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晋中大寨村全村搞旅游.doc_第1页
山西晋中大寨村全村搞旅游.doc_第2页
山西晋中大寨村全村搞旅游.doc_第3页
山西晋中大寨村全村搞旅游.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西晋中大寨村 全村搞旅游2012-5-15 7:18:00 来源:鲁中网 栏目:国内新闻 【大 中 小】大寨村前的空地上,巨大的红旗和人物雕塑向游人再现当年的劳动场景。 鲁中晨报记者王彦飞 摄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寨曾作为一面耀眼的旗帜,成为全国学习的标兵。仰仗昔日的光芒,旅游业已成为如今大寨村赖以生存的支柱产业。 当“虎头山”、“狼窝掌”和“陈永贵”这些名词在一代国人心目中依然清晰的时候,大寨人以及大寨村已悄然完成了从集体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蜕变。 这个从曾经的圣坛走下,回归自由发展的晋中小山村,无疑可以看做中国农村发展的一个特殊样本。或许如同一名学者所言:“我们现在看到和感受到的,才正是最真实的大寨。”鲁中晨报记者王彦飞 发自山西晋中“红色景点”的繁荣 3月17日,星期六,天气晴朗。 从早上八九点钟开始,一拨又一拨游客伴随着导游的小喇叭陆续走进大寨,村中央本不宽阔的青石板路立刻显得拥挤起来。 只有520多人的大寨村面积很小,除著名的狼窝掌梯田外,游客所参观的多数是90年代以后才修建的陈永贵雕像、大寨展览馆。国家领导人曾流连驻足的山坡也被后人修筑上了纪念亭。 进村之后,道路两侧的“窑洞饭店”招牌林立,数量之多堪比当年插满墙头的红旗。 陈永贵曾居住过的两间窑洞已挂上“陈永贵故居”的牌匾,由昔阳县来的解说员负责讲解。跟陈有关的书籍和影像资料装在精美的包装袋里放在炕头,标价每套100元。 穿梭的游客略带兴奋的参观着大寨的联排窑洞和大寨人今天的生活,试图找寻脑海深处对于那个年代的记忆。而大寨人也早已习惯这种热闹,并在众人的“围观”中忙碌各自的生意。 正午时分,参观完虎头山和陈永贵故居的游客到了吃饭时间,居住在沿街两侧开农家乐的村民们早已做好准备,纷纷站在自家门口,用带有山西味道的普通话向过往的游客吆喝道:“品尝农家饭,炕头就餐!” 等游客在贴满各种毛泽东时期画报的窑洞内围成一桌桌开始喝酒用餐时,便是开饭店的大寨村民们最忙碌的时刻。“葱炒野鸡蛋15元,莜面栲栳栳20元,清炖土鸡68元”,菜单上标注的价格之高令不少居住在附近城里的游客咂舌。遇到想要讲价的游客,饭店老板则会清楚告知:“村里头都是这个价。”村民大多会导游 尽管在去往大寨之前,早已了解大寨发展成一处红色旅游景点,但初次走进大寨时还是被这种“全民导游”的现状震撼。 记者在随意挑选一家农家乐入住后,随口问起“现在大寨村有多少人”,开饭店的女主人立即说出“大寨村位于山西省昔阳县,现在有510口人220户,解放前这里”,一整段说辞和自豪的表情,都与专业导游无二。 这家饭店的女老板说,五一过后到十一左右才是旅游旺季,每天最多有上千人来参观。游客的大量涌入意味着更多财富涌向此处。据村民称,村里包括干导游的、收门票的、开饭店的、卖纪念品的,一多半村民正在从事与旅游相关的工作。 陈永贵故居旁的“宋立英旅游精品超市”的主人正是当年的村妇女主任宋立英,店面两侧还挂着两块招牌:“宋立英特产专卖店”和“宋立英签名售书处”。据称宋老曾每天在此为游客签名或合影,不过本报的此次到访并未见到这位大寨“活化石”本人,邻居说她已在数月前住进北京的女儿家。 浓厚的经商环境让不少村民都有一套自己的“生意经”,其中一个很好的例证是:当一名散客咨询虎头山怎么走时,村民立即表示只要付50元导游费便可带其上山。期间由于未走正门逃过了35元的门票,村民要求分其20元。 这样的“私自收费”在大寨村是违反规定的,因为村里的旅游收益村民都有股份,每户在年底都会获得旅游收入分红。但在集体的“大锅饭”之外,村民显然还想给自己收些小费。 周末之外不忙的时间里,大寨村民也像许多农村农闲时候一样,每天下午凑起一桌桌麻将,酣战至凌晨1点过后。 游人走后,大寨村民又回归到普通农村生活的轨道上。“大寨”的品牌价值 尽管村口的广场上竖立着大量农民劳动场景的雕塑,但从村民的生活可以看出,他们早已从农业劳作中解脱出来。而有关数据也显示,现在大寨村的农业产值占年产值不足1%。 经历过辉煌与没落的大寨,在郭凤莲重新掌权之后发现新的出路:“毛主席给大寨的金牌牌,我们要把它用好,要创造出更多的效益”。 由此,村里将当年开垦出的梯田种上树木,建起展览馆甚至普乐寺来发展旅游业。村民也在各家窑洞内保留着当年的画报来吸引游客。 对大寨有着特殊感情的人只身或带着自己的后辈来到大寨,试图从中回味当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过对于众多未经历过那个年代的年轻人来说,这只是一个与任何红色景点无异的农村。他们所见到的,也多是形式上保留下来的“大寨”,更像是一个遗留的红色“标本”。 在市场经济竞争中,知名度往往能够带来财富。由此,“大寨酒”、“大寨羊毛衫”、“大寨核桃露”这些品牌产品应运而生,不过这些产品与大寨的关系仅仅是冠名或者贴牌生产。 据不少村里人介绍,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陆续建起的村办企业并未能依靠品牌发展起来。到现在为止除水泥厂外,多数企业能自给自足就算不错,更不要说给村里上交盈利。 村里未参与旅游业的年轻人也如同许多普通农村青年一样,选择外出打工或者参军。 支撑大寨发展的品牌效应,在那一代人故去之后还能维持多久?忙于眼下揽客的农家乐老板们似乎未曾过多考虑。争议下的真实 当年的大寨固化在人们脑海中的印象与现实存在一定偏差,这是许多到过大寨的人心生的困惑。在见诸报端的一些报道中,也存在例如“宰客”、“唯利是图”等负面评价,由此产生出许多争议。 不过,这毕竟不是大寨独有的现象,在市场经济面临种种发展问题的时候,以道德的名义单独对大寨进行“批斗”也难以服人。 还有一个困惑游客的问题是,“大寨是否还是当年的大寨?”毕竟连留恋于麻将桌的村民都曾承认“过去依靠集体依靠惯了,现在有一定收入和福利,也不想再有更多打拼”。说起村里的发展程度,更多人是满足于与周边村镇“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现状。 一名为研究农村发展而在大寨居住数月的中山大学社会学博士,也体会到多数村民在面对外界和回归真实生活后的不同态度。不过他仍然认为,“以集体经济时代的价值观念来衡量今天的大寨人,这对他们是不公平的,现在的大寨未尝不是最真实的。” 至少从目前来看,游客带来的经济效益足以让这个小村子丰衣足食,学生和老人都有村里提供的保障。而且大寨良好的治安状况也表明,大寨人相比其他村庄的村民,仍具有独特的修养和自豪感。他们需要维护的,只是大寨品牌在外的知名度和口碑,使其从这块蛋糕中分得一份。 针对村子未来的发展规划,本报也曾多次试图通过村委联系采访其党总支书记郭凤莲,但均被其工作人员告知没有时间,而昔阳县委宣传部更表示“我们联系不上她,需要自己联系”。3月17日,本报在大寨曾经接待无数中外领导人的“大寨旅行社”外守候3个多小时后终于见到这位大寨村的掌舵人,但郭依然表示“以后再说”,随后匆匆登上一辆三菱越野车绝尘而去。 周末,游人如织的街道上,72岁的村民李有录老人正在向游人推销大寨特产“压饼”,以及村里人帮他从石家庄批发来的旅游纪念品。在游客眼里,这些工业时代生产的小玩意与他黝黑面庞上深刻的皱纹是那么格格不入,却又相映成趣。山西大寨村 2006年02月27日 15:20 农博网中华第一村,是晋中地区昔阳县的一个山村。全村面积2.6平方公里。1993年145户人家,534口人。解放前,这里穷山恶水,七沟八梁一面坡,自然环境恶劣,群众生活十分艰苦,解放后,当地人民当家做了主人,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以陈永贵、郭凤莲等为带头的大寨人决心改变落后的面貌,敢于战天斗地,通过艰苦奋斗,治山治水,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建设了层层梯田,并通过艰巨劳动引水浇地,改变了靠天吃饭的状况。因此,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肯定和表彰,并于1964年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从而成为全国农业的一面旗帜。“农业学大寨”以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李先念、叶剑英、邓小平、陈毅等曾相继视察大寨,国外有国家元首、政界要人和友好知名人士,国内有各行各业的人士,共有上千万人次前来参观学习大寨,来自海外地区134个国家和地区的达2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