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学铃声才是好声音-5.doc_第1页
放学铃声才是好声音-5.doc_第2页
放学铃声才是好声音-5.doc_第3页
放学铃声才是好声音-5.doc_第4页
放学铃声才是好声音-5.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时间:11月3日 集体学习领学人:李同庚发布时间:2013年10月31日韦清 “放学铃声才是好声音”,是正读初二的儿子最近的QQ签名。显然,他是由“中国好声音”而触发到了自己内心的渴盼,想到了放学铃声,流露出对课堂的厌烦、恐惧、无奈和对课堂的急于逃离心态。这说明,课堂已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了严重伤害,课堂成了学生最不想去的场所,老师成了学生最不想见的人。如果让当代的学生去写谁是最可爱的人这样一篇作文,恐怕没有几个学生能想到老师。这是教师的悲剧,更是中国教育的悲剧。 从上课铃响就盼着下课的学生不在少数。这是教育的基本现状。可是,面对这样的现状,有多少老师肯坦诚地承认?有又多少老师肯努力地调整自己,使自己适应学生,让学生接纳,让学生喜欢呢?多年来,某些教师信奉的是:“我是老师,做学生的就应听老师的;学生就要适应老师,谁不适应,那是学生个人的事,老师可顾不了那么多。”这样的教师断然是不会考虑学生的感受的。教师似乎以不变应万变。为什么新课改搞了十几年,抱残守缺的教师大有人在?根源就在这里。很多教师不肯认真反思自己的不足,不敢正视自我,不正视现实,只会找学生的缺点,只会抱怨、指责学生。教师越保守,眼里的好学生就越少,学生的优点就越少,而学生就越反感,就越不愿意上他的课。师生关系不融洽,教学成绩就一塌糊涂。 现在,年轻教师普遍使用多媒体上课。声、光、电的课堂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调动了学生的注意力。如果不是这些外在的包装,年轻教师的课也不一定让学生喜欢。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不一定学到什么学识,也不一定养成什么好的习惯。这样的课堂仅仅是热闹而已,对学生的素养提升不一定管用。这等于浪费了学生的美好时光。 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喜欢教师,喜欢教师的课堂,在课堂上不感到压抑、憋闷、难受呢?唯一的方法就是教师要不断研究学生,不断调整自己,不断变换个人的面孔,不断改进教法,不断在课堂上出示使学生感兴趣的东西,让学生当课堂的主角,使学生愿意学习,愿意留在课堂,从而彻底改变课堂沉闷的气氛。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是愉快的,他们的感受是一节课不知不觉就结束了,他们会认为“上课铃声才是好声音”。 做让学生喜欢的教师,打造让学生喜欢的课堂。这是教师应有的自觉,也应该是教师的工作常态。问题很简单:只要你改变一点点,就会给学生以喜悦,就会赢得学生赞同的眼神,就会博得喝彩和掌声。你不断地改变,一天改变一点,日积月累,就会留下探索者的痕迹。这样,你走过的路就成了改革者之路。教育改革是渐进的,改革的动力不是来自上级和外界,而是来自教师自己。心里装着学生的教师,一定会找到适合学生的教育方式。教师要不断地剔除掉一些积习,承受一定的痛苦。 我很赞赏台湾李雅卿的“种耔学苑”。她竭力“寻找教育的自由山谷”,探索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她的理想是,让更多的孩子“在不为难别人也不委屈自己的情况下,找到一条出路,好好活着”。她期盼,每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都能做“最好的自己”。她是心中有大爱大善的人,她也是大美之人。不管她是否能够找到那条“自由山谷”,但只要敢于寻找就找到了拯救学生的方向。 现在,可怕的是很多教师还处于“师本位”状态,且自我感觉良好。“师本位”就是学生的大敌啊!“师本位”掩盖了教师的缺陷,助长了教师的恶习,阻碍了师生的交流,侵害了学生的权益,伤害了学生的身心,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做个杂家发布时间:2013年10月30日陈培瑞 记得十年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刚刚拉开序幕的时候,许多学术界的浪漫之人热衷于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设计角色。例如,要求教师做教育教学特别是新课改的探求者,做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指导者,做与同事及学生互相学习、共同发展的合作者,做经常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的自省者,做不断“充电”的学习者,做知识广博,研究能力强,富有教学智慧、教学个性的教育者。做到这“六者”,对广大中小学教师来讲,其要求已经够高了。许多人想做到“一者”、“两者”,也够他们努力一阵子了。但在“六者”之上又迅速升级,诸如,让中小学教师做什么“学者型”教师啦,做“专家型”教师啦,做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啦。许多人为教师设计形象,犹如化妆师为京剧演员设计脸谱和行头,生、净、旦、末、丑,一应俱全,臻于完美。十多年过去了,笔者寻寻觅觅,大声呼喊:“学者型、专家型教师,你们在哪里?”却基本上无人应答。是教师不努力吗?非也。原因是有些人对教师的角色设计太“超标”了,教师根本做不到。 思前想后,斟酌再三,我觉得对中小学教师来讲,还是当个杂家好。 说起杂家,我也无法给它下个确切的定义,只是在脑海里浮出了一串应该称之为杂家的名字。西汉名臣东方朔不仅谙熟治国之道,还懂得阴阳八卦。他做事荒诞,谈吐诙谐,动作滑稽,被演艺界尊为相声鼻祖。唐朝王维不仅写的诗好,在作画、弹奏方面也相当有功力,他的画有传世之作。宋徽宗赵佶,琴、棋、书、画颇为精通。他独创的“瘦金体”在书法史上独树一帜,他的画作乃国宝级文物,每一幅都价值连城。郭沫若不仅是社会活动家,更是大诗人、大剧作家、大考古学家、大书法家、大鉴赏家。他是中国现代诗的奠基人,也是新时代考古学的开拓者。 从上述典型事例中,我嗅出了一些关于杂家的味道。杂家者,“杂”也,具有多方面的知识和才艺。杂家者,“家”也,具有多方面的造诣。 杂家,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讲,其要求应当放低一些。不要求他们成“家”,要求他们做到“杂”就可以了。做一名称职的、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应当具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我从现实中观察到好多例子。有位小学语文教师画一手漂亮的简笔画,她给低年级学生授课,可以在黑板上随手把课文意境勾画出来,大大增强了授课的直观性、形象性。有些老师酷爱音律、书法,吹拉弹唱,写写画画,样样都能。他们教唐诗宋词,经常伴以古筝、琵琶的深沉悠扬之声,格外令人发思古之幽情。有些数理教师,颇有文学和文字功底。他们上课,理性思维里杂糅着形象思维,时常把抽象的东西表述得通俗易懂。 知识和学科是相通的,从事知识和学科教学的老师们也应当将其沟通起来。通,方能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通,则视野狭窄,知其一而不知其二。 如何做个杂家?我的体会是:读写结合,以写促读,以读促写。 关于读,我的体会是,不必太在意读什么,关键是怎样读。为充实自己而读,为解决问题而读,为兴趣而读,都无不可。最好是边读边悟,边悟边写。比如,我读五千年演义就写了一批古体诗词。其中的一首昭君出塞为:“宝马香车出宫门,一缕红巾系众心。百官庆幸不出塞,黎民喜眉不从军。天子割爱嫁宫女,心忧佳丽出宫门。单于千里来迎亲,轻掀盖头貌惊魂。黑心歪笔毛延寿,反助青史颂美人。可怜无助女儿身,孤身独挡擎天任。漠北塞外六合春,洒下多少离人泪。万夫不敌琵琶音,英雄拜倒石榴裙。” 关于写,我的体会是,熟读书不如烂笔头。我不太在意写什么,什么都写。做课题,写论文,写散文,写诗歌,写杂文,写曲艺。近年来,我在报刊上发表了许多杂文、散文及曲艺。山东教育报2010年8月2日杏坛用半版的篇幅发表了我写的山东快书安德海命丧济南府。对此,有些小学的曲艺爱好者进行了排练、演出。我对不同场域的不同感受,往往在不经意间用我最顺手的方式呈现出来,而且经常在呈现方式方面互相“串门儿”,把诗歌写成了散文,把散文写成了杂文,把论文写成了散文。我觉得,人的思想和情感是很复杂的,喜、怒、哀、乐付诸文字,或诗歌,或散文,或杂文,只是相对而言,很难泾渭分明,犹如喜、怒、哀、乐之间很难分得清一样。 许多人称我杂家,我可不敢当,我只承认在做学问和写作方面是一个“杂人”。苦乐年华,笔墨生涯,人生经历,志趣爱好,价值追求,人生感悟,尽显其“杂”。杂七杂八,写吾之感,抒吾之情,发吾之见,说吾之话,立吾之言,得其所哉,不亦乐乎。 吾今老矣,愿向同仁进言献策:“做个杂家吧!”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校长应忙于该忙的事情发布时间:2013年10月29日潍坊市坊子区教育局 于 英校长作为学校主要的管理者,“忙”自然是常见的工作状态。但是,当下中小学校长的“忙”有两种不同的状态。一种是专注于学校发展的“忙”。对于这种把精力用于思考和研究如何促进学校快速发展的校长,公众多持有敬重之心。另一种是浮躁式的“忙”。对于这种校长的“忙”,师生与家长却不买账。这些浮躁的校长虽然很忙,但是许多时候却是忙了一些不该忙的事情。他们中有的整日“满天飞”,小有名气后就迫不及待地展示自我,省内省外到处作报告;有的忙着做“外交部长”,与主管部门搞关系,请媒体造声势,用表面的风光制造不靠谱的“辉煌”;有的校长忙着“赶场子”,不管大论坛、小培训都要去参加,看似学习意识强,实际上仅仅是听听而已,缺乏深度思考;有的校长虽然忙着进课堂,可缺少对课程与课堂教学的深入研究,评课非但提不出指导性与建设性意见,反而有时把优点说成缺点,黑白颠倒,导致教师的教育教学无所适从凡此种种,说白了,就是这些校长没有忙到该忙之处。那么,校长到底要忙什么才能给学校发展带来正能量?怎么忙才能使育人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我认为,校长要有把自己“关”在学校里的决心,管住腿,耐住寂寞,潜下心、沉下性,做课程的建设者、课堂的改革者、教师专业成长的促进者。首先,校长的“忙”应该落脚于课程建设。至今,有的校长依然在课程建设上存在认识误区,认为课程的建构、课堂教学的改革是业务校长的事,自己只做宏观调控,不必亲力亲为。其实,持有这种观点的校长,要么是官僚主义作风作祟,要么是教育发展进程中的落伍者。离开课程谈教育,校长的办学理念终会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因此,在课程建设中,校长绝不能做“甩手掌柜”,而要全程参与,并且有自己的思路与主张。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如何架构?课程实现师本化、生本化的路径是什么?特色课程如何根据实际进行取舍?如何为学生发展搭建更实用广阔的平台?等等,这些都需要校长潜心思考。其次,校长的“忙”应该落脚于课堂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课程实施的主要载体在课堂,这就意味着校长同时也应该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参与者、研究者,甚至是实践者。校长如果不懂课堂教学、不进课堂,就难以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不能对教学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而校长深入研究课堂教学,把握了教育规律及学科特点,不但不会出现指导与点评的专业尴尬,还会增加其在教师心目中的学术与人格魅力。再次,校长的“忙”还应该落脚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我们且看一则案例:某学校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聘请了全国数学学科的顶级专家进行课程、课堂的全程跟踪指导。然而,一年过去了,教师发展不尽如人意,课堂改革推动无力。专家全面分析了原因后,建议校长第二年以实验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在实践中,校长与教师们同经历、共反思,并适时地给教师以激励。结果,只过了大半年,课改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个案例充分说明,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校长如果只做旁观者,就体会不到一线教师成长的苦辣酸甜,不但少了与教师沟通互动的机会,难以让教师感受到校长的引领作用与个人影响力,还会因变革中缺乏政策的支持与学校的正面评价而导致成长缓慢。因此,校长只有把视角转换到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教师专业成长等能够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工作上来,才能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校长自身水平也才能够随之提升。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强迫”“疏导”两重天发布时间:2013年10月28日李庆林 我给学生布置作业的时候,用过两种方式。有时,我会情不自禁地这样说:“好好做!如果你做不完,你就得注意着点;你如果写不好,我就给你撕了。”有时,我会这样说:“认真写作业是一种好习惯。写得又快又好的同学将会得到一张甜甜的笑脸。”结果,两种不同的方式使得学生的表现和最终的作业质量大不一样。用第一种方式,我会看到学生皱着眉头,无可奈何地去做作业。用第二种方式,我会看到学生兴致勃勃、热情洋溢地去做作业。 以上两种方式,属于两种不同的教育手段。前者属于强迫,后者属于疏导。强迫,就是禁止学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逼着他绝对服从老师的意志,不留余地;疏导,是疏通、引导,循循善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引导学生去做并做好。这两种不同的教育手段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教育效果。有时,我们强迫性地禁止学生做某件事,会屡禁屡犯。你不让他做某件事,他偏去做,因为他对所做的事情有兴趣,或者还有一点小小的逆反心理在作祟。我们如果用疏导的方法,就会越疏越通,豁然开朗。 我班里的刘志华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这是一个极有个性的小姑娘。在上学期,她张牙舞爪,桀骜不驯,每次做作业总是敷衍了事。有一次,我终于忍不住怒气,撕了她的作业本,并告诉她:“如果你不认真写两遍,我就让你一直站着。”结果,她站了两天,还是老样子。我威胁她:“你如果在放学前写不好,我就让你的妈妈来。”下午,她的妈妈来了,泪流满面,对孩子的表现感到很无奈。可是,刘志华却无动于衷。这个执拗的孩子使我认识到这样的道理:强迫是一种失败的教育方法,对任何孩子都是行不通的。于是,我就试着放松了对她的管制,任她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且注意发现她的闪光点,给予及时的引导和鼓励。我发现,她读课文时非常有激情,她的发言也很有见地,就多给她提供机会。即使她犯了小错,我也“法外施恩”,宽容面对。不久,这种做法起到了出乎意料的好效果。在这学期,她成功地竞选上了班长。因为她对工作高度负责,所以受到所有同学的拥护。在教师节那天,她在给我的信上写道:“老师,那次您罚我站,我心里不服,心里想着就是要和您作对。现在,我很舒心、快乐,也知道那次错了。对不起,老师!” 我想,有些时候,我们不妨把禁令或者压制的内容作为一种积极的教育手段,或者换一种让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如果学生愿意做,教师就让他去做。这样一来,学生在心理上得到了满足,就会产生进取心。同时,教师的教学就会收到“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作者单位:肥城市安驾庄镇初级中学)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爱、创造与教育陈玉琨中国先哲孔夫子有句话“仁者爱人,智者不惑”。本次由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办的教育:爱与创造中外名校长论坛,汇聚了世界各地的教育专家和校长,他们是仁者,他们是智者,所以这一次会议是仁者和智者的对话。爱究竟是不是人的本性?有人说爱是人的本性,动物也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