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诗经》中的女性意识.doc_第1页
浅析《诗经》中的女性意识.doc_第2页
浅析《诗经》中的女性意识.doc_第3页
浅析《诗经》中的女性意识.doc_第4页
浅析《诗经》中的女性意识.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浅析诗经中的女性意识姓 名:崔 恩 艳学 校:洛阳电大伊川教学点学 号:20081410040223指导教师:鲁 慧 娟定稿日期:2010年6月浅析诗经中的女性意识崔恩艳摘要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以其丰富的文化内容、广泛的创作题材和完美的艺术形式,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殷、商、周社会历史的立体画卷。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文学的范畴。随着封建宗法制度的逐渐确立,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那些在 诗经 作品中蕴含的三种女性意识状态:独立意识、依附意识、反抗意识,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不同时期的女性意识都有所不同,但都呈现着各自的人格魅力和独特的女性特征。关键词 :诗经 婚姻制度 女性意识 封建礼教 影响马克思指出:“在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上,在生存的社会条件下,耸立着由不同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构成的上层建筑。”在诗经产生的年代,我们的先人在自然条件相当艰苦的黄河流域以宗法制度为核心建立起一个农业社会。这个社会为了生存发展,需要强大的集体力量,需要内部秩序的稳定与和谐,而相应地需要抑制其社会成员的个性自由和与之相联系的浪漫幻想。正是在这种“生存的社会条件下”,形成了诗经的思想和艺术特色。并且,由于中国尤其中原社会的基本特点维持甚久,作为中国文学重要起点、又被奉为儒家经典的诗经,其特色对于后代文学的影响,也就非常之深远。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古代韵文的灯塔,是诗歌的泉源,它以其丰富的文化内容、广泛的创作题材和完美的艺术形式,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殷、商、周社会历史的立体画卷。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文学的范畴。随着封建宗法制度的逐渐确立,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而这些,在 诗经 作品丰富的女性 意识 形态变迁中具体体现了出来。 爱情的不自由,男女的不平等,是随着私有财产的形成和父系氏族的确立而逐渐产生和发展的。诗经时代,礼教制度没有封建社会那么严厉,但是绝大部分的妇女还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在家从父出门从夫是当时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女子成为男子的附属品也是正常现象。男女的爱情婚姻有自由的颂歌也有悲怆的哀声,而在这所有的背后受到伤害最深的还是妇女。由此产生了诗经中描写女子婚姻不幸的诗和弃妇诗。诗经里所述的夫妻婚变,除了我行其野是弃夫所写外,其余皆为弃妇口吻,而女子被弃的原因,只有中谷有蓷一首诗出于生计所迫,其余都起于丈夫的喜新厌旧,无情背德,妻子的芳华稍逝即被视为色衰。以邶风日月、卫风氓为例。 米利特曾在她的博士论文性的政治中从意识形态、生理、社会学、阶级、经济、教育,以及文学艺术和宗教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和理论清理,以大量的事实证明,在当今社会中,男性和女性在心理气质、性别角色和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区别都不是先天决定的,而是由一种后天的文化形成的。这种现代化的观点亦可以用来解释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各种各样女子意识形态变迁的因由,以及社会形态对古代女性意识的影响。 诗经中的女子极具个性化,既有处于家庭支配地位的赘婚之女,也有哀怨凄婉的弃妇形象;既有天真烂漫的少女,也愁肠百转的待嫁女;既有不畏世俗流言,为爱义无返顾的女孩,也有顾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安于天命舍弃爱情的女子。无论是何种形象,其意识形态都颇受当时社会范畴中婚姻制度与父权思想的制约,表现出特定的时代性。 女性意识是指女性作为主体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它是激发妇女追求独立自主、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的内在动机。女性意识具体地说,是指女性能够自觉地意识并履行自己的历史使命、社会责任、人生义务,又清醒地知道自身的特点,并以独特的方式参与社会生活,肯定和实现了自己的社会价值和人生需求。女性意识将“人”和“女人”统一起来,体现着包含性别又超越性别的价值追求。女性意识的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迁而不断的变化充实。当代社会的转型期,女性意识较之以前的任何时期自觉性更强,内涵更丰富了。 一、 分析 诗经 里三种不同意识的女性特征 (一)女性的独立意识 女性的独立意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逐渐产生的,在妇女在社会上有了一定的经济地位时,她的精神状态才会有一些的复苏,才会有一定的时间去思考去看待问题,看到自己所处身的位置。她学会了审时度势,学会了怎样去释放自己的人格魅力,在对待爱情、婚姻方面她站在了主动的位置,游刃自如。从古到今,社会的结构看来还是建立在男权制基础上的。在女权主义者看来,男性是社会的主体,女性则被置于社会配角的地位。女性是社会的第二人,是附庸品,是男性的陪衬。很多文学作品里,也是把女性形象围绕在男性形象的塑造之中,服务于男性。但在诗经中,却出现了许多体现女性完全独立自主意识的诗篇,在某些篇章中,女性是审视者,男性则成为“被看”的“他者”。如诗经中的箨兮、著等即是用此类视角进行描述。女权主义所鼓吹的狭义的“女性意识”,表现为女性以自我为中心,将自己置于与男性平等甚至高于男性的地位,从而体现出女性的独立人格。具体的表现篇章如褰裳、柏舟等篇。这里描写的少女,到了一定的年龄,如果还没有男子追求,她们就会大胆地毫无顾忌地向男子主动求爱,这些少女丝毫不掩饰求偶的急切心情,大胆地表示,这是怎样的女子啊!她渴望爱情,就坦率地表白,就主动、大胆地追求。应该指出的是,这种主动追求是出自于内心爱的萌动,她们把自己比作熟透的梅子,呼唤小伙子们快来采撷。这种对爱情的热烈追求,顺乎人性自然地发展着,不受任何礼法的约束,无需遮遮掩掩,让恋人用“褰裳”涉水这一行动来证实爱情的真诚,坦率中带着一点野味儿。这些都是这时女性独立意识的表现。(二)女性的依附意识在男权社会,政治,经济都处于依附地位的女性产生对男性的依附意识是很自然的事。但是在女权主义者看来,这种以男性意识为中心的思想正是她们要批判和颠覆的压迫性意识。而身为女性,认同并附和这种意识,对于分析和揭露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奴役,无疑具有更深刻的解剖价值。诗经中的竹竿、伯兮等诗篇即是对此类话题的延伸。伯兮中写一位妻子深切怀念远征的丈夫,全诗四章,逼真的表现了一位感情笃挚的思妇形象。首章写她为丈夫是国家的有用人才而自豪,见出她对丈夫相爱之深。这也是她日夜思念的感情基础;次章笔锋突转,写丈夫走后自觉生活空虚乏味,连日常不可少的梳洗打扮也无心去做了。诗人以“首如飞蓬”这个生活中的典型细节,非常形象地展现出她内心的痛苦;第三章巧妙地运用比喻和反衬手法把她思念的深情具体化;第四章更是以幻想得到一种使人忘忧的草,来反衬出她的痛苦无法解脱,从而唤起读者对她的深刻同情。这是一个典型的家庭主妇的悲哀,男人就是她的活动中心。丈夫不在就让她觉得孤立无依,生活聊无兴趣,丧失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可见,女性的依附意识之强烈,而造成这一结果的还是男权社会的强势给女性以思想的主宰。在古代的女子,都遵循着三从四德封建礼教所给予妇女的一种思想枷锁和行为规范。女性没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地位,只是作为附属品,承载着传宗接代的重担,也充当着男人的财物,有时也是一种战利品被炫耀。在这重重的牢狱中她们已经麻木,接受了这受剥削、受压迫的命运,只要能有自己的一口饭吃,不被饿死,就没有别的什么精神意识了。这就是古代妇女的卑贱地位所致的悲惨命运。(三)女性的反抗意识 女性的反抗意识,是指女性在面对男权的压迫和损害时,表现出的自我意识和对压迫者的控诉与反抗。由于这种反抗是被动性的,是自发而不是自觉的,因此其中所体现的女性意识也是有限的,挣扎的,矛盾的。在女权主义理论:从边缘到中心这一本书中有这么一句话:什么是女子的命运?是自由决定了她自己的的命运,摆脱了由他人控制的角色;摆脱了社会的压制性的约束,可以自由地充分表达她的思想,并且自由地把这些思想付诸行动。社会发展史告诉我们,从父系氏族以后妇女就成为家庭的附庸,受到男性的支配和压迫。到了奴隶社会,妇女的地位就更为底下。但是从三从四德的束缚下,也不乏抗争的女子。自古多情女子负心汉。面对不幸,敢于控诉和抗争的女子,是生活的强者。氓中描写了一个善良热情、忠厚纯朴的劳动妇女形象。她很热情,虽然出于误会,但确曾热爱过氓,看不到氓便“泣涕涟涟”,看到了氓便“载笑载言”;她沉醉在爱情里,而“不可说也”;她见到氓急不可耐,便“将子无怒”,并答应他“秋以为期”,她很纯朴,纯朴到天真的程度,诚心诚意地将幸福与希望寄托在骗子身上。只由于“言笑”的“晏晏”,“信誓”的“旦旦”,以及龟卜蓍筮的一点儿好兆头,便“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出嫁之后,虽含贫茹苦,夙兴夜寐,受到百般折磨,以至“叶黄而陨”,但还是爱着氓:“女也不爽”;然而氓却变了:“士贰其行”。她忍受着贫困和虐待,精神受到悔辱,自尊心受到损伤,又不能从兄弟那里得到安慰,相反地还不时听到风言风语的嘲笑。这就激发她对自己发出“不思其反”的感伤,对男人引起“二三其德”的蔑视。这是忠厚女人的感伤:“躬自悼矣!”这是善良女人的蔑视:“士也罔极。”在感伤蔑视的推动下,她咬定牙根,站立起来!“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这是对恶人的指斥,对恶德败行的揭发,这是一种斗争情绪的表现。一个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可以把一个虚伪男子的爱情看得那么透彻,实在是不简单。在那个年代,一个女子要承受怎样的冷嘲热讽才可以具备独自回娘家的勇气?离开是她最后的选择,出走,毕竟还有一线希望。她是一个有思想的女子,更是空谷里的奇葩。通过这形象,反映了私有制度特别是封建制度对妇女的悔辱和损害,反映了妇女特别是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从而表现了女性反抗压迫的意志。中国的女子在父权制家庭长大的过程中有了女权意识,她们既从外面往里看,也从里面往外看,这样通过生活中印在她们意识中的整体观便为她们提供了一种反抗的世界观。6那里有压迫那里就有反抗,物极必反就是这个道理。太压抑了就要出头,她们开始反抗去争取自己的命运,自己的自由。一切只有了自己掌控,才能摆脱别人的压迫。如上述的氓中的女子即是以具备此类意识的形象出现于诗中的。 二、诗经时代的女性意识有着与其他历史阶段泾渭分明的区别特征(一)诗经的时代,是女性意识处于刚刚抬头的原始状态从一开始的萌动阶段,诗经时代的女性意识就向世人展现了自由意识的强大生命力。诗经中表现纯真爱情的民歌很不少,而且表达方式大多具有质朴、热烈而大胆的特点。如郑.溱有写了青年男女邀伴春游,互相调笑,最后“增之以芍药”以示相好;再如陈.东门之枌里透漏了陈国习俗酷爱歌舞,青年男女借舞会自由寻找对象。还有王.木瓜、郑.蘀兮则写出了青年男女在劳动中结下姻缘,一是互赠定情物,表示互相爱慕;一是邀歌对唱,借以表达心事。郑.野有蔓草写的是男女不期相遇而结合,更带有原始性。从这些民歌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春秋以前,礼教在民间的约束力远不如后来封建社会那么强固。 (二)诗经中的“她”比男性大胆、直率她们的内心世界在毫无遮掩的情况下展现,无论相思离别、怨恨恋慕,均能直言无隐,就连自己与男子的私情、约会、也未尝讳言。如氓中第一段的描写“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也就说明了男子还需要用贸丝来做掩饰向女子求爱,而女子嘴上说了没有媒人,却还答应了氓,以秋天为婚期。这些足以说明了她们虽受到封建礼制的压迫,但这样的压迫仍处于浅显的层次,情爱意识依然热烈张扬,这与后来堕入封建礼教深渊的晦涩暗淡、饱受压抑的女性情爱意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说:“在整个古代,婚姻的缔结都是由父母包办,当事人则安心顺从。现代意义上的爱情关系,在古代只是在官方社会以外才有。”恩格斯的话是符合周代情况的。奴隶中的爱情关系的存在,是情诗产生的基础。大约在诗经的时代,统治阶级规定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便逐渐干预到民间的爱情生活了,齐风.南山有诗句说:“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就说明了礼教在当时的控制力量。当然,从今天的敦煌资料来看,唐时女子在社会上仍享有很高的地位。当时敦煌的少女可以亲自选夫、问夫、直到满意为止。但到了宋明之时,虽有反映自由之声的民歌,但对女子的贞节观却仍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存天理,灭人欲”的为学之道,对女子的贞节观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一是“男女授受不亲”的隔离与疏远,二是“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轻死重节之道。而到了清代,封建制度对妇女的管制和压迫可以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诗经年代,女性拥有较为强烈的自主意识,追求个性和自由成为诗经时代女性意识的主流,女性独立意识的自觉性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超过了现代。在诗经80几首的婚恋诗中,表达女性追求个性与自由的诗就达到了21首,占了总数的1/4,而弃妇诗虽有13首之多,但总数明显少于前者。前者再加上字里行间透露出反抗意识的4首诗,显示出绝对压倒性的优势。 由此可见汉代以后,随着纲常理论的确立,女性的社会地位附属性日益加深,这一点也体现在文学作品中女性地位的日益下降,反映女性依附意识的作品逐渐成为主流,间或有作品体现出挣扎意识,而女性独立意识则基本消失。因此,诗经中的“她”所表露出的特点女性独立人格和个性意识,傲立于中国文学史,更加显得弥足珍贵。 三、诗经对后世女性情感生活的影响 诗经的时代已离我们远去了,不难看出,以前的女性,她们有着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有着乐观风趣的精神风貌。她们决不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逆来顺受的懦弱女性,而是敢爱敢恨有追求有理想的勇敢女性。正是因为诗经,才有了千年不变的女性的精魂,才有了千年的抗争和呐喊。同时,诗经中女性的悲剧精神也深深地感动着后人,后世女子在爱情之路上,在悲剧的人生途中执著不悔。专一、自由的爱恋以及为此所做的一切努力似乎永远地贯穿于女性的整个人生。绵绵的史页上,我看到的都是女性的痴情与怨情。虽然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处于男权的专制统治之下,但文学领域中对女性意识的表意和探讨却从未停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