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新进展ppt精品医学课件_第1页
PICC新进展ppt精品医学课件_第2页
PICC新进展ppt精品医学课件_第3页
PICC新进展ppt精品医学课件_第4页
PICC新进展ppt精品医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ICC新进展,PICC的由来,1929年德国外科医师Forssmann从自己前臂肘窝置入4Fr的输尿管到上腔静脉,成为历史上第一使用PICC的人。 2004年上海第一人民医院率先开展PICC专家护理门诊,之后全国有实力的医院都陆续跟进。 2005年福州协和医院成为福建第一引进PICC的医院 2011年始全省开展PICC。,PICC的种类,抗高压导管特征,耐高压 耐受最大压力=300磅/平方英寸 高流速 最大输注速度=5ml/s 易识别 紫色标示只应用于耐高压系列产品,X线下显影清晰 多选择 有单腔,双腔,三腔,按需选择 易使用 采用专利设计的强化聚氨酯材料,在体温下变柔软。,赛丁格穿刺技术,也称插管鞘技术,是经皮穿刺插入导管 的方法,由瑞典一位叫 塞丁格 的反射科 医 生发明。,塞丁格穿刺技术在PICC置管的运用方法,盲穿法 :指在肉眼的观察或手触摸下,用改良的塞丁格技术穿刺血管置入picc的方法 超声引导下间接法:先用血管超声仪探查静脉,做好标记后脱离超声,采用MST技术穿刺 超声引导下直接法:采用MST穿刺技术,在血管超声下直视穿刺置入picc导管,赛丁格穿刺技术流程,用套管针进行穿刺 切开皮肤扩大穿刺部位 通过套管及穿刺针 扩张器组件沿导丝送入 送入导丝 拔出导丝及扩张器 拔出穿刺针 通过插管器置入 导管到预测的长度,PICC的X线评估,上腔静脉,上腔静脉由左右头臂静脉在左右侧第一肋软骨和胸骨柄交界水平汇合而成,宽1.5-2.0cm,正位时可见其沿纵膈右缘几乎垂直下行6-8CM进入右心房上部。侧位居中,略偏前在其下行过程中稍斜向前方。,上腔静脉,由于大血管在胸片上不能直接显示,因此需根据胸片上的解剖标志判断走形 上腔静脉的边缘通常是正位胸片上右上纵膈的边缘 骨性标记:第5和第6胸椎 第3和第4肋骨,肋间隙 气道标记 :右侧气管主支气管角 气管隆凸,胸片上picc管的标准位置,判断picc管位置是否正常以立位胸部正位片为准 标准位置:为于上腔静脉内,正位胸片上位于胸骨旁右侧第4后肋至第7后肋范围内。,PICC置管并发症,1.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2.血栓 3.静脉炎 4.局部皮疹 5.堵管 6.导管破例、断裂或破损 7.肉芽组织增生 8.导管脱出,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I),引起CRI的致病菌可能的来源 1、皮肤插管部位(约50%) 2、导管接头(40%) 3、其他感染灶的血行播散 4、静脉输液的污染,临床表现,1、局部感染 导管穿刺的皮肤 导管行程周围的管壁皮肤 表现为红、肿、热、压痛;严重着并发脓肿、蜂窝组织炎及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 3、全身性感染 发热、有时伴寒战,常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静脉导管感染机率(美国) CR-BSI rate in USA,中央静脉导管短期CVC-short term 通道中央静脉导管 3.86.6% 中央静脉导管中长期CVC-mid,long term PICC 0.9%,各类导管的CR-BSI发生率(USA),导管 每100根导管 每1000个导管 留置针 0.1 0.5 动脉导管 0.8 1.7 隧道式导管 4.7 1.7 非隧道式导管 4.4 2.7 Picc 2.4 2.1 临时透析导管 8.0 4.8,预防picc导管CR-BSI的措施,一:一般预防,1.培训 2.手卫生 3.尽早拔管 Mclaw等比较了不同导管日的相关感染: 1-5日 2.1例/千插管日 6-15日 4.5例/千插管日 15-30日 10.2例/千插管日 4.目标监测 5.无菌操作,二、置管前预防,1.置管部位的选择 成人非隧道中央导管:(PICC)、锁骨下静脉优于颈静脉和股静脉; Lorente等开展了一前瞻性研究:2018例连续患者,插管总数2595,插管总日数18999. 导管相关局部感染 CR-BSI 股静脉 15.83例/千插管日 8.34例/千插管日 颈静脉 7.65例/千插管日 2.99/千插管日 锁骨下静脉 1.57例/千插管日 0.97例/千插管日,2.超声引导定位 3.最大无菌屏障 4.皮肤消费剂的选择 5.导管腔数的选择 Zurecher等开展的meta分析显示: 单腔导管 多腔导管 定植率 13.1% 14.7% CRBSI 3.1% 8.4% 如果不能拔出导管,永久关闭不需要的管腔可减少血流感染的风险,6.无针接头的选择 Arduino等开展的实验研究报告显示:液体的污染与有针或无针接头无关,与穿刺前隔膜消毒是否充分有关。,三.置管后预防,1.穿刺点敷料的选择 2.穿刺点敷料更换的频率 3.中央导管接头的维护 4.输液管路和导管接头更换频率 5.冲管和封管的方法,上肢静脉血栓,已被公认的危险因素 A 有血流缓慢或者停滞 B 血液高凝状态 C 血管壁的损伤,上肢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及影响,发生率较低,国外报道约在0.3%-2%,国内未见报道 55%-60%的下肢静脉血栓可以并发肺栓塞,其中4%-8%为致死性;上肢区域静脉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的报道少见 导管异位是PICC的常见问题,发生率在6.7%,血栓形态,血栓帽 血栓鞘 部分静脉阻塞,相关危险因素,一、导管因素 :导管规格和材质 导管末端位置 导管相关感染 导管留置时间(80%是在20天内形成) 二、血管内皮损伤 三、置管静脉选择 四、患者自身疾病 五、药物因素,诊断,穿刺部位及导管在上肢经过部位皮肤充血、水肿、疼痛,上臂围增加,或合并畏寒和体温升高。 静脉炎症状:导管经过的上肢肿胀,沿血管走行皮肤发热、充血、疼痛。 腋静脉和锁骨下静脉血栓:患肢肿胀、疼痛,输液时可能加重,上臂围增宽,侧肢静脉扩张。,上腔静脉阻塞的表现,纵膈肿瘤和肺癌中发生,PICC中少见 头面、上肢水肿 上肢静脉压升高 胸壁静脉曲张 紫绀、气急及剧烈咳嗽、昏迷,诊断,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500ug/L) 影像学检查:彩超 ,顺行性静脉造影,CTA,治疗,抗凝治疗:首选低分子肝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