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农村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doc_第1页
试论农村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doc_第2页
试论农村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doc_第3页
试论农村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doc_第4页
试论农村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论农村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农村小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着许多不良习惯,需要每一个教师坚持不懈地努力,不断地去指导、纠正,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和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习惯,是一种行为或是思维习惯性的表现,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自然生成的,而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不是说到就能做到的,要经过学习实践的反复锻炼、教师或是家长的督促、提醒,甚至是强化训练才能逐步形成,整个过程充满着对意志的磨练。前苏联生物学家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告诉我们,这需要长期反复才能形成动力定型。小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大脑的神经细胞就会形成条件反射,从而上升到“习惯成自然”的高度,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思维能力的发展,都会起到相辅相成的效果,也更有利于激发学生更深层次的学习自觉性、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有效性,有利于培养健康、乐观、自信的学习心态。那么,怎样才能使农村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在我多年的农村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也做过一些浅显的探索,现简要论述于后。一、强化思想认识。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自己首先要认识到良好学习习惯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其次要让学生及学生家长都了解其意义,明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的重要性,以便于教师整合学校、家庭和学生个人的内在动力,形成合力,共同担负起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任。二、提出明确要求。要让学生和学生家长都明白,究竟什么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到底要做些什么,教师要把学生应当做好的事明确的告诉给学生,对刚入学的学生,应该以具体文字的方式张贴出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法可依。因此,根据学习的基本内容和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对学生提出了以下几方面的具体要求:1、良好的学习习惯从整理书包开始。翻开学生的书包,不看则已,看了总是令人涕笑皆非。各种各样的书本零乱地塞在书包里,书角翻卷过来总也抹不平;大大小小的作业本胡乱地丢在里面,有的甚至已经卷成了卷筒、拧成了麻花;还有些与学习根本无关的小玩艺儿,什么弹弓啊、沙包啊、橡皮筋之类的东西应有尽有,把个小小的书包撑得鼓鼓囊囊的。一到上课的时候,学生就会手忙脚乱在书包里翻这时,教师就要训练学生收拾、整理书包的能力。要告诉他们:相同大小的书、本放在一起,叠放整齐;文具放在一个固定的地方;橡皮筋和沙包可以带,其它的玩具都不能带到学校来。经过一番“减负”和“瘦身”以后,学生的书包看起来就会整齐很多,但不要以为这样就可以万事大吉了,第二天再看,情况又会是老样子。因此,这样的一件小事也是需要反复强化训练的,最初的一段时间最好是天天检查,还要要求家长配合对学生进行训练。效果会在两周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显现,这时,学生的书包整洁了,学生上课再也不会手忙脚乱找不着东西了。一种初步的有条理的学习习惯就养成了。2、不打无准备的仗培养良好的上课习惯。上课了,教师走进了教室。可学生们呢,说笑打闹,一副无所事事的散漫状。见到老师来了,这才忙着拿书、摸笔本来不多的四十分钟,就这样一点一滴的流失了。对此,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上课习惯。上课前,要求学生把课堂上要用的东西,像教科书、练习本、笔等放在桌上一定的地方;预备铃一响就必须安静下来,小憩收心;上课时,两手要平放桌上,抬头挺胸,眼睛注视教师;答问时,站要站得挺直,声音要响亮清楚。长期坚持,就能培养学生认真对待学习的态度,展现出饱满的精神状态。3、培养遵守课堂纪律,专心听讲的习惯。课堂上,如果老师没有具体的要求,学生很容易分心、走神,甚至是开小差、搞小动作。怎么处理呢?教师方面,根据小学生注意力不持续,易转移的特点,教师要把握好上课的节奏,张弛有道,始终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学生方面,教师要给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如认真听、仔细想、会补充、能评价等,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没有开小差的机会。4、培养良好的汉字书写习惯。书写,是农村小学生一个比较大的缺点。在我最初接的那个班里,近半数学生的作业本往往是皱巴巴的一团,作业更是龙飞凤舞,间杂着一个个黑团,仅在字里行间勉强能辨认出眉眼。然而,只有良好的书写习惯才能反映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要实现对这一现状的改观,教师应要求学生书写时要按笔顺规则写字,要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要规范、端正、整洁、美观。当然,要培养学生作业书写工整的好习惯,教师首先应注意教学时板书设计合理,书写规范整齐,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学习,提高业务素质,时时处处都要用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影响、感染学生。身教重于言教,日复一日,月复一月,经过潜移默化,就容易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5、培养学生勇于思考、勤于思考的习惯。孔子早就说过:“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两千多年的实践证明,这确实是学习有效性的一个必要条件。在学习中,学生想要学好知识,学到本领,就必须要具有强烈求知欲,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的探索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品质。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让学生们明白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只是学,记得再多而不会灵活运用就是死记;而一天到晚,只想着要怎么怎么样,却不把学习落到实处,想得再多也只是空想、幻想。为此,教师要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创造条件,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集中精力,专心听讲,勤于思考,勇于发言,养成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良好习惯。6、培养合作、探究的习惯。一方面,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另一方面,与人合作也是学生溶入集体、与人交往、获取帮助等处理人际关系的必备能力。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必须要唤起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让其能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将个人的学习活动与集体活动融为一体,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同时,教师还要重视思想教育,鼓励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耐心倾听,不挖苦取笑同学的错误等。7、培养学生说的习惯说话,是一个人的基本能力。但能说并不表明就能说好。你看,课堂上,要么无人举手回答问题,即便站起来的,也说不了几句话,或是说的时候表述不清,缺乏条理。对此,教师要教给学生说话的基本要求:要主动发言,说话时吐词清楚,声音响亮;要有条理,能说出“一”、“二”、“三”的层次或是事情的前因后果。有了要求,教师还要在教学时、与学生谈心时、平时聊天时注意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逐渐让他们敢说、爱说、说好。8、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古人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我们现在的学生,由于受种种因素的制约,不要说行万里路,就连读几本课外书都没有很好的做到。我常听我们的老师们抱怨学生的作文水平不高,总是写不出几个字,阅读也不行,老是做不起题我想,学生的作文能力和阅读水平,固然是语文课堂教学要重点培养的能力,但这同样与学生缺乏应有的课外阅读有关。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就算是掌握了再多的作文技巧,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没有大量的阅读积累,也是做不出像样的饭来的。因此,我们要大力提倡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读经典,读名篇,读优秀的学生作文,让他们在语言文字方面积累素材,让他们在优秀的诗文中陶冶情操。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又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三、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应遵循的原则1、教师要以身作则教师是学生直接模仿的对象。教师的言行对学生起着引领和导向的作用。因此,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要首先做到。2、从兴趣出发,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真是放之四海皆准的教育法则。任何习惯的培养,没有学生发自内心的主动参与,积极配合,都不可能会取得成效。因此,教师在教育管理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全面调动学生的脑眼口鼻手,让他们动起来,真正的让他们做学习的主人。3、承认差别,因材施教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智能领域的能力是不同的,有的表现在语言,有的表现在思维,有的喜欢音乐,有的或许更喜欢体育。那么,对老师来说,我们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的时候,就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以他们喜欢的方式去调动他们,树立他们的自信心,给他们成功的体验。4、反复训练,持之以恒习惯是一种定型行为,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和强化的结果,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反复的训练,加以深化,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最终才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英国著名思想家弗朗西斯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