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考第二轮专题复习高考复习古典诗歌鉴赏练习.doc_第1页
语文高考第二轮专题复习高考复习古典诗歌鉴赏练习.doc_第2页
语文高考第二轮专题复习高考复习古典诗歌鉴赏练习.doc_第3页
语文高考第二轮专题复习高考复习古典诗歌鉴赏练习.doc_第4页
语文高考第二轮专题复习高考复习古典诗歌鉴赏练习.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歌鉴赏题1、 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边词张敬忠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1)、首句“五原春色旧来迟”是对全诗写景的概括,请结合以下三句具体说明。(2)、刘永济说:“此边词而不言边塞之苦。但用对比手法将河畔与长安两两相形而意在言外,且语意和平,可想见唐初国力之盛”(唐人绝句精华)。结合诗歌说一说为什么此诗尽管写了边地的荒寒,但流露的思想感情却是对边塞风物的欣赏的?答案(1)、第二句抓住“垂杨未挂丝”这个典型事物,便非常简括地写出边地春迟的特点,在无边荒漠中,几株垂柳在凛烈的寒风中摇曳着光秃秃的空枝,看不到一点绿色的荒寒景象。 三四两句通过五原与长安不同景物的对照,来突出强调北边的春迟。第二句与三四两句之间,包含着一个时间的差距。河畔冰开,长安花落,暗示时令已值暮春。在荒寒的北边,到这时河冰刚刚解冻,春天的脚步声虽已隐约可闻,春天的身影、春天的色彩却仍然未能望见,而皇都长安,这时早已姹紫嫣红开过,春事阑珊了。(2)、面对五原春迟、北边荒寒的景象,诗人心里所唤起的并不是沉重的叹息与忧伤,也不是身处穷荒绝域的孤寂与凄凉。这里是荒寒的,但荒寒中又寓有它所特具的辽阔与壮美;这里是孤寂的,但孤寂中又透露出边地的宁静和平,没有刀光剑影、烽火烟尘;这里的春天来得特别晚,但春天毕竟要降临。“河畔冰开”,带给人的是对春天的展望,而不是“莫言塞北无春到,纵有春来何处知”这样沉重的叹息。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采莲曲崔国辅玉溆花争发,金塘水乱流。相逢畏相失,并著木兰舟。注:溆(x)水塘边。采莲曲,乐府旧题,为江南弄七曲之一。内容多描写江南一带水国风光,采莲女娃劳动生活情态,以及她们对纯洁爱情的追求等。(1)、诗歌一二两句哪两个字运用活而有力?说一说理由。(2)、在这首诗中作者是如何表达男女之间纯洁的爱情的?请结合三四两句加以说明。答案:(1)、“争”、“乱”二字,运用活而有力。一个“争”字,把百花吐芳斗艳的繁茂之态写活了。一个“乱”字,写尽了青年男女们轻舟竞采、繁忙不息的劳动情景。诗人不写人的活动,人的活动自见,只从水波蛇行回旋的乱流中,便可想见人物的活动情态。(2)、这些江南水乡的青年男女们天真活泼,对美好的爱情有着大胆炽热的追求:情侣们水上相逢,喜出望外,又很担心水波再把他们分开,于是两只船儿紧紧相靠,并驾齐驱。“畏相失”,活现出青年男女两相爱悦的心理状态,写尽了情侣间的相互爱慕之情。3、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春怨刘方平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1)、这是一首宫怨诗。那一句诗点明了诗歌的主题?请加以说明。(2)、诗歌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艺术表现手法来刻画诗歌的主人公的,结合诗歌加以说明。答案:(1)、点破主题的是诗的第二句“金屋无人见泪痕”。句中的“金屋”,用金屋藏娇的典故,表明所写之地是与人世隔绝的深宫,所写之人是幽闭在宫内的少女。下面“无人见泪痕”五字,可能有两重含意:一是其人因孤处一室、无人作伴而不禁下泪;二是其人身在极端孤寂的环境之中,纵然落泪也无人得见,无人同情。这正是宫人命运之最可悲处。这里,总共只用了七个字,就把诗中人的身份、处境和怨情都写出了。(2)、运用了烘托手法。第三句“寂寞空庭春欲晚”,院中寂无一人,而又是花事已了的晚春时节,这就使“金屋”中人更感到孤寂难堪了。末句“梨花满地不开门”,它既直承上句,是“春欲晚”的补充和引伸;也遥应第二句,对诗中之人起陪衬作用,使人泣与花落两相衬映。4、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江南行张潮茨菰叶烂别西湾,莲子花开不见还。妾梦不离江上水,人传郎在凤凰山。注:茨菰,即慈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田里。(1)、诗歌一二两句在交代时令和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结合诗歌加以说明。(2)、诗的第三句写到“梦”,由久别而思,由思而梦,按照一般写法,第四句可能就要写梦中或梦后的情景,可是诗人撇开了这个内容,凌空飞来一笔“人传郎在凤凰山”。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案:(1)、“茨菰叶烂”的时间当在秋末冬初;“莲子花开”,即荷花开放,这里当指第二年的夏天。前者暗示出一个水枯叶烂、寒风萧萧的景象,它衬托出别离的凄楚;后者点染出满池荷花、红绿相映、生机勃勃的画面,反衬出孤居的寂寞难耐。(2)、妙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余情不尽。“人传郎在凤凰山”首先,这个消息的到来,说明了自己是不知人已去,空有梦相随,往日多少个“不离江上水”的“梦”,原来是一场“空”;其次,这个消息还意味着“他”时而在水,时而在山,行踪不定,又不寄语,往后便是梦中也无处寻觅。5、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梦微之(十二年八月二十日夜)白居易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回梦见君。酬乐天频梦微之元稹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我今因病魂颠倒,惟梦闲人不梦君!(1)、对比阅读这两首诗歌中白居易和元稹两个人都写了梦,但写法上有什么不同?(2)、后人对这两首诗歌作了评价,认为同样是写思念的诗歌元缜的诗别出机杼,更是难得。为什么?答案:(1)、“梦”是一往情深的精神境界。白诗用记梦以抒念旧之情,元诗一反其意,以不曾入梦写凄苦心境。白诗用入梦写苦思,是事所常有,写人之常情;元诗用不能入梦写心境,是事所罕有,写人之至情。(2)、做梦包含了希望与绝望之间极深沉、极痛苦的感情。元稹更推进一层,把不能入梦的原因作了近乎离奇的解释:我本来可以控制自己的梦,和你梦里相逢,过去也曾多次梦见过你。但此刻,我的身心已被疾病折磨得神魂颠倒,所以“惟梦闲人不梦君”。这就把凄苦的心境写得入骨三分,内容也更为深广。6、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秋浦途中杜牧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注:秋浦,即今安徽贵池,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会昌四年(884)杜牧由黄州刺史移任池州刺史,正是凉秋九月,此诗即为这次行旅所作。“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的老家樊川,就在那里。(1)、诗歌的一二两句采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2)、大雁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是一种常见的意象,这首诗歌中的大雁在作者笔下包含了什么样的意蕴?答案:(1)、诗歌的一而句采用了严格的对仗,寥寥几笔,就把山程水驿、风雨凄迷的行旅图画生动地勾勒出来了(2)、第一,沿着飞鸿的来路,人们的思想从眼前的实景延伸到遥远的天边,扩展了诗的画面;第二,只能问及禽鸟显见出旅程的孤独与寂寞来;第三,寄情归雁,反衬出诗人有家归不得的流离之苦。7、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蝶恋花晏几道醉别西楼醒不记,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斜月半窗还少睡,画屏闲展吴山翠。衣上酒痕诗里字,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注:晏几道(约1030约1106)字叔原,号小山,临川(今属江西)人,晏殊第七子。(1)、词的上阕用春梦、秋云作比喻,这两个意象有什么样的特点象征了什么,又抒发了怎样的情感?(2)、词的下阕“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一句化用了杜牧赠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的诗句,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答案:(1)、春梦旖旎温馨而虚幻短暂,秋云高洁明净而缥缈易逝,用它们来象征美好而不久长的情事,抒发聚散离合的不常之感。(2)、化用诗句,直承上句“凄凉意”而加以渲染。人的凄凉,似乎感染了红烛。它虽然同情词人,却又自伤无计消除其凄凉,只好寒寂的永夜里空自替人长洒同情之泪了。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从红烛无法留人、为惜别而流泪,反映出自己别后的凄凉心境 。8、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钗头凤陆游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轻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邑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钗头凤唐婉世情恶,人情薄,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注:唐琬是我国历史上常被人们提起的美丽多情的才女之一。她与大诗人陆游喜结良缘,夫妇之间伉俪相得,遗憾的是身为婆婆的陆游母亲对这位有才华的儿媳总是看不顺眼,硬是把这对有情人拆散了。有情人未成终生的眷属,唐琬后来改嫁同郡宗人赵士程,但内心仍思念陆游不已。(1)、“雨送黄昏花易落”,阴雨黄昏时的花,原是陆游词中爱用的意象。其卜算子曾借以自况。唐琬把这一意象吸入己作,有什么样的特别用意?(2)、这两首词的名字都为钗头凤,都表达了自己对对方的思念之情。试比较这两首词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答案:(1)、不仅有自悲自悼之意,而且还说明了她与陆游心心相印,息息相通。(2)、这两首词有许多相似点。一、 都表达了作者对对方的思念之情。二、 双方都表现出一种孤独愁苦的思绪。 三、 都表现出对封建礼教的控诉与憎恨。 不同之处是表达方式不同,侧重点也不同。一.陆游主要是通过对妻子外貌和神情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二.而唐氏在表达自己对前夫的思念之情时,她所运用的表达方式与陆游恰恰相反。她是通过对自己的处境、容貌以及每日心情的描写来反衬出对陆游的思念。9、 阅读下面一首清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题画蒋士铨不写晴山写雨山, 似呵明镜照烟鬟。人间万象模糊好, 风马云车便往还。注:蒋士铨(1725-1784)清代诗人。字心馀、苕生,号藏园,又号清容居士。江西省铅山县人。乾隆二十二年(1757)进士,官翰林院编修。辞官后曾主持口山、崇文、安定三书院讲席。(1)、诗歌当中写实是一种自然之美,朦胧也是一种美的意境。就山水画的艺术来说,懵懂迷糊,也是一种画境,诗人在这首题画诗中赞同那一种美?结合诗歌加以说明。(2)、诗歌的三四两句一语双关,表达了哪两层含义?答案:(1)、这首题画诗中,表现了对朦胧画境的肯定,对 “不写晴山写雨山 ”的同意,对 “ 明镜照烟鬟 ”那样不写雨山写晴山的不满,这是就画论画的一种艺术观点。(2)、三四两句表面上是承上文说在云气模糊之中,神仙乘车自在往来,实际上是进一步借喻,对人世的事情,乐得糊涂看待,不值得去自我麻烦和苦恼。10、阅读下面一首清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湖楼早起 二首江湜面湖楼好纳朝光,夜梦分明起辄忘。但记晓钟来两寺,一钟声短一声长。湖上朝来水气升,南高峰色自崚嶒。小船看尔投西岸,载得三人两是僧。注:字弢叔,江苏长洲(今苏州)人。咸丰(一八五一一八六一)诸生,同治元年(一八六二)官乐清长林盐大使。工书。著有伏敔堂诗集。瓯雅(1)、对这两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绝句都是写西湖晓景,都从湖楼早起着笔。B、前一首写钟,后一首写船;前一首写声,后一首写色;两首诗都写了见和闻。C、前一首写钟,后一首写到僧,又都和寺有关系。D、前一首写晓起,写湖楼纳早上阳光;后一首由晨光进一步写到水气上蒸。(2)、这两首诗描写内容有机联系,独具匠心,试比较两首诗歌,谈谈你对这两首诗歌构思精巧之处的理解。答案:(1)、B(“两首诗都写了见和闻”理解错了,前一首写闻,后一首写见)(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