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智能弱电项目建设方案.doc_第1页
xxx智能弱电项目建设方案.doc_第2页
xxx智能弱电项目建设方案.doc_第3页
xxx智能弱电项目建设方案.doc_第4页
xxx智能弱电项目建设方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XXX智能弱电项目建设方案XXX智能弱电项目建设方案目 录第一章 设计原则及组成31.1 系统建设原则31.2 系统组成4第二章 综合布线系统52.1 设计依据52.2 需求分析62.3 设计目标72.4 综合布线系统选择82.4.1 六类综合布线系统82.4.2 布线厂商的选择82.5 设计等级与管理方式92.6 综合布线简述102.7 综合布线系统设计122.7.1 工作区子系统122.7.2 水平子系统142.7.3 管理子系统172.7.4 干线子系统232.7.5 设备间子系统242.7.6 系统结构图25第三章 网络系统设计263.1 系统结构设计263.2 网络系统结构图273.2.1 内网结构图273.2.2 外网结构图28第四章 视频监控系统294.1 依据294.2 网络视频监控系统概述304.3 系统设计324.3.1 摄像机分布及选择324.3.2 视频编码标准的选用32第五章 周界入侵红外系统概述355.1 入侵报警系统设计特点355.2 入侵报警系统基本功能365.3 入侵红外报警系统特点375.4 与周界监控的联动设计38第六章 计算机房系统406.1 依据406.2 装饰工程416.3 电气工程426.4 防雷接地44第七章 数字会议系统(可选)477.1 系统功能设计477.2 系统工作原理487.3 会议系统的多媒体信号处理487.3.1 系统特点487.3.2 系统实现497.4 会议发言系统507.5 系统结构图527.6 中央控制系统52第八章 公共广播背景音乐系统(可选)558.1 设计依据558.2 设计要求558.3 系统设计578.3.1 办公楼设计标准578.3.2 设计实现功能588.3.3 设计功能说明588.3.4 分区设计59第九章 门禁系统(可选)619.1 系统概述619.2 系统设计639.2.1 系统组成639.2.2 入口设备及流程649.2.3 出口设备及流程649.2.4 系统原理示意图659.2.5 系统拓扑图66第一章 设计原则及组成1.1 系统建设原则本项目方案设计遵循技术先进、功能齐全、性能稳定、节约成本的原则。并综合考虑施工、维护及操作因素,并将为今后的发展、扩建、改造等因素留有扩充的余地。本系统设计内容是系统的、完整的、全面的;设计方案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其具有以下原则:1、先进性与适用性采用目前最先进的软、硬件及网络技术,出错率低,兼容性强,升级容易,采用模块式结构,扩容方便,没有重复建设投资,系统的技术性能和质量指标应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同时,系统的安装调试、软件编程和操作使用又应简便易行,容易掌握,适合中国国情和本项目的特点。该系统集国际上众多先进技术于一身,体现了当前计算机控制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最新发展水平,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同时系统是面向各种管理层次使用的系统,其功能的配置以能给用户提供舒适、安全、方便、快捷为准则,其操作应简便易学。2、经济性与实用性充分考虑用户实际需要和信息技术发展趋势,根据用户现场环境,设计选用功能和适合现场情况、符合用户要求的系统配置方案,通过严密、有机的组合,实现最佳的性能价格比,以便节约工程投资,同时保证系统功能实施的需求,经济实用。3、可靠性与安全性硬件选用先进、成熟、可靠的产品,是已在类似工程中使用过许多的,证明能适应室外环境的硬件,软件均是良好的中文界面,系统的设计应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在系统故障或事故造成中断后,能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一致性,并具备迅速恢复的功能,同时系统具有一整套完成的系统管理策略,可以保证系统的运行安全。4、开放性以现有成熟的产品为对象设计,同时还考虑到周边信息通信环境的现状和技术的发展趋势。5、可扩充性系统设计中考虑到今后技术的发展和使用的需要,具有更新、扩充和升级的可能。并根据今后该项目工程的实际要求扩展系统功能,同时,本方案在设计中留有冗余,以满足今后的发展要求。通过部件化、模块化和层次化的系统规划设计,为正常使用和故障检测带来极大的方便。6、追求最优化的系统设备配置在满足用户对功能、质量、性能、价格和服务等各方面要求的前提下,追求最优化的系统设备配置,以尽量降低系统造价。7、保留足够的扩展容量该项目设备的控制容量上保留一定的余地,以便在系统中改造新的控制点;系统中还保留与其他计算机或自动化系统连接的接口;也尽量考虑未来科学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应用。1.2 系统组成综合布线系统:数据和语音网络。网络设备系统:局域网与安全。视频监控系统:周界监控、大楼监控、工作监控。周界入侵红外系统:周界红外对射。会议系统:多媒体会议室、大会议室、指挥中心数字会议系统。公共广播系统。门禁系统。第二章 综合布线系统本方案专为XXX综合布线系统所设计,我们采用六类/超五类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六类/超五类综合布线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基于标准的星形拓扑结构,最易于配线系统的扩展和重组。该系统将室内、室外的话音、数据集成为一个完全的整体,使建筑的信息共享成为现实。它通过对建筑物的结构、系统、服务、管理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关联的最优化考虑,来提供一个投资合理,但又拥有高效率的温馨、便利的环境。作为现代化办公网络,采用综合布线系统充分体现了建设者的远见卓识。相信配有先进的六类/超五类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并拥有最现代化的通讯、数据、图像设备的XXX必能满足现代化信息网络的要求。2.1 设计依据ISO/IEC 11801:2002用户建筑-通用布线系统信息技术国际标准ANSI/TIA/EIA-568B商业大楼通信布线标准ANSI/TIA/EIA-568B.2-1 北美六类布线系统标准ANSI/TIA/EIA-569A商业大楼通道和空间管理标准ANSI/TIA/EIA-570A住宅及小型商业区综合布线标准ANSI/TIA/EIA-607楼宇通讯管理标准ANSI/TIA/EIA-607商业大楼接地和联接标准ANSI/TIA/EIA TSB67非屏蔽双绞布线系统现场测试传输性能规范ANSI/TIA/EIA-TSB72 开放办公室布线系统EMC Standard EN55022(电磁兼容)标准EN50173:2001信息技术-综合布线系统(欧洲标准)GB/T 503112000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T 503122000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施工与验收规范GB/T18233-2000 信息技术用户建筑群的通用布线GB/T7427-87 通讯光缆的一般要求GBJ42-81 工业企业通信设计规范YD/T926.2-2000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JGJ/T16-92 中国民用建筑设计规范GBJ79-85工业企业通讯接地设计规范GBJ42-81工业企业通信设计规范YD/T926 1-2-1997大楼通信综合布线系统JGJ/T16-92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ITU-T国际电信联盟标准ANSI FDDI、TP-PMD、X3 ANSI光纤应用ATM FORUM-PHY、SIG 异步转移模式论坛IEEE 802.3、IEEE802.5以太网以上相关标准和规范中如有内容不一致之处,则按如下优先级顺序使用:国际会议标准、规范国家标准、规范部颁标准、规范行业标准、规范地方标准、规范制造商使用的标准、规范2.2 需求分析XXX办公场各个不同功能建筑中,主要包含数据和语音的应用。系统建设的目标是把XXX网络建成先进的办公平台。综合布线工程必须能满足的特殊需要,为实现办公的智能化管理打下基础。我们采取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精心设计,施工,使办公网络能够达到“低成本,高起点”的要求。布线系统功能要求:l 提供足够的的带宽,为办公网组建提供高速的信息接口;l 提供统一线路规格和设备接口,使得任一信息点都能灵活地互换;l 具备完整的产品结构,从UTP、连接、适配器、模块以及工具等系列产品。2.3 设计目标综合布线系统应达到以下几个主要目标:高效:将建筑的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四个基本因素进行优化组合,提供一个投资合理,具有安全、舒适、快捷的办公环境,从而提高工作效率。科学管理的硬环境:由于通讯自动化和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建立,为生产、科研、办公的管理手段创造硬环境,实现管理的先进性、科学性。降低管理费用:智能办公网是建立在集中控制、人机界面、信息共享、系统集成基础上的综合管理模式,减少了维护管理人员,各系统信息显示集中、直观,降低了营运成本。具有先进性、安全性、保密性、可扩展性:将计算机网络和通讯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进行有机的系统集成,因此系统定位起点高,设计水平先进,满足将来升级换代的需要,系统在设计上留有充足的可扩充余地。2.4 综合布线系统选择2.4.1 六类综合布线系统随着全球网络的飞速发展和快速通信的需求,对网络速率的要求日益提高,作为网络的通信平台综合布线系统的带宽也在不断增加。综合布线系统现在已经由5类发展为超5类,目前6类、7类也正逐渐为用户的首选产品。在本次方案里我们推荐选用六类综合布线系统。六类性能的测试频率确定为1-250MHZ频率;其次六类布线系统在200MHZ时综合衰减串扰比(PS-ACR)应该有较大的余量,它提供2倍于超五类的带宽,六类与超五类的一个重要的不同点在于改善了在串扰以及回波损耗方面的性能,对于新一代的全双工的高速网络应用而言,优良的回波损耗性能是极重要的;在以前的布线测试中有基本链路(TIA),永久链路(ISO)和通道模型(TIA/ISO),在六类标准中取消了基本链路模型,从而两个标准在测试模型上达成了一致。并保证系统的向下兼容性和相互兼容性,即不仅能够包容以往的三、五类布线系统,而且保证了不同厂家产品之间的混合使用。另外,布线性能指标也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对衰减、近端串扰、综合近端串扰、等效远端串扰、综合等效远端串扰、回波损耗等指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在布线系统性能上已大大优于超五类布线。随着千兆应用的普及,对那些有高速数据传输需求的用户来说,选择六类已无后顾之忧,而且完全有必要,从长远看,也应该是明智的选择,毕竟六类系统的性能要远远优于五类、超五类。2.4.2 布线厂商的选择根据此次综合布线系统要达到的性能要求,结合我们自身多年从事系统集成的经验,我们建议综合布线产品全部采用美国GCI的综合布线系统。2000年,GCI中国总部正式落户中国;2001年, GCI中国投资1000万美元在北京建立了全球第一家POF塑料光纤自动拉纤生产基地;2002年,GCI全线以太网、无线网络接入产品投入中国市场;2003年,GCI研发并销售WKP50/100等无线集团电话系统;2004年,GCI研发并销售VOIP、NGN等下一代网络系统,并在美国成功上市;2005年,GCI成功入选“中国十大布线品牌”;2006年,GCI荣获“综合布线市场拓展卓越奖”25年系统质量保障 更长久保护用户的利益; 保证在质保期内用户使用的GCI布线系统全面满足TIA、ISO、IEEE等国际标准支持的应用 因产品品质问题导致系统性能下降 由厂家提供产品免费负责更换 由GCI的认证安装商免费负责修理或更换,GCI承担所有人工费用 使用GCI原厂产品,正规渠道进货; 由认证安装商进行安装,强制要求100%现场测试2.5 设计等级与管理方式根据用户对信息点数量和密度的需求,方案设计采用普通型的设计等级。整个布线系统主要采用集中式网络管理。普通型设计等级在每个工作区有2个的信息插座,而且功能齐全,具备了数据系统和语音系统的高速应用。个别工作区可根据需要增加信息插座。根据XXX新办公楼的情况,采用集中式网络管理。集中式网络管理基于将多楼层的控制设备集中于主机房,为用户提供集中简便的管理,从而降低运行成本,利于设备防火/破坏恐怖活动。增加局域网设备等电子设备的端口利用率,更加节省设备成本,利于系统升级到更高速率的网络。2.6 综合布线简述综合布线系统是一个模块化的、灵活性极高的建筑物内或建筑群之间的信息传输通道,是企业办公的“信息高速公路”。它既能使语音、数据、图象设备和交换设备与其它信息管理系统彼此相连,也能使这些设备与外部通信网相连接。它包括室外部网络或电信线路的连接点与应用系统设备之间的所有线缆及相关的连接部件。综合布线由不同系列和规格的部件组成,其中包括:传输介质、相关连接硬件(如配线架、连接器、插座、插头、适配器)以及电气保护设备等。这些部件可用于构建各种子系统,它们都有各自的具体用途,不仅易于实施,而且能随需要的变化而平稳升级。一个设计良好的综合布线对其服务的设备应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并能互连许多不同应用系统的设备,如模拟式或数字式机的公用系统设备,也应能支持图象(电视会议、监视电视)等设备。综合布线系统用模块化的结构。按每个模块的作用,可把它划分成6个部分,如图所示:光缆铜缆设备间子系统建筑群子系统干线子系统管理子系统水平子系统工作区子系统1、工作区子系统工作区是放置应用系统终端设备的地方。工作区子系统元件把电信插座端与语音或数据终端设备连接起来。工作区子系统由终端设备连接到信息插座的连线(或接插软线)和适配器组成,其中包括装配软线、连接器以及连接所需的扩展软线。2、水平布线子系统将工作区引至管理区子系统,它是整个布线系统的一部分,将干线子系统线路延伸到用户工作区,水平布线子系统一般情况下总是处在一个楼层上,并端接在信息插座上。3、垂直干线子系统垂直干线子系统是将分配线架与主配线架以星形结构连接。它是整个建筑物综合布线系统的一部分,它提供干线电缆的路由,它由所有的垂直布线电缆组成,或者由导线和光缆以及将此光缆连到其他地方的相关支撑硬件组合而成。传输介质可能包括一幢多层建筑物的楼层之间的垂直布线的内部电缆或从主要单元(如计算机房或设备间和其他干线接线间)来的电缆。4、管理子系统管理子系统分布在各层竖井配线间,管理各层的水平布线,连接相应的网络设备。由交连、互连和I/O组成,提供了与其他子系统连接的手段,也使得整个布线系统能够灵活的使用和安排。5、设备间子系统设备间子系统一般采用快接式配线架连接主机及网络设备。由设备间中的电缆、连接器和相关支撑硬件组成,他把公共系统设备的各种不同设备互连起来。通常该子系统与具体应用有关,相对独立于通用的结构布线系统。6、建筑群子系统建筑群子系统将一个建筑物中的电缆延伸到建筑群的另外一些建筑物中的通信设备和装置上。它是整个布线系统中的一部分,并支持提供楼群之间通信设施所需要的硬件,其中有导线电缆、光缆和防止电缆的浪涌电压进入建筑物的电气保护设备。2.7 综合布线系统设计2.7.1 工作区子系统按照普通型设计等级,各工作区安装数据点2个(内网1个,外网1个)、语音点1个,以支持数据通信和语音应用的需求。其中数据点采用六类双绞线、语音采用超五类双绞线。根据其它的要求,可以进行增减。工作区子系统数据用六类RJ45跳线,也可以采用终端设备自带的跳线,如语音线。(1)工作区子系统示意图(2)安装方式办公室内:安装在暗埋的墙盒里,并且靠近电源插座,以利于使用。这种方式适合于封闭式办公室或墙边、墙上的座位。距地高度30CM。开放办公区:安装在屏风上或办公桌上。距地高度15CM。(3)信息点具体分布表位置内网数据点数量外网数据点数量语音点数量一层小计351829二层小计1099三层小计363429四层小计292824五层小计373531六层小计232220七层小计403937八层小计464543九层小计464543十层小计464543十一层小计281810十二层小计201010总计3963483282.7.2 水平子系统水平系统布线采用4对六类/超五类非屏蔽双绞线系统,可以较好的性价比综合支持传统语音、数据等多方面的应用,适应不同的需求。1、信息模块数据信息模块采用六类信息模块。l 与超五类免工具端接模块具有相同外形及特点l 印刷电路板加强设计,线对卡接处加阔以卡接23AWG铜芯线l 300MHz传输带宽l 安装简单、可靠、快速,平均1分钟/个 语音信息模块采用超五类信息模块。l 安装简单、可靠、快速,平均1分钟/个l 优化电路板设计,带宽超过200MHzl KEYSTONE国际标准接口,兼容T568A/B,清晰的引线标识指引l 卡接位为45度斜角固定方式,提供良好的气密性能l 良好的线对引入及定位设计,4线对之间有额外隔离,提供良好的串扰余量l 外观小巧,锁扣灵活,易于堆叠安装;l 模块针脚交错排列结构,提供良好的串扰、回损性能,触点含有50微英寸的镀金层l 塑料材料符合UL要求,高强度,耐腐蚀,阻燃级别符合94V-0的要求l 插拔次数750次 2、水平线缆数据采用六类非屏蔽双绞线,语音采用超五类非屏蔽双绞线。能满足语音、图形、影像等多媒体信息和低、高速数据传输要求。 l 23AWG,每0.57mm铜芯线径,305米/轴,300MHz带宽,整体外径6.4mml 倒序的线缆长度标记,标准圆形l “中心十字骨架 ”结构,保证安装前后的线对位置,加强电缆的传输性能,提高重压和纽绞的抵抗能力l 先进的对绞生产工艺,保证双绞线内部的稳定性l UTP非屏蔽、F/UTP屏蔽类型可选l F/UTP铝箔屏蔽层采用螺旋式铝箔屏蔽包层方式l 提供CMR(灰)、LSZH(蓝)、CMP(橙)防火等级l UL及信产部认证(1)水平子系统示意图(2)安装方式主干走线:采用镀锌金属槽。分支走线:采用PVC D20和D16线管暗敷暗装。墙上采用PVC D20暗敷暗装,地面采用D16线管暗敷暗装。为避免电力线路的电磁干扰,线路应尽量保持线缆与电力线路有一定距离。综合布线电缆与电力电缆的间距应符合下表:类别电力电缆与综合布线接近状况最小间距(mm)380V电力电缆5KVA与缆线平行敷设600有一方在接地的金属线槽或钢管中300双方都在接地的金属线槽或钢管中150在开放环境进行水平布线时,布线线缆至少距离荧光灯120mm。2.7.3 管理子系统管理子系统是指干线接线间的分配线架(IDF),由交叉连接的端接硬件及快接式跳线等组成,以实现对信息点的灵活管理。本布线系统管理子系统设计为:1、一层管理子系统:服务功能数量24口配线架100对110配线架内网数据点352外网数据点181语音点292所需材料清单服务功能数量所需空间小计24口配线架32U6U100对110配线架21U2U交换机21U2U合计10U使用一台12U壁挂机柜。2、三层管理子系统:管理二层及三层信息点。服务功能数量24口配线架100对110配线架内网数据点462外网数据点432语音点382所需材料清单服务功能数量所需空间小计24口配线架42U8U100对110配线架21U2U交换机21U2U合计12U使用一台12U壁挂机柜。3、四层管理子系统:服务功能数量24口配线架100对110配线架内网数据点292外网数据点282语音点241所需材料清单服务功能数量所需空间小计24口配线架42U8U100对110配线架11U1U交换机21U2U合计11U使用一台12U壁挂机柜。4、五层管理子系统:服务功能数量24口配线架100对110配线架内网数据点372外网数据点352语音点312所需材料清单服务功能数量所需空间小计24口配线架42U8U100对110配线架21U2U交换机21U2U合计12U使用一台12U壁挂机柜。5、六层管理子系统:服务功能数量24口配线架100对110配线架内网数据点231外网数据点221语音点201所需材料清单服务功能数量所需空间小计24口配线架22U4U100对110配线架11U1U交换机21U2U合计7U使用一台12U壁挂机柜。6、七层管理子系统:服务功能数量24口配线架100对110配线架内网数据点402外网数据点392语音点372所需材料清单服务功能数量所需空间小计24口配线架42U8U100对110配线架21U2U交换机21U2U合计12U使用一台12U壁挂机柜。7、八层管理子系统:服务功能数量24口配线架100对110配线架内网数据点462外网数据点452语音点432所需材料清单服务功能数量所需空间小计24口配线架42U8U100对110配线架21U2U交换机21U2U合计12U使用一台12U壁挂机柜。8、九层管理子系统:服务功能数量24口配线架100对110配线架内网数据点462外网数据点452语音点432所需材料清单服务功能数量所需空间小计24口配线架42U8U100对110配线架21U2U交换机21U2U合计12U使用一台12U壁挂机柜。9、十层管理子系统:服务功能数量24口配线架100对110配线架内网数据点462外网数据点452语音点432所需材料清单服务功能数量所需空间小计24口配线架42U8U100对110配线架21U2U交换机21U2U合计12U使用一台12U壁挂机柜。10、十一层管理子系统:服务功能数量24口配线架100对110配线架内网数据点282外网数据点181语音点101所需材料清单服务功能数量所需空间小计24口配线架32U6U100对110配线架11U1U交换机21U2U合计9U使用一台12U壁挂机柜。11、十二层管理子系统:服务功能数量24口配线架100对110配线架内网数据点201外网数据点101语音点101所需材料清单服务功能数量所需空间小计24口配线架22U4U100对110配线架11U1U交换机21U2U合计7U使用一台12U壁挂机柜。2.7.4 干线子系统干线子系统是建筑物内部的垂直主干电缆或光缆。在垂直干线子系统当中,全部采用4芯多模室内光纤及相关配件,由于办公楼内设有垂直竖井,通过竖井采用镀锌铁皮线槽走光纤。在6芯光纤中,所有纤芯均熔接好,其中2芯内网数据、2芯外网数据、2芯预留。语音则采用25对大对数电缆。2.7.5 设备间子系统设备间子系统是由各种设备如计算机主机,网络设备,及设备连接线组成,主要功能是将计算机主机,PBX,分机直拨中继线等公用弱电设备连接到主配线架上。本方案中,设备间子系统即为主机房。布线系统主要设备有数据和语音信息点使用的RJ45配线架及其管理架。为美观起见,各配线架都安装在1个19英寸机柜里。设备间子系统主要布线设备有:中心机房配线架、机柜、跳线、双绞线等。设备间子系统内必须配有空调以及机械通风,有良好通风系统用于散热,房内温度和非冷凝的环境必须保持相对湿度,一些如渗水、传输器或马达引起的电磁干扰等障碍和危险因素必须被排除,这些要求必须每周每天24小时内均维持。提供至少有3-4个独立的电源双孔插座,以供一些网络设备使用。系统应用的电压为380V三向和220双向交流电源,由当地电力公司提供,其交流电压波动的极限需遵从规定。(其他系统在计算机房系统中设计)2.7.6 系统结构图 第三章 网络系统设计系统整个物理链路是达到了1000M到桌面的设计,但考虑到当前的应用,100M到桌面已足够当前XXX业务数据,所以设计以先进的、可靠的网络平台,主干1000M,接入(桌面)100M,网络具备线速处理能力,关键设备冗余设计,核心设备可随着技术及应用的发展不断升级、扩充,保护投资。3.1 系统结构设计局域网网络从结构上可以分成2个层次:基础网络层和应用层。其中应用层是与基础网络层无关的解决方案。应用层包括网络管理系统、邮件系统、备份系统、防病毒系统、防垃圾邮件系统、OA系统等。基础网络部分通常由两层结构组成,划分为核心层和接入层两个层次。核心层负责将各种接入业务集中起来,除了进行局部数据的交换、转发以外,通过高速接口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数据的路由以及处理。同时可以通过VLAN对各子网进行管理,保证各子网的安全,达到各电脑访问控制管理。 接入层设备提供各种标准接口将用户数据接入到网络中,完成基本的业务系统之间的隔离和安全性控制、认证管理等功能。根据XXX网络规模特点,建议内外网均采用二层的网络结构,其中包括了有线网络接入和无线网络的接入。3.2 网络系统结构图3.2.1 内网结构图3.2.2 外网结构图第四章 视频监控系统视频监控系统是安全技术防范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先进的、防范能力极强的综合系统。它可以通过遥控摄像机及其辅助设备(镜头、云台等)直接监视被监视场所的一切情况;可以把被监视场所的图像内容、声音内容同时传送监控中心进行处理。同时电视监控系统还可以与防盗报警等及它安全技术防范体系联动运行,使防范能力更加强大。随着多媒体技术及计算机图像文件处理技术的发展,电视监控技术在实现自动跟踪、实时处理等方面有了长足进展,已成为安全技术防范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视频监控系统是现代办公场所一项重要的功能组成部分,很大程度上提升办公场所的安全性。我们依据大楼的特点和客户需求,为联想广西分公司办公室设计一套视频监控系统。以实现智能化管理、整体性的联动、快捷的反应。保持和大楼装修的一致性,前端设备给人以宽松的环境,后端给人以简便的操作性。使用先进技术的设备,避免以后的反复投资。4.1 依据(1) GBT75-94 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2) GA38-92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安全行业标准(3) GB50148-94 民用闭路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4) GBJ115-87 工业电视系统工程设计规范(5) GA/T74-94 安全防范系统通用图形符号(6) GB10408.1-1989 入侵探测器通用技术条件(7) GB/T16572-1996 防盗报警中心控制台设计规范(8) JGJ/T16-92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4.2 网络视频监控系统概述早期办公楼宇都是应用模拟设备实现监控,随着网络视频监控技术的发展,办公楼宇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的建设已经成为了新的趋势。办公楼宇网络视频监控系统在前端采用网络摄像机、网络视频服务器采集监控现场的图像信息,采用H.264的视频压缩标准,将图像的数字信号通过网络传输到管理中心,在办公楼宇的一些重要出入口和周边围墙安装联动报警系统,通观专业的管理服务器和存储服务器对系统进行管理和存储录像文件。通过权限的分配,可以从客户端对办公楼宇网络视频监控系统进行浏览、控制、下载录像等操作。网络视频监控系统从资源利用、功能扩展、安装维护和使用情况等多方面考虑,都是传统的监控设备无法与之比拟的。从图像质量、图像清晰度、视频流畅度等角度出发,我们的网络摄像机产品在市场上与其他品牌产品比较占有较大优势。总之,数字化、网络化是未来信息科技的发展趋势,在网络视频监控系统中更是如此。办公楼宇网络视频监控系统方案将本着系统的科学性、先进性、开放性、可扩充性、兼容性和灵活性的设计原则进行设计。使其成为一个最具技术领先意义的监控系统。*网络化监控通过计算机网络,真正做到任何时间、从任何地方、对任何现场都能实现监控;*网络化存储可以实现本地、远程的录像存储及录像查询和回放;*高可靠性办公楼宇网络视频监控系统所采用的视频编码器和网络摄像机均为整机嵌入式系统,是工业级设备,具备极高的可靠性,即插即用,无需专人管理,特别适合于无人值守的远程视频监控点;*图像质量办公楼宇网络视频监控系统所采用的视频编码器和自适应高性能流媒体服务器设备,融合多种新型专利技术,图像流畅、画质清晰,实时性好;*变码流技术根据网络实时条件,弹性调整数据流量;独特变码流设计,例如局域网看D1(720*576)图像,同时互联网看CIF(352*288)图像;*方便使用、操作管理简单既可以安装客户端软件,也可以直接通过WEB方式进行远程监控和远程管理,图形化界面;*完整的监控管理功能办公楼宇网络视频监控系统为用户提供了灵活的监控画面选择,电子地图使用,对云台、变焦的行控制,预置位和镜头的轮巡,以及实现图像抓拍、录像和录像回放、报警和报警联动功能;*信息安全充分利用网络隧道、防火墙/VPN、加密锁、权限管理、安全认证、实时时钟等技术,保证网络视频监控系统和录像资料不被越权使用和破坏;*有效利用带宽根据网络带宽视频流可自动调节,办公楼宇网络视频监控系统可以在现有的任何网络中完成各种监控功能;*设备的分级、分组管理强大的分级、分组功能可将网络摄像机、视频编码器、报警设备等前端设备根据监控地点和管理需要编成不同区域和工作组,区域可以分级(分层)。每个工作组可分配数个前端设备,同一个前端设备可同时分配在不同的工作组中。缺省工作组为系统内所有监控点的列;*用户的分级、分组管理根据管理需要可将用户划分成不同级别,最上层是超级管理员。不同级别的管理员被赋予不同的权限。管理员可以创建用户,分配初始密码,也可以将用户划分为用户组进行管理。管理员可根据需要灵活地分配给相应的用户和用户组权限;*可扩展性增加网络摄像机、视频编码器和监控工作站非常简单,能够持续平滑升级和扩展,降低对办公楼宇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的整体投资成本,和其他管理控制兼容;*强大管理平台分布分级式管理,用户可以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对办公楼宇网络视频监控目标进行实时监控、实时管理、实时查看、实时指挥。 4.3 系统设计4.3.1 摄像机分布及选择1、办公楼:一层的监控点包括大厅、工作窗口、出入口;出入口使用三台半球摄像机,工作窗口使用二台半球摄像机,大厅使用一台智能球型摄像机。二至十二层,主要是对楼梯出入口和走廊的监控,每层使用三台半球摄像机。2、周界周界防范是整个系统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需要24小时不间断监控的,采用红外摄像机对周界进行全覆盖,保证非法入侵报警监控的需要。3、大门进出口对进出人员及车辆进行监控,采用低照度日夜型的固定式枪式摄像机,同时增加灯光等辅助设施,以保证晚上对车辆的监控。4、园区园区包括了内部停车场及其他公共区域,采用云台球型摄像机进行大范围监控。4.3.2 视频编码标准的选用我们知道1路未经过处理的模拟视频流1秒钟所占用的空间为120M以上,按现在的存储技术很难去完成多点位长时间的图像存储,并且在当前流行的以太网中,以100M到桌面最为流行,监控系统的应用不仅仅局限于监控中心的监控,还必须保证在网络中的其他用户能实时通过网络传输数字化的图像,利用PC、笔记本等等终端设备进行观看,显而易见未经编码的模拟视频流是无法去再实际中得到广泛应用的,所以我们需要选择一种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达到D1效果=704*576的分辨率),相当低的传输延时,带宽占用率低的视频编码技术。选择现代最为成熟、先进,并得到广泛应用的H.264视频编码标准。H.264是ITU-T的VCEG(视频编码专家组)和ISO/IEC的MPEG(活动图像编码专家组)的联合视频组(JVT:joint video team)开发的一个新的数字视频编码标准,它既是ITU-T的H.264,又是ISO/IEC的MPEG-4的第10 部分。1998年1月份开始草案征集,1999年9月,完成第一个草案,2001年5月制定了其测试模式TML-8,2002年6月的 JVT第5次会议通过了H.264的FCD板。2003年3月正式发布。H.264和以前的标准一样,也是DPCM加变换编码的混合编码模式。但它采用回归基本的简洁设计,不用众多的选项,获得比H.263+好得多的压缩性能;加强了对各种信道的适应能力,采用网络友好的结构和语法,有利于对误码和丢包的处理;应用目标范围较宽,以满足不同速率、不同解析度以及不同传输(存储)场合的需求;它的基本系统是开放的,使用无需版权。在技术上,H.264标准中有多个闪光之处,如统一的VLC符号编码,高精度、多模式的位移估计,基于44块的整数变换、分层的编码语法等。这些措施使得H.264算法具有很的高编码效率,在相同的重建图像质量下,能够比H.263节约50左右的码率。H.264的码流结构网络适应性强,增加了差错恢复能力,能够很好地适应IP和无线网络的应用。 性能比较:H.264的PSNR比MPEG-4(ASP)和H.263+(HLP)明显要好,在6种速率的对比测试中,H.264的PSNR比MPEG-4(ASP)平均要高2dB,比H.263(HLP)平均要高3dB。6个测试速率及其相关的条件分别为:32 kbit/s速率、10f/s帧率和QCIF格式;64 kbit/s速率、15f/s帧率和QCIF格式;128kbit/s速率、15f/s帧率和CIF格式;256kbit/s速率、15f/s帧率和QCIF格式;512 kbit/s速率、30f/s帧率和CIF格式;1024 kbit/s速率、30f/s帧率和CIF格式。第五章 周界入侵红外系统概述周界入侵报警系统应包括前端设备、传输设备和控制/显示/处理/记录设备。前端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探测器;传输设备包括电缆或数据采集和处理器(或地址编解码器/发射接收装置);控制设备包括控制器或中央控制台,控制器/中央控制台应包含控制主板、电源、声光指示、编程、记录装置以及信号通信接口等。入侵报警系统设备应分别符合GB 10408系列标准、IEC 60839-5系列标准、IEC 60839-7系列标准、GB 12663、GB 15207、GB 15209、GB 15407、GB/T 16572等相关标准的技术要求。5.1 入侵报警系统设计特点先进性和互换性入侵报警系统的设计在技术上应有适度超前性和互换性,为系统的增容和/或改装留有余地。准确性入侵报警系统应能准确及时地探测入侵行为、发出报警信号;对入侵报警信号、防拆报警信号、故障信号的来源应有清楚和明显的指示。入侵报警系统应能进行声音复核,与电视监控系统联动的入侵报警系统工程应能同时进行声音复核和图像复核。系统误报警率应控制在可接受的限度内。入侵报警系统不允许有漏报警。完整性应对入侵设防区域的所有路径采取防范措施,对入侵路径上可能存在的实体防护薄弱环节应有加强防范措施。所防护目标的5m范围内应无盲区。纵深防护性入侵报警系统的设计应采用纵深防护体制,应根据被保护对象所处的风险等级和防护级别,对整个防范区域实施分区域、分层次的设防。一个完整的防区,应包括周界、监视区、防护区和禁区四种不同类型的防区,对它们应采取不同的防护措施。防护区内应设立控制中心,必要时还可设立一个或多个分控中心。控制中心宜设在禁区内,至少应设在防护区内。联动兼容性入侵报警系统应能与电视监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等联动。当与其他系统联合设计时,应进行系统集成设计,各系统之间应相互兼容又能独立工作。入侵报警的优先权仅次于火警。5.2 入侵报警系统基本功能1、 探测在本方案中主要针对非法翻越园区围墙的入侵行为进行准确、实时的探测并产生报警状态。2、响应当一个或多个设防区域产生报警时,入侵报警系统的响应时间应符合下列要求:a) 分线制入侵探测报警系统:不大于2s;b) 无线和总线制入侵报警系统的任一防区首次报警:不大于3s;其他防区后续报警:不大于20s。3、指示对下列状态的事件来源和发生的时间给出指示:a) 正常状态;b) 试验状态;c) 入侵行为产生的报警状态;d) 故障状态;e) 主电源掉电、备用电源欠压;f) 设置警戒(布防)/解除警戒(撤防)状态;g) 传输信息失败。4、控制对下列功能进行编程设置:a) 瞬时防区和延时防区;b) 全部或部分探测回路设置警戒(布防)与解除警戒(撤防);c) 向远程中心传输信息或取消;d) 向辅助装置发激励信号,如警铃等等;e) 系统试验应在系统的正常运转受到最小中断的情况下进行;f) 向联动系统设备发出联动信号。5.3 入侵红外报警系统特点主动红外探测防盗入侵报警系统工作原理发射端发出多束有效宽度为100mm的人视觉不可见的防卫射束构成网状,接收端在收到防卫射束时,进入防卫状态(图一)。当任一条防卫射束被完全遮断超过40ms时,接收端的蜂鸣器会产生现场提示音,报警信号输出电路立即向主机发出无线报警信号(图二)。如果有飞禽(如小鸟、鸽子)飞过被保护区域(图三),由于其体积小于被保护区域,仅能遮挡一条红外射线,则发射端认为正常,不向报警主机报警。特点: 1)隐蔽的防卫方式:使入侵者在不知不觉中触警。 2)完备的防卫能力:入侵者无法以快速跳跃、低姿匍伏或其他动作通过隐形防盗网防卫射束网的防范。 3)良好的抗干扰特性:当昆虫或小动物等通过防盗网时,由于不能完全遮断防卫射束,所以不会产生误报警。 4)严密的防破坏能力:当隐形防盗网接收端电源线或信号线被剪断时,报警信号输出电路将自动输出无线报警信号。5.4 与周界监控的联动设计智能安全防范系统由若干个子系统组成,各个子系统都可以独自工作独自运转;但只有把各个子系统有机的集成在一起,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各个子系统的作用,才能称为完整的智能安全防范系统。红外对射报警系统得特点上一章进行了介绍,我们可以知道红外报警系统有众多优点的同时,也有个缺点:红外探头如果灵敏度高,那么系统容易产生误报警,错误的指导保卫人员出警;如果灵敏度低,系统就可能产生警情而不报警或不能在第一时间里报警。红外探头安装于室外,室外环境变化无常,难免有小动物、大片树叶等等一些东西会出现在红外保护区内,可能也会影响系统的正确报警;红外探头安装在周界,园区的第一道防线,就需要保证灵敏度,同时还要通过其他手段去告诉保卫人员哪些是误报警。视频监控系统可分为周界视频监控和园区内视频监控,通过摄像机传到系统中心的画面,我们可以知道现场发生了什么,是否有真的警情产生了。但是前端摄像机众多,几十台摄像机传回的图像画面集中显示在几个监视器中,每台摄像机在监视器中画面不大,如果每台摄像机都配装一台监视器,除了资金上投入太大,也影响系统的集中管理。除了画面问题以外,也不能要求保卫人员不间断的盯住监视器,我们更不能保证这个可能存在的间隙没有警情发生。同样要通过其他手段去告诉保卫人员哪里产生了警情,是园区什么方位产生了警情,现场摄像机传回来的现场画面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如果把视频监控系统与红外报警系统有效的结合到一起,我们就可以把两个系统的优劣势互补,真正有效的发挥整个系统的作用,提高系统得安全性。怎么样才能把这两个系统有效的结合到一起,简单的说就是:第一步、红外探头被触发后告诉系统有警情发生;第二步、报警主机确认是哪一个方位产生了警情;第三步、报警主机通知硬盘录像机哪个方位产生了警情;第四步、硬盘录像机单独显示该方位画面;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