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密州时期是苏轼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时期,就其词来说,突出表现在题材的开拓、风格的转变、词境的提升等方面。究其原因,这既与苏轼本人生活际遇的改变息息相关,同时也和苏轼词学观念的转变密不可分。综观苏词的发展历程,密州时期是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阶段,对这一时期苏词的观照和研究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关键词:苏轼;密州;词;原因;影响Abstract The period of Mizhou is important for Sushis ci. For his ci, the outstanding expression i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me, the transition of the styl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eaning and so on. There are two reasons: one is the experience, the other is the theory of ci. All in all, the period of Mizhou deserves researching.Key words:Sushi; Mizhou; ci; reasons; affection目录前 言3一、密州时期苏词题材的开拓和表现4(一)“无处话凄凉”悼亡词4(二)“此般风味应无价”节序词5(三)“且将新火试新茶”咏春词 6(四)“西北望,射天狼”咏怀词 7二、密州时期苏词词风的变化及原因 8三、密州时期苏词词境的提升和影响 9总 结 10参考文献 11致 谢 12论苏轼密州时期词风的变化前 言苏轼和苏词历来为众人所关注,研究成果颇丰。王水照、朱刚的苏轼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和孔凡礼苏轼年谱(中华书局,1998年版)都很有深度地对苏轼生平及相关情况做了详细的阐述。龙榆生、石声淮、唐玲玲、薛瑞生、邹同庆、王宗堂、曾枣庄等学者对苏词及相关资料进行了收集整理,为苏词研究打下了一个坚实基础。近几年来,对苏词的研究涉及到各个方面,其中对苏词演变的探索,苏词的分期,苏词的词风转变,苏轼的“以诗为词”等方面的研究是其中的重点。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广泛收集研究相关资料,仔细阅读相关文献,力图对苏词价值作出自己的评判。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人。苏轼,弟弟苏辙,还有父亲苏洵,父子三人被称为“三苏”。苏轼整个的政治命运都与北宋时期的党争密切联系,他的文学创作也受此影响,王水照先生在论苏轼创作的发展阶段一文中认为按照苏轼生活经历的变迁可以把他的文学创作分为七个阶段:一、嘉祐、治平初入仕途时期。二、熙宁在朝任职时期。三、熙宁、元丰时期的外任期。四、贬谪黄州时期。五、元祐在朝时期。六、元祐、绍圣时期的外任期。七、贬谪惠州、儋州时期。王水照:论苏轼创作的发展阶段,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第一期。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十二月,苏轼离开繁华似锦的杭州,来到了蝗灾旱灾严重,百姓忍受着巨大困苦的凄惨清冷的密州,担任知州。这样一直到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十二月,再次接到调令,以祠部员外郎直史馆的身份移知河中府。参见孔凡礼的苏轼年谱。整整两个年头,苏轼与民同乐,为当地的百姓谋福,致力于灭蝗虫、修筑水利工程等等,与此同时,也为整个词坛作出了重大贡献。王灼的碧鸡漫志云:“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2005年第2版,第85页。 主要说的是苏轼词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提升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正如苏轼在与鲜于子俊书的信中说道:“近却颇做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苏轼:苏轼文集,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560页。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对词的革新和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苏轼作为宋词的杰出代表人物,通判杭州时期、知密州时期和被贬黄州时期是其整个词创作的重要阶段。而知密州时期尤为关键,虽然在词作数量上,不及通判杭州时期与被贬黄州时期那么的丰富,仅为十八首,但是在题材的拓展上,有气势非凡的出猎词,有温馨美好的农田词,还有感人肺腑的悼亡词等等,词作质量也大多居于上等,同时,也开启了豪放开阔的词风,并深深地打着“自是一家”的烙印。对苏轼密州时期词风的变化进行探究,不管是对苏词本身的认识来说,还是苏词对后世的影响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一、密州时期苏词题材的开拓和表现苏轼是一个情感异常充沛的文人。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中就指出苏轼是一个注重情感表达的人,无论是兄弟之情、朋友之情,还是夫妻之情。词来源于情,只有感情如此细腻敏感的人,才能体察入微,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以及个人的所思所想。苏轼本人自述其文学创作理论时说道:“吾文如万斛源泉,不择地皆可出。某平生无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达意,自谓世间乐事无逾此者”。林语堂:苏东坡传,张振玉译,现代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25页。这也正是苏轼词创作的初衷。苏轼对百姓关心同情之心,对朋友远行离别的不舍,对亡妻的勿忘怀念之意,以及对兄弟的远望相思之情,都形诸于笔端。(一)“无处话凄凉”悼亡词苏轼在熙宁八年(1075)正月二十日,写下了怀念亡故十年的妻子王弗的悼亡词江神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江神子所有词作均选自王宗堂等:苏轼词编年校注,中华书局2002年版。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暂且不说,对于词题材的拓展意义,更重要的是这首词饱含着深情,并且也展现了苏轼词的感人肺腑的魅力。“十年生死两茫茫”说明了十年的阴阳相隔,但是却一直难以忘怀,自然得就像平时的呼吸一样,已经不用刻意地去想念对方。同时,人的容颜也经不起时间的摧残而变得“尘满面,鬓如霜”,因而,梦里重相遇,也认不出了。与此同时,内心的纠结,也无从谈起,只能以泪表达,“此时无声胜有声”,到每年的忌日那天,只会更加肝肠寸断。王弗生前是一个好妻子,随着时间越久,停留在苏轼的脑海里的只会是经过沉淀的更加美好的东西。而对于词题材的拓展上,开创了悼亡词,并作了这首佳作。 苏轼早年也写过很多表达对妻子王弗之情的词,大约最早的那首是南乡子(寒玉细凝肤):南乡子集句寒玉细凝肤(吴融)。清歌一曲倒金壶(郑谷)。冶叶倡条遍相识(李商隐),净如。豆蔻花哨二月初(杜牧)。年少即须臾(白居易)。芳时偷得醉功夫(白居易)。罗帐细垂银烛背(韩偓),欢娱。豁得平生俊气无(杜牧)。纵观全词,不难发现每一句词都有出处,模仿痕迹很浓重。虽然也有评价说:“集句虽用现成的句子,但要作好,很不容易。作者必须博览强记,巧于运用,组织得自然浑成”,石声淮、唐玲玲:东坡乐府编年笺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但是这也终究不是创作,而是组织。当然,在词创作的初期,也是情有可原的。与密州时期的悼亡词江神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相比,显然是很稚嫩的。而江神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用词的简洁且精确,弦外之音,强烈的画面感,以及情感的深沉都显而易见地传达出密州时期词风的变化。因而,无疑这是这一时期词风变化的典型代表之一。往后推及苏轼后期的词创作,关于另外一个陪伴其后半生的重要女性朝云而所作的悼亡词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西江月梅花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此词堪与江神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相媲美,两首作品称得上是姊妹篇。“玉骨”、“冰姿”这两词虽然是在表现梅花之洁白品质和绰约风姿,但是却象征着亡妾朝云的美,同时,苏轼自比海仙,被素洁的自然美,“洗妆不褪”的风姿所吸引。全词透露着一种超越世俗的空灵美,相比另外一首著名的悼亡词江神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更为洒脱。(二)“此般风味应无价”节序词苏轼从“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杭州,到了萧条冷清的受灾地区密州,心里必然有强烈的落差感。而这也反映在了他在密州时期的最初创作的词蝶恋花密州上元:蝶恋花密州上元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此般风味应无价。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这是苏轼在密州过的第一个元宵。“灯火钱塘”和“寂寞山城”的鲜明对比,让词人不免觉得失去往日纵情欢娱的活力,陷入自我愁苦和百姓困苦的境地。钱塘的元宵热闹,百姓灿烂地笑着,香气四溢,风味值无价。而密州所有的一切都是冷色调的,尽管也有人说最后一句“昏昏雪意云垂野”是丰年的祥兆,但也终究敌不过整个本应欢庆的节日却一片凄冷的失落感。这也称得上是写实之作。而密州时期最佳的节序词要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首词真的是这一时期另一佳作。虽然这首词所表现的主题是自古就有的中秋思乡的文学主题,但却凭借其天上人间的自然穿越以及旷达乐观的个人胸怀而让这首词作品展现其无穷的魅力,无论古今,都广为人传唱与研究。宋代胡仔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后集卷三十九。“这首词把人间与天上、理想与现实、郁闷与自慰、意境与哲理有机地融为一体。想象丰富大胆、纵横驰骋,境界开阔深远、视通万里,感情深沉诚挚、跌宕起伏,语言平易朴实、挥洒自如,是一篇杰出的浪漫主义作品”。于培杰、孙言诚:苏东坡词选,花山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第1120页。因而,这也是苏轼密州时期词风变化的典型代表之一。这时候的苏轼在词创作上,更为成熟了,能够随着自己的想象,并转化成属于自己的文字。虽然兄弟两个人相隔两地,又是人月两团圆的中秋时节,但是苏轼却转悲为喜,借景融情。(三)“且将新火试新茶”咏春词苏轼不但对爱人兄弟情意绵绵,而且对美好的春色也甚是喜欢。一有空暇,就会和三三两两的朋友出去踏春,同时,也不由自主地作词咏唱。吟咏春天真的是苏轼很爱的词作主题,透露着苏轼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愿意对一切积极美好的东西表现喜爱之情。在密州的这段时间中,一共创作了五首关于春天的词作,它们分别是雨中花(今岁花时深院)、一丛花(今年春浅腊侵年)、望江南(春未老)、望江南(春已老)、临江仙(九十日春都过了),但是对于第一首的话,其实确切的说是在赏秋色:雨中花初至密州,以累岁旱蝗,斋素累月。方春牡丹盛开,遂不获一赏。至九月,忽开千叶一朵,雨中特为置酒,遂作此词。今岁花时深院,尽日东风,荡飏茶烟。但有绿苔芳草,柳絮榆钱。闻道城西,长廊古寺,甲第名园。有国艳带酒,天香染袂,为我留连。清明过了,残红无处,对此泪洒尊前。秋向晚,一枝何事,向我依然。高会聊追短景,清商不假馀妍。不如留取,十分春态,付与明年。在这首词作的序里面交代了苏轼刚到密州时,所面对多年的旱灾蝗灾的困境,苏轼作为全城百姓的父母官,斋戒几个月求雨,这份关心百姓的情意和责任感,让人觉得高兴。但也有遗憾就是错过了赏春的时机,不过不知道是不是天有情,居然到晚秋时节,有一支牡丹独自开放,乐煞词人,“雨中特为置酒”。而这也正好弥补了“不获一赏”的缺憾。尽管时间不对,但是这并不妨碍到词人赏春的兴致,以及对美好春光的爱恋之情,对那朵珍贵的牡丹不禁发出“不如留取,十分春态,为我留连”。不过,写得好的应该是望江南(春未老):望江南暮春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刚到晚春,还未春残,登上超然台遥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视野开阔,一幅朦朦胧胧的水墨画。即使酒劲过去,叹息思乡,也不忘用“新火试新茶”,珍惜年华。“远近交错,时空转移,色泽变幻,明暗相衬,无愧丹青高手。思乡情切之际,却说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一扫忧思,心境超然”。朱德才:苏轼在密州,齐鲁书社1995年版,第158页。而相比约作于宋仁宗嘉佑八年(1063年)二月的减字木兰花(莺初解语):减字木兰花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不难发现,第一层是写描写美好春光,第二层是写劝告珍惜春色。也明显地看到“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这些是化用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同时整首词的风格境界也比望江南(春未老)要低,没有一种开阔释怀的感觉。(四)“西北望,射天狼”咏怀词除了赏春游玩,也有祈雨归途中,绕道出猎,而写下了豪气冲天的江神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江神子猎词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首词感情纵横奔放,如长江大河,瞬息千里,词中表现自己的胸襟见识,情感兴趣,希望和理想,姿态横出,狂态毕露。以壮词述壮志,表现了东坡乐府的豪迈风格”。唐玲玲:东坡乐府研究,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1858页。同时,这也是苏轼密州时期词风变化的典型代表之一。相较于词创作的初期,总是缠绵于儿女情长,歌舞妓女之中,而这首词完全冲破了词专写男女恋情的狭窄题材,而抒发了厚重的爱国之情。苏轼自称“老夫”,颇有三国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意味。最后一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狂态毕露。不过,这一时期也有显露退隐之情的词,如减字木兰花(闲哉令尹):减字木兰花送东武令赵晦之闲哉令尹。三仕已之无喜愠。我独何人。犹把虚名玷缙绅。不如归去。二顷良田无觅处。归去来兮。待有良田是几时。词的第二层,表示想要辞官,归退田园。这首词也直接引用了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的句子,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作品的艺术价值。不过,却反映了积极入世和消极出世这两方面在词人苏轼身上的矛盾。二、密州时期苏词词风的变化及原因苏轼密州时期的词风有很大的变化,综上所述,变化有三个方面:第一,对花间词风的突破,有悼亡词、出猎词等;第二,豪放词风的创立;第三,脱离模仿,自是一家。从而,为黄州时期的巅峰创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那么,是哪些原因促使苏轼密州时期的词风变化的呢?首先是苏轼本人对词的热衷之情。对于词,很多文人都只把它当做吟咏风月的工具,即使文学家欧阳修,也曾创作了一系列的艳词。而苏轼虽然也会时不时陷入这个窠臼,但是最终却走出来了。从亦步亦趋地模仿“柳七郎风韵”到自己的独立开辟词的世界。这一过程都是对词的喜爱而大力促成的。同时,“以诗为词”理念,使词的地位上升。尽管女词人李清照曾批评苏轼词“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者”,李清照:词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85页。但是正因为如此,苏词才可以如此地自由抒发真性情,遇到触动情感的事,便下笔成词篇。其次是苏轼本人的政治遭遇和生活遭遇。在积贫积弱的宋朝,苏东坡作为一个正直忠义之人,并身为君王的臣子,百姓的父母官,当然,定要为国效忠,为民谋福。官场上甚是失意,同时众多亲人早早地离开了自己,而又身处异乡。并且总是看到深受自然灾害迫害而困难重重的百姓,再联想到自己的处境,甚是凄凉。因而,在妻子王弗死后的第十年写出了感人至深的江神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同时,与弟弟子由虽然在密州时期为官之地相距不远,但还是在中秋团圆佳节之际,不能相聚,感触颇多,挥笔写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再次是在密州时期时,苏轼本人的儒释道交杂的哲学思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儒家思想,让苏轼本人虽屡遭打击,却还是意气风发,“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道家的超脱思想,又让他不如归去。佛家的随遇而安,也总能让他不管自然环境多恶劣,也总能和邻居好友一起寻找生活中的点滴乐趣。而在黄州时期的词创作中,被林语堂称为“流浪汉狂想曲”的楚词黄泥坂词,其中有一段是“初被酒以行歌兮,忽放杖而醉偃。草为茵而块为枕兮,穆华堂之清宴。纷坠露之湿衣兮,升素月之团团。感父老之呼觉兮,恐牛羊之予践”,林语堂:苏东坡传,张振玉译,现代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50页。显出了苏轼经过儒释道的矛盾融合而后变成了一个老顽童了!最后也是作为密州时期词风的变化的基本原因,那就是苏轼本人的文学才能。如果苏轼没有饱读诗书,从小做好文学素材的储备,那么也就不可能有词创作初期的模仿之作,也更不可能走得更远。又如果没有苏轼的主动去探索词创作的理论,并付诸于实践,那么也就不可能有词创作从幼稚走向成熟,形成了自家的风格,“苏东坡大江东去,有铜将军铁绰板之讥;柳七晓风残月,谓可令十七八女郎按红牙枟板歌之。此袁绹语也,后人遂奉为美谈。然仆谓东坡词,自有横槊气概,固有英雄本色;柳纤艳处亦丽以淫耳”。王水照:苏轼,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775页。但是也有瑕疵,“苏轼把词诗化乃至散文化也有一定的流弊,带来议论过多、句子太散或粗率浅陋等缺点,这是他为词的革新付出的代价”。王水照:苏轼,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780页。不管怎么样,苏轼的个人文学才能,能把自己所遇到的事大都能够转化成文学创作的生活素材,并融入个人真挚的情感,使得苏词散发着永久的光芒。三、密州时期苏词词境的提升和影响苏轼在密州这一时期词作品和词理论不仅对自己的后期创作起到了很好的奠基作用,还对后来的人的影响是巨大的。苏轼对词的题材内容进行了拓展,使得后人创作的素材选择更自由。与此同时,苏轼把创作手法和其它文学创作融合在一起,使词得到更充分地发展。虽然也有人论说“虽然密州、徐州词题材较为广泛,从此词多为长调,豪放特色渐趋显现,可谓初露锋芒。但思想较多体现儒家思想,风格主要为豪放之风,比起黄州时期的词的内容的广泛性,风格的多样性,思想的丰富性,佳篇的层出性来讲,则远远不如,密州似乎仅有密州三曲可谓佳篇。(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而黄州时期,佳篇可谓俯拾皆是”。赵伟:试论黄州时期苏轼创作的转型,学术交流,2009年第11期。但是密州时期作为苏轼词创作的变化时期,已经很不容易了,而在这一时期,能有这样的词风变化则是更难得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并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王国维:校注人间词话,徐调孚校注,中华书局,2003年新1版,卷上。苏轼正是如此,从格调不高的花间词和杭州交友宴饮词到密州时期的悼亡词、出猎词等,苏词在这一时期的词境得到很大提升。不再是局限于追求浓艳以及个人欢娱,而是提高到人生意义的思考和忠君报国的抱负。正如王闿运湘绮楼词评所道:“大开大阖之笔,亦他人所不能。才子才子,胜诗文字多矣。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自由穿梭于天上人间,境界开阔。”转引自吴熊和:唐宋词汇评,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一卷。而对于后人的影响来说,一方面是精神层次上,苏词创作中日益体现的豁达向上的情怀,关心百姓疾苦的忧民思想,以及重视亲情友情爱情的表达,都让同时期的人以及后来的人敬佩和崇尚;另一方面是对于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创新精神与团队凝聚力的培养考核试卷
- 保健食品批发商的消费者忠诚度分析考核试卷
- 天津道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 老凤祥销售面试题及答案
- 浑水摸鱼绘本故事课前三分钟演讲背景
- 房屋转租合同模板
- 地震小区化数据库辅助性数据表结构、值域描述及代码取值、元数据表
- 知识竞赛初中题目及答案
- 2025至2030年中国铜旋转门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报告
- 政治法律相关题目及答案
- 中华人民共和国渔捞日志
- 牛津自然拼读
- 单位政审证明
- 陕西省榆林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含答案)
- 冶金企业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检查表
- 2023年药学考试-中药学(副高)考试高频试题(历年真题)带答案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自主招生考试综合素质测试面试试题答题技巧汇总
- 《导弹制导原理》
- 《绿色建筑概论》整套教学课件
- 2021年中国美术学院辅导员招聘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年产3万吨硫酸钾,1.8万吨副产工业盐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