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球综合国力排行全球综合国力 TOP15 排行 2003年4月21日最新研究报告 数据资料截止2002年12月31日排 名国 名经济力科技力军事力资源力社会发展政府调控外交力年增长率综合国力1美国319422182197295529159972.6%85302日本2122139077837390151791.1%49473法国1560126378614397166942.6%42804英国1575107680519378153902.3%40965德国1736107760011398168912.0%40816俄罗斯578623829312318144974.9%29017中国1301349488274233119997.7%28638加拿大819230159317408155873.0%21759意大利72526920930384150842.5%185110澳大利亚538129114177398138772.4%157111巴西537231155184243101750.4%152612印度57820916015718398815.2%146613西班牙61117310411357118782.5%146214韩国524128899354110835.7%129715墨西哥4381089410117896860.8%1101你也可以参与综合国力排行的评分,请先 登录 ,然后 参与评分 。同时,欢迎你 在此留言综合国力研究的历史回顾:综合国力的概念分析综合国力近代研究的进程 综合国力研究的重要意义综合国力研究的基本方法: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分析 综合国力的测算指标与方法综合国力研究方法的比较分析参考资料:中国科学院2003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综合国力评估系统研究报告、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年鉴、联合国统计委员会联合国统计年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数据、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年度战略调查报告综合国力的概念分析一、综合国力的内涵在当代国际竞争中,一个国家的强弱,不仅决定于军事力量、经济力量或某一单方面的力量,更主要的取决于综合国力。综合国力(Comprehensive National Power)是指一个主权国家赖以生存与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及国际影响力的合力。综合国力的内涵非常丰富,它的构成要素中既包含自然的,也包含社会的;既包含物质的,也包含精神的;既包含实力,也包含潜力以及由潜力转化为实力的机制,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国防、外交、资源、民族意志、凝聚力等要素有机关联、相互作用的综合体。 由于综合国力是一个系统的概念,所以应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对其进行理解、分析和界定。综合国力不是其构成要素的简单加和,而是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所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特征和一定运行规律的系统的整体功能,其功能的状况或水平不仅决定于其构成要素的各要素的状况或水平,更决定于其构成要素之间的结构比例及其耦合机制。因此,综合国力水平既可以有大于其构成要素之和的功能;同时也有小于其构成要素之和的可能。显然,我们应当追求前者而避免后者。 综合国力是一种系统的和动态的综合力量,是在系统与外部的交流和系统本身的运动过程中形成的。综合国力不仅是国家间竞争和互相影响的力量,还表现为对人类社会总体的贡献能力。每个国家作为人类社会总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和进步都直接表现为对人类社会的贡献。 综合国力有潜在综合国力与现实综合国力之分。现实综合国力是指构成综合国力各要素已经具备的实力和各要素之间有机组合所显示出的整体实力。潜在综合国力是指随着经济增长、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由于某些要素实力增长,非物质要素水平与状况改善以及系统结构的变化致使整个要素系统组合功能增强的潜在能力。潜在综合国力测定实际上是对未来综合国力发展趋势的预测。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水平在某一特定时点上不决定于其国家战略的变化,但是其国家战略的制定则必须以其综合国力为基础,并以提升其综合国力为目标。 总之,综合国力是以国家为整体表现出来的维护和获取国家利益的力量,它包括了所有直接和间接获取国家利益的一切因素。综合国力的概念呈现出综合性和概括性、战略性和强制性、科学性。 二、综合国力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关系由于综合国力的系统性,所以它与国际竞争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国情、国家能力等很多重要概念具有紧密的关系。综合国力与这些相关概念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综合国力不同于国际竞争力。综合国力是动态的,它不断变化和发展,而决定综合国力变化与对比的主要因素是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国际竞争力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与其他国家竞争所具有的相对位势,它实质上反映了综合国力发展的速度。综合国力更着重于总量(总实力)和人均量(人均实力),而国际竞争力更着重于总量和人均量的增长速度。总之,综合国力是国际竞争力的发展基础,国际竞争力则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手段,两者相辅相成。一般来说,综合国力侧重于衡量现在的状况,而国际竞争力则是预测未来发展的趋势。故一个国家要强大,要发展,在国际社会与其他国家竞争过程中占有或保持一定的相对优势地位,不仅要有雄厚的综合国力,还要有超众的国际竞争力。 综合国力不同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前者着重于从总体规模上描述一个国家的实力,后者则着重于从质量上描述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层次。同时,它们又有联系。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综合国力状况具有正向影响,二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如果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较强,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势必较高;反之,如果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较弱,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势必较低。在综合国力测定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方面,二者可能会运用一些共同的指标。但作为反映综合国力的指标更多地是采用总量指标,而描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更多地是用人均指标。 国情是国家历史和现状的总和,综合国力只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国情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的总称。它主要包括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资源环境、人口、政治权力、经济情况、历史、文化思想、民族和宗教、军事国防和对外关系等内容。显然,历史、民族和宗教等反映国情的因素并没有充分反映在综合国力中。从概念和内容上分析,国情与综合国力相互区别,但从综合国力的角度看,一个国家的国情对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国家能力是指国家(中央政府)将自己的意志、目标转化为现实的能力。分析国家能力,既要看国家在政策制定层面的能力,又要看国家在政策执行层面的能力。概而言之,研究国家能力要涉及到政府与社会、政治与经济、结构与功能等政府观的根本内容,政府能力是政府在行使其功能、实现其意志过程中体现出的政府绩效,具体可表述为政治绩效、经济绩效、文化绩效、社会绩效四个基本向度。政治绩效主要指政治生产力以及政治产品,即政策的形成与贯彻;经济绩效主要指经济增长与稳定中政府的导向作用,其中通货膨胀、失业、收入分配等是重要的参数;文化绩效主要指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互补与渗透,以及文化的繁荣与整合;社会绩效主要指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其中安全与犯罪、公平与正义、福利与贫困、稳定与失衡等指标是重要的参数,这几方面绩效的大小强弱反映的正是政府能力的大小强弱。注释专栏1.1 国家能力研究国家能力(State Capacity),通常是在两个层面上展开,一是指什么样的能力,二是指何种程度的能力。前者是就能力的类别而言,后者强调的是能力的强弱与大小。单从能力的类别来考察,它往往同政府职能的含义较为接近,如果就能力之大小来研究,则要切入诸多变量,更多地从实证分析中得出一种比较的相对的量的规定性。加尔里埃尔阿尔蒙德和宾厄姆鲍威尔从结构功能主义的方法论出发,提出功能三分方案,即系统功能 ( 包括政治社会化、政治录用、政治沟通)、过程功能(包括利益表达和综合、政策制定、政策实施),政策功能(包括提取、限制、分配与输出),并用“政治生产力”给以概括和总结。古德诺(Frank Goodnow)的政府观似乎更为简洁,“在所有的政府体制中都存在着两种主要的或基本的政府功能,即国家意志的表达功能和国家意志的执行功能。在所有的国家中也都存在着分立的机关,每个分立的机关都用他们的大部分时间行使着两种功能中的一种。这两种功能分别就是政治与行政。”这实际上是对政府能力的二元划分,即政治能力与行政能力的二元组合。持系统政治观的学者则是从输入、转换、输出、反馈等向度来定位政府能力的,具体表现为体系的维持能力,体系的生产能力,体系的适应能力,体系的统合能力等。当然,各部分的能力之和并不等同于体系的综合能力。也有的学者把政府能力概念归纳为“创造能力、生产能力、改造能力、适应能力、贯彻能力、自律能力”等六个方面。这些见仁见智的观点说明,对政府能力的研究,尚无形成统一的概念体系。资料来源:1. CalClark C. The strong state and development: a growing list of caveats. Journal of Developing Societies, 1988.2. Nordlinger E. A. On the Autonomy of the Democratic Stat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1.3. 黎静. 关于发展中国家国家能力的探讨, 政治学研究,1999.4. 加尔里埃尔阿尔蒙德, 宾厄姆鲍威尔. 曹沛霖等译. 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综合国力近代研究的进程世界各国的国家领导人、大企业家、银行家等正在探索国际竞争条件下的社会经济活动新体系的内涵,通过全方位的国际竞争,形成新的社会价值观念及其社会经济运行体系,从而建立卓有成效的社会分工和资源利用机制,加速技术进步,促进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谋求可持续发展。为了推动这项工作,许多国家相应成立综合国力竞争委员会,以便推动有关综合国力及其国家竞争力的科学研究。各种迹向表明,综合国力评价和分析将加速信息化、知识化和全球化。人类要研究综合国力的出发点首先就是国家。没有国家,也就谈不上国力或综合国力。而国家作为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产物,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始终把维护和发展国家利益作为其最基本和最根本的职能。国家利益将伴随国家的历史,始终成为每个国家追求的唯一目标。 一、近代综合国力研究的四大学术流派 1 . “国势学”国力论首次将国情国力阐述上升至系统化和理论化的高度,其有关国势研究的要素体系已经与现代综合国力的构成框架极为近似。 2 . “政治算术学派”国力论是西方近代以较系统的数量分析手段对国情国力进行比较研究的先驱。3“重商财政学派”国力论则从财政金融实力的角度提出了一种所谓的强国致富论。 4. 十九世纪末 ,地缘政治学派从战略的角度系统地提出了一种强国称霸的学说。 注释专栏1.2 国势学国势学的创始人是德国著名学者康令 (1606-1681 )。他在比较分析了当时欧洲各国的人口、土地、财政、兵力、社会秩序、立宪、行政、国家组织与结构等方面的国情国力状况的基础上 ,还从亚里士多德关于国家“四因论”的观点出发 ,进一步论述阐发了决定国家重要事项的四个因素 ,即国家的土地与人口 (质料因素 )、国体与政体 (形式因素 )、国家的财政和军事力量 (动力因素 )、建设国家的目的 (目的因素 ),并且解释了这些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这不仅是首次将国情国力阐述上升至系统化和理论化的高度 ,而且其有关国势研究的要素体系已经与现代综合国力的构成框架极为近似。不过 ,康令的这些研究大都以文字叙述为主 ,这在表述上至少是笼统的或是模糊的。另一国势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是德国的阿亨瓦尔 (1719- 1772 ),他继承和发展了康令的观点 ,认为在考察一个国家的强弱时 ,凡是能影响国家繁荣富强的事项 ,均可称之为“国家显著事项”,而研究一国或几个国家的显著事项的学问则是治理国家者所必须懂得并掌握的技术。阿亨瓦尔在其 1749年出版的欧洲最主要各国新国势学概要一书中 ,分别记述了包括西班牙、葡萄牙、法国、英国、荷兰、俄国、丹麦、瑞典 8个国家的领土、人口、物产、国境、殖民地、工业、贸易、货币、度量衡、社会阶层、军事力量、政治经济制度、气候等的情况 ,并尽可能地与德国的国情国力进行比较。在阿亨瓦尔的国势研究中 ,尽管第一次提出了一些数字对比的实例 ,但其比较研究的方法却仍然是文字记述式的和静态的。阿亨瓦尔的学生斯勒兹(1735 1809),不但将国势学的比较研究方法从静态拓展至动态 ,而且还建立起一个类似具有现代动力系统学思想的崭新的研究体系 ,他主张从“基本力”、“结合”、“行动”三方面来进行国情国力的考察。基本力是指土地、人口、生产物和通货四方面的情况; 结合是指国家政权如何结合这些基本力的情况; 行动是指国家政权在一定目的下实际运用这些基本力的情况。斯勒兹研究体系已具备了现代综合国力论的基本雏形。 资料来源:施祖辉. 国外综合国力研究.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0, 22(1): 13-19. 注释专栏1.3 政治算术学派政治算术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创始人威廉配第(W. Petty)(16231687)。当时的英国在对外扩张过程中面临荷兰和法国两大实力雄厚的竞争对手的挑战。为了知己知彼 ,实现其大英帝国争夺殖民地、扩大世界市场和掠取更多原料的战略目标 ,客观上迫切需要有专人来搜集和分析研究荷兰和法国国情国力方面的统计资料并予以理论上的指导。配第的政治算术(1690)与爱尔兰的政治解剖(1691)即在这种背景下相继问世。在这两部著作里 ,配第以统计数据为基础 ,运用一系列分析手段和计算方法 ,通过对荷兰、法国和英国三国的现实力量和潜在力量的分析比较 ,指出了英国的富强之路 ,并最终得出英国能够超过荷兰和法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的结论。配第是西方近代以较系统的数量分析手段对国情国力进行比较研究的先驱。资料来源:施祖辉. 国外综合国力研究.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0, 22(1): 13-19. 注释专栏1.4 重商财政学派重商财政学派的领衔者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先驱亚当斯密(Adam Smith) (1 7231790)。与“国势学派”和“政治算术学派”的全面比较分析体系所不同的是 ,“重商财政学派”主要是从财政金融实力的角度提出了一种所谓的强国致富论。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 ,欧洲国家间爆发了多次耗资巨大的战争。当时的一些西欧国家为支付战争费用 ,发展了一套复杂的银行和信贷系统 ,建立起一套支撑近代早期世界经济的国家和国际的信贷体制。后来的事实证明 ,战争的大赢家总是属于那些更有能力保持信誉并能持续获得给养的国家。正因为财政金融实力和强权政治间存在着这种至关重要的联系 ,才有人将这种财政信贷实力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相对的耐久能力的尺度 ,并认为决定一个国家国力强弱的主要因素是财政金融能力。斯密于1776年发表的国富论一般被视为重商财政学派国力论的代表作之一。 资料来源:施祖辉. 国外综合国力研究.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0, 22(1): 13-19. 注释专栏1.5 地缘政治学派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随着各资本主义列强竞争的日趋激烈,西方对综合国力的研究已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国情国力的对比分析,而是从战略的角度系统地提出了一种强国称霸的学说。地缘政治学派便是此阶段的必然产物。19世纪末,美国历史学家、地缘政治学者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Alfred T. Mahan)(18401914)在其发表的著名的海军战略一文中,从地缘政治的角度出发,将一国凭借其实力夺得制海权作为衡量世界强国的标准,并提出了夺取制海权所必须具备的 6项条件 (地理环境、自然环境、领土、人口、民族素质及政府机制)。阿马汉认为,英国之所以能成为当时全球最强大的“太阳帝国”,其原因就是它建立了海上霸权。阿马汉的这一理论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均得到了验证,他本人也因此而成为西方近代重海权国力论的开创者。另一地缘政治学者英国的麦金德(Halford J. Mackinder)(18611947)则提出了重陆权的国力论 ,他在1904年发表的题为历史的地理枢纽的文章中认为,被称之为世界“心脏地区”的大片内陆区域,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具有丰富的人力、物力资源 ,政治、经济、科学技术较发达,加上铁路、公路网等陆上交通工具的迅速发展,从而使大陆国家重新占据优势,具有较强的国力。麦金德还将历史上马其顿人战胜雅典人、罗马人打败迦太基人,以及20世纪大英帝国的衰落,作为海权国家没落、陆权国家崛起的例证。麦金德将地缘政治因素作为决定国力的一个重要变量来考虑,用历史唯心主义和庸俗进化论的观点来观察社会经济与政治生活,显然与国力的本质不相符合。划分国力类型是研究国力问题的核心课题。人文地理学家拉采尔(F. Ratzel)1897年在政治地理学专著中首创国力分类的理论,他根据面积大小,人口多少将国家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1972年科尔(J.P. Coll)在世界国情地理中提出以面积、人口、钢产量、能源产量、生产总值、军事力量等6个变量划分国力。 资料来源:施祖辉. 国外综合国力研究.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0, 22(1): 13-19. 陈秀英, 涂勤. 综合国力: 评价与比较(上). 开放时代, 2000, 6:125-128.二、现代和当代综合国力研究的全盛时期20世纪20年代初至90年代末 ,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关综合国力研究的理论与应用大致经历了以下4个发展阶段。1.一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条件下的“大战略”理论 英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利得尔哈特 (1895-1970)在其战略论一书中首先提出的“大战略”概念,便是其中较具代表性的阐述综合国力问题的理论之一。所谓大战略,就是指通过调节和指导一国或数国的所有资源来实现原来只有诉诸武力才能达到的政治目的的那种国家战略。其要点是综:合运用国家的各种力量来实现国家政策所规定的政治目标。也就是说,大战略理论要在注重军事力量的同时,还要更加重视综合运用整个国家的其他各种力量,诸如国家政治和政策、军事、经济、外交、民族素质、思想、道义以及各种精神因素等。哈特强调在有效地动员这些资源用以保障武装力量的作战行动的同时,还要充分估计到国家的精神力量;并认为具有高度的精神素质的国民,其重要性并不亚于作为斗争工具的物质。哈特的关于大战略概念的理论比传统的只强调军事实力的早期综合国力理论更具有广泛而现实的意义。 2.二战后“雅尔塔”体系框架下的“重控制作用”理论 美国德裔学者汉斯摩尔根教授(HansJ.Morgenthar)(1904-1980)是“重控制作用”国力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摩尔根在1948年发表的国际政治、权利与和平一书中,对以往的各种综合国力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概括了近代综合国力的性质和各种构成要素。摩尔根指出,国际政治实际上就是各国间的权力斗争,而权力斗争又可归结为保持权力、显示权力和扩大权力3种形式。各国为实现各自的国家利益,就必须提高国家实力即综合国力,综合国力是实现国家利益的手段。他还进一步提出一个国家的实力应由3大部分9个要素构成:一是物质因素构成(地理和自然资源);二是人力因素构成 (人口、国民性、民心、外交质量和政府质量);三是人物结合因素构成 (工业实力和军备)。摩尔根十分注重非军事要素在综合国力中的作用,认为其他要素是对军事要素的必要补充,并且还强调应将综合国力作为一个国家推行其外交政策的基础。摩尔根是西方近代和现代综合国力研究的集大成者,他的观点对以后的综合国力理论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 法国历史学家阿隆(Raymond Aoan)把国力归结为三大基本要素:某一政治单位所占据的空间;资源(包括物力和人力);集体行动能力,涉及军事组织、社会结构和质量等。 3.与“冷战”时期威慑战略相适应的定量分析研究 在从20世纪60年代起东、西方两大对抗集团对峙日益加剧的形势下 ,美苏双方都需要通过增强各自的综合实力来取得竞争优势 ,从而在实际力量的对比方面达到其显示威慑的战略目的。因此 ,西方和某些发达国家对综合国力的理论研究遂开始由定性阐述向定量探索的方向转化。这一进展标志着当代综合国力理论研究的一次重大飞跃。 4.与“多元化”时期综合竞争战略相适应的定量、定性相结合的分析研究。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 ,随着东欧集团和前苏联的解体 ,“雅尔塔”体系所确立的战后均势实际上已不复存在。整个世界的发展格局已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在全球和地区性的多边关系中 ,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的竞争和影响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突出和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在目前“多元化”时期以综合竞争战略为主导的国力论研究背景下,却出现了一种以“新干涉”主义为依据的“新综合竞争战略”的思潮,可称之为“四元一体”国力论。所谓四元一体是指:经济、科技、军事和文化价值观的有机统一。该国力研究观点认为:一国或一集团若欲在全球和地区性的合作、竞争中取得优势,就必须在综合运用其各种力量的同时,还要重点突出其经济力、科技力、军事力和文化力等四方面力量的巨大功能作用,即以经济实力为核心,以科技实力为后盾,以军事实力相威慑,以“民主”文化作渗透或突击的先导,进而形成一种“对抗与合作”相融、“协调与干涉”并用的综合国力竞争战略的评估体系。注释专栏1.6 “定量分析”理论(1) 强国公式首次对综合国力进行系统的定量测定是德国理论物理学教授威廉富克斯(Withelem Fucks)。他在 1965年发表的国力方程一书中,根据自然过程和生物过程的演化原理,认为一个国家的国力发展过程也近似于生物种类逻辑增长的变动趋势,并由此提出了一个用以测定国家实力动态变化的所谓的强国公式。后来,富克斯在1978年版的明天的强国一书中,根据中国从1950到1975年间25年的人口增长、钢铁生产和能源消费等方面数据,重新修正了他原来的某些预测,并预言下一个世纪将是中国世纪。富克斯的主要计算结果为:1.美国 2.前苏联 3.中国 4.印度 5.日本 6.英国7.西德 8.法国 9.加拿大 10.巴西 11.澳大利亚12.意大利 13.波兰 14.巴基斯坦 15.墨西哥。 资料来源:施祖辉. 国外综合国力研究. 外国经济与管理,2000,22(1):13-19.注释专栏1.7 “定量分析”理论(2) 国力方程20世纪 70年代以后,国际问题和战略研究学者,美国乔治敦大学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克莱因(Ray S.Cline)在综合国力的定量研究领域进行了更为广泛、深入的探索。他分别在1975年、1977年和1980年出版的世界权力的评价、1977年世界权力的评价和80年代世界权力趋势与美国对外政策三部著作中,以近代地缘政治国力学说的内核为理论基础,提出了一个用以测度和评估一国国力的数学模式国力方程,为后来的综合国力定量研究提供了一个系统评估的分析框架。其关于综合国力研究的主要排序结果为(1978年):1.美国 2.前苏联 3.中国 4.巴西 5.加拿大6.法国 7.日本 8.原联邦德国 9.澳大利亚 10.英国。 资料来源:黄硕风,综合国力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注释专栏1.8 洛桑“国际竞争力”研究模式由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国际管理与发展学院每年发表的国际竞争力研究报告,从国际竞争力和政府作用的层面将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划分为经济实力、国际化程度、政府作用、金融环境、基础设施、管理程度、科学技术和人口结构素质等8大模块。其中政府作用由如下 5大类一级综合性指标组成:政府对经济的影响、法律与法律制度环境、货币与财政政策、社会政治的稳定性、政治制度的适应性。洛桑国力学派认为 ,由于一国政府在对其本国发展的诸多方面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 ,特别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该国企业竞争的宏观环境。因此,政府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国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的大小。历年国际竞争力研究报告的评估结果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洛桑“国际竞争力”模式是目前综合国力研究中一种较为客观、实用并兼有很大普适性的分析理论。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研究中心研究组, 国家体改委. 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1999:科技竞争力主题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三、中国学者对综合国力的研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致力于综合国力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结果。 张文奎选择了面积、人口、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费量、粮食产量、军事能力七个指标,对世界上14个主要国家的国力进行了对比分析。计算出各个国家的基础国力、人均国力、地均国力,在此基础上再把三者得分相加得出各国综合国力排序。 黄硕风在其关于综合国力的研究中,建立了由经济力、科技力、国防力、资源力、政治力、外交力、文教力等7类29个指标构成的综合国力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建立了综合国力动态方程和综合国力盛衰方程及综合评价法,对13个主要国家的综合国力进行了测算和排序,并对其中的6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进行了对比分析。 王诵芬、陈沙、石小玉等在其关于综合国力的研究中,建立了由资源、经济活动能力、对外经济活动能力、科技能力、社会发展程度、军事能力、政府调控能力、外交能力等8类85个指标构成的综合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结构分析等方法,对17个主要国家的综合国力进行了测算和排序。 王在邦、张兴国等也分别对一些主要国家进行了综合国力对比研究。 综合国力研究的重要意义1.综合国力是一项研究国家力量和战略的科学。它不仅关系到一国的生存与发展,而且还涉及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一个国家只有努力提高其综合国力,强化其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能力,才能在世界强林中立于不败之地。 2.综合国力又是一项具有鲜明价值取向的社会科学。当代综合国力竞争中那种长期竞争、加强合作、综合较量、重点突破、胜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已被理论和实践所证明。但是,这种综合国力竞争战略中实现其国家利益和目标的标准又如何来确定,这无疑是一个价值取向的问题。例如,某些发达国家的综合国力理论研究的价值判断往往带有一定的强权政治的倾向。我国研究综合国力、实施其综合竞争战略的主旨,则是为了提高中国的基本国力,在国际竞争中求同存异、取长补短、携手共进,从而为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作出较大的贡献。3.综合国力强调国家力量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也就是讲究经济、科技、军事、政治、文化、外交和国民素质等各方力量的合力所产生的系统效应;同时也并不放弃在其中几项根本性的或具有本国特色和优势的重点力量上的集中突破。这是综合国力提高与发展的根本立足点。4.综合国力竞争战略强调不同时空范畴内竞争与协作的有机统一。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集团化迅猛发展的今天,除了竞争,还需要合作;竞争中的合作、合作中的竞争早就融为一体,并已成为当代综合国力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的又一新趋势。正确把握好这种发展趋势,将有助于我们不失时机地进入世界经济的大循环,并分享因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分工与协作所带来的重大收益。 5.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确立,但有许多新的方面或新的关系需要具体落实形成。因此,开展综合国力评价,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指标以及指标间相互关联和影响,进一步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由此也可参与到世界综合国力评价中,在世界各国比较研究中找到更适合中国的理论和做法,从而加速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 6.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都会制定相应的经济增长目标,而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综合国力达到某一水平,可以这样讲,经济增长是手段,综合国力提高是目标。二者的关系如何处理,实质上就是注重过程还是注重结果,或者是二者并举的问题。从根本上讲,既要注重手段,又注重目标。但必须强调的是综合国力的提高是目的,真正进行比较有意义的不是增长速度本身,而是综合国力水平。一个国家或地区最佳的经济增长应该是符合国情的总量增长和彼此协调的内部结构增长,即能够使综合国力提高的经济增长才是最佳的经济增长。我们完全可以借用综合国力的评价思想和有关评价指标和方法,围绕我国增长方式的转变,制订出切实可行并具有量化操作的具体目标。 总之,虽然当今世界形势总的趋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战争危险依然存在,世界仍处于动荡不安之中。和平与发展虽已成为世界的主流,但制止战争仍需爱好和平人们的努力。战争是力量的竞赛。所谓力量,绝不仅仅是单纯的军事力量,最重要的是包括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外交、心理等诸多力量,即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较量。综合国力不仅反映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自由行动和影响国际事务的综合能力,也代表一个国家盛衰与发展的程度,标志一个国家安全与稳定的水平。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都把争夺综合国力优势当作新一代的国家战略目标。争夺综合国力优势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制高点”。谁能抢占这个“制高点”,谁就有可能在战略上占优势,政治上更独立,经济上更繁荣,军事上更强盛,外交上更主动,谁就能够胜利地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分析人文地理学家拉采尔(FRatzel)1897年在政治地理学专著中首创国力分类的理论,他根据面积大小和人口多少将国家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汉斯摩根索认为构成国力的要素有地理、自然资源、工业能力、军事准备、人口、民族性格、国民士气、外交质量和政府质量等九项。克莱因则主张一个国家的国力由基本实体、经济能力、军事能力、战略目标和国家战略等五个主要要素构成。日本综合研究所的综合国力测算中包括的因素有:经济实力、科学技术实力、金融实力、财政实力、对外活动的积极性,在国际社会中的活动能力、地理、人口、资源、防卫实力、国民意志、友好同盟关系、军事实力、战略物资和技术、外交能力等,主要强调经济实力和对外关系两因素。美国哈佛大学小约瑟夫S奈教授则认为综合国力由硬实力和软实力两种形态构成,硬实力是指支配性实力,包括基本资源、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和科技力量;软实力分为国家凝聚力、文化被普遍接受的程度和参与国家机构的程度等。1972年科尔(J.P. Coll)在世界国情地理中提出以面积、人口、钢产量、能源产量、生产总值、军事力量等6个变量划分国力。以上是外国学者或机构具有代表性且对综合国力研究有较大影响的几种看法。 中国学者对综合国力构成要素也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吴春秋认为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有:自然力、人力、经济力、教育力、国防力、政治力等。李天然则认为综合国力要素包括基础实力,指地理位置、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资源、民族凝聚力、防御实力、经济实力、外交实力等。陈崇北等则认为包括国家的基本面积、人口、经济力量、科学技术、国防能力、政治、精神力量、对外关系力量等。黄硕风认为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主要指地理环境,包括领土、领海、领空、人口数量和质量、资源、经济力量、科技力量、国民凝聚力、社会发展能力、经济发展能力、科技发展能力、文化发展能力、国防发展能力、外交活动能力等。在考虑综合国力构成要素时,要正确区分要素与实力的关系;其次,物质要素作为构成综合国力的基本实体,具有可直接计量性;精神要素作为协调性因素,对基本实体的有机结合具有重要作用,它具有不可直接计量性。从系统科学的观点看,结构性因素是决定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综合国力不但取决于物质要素的大小,精神要素协调的好坏,还取决于物质要素之间、物质要素与精神要素之间及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构成是否合理。 1经济力 经济力包括对内经济活动力和对外经济活动力。对内经济活动力: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经济建设和整体经济发展的能力,包括经济发达程度、发展水平、经济发展速度、经济结构、经济体制和生产力布局等。经济活动力是综合国力的基石和核心部分。对外经济活动力反映一国经济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在国际间实现资源配置优化的能力。在国际政治实践中,经济实力强弱不仅制约着国家的工农业生产能力和对外贸易水平,而且直接制约着其军事力量的发展和规模,同时还影响着国民的教育程度与基本素质以及国家政治的稳定等构成综合国力的其他要素。 2科技力 科技力反映的是一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及其对其他方面的影响和贡献情况,是未来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主要动力。历次科技革命的结果表明,科技革命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改变国家综合国力的对比关系,促进国际政治格局发生变化。 3军事力 军事力是指保卫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的防御能力,它是一种以“威慑力量”存在的国力。包括军队的数量、组成、训练、装备、活动能力、军工生产和后备力量等。军事力量也是国家或国家集团的全部物质和精神力量的总和。两军较量既是物质较量,又是精神的较量,军事力量突出地反映在军事威慑和军备竞赛两方面。军事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具体体现,关系到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也关系到国家主权的独立与和平建设的外部环境保障等。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是国防建设最基本的外部环境和物质条件,深刻影响着国防潜力的积聚、国防发展可持续性的获得和国防职能的发挥。 4资源力 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可利用的自然物质。如:煤、铁、石油等5社会发展程度 社会发展程度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发达水平和发展能力,包括社会保障的发达程度法律的完善程度、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的发达程度、人们的生活质量、生活水平和保健程度等等。 6政府调控能力 政府调控能力是指一个国家对宏观经济的驾驭能力和驾驭技巧,包括经济调控、行政调控和法制法规的调控能力。在一定的科学技术和物质设施条件下,综合国力强弱将主要取决于对各要素的组织与协调,即政府的管理质量。 7外交力 外交力指根据本国的实力和国情,同时根据对国际形式的判断和掌握,灵活地运用外交策略,进而提高国家的国际影响和国际地位,为国家建设与发展创造安全、有利的外部环境,促进和保障比较畅通的对外贸易,促进综合国力构成要素中短缺因素的改善和各方面的协调。简单的讲,就是对外交水平的打分。有学者指出,目前现有的关于综合国力计算方法的观点有一种相同的思路,即对综合国力仍缺乏实质性的揭示,不能给人以比较明确的答案。这种关于综合国力的研究或考察似乎是学者们想象力的竞赛,好像谁的想象力丰富,谁罗列的因素多,谁就对理论提供了新发展。新贡献,并成了最后的赢家。这种考察是一种简单的加法,全面倒是越来越全面,但不够简明,重点不够突出,也不成系统,看不到力量(综合国力)的源泉和实质,名曰“系统”、“综合”,实际上仍是杂乱无章的堆砌或罗列。如此综合等于没有综合。如果对综合国力的各方面因素过分细化或罗列过细。过多,反而会给人以摸不着头脑之感。出现研究方法的缺陷,不是缺乏具体的方法,也不是没有引入科学的方法;而是对该领域基本问题的判断有问题,因而造成没能抓住研究要点的局面。比如,什么才是综合国力的关键,应该从哪个角度综合,这是所谓的科学方法解决不了的。而这些最基本的问题又是学术研究的最基本出发点。没有基本出发点,或基本出发点错了,一切方法都没用。仅仅靠数学公式的建立无助于加深人们对综合国力本质的认识。可以说,找准这些基本问题或基本出发点的眼界。视角或能力才是最关键的最重要的方法。因而,这里所谓的方法主要指一些理论要点的提出。因为在这一领域基本的理论要点还没有完全提出,这导致综合国力理论的基本框架显得支离破综合国力的理论要点及理论体系建立的基础。就目前研究的状况来看,中外学者对综合国力构成要素的认识虽有差别,但其基本思想是一致的,大部分构成要素亦是相同的。总的来说,其共同点是把综合国力构成要素分为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两部分,具体涵盖一个国家的地理、资源、人口、经济、军事、科技、政治组织以及民族精神与凝聚力等因素。但如果过分拘泥于此,不但无助于“综合”,反而将原本呈有机整体的综合国力毫无道理地肢解得七零八落,让人难以对其实质进行把握。这种划分容易造成各项要素划分、归类的不合理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混乱。当然,对于综合国力各项要素及其关系的认识还有其他许多问题也存在着理论上的缺陷。总的看来,目前理论界对于综合国力缺乏系统认识,或者说没有将综合国力纳入一个合理、有机的系统。因而,对于综合国力的基本因素及其关系要重新认识,要用真正的系统论来把握,认清主要的理论要点,理顺关系,综合国力才能呈现为一个有机、合理的系统,而合理的学术理论体系也就顺理成章地得以建立。 实际上,在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综合国力本身绝非各种因素或各方力量现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简单相加,对国力的物质因素与精神因素的区分或“虚”与“实”的区分也越来越困难。最重要的是,综合国力已不足以用简单的、看得见的形式表现出来。知识、智慧、科技的因素已使原来表现简单的人力、物力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现在,要说哪一方面的因素决定国力或代表国力的一切恐怕都难以成立。任何一种重要因素都不能说具有压倒优势。而且,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甚至变得难以分割。可以讲,综合国力的各种要素盘根错节,浑然一体,难以严格地加以区分。综合国力的测算指标与方法当代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水平较之过去已经有了巨大的发展,综合国力的体现或显现已不像原来那么简单,而是各方面因素的全面体现。综合国力不单是指某一种力量或因素,而是多种因素或各种因素的综合。因而“综合”几乎成为研究综合国力的最基本的方法。采用何种综合定量的方法能够准确而充分地反映综合国力的状况或水平,对于这一问题目前并没有一个肯定的答案,或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但是在广大学者对综合国力的研究过程中,已经提出或建立了一些比较简单易行的定量方法。随着对综合国力研究的不断系统和不断深入,这一问题将会逐步得到解决。1.德国富克斯等人的“三要素综合国力方程”“三要素综合国力方程”:Mt=(Ms)t+(Me)t/2其中Mt为t时期的国力指数,(Ms)t和(Me)t分别为t时期的钢产量指数和能源指数。其中,Ms=PaSb,Me=PaEb,Pa、Sb、Eb分别为人口、钢产量和能源产量。2.美国克莱因(RSCline)的“现代综合国力方程”“现代综合国力方程” :PN = (C + E + M)(S + W) 其中PN为综合国力指数;C为基本实体,由人口和领土面积构成;E为经济实力,由GDP、能源、关键性非燃料矿物、工业生产能力、战略核力量和常规力量之和表示;M为军事实力,用一国所拥有的战标和要保护的国家利益;S为战略目标,是指在国际环境中要达到的政治目标,由生产和对外贸易等 6大类指标构成;W为追求国家战略的意志,是指一个国家动员其国民支持政府的国防和外交政策的能力。国力方程等式右边的各项指标取值均按评分法来确定。注释专栏2.1克莱因关于各构成要素标准值的设定克莱因设定物质要素标准值为500分,精神要素标准系数为1,各要素选择的主要指标及其分值和系数如下:C:基本实体 1001.人口 502.国土面积 50E:经济实力 2001.GNP 1002.其他经济指标1001能源 202关键性非燃料矿物 203工业生产能力 204食品生产能力 205对外贸易总额 20M:军事实力 2001.核力量 1002.常规力量 100S:战略目标 0.5W:战略意志 0.5资料来源:黄硕风:综合国力新论:兼论新中国综合国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尽管克莱因的提出的国力方程模式是静态的,并对各指标的评分标准也未作出有说服力的解释,但是他却为后来的综合国力定量研究提供了一个系统评估的分析框架。3. 小约瑟夫 S奈的“软、硬实力”评估模式1990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小约瑟夫 S奈(Josph S. Nye)在其撰写的一篇题为仍是竞赛中的强者的文章中,全面系统地分析、阐述了国家实力的概念和美国在全球的强国地位的现状和发展态势,并进一步指出,一个国家的实力由“软实力”和“硬实力”两部分组成。其中“软实力”包括国家凝聚力、文化被普遍接受的程度和参与国际机构的程度;“硬实力”包括基本资源、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和科技力量。他认为,“软实力”与“硬实力”具有同等的重要性。根据“软、硬实力”评估模式,采取“强、中、弱”3个等级的定性定量测评法, 他对当时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综合国力进行了测算,其等级总和排序是:美国 (七强 )、欧洲 (五强、一中、一弱 )、日本 (三强、三中、一弱 )、中国 (二强、四中、一弱 )。4. 日本综合研究所的国力评估1987年,日本经济企划厅综合计划局委托日本综合研究所进行了综合国力基础调查。在其出版的日本的综合国力一书中,提出了由国际贡献能力、生存能力和强制能力3个层次立体构建的综合国力评估体系。国际贡献能力是指积极促进国际组织的建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短视频电商促销活动合规宣传规范考核试卷
- 解析卷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声现象《声音的特性》专题测试试卷(含答案详解版)
- 难点解析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6章质量与密度-质量综合测评试题
- 2025年多晶硅5S纯度控制考核试卷
- 2025年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公诉考核试卷
- 2025年虚拟电厂2025年政策规范解读考核试卷
- 综合解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物态变化》难点解析练习题(含答案详解)
- 支架式教学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2024年重金属污染预警监测技术考核试卷
- 供用热合同(标准版)
- 2025年新闻记者资格证及新闻写作相关知识考试题库(附含答案)
- 2025年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部分直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GB 40881-2021煤矿低浓度瓦斯管道输送安全保障系统设计规范
- GA/T 1556-2019道路交通执法人体血液采集技术规范
- 检验科工作质量考核表
- 历届全国“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奖作品一览表 第一届到第十二届
- 11466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概论第11章
- 【英文原版小说】the things they carried《负荷》
- 阿里巴巴国际站概述课件
- 骨骼肌的收缩原理
- 万科物业承接查验资料交接清单及规范表格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