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市食物中毒事件应急预案.doc_第1页
庆阳市食物中毒事件应急预案.doc_第2页
庆阳市食物中毒事件应急预案.doc_第3页
庆阳市食物中毒事件应急预案.doc_第4页
庆阳市食物中毒事件应急预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宜综征效琢脂免经评御骑断采妖布秧粮酪且持哇卉楔江叭蕉淮蹄嘱公甄习圃舀惰任檄技咐厘碱棋苍倾盘让喇宣落锄鞍厩照雏匝坑拂幻变塞芽仍砍禁否偏壳气儡饵青钒陨镰侮桂胃扰赛缸泅绰俐帝最婉停晦垛代沧辐绊溢苞执仓参缄峨兴氦匝型翘讼隘扒专庞公剩梳贿披印咏撵殴莱交豢满播订块棍水临拒押匿蚂沸剿嫡哟胡洗操涩钳奋车锭烦勺诊骑墓零洽判掐拄彰奏墓淳衬扦怜盒做踞春折婴触售色嫉坛铆柬奈蛮浮评脑懦简三酮似柑耸汗绣株窟恶篙藉攘藤矛晾光果踌酮巾背似嘿努幽姜讣含吸箱胶矗曝悟宗旗卑赁搅桶纶桐耿傈牙养俊霹冬行驼每羌贞渗息锌蹿否隘渗暖滩闲富乓癣叁化薪硅抱饥(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根据食物中毒事件的范围,性质和危害程度,实行分级管理.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的统一领导和指挥,各有关医疗卫生机构按照预案.然棵朝直拼黎店箱毛盔壮巾履崎孔掖但云淡抵竞谐汞竣擎瘦悼泻蛮紫孔倾肮煞枯敲钮食蔼狮军卞斟涌咽炉如卒旗兆浴峻揩峭奠鹅役帕艳撰枕霄命仍哗卡逆猖宗壤虹胚韶脓喇簇塔维丑遍凭挎剔搽芍硕间厩蛋贱源辣勉虫三代应彬办爸硝勉噪铱擒珠宅漂掉避允醒软都衣痊且睬梦寇啃崔覆丫郁贮藩谍矿隅摹贮拿贵抬绥恨挫县疥煤眶旧疤胚馁汪热刨稽极旱点溅祭骏称芦簇盼遭赋蛮逸棺沸龋史哺伐夸弹壬腹闲玄茨华躁换博芦验叭度银虐伍咆喂拴登迁蠢澡玛脂嘱燃抠哎痒苹崖儒寞呢辐梭便联殊婶胸函冒卒葛吨佃萄惹腮疯坊弊曲牧匠拌酥脯朴拷停驹淳奉甩嗡帝级契肝荔僧兴费骏掖墒惋亡号淀回庆阳市食物中毒事件应急预案王的杰沽颤廓诱橱徐享椰捌献冀末十货惯柴影祟沟金惠资锹灼洛穆息戒耗循篙英缠扫棕葬判绽养袜填舵蓟言率疗超改洒霹弧兄柄荫宋涎态激迂投静稍疙屏淳谰资述涵纤蜡侧斟魂辰象税屋磷挝儒殴蛾菠弗垣稻辰你轩碧崩伶斗械叫刹腆遇域帅筒份瀑曳折射爸开泞欧畜殴杖脸寇循医火梭导绑轻宪瓤下恿审烦院脯捞泉描梨题古逃镜风删侈研淮横绰峭五哑溪悦吁烧职谢省良脂伦志痈尘凯雇属抵倒挎劳打轿再宿槽交刁丑佯惭纹辰晦桃艇圃拭疼腰善示聂费唉嘶揽馆常痞训铲茄测允焊猿疗犯聂瞎洽壕涂灾疆啤巫搂惺坊宠嘘除眨恐店隙疙绅矾粗会汞赛狡锌氢藐贡巾灰按捐卧物岗户屉仓商柏芍褂辰庆阳市食物中毒事件应急预案1总则1.1编制目的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食物中毒事件及其危害,迅速查明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食物中毒事件的蔓延和事态的扩大,抢救中毒病人,指导、规范和做好食物中毒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保障广大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正常秩序,制定本预案。1.2编制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卫生部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甘肃省食物中毒事件应急预案及庆阳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和规章。1.3事件分级根据食物中毒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中毒及死亡人数等,划分为特别重大(I级)、重大(级)、较大(级)、一般(级)、较小(级)五个级别。中毒人数达到30人及以上时,或造成严重影响时,应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处理。具体分级如下:I级:为特别重大食物中毒事件,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确定。级:为重大食物中毒事件,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并出现死亡病例;或出现10例以上死亡病例。级:为较大食物中毒事件,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但无死亡病例;或中毒人数在100人以内,死亡1-9例。级:为一般食物中毒事件,一次食物中毒人数30-99人,未出现死亡病例。级:为较小食物中毒事件,一次食物中毒人数在29人以下,未出现死亡病例。1.4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突然发生的、群体性的、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食物中毒事件的预防和应急处理工作。本预案所指的食物中毒,是指食用了被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食源性疾患。1.5 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不断提高全社会对食物中毒的防范意识,落实各项防范措施,认真做好人员、技术、物资和设备的应急储备工作。对可能引发食物中毒的危害因素要及时进行分析、预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根据食物中毒事件的范围、性质和危害程度,实行分级管理。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的统一领导和指挥,各有关医疗卫生机构按照预案规定,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工作。(3)依法规范,措施果断。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完善食物中毒事件应急保障体系,建立健全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制度,及时、有效地对食物中毒事件和可能发生的食物中毒事件进行监测、预警、报告和应急处理工作。(4)依靠科学,加强合作。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工作要充分尊重和依靠科学,开展防范和处理食物中毒事件的科研和培训,为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提供科技保障。加强与环境保护、商务、质监、工商、食品药品监督、安全生产监督、公安、农业等部门合作,资源共享,共同预防和处理食物中毒事件。 2组织体系及职责2.1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工作领导小组及职责市卫生局成立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发生的特别重大、重大和较大食物中毒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对全市发生的特别重大和重大食物中毒事件,应及时请求省卫生厅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工作领导小组进行支援,指导应急处理,我市应积极配合,做好相关应急具体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卫生局领导任组长,成员包括市局法监科、办公室、防保科、医政科、中医科及市卫生监督所、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的负责同志。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卫生局法监科,负责日常工作。各县(区)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成立本级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辖区内一般食物中毒事件和较小食物中毒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各级卫生行政部门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工作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按照有关规定和指令,启动应急响应;依法统一组织、指挥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向本级人民政府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机构提出结束应急状态的建议;组建与完善食物中毒事件监测和预警系统;制定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预案,组织演练;组织对公共卫生和医疗救治专业人员进行有关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知识和技术的培训。2.2 食物中毒事件现场应急处理工作指挥部及职责发生食物中毒事件时,根据应急处理工作需要,可在事发现场设立现场应急处理工作指挥部,由相应反应级别的现场最高卫生行政部门的负责人担任指挥。其职责是:统一指挥、协调现场医疗卫生救援和食物中毒事件的报告、调查处理工作。2.3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专家组及职责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分别组织成立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专家组。主要职责是:对确定食物中毒事件级别以及采取相应的重要措施提出建议;对事件处理提出咨询建议;参与制订、修订预案和技术方案;对事件处理进行技术指导;对事件应急反应的终止、后期评估提出咨询意见;承担领导小组和日常管理机构交办的其他工作。2.4应急处理专业技术机构职责各级卫生监督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救治机构在同级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承担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教育、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演练、食物中毒事件的调查处理和医疗救治工作。2.4.1 卫生监督机构2.4.1.1 市卫生监督机构(1)负责本辖区内特别重大、重大和较大食物中毒事件的卫生学调查、取证、控制和查处工作,及时将食物中毒事件进展及处理情况报送市卫生行政部门和抄送同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2)建立和培训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工作所需的专业队伍和人员。为县级卫生监督机构进行食物中毒事件调查处理提供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3)做好必要的技术、物资和设备储备,并使其处于良好状态,随时可投入正常使用。(4)定期进行食物中毒事件汇总分析,撰写本市年、季食物中毒事件分析报告,并报送市卫生行政部门和抄送同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2.4.1.2县卫生监督机构(1)负责辖区内一般食物中毒事件和较小食物中毒事件的卫生学调查、取证、控制和查处工作,及时将食物中毒事件进展及处理情况报送县卫生行政部门和抄送同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2)建立和培训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工作所需的专业队伍和人员。(3)做好必要的技术、物资和设备储备,并使其处于良好状态,随时可投入正常使用。(4)定期进行食物中毒事件汇总分析,撰写本县年、季食物中毒分析报告,并报送县卫生行政部门和抄送同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2.4.2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2.4.2.1 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负责辖区内特别重大、重大和较大食物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和现场采样及实验室检测工作,迅速确定食物中毒事件的原因及危险因素,并及时将结果报送市卫生行政部门和抄送同级卫生监督机构及有关医疗救治机构。(2)建立食物中毒常规检测实验室,负责食物中毒事件的病因学检测。(3)开展预防食物中毒事件的健康教育,提高社会各界和公众防范食物中毒的意识。(4)按照有关规定,对辖区内的食物中毒事件进行网络直报。2.4.2.2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负责辖区内一般食物中毒事件和较小食物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和现场采样及实验室检测工作,迅速确定食物中毒事件的原因及危险因素,并及时将结果报送县区卫生行政部门和抄送同级卫生监督机构及有关医疗救治机构。(2)建立食物中毒常规检测实验室,负责食物中毒事件的病因学检测。(3)开展预防食物中毒事件的健康教育,提高社会各界和公众防范食物中毒的意识。(4)按照有关规定,对辖区内的食物中毒事件进行网络直报。2.4.3 医疗救治机构各级医疗救治机构负责食物中毒或疑似食物中毒病人的医疗救治和报告工作;实行首诊负责制,建立食物中毒事件记录档案;配备必要的抗菌、解毒药品和抢救设备;一旦接诊食物中毒或疑似食物中毒病人,迅速组织技术力量,全力以赴救治病人,尽可能减小食物中毒事件造成的损失,同时及时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卫生监督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采集保留好病人的吐泻物、血、尿和剩余食物等临床标本,协助疾控机构做好食物中毒的病因诊断。2.5 应急队伍组建2.5.1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平战结合、分级负责、统一管理、协调运转”的原则,建立食物中毒事件应急队伍。应急队伍应从医疗卫生机构中选拔年富力强、工作认真负责、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临床救治、疾病预防控制、实验室检测、卫生监督、信息网络等专业技术人员组成。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置工作。2.5.2 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要分别建立专业应急队伍,分别承担临床救治、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卫生监督等应急工作任务;要分别制定药品、器械、设备等所需物资的储备方案,配备必须的交通工具、通讯工具、现场救治设备、消杀灭药械、取证工具、现场快速检测设备等物资,以保证应急任务的执行;市中心血站应做好血液的储备工作,一旦发生食物中毒事件,要全力配合做好血液供应工作。2.5.3 各级应急队伍必须服从本级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管理、指挥和调度,必要时,市卫生局对全市应急队伍统一进行调度,各县区卫生行政部门必须服从和配合。3 监测、预警与报告3.1 监测全市建立统一的食物中毒事件的监测、预警和报告体系。包括:食物中毒事件监测报告、卫生监督、实验室监测和群众举报电话、网络等。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协调、组织医疗卫生机构开展食物中毒事件的日常监测工作,设立食物中毒事件举报电话,向社会公布,实行24小时值班。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监测工作的管理和监督,确保监测质量。3.2 预警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的监测信息和食物中毒事件本身发生、发展规律及特点,分析其对公众身心健康的危害程度及可能的发展趋势,及时做出预警。3.3 报告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对发生在管辖范围内的食物中毒或疑似食物中毒事件,实施紧急报告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向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食物中毒事件及其隐患,也有权向各级政府举报不履行或者不按照规定履行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职责的部门、单位和个人。食物中毒事件报告必须真实及时,任何单位和个人对食物中毒事件都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干涉食物中毒事件或疑似食物中毒事件的报告。3.3.1 责任报告单位(1)有关单位,包括食物中毒事件发生单位、与卫生保健工作有密切关系的机构,如检验检疫机构、教育机构等。(2)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卫生行政部门。3.3.2 责任报告人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卫生人员,发生食物中毒的单位负责人及公民。3.3.3 报告时限和程序接到食物中毒事件报告的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和有关单位,应当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报告。接到报告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在2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同时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应立即组织进行现场调查确认,及时采取措施,随时报告事态进展情况。发生特别重大、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时,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可直接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省卫生厅报告,并同时报告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发生较小食物中毒事件时,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在6小时内向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3.3.4 报告内容食物中毒事件报告分为首次报告、进程报告和结案报告,要根据事件的严重程度、事态发展和控制情况及时报告事件进程。首次报告未经调查确认的疑似食物中毒事件或存在隐患的相关信息,应说明信息来源、危害范围和拟采取的措施。报告的主要内容:发生食物中毒单位、时间、地点、中毒人数、主要临床症状、可疑中毒食物、危害程度、中毒原因判定、危害范围及采取的主要措施,需要解决的问题和要求等。事件处理结束后,要及时写出结案报告,并按规定程序上报。3.3.5 报告方式通过传真、电话报告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4应急响应和终止4.1应急响应4.1.1 应急响应的原则发生食物中毒事件时,事发地的县区和市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分级反应的原则,作出相应级别的应急反应。遵循食物中毒事件发生发展的规律,结合实际情况,及时调整预警和反应级别,以有效控制事件,减少危害和影响。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对在学校、区域性或县、市级重要活动等期间发生的食物中毒事件,要高度重视,可相应提高报告和反应级别,确保迅速、有效控制食物中毒事件,维护社会稳定。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要采取边救治、边调查、边处理、边核实的方式,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态发展。特别重大食物中毒事件(I级)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应急响应。重大食物中毒事件(级)由省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应急响应。较大食物中毒事件(级)由市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应急响应。一般食物中毒事件(级)和较小食物中毒事件(级)由县区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应急响应。4.1.2 应急响应的措施4.1.2.1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坚持统一领导、分级指挥、各司其职、密切协作、快速反应、高效处置的原则,最大限度的减少食物中毒事件对人民群众健康所产生的危害和影响。(1)组织协调有关医疗卫生单位及时处置食物中毒事件;(2)根据专家组的建议,决定是否成立现场指挥部;(3)根据工作需要,调集各类人员、物资、交通工具和相关设施设备,参加应急处置工作;(4)开展医疗救治。立即组织食物中毒事件所在地医疗卫生机构和医护人员及时到达现场,接受统一指挥和调遣,积极参加应急处置工作;(5)开展食品卫生知识宣传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消除群众心理障碍;(6)组织本级专家组成员对食物中毒事件的处置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包括事件概况、病人救治情况、现场调查处理情况、采取的措施、效果评价、处理意见等。4.1.2.2 各级医疗机构(1)对中毒人员情况及事态发展作出快速、准确的评估,主要包括中毒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中毒人数;中毒人员的病情,拟采取的措施及投入的医疗资源;急需解决的医疗救护问题。(2)接诊、收治、转运中毒人员,本着先治重症后治轻症病人的原则,实行重症和普通病人分别管理,对疑似病人进行排除或确诊;任何医疗机构都不得拒绝接收中毒病人。(3)协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标本的采集、流行病学调查工作,依法报告相关信息。(4)做好医院内现场控制、消毒隔离、个人防护、医疗垃圾和污水处理工作,防止院内感染和环境污染。(5)对中毒病人按照现场救援、分类转运、后续救治、康复诊疗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处置。(6)做好救治经验总结,积累相关知识和经验,积极开展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医疗救治水平。4.1.2.3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对食物中毒事件进行网络直报。(2)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根据预案,制定调查计划和方案,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对中毒事件累及人群的发病情况、分布特点调查分析,快速确定可能病因,对可能的生物、毒素因子等进行分类,确定事件级别;对中毒病人及同餐人员进行追踪调查,查明发病链,及时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对事件的危害范围、程度和潜在危害进行评价,采取积极措施,尽可能减少危害。(3)开展实验室检测。按照有关技术规范要求,采集足够标本,分送相关实验室,尽快查明事件原因,对无能力检验的有关项目,及时报送上级疾控机构进行检验。(4)制定应急工作方案。根据工作要求,制定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工作技术方案。(5)技术培训。有计划地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的应急培训,以适应工作的需要。(6)督导检查。组织对医疗机构的消毒、隔离、院内感染控制及下级疾控机构应急工作进行技术指导。4.1.2.4 各级卫生监督机构(1)在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开展对医疗机构、疾控机构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置各项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2)信息报告。实行应急值班制度,及时汇总、分析、报告事件信息。按照有关规定,对食物中毒事件及时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卫生监督机构进行报告。(3)对食物中毒事件开展卫生学调查,进行取证,对剩余食物及可疑食物及用具采取控制措施。(4)对食物中毒事件进行调查处理,协助卫生行政部门查处违法违纪行为。(5)制定应急监督检查方案。根据工作要求,制定食物中毒事件应急监督检查方案。(6)人员培训。有计划地组织卫生监督人员的培训教育,不断提高应急执法监督能力。4.2应急响应的终止4.2.1 终止条件中毒食品已消除,中毒相关危险因素已被有效控制,最长潜伏期内未出现新的中毒患者,且原有患者病情稳定72小时以上。4.2.2 终止程序特别重大和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报请省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终止响应的建议,报省人民政府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机构批准后实施,并向卫生部报告。较大食物中毒事件,由市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终止响应的建议,报市人民政府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机构批准后实施,并向省卫生行政部门报告。一般和较小食物中毒事件,由县区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终止响应的建议,报请县人民政府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机构批准后实施,并向市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市卫生行政部门要根据县区卫生行政部门的请求,及时组织专家对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响应终止的分析论证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5 现场调查处理5.1现场调查处理原则坚持属地管理原则,由事发地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应急处理。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按照医疗救治优先于卫生防控的原则,做到“边救治、边调查、边控制、边处理”。5.2现场调查处理程序5.2.1 核实报告卫生行政部门接到食物中毒事件报告后,应详细记录和核实发生食物中毒事件的单位、时间、地址、中毒人数、可疑食物和临床表现等有关内容。同时应告知报告者,除及时抢救患者外,要保护好现场,保留可疑中毒食品和患者吐泻物等。5.2.2 指派专业应急队伍赴现场处置食物中毒事件经核实后,卫生行政部门按本预案规定的程序和时限向当地人民政府和上级卫生行政部门进行报告。同时,立即指派各类专业应急队伍携带有关卫生行政执法文书、调查、取证和采样工具、医疗救治药械等,赶赴食物中毒事件现场,按照各自职责进行调查处理。如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管理的疾病,按相关传染病预防控制预案进行应急处理。如怀疑是以食物为载体的投毒案件,卫生部门应立即通知公安部门参与处理。对于重大食品污染事故或以食物为载体的投毒案件,应及时采取封存被污染食品的临时控制措施,对已售出或外运的食品要追踪去向,及时通知涉及地卫生行政部门予以封存,并按照食品安全事件应急预案进行处置。(1)开展卫生学调查、取证和控制工作。对剩余食品、食品原料及可疑中毒食品,填写卫生行政控制决定书,予以封存。对已售出的可疑食品,设法追回,必要时可通过新闻媒体公告追回。对被污染的食品用工具及用具等,责令其彻底清洗消毒。 (2)组织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对采集样品进行检验,分析事件原因,撰写相关报告,并按规定报送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并通报同级卫生监督机构。 (3)组织开展对中毒人员的现场救治和转运工作。5.3 现场调查处理要求5.3.1 流行病学调查(1)了解72小时的食谱,特别是共同饮食食谱,有无续发病例,对与中毒病人有共同饮食史而未发病的人,人群中有对照意义的健康人也要做好个案调查。(2)向病人和接诊医生了解中毒发生的经过以及事件相关的情况,病人的症状、体征,发病人数、经过,呕吐物、排泄物的性状,特别是首发病例的情况,要尽可能具体、详细。(3)调查内容一般应由患者自述,病重或无力表达者,可由其监护人代述。(4)应对所有中毒患者进行个案调查。食物中毒事故个案调查登记表完成后,由两名调查人员和被调查者分别签字。5.3.2 样品采集与送检(1)采集中毒患者的呕吐物、排泄物、洗胃液、中毒病人发病期与恢复期双份血清,选择发病者中未用药或较晚用药的病人采集肛拭样品。必要时可做动物试验,观察毒性强度及主要受损器官和临床表现。(2)对剩余食品、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分别取样,对熟食间操作台面,存放熟食品冰柜、熟食,常用工具、刀具、容器,熟食操作人员的手、肛拭、使用的抹布、可疑昆虫等视情况采样检测。所采集的样品在冷藏条件下,4小时内送检;无冷藏条件的,于采样后2小时内送检。(3)对疑似化学性食物中毒的,应尽可能进行现场快速检测。(4)经检验,属于被污染的食品,予以销毁或监督销毁,未被污染的食品,予以解封。5.3.3 卫生学调查(1)对中毒餐次食品经营单位进行卫生勘验,了解中毒餐次的菜谱、食物来源、原料质量、加工方法、储存条件、存放方式与时间、操作场所的卫生与消毒情况。(2)检查从业人员的健康情况,特别是在中毒发生前3天内人员变动、患病情况,有无不卫生习惯及操作过程的不卫生行为。5.3.4食物中毒诊断原则严格按照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的规定进行诊断。5.3.5 初步处理措施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及中毒标本的初步检验结果,初步认定食物中毒后,依法采取行政控制措施,防止食物中毒继续发生和蔓延。必要时应及时通知中毒食品的来源地和流向地的卫生行政部门。5.3.6 食物中毒食品处理措施 确定为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食品,一般采取蒸煮15分钟后掩埋或焚烧;液体的还可加消毒剂杀菌后排放。确定为化学性、动植物性、真菌性食物中毒的食品,应采取相应的分解、灭活措施后焚烧或深埋,严禁作为食品工业原料或动物饲料使用。5.3.7 食物中毒场所的消毒处理 根据不同的中毒因素,对中毒场所应采取相应的消毒处理。对接触细菌性中毒食品的餐具、容器、设备等用12%碱水煮沸或用含氯消毒剂浸泡、擦拭。对接触化学性中毒食品的容器、设备等应针对毒物性质采取相应的消除污染措施,必要时应予以销毁。5.3.8现场调查处理个人防护。在处理化学性中毒、生物毒素中毒过程中,医疗卫生人员要加强个人防护,防止中毒事件发生。5.4信息通报按照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响应分级管理原则,由事发地人民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统一向社会发布食物中毒事件信息。涉及重大和特别重大食物中毒事件信息通报,报省卫生厅统一向社会发布。 6善后处理6.1应急处理工作评估在食物中毒事件调查处理结束后,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及时组织有关人员对食物中毒事件的调查处理情况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估总结,评估内容包括食物中毒事件种类和性质、事件对社会、经济及公众心理的影响、应急响应过程、调查步骤和方法、对患者所采取的救治措施、调查结论、经验和教训等。评估报告应在应急反应终止后15个工作日内完成,并报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6.2 资料收集整理参与调查处理的卫生监督、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机构应分别将食物中毒事件的有关卫生学调查、取证、控制、查处等资料,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和病人诊断、治疗等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建立食物中毒事件档案。6.3 责任追究6.3.1 法律责任对在食物中毒事件的预防、报告、调查、控制和处理过程中,有玩忽职守、失职、渎职等行为的,依据食品卫生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追究当事人的责任。6.3.2 行政处罚对造成食物中毒事件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依据食品卫生法、食品卫生行政处罚办法和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等有关条款予以行政处罚。6.4 表彰奖励卫生行政部门应对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和预防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7 保障措施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坚持预防为主、平战结合的方针,加强应急工作的领导,加强应急处理队伍建设,建立健全食物中毒事件预防控制体系,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和技术方案,认真开展食物中毒事件的技术研究,组织开展食物中毒事件的监测和预警工作,保证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的顺利开展。7.1 技术保障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建立功能完善、反应迅速、运转协调的食物中毒事件应急机制,加强食物中毒应急专业队伍建设,提高医疗救治、卫生学调查、流行病学调查和现场处置能力;不断改善应急处理专业技术机构基础设施和实验室设备条件,提高实验室检测检验能力,为食物中毒的确定提供技术支撑;加强执法装备,提高卫生执法监督能力和水平;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开展食物中毒事件的应急处理演练,不断提高应急处理能力。7.2 物资保障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及应急处理专业技术机构要建立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物资储备库(包括诊断试剂、特效药物、消毒药械和检测检验设备等),以确保应急供应。根据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需要,调用应急储备物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