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如诗如画的哲学课堂.doc_第1页
营造如诗如画的哲学课堂.doc_第2页
营造如诗如画的哲学课堂.doc_第3页
营造如诗如画的哲学课堂.doc_第4页
营造如诗如画的哲学课堂.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营造如诗如画的哲学课堂楚雄 紫溪中学 王彩萍摘要:新课程改革给政治课带来了新的教学观念,在高中政治哲学课教学中,如果能恰当地运用一些历代的诗词、充满哲理的歌词、趣味盎然的哲理故事、精辟简洁的成语、俗语、名人名言,不仅可以营造如诗如画的哲学课堂,还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素养和品位,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关键词:诗词 哲理故事 歌词 成语 俗语 名人名言 诗意我国易经中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思是形体之下的是具体事物,而超越有形实体的是一种抽象、玄妙、深奥的道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把哲学称为形而上学取的就是这个意思。在中国哲学史上,一般称哲学为“玄学”。而目前,高二年级思想政治课讲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生刚接触哲学时,也会产生“深奥、枯燥、难懂”的感觉。缺乏趣味是学习的大敌,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也是长期困扰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个难题,新课程改革给政治课带来了新的教学观念,提出“跳出学科看教学,避免学科的分类割裂知识的广泛联系,造成学生认识的僵化和局限,妨碍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协调发展。”因此,我认为,在高中政治哲学课教学中,如果能恰当地运用一些历代的诗词、充满哲理的歌词、趣味盎然的哲理故事、精辟简洁的成语、俗语、名人名言,不仅可以营造如诗如画的哲学课堂,还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扩充学生的智慧,让学生感悟知识之美,陶冶情操,提升学生的素养和品位,使学生体验激情和精彩、理性与智慧,自由和奔放,诙谐和灵动。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爱智慧”的学科。一、 应用诗词的哲理韵味,使课堂富有诗意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中国历代的哲理诗句,凭其思想性和艺术性给人们以智慧的启发,包含着人生的真谛、万物的奥秘、自然的规律等,熠熠闪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哲学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诗人寒山石在一首诗中写道:“人类有一棵常青的智慧之树,那就是哲学;诗就是这棵智慧之树上盛开的花朵。哲学深入人生,深入到社会,深入到大自然, 深入到人的思想内心,诗同样无所不在。哲学是含蓄的诗,诗是形象的哲学,哲学是人类智慧的诗章,诗是人类思维的灿烂花朵。哲学不是玄学,哲学是一汪清泉;诗不是精神贵族的饮料,诗是大众的面包。”可见,诗词与哲学有着多么默契的天然联系,将诗词运用到哲学教学中去,定能使课堂教学引人入胜。如:在讲解“整体与部分的辨证关系原理”时,我引用“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首诗,在学生眼前呈现出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在欣赏优美诗句的同时感受哲思之美。在学习“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时,我列举南北朝诗人的五言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其中,“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佳句哲理深刻,噪与静,鸣与幽,既对立又统一,两者不可分割。惟有夏日蝉噪,方知风声松涛俱息,才显得山林更幽深。以蝉噪衬托林静,用鸟鸣显现山幽,动中写静,充满生气。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时,引入诗句:“依依袅袅复青青,勾引春风无限情。白雪花繁空扑地,绿丝条弱不胜莺。”借助柳树在不同季节里的不同景象,体会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在讲解“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时,可引入现代诗人卞之琳的断章中有“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的诗句。诗中的“你”既是看风景的人,又是被看的风景;既被装饰,也装饰了别人。通过这清新、俊逸的诗句,让学生置身于浓浓的诗情画意中,就能十分形象地理解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哲学道理。又如,在学习“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这一哲理,分析其方法论时,我引用了冰心的繁星的几句诗:嫩嫩的芽儿,和青年说:“发展你自己!”淡白的花儿,和青年说:“贡献你自己!”深红的果儿,和青年说:“牺牲你自己!”诗中的“芽儿、花儿、果儿”喻示着人生的不同阶段,不同阶段的人生有着不同的特点和作用,所以人生的不同阶段需要做的事情也不同。这包括确立的人生理想、人生态度、努力程度等的不同。通过分析,深刻理解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在分析“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的哲学道理时,我引入了“蔷薇花总是有刺的”的几句诗:我相信,天上可爱的天使,她们也决不会没有瑕疵。天幕上最光洁的星辰,要是伤了风,也会附入凡尘。最好的苹果酒常带着木桶的味道,太阳里也会有黑点看到。通过对诗句的朗读、分析,让学生明白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的矛盾分析方法。总之,把抽象的哲理融入到诗词歌赋中,可以大大提高哲学课的趣味性,引起学生思维的撞击,让学生发现哲思之美。二、 借用哲理故事,抛砖引玉,创设优美的情景马克思说:“思维着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人的诗意和灵动就在于人能思考,能用思维的眼睛观察世界、探索世界,揭示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在哲学课教学中,精选一些哲理故事,可以让学生在情趣盎然的情境中积极地思考,主动地掌握知识、增强能力,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例如,在讲解“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时,我给学生讲了一个“阿凡提染布”的故事:阿凡提开了一个染坊,给乡亲们染布,巴依见大家都夸阿凡提的布染得好,十分嫉妒,想要刁难他一下。一天,巴依拿着一匹布,来找阿凡提:“听说你的布染得好,请你给我染一匹布,染的颜色,不是红色,不是绿色,不是黄色,也不是蓝色,不是紫色,不是黑色,也不是世界上一切所能见到的颜色。”阿凡提爽快地答应下来。巴依问何时取货,阿凡提说:“请你在这一天来取,既不是星期一,也不是星期二,既不是星期三,也不是星期四不是一个星期七天中的任何一天。”巴依只好灰溜溜地走了。讲完故事,让学生分析,这一故事体现了什么哲理,得出结论: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颜色”作为矛盾的共性,存在于红、黄、蓝、白等具体颜色(矛盾个性)之中,离开了各种具体颜色的矛盾个性,也就没有“颜色”这一共性了。阿凡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割裂日期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挫败了对方。又如,在学习“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这一内容时,我讲解载于清朝方飞鸿的广谈助一书中的小故事:东家的岳母死了,全家准备前去祭奠,出行之前请私塾先生撰写一篇祭文。私塾先生糊里糊涂,按照古书抄了一篇祭奠岳父的文章,交给了东家,东家的人看出祭文的错误,责怪私塾先生,这位私塾先生固执地说“古书上写的都是刊订过的,怎么会错呢?只怕是他家死错人了吧!”学生听后都哄笑起来,既而更深刻地理解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从书本上个别词句出发是十分错误的,要从客观实际出发。这样,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掌握了知识。三、 乘着歌声的翅膀,在歌词的哲理中寻觅诗意音乐是一种特殊的信息符号,是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情感语言,对人的感知活动有调节和支配作用。鲍达列夫曾经说过:“音乐以不可思议的形式激发人的精神和体力。”学生大都喜欢流行歌曲,而有些歌词就是哲学课文语言的艺术化。把旋律优美的歌曲引进哲学课堂,可以帮助学生富有感情地理解哲学理论,从中“悟”出教师要“讲”的知识,使教学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更能吸引学生,改善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倾向性;而且能架起一座学科间沟通的桥梁,体现了哲学常识课教学应有的开放性和兼容性,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和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要求。例如:在学习“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这一内容时,可播放歌曲山不转水转:“山不转那水在转,水不转那云在转,云不转那风在转,风不转那人也转”使学生理解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万事万物都处在运动、变化、发展之中。为了使学生真切地理解“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这一原理,可带领学生回顾真心英雄这首歌:“把握生命里的每一分钟,全力以赴我们心中的梦,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通过调动学生的情绪,理解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体会面对人生的挫折、痛苦的重要。又如,在学习人生观、价值观部分“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辨证关系原理”时,可借助歌曲众人划桨开大船:“一支竹篙哎,难渡汪洋海,众人划桨哟,开动大帆船,一棵小树哎,弱不禁风雨,百里森林哟,并肩耐岁寒”通过富有哲理的歌词,让学生明确“个人与社会相比较,社会起着根本的、决定作用。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有机地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个人与社会是辨证统一的”。在学习历史唯物主义部分“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原理时,我播放著名的国际歌,随着浑厚的男中音,不朽的歌词传入学生耳中:“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既而引导学生,从这首歌词中我们可以看到:是广大人民群众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特别是国际歌这个精神财富就是由欧仁鲍狄埃和比尔狄盖特两位工人创造的),是广大人民群众推动了历史的进步,人民群众是人类进行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进行科学实验的主体。就这样,学习中融进了音乐,音乐成了非常宝贵的教学工具,抽象的思想教育变成了可闻可感的歌声。因为有了音乐的参与,学生们不仅掌握了知识点,而且有了深刻的情感体验,歌声引领学生走进了知识的殿堂,也使我们的哲学课如一首好歌,弥漫着诗情画意。四、 运用简洁精辟的成语、俗语、名言名句,让新颖别致的教学溢满诗意 成语、俗语是我国民族语言的璀璨珠玑,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以极其精练的语言,蕴藏着十分深刻的思想内容。许多中外名言名句,它们文字优美、立意新颖、寓意深刻,在哲学教学中,如果能结合教材知识,巧妙运用言简意赅、琅琅上口的成语、俗语、名言名句,定能使课堂教学耳目一新,让学生回味无穷,激发学生的灵感,增强学生对哲理的感性体悟,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在讲解“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时,可引用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讲解“要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时,可引用成语“鞭辟入里”“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在学习“要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时,引用俗语“吹笛要吹在眼上,打鼓要打在点上”“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而在分析“要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时,引用俗语“荷花好看,也要绿叶扶持”“一个篱笆三根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抽象、难懂的道理。在学习“从实际出发,首先要从自己的客观实际出发”这一方法论要求时,我引用名句:“你最好接受自己的长相。你是骆驼,就不要去唱苍鹰的歌,骆驼照样充满魅力。”在理解“意识具有能动性”“应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的哲学道理时,我引用古希腊哲人的一句名言:“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要点燃的火把。”在分析“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时,我引用马克思的名言:“假如没有小偷,锁会达到今天这样完善吗?假如没有假钞票,钞票的制造会这样精美吗?”在马克思看来,锁的制造日臻完善,钞票的印刷日臻精美,应该到事物的反面去寻找答案,因为事物是对立统一的。在分析“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时,我引用增广贤文中的名句“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还可引用著名作家姚雪垠的名言:“耐得寂寞,才能不寂寞;耐不得寂寞,偏偏寂寞”。这样,借助一些精练优美,蕴涵智慧,发人深省的名言佳句,能把深奥的哲学概念和原理说得浅显易懂,可使政治课堂充满趣味,饱含情味,令人回味,使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思想趋于深刻,心灵得以飞翔,使师生诗意地栖居于课堂之上,使政治课变得如诗般美丽。泰戈尔说:“那使鹅卵石趋于完美的,不是锤的敲打,乃是水的轻歌曼舞。”的确,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育应该是一棵树摇动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