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志然城市化发展和古城保护生态化的建议.doc_第1页
郑志然城市化发展和古城保护生态化的建议.doc_第2页
郑志然城市化发展和古城保护生态化的建议.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郑志然:城市化发展和古城保护生态化的建议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对于苏州这一座具有2500多年的历史文化名城来说,如何摆正经济快速增长和古城、吴文化保护的位置,保持城市文化的特色,是我们面临的一道十分重要的课题。本人近年来通过创办苏州古建网,对苏州文化历史作了较为全面的研究,愈发对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感情真切。当前,我们在城市化、基本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要从四维角度看苏州,才能真正读懂苏州,正确处理传承和发展、文化和经济的关系,沿着历史的脉络,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遵循科学发展,走出一条新路。这四维角度是:一、要站在中华文明的高度来看苏州历史文化资源的生态化保护。从3000年前泰伯奔吴,带来了华夏文明的中原先进文化。继而吴王阖闾春秋争霸,后经两汉、晋、唐的发展,特别是明清期间,地处太湖之滨的苏州发展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心,成为吴文化的发祥地,也是状元之乡,上到儒林士大夫文化的书画诗词,下到市井文化中的手工艺都达到了引领全国的地位,这一直影响了几个世纪。而遍布于古城内的古典园林和私家宅第,则综合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艺术、历史、哲学、园林建筑学等多门学科的实物载体,大多还保留至今,其中古典园林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这是周边任何一座城市、任何一种地域文化都无法与此比拟的。这些深厚的文化历史资源不仅属于苏州,还是属于全国,属于全民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典范,代表了东方城市文明。在更大意义上是属于全人类的。我们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要十分用心的传承、保护和发扬她,而丝毫没有理由破坏她,如果在当前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增长中不能保护、传承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历史生态,那就会对历史、对人类文明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二、要从历史传承的角度看苏州发展决策的生态化延续。我们看待苏州不仅要往前追溯历史,看到吴文化的形成,看到苏州历史上先贤们的大智大勇,如伍子胥奉吴王之命建阖闾大城,春申君兴修水利,白居易疏浚开掘山塘河,范仲淹舍宅地建文庙府学开创了中国古代官学先河等,无数的志士贤人在苏州建立了丰功伟绩,造福后人,让我们享用到现在;我们还要向后看,我们今天在城市化进程中做的经济发展战略、建设工程项目,不仅要经得起当下的考量,还要站在100年、500年、1000年后的后人角度来评论功过是非,确保苏州发展的生态可持续。这样才能在决策时秉承对历史负责的精神,前对得起古人,后对得起来者。三、要以历史文化资源不可再生的角度看苏州文明提升的生态化延续。我们在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进程中,党中央一直要求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引领,这就是要以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按照事物的客观规律来决策。对于苏州这样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在地下没有金矿、煤矿,只有几千年来前人留下的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且苏州历来是一个包容的城市,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各地区的文化与吴文化长期交融,没有把吴文化异化,反而丰富和发展了吴文化。这证明了两个方面问题:(一)吴文化的优秀和魅力得到了外来文化的认同;(二)吴文化的根基深厚,少量局部的外来文化无法异化她,反而被吴文化吸收,丰富发展了吴文化。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念,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量和度。吴文化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有一定的量和度,绝不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在千百年来的吴文化发展进程中,外来文化的量不足以侵蚀、异化吴文化,故只能被吴文化同化。而且,从晋代始,特别是北宋末,宋室南迁,大批北方王室贵族、士大夫来到苏州及太湖之滨东西山定居,直至明清时期,退隐官僚、全国各地富商来苏经商最后也移民苏州,他们都带来了各地优秀的文化和财富,不仅没有异化吴文化,反而是充实、丰富、发展了吴文化。笔者把吴文化和苏州这块风水宝地的魅力归结为三句话,叫作:留得住人,静得下心,做得出事。而在当前的城市化进程中,随着户籍制度的改革,城市经济发展的十几年中,外来人口快速增长,已超过了本市常住人口总数。伴随着外来人口进入市区,住进大街小巷的古建筑,一些不文明习掼也被带入古城区,其数量之多,对吴文化的冲击之大,很难在短时间接纳、消化。譬如一些把姑苏小巷内的古建筑当成群居场所,巷内任意开店卖小吃、大排档、蔬菜,收售废品,沿街晾晒衣物等,让城管人员管不胜管。这些现象的存在,已完全打破了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原有的古城韵味。在古城区某些街巷、集市地段,如吴趋坊口,及一些城乡结合部,已泛滥成农村乡镇的集市的脏、乱、差环境。甚至有一阵平江路也变成了地摊小贩街。后经市民们的联合呼吁,相关部门加强整治管理,现在才有所好转。城市化发展进程,推动城乡一体化,是要把先进发达地区的城市文明推广、渗透到农村,而不是让农村落后的、不文明陋习带进并滞留在城市。特别是对于苏州这样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在当今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这些新的冲击,如果不能引起高层决策者的重视,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那么过几十年再恢复,恐怕为时已晚,积重难返。苏州的历史文化资源再丰富也是有限的,而且不可再生、复制、无节制取用。这里关键恰在苏州文明生态的可持续。四、要深入古城区的街巷微观看苏州文脉的生态化延续。要真正了解苏州,读懂苏州,不能仅看到苏州的古典园林精美,新区和园区的高楼大厦漂亮,还要深入到苏州小巷深处的古宅内部。苏州古城区河街并行的双棋盘式格局是苏州古城的特有风貌,而星罗棋布镶嵌在其中的古建筑则是棋子,两者相辅相成,构成了姑苏古城风貌的格局,在这里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遗蕴。但建国以来的社会经济发展和近十多年的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原居民购置了商品房搬到古城区外,而把古民居租赁给了外来务工人员,难免使这些古建筑和古街古巷受到一场新的冲击。前些年,由于租居者缺乏古建筑保护意识,动用明火造成古建筑房毁人亡的恶性事故时有发生。在城市化发展中,对于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该如何应对这些新问题、新矛盾?倘若我们不深入到古街古巷、古宅内部去深入发现这些城市化进程中的新问题、新矛盾,而放任自流,疏于管理,不作应对,长此以往将会对苏州古城和吴文化造成无法挽回的不可估量的损失。本人作为一名世代苏州人,几十年来一直在城市建设行业工作,对苏州有深厚的感情,特别是近10年来致力于苏州古城和古建筑保护,深刻地认识到,要真正认识苏州,读懂苏州,只有从上述四维角度看苏州,才能全面的、历史的、科学的、由表及里的去看待苏州,才能摆正古城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才能沿着苏州城市发展的脉络,坚持发展的协调性、持续性。为此提出三点建议,供市委、市政府领导在决策中参考:1、在20082020年苏州市总体规划中,提出了苏州市到2020年规划人口是1200万人。而苏州全市最大的人口饱和度是16001700万人,而在2011年官方公布的常住人口就超过了1250万人,在未来的78年中,苏州人口预计还会有较快的增长,特别现在新进城的外来人员大都还是青壮年生育高峰期,有的还生育二胎,苏州人口的提前超负荷,特别是古城区居住人口、交通人满为患,以及医疗、读书、治安、城管、住房等等,对古城保护带来巨大的压力,在城市化进程中,苏州城市原有资源再丰富,也无法承载来自全国各地过量的新移民,吴文化资源再丰富在短期内也无法同化过量的外来文化,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故在未来的保护和发展中,希望政府领导从现在起就要高度重视人口增长问题,未来的一、二十年中,苏州还会有一个人口快速膨胀的高峰期,在人口控制上特别是古城区应尽快拿出举措。否则,到人口问题突然爆发了再去想办法解决已为时过晚。最终必将拖累经济的发展成果。2、古城区古建筑保护中对现有公房管理制度和古建筑动迁居民要立法、要改革。现在古城区成立了姑苏区,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整治保护也启动了两年多,已遇到了不少难点。关键在公房管理制度上要改革,对古城区外来人员居住要有措施控制并计划外迁,对古建筑搬迁原居民,有偿回购使用权,要制定地方性法规,使苏州古城、古建筑保护动迁原居民有法可依。3、太湖是我们的母亲湖,几千年来孕育了吴文化,孕育了一代代苏州人,因为有了她,使苏州人杰地灵、人文荟萃、举世瞩目。太湖生态资源是千百年来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在保护古城、保护吴文化的同时也要坚决保护好太湖生态旅游资源。近几年来,往金庭镇去的太湖西线沿岸已开发完了,往东渚去的科技城规划完了,但开发还未结束,现在又规划开发东太湖沿线。开发中如何保护好太湖生态资源?关系美丽太湖的自然风光和生态平衡。亟待作为苏州发展的生命线来研究并尽早出台科学规划和强硬措施。今年一月份连续的严重雾霾天气,从北到东南沿海城市天空全部被雾霾持续污染长达26天,对空气质量、环境、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据专家分析及官方批露,这雾霾天气PM2.5严重超标的污染物主要来自工业排放、汽车尾气和燃煤发电。其原因很明显,是近十多年来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中环境保护意识、措施和监管都严重滞后所造成的。苏州的自然环境自古以来以山青水秀,风景秀丽著称,而在前两年已发生过雾霾天气,实际上是大自然已向我们发出了预警。在这一次雾霾污染期中,苏州也并未幸免遇难。在一月份雾霾污染PM2.5超标也达26天。笔者在雾霾污染时特地到太湖边上东山观察天气状况,遗憾的是,东山的青山绿水也笼罩在一片雾霾之中。2500多年的苏州古城,先人留下了优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