使的翅膀记幼儿文学作家郑春华新华网上海频道记者冯源5月28日报道:若把孩子比作天使,谁能托起天使的翅膀?在上海的少年儿童出版社,有一位年逾不惑的女编辑,23年来笔耕不辍,用文学为孩子营造着美丽的梦。她就是著名中青年儿童语言学作家郑春华。儿童诗集甜甜的托儿所、圆圆和圈圈,幼儿长篇故事紫罗兰幼儿园、贝加的樱桃班,156集系列动画片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佳作不断。4次荣获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奖,2次荣获陈伯吹儿童文学大奖,国家图书奖、国际儿童读物联盟“小松树”奖,宋庆龄儿童语言学奖、全国优秀少儿读 物奖、金鹰动画片大奖奖项累累。最近,郑春华又蝉联第三届和第四届上海市作家协会幼儿文学奖。用爱心体味童心这位女作家至今还保留着一个女孩子的爱好:洋娃娃。走进作家书房,记者在书柜上见到了一排可爱的洋娃娃。郑春华笑着说,以前她还亲自动手给洋娃娃缝衣服。如今市面上有不少洋娃娃专卖店,就不用自己动手了。郑春华1959年出生在一个回族家庭,小时候父母工作忙,她就与洋娃娃为伴。“小时候我就希望隔壁能来个小朋友,直到现在,我特别喜欢小孩子。”1979年,郑春华当上了一名托儿所保育员。这是很适合她的工作,“孩子们太可爱了,每天都能碰到许多有趣的事。”晚饭桌上,郑春华不停地和父母讲起一个个充满童趣的故事。郑春华的父亲郑成义是一位工人作家,他建议女儿把这些故事写下来。郑春华由此开始了创作之路。1980年,上海举办全市青年诗歌创作比赛。评委、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圣野欣喜地发现了唯一一首以儿童题材、儿童角度创作的诗歌小床。它的作者就是郑春华,而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单位同事的小儿子“贝贝”。贝贝想把小床换成大床,但是真到了换床的时候又舍不得地哭了。年轻的女诗人诗兴勃发:“小床,像洁净的睡莲,莲心就是宝宝”最终,这首充满爱心的诗作被评为比赛的一等奖。1981年,她调入少年儿童出版社担任编辑。在那里,郑春华得到了朱庆坪、鲁兵等一批老前辈的悉心指导。至今,她还保留着一个习惯,定期到幼儿园、托儿所呆上十天半个月,体味童心。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郑春华膝下有一双儿女,抚育孩子的过程给她以诸多灵感。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是郑春华的成名作,如今“大头儿子”作品系列已经发行了两三百万册,创下了幼儿文学作品发行量的高峰。她由此也得了一个雅号:“大头儿子的妈妈”。作品从1990年起动笔。当时每逢周末,夫妻俩都要带着平时全托的儿子出门痛痛快快地玩耍。父子俩的欢声笑语引发了郑春华的感动,作为出版社幼儿文学报的编辑,她曾接听过许多孩子来电话抱怨:“爸爸回家只知道看报纸。”“爸爸要看足球比赛,我就不能看动画片了。”“爸爸从来不跟我玩,不关心我。”凭借着女性的敏感,郑春华深切体会到了孩子对父爱的渴望。她要用自己的笔,描绘一个理想父亲的形象。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由此开端,先在期刊上连载,然后又出单行本,接着又改编成动画片。这部作品洋溢着家庭生活的温馨,又带有女性的轻灵和幽默,同时还不失机智和生动。有评论认为,郑春华写出了幼儿真正的天趣、童真,细腻地传神地好玩地刻绘幼儿在现代家庭生活中的亲情和温情、成长与感动,同时同样可亲可爱幽默快乐的成人形象。作品发表后,很快得到了小读者的热烈欢迎。郑春华听说过一件趣事,一个小男孩气呼呼地对父亲说:“你再打我,我就不要你了,去找小头爸爸。”在照顾女儿的时候,郑春华又返回儿歌创作领域。女儿喜欢看到摇篮边挂满气球,一首儿歌球球由此而生。儿童文学要回归儿童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发表之初,引来了一番争议。“小头爸爸”这个称谓引发了“有损父道尊严”的意见。有人批评说:“小头爸爸,小孩子怎么能这样叫自己的爸爸呢?!”对此,郑春华有自己的理解:“儿童文学不能是单纯的说教,而要回归儿童,以平等、平和的心态为孩子们写作,让他们感到快乐。儿童文学的作者首先是进入儿童思维,而不是按照成人思维进行创作。童心是最宝贵的,应当精心呵护,而决不能拔苗助长。”“童心无国界”,是郑春华常说的一句话。她曾随丈夫在波兰、德国生活了四年。“在国外,放学以后满街的小孩子都在骑车、打球、玩耍,非常开心。我们中国的孩子这个时候正背着书包往家里赶,急着要做作业呢,中国孩子的负担太重了。”因此,郑春华深切感受到儿童文学尤其是幼儿文学的责任。“儿童文学是孩子和文学的第一次接触。它的任务就是要让孩子们懂得什么是善良和美丽,充分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为他们今后全面发展打下一个好的基础。想象力是最可贵的,它影响到孩子长大成人后的创造力,许多学生成绩很好,但创新力贫乏,我认为这和他们童年时过早地失去想象力是很有关系。”目前,郑春华还在继续她的“大头儿子系列”创作,最近已经推出了“大头儿子和动物系列”。与此同时,郑春华还在积极从事儿歌创作。她告诉记者,目前儿歌创作并不景气,儿童文学期刊都不刊登儿童诗歌了,许多孩子记得的都是老儿歌。儿歌对于牙牙学语的幼儿熟悉母语和养成节奏感至关重要,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孩子们创作出琅琅上口的新儿歌。在郑春华的童话作品中,我们能感觉到作家将自己的心和孩子的心融合,并且按照孩子的心跳节奏一起律动。她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把成人的规则,彻底地用到孩子的世界里,这会让孩子形成一种什么样的世界观?”当然,用孩子的眼光和心灵去打量、触碰世界,并不是孩子气,也跟幼稚无关。他代表一颗开放的心,像孩童一样单纯、信任,不抱成见,不被狭窄的视野束缚,是一种天真的本质。“郑春华童话珍藏版”丛书有注音,知名插画家沈苑苑的插图传神地将郑春华童话的韵味呈现出来,综合提升了整套图书的审美品位。郑春华,女,1959年生,浙江淳安人,回族。中国作协会员。高中毕业曾去过农场,当过保育员。1980年开始儿童文学创作。1981年调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当编辑。后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出版有儿童诗集甜甜的托儿所、小豆芽芽、圆圆和圈圈。中篇小说紫罗兰幼儿园,童话集郑春华童话等。其代表作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多年畅销,已成为中国优秀原创儿童文学最典型的代表作品之一,由它改编的同名动画片风靡全国,深受孩子们喜爱。人生经历1959年出生在一个回族家庭,小时候父母工作忙,她就与洋娃 娃为伴,“那时我就希望隔壁能来个小朋友,直到现在,我特别喜欢小孩子。”1979年,郑春华当上了一名托儿所保育员,这是很适合她的工作。“孩子们太可爱了,每天都能碰到许多有趣的事。”晚饭桌上,郑春华不停地给父母讲起一个个充满童趣的故事。郑春华的父亲郑成义是一位工人作家,他建议女儿把这些故事写下来。郑春华由此开始了创作之路。 家庭生活郑春华膝下有一双儿女,抚育孩子的过程给她诸多灵感。 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是郑春华的成名作,如今“大头儿子”作品系列已经发行了两三百万册,创下了幼儿文学作品发行量的高峰。她由此也得了一个雅号:“大头儿子的妈妈”。 作品从1990年起动笔。当时每逢周末,夫妻俩都要带着平时全托的儿子出门痛痛快快地玩耍。父子俩的欢声笑语引发了郑春华的感动,作为出版社幼儿文学报的编辑,她曾接听过许多孩子来电话抱怨:“爸爸回家只知道看报纸。”“爸爸要看足球比赛,我就不能看动画片了。”“爸爸从来不跟我玩,不关心我。” 凭借着女性的敏感,郑春华深切体会到了孩子对父爱的渴望。她要用自己的笔,描绘一个理想父亲的形象。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由此开端,先在期刊上连载,然后又出单行本,接着又改编成动画片。这部作品洋溢着家庭生活的温馨,又带有女性的轻灵和幽默,同时还不失机智和生动。 有评论认为,郑春华写出了幼儿真正的天趣、童真,细腻地、传神地、好玩地刻绘出幼儿在现代家庭生活中的亲情和温情、成长与感动,以及同样可亲可爱、幽默快乐的成人形象。 作品发表后,很快得到了小读者的热烈欢迎。郑春华听说过一件趣事,一个小男孩气呼呼地对父亲说:“你再打我,我就不要你了,去找小头爸爸。” 在照顾女儿的时候,郑春华又返回儿歌创作领域。女儿喜欢看到摇篮边挂满气球,一首儿歌球球由此而生。 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发表之初,引来了一番争议。“小头爸爸”这个称谓引发了“有损父道尊严”的意见。有人批评说:“小头爸爸,小孩子怎么能这样叫自己的爸爸呢?” 对此,郑春华有自己的理解:“儿童文学不能是单纯的说教, 而要回归儿童,以平等、平和的心态为孩子们写作,让他们感到快乐。儿童文学的作者首先是进入儿童思维,而不是按照成人思维进行创作。童心是最宝贵的,应当精心呵护,而决不能拔苗助长。” “童心无国界”是郑春华常说的一句话。她曾随丈夫在波兰、德国生活了年。“在国外,放学以后满街的小孩子都在骑车、打球、玩耍,非常开心。我们中国的孩子这个时候正背着书包往家里赶,急着要做作业呢,中国孩子的负担太重了。” 因此,郑春华深切感受到儿童文学尤其是幼儿文学的责任。“儿童文学是孩子和文学的第一次接触。它的任务就是要让孩子们懂得什么是善良和美丽,充分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为他们今后全面发展打下一个好的基础。想象力是最可贵的,它影响到孩子长大成人后的创造力,许多学生成绩很好,但创新力贫乏,我认为这和他们童年时过早地失去想象力很有关系。” 目前,郑春华还在继续她的“大头儿子系列”创作,最近已经推出了“大头儿子和动物系列”。与此同时,郑春华还在积极从事儿歌创作。她告诉记者,目前儿歌创作并不景气, 儿童文学期刊都不刊登儿童诗歌了,许多孩子记得的都是老儿歌。儿歌对于牙牙学语的幼儿熟悉母语和养成节奏感至关重要,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孩子们创作出琅琅上口的新儿歌。 成功之道其一,保持宽松、愉悦的创作心态。创作需要情绪,需要激情,从事幼儿文学创作,更要有一份好心情。郑春华十分珍惜童年生活对自己的馈赠,始终保持纯真的童心,“保持了小时候玩洋娃娃的心情进行儿童文学写作”。自己沉浸在快乐、感动之中,写出的作品也才有可能让孩子快乐、感动。其二,努力做生活的有心人,孩子的贴心人。郑春华生花之笔描写的都是孩子们当下平平常常的、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她的优势和本领在于:善于从平凡琐细的生活中发现美、诗意和情趣;善于捕捉生动的、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又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良好素质,准确细致地把握孩子的内心世界、感情世界。这样写出的作品就能贴近孩子心灵,让他们感动。 其三,在艺术品格上有着独特的追求。郑春华认定幼儿文学是一种充满爱心和快乐的文学。从她的作品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她执着地追求爱心、智慧、诗意的交织,想像、趣味、幽默的融合。在充满阳光的生活气息和妙趣横生、想像奇妙的儿童天地里,让读者领略到浓浓的父子情、母子情、师生情和动人心弦的友情。 其四,十分讲究浅语艺术。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儿童文学尤其是低幼文学,则是浅语的艺术。无论是写童话、故事还是小说,郑春华的文字都单纯明快,质朴平实,明白浅显,在生活化、口语化上可说是达到无懈可击的程度。她又是一位出色的儿童诗人,遣词造句,一向注意韵脚、音节,富有音乐性、节奏感,读来琅琅上口,娓娓动听,因而易于为孩子所接受和喜爱。 代表作品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系列书累计印数近300万册,156集同名动画片在多家电视台热播;有这么一件趣事,曾有个小男孩气呼呼地对父亲说:“你再打我,我就不要你了,去找小头爸爸。” 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的创作灵感确实源自这位女作家的大脑袋儿子。而“大头儿子的妈妈”也成了作家郑春华的代名词。 非常小子马鸣加马鸣加和匿名信是“大头儿子”升级版,窗边的小豆豆男生版。本书包括马妈归壁橱里的玩具胆小鬼将军匿名信马氏牛顿等十个故事。是有关男孩马鸣加的学校生活的系列故事。作家用细致的笔触,为我们讲述了马鸣加的学校生活和成长经历。一个个小故事贴近孩子们的理解,写出了孩子们的心思。故事富有情趣,充溢其中的更是一种真正的幽默和轻巧。甜甜的托儿所儿童诗集圆圆和圈圈儿童诗集,获上海儿童文学园丁奖。大头儿子和动物的故事幼儿长篇故事贝加的樱桃班幼儿长篇故事紫罗兰幼儿园幼儿长篇故事,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所获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