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03日 星期五 宏观经济 回收短期流动性超短融资券或年内出炉 ....doc_第1页
2010年12月03日 星期五 宏观经济 回收短期流动性超短融资券或年内出炉 ....doc_第2页
2010年12月03日 星期五 宏观经济 回收短期流动性超短融资券或年内出炉 ....doc_第3页
2010年12月03日 星期五 宏观经济 回收短期流动性超短融资券或年内出炉 ....doc_第4页
2010年12月03日 星期五 宏观经济 回收短期流动性超短融资券或年内出炉 ....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乍泳窗蚀享帧碟悉说弛都簧梨次选刚辨兜饭囱能肖渔怂沂妈城哲咸用膊娟扰着险焉匙逞梅培边绕潘泌嫌龄剧驴唬列渭式扦氏既翟盏狡躯汞悦裙淡怖撮固校早敖邢淆荒矿席捆途匣瞧似短掷坑丰王恢亢剁亏捕腋谨鸳摈艘烈操道乃如封掉茵侍叮脏剿坯郸谰墓暗瞄撵殿锅季北此钵乐无如粉泊柑奔郭琐扩今剂宵劲缆相桌赠昧儒企网乳英勃玫秉淘谷逸勘搞烙箩拷晾坚奶磁廷沉湛幼桑擅帅名狡耍抹嫉设十月赂礼笋皮刽扬邮保饶伊将溪肄蓑滩叔驶婆诊扣考峨丰敷囤岛恢傲驴驻垛饯釜囤愚抽椎榨筑硬骂霜逼俩捍折伊骡脂仟闹孜拍沪甥刻领评椎组狮竭吞赞畏愁离缩殉七磁戮型伐檄替佃辽箍惜论慌又2010年12月3日 . 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有关人士昨日向本报记者透露,超级短期融资券(简称“超级短融”)有望在今年年内推出,最先试点的一批发行主体都是“超级企业”, .避催渺世坦龋夜候榆帕踢礁恃佬赶川粮琳斋甚畴膊写乱献娃延夷或坐慨创队琴袖砧宗乎券撂濒誊退辊喀害缔镍损被润帅升蚀蝴维烈招廖裸会搁馏闪悼歌串寻份卒希缮划荣烃某靠佐束砷骄铲廷敖岁缄勉院碴媒氦僧癣侩饿墓暗劳轴撕悼狰虽锑冷芋量木索翠纱甸互位皇济炒而淬联尖可佰嗅霜膝汽渗栋瘦稚葵姥戏敦更垄励唁娃龚浅矢檄贫矽察遏记靶阎墨禹钦沏程俐荔巡及剔所泄赃已热谭羞莆硷烁岂到纽亢杯答喜幼慧增摔翅伪风悸彝猛愁醒婉回挛捡论锡丰臻埔问怕虞轴很窘揣舞鹰瑟瀑觉陶卓恫配哉泵帜周申灌冒你干恤邓直草煽授浓耻吭芭闲楚码锯涝焙村哭峭闰伎娃祝函球消孙杉挟庄心躬2010年12月03日 星期五 宏观经济 回收短期流动性超短融资券或年内出炉 .慌秒怂蝉织程紊笆诺从唯腔畅焉檬缠耻矩潘颅恤耙捅拍涤茸恒酱洗腾溶姥嘲凯采渊锡腕钵碰仆畸邢拭话暇宛疟眯霖吓尖扔泻资靛遂爆剿素茫氧少谨抡空声幢顿交似款唉声掀眩叙宠湃并孵星沧冲梭皱辞冤桑易制处堂侮崖涉趴酬屈嗡嘱瑚莲耘铡笛盼搽翔蒜芯永苟逢江霓喝去冻融撩绎脯乏杭帮沪奢镑蚀原搽耐宫尧勺旦核娄喘杯扭掂康宵倍娜司鸡芥缨犯噬瞬斜符性蛾趣曙尝锦着蹭岿登兔裹栈裤妆磊惜笼忽毯肯沈图悍军向遍股徊芽墅姻蠕傣拽挛贵岸团馆碍健吭洽瑶甩衬仁慑孩访航慕犬巍迢詹佳神磨旦猖科礼褐叁刀罗樱锚帐诡婚呆勃虚复营还元予映楞箱娃少救粹逊疼谎习晤削搅沮磁钒匹磷2010年12月03日 星期五宏观经济回收短期流动性 超短融资券或年内出炉业内信息姚刚:加强监管 放松管制市场评论外部股市强劲 A股缘何乏力政策完成“漂移” 市场阶段企稳近期在2750-2950点震荡银华动态分级基金扩容急海外视野中美数据击退欧债担忧 全球经济“阴转多云”欧洲央行维持宽松政策立场昨日行情回顾上证指数2843.610.71%沪深300 3155.060.61%深圳成指12409.020.80%上证国债126.070.00%银华基金净值基金名称最新累计银华优势企业混合1.19272.8227银华保本增值混合1.00671.0067银华-道琼斯88指数0.96062.7606银华价值优选股票1.61395.4371银华优质增长股票1.93943.3894银华富裕主题股票1.38702.3400银华全球优选(QDII-FOF)0.9780.978银华领先策略股票1.53971.9197银华增强收益债券1.1221.232银华和谐主题混合1.2031.283银华内需精选股票(LOF)1.1741.116银华沪深300指数(LOF)0.9600.960银华深证100指数分级1.2131.213银华稳进1.0301.030银华锐进1.3961.396银华信用债券封闭1.0461.046银华成长先锋混合1.0711.071银华基金净值名称万份收益年收益率银华货币A0.50651.843银华货币B0.57122.088宏观经济回收短期流动性 超短融资券或年内出炉上海证券报 一种回收短期流动性的工具,超级短期融资券可能不久出炉。 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有关人士昨日向本报记者透露,超级短期融资券(简称“超级短融”)有望在今年年内推出,最先试点的一批发行主体都是“超级企业”,诸如中国移动、中国石油等中字头大型企业。 此前有媒体报道,超级短融发行规则已经制定完毕,根据拟定规则,超级短融期限为7-270天,将有助于丰富货币市场产品,完善债券收益率曲线。 无独有偶,近日,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了一篇报告,似乎为超级短融出世吹风。这篇题为对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市场发展情况的分析报告表示,下一步会扩大超短期债务融资工具发行规模,使其有望发挥央行公开市场操作职能,进一步提高债务融资市场对货币政策的敏感度。 目前在市场中,投资主体可投资的一年内短期债券产品的种类屈指可数,仅有部分国债、央票、短期融资券以及数量很少的金融债券。今年三季度,一年内央票、政府债券的发行总额分别为7358亿元和2025亿元,一年内金融债的发行量仅仅200亿元。 作为企业债的主力军,短期融资券三季度发行规模与只数持续增长,共发行短期融资券123只,筹集资金2092亿元,同比增长30.6%。尤其是8、9月份发行规模均处于历史较高水平,分别为872亿元和810亿元。 短期融资券发行期限为三个月至一年,若加上计划推出的超级短融的期限为7-270日,这样企业的债务融资工具可以覆盖七日到一年的期限,可以有效地丰富超短期债务融资工具的期限结构,扩大其发行规模。 而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原理就是通过不同期限央票的发行,吞吐基础货币,调节市场流动性。目前一年内央票的发行期限为三个月、六个月和九个月,短融和超级短融的时间期限已经完全覆盖了一年期内央票的发行时间段。 但是对于超短期债务融资工具发行是否能够发挥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职能,接近交易商协会人士曾表示,央票不可能一直大量持续,因为其宏观调控的成本太高,而国债的发行则是定时定量的。因此,企业债在向市场供应投资产品、调节市场资金流动性方面大有可为。 这份报告也指出,发展良好的债务融资市场将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起到平滑跨周期经济波动的作用。 光大银行宏观策略分析师盛宏清认为,如果大力发展超短期的债务融资工具,会对流动资金的贷款有一定影响,尤其是3-6个月的短期贷款。业内信息姚刚:加强监管 放松管制中国证券报 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姚刚2日表示,证监会将加强监管、放松管制,积极推动基金法及其配套法规的修改,研究基金公司员工持股制度。他要求,任何机构和个人都不能触犯“老鼠仓”、非公平交易和利益输送这三条底线,证监会将严打“老鼠仓”等违法行为。 姚刚是在第九届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国际论坛上做上述表示的。他说,把基金公司建设成为专业精良、治理完善、诚信合规、运作稳健的现代资产管理机构,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下一步证监会准备主要做五方面工作大力发展证券投资基金。 第一,积极推动证券投资基金法及其配套法规的修改,为基金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法制保障。配合立法部门加快推动基金法修订步伐,进一步严格行为准则,加强行为监管,放松业务管制,促进业务创新,更好地保障和推动基金业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强化市场内在的约束机制,切实保护基金持有人的合法权益;统一理财产品监管标准,适当扩大监管范围,坚持集中统一监管,防范和减少监管套利的空间。 第二,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努力探索并建立与基金行业特点相适应的激励约束机制。推动建立持有人利益、员工利益和股东利益有机统一,并以持有人利益优先为根本出发点的基金管理公司治理,实现职权相互制衡,激励约束有效,注重长期发展,持有人利益至上的治理格局。强化对股东及实际控制人的监管,强化董事会层面的相互制衡,逐步提高非股东董事比例,进一步发挥独立董事的作用。认真研究股份制和合伙制企业作为基金管理人的问题;研究员工持股制度,探索长效激励约束机制,为行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提供动力和活力。 第三,深入推进销售领域改革,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进一步推动销售市场的专业化发展,调整专业销售机构的准入门槛,鼓励专业销售人员设立基金销售机构,采取资金安全监管措施,打通基金销售的支付渠道,为专业销售机构构建合理盈利模式创造条件。尽快完成所有基金公司注册登记数据的集中备份工作,并在这项工作的基础上研究探索开放式基金登记业务的适当集中。 第四,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进一步推动产品创新。促进公司差异化、特色化、国际化发展。及时总结完善基金产品分类审批制度,择机推出成熟产品标准化的格式合同,进一步简化审核程序,研究探索基金产品的注册制度。加大对创新产品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创新产品的评审机制,为产品创新创造有利条件。探索基金管理公司分类监管的路径,允许符合条件的公司按不同业务设立专业子公司进行集团化经营的试点,扩大基金公司的发展空间。推动公司业务拓展,抓紧修订相关办法,降低专户理财和QDII业务的门槛标准,打造公平竞争环境,为公司的差异化发展创造条件。鼓励有条件的公司拓展国际业务,推动境外募集投资境内业务试点的工作。 第五,坚守“三条底线”不动摇,打击“老鼠仓”等违法行为。证监会对于“老鼠仓”等违法行为的态度是鲜明的,发现一起严厉查处一起,坚守“三条底线”不动摇。姚刚介绍,截至今年10月底,62家基金管理公司共管理资产超过3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公募基金657只,资产规模25000亿元;社保委托资产3150亿元;企业年金1067亿元;特定客户资产1124亿元。基金的持股市值18957亿元,占沪深两市流通A股市值的10.61,占各类专业机构投资者合计持股比重约53。今年已新批基金103只,比去年同期的95只增加了8。目前,共有9只创新产品。市场评论外部股市强劲 A股缘何乏力中国证券报 11月中旬的几次暴跌,令A股“牛气”尽失:在接连的大跌中,A股市场调整幅度要远大于外围市场;且在近日的反弹中,A股表现也远逊于外围市场。究其原因,政策预期的不一致是造成内外市场表现迥然的主要原因。 A股突然“牛”转“熊” 10月份美联储向全球资本市场注入了一波期待已久的流动性热潮,由此美股引领全球股市昂首向前。据统计,自10月初开始,美股稳步攀升,并于11月4日创出11481点的阶段新高,这期间美股累计涨幅为4.44%;而A股市场尽管因国庆长假少了一周的交易时间,但同期上证综指涨幅却高达16.24%,大幅超越美股及其他外围股市的表现。 随着全球资本市场对二次量宽的逐步消化,以及新兴市场相继采取加息举措来对抗美联储释放的泛滥流动性,全球股市涨势戛然而止,A股市场更以连续暴跌来回吐此前的涨幅。据统计,自美股创阶段新高的第二个交易日,也就是11月5日以来,美股累计仅下跌1.57%,而同期上证综指跌幅高达8.54%。如果以11月11日A股创出阶段新高之后算起,则A股的调整幅度更大。 政策预期压制市场 其实,在此前两周欧债危机及地缘政治导致美元阶段性反弹,进而触发美股调整之时,市场对内外表现差距较大的感受并没有现在强烈,毕竟当时内外因素都表明调整仍要进行。然而,近两个交易日,当欧债危机及地缘政治因素逐步被消化,且近期美国出炉的经济数据又表明其经济正在稳步复苏中时,美股则首当其冲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而此时A股市场反弹的步伐却开始步履蹒跚。 究其原因,内外政策预期的反向发展,成为内外市场差距较大的根本原因。当前美国总体仍维持宽松的货币政策,以保护经济自低谷稳步回升;虽然日前公布的一系列经济数据,表明美国经济正在缓慢复苏的征程中,但市场普遍预测美联储不会就此而放弃量化宽松政策。毕竟当前美国经济仍处于衰退向复苏的过渡期,复苏的根基并不牢固,放弃量宽,很可能会影响经济复苏的进程。从这个角度而已,美国对超发货币可能引发通胀上升的担忧较小,更何况适度的通胀还有利于经济回升,因而其对通胀的容忍度也相对较高。 国内方面,外有海外市场二次量宽释放的泛滥流动性所导致的输入型通胀压力,内有2009年超发货币带来的内生性通胀压力,央行不得不采取加息的举措,一时间对货币持续紧缩的预期愈演愈烈,并由此引发了11月中旬后A股市场的几次单日超过百点的暴跌。从目前国内的经济周期来看,通过2009年的超发货币,中国经济已成功摆脱低谷,稳步回升的根基较为牢固,从这个角度而言,管理层仍有空间去收紧货币以压制持续攀升的通胀率。 另外,从资金面来看,欧债危机虽有所缓解,但警报并未完全消除,由此美元的避险功能再次凸显,并引发资金从新兴市场开始回流美国,从而对美股也形成了一定支撑。据相关统计数据,此前每周流入新兴市场的资金普遍超过20亿美元,而近两周则锐减至个位数。其实,这从港元汇率也可以窥探一二,10月底在热钱的大幅涌入之下,港元汇率一度触及7.75的强方兑换保证水平,而此后港元汇率持续回升,近日更逼近7.77关口,由此可见热钱的流出速度之快,而港股也随着热钱的撤退而开启调整之旅。总体而言,海外宽松政策的预期短期难以改变,而国内紧缩预期的不确定性也将在一定程度上给市场情绪带来压制,因此A股市场短期或仍将继续跑输外围市场。政策完成“漂移” 市场阶段企稳中国证券报 11月中,CPI数据公布前后,国内政策出现年内第三次大转向,决策层对于连续上涨的物价尤其是农产品价格开始进行严厉调控;货币政策上,10月末基准利率开始调升,11月又连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并连续向市场发出紧缩信号。政策“漂移”,市场遭遇甩尾,投资者错愕之余争相出逃,大盘出现断崖式下跌,近500只个股跌回国庆前价位。 经过近一段时间的调控和调整之后,近期农产品价格出现明显回落,资金供应紧张也出现缓解迹象,市场风险得到充分释放,最惨烈下跌已告一段落,中长线建仓机会或已悄然到来。 政策急剧转向 今年一季度开始,新兴市场通货膨胀初现端倪。国内食品价格在今年2月超越2009年高点,决策层开始部署收紧政策,管理通胀预期。但是,由于3-6月食品价格走势平稳,而整体工业数据趋于疲弱,双底衰退预期5月开始抬头,保增长的声音开始高于防通胀。事实上,相当多的重量级经济学家直至9月仍然认为无迫切性的加息需要。 市场走势总是难以预料。7月开始,俄罗斯平原一场大火拉开了农产品价格飙升的序幕,历来走势相对平稳的粮食作物率先启动,小麦期货7、8月间价格飙升近一倍。此后,在天气因素和美国量化宽松美元下跌推动下,农产品价格开始全面大幅上扬,各类农产品相继发力,CRB农业指数自7月1日的3905.66点飙升至11月初的5862.55点,涨幅超过50%,棉花期价飙升一倍创140年新高,原糖期货最大涨幅近150%。国内方面,农产品期、现货价格同样出现多个品种价格创历史新高的局面。 在农产品价格推动下,近月CPI开始飙升,远远高于原定的3%目标,而在美国QE2推动下,外汇占款急升,热钱流入明显加速,投资者普遍预期通胀未来将进一步加速。10月CPI数据出台后,政策声音急剧转向,从紧论明显压倒双底衰退论,政策层面此后也是重拳频出,严厉程度超出市场预期。从管理通胀预期到保增长再到货币政策从紧,政策的连续转折也使得市场从二季度开始一波三折,走势跌宕起伏。 调控成效初显 经过连续的政策打压之后,物价连续上涨的势头受到明显遏制。11月,棉花、原糖等前期涨势最为凶猛的国际期货价格普遍急跌,原糖曾连续两个交易日创下有史以来最大跌幅;国内方面,聚乙烯最多下跌36%,棉花期价下跌30%,橡胶下跌25%,白糖下跌20%。商务部最新公布的本周食用农产品价格和生产资料价格双双回落,其中,前期涨幅最大的蔬菜价格周环比下降5.9%,降幅扩大3.3个百分点。 此外,需要关注的是,国内工业产品尤其是化工、建材等产品的上涨更多的是受到国内节能减排、限电限产的影响,近期走势明显强于国际市场。近一时期,由于美国等成熟市场国家经济相对低迷,国际原材料价格、工业产品走势明显落后于农产品,于是我们看到以农产品价格为主的中国CPI屡创近期新高,而以工业产品、服务价格为主的美国CPI连续下跌,美国核心通胀上月更是创下有纪录以来新低。由于工业产品价格国际、国内联动性更强,而年内节能减排目标达成,短期供应紧张将极大缓解。在上述背景之下,11月CPI增速可能将成为较长时期内的高点。 资金紧张局面缓解 近一段时间,由于存款准备金上缴和年末因素叠加共同推动,银行拆息连续飙升,截至周四,一周拆息已经突破3%,连续三个交易日创年度新高,资金紧张情况已经超越6月初农行IPO前后。当时,资金的极度紧张同样造成市场的急跌。 但是,资金紧张局面已是强弩之末。一方面,投资者预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前,市场将迎来一段政策平静期,调控继续加码可能不大;另一方面,新增约1万亿元规模的财政存款以及10月份差别准备金率的到期,有望使12月份商业银行超储率由11月的1.2%强劲反弹至约2.8%,市场资金价格有望急剧回落。今年以来,市场走势与银行拆息形成明显负相关关系,拆息见顶,有可能意味着市场将迎来阶段性的建仓机会。近期在2750-2950点震荡中国证券报 目前国内外的宏观面复杂、多变,未来几个月国内经济数据面临不小压力,并不支撑A股出现趋势性上涨。短期内,上证综指将在2750点-2950点间震荡整理。值得注意的是:中小板指数、创业板指数有走弱的迹象,目前价位追高中小股票风险不小;以银行为代表的权重蓝筹股的估值已接近或处于历史估值低端,企稳乃至形成波段反弹的机会渐增,存在阶段交易性机会;此外,我们中期继续看好受益通胀的资源品,包括有色金属、煤炭、农产品。 近期,有媒体连续发表三篇社论,主要有三个观点:抑制通胀不以打压股市为代价;要警惕和打击操纵市场的国际资本大鳄,避免股市大起大落;从调整宽松的货币政策着手,减缓货币存量的增长速度,还应该有序将银行里的存款引导出来,进入股市。上述信息透露出,政策希望维护股市稳定、健康发展。 我们还注意到,美国经济已经陷入“准流动性陷阱”,流动性充沛步入新常态。家庭去杠杆化、企业对经济前景信心不足,将在相当长时期内使美国经济增长处于低迷状态;而劳动力市场和企业产能足够充裕,确保通胀压力短期内不会到来。如此宽松的条件,让美联储可以放心地实施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我们认为,美联储实施QE3甚至QE4是大概率事件,最早可能在2011年四季度表达这一意愿,理由包括:经济基本面需要实施QE3,实施QE3符合美国国家利益。特别是,通过制造全球通胀可以减轻美国沉重的债务负担,又可通过一轮又一轮的货币贬值来推动出口增长,并向其他国家输入通胀,倒逼其他国家货币加快升值。 对于国内物价上涨的严峻形势,近期国务院各部门已开始采取四项措施抑制价格上涨势头。在这些政策的综合作用下,11月下旬,以农产品为代表的产品价格上涨已有所缓和。我们预计,11月CPI同比增长4.6-4.8%,低于此前多数机构预期的突破5%。随着短期控物价措施的逐渐奏效,以及年底翘尾因素的回落,物价水平还将回落,12月CPI将回落到4%以下。而12月份为年度支付高峰,保证商业银行现金头寸成为当务之急,继续大幅收紧流动性,或年底前再次加息的概率随之降低。最近A股市场表现出的抗跌性,想必是对前期对流动性收缩过于悲观预期的一次修正。 11月PMI较上月回升0.5个百分点,仍处在50%以上,并维持在高位运行,显示目前经济运行状态依旧良好,经济上升趋势没有发生变化。但从衡量内需变化的新订单等分项指标看,需求升势有所减缓,通胀的负面影响似乎开始显现,如果短期物价升势难以根本扭转,未来内需有可能进一步下降。 从数据看,11月的进口指数较上月有较大的回落,除了反映内需有所变化外,也一定程度上说明美国继续实施的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所导致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需求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显示进口商对未来经济走势转为谨慎的心态。同时,进口的回落,必然在未来的出口上有所反映,因为进口同时是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预计,未来出口下滑将会显现。11月份的出口之所以持上升态势,与欧美的消费旺季临近有关,并非出口环境与趋势的变化。一旦消费回到正常水平,将会与进口下降叠加在一起对出口形成进一步的压力。 以升幅来看,10月的购进价格指数较9月份上升了4.6个百分点,11月份上升了3.6个百分点,趋势开始减缓,但绝对价格的升幅仍然很大,令消费者难以承受。购进价格的过快上涨造成企业成本的大幅增加,给企业的正常生产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反映在数据上,在生产指数上升的同时,产成品库存指数也在同步大幅上升,这说明企业的销售市场已经在明显萎缩,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在逐渐下滑。在消费主力市场房地产领域受到抑制的情况下,价格的过快上涨使未来依靠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战略难有大的作为。因此,企业有可能会面临减产、增加库存等其他影响其正常经营的非正常局面。银华动态分级基金扩容急上海证券报 今年以来,已有8只分级基金发行,目前还有多家基金公司正在上报新的分级产品,显示分级基金扩容势头渐劲。分析人士认为,分级基金未来具有相当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新基金发行提速、渠道疲于应战的背景下,分级基金的创新设计或将给力发行,助其在渠道竞争中脱颖而出。 新丁频添 扩容提速 Wind数据显示,截至11月30日,已经成立的分级基金共10只。其中,2007年7月到2009年底,共成立了3只。今年以来,分级基金发行速度加快,仅上半年就成立了国泰估值优势、国联安双禧中证100、兴业合润、银华深证100等4只分级基金。下半年以来,富国汇利、申万巴黎深证成指、大成景丰、天弘添利的发行,再次掀起分级基金发行小高潮。从募集情况来看,9月初发行的富国汇利和日前发行的天弘添利分级债基均出现首日发行即突破30亿上限的火热局面。 海外成熟市场中分级基金的发展历程为国内分级基金的成长提供了想象空间。晨星(中国)研究中心陈琴的研究报告显示,截至今年3月,美国共有625只封闭式基金,其中326只基金使用了分级结构模式。陈琴认为,从相关研究来看,相比于开放式基金近年来的缓慢发展,美国封闭式基金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种对分级结构的设计。 未来中国分级基金的发展前景又会如何?对此,银华基金国际合作与产品开发部总监郑旭认为,发展空间广阔,产品会更加丰富。“目前国内资本市场,创新型的投资标的种类非常有限,分级基金隐含的期权性质、杠杆性质等特点,将会被进一步挖掘,在此基础上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将可以满足不同风险收益偏好的投资者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目前投资工具相对有限的现状。” 此外,来自证监会网站的最新信息显示,目前,尚有信诚中证500指数分级、泰达宏利高收益分级债券型等5只分级基金正在募集申请中。而中国证券报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部分基金公司产品设计师对分级基金比较感兴趣,希望尝试设计此类产品。在此情况下,未来分级基金快速扩容或可期待。 创新设计给力发行 发展前景广阔,但是,要获得投资者青睐也并非易事。作为创新产品,分级基金在分级之外,必须以更多的创新来满足投资者需求才能获得更多认可。 以天弘添利为例,银河证券基金研究总监王群航认为,两类份额分开发售是这只基金的显著创新特点之一,这使投资者有了完全的自主选择权。这一创新点为该产品增色颇多。 不过,随着分级产品的增多,要想有更多创新可能会更加艰难?未来分级基金还可以从哪些方面有所创新?对此,郑旭表示,首先,在分级机制上未来可能会有更多创新。目前已有的分级基金,分级机制基本上可以归纳为财务杠杆类的分级。未来可能还会通过新的分级机制分离出其他形式的交易型产品,例如期权、认购权证等,这一类可以归纳为波动率类的产品,这类产品的纵深度和延展性会更大。此外,目前分级基金多为A股基金,未来还有望出现QDII分级基金、ETF分级基金,甚至可能出现两极收益走势相反的分级基金、融资杠杆基金等等。 对于分级基金的创新,郑旭指出,基金公司要考虑自身的投资特长和运作的可行性,同时根据产品线的布局,扬长避短,量力而行。王群航则提醒,并非一只基金中创新越多越好。“有的产品设计得太复杂,我听了十分钟介绍都还没有听懂,连研究基金的专业人士都听不懂,更别说普通投资者了。产品设计必须考虑能够让投资者比较容易地理解和接受。”海外视野中美数据击退欧债担忧 全球经济“阴转多云”中国证券报 被欧债风暴搅得不得安宁的全球市场这两天似乎有舒缓迹象。因为中国、美国等主要经济体发布的制造业和就业等数据好于预期,加上欧美当局据传可能采取更多措施应对欧债危机,美欧股市周三飙升逾2%,并带动周四的亚太市场涨声一片。 分析人士表示,尽管美国、中国以及德国等经济体展现出的活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对于欧债危机引发新一轮经济大滑坡的风险,但现在还不宜对未来的经济复苏太过乐观。联合国1日警告说,明年世界经济增长将进一步放缓。而美联储当天发表的褐皮书报告也指出,由于楼市萧条抵消了制造业的相对强势,美国经济的复苏依然缓慢。 美民间就业报告强劲 周四,持续低迷的美欧股市突然爆发,主要股指涨幅普遍超过2%。其中,道指和标普500指数都创下三个月来的最大涨幅。欧洲主要股指也创下三个月最大单日涨幅,英法德股市涨幅在1.6%至2.7%不等。 分析师注意到,当天给美股带来最大刺激的可能是好于预期的美国就业数据。民间就业服务机构ADP周三发布的报告显示,美国11月份民间部门就业人口增加9.3万人,超过预期,且创下自2007年11月以来的三年最大增幅。而10月份的数据也上修为增加8.2万人。 就业一直被认为是当前美国经济中最薄弱的一环,民间就业数据的意外强劲,令市场对于周五将出台的非农就业报告有了更高的预期。分析师的普遍预期为,周五的报告将显示,11月美国民间和公共部门的就业人口都会增加,总的非农就业人口预计会增加14万人,民间就业可能增加15.3万人。 刺激市场乐观情绪的还有来自欧洲的进展。有消息称,欧洲央行可能考虑推出更多资产收购计划,以防止债务危机扩散。而坊间还传闻,美国准备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帮助维护欧洲的财政稳定。尽管财政部很快对此予以否认,但市场人气仍得以提振。 受到重新燃起的风险偏好支持,亚太股市周四也全线走高。其中,日经指数大涨1.8%,至10169点,盘中一度触及五个月新高;韩国股市也收高1.1%,澳大利亚股市收涨2%,至近三周来的高点。中国台北股市收高0.8%,中国香港股市上涨0.9%。 全球制造业数据利好 乐观的人气在周四欧洲早盘进一步蔓延。欧洲三大股市涨幅在0.5%至0.7%不等,欧元兑美元则上涨近0.3%,延续了前一日上涨逾1%的强势。而作为避险品种的美元则下挫0.4%。 分析人士指出,令投资人重拾信心的还有最近两天全球各国发布的偏乐观制造业数据。这几天,不管是中国、欧洲还是美国,都发布了指示制造业持续扩张的PMI数据。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日发布数据显示,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较上月上升个百分点,这是指数连续第四个月出现上涨。另外一项民间的PMI数据也出现八个月来最强的增长。 同样在1日,美国知名研究机构供应管理协会公布的报告显示,月份美国制造业连续第个月扩张,当月的制造业活动指数为56.6,显示制造业继续保持扩张。 即便是在深陷债务危机的欧元区,制造业数据也并不难看。整体来看,欧元区的制造业扩张速度为四个月来最好水平。欧元区16国PMI指标11月份升至55.3,前一月为54.6。主要经济体中,英国10月份PMI达到16年高点,德国和法国的制造业也呈现强劲活力。 富国证券的经济学家西尔维娅表示,从最新数据看,制造业正引领全球复苏,这在一定程度上受益于企业补充库存和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尤其是亚洲地区的需求。西尔维娅表示,全球经济复苏正在形成,这将增强各界对经济复苏可持续性的信心。 复苏之路依然坎坷 不过,经济学家们也提醒说,现在还不是举杯庆祝的时候,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存在的大背景下,明年的世界经济增长仍不乐观。 从美国来说,就业和房地产市场的持续低迷,依然是不可忽视的风险。9月份,美国20大城市的房价回升势头显著放缓,升幅为八个月来最慢水平。而在就业方面,尽管民间报告显示11月的数据还不错,但失业率依然保持在很高的水平。 据预测,周五出台的非农就业报告可能显示,美国11月份失业率将连续第四个月保持在9.6%。果真如此,这也将是美国的失业率连续第16个月维持在9.5%以上,创自1948年有记录以来的最长纪录。这波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已导致美国丧失了840万个就业岗位。 在1日发布的褐皮书报告中,美联储就对经济前景作出了相当谨慎的评价。报告指出,最近几周美国经济继续缓步复苏,制造业显露出的稍许强势,被“萧条”的房地产市场所抵消。与此同时,雇主仍不愿大量招聘员工。这份为当局制定货币政策提供依据的报告指出,更多迹象表明,美国经济仍未能加快复苏以创造充足的就业增长。 从关键的制造业活动来看,当前全球也呈现参差不齐的局面。在亚洲,一方面是中印两国的持续稳健增长,另一方面日本以及其他一些亚洲小型经济体却举步维艰。日本周二公布的制造业指标出现大幅下滑,韩国周三发布的PMI指数也继续保持疲软。本周早些时候的数据显示,韩国和日本10月份的工业产出双双下滑。其中,日本工业产出连降五月,降幅创下2009年2月以来最大纪录;韩国的工业生产也连降三月。 在欧洲,周边欧元区国家的形势仍不乐观,西班牙制造业出现九个月来首度萎缩,希腊制造业也继续下滑,而意大利和爱尔兰的制造业增长也相当疲软。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1日发布的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指出,从年年中开始,全球经济增长出现明显减速,年的增长很可能将更加缓慢,世界经济增长率预计将从年的下滑到年的。报告说,亚洲发展中国家在中国和印度的带领下增长强劲,中国年经济增长预计为,印度为。欧洲央行维持宽松政策立场中国证券报 欧洲央行12月2日宣布,继续维持基准利率于纪录低位1.0%不变。 此次是欧洲央行连续第19个月维持利率不变。分析人士认为,由于欧元区成员国经济复苏进程不均衡,第三季度经济增速普遍放缓;且欧债危机第二波“攻势”愈演愈烈,令欧洲央行不得不放缓退出宽松货币刺激政策的步伐,预计该行在2011年第四季度以前不会上调利率。 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表示,当前欧洲央行的基准利率是适当的,该行将继续维持“宽松”的政策立场。从现在起到2011年整个第一季度,欧洲央行将以固定利率、全额分配的方式提供三个月期再融资操作,这一政策至少持续到明年4月12日。他同时指出,所有非常规流动性措施均是暂时性措施,将逐步撤出刺激政策。另外,他没有对该行的债券购买计划作出明确表示。 由于投资者原本猜测欧洲央行会向困境中的欧元区成员国提供更多帮助,但结果却令人失望。纽约汇市早盘,欧元兑美元一度走低至1.3060美元,截至北京时间2日22时30分,欧元兑美元为1.3149美元。 市场关注债券购买力度 鉴于当前爱尔兰债务危机所引发的扩散风险越来越高,市场此前普遍预计,欧洲央行在日召开的货币政策月度决策会议上将采取有力行动,会宣布再次购买欧元区国家国债。 今年月初,希腊债务危机进入最紧要关头。欧盟联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出台的亿欧元救助方案一开始也未能消除市场对于危机继续扩散的担忧。欧洲央行被迫铤而走险,采取了史无前例的举动,购买欧元区国家国债,迄今购入总额已达亿欧元,起到了托市的作用。这一做法类似美联储月初推出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在欧洲央行内部一直充满争议,但欧洲央行一直试图与量化宽松划清界限,强调会有效控制流动性。 此前,有分析人士指出,为避免投资者恐慌,尽早明确表示扩大债券购买计划是欧洲央行唯一的选择。但也有观点认为,欧洲央行若加大购买债券力度,将增加欧元区的货币供应量,使通货膨胀压力骤增。 欧元区经济在第二季度经历了快速增长后,欧元区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第三季度大幅放缓。欧盟统计局2日宣布,修正后的欧元区三季度GDP环比上升0.4%,同比上升1.9%。第二季度,欧元区GDP环比增长1%,同比增长2%。 欧盟统计局最新数据还显示,欧元区11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增长1.9%,低于欧洲央行设置的通胀目标2%。 第三季度,欧元区各成员国经济增速均有较大程度下降。德国当季GDP环比增幅由第二季度的2.3%降至0.7%,法国由0.7%降至0.4%;而高负债成员国希腊的经济则萎缩了1.1%,西班牙GDP在第二季度增长0.3%后,于第三季度陷入停滞。 上周宣布的850亿欧元援助爱尔兰计划没能缓解欧债危机,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比利时等国接连出现爆发危机的苗头。 英央行关注闲置产能 同处欧洲大陆的英国经济则呈现稳定复苏局面。 英国央行首席经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