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病理生理学习题.doc_第1页
[临床医学]病理生理学习题.doc_第2页
[临床医学]病理生理学习题.doc_第3页
[临床医学]病理生理学习题.doc_第4页
[临床医学]病理生理学习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概 论复习提要一、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和内容(一)任务从功能和代谢的角度探讨疾病发生机制的科学,它阐明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二)内容包括概论、基本病理过程及系统病理生理学三部分。1.概论讲述疾病发生的普遍规律,其中包括疾病的概念、病因学、发病学的一般问题。2.基本病理过程讲述疾病过程中共同的病理生理变化,如缺氧、发热、休克、缺血-再灌流损伤、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等。3.系统病理生理学讲述各系统疾病的共同发生规律和主要器官的功能衰竭,如心功能衰竭、肺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肝性脑病、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二、疾病概论(一)健康按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会上处于完好状态。(二)疾病由于致病原因作用于机体,使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受到破坏,引起的损害与抗损害斗争的异常生命过程。1.任何疾病都是有致病原因的2.内稳调节紊乱使机体出现功能、代谢、形态变化(三)病理过程病理过程是指在不同疾病中共同存在的功能、代谢和形态变化的过程。它们可见于不同的疾病,一种疾病可包括几种病理过程。(四)病理状态是指疾病或病理过程结束后遗留的一种状态。三、病因学总论(一)疾病发生的原因病因的种类很多,一般分为以下几类:1.物理性因素 机械力、高温、低温、电流、大气压变化、电离辐射等。2.化学性因素 强酸、强碱、化学毒物、生物性毒物等化学性因素。3.生物性因素 各种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4.营养性因素 饮食摄入过多引起肥胖病,营养不足带来各种营养缺乏症。5.精神性因素 异常激烈的情绪变化。6.遗传性因素 遗传物质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所引起的疾病。(二)疾病发生的条件1疾病发生除了致病原因以外,还有某些条件或诱因,它们改变机体的抵抗力和病因的致病力,它们不决定疾病的特异性,也不总是引起疾病所必须的因素,但它们影响着疾病的发生和病因作用的后果,通常称为条件。2一个病因在某一疾病过程中,可以是引起该病的原因,但在另一疾病过程中,则可能作为条件。四、发病学总论(一)疾病发生的一般规律疾病过程中的因果转化原始病因作用引起某种损害,这种损害是原始病因作用于机体的结果,这个结果又可作为原因,引起新的变化。这样原因和结果交替进行,形成连锁反应,疾病就不断发展起来。疾病过程中损害与抗损害的反应1.疾病过程中造成的损害性变化,如组织细胞的变性坏死,物质代谢的紊乱以及器官功能障碍。2.抗损害的各种反应,包括机体防御适应性反应和代偿性变化,如代谢的适应,功能的代偿,组织的再生、修复、肥大等。(二)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1.神经机制有的致病原因能直接侵犯神经系统或通过神经反射引起神经功能紊乱,使神经系统本身或全身其他器官功能异常,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2.体液机制致病原因引起体液环境量和质的变化,导致内环境的紊乱和疾病的发生。3.细胞机制致病原因直接作用于组织细胞,引起其损伤,如机械力、酸、碱、高温、低温、化学毒素、电离辐射等。4.分子机制从分子水平研究疾病的发生机制,近年来发现了多种与疾病有关的基因。(三)疾病的转归疾病过程通常的转归有完全恢复健康、不完全恢复健康及死亡三种情况。1.完全恢复健康完全恢复健康是指致病因子的作用已停止,被损害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得到完全的修复或代偿,机体的内外平衡恢复常态,临床症状和体征完全消退,劳动力恢复。2.不完全恢复健康不完全恢复健康是指致病因子作用和损害性变化得到了控制,主要症状已经消失,但受损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未得到完全恢复。3.死亡死亡是生命活动的终止。有生理性死亡和病理性死亡。生理性死亡:是衰老的结果,是生命过程发展的自然结局。病理性死亡:是疾病过程发展的一个结果,通常见于重要生命器官严重损害,重度慢性消耗性疾病引起全身衰竭,以及心跳和呼吸骤停引起猝死等。死亡是一个具有阶段性的过程,分为濒死期、临床死亡期和生物学死亡期。濒死期(临终状态):是临床死亡之前的一个阶段,特点是神经、循环、呼吸等系统功能急剧降低。临床死亡期:一般临床上以心跳和呼吸停止及各种反射活动消失作为生命停止和临床死亡的标志。生物学死亡期:是死亡的最后阶段。全身功能完全停止,出现不可逆的变化,整个机体已不能复活。脑死亡:指大脑和脑干功能永久性消失。它的出现意味着机体作为一个整体已经不能复活。脑死亡的判定根据以下标准:持续深昏迷,对外界刺激完全无反应;无自主呼吸,在呼吸停止进行人工呼吸15分钟后,仍无自主呼吸;瞳孔散大,各种颅神经反射消失;脑电波消失。试 题A型题1.下列哪项不属于病理过程:A.缺氧 B.水肿 C.休克 D.高血压 E.DIC2.下列哪项不属于病理过程:A.黄疸 B.脱水 C.烧伤 D.高钾血症 E.低氧血症3.下列哪种情况符合疾病的概念:A.右下截肢 B.先天性孤立肾 C.发热D.动脉粥样硬化 E.休克4.下列哪项表现属于体征:A.心悸 B.恶心 C.疲乏 D.呼吸困难 E.呼吸增快5.下列哪种表现属于症状:A.心跳加快 B.呼吸困难 C.呼吸增快D.呼吸音增强 E.咳泡沫样痰6.脑死亡时下列哪一项不正确:A.持续深昏迷B.长期维持自主心跳、呼吸,但各种神经反射消失C.瞳孔散大D.脑电波消失E.对外界刺激无反映7.有关濒死期,下面哪项是错误的:A.濒死期是临床死亡之前的一个阶段B.濒死期的特点是神经,循环,呼吸等系统功能急剧降低C.濒死期表现为意识模糊或丧失,反射迟钝,心跳微弱,血压下降,大小便失禁,呼吸减慢或出现周期性呼吸,体温下降D.死亡病人必经濒死期E.濒死期的特征是脑干以上的中枢神经处于深度抑制状态,各系统的机能和代谢发生严重障碍8.左心衰竭导致呼吸困难的主要环节是:A.二尖瓣狭窄 B.左心房扩张 C.肺循环淤血D.肺水肿 E.组织缺氧9.影响疾病发展方向和转归主要是:A.疾病时的稳态紊乱B.疾病过程中的因果转化C.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主导环节D.疾病过程中的损害和抗损害反应E.疾病过程中机能,代谢和形态变化10.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一个基本规律是:A.内稳态破坏 B.因果转化 C.损害反应D.抗损害反应 E.损害和抗损害反应11.疾病发生、发展的一个基本环节是:A.稳态破坏 B.因果转化 C.损害反应D.抗损害反应 E.损害和抗损害反应12.研究疾病发展及转归机制的学问属于:A.病因学 B.发病学 C.基本病理过程D.各系统病理生理学 E.病理生理学13.下列哪项是由于物理性因素所致:A.佝偻病 B.高山病 C.高血压病D.类风湿性关节炎 E.地方性甲状腺肿14.下列哪项是化学因素所致:A.坏败血病 B.苯酮尿症 C.糖尿病D.地方性氟中毒 E.地方性甲状腺肿15.下列哪种疾病与精神心理因素有关:A.潜水员病 B.缺血性心脏病 C.消化性溃疡D.溃疡性结肠炎 E.支气管哮喘16.下列哪种疾病与遗传易感性无关:A.糖尿病 B.缺血性心脏病 C.甲状腺机能充血D.高血压病 E.精神分裂症17.下列哪项属于大脑功能停止:A.昏迷 B.意识丧失 C.对光反射消失D.前庭反射消失 E.体液调节功能丧失18.判定死亡的最好标志是:A.自主呼吸永久性停止 B.心脏功能永久性停止C.呼吸、心脏功能永久性停止 D.全脑功能的不可逆性停止E.大脑功能的停止19.下列哪项不是判定脑死亡的依据:A.全脑功能停止 B.脑干功能停止 C.心跳、呼吸停止D.脑电波消失 E.脑血管灌流停止20.下列描述哪项不符合疾病前驱期:A.潜伏期与症状明显期之间的时期B.损伤与抗损伤斗争的时期C.此期表现与疾病无关的非特异性症状D.是提醒人们及时就医的信号E.此期的复现有利于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21.疾病前驱期的特征是:A.无明显症状 B.出现非特异性一般症状C.出现疾病特有的症状 D.可作为早期诊断E.是机体抗损害与损害因子斗争的时期22.病理生理学的主要内容是:A.研究疾病的形态、结构变化B.研究疾病的表现C.诊断和治疗疾病D.研究疾病过程中机能、代谢变化的发生机制E.研究疾病时的代偿功能23.病理生理学是研究:A.疾病的概念 B.疾病的症状和体征C.疾病的诊断 D.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E.疾病发生发展的共同规律24.下列有关衰老的叙述哪项不恰当:A.衰老是生命发展的必然B.衰老必然伴随疾病C.衰老不是疾病,但与疾病有密切关系D.衰老易发生疾病E.衰老是机体成熟后机能活动进行性下降的过程25.下列哪项不是老年患病的特点:A.多种病理变化同时存在 B.自觉症状明显C.疾病表现与年轻人不同 D.易发生意识障碍E.易发生水、电解质平衡紊乱26.衰老时易患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原因是:A.下丘脑调控能力下降 B.体内各种激素处于低水平C.对各种应激原作用的抵抗力下降 D.心血管代偿能力减弱E.免疫功能下降27.衰老机体的特有疾病谱为:A.恶性肿痛、冠心病、脑及内脏的退行性疾病、脑血管意外B.脑血管意外、冠心病、恶性肿痛、脑及内脏退行性疾病C.冠心病、脑血管意外、脑皮内脏退引恢复、恶性肿痛D.冠心病、恶性肿病、脑血管意外、脑及内脏退行性疾病E.冠心病、恶性肿病、脑血管意外、脑及内脏退行性疾病28.所有疾病均可发生:A.内环境紊乱 B.损害和抗损害反应C.症状、体征和社会行为异常 D.劳动能力减弱甚至丧失E.有病因的作用29.下列哪种属抗损害反应:A.组织缺氧时的糖酵解增加B.心力衰竭时心率增快,超过180次分C.失血引起的血管收缩D.组织细胞坏死后的再生和修复E.缺氧时引起红细胞增多30.致病条件在疾病的发生中,有:A.原因必须在一定条件下才能致病B.没有条件就不会发生疾病C.不少疾病只要有原因便可发生,不一定需要条件存在D.条件之间可以互相置换E.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原因和条件是相对的31.致病原因具有下列哪些特征:A.是能引起疾病并赋予该疾病的特征的因素B.没有原因就不发生疾病C.原因是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发挥致病作用D.原因和条件可以相互置换E.没有原因也可发生疾病32.下列哪些属于脑干功能停止:A.心跳、呼吸停止 B.对光反射、角膜反射停止C.前庭反射、咽反射消失 D.咳嗽反射消失E.前庭反射33.病理生理学是:A.医学基础理论学科之一 B.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C.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D.医学桥梁课E.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学科B型题A.健康 B.疾病 C.病理过程 D.完全康复 E.不完全康复 34.先天性单侧肾: 35.一侧肾切除后: 36.肾结核:A.疾病 B.病理过程 C.病理状态 D.病理反应E.病理反射 37.缺氧: 38.风湿性瓣膜病: 39.大叶性肺炎:A.疾病 B.原因 C.条件 D.诱发因素 E.危险因素 40.糖尿病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 41.糖尿病是败血症发生的: 42.消化道出血是肝性脑病的:A.遗传因素 B.遗传易感性 C.先天性因素D.免疫性因素 E.营养性因素 43.引起房间膈缺损的因素是: 44.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的因素是: 45.风湿性关节炎是: 46.缺血性心脏病发生的因素是:A.精神心理因素 B.遗传因素 C.遗传易感性D.先天性因素 E.免疫性因素 47.引起支气管哮喘的因素是: 48.血友病发生的因素是: 49.引起甲状腺机能亢进的因素是: 50.糖尿病发生的因素是:A.物理性因素 B.化学性因素 C.生物性因素D.营养性因素 E.免疫生物因素 51.佝偻病的致病因素是: 52.高山病发生的致病因素是: 53.烧伤性休克发生的因素是:A.机体本身的防御或代偿功能与致病因子工作斗争的时期:B.提醒人们及时就医的信号C.可对疾病作出正确诊断D.疾病最后定向终结的时期E.功能代谢改变导致形态改变的时期 54.疾病前驱期的特征是: 55.在疾病症状明显期: 56.疾病潜伏期是:名词解释57.症状58.体征59.病理状态60.病理过程61.疾病62.自稳调节63.疾病损伤和抗损伤反应64.自稳态65.疾病过程中的因果交替66.发病学(athogenesis)67.致病原因68.诱发因素69.病因学70.脑死亡71.不完全康复72.完全康复73.疾病的转归74.病理生理学75.衰老问答题76.疾病、病理过程、病理状态之间有何关系?77.疾病的症状、体征和社会行为异常是如何发生的?78.死亡分为哪几个期?79.试述病理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80.试述病理生理学的主要内容?81.如何理解疾病过程中局部与全身、形态与机能的关系?82.举例说明疾病过程中的因果转化规律?83.损害和抗损害反应在疾病过程中有何意义?84.如何正确理解原因和条件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85.脑死亡作为判定死亡的标志有何现实意义?填空题86.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有、 。87.疾病的病因包括和。88.疾病的转归分为和。89.死亡的标志是。90.疾病的发展过程可分为、 和四期。91.病理生理学的内容主要分三部分,即、 和。第二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复习提要一、正常水、电解质代谢(一)体液的容量和分布1体液的容量占体重60%2细胞内液占体重40%3细胞外液占体重20% 血浆占体重5% 组织间液占体重15% 分泌液占体重2%(二)水的生理功能与水平衡1水的生理功能 参与水解、水化,脱氢等反应 为一切生化反应提供场所 良好的溶剂 易流动,有利于营养物质代谢产物的运输 参与体温调节 润滑作用2水平衡 日摄入20002500ml 日排出20002500ml(三)电解质的生理功能和平衡1电解质的生理功能 维持神经、肌肉、心肌细胞静息电位 并参与动作电位的形成 维持体液的渗透平衡和酸碱平衡 参与新陈代谢和生理功能活动 构成组织的成分2电解质平衡 钠平衡:多摄多排,少摄少排 钾平衡:多摄多排,少摄少排,不摄也排 镁平衡:镁摄入不足时,肾可显出明显的保镁作用(四)水、电解质平衡的调节1渴感的作用 血管紧张素增多,血浆晶体渗透压增高,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刺激渴感中枢。2抗利尿激素的作用 血浆晶体渗透压增高和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刺激视上核、室旁核神经分泌ADH,提高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3醛固酮的调节作用 血容量减少,动脉血压降低时,使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兴奋,醛固酮促进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主动重吸收,Cl-和水的重吸收也相应增加,同时增加K+、H+的排出。4“第三因子”(利钠激素)的调节作用 抑制Na+K+ATP酶系统,抑制肾小管重吸收钠,使尿钠排出增多。5心房利钠因子(ANP)的调节作用 急性血容量增加,增高右心房压力,牵张心房肌而使之释放ANP,产生: 强大的利钠、利尿作用 拮抗肾素-醛固酮系统 减轻失血失液后血浆中ADH水平增高的程度6甲状旁腺激素(PTH)的调节作用 血浆钙离子浓度降低,PTH分泌增加,促进肾远曲小管对钙、镁离子的重吸收,抑制近曲小管对磷Na+、K+、HCO3-的重吸收7降钙素(CT)的调节作用 高血钙、高血磷刺激CT分泌,抑制肾小管对钙、磷的重吸收二、 水、钠代谢紊乱(一)脱水体液容量的明显减少1高渗性脱水 失水多于失钠,血清钠浓度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mOsm/L原因和机制 饮水不足,失水过多对机体的影响口喝;ADH分泌增多;早期醛固酮分泌不增加,晚期增加;脑细胞脱水;小儿脱水热防治原则给予5%葡萄糖溶液,并补充一定量的含钠溶液2低渗性脱水 失钠多于失水,血清钠浓度15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Osm/L原因和机制 丧失大量体液,或大汗后只补充水分;大面积烧伤;肾脏失钠对抗体的影响 细胞外液明显减少,出现休克倾向;醛固酮分泌增加;ADH早期分泌不增加,晚期增加防治原则 补充等渗或高渗盐水,恢复细胞外液容量及渗透压3等渗性脱水 水与钠按其在正常血浆中的浓度比例丢失,血钠浓度维持在130145mmol/L,渗透压280310mOsm/L原因 麻痹性肠梗阻;大量抽放胸腹水,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对机体影响 ADH分泌增强;醛固酮分泌增强;防治原则:补充低渗氯化钠溶液(二)水中毒 给ADH分泌过多或肾脏排水功能低下的患者输入过多水分,引起人体内水的潴留,出现包括低钠血症在内的系统症状和体征1原因 ADH分泌过多 肾排水功能不足 低渗性脱水晚期2对机体的影响 细胞内、外液均增加,渗透压均降低,急性水中毒致脑细胞水肿,颅内压增高和低盐综合症。3防治原则严格控制进水量利尿减轻脑水肿给3%5%氯化钠液纠正体液低渗状态三、钾代谢紊乱(一)低钾血症 血浆钾浓度低于3.5mmol/L1原因和机制 摄入不足丢失过多钾进入细胞内过多2对机体的影响 肌肉组织: 肌肉组织兴奋性降低,横纹肌溶解 心脏: 心肌兴奋性增高,传导性降低,自律性增高 肾脏: 尿浓缩功能障碍 重吸收HCO3-增强,反常性酸性尿引起代谢性碱中毒 近端肾小管上皮空泡变性消化系统 胃肠运动减弱糖代谢 血糖轻度升高代谢性碱中毒3防治原则治疗原发症补钾治疗并发症(二)高钾血症 血浆钾浓度高于5.5mmol/L1原因和机制 摄入过多肾排出减少细胞内钾转移到细胞外2对机体的影响肌肉组织 急性高血钾:兴奋性升高,后降低至消失 慢性高血钾:变化不明显心脏 心肌兴奋性升高,而后降低至消失,心肌传导性降低,自律性降低(3)代谢性酸中毒3防治原则 防治原发症 降低血钾 注射钙剂和钠盐四、镁代谢紊乱(一)低镁血症 血清镁含量低于0.75mmol/L1原因和机制 摄入不足 排出过多2对机体影响 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 心律失常 心肌兴奋性增高,自律性增高 低钙血症 低钾血症3防治原则 治疗原发症,补镁(二)高镁血症 血清镁浓度高于1.25mmol/L1原因和机制 急、慢性肾功能衰竭伴无尿或少尿 甲状腺功能减退 醛固酮减少 镁摄入过多2对机体的影响 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 中枢神经系统抑制 心动过缓 平滑肌抑制3防治原则 防治原发症 注射葡萄糖酸钙 促进镁的排出试 题A型题1.水和无机盐能从毛细血管动脉端滤出的主要原因是:A.动脉端毛细血管通透性大 B.动脉端血压大于血浆胶体渗透压C.血浆胶体渗透压大于血压 D.组织胶渗压大于血浆胶体渗透压E.组织间液负压2.正常人每天最低尿量为:A.100ml B.300ml C.400ml D.500ml E.1000ml3. 正常人细胞外液主要的阴离子是:A.H2PO4- B. HSO4- C.Cl-和HSO4-D.Cl-和H2PO4- E.Cl-和HPO42-4.正常成人的体液总量约占体重的:A.50 B.40 C.70 D.60 E.805.正常成人血浆约占体重的:A.5 B.6 C.7 D.8 E.96.细胞内外渗透压的平衡主要靠哪一种物质的移动来维持:A.钠离子 B.钾离子 C.蛋白质 D.葡萄糖 E.水7.血浆中含量最多的阴离子是:A.碳酸根离子 B.磷酸根离子 C.硫酸根离子D.氯离子 E.蛋白质8.血浆中最多的阳离子是:A.钠离子 B.钾离子 C.钙离子 D.镁离子 E.铁离子9.内环境是指:A.细胞外液 B.细胞内液 C.穿细胞液 D.体液 E.血浆10.一般情况下正常成人每天出入水量约有:A.300ml B.2500ml C.2000ml D.1500ml E.1000ml11.原发性高钠血症的病变部位常见于:A.垂体 B.下丘脑 C.肾小管 D.球旁细胞 E.甲状腺12.抗利尿激素(ADH)的作用部位是:A.近曲小管和远曲小管 B.髓袢降支和远曲小管C.髓袢升支和远曲小管 D.近曲小管和集合管E.远曲小管和集合管13.高渗性脱水患者血浆渗透压为:A.250mOsm/L B.270mOsm/L C.290mOsm/LD.310mOsm/L E.330mOsm/L14.引起细胞外液量正常的低钠血症的原因是:A.肾素 B.钠摄入 C.ADH D.AMP E.ADH15.肾内“自由水”形成减少见于:A.低血钙症 B.低血容量 C.低钠血症D.低钾血症 E.低镁血症16.心房利钠多肽主要存在于:A.心房肌细胞胞浆 B.心房肌细胞胞核C.心房肌细胞线粒体 D.心室肌细胞胞浆E.心室肌细胞核17.大面积烧伤病人可出现:A.伴有细胞外液减少的低钠血症 B.伴有细胞外液增多的低钠血症C.伴有细胞外液减少的高钠血症 D.伴有细胞外液增多的高钠血症E.细胞外液量无改变的低钠血症18.在抢救心跳呼吸骤停病人时,输入过多的高浓度碳酸氢钠时,可出现:A.细胞外液量升高,血钠升高 B.细胞外液量降低,血钠升高C.细胞外液量正常,血钠升高 D.细胞外液量正常,血钠降低E.细胞外液量降低,血钠降低19.下述哪种类型的水电解质失衡最容易发生休克:A.低渗性脱水 B.高渗性脱水 C.等渗性脱水D.水中毒 E.低钾血症20.全身性水肿患者可出现的病理变化为:A.伴有细胞外液减少的低钠血症 B.细胞外液正常的低钠血症C.伴有细胞外液增多的低钠血症 D.伴有细胞外液增多的高钠血症E.血钠浓度正常的细胞外液过多21.尿崩症患者易出现:A.高渗性脱水 B.低渗性脱水 C.等渗性脱水D.水中毒 E.低钠血症22.盛夏行军时只大量饮水可发生:A.等渗性脱水 B.低渗性脱水 C.高渗性脱水D.水中毒 E.水肿23.下述哪种情况不引起明显的高渗性脱水:A.渴感障碍 B.呕吐 C.大量出汗D.腹泻 E.肺通气过度24.小肠严重梗阻病人,发生呕吐后所致的水,电解质紊乱的类型为:A.等渗性脱水 B.高渗性脱水C.低渗性脱水 D.血钠浓度正常的细胞外液过多E.血钠浓度减少的细胞外液过多25.等渗性脱水如未经处理可转变为:A.低渗性脱水 B.高渗性脱水 C.低钠血症D.低钾血症 E.水中毒26.大量体液丢失后只滴注葡萄糖液会导致:A.高渗性脱水 B.低渗性脱水 C.等渗性脱水D.慢性水中毒 E.血清钾浓度升高27.高渗性脱水病人常有哪一种表现:A.脱水热、口渴、少尿、脑细胞脱水B.脱水体征、休克、细胞水肿C.脱水热、脱水体症、休克D.口渴、脑细胞脱水、脱水体症、休克E.口渴、少尿、休克28.低渗性脱水时,液体丢失最明显的是:A.血浆 B.细胞内液 C.组织间液D.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E.透细胞液29.低渗性脱水患者体液丢失的特点是:A.细胞内液无丢失,仅丢失细胞外液B.细胞内液无丢失,仅丢失血浆C.细胞内液无丢失,仅丢失组织间液D.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无明显丢失E.细胞内液细胞外液皆丢失30.原发性高钠血症病人的临床表现为:A.渴感正常,细胞外液容量减少 B.渴感减退,细胞外液容量正常C.渴感减退,细胞外液容量增加 D.渴感正常,细胞外液容量减少E.渴渴增加,细胞外液容量增加31.下列哪一种情况的早期就出现神经症状:A.高渗性脱水 B.低渗性脱水 C.等渗性脱水D.急性水中毒 E.慢性水中毒32.哪一类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可导致脑内出血:A.等渗性脱水 B.高渗性脱水 C.低渗性脱水D.低血钠症 E.低血钾症33.重症高渗性脱水病人可出现:A.血容量下降,醛固酮分泌升高,而致尿钠离子下降B.血容量下降,醛固酮分泌下降,而致尿钠离子下降C.血容量正常,醛固酮分泌升高,而致尿钠离子下降D.血容量正常,醛固酮分泌下降,而致尿钠离子下降E.血容量正常,醛固酮分泌升高,而致尿钠离子升高34.等渗性脱水时,体液变化的特点是:A.细胞内外液均,细胞外液B.细胞内液,细胞外液C.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变化不大D.细胞内液,细胞外液E.细胞内液变化不大,细胞外液35.严重低钠血症的治疗原则是:A.给高渗盐水B.给葡萄糖C.给高效能利尿剂D.先用高效能利尿剂,后用高渗盐水E.先用高渗盐水后用利尿剂36.高渗性脱水患者的处理原则是补充:A.5葡萄糖B.0.9氯化钠液C.先3氯化钠液,后5葡萄糖液D.先5葡萄糖液,后0.9氯化钠E.先50葡萄糖液,后0.9氯化钠37.临床上对伴有细胞外液减少的低钠血症一般应首先应用:A.高渗氯化钠 B.低渗氯化钠 C.等渗氯化钠D.10葡萄糖液 E.50葡萄糖液38.在毛细血管静脉端的组织间液向血管返流的主要因素是:A.局部肌肉收缩的挤压作用 B.血浆胶渗压组织胶体渗透压C.组织液流体静压毛细血管血压 D.血浆胶渗压毛细血管血压E.组织液流体静压组织胶渗压39.正常机体调节钠水动态平衡中起着最重要作用的脏器是:A.皮肤 B.肾 C.肺 D.胃肠道 E.心脏40.严重低渗性脱水患者输入大量水分可引起: A.高渗性脱水 B.等渗性脱水 C.水肿D.水中毒 E.低血钾症41.急性水中毒时可出现:A.细胞外液容量,血钠B.细胞内液容量,血钠C.细胞内外液容量均,血钠D.细胞内、外液容量均,血钠E.细胞内、外液容量均,血钠不变42.低渗性脱水时可出现:A.细胞外液高渗 B.细胞外液移向细胞内C.细胞内液移向细胞外 D.细胞内、外液均呈高渗状态E.细胞内液量少于细胞外液量43.高钾血症对心肌的影响是:A.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收缩性B.C.D.E.44.高钾血症时心电图的特点是:A.波高尖,Q-T间期缩短 B.波低平,Q-T间期缩短C.波低平,Q-T间期延长 D.波高尖,Q-T间期延长E.波低平,出现U波45.输入大量库存过久的血液易导致:A.高钠血症 B.低钠血症 C.低钾血症D.高钾血症 E.低镁血症46.严重高钾血症病人的死亡原因是:A.心搏骤停 B.呼吸衰竭 C.肾功能衰竭D.酸中毒 E.碱中毒47.重度溶血的病人可出现的病理改变是:A.高钾血症 B.低钾血症 C.高镁血症D.低镁血症 E.高钠血症48.挤压综合症病人易发生威胁生命的病理变化为:A.急性肾功能衰竭 B.呼吸衰竭 C.休克D.高钾血症 E.心力衰竭49.急性高钾血症引起的酸碱平衡紊乱为:A.呼吸性酸中毒 B.代谢性酸中毒C.代谢性碱中毒 D.呼吸性碱中毒E.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50.引起高钾血症的最主要原因是:A.急性酸中毒引起细胞内钾离子释放至细胞外液B.血管内溶血使钾离子从细胞内释放入血浆C.缺氧时细胞内钾离子释放至细胞外液D.肾排钾减少E.大量应用保钾性利尿剂51.下述哪一项不是高钾血症所致的病理变化:A.肌肉松弛无力 B.心律失常C.T波高尖,Q-T间期缩短 D.钾外流减慢,3期复极化时间延长E.心肌传导阻滞52.高钾血症的治疗原则中,哪项是错误的:A.给葡萄糖和胰岛素,使钾转入细胞内B.控制引起高血钾血症的原因C.积极防治原发病D.用碳酸氢钠,促使K进入细胞内E.降低血液的PH值53.大量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时引起血钾变化的机理是:A.大量出汗导致钾丧失 B.醛固酮分泌过多C.肾小管重吸收钾增多 D.酮体等酸性产物增多E.细胞外钾内移 54.急性低钾血症时心脏电生理变化特点是:A.静息电位与阈电位差值,兴奋性B.静息电位与阈电位差值,兴奋性C.静息电位与阈电位差值,兴奋性D.静息电位与阈电位差值,兴奋性E.静息电位与阈电位差值不变,兴奋性55.急性低钾血症对心脏的影响是:A.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收缩性B.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收缩性C.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收缩性D.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收缩性E.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收缩性56.成人失钾的最重要的途径是:A.经胃失钾 B.经小肠失钾 C.经结肠失钾D.经肾失钾 E.经皮肤失钾57.小儿失钾的重要原因是:A.利尿药用量过多 B.严重腹泻呕吐C.肾上腺皮质激素过多 D.某些肾脏疾病E.经皮肤失钾58.低钾血症时对酸碱平衡的影响是:A.细胞内碱中毒,细胞外酸中毒B.细胞内碱中毒,细胞外正常C.细胞内外均碱中毒D.细胞内外均酸中毒E.细胞内酸中毒,细胞外碱中毒59.低钾性周期性麻痹时可出现:A.细胞外钾向细胞内转移 B.细胞内钾向细胞外转移C.细胞内、外钾无变化 D.细胞外钙向细胞内转移E.细胞外镁向细胞内转移60.低钾血症时心电图变化特点是:A.T波低平,U波出现,QRS波增宽B.T波低平,U波无,QRS波增宽C.T波低平,U波出现,QRS波变窄D.T波高尖,U波出现,QRS波增宽E.T波高尖,U波出现,QRS波变窄61.“软病”的原因与下述哪一种物质摄入有关:A.粗制生糠油 B.粗制生棉油 C.粗制生菜油D.有机磷农药 E.重金属盐62.钡中毒引起低钾血症的机制是:A.小肠对钾的吸收减少 B.剧烈呕吐失钾C.结肠分泌钾作用增强 D.钾从细胞内流出的孔道被阻断E.肾排钾增加63.血清钾浓度明显降低(如低于3mmol/L)时,静息电位负值反而减小, 其原因是:A.心肌细胞膜钾电导下降,细胞内钾外流减少B.心肌细胞膜钾电导下降,细胞内钾外流增加C.心肌细胞膜钾电导升高,细胞内钾外流减少D.心肌细胞膜钾电导升高,细胞内钾外流增加E.细胞内外钾离子浓度差升高,细胞内钾外流增加64.低钾血症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是:A.呼吸肌麻痹 B.心肌麻痹 C.肠麻痹D.中枢神经系统抑制 E.碱中毒65.某患者作消化道手术后,禁食3天,仅静脉输入大量5葡萄糖,该病 人易出现:A.低血钠 B.低血钙 C.低血镁 D.低血磷 E.低血钾66.缺钾时对肾脏的影响: 尿浓缩功能肾血流量肾小球滤过率A.不变不变B.不变C.D.不变不变E.不变不变67.急性低钾血症对神经肌肉组织电生理的影响是:静息电位阈电位静息电位与阈电位差值(负值)A.不变B.不变C.不变D.不变E.68.过量胰岛素产生低钾血症的机制是:A.大量出汗失钾 B.醛固酮分泌过多C.肾小管重吸收钾障碍 D.结肠分泌钾增多E.细胞外钾向细胞内转移69.低钾血症患者可出现:A.反常性酸性尿 B.反常性碱性尿 C.中性尿D.正常性酸性尿 E.正常性碱性尿70.正常人血清钾浓度为:A.1.5mmol/L B.2.5mmol/L C.3.0mmol/LD.4.5mmol/L E.6.0mmol/L71.下述哪一项可引起低钾血症:A.细胞外液PH值增高,钾进入细胞内B.胰岛系分泌减少,钾进入骨骼肌细胞C.醛固酮分泌减少,钾排出增多D.醛固分泌增加,钾排出减少E.细胞外液PH增高,钾排出减少72.低钾血症时,细胞外氢离子浓度趋向于:A.升高 B.降低 C.不变 D.先升高后降低 E.先降低后升高73.低钾血症患者可出现:A.反常性碱性尿 B.正常性酸性尿C.正常性碱性尿 D.反常性酸性尿E.中性尿74.产生高镁血症最重要的原因是:A.肾排镁下降 B.严重挤压伤 C.严重糖尿病D.严重酸中毒 E.摄入镁过多75.急性高镁血症的紧急治疗措施是:A.静脉输入葡萄糖 B.静脉输入葡萄糖酸钙C.应用利尿剂加速镁的排出 D.静脉输入生理盐水E.静脉输入乳酸钠76.细胞内液中含量占第二位的阳离子是:A.钾离子 B.钠离子 C.钙离子 D.镁离子 E.锌离子77.高钙血症患者出现低镁血症的机制是:A.影响食欲而镁摄入降低 B.镁向细胞内转移C.镁吸收障碍 D.镁随尿排出增多E.镁从粪便排出增多78.低钾血症时,心肌电活动表现为复极化2期(坪期)缩短,心肌有效不应期也随之缩短,其发生机理是:A.细胞外钾浓度下降,对钙离子内流控制作用下降B.细胞外钾浓度下降,对钙离子内流抑制作用升高C.细胞外钾浓度下降,对镁离子内流抑制作用升高D.细胞外钾浓度下降,对镁离子内流抑制作用下降E.细胞外钾浓度下降,对酶抑制作用升高79.低镁血症时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的产生机制主要是:A.膜电位位升高 B.阈电位升高C.R氨基酸释放增多 D.乙酰胆碱释放增多E.ATP生成增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