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恩斯的《正如一棵树》赏析.docx_第1页
盖恩斯的《正如一棵树》赏析.docx_第2页
盖恩斯的《正如一棵树》赏析.docx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欧内斯特J盖恩斯(Ernest J. Gaines, 1933- )被认为是当代美国近半个世纪以来最有影响力的南方小说家之一,同时也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十大黑人作家之一。他现有六部长篇小说,一部短篇小说集,以及散文、创作谈、采访录各一辑。长篇以简皮特曼小姐自传(The Autobiography of Miss Jane Pittman,1971)、老人会(A Gathering of Old Men,1983)和临终一课(A Lesson BeforeDying,1993)最为有名。盖恩斯的经典短篇收于集子血缘(Bloodline,1968),小说均以虚构的“贝永镇”为背景展开,讲述了南方黑人悲欢离合的故事。评论家认为,他笔下的“贝永镇”就如福克纳小说中的“约克纳帕塔法县”、乔伊斯作品里的“都柏林”一样具有深刻意义。血缘中最后一篇正如一棵树(Just Like a Tree,1962)以其生动的人物、独特的叙述、丰富的意象完成了这一短篇小说系列最后的升华。该篇中主人公北上之前的一场告别会折射出南方黑人的历史、现状与未来。与盖恩斯的其他小说一样,正如一棵树以美国路易斯安那州一个虚构的“贝永”小镇为背景。小镇依田傍河,举目甘蔗成林,远处的湿地送来潮湿的风,处处留有以往种植园的风貌。白人、黑人、欧洲裔混血儿以一种半隔离的状态共同生活在这个普通而典型的美国南方小镇。故事发生在小镇最贫困破落的黑人居住区。为免遭白人报复性轰炸,年将期颐的黑人樊大婶在女儿的要求下将被迫迁居北方,临行前夜她在家举行告别会,小镇上的人们纷纷赶往樊家话别。小说暗示故事发生的时间为2 世纪6 年代,正当马丁 路德金领导的非暴力民权运动蓬勃发展时期。南北战争后南方的奴隶制虽然被废除,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却如痼疾难去:大部分黑人被剥夺选举权,在公共设施、教育等各个方面黑人备受歧视,处处被隔离对待。许正如独立宣言所认定的那样,人生而平等,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是不可剥夺的权利,对于黑人也是如此;从1955年蒙哥马利的公共汽车联合抵制运动开始,到1965年选举权法案通过,期间黑人争取平等权利的运动声势浩荡,频繁骇人的暴力也动摇不了他们追求平等幸福的决心。小说正是发生在暴力威胁下的南方小镇。在贝永镇生活了大半辈子的樊大婶突然要离开这片已与她融为一体的土地,深爱着她的人们不肯相信这是事实,可是告别会已经来临。原来,在樊大婶的感染下,黑人青年以马内(Emmanuel, 耶稣基督的别称,意为上帝与我们同在)投身民权运动,却继而遭到白人的报复性轰炸,一位黑人母亲和两个孩子不幸被炸死。樊大婶的女儿因此决意要将母亲带到北方,走出暴力的阴影。小说并未直接讨论民权与暴力问题,只是通过告别会上人物的内心独白间接地铺陈了小说的历史背景,但却是作者创作中不可忽视的一笔。那么正如一棵树仅仅是一篇揭露种族冲突与对立的小说吗?读者如果仔细分析小说的人物构成就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简单。在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的夜晚赶来和樊大婶告别的九十九个人肤色不尽相同,有白人、黑人,也有黄皮肤、棕色皮肤的人;年龄层次上有顽皮可爱的孩童、初入社会的青年、家有老小的妇人与男子,也有暮年的老人;在这个南方的聚会上也不乏北方人。人物身份的多样性既契合了南方文化的多元性,也揭示了比纯粹种族冲突更复杂的社会关系。盖恩斯通过来访者的不同背景凸现了南方文化的多元融合。种族的多元化并不只属于南方,美国历史的形成与发展决定了多元化是南北方共有的特征。但由于南方同一种族的人生活范围相对稳定集中,各种族裔文化就更加突出,如南方黑人文化、白人文化,以及在一些地区存在的特殊文化群。盖恩斯在他的长短篇小说中频繁涉及各文化群之间的关系。贝永镇所在的路易斯安那州,除了黑人与白人文化外还有两种比较重要的文化:一是凯郡文化, 凯郡人(Cajuns)是18 世纪从加拿大阿卡迪亚(Acadia)流放到路易斯安那的法裔后代;另一个是克里奥耳文化,克里奥耳人(Creoles)指说法语的18 世纪欧洲殖民者后代。历史变迁,种族间相互影响或融合,混血者又成为重要的文化现象。在正如一棵树中,作者主要通过集聚一堂的各“色”人等,暗示南方多种文化间相互渗透与融合的可能。人物的多样性也使小说获得了主题上的深度与广度,避免了简单反映种族冲突的单薄。从种族上来说,白人小姐安娜的出现打破了肤色划定的界限,她的冒雨来访,她对樊大婶的依恋与不舍,两人母女般的感情在读者心中构建起一种新的种族关系:“我安娜跪倚在樊大婶的膝边把头埋在她瘦弱而年迈的腿上,哭了又哭我也不知道哭了有多久。我感到樊大婶苍老的手抚摸着我的头发和脖子,这手如此苍老就像死亡已在咫尺。”这种新的关系淡化肤色和种族,以共同的人性为基础,以共有的经历和记忆为纽带,纯真而美好。安娜这一角色在小说中不可或缺,她使黑人与白人之间暴力与亲情两种极端关系相互叠加,加深了人们对种族问题的认识。从南北方关系来看,樊大婶的女婿北方黑小伙詹姆斯的形象使读者对“北方是黑人天堂”这一论断多了一层反思。詹姆斯是聚会中唯一一个真正的外来者:他是黑人,却不了解也不屑于了解南方黑人文化;他是樊大婶的女婿,却漠视亲人的痛苦。看着一屋子的人都在谈话,詹姆斯的反应是“他们就知道说话说话说话。这么唠叨,我简直要疯了”;看到别人因为樊大婶要离开而落泪,他不明白一个“九十九岁的老太婆要收拾走人”有什么可以伤心的。选择这样一个负面的外来者形象与其说是为了展示南北方的差异,不如说是为了突出南方黑人共有的传统、记忆与文化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暗示南方黑人脱离文化之根后在北方可能遭遇的命运。而人物年龄与性别的多样性使小说典型化,具体的人物与事件成为该历史阶段南方黑人生活的一个缩影。在作者着力塑造的十个主要人物中,除了安娜和詹姆斯外,其他八个人物背景相似,都是庄园上与樊大婶熟识的黑人或混血儿,但他们的年龄跨度很大,从孩童到青壮年到老年,极有规律地形成一个生命的周期。年龄层次的丰富和两种性别的在场使作品具有了团体代表性。可见,盖恩斯借用人物身份的多样性使告别会这样一个简单的事件折射出深层的社会与文化蕴意。小说的叙述结构也是别具一格,全篇由一首古老的黑人圣歌(spiritual)和十个主要人物的内心独白组成。古老的黑人圣歌引领了小说的基调和主题,圣歌的歌名正是小说的题目正如一棵树。小说伊始圣歌以简洁朴素的形态出现在读者面前:“我不该;/ 我不该被移走。/ 我不该;/ 我不该被移走。/ 正如一棵树 / 依傍在水边。/ 噢,我不该被移走。” 圣歌充满着依恋和感,一如告别会上大部分人的心情。依傍在水边的大树不该被移走,而在南方生活了快一辈子的樊大婶也不该被带走;盖恩斯借自己民族中古老的圣歌含蓄地表达了小说的主题。除了内容上的契合,黑人圣歌的历史也使开篇的引用恰到好处。这种独特的音乐既展示了黑人的非洲渊源,又记录了他们在美国的复杂经验。虽然被贩卖到美洲当奴隶,离开了生长的环境,但美国黑人身上的文化烙印却以各种方式流传下来,圣歌即其一。黑人圣歌是非洲传统与美洲经验结合的产物,在旋律节奏上与西非歌曲有着很大的联系,盖恩斯在小说中引用圣歌会使读者联想到黑人的非洲之根。同时,这种音乐深受黑人在美国经验的影响,内容上既包含黑人初到美国时接受的一些宗教观念,也表达了他们对于生活的期望与感悟。被迫在田间劳作的时候,黑人奴隶们常会哼唱圣歌抒发内心的情感。在南北战争时期,黑人们还将秘密代号编入圣歌来交流信息。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含义使“正如一棵树”简单却意味深长:南方黑人曾被迫离开非洲、遭受苦难,现在是否又一次面临背井离乡的命运?小说主体由十篇内心独白组成,每篇均以独白人物名字为标题。发表看法的先是男孩查柯和他的父母,继而是北方黑小伙詹姆斯、男孩本、克萝大婶、克里斯、白人小姐安娜、埃蒂安等人,最后小说以查柯祖母的独白收尾。每场独白叙述角度各异,但话题均围绕樊大婶的离去展开。这一并置格局使不同人物思绪中关于樊大婶的片断重叠拼接,如立体绘图一般描摹出樊大婶丰满的人物形象:孩子眼中慈爱却严格的祖母,青年人心中独立、明辨是非、充满爱心的“母亲”,老人心里的好姐妹。一篇篇的独白也揭示出樊大婶北迁对整个种植园区黑人团体所产生的巨大心理影响。男孩查柯的母亲里奥拉内心的感慨可以代表众人的心声:樊大婶的名字对他们来说如此亲密熟悉,“就像我们自己的姓,像上帝的名字,像我们小镇和城市的名字”。另一人物克里斯回忆听到消息时的反应:“我的心好像一下胀大了十倍。我的眼睛湿润了,我不得不承认我当场就哭了。”深爱着樊大婶的人们内心都不愿相信她真将离开,在独白中或叹息感慨,或追忆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多个独白的并置使个人情感的自述转化成了集体的呼声。不管是篇首的圣歌还是其后的独白,如果离开了含意丰富的象征,小说内容和情都会苍白许多。从盖恩斯所选的题目可以看出,象征是通向小说思想核心的桥梁。大树是小说中一个重要的意象,作者以正如一棵树为题,树必然有深意。如圣歌中所唱:“我不该;/ 我不该被移走。/ 正如一棵树 /依傍在水边。/ 噢,我不该被移走。”依傍在水边的树就像生活在南方集体中的樊大婶,谁都离不开哺育了他们生命的源泉。克萝大婶的独白进一步深化了树的象征意义:“就像用铁链捆住树干,使劲拉拉拉,然后把链子转一转,继续拉再换个方向使出全身的力气用劲拉重新再拉然后你听到树根在哭泣你继续拉,很快树动了树倒了。”这不愿离开大地的树象征着难以离开南方故土的樊大婶,树根在哭泣,樊大婶的心在煎熬。树虽然被拔出了,天上地下却从此多了两个虚无的洞:“我告诉你你得到了什么。你得到了地上的一个大洞,先生;你也得到了空中的一个大洞,那里原来常年枝繁叶茂、郁郁葱葱。这两个洞无论你怎么努力,永远也无法填补。”大树拔掉后将留下两个大洞,这暗示着樊大婶的离去将会对她身边的人产生巨大的影响。在黑人居住区生活了几近一生的樊大婶已经和这里的土地、人们结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成为当地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她是亲情的化身,文化传统的化身,如果离去,人们在情感上和文化上都少了一个重要的依托,这也许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缺憾吧。旅程是小说中另一个重要象征。樊大婶北去的旅程,安娜小姐的来访之路都蕴含深意。众人在樊大婶家话别,为的是她第二天即将踏上北去的旅途,但是大家没有想到的是樊大婶一直在准备的旅途是比去北方更加遥远的死亡之旅。待人散去后,她对查柯祖母露说,“我想唱一首决心歌我决心到天堂现在就是现在”在北去和死亡之间,樊大婶选择了死亡。小说中没有直接述说樊大婶经历了怎样一番心灵的旅程,最后决定以更大的勇气面对死亡,但可以肯定的是她以她渴望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也许是为了避免那无法弥补的缺憾。旅程在小说开始时的简单含义在樊大婶身上获得了深化,象征了人类的死亡之旅、心灵之旅。而安娜小姐的来访之路也充满了象征含义。风雨雷鸣之夜,安娜克服途中种种困难,终于将分别的礼物送到了樊大婶手中。途中的困难似乎象征着安娜冲破种族界限将会遇到的坎坷,她面对的不仅是风雨之旅,也是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