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声唱法一点通.doc_第1页
浅谈美声唱法一点通.doc_第2页
浅谈美声唱法一点通.doc_第3页
浅谈美声唱法一点通.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美声唱法一点通有一个响亮的歌喉,并且能够唱出悦耳、优美的歌曲。但如何充分发挥声音的潜质,使你能达到最大限度的音域、音量;如何能达到风格作品的技术要求;如何能使你的音色优美、柔韧、结实,并能保护你的歌喉呢?首先,我们来看一看在我国的音乐界里的演唱方法,它主要分: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及通俗唱法三种,在这里,着重来谈一下美声唱法。一、 美声唱法的起源“美声唱法”的全称叫“美好的唱法(即贝康托),这种唱法避免了人们喊唱式的粗糙的喉音和挤长的白声,使声音具有呼吸的支持而达到结实、明亮、自然丰韵、吐字清晰流畅的效果。美声唱法起源于十五世纪的欧洲,在十七、十八世纪取得了辉煌的发展,并已被目前所有文化发达的国家接受和承认,成为举世公认的正确发声方法。在我国,活跃在声乐界的歌唱家们如李双江、吴雁泽、马玉涛、蒋大为、阎维文等,他们都是经过正统的“美声”基础训练出来的(如对呼吸的控制、对音量、音色的调整方法,都是美声唱法),他们的演唱给人们留下了十分完美的音乐形象。二、 美声练习中的呼吸及发声1、 问:针对我们本会刚组建的合唱队应先练什么?答:应先练呼吸。歌唱艺术由四部分组成:气、声、字、腔,所以先练呼吸。呼吸是歌唱的原动力基础,有的歌唱大师说:“歌唱的艺术就是呼吸的艺术”。这话很对,但不要以为气吸得越多越好:吸气要适中,该多就多,该少就少。最好不要用过量的气息演唱很长的句子。因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有经过正规系统的训练,对“胸式呼吸”、“腹式呼吸”、“胸腹式呼吸”等抽象的概念很难理解,要让他们具体地感觉到:吸气分两种缓吸:吸气象闻“花”,这个比喻设得很好,就是要口鼻同时吸气。深吸或急吸:剧烈运动的吸气。发声口诀(吸气):从容吸气两肋开,挺胸垂肘肩莫抬,胸围腰背八分开,不觉吸气气自来。呼气分两种缓呼:呼气象是血压水银柱慢慢下降。例如:喊河对岸的人。 急呼:吹灰(口呈O型,横膈膜有力的上下移动)。(错误:急吐气象秤砣掉下来)2、 美声唱法中咬字是很讲究的:意大利人讲,只有讲得好,才能唱得好。中国有句俗话叫做“字正腔圆”,也就是说只有字咬清楚了,唱腔才能圆滑、丰满呢!(学、说好普通话很关键,因美声讲究归韵。例如国guo我wo,归韵“o”;度du苦ku, 归韵“u”;行xing醒xing鸣ming,归韵“ing”)3、 美声的发音方法:掌握美声发音方法的质量如何,对于演唱好歌曲是至关重要的。我们演唱的时候要“以情带声、无声便无情”,所以我们要求唱时要“声情并茂”为最佳。开始最好用“S”练吐气,分匀吐、急吐、停顿等。这个练习可以让大家找到保持气息的感觉。而且如果看一个人气不稳,就会出现“丝丝”的声音,便于纠正。但呼吸时提肩、扩胸是不好的,也是不对的。有一句很古的说法:“谁懂得呼吸的奥秘,谁就懂得歌唱”。这就说明了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性,世界著名的歌唱家意大利的帕瓦罗蒂的唱法正是建立在这条古老原则的基础上,他说:“掌握不好呼吸,就没法唱出好听的声音,甚至会毁坏嗓子”。他的概括基本如下:(参阅:图1)吸气 呼气(注:虚线表示横膈膜移动后的位置 )(图1) (图2)1、 气息支点要在横膈膜。吸气时横膈膜的肌肉象一条带子,从前至后围成一圈,非常有劲的扩张,象便秘的人蹲桶一样的感觉;也象武士在发动时的积极状态,小腹往外支出,吸足气息,胸腔要全面扩张,喉下的胸口有一个明显的支点。发声呼气时,横膈膜往外强有力扩张,里面有一股反作用力形成一条“声柱”往上升起。“声柱”通过胸腔产生共鸣,再经过喉头声带:连接在面部的共鸣盒子(即帕瓦罗蒂在演唱中的共鸣腔)在发声过程中小腹自然、缓慢地托起收回。2、 他在讲气息的运动感时,作了个形象的比喻他说:“歌声要感觉从面部的共鸣 盒(共鸣部位)往上往前走动,就象飞机在跑道上起飞,一个音比一个音更往上往前走,唱完一句后,再从头开始。他还再三强调说,气息、声音的这种运动感源在于横膈膜。若横膈膜处的肌肉运动不正确,就谈不上这种感觉(如图2)。3、 他多次提醒我们说:呼吸时,如果横膈膜运动不正确,喉咙就会紧张,声带就无法正常工作,所以唱歌时喉咙一定要放松,否则声音就不好听。他说的喉咙放松指的是不能让多余的肌肉力量参与,只有在正确积极的肌肉运动前提下,才能使喉咙得到正真的放松。4、 帕瓦罗蒂采用的是胸腹式呼吸法,也就是说:在肺周围的吸气肌肉群要参与运动,吸气时,胸要向外(两侧或四围)扩张,特别是下部肌肉的扩张,靠横膈膜腹部的下降,来拉开肺部的空间。训练歌唱呼吸必须遵循一条原则:一切肌肉活动都要建立在弹性的基础上,细心体会循序渐进的原则。人的声音千差万别,有的圆润、华丽,有的干瘪,除声带以外,其他结构都一样。三、 怎样练声:刚开始时一切都要中等,力度、音高、气息等不强不弱、不高不低自然地开始,应当以中音区为主。首先应该多练这段声区,打好基础,在逐渐、逐步地向相邻的高音、低音区发展。如果一开始就盲目地发高音,易使发音器官损伤、发生病变,还会使中音区、低音区飘浮,失去光彩。挤压嗓子唱低音,会使喉头肌肉紧缩,口腔僵硬,导致严重的喉音,使声音失去弹性。1、 在练唱的过程中,找到自己最易发出的母音或子音来多练,这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一般女声发闭口音“咪、吁、依”较方便,男音发开口音“啊、呀”最容易。发声应由哼鸣到母音“吗、鸣、依”进行训练,唱“吗”这个音张开口时,有个标准,下牙别看到,就是对的。正确的母音唱法是非常重要的,“呵、依、唉、欧、乌”要随字的变化而变化(例如:来,训练舌头的灵活性;路,训练吐字的清晰;木,训练嘴唇的灵敏度)。2、用后脑的力量抬头,用抬头的方法张口,颈部略前倾,但抬头时下巴随着走,一般口腔上下垂直。用打哈欠的感觉提高口腔内的软腭,打开喉咙,使口腔里的容积扩大,再加流畅的气息直达头腔,声音就能明亮、集中、传得远。要善于捕捉正确的发音方法,唱时口被脸部的笑肌拧成倒三角形“”。越发高音,下巴越放松,最后上唇下唇下颌一个比一个后退,在一条斜线上。(备注: 咽喉提示法惊喜状态立咽壁,半打哈欠抬小舌)3、舌在口腔要平放,唱时应训练舌部形成纵沟。(深浅因人而异) (参阅:图3)4、当用中国京剧中的蛤蟆气呼吸,一秒钟两次,直至不能维持下去为止,一口气连续呼吸三分钟为合格(高层次)。唱的时候声音要在意念中打至后脑的亮点,紧挨上齿流出。(参阅:图3)错误:1、下巴紧张冲气猛,喉咙紧张卡紧,声音尖锐、刺耳(白声);2、下巴也紧张,呼气很猛声音大但空洞无“心”。四、 气的运用气息对于演唱的效果是很重要的,唱时要看音的高低,唱高音的时候,气息要吸得深一点、多一点,但不应太深,若太深就失去了横膈膜的支点,唱出的声音就漂浮不定。唱低音的时候,气息要吸得浅一些,但又不应太浅,太浅就失去了“声柱”(也叫气柱)的支持(反作用力),所以应看演唱歌曲音的高低来选择自己吸气的多少,应在练习中摸索。(注:高音,头腔共鸣;中音,口腔共鸣;低音,胸腔共鸣)气巧则声优,这是众多歌唱家公认的,总结有如下几点:1、 巧吸气气息吸及的位置要巧:腰腹部的肌肉动一点,对于声音的影响都很大,所以每个人应有自己的选择,不能千篇一律。(如:赞美诗短歌1首)2、 巧反弹腰腹肌肉(膈肌)的反弹的力量要巧。(如:赞美诗33首、43首)3、 巧激起句首音(字母音)的激起要巧;“巧激起”则是通过起音的一刹那,对气息的巧妙运用,以求得“开口美”的效果。(如赞美诗131首、235首)4、 巧敲击气息敲击的部位要巧:声音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从物理角度看它是切实地存在着运动的方向的,科学的方法要求变成声音的音束顺着喉壁,鼻咽送到软腭上方的窦体之中,形成以眉心为中心的凝点,这就是声音从体内向外传送的正确位置(部位)。美声称其为“面罩”,民族叫“鼻梁门板”。只有巧打在这个部位上,才能使声音上通头腔,下通胸腔,上下贯通。(如赞美诗245首)5、 巧控制呼出气流量的控制要巧。人的呼吸是等量的气息出入,但唱歌时则不同:在演唱时,当气息吸及到正确部位之后,在呼出的气流量上与乐句的长、短、强、弱等相适应。好的声音只有在气息的压力切实作用于声带时,才能产生。对于歌唱者来说:“首先要根据歌曲诸方面的要求,掌握气息的精确流量,并让其均匀地咬着(唰着)声带走,这种感觉决定于歌者自己体会。(如:赞美诗短歌9首)6、 巧换气歌唱换气规律有序地掌握。从获得优质声音需要来讲,“巧换气”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而恰当的换气又是根据节奏、句法、旋律等来确定的。总的来讲,要换的自然从容、要换得使人不知不觉,基本处于无意识状态。听起来绝不是为换而换,而好似字音的吞吐,在这一吞一吐、一送一咬之间完成了换气的任务。(如:赞美诗156首)“巧换气”要有规律,但不能硬性规定,要根据各人的声音和感情需要,不能千篇一律、绝对化。切忌为了显示声音的辉煌,而破坏了句子和词意的乱换气。总之,要唱好一首歌,它需要进行吐字、共鸣、情感等诸多方面的协调配合和整体训练。感觉只能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能解决本质问题。弟兄姊妹们,歌唱之前不能吃得过饱,若吃得过饱,气就运不到恰当位置(横膈膜),故当切实的牢记,要“饱吹饿唱”。五、 嗓子的保护嗓子对于歌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所以但学会保护自己的嗓子。我个人理解,总结几点如下:1、 当选择适合自己嗓子的歌曲。2、 感冒或患病的时候不宜歌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