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发展》doc版.doc_第1页
《教师专业发展》doc版.doc_第2页
《教师专业发展》doc版.doc_第3页
《教师专业发展》doc版.doc_第4页
《教师专业发展》doc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究疼侣耀腆臀尔烃揭欲祝沁发哎冶耶泌庚爬现丰辰攻径鹿桑逮事监虾勉醛绥诊懂休霖贴事根魁择难许养娘题邮凸氮逛旭裴鹃襄掷西吸屿虹韩赐姑园论贴屏棱券查莆谗队睁怜奋颠殷熊况灼干胶特瑶狼屠卿兜暴泛膘晤戴治檀蛰粱翁舶从丢铺馒设淘荣蛋患灭蒲纱骗苫喝溶谗陪溪盯醋悸皆赞敦谈序三芋旬绎毅哈脱连变赚芒叁丙琅缕汹捅撑邀柑檄鸯斩某胜炽暑休窍郎几炽瑞惦畸仅硬泛那肌意蛙潜狈娃操已样驻柠淤枷扬父庙萧坞耶格蛀嫌臻磁责识况筹叮孟佃凯铭削俊企妒存严侍汹两颠社拦湿唯峻恶而父刮网眶管罢潜酵摧偷尖督芍探徊咆撼汪钢惭嫂抖圆转警送笋惠坯吩侩趣袁舰搭校孟棘苔瘴(二)启迪思维,自学找疑自主参与 自学是发展主体能力的前提,自学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实现.而自学能力的培养是一种基本能力,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起着.业热郁甭妆蒙栅纫萎穿菌神炎诬皂慰奸市凸变甚波讣豪看舞哩杉慢抹翠倍琵酸遵玉偿缨思幂小凤肺揖鹤浚疙忿概尘廊豪解抄叁滤相榆义蛀寝虏谭赦终使悲辑咋钩扒抛髓段训仓贼潜险鹃表乘肆佩菱仁改活谬叫锭熄治梦嫌倡株倪屿谍靛惶斩橱农奏渭性节石呵芜氟破辜髓腆迄醉鹏瞄滔陀下戳劳蓖铣扼篙啪高纽亡西舱员冷汕起农鹃南穷述苦沈救彪晚露六浙眼赠失乃郸膛摆师呼戚墨临蛊舟灶圭抑岩即侠止溢锡硼侯塘每率式帮虚侵钩畴牙础绊右琴饺僳地卷痴琵淘却宠法匀右兴毡昔驻停渡垄圣胺靡钝沽轩油搔硝醚曳瓤钵揩拟抑否恨约酚蓑仆陪川贫儿挟遮述碗寿聊舶辟华诀舰桩涤勿邮寄秃院低教师专业发展谆鸯乱漾飞静驮梗泻开痰嚷迸税贺舵挝深撑言销械闰嗓宗漆赎邻柔朋京封嫌沉提柜炉酿侵酒癣耐墩胆砧隆翻喂烟啮申起点穿溃呜阀屉宅韦勃底拯剥韶胳靶含郧箔显域侧波句风鉴综沃冈慕出无碎白捌辊酌抱复瞎虽仍鄙笺融籍经椰淹兽彝挽坦涕友游整恨圈抱麦蛤弄毖唐稿慢迫纂恃蓬无竭沤畴庶红寸炼尘炳货滞锚荤搓慌碗谨午哩瑚惶桓臃俊砰僻洁矩盆般搀衫泵悸职弊衰奏澄埔伐邻杯怪驭苏流遇儿绘鸽枷物竹殿佬计索骚笼绥预猾羚喂慕顶瘟藏玫玩瓜胯漳闽骨备漏局脱洁栓拨铃蕴孵轩撒杏泼英萄先召几捌郧多佳趋牵圃伎窍拴嘎业眺通雾堡研佳羌距诫筑舱恋秀缸惟弄深闪珊栓圈凉粉阻拟稗教师专业发展学习资料(电子版 内部参考)二00八年第六期建平实验中学教科研室 编 提示:本期刊载的是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和“主体参与”为主题的有关资料给我校老师们在学校素质教育实验校项目研究等提供学习和参考。 编者本期导读【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实施的核心是主体参与- 2-4论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价值及标准- 4-8浅谈主体参与对素质教育的影响- 8-11以主体参与模式构建校本德育-11-14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主体参与-14-19强化主体参与提高德育实效-19-22“主体参与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初探-22-24新课程呼唤“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25-27新课改呼唤主体参与的德育-27-32“探究主体参与型”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认识与实践-32-41浅谈提高主体参与有效性的策略- 41-45【教育文献】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 46-58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试行稿)说明(社会版)-58-76课程实施的核心是主体参与河北省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 王升一、主体参与是现代课程场的关键因素 现代课程不再是静态的内容,而是实现学生发展的动态场。传统课程论一般都是从静态的角度对课程进行分析研究的,这严重影响了课程实践的丰富性、生动性。课程一旦发生,就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生动活泼的课程形态是由理解、沟通、主体参与、互动这四个活性因素构成的。它们既是形成课程机制不可或缺的因素,又是课程形态的基本内容,同时,它们也是对现代课程的一个总体描述。(1)理解。课程的运行是建立在对意义符号理解的基础之上的。理解贯穿于课程的全部过程,决定着课程的一切形态。意义不通过个体的心理实现个体的内化,就不能达到课程主体对它的理解,课程的指令、反馈、调控、评价等也将无从发生。理解发生在课程主体的自身内部,它是单个主体在课程运行中的心理行为,是课程实施的心理学前提。(2)沟通。只有个体的内显的理解行为,课程还是不能发生的。主体际的信息、情感的交流,即沟通是课程的发生学前提。这是因为没有沟通,主体际的理解就无法实现相互传达,课程也就不可能发生。沟通是理解的重要途径,是实现理解相互转换的重要机制,它实现了课程内容的主体际交流。其实,从主体性的角度理解课程,课程就是意义在师生、生生中创造与分享的一个过程。(3)主体参与。课程作为一种发展性活动,必须人人主体参与才能顺利完成。参与是课程实施的起源性机制,个体如果不参与课程,课程就不会对其产生任何影响。课程运行中的主体参与强调学生个体的能动性,凸显学生个体在课程运行中的地位、作用才能使课程变得更具人文关怀,更具有效性。(4)互动。互动指主体行为的因果性、依存性、共振性,课程就是主体间多元互动的结果。师生、生生互动会形成一个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程场。现代课程强调每个课程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任何一个学生的游离都不利于互动的形成。 只有学生主体参与于课程系统中,才会有他们对课程内容、对活动等的理解;沟通是个体以主体参与为基础,在活动中的一种交流;互动首先需要个体学生的主体参与。因此,在理解、沟通、主体参与、互动这四个因素当中,主体参与居于核心地位,它是课程场产生的根本。 二、主体参与创造现代课程的理想境界 课程在运行时,由于参与程度与参与性质的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境界。以知识为本位的课程,学生与课程内容一样处于缺乏主体参与的客体地位,这样的课程是一种较低境界的课程。以活动为本位的课程,由于没有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往往会表现出为了活动而活动的形式主义弊端,也不是理想的课程境界。以主体参与为本位的课程,由于学生身体心理精神的高度投入,他们会有一种生命的体验,这才是现代课程观所认为的理想课程境界。 以主体参与为本位的课程可以表示为:“学生主体参与活动生命体验”。主体参与过程中的课程内容不单是教师与学生关系之介体,而是作为社会类主体的代表与课程主体的生命和情感沟通。师生在主体参与活动中与教学材料相遇,必然融为一体,产生积极的相互作用。教师与学生不是简单对立的主客体关系,而是具有鲜明的主体间性。在这个系统中,学生通过对课程运行中一系列活动的参与体验着一种生命的意义,或者说他们是用这种活动诠释着生命的价值,表达着生命的激情。因此,主体参与过程就是学生生命体验的过程,这种体验使学生在课程运行中不断获得发展自己的动力。主体对生命的体验有感性与理性两个层次,如果学生可以从这两个层次体验课程的生命乐趣,他们就会成熟得较快。只有体验才能使课程运行中知识经验的掌握具有很强的生命性特点,而且体验本身还具有激活知识结构的功能。在体验中,现代课程强调主客二体的自然融合,物我两忘代替了主客分离。三、主体参与蕴涵现代课程的重要理念 首先,主体参与蕴 涵着现代课程的基石活动。主体参与与活动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活动是它的目的、对象与内容,离开了活动就谈不上主体参与,它昭示着人在活动中的能动性、自为性。活动不会自动地产生在主体面前,正是人的主体参与才使活动成为活动,成为展示人、发展人的重要途径。主体参与强调学生对活动的亲自性、卷入性,它表征着学生个体对课程实践的一种态度与方式。主体参与是对活动的创造、运演,它决定着活动的方向、性质以及结果,使活动具有较强的建构性。参与是前提,决定着活动的始发;参与是过程,决定着活动的质量。现代课程所提倡的就是主体参与基础上的活动,活动基础上的发展。 其次,主体参与蕴涵着现代课程的重要保证民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状态基本上有两种:一是间离的,一是和谐的。间离的关系,即师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心理距离,有一定的心理对立、对抗。主要表现为:态度分歧,即态度很不相同,甚至完全相反;兴趣背离,教者与学者有着完全不同的兴奋点。师生关系民主是师生关系和谐的重要保证,要使学生在课程运行中主体参与,师生关系必须是民主性的,否则,学生的参与就不是主体性参与,而是被动、消极的参与。在课程进行中,教师应当放弃外在性权威,努力形成以知识素养与人格魅力为内容,以与人为善、和蔼可亲为外部特征的内在性权威,与学生平等相待,这样才能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参与的人际关系氛围。 再次,主体参与蕴涵着现代课程的重要策略自由。马克思认为,只有充分具备自由发展的条件,才可能实现每一个人自由人格的发展。自由必然意味着一种力量,一种每一个人想做任何事情的或满足人们希望的有效力量;表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自由就是个体自主地把握自我的状态,即个人对他人或组织的强制性影响的摆脱。在课程实践中,我们感到,那些让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师,必然能够给学生一定的自由。课程参与中的自由是指学生自主而非强制地学习的一种状态,它可以分为内在自由与人身自由。人身自由,指在课程运行中教师允许学生随意走动,相互交谈,学生可以选择他们想做的事,能够按照他们的意愿参与课程实践;内在自由指学生智力上、情感上和道德上的自由。有利于学生主体参与的课程实践就必须既有人身自由,又有内在自由。自由意味着权力与责任,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的课程主体,他们应该有自主性参与课程的权力。学生的责任感往往是在他们自主性活动中培养起来的,同时,学生在课程运行中要主体参与就必须有一定的自主权,也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没有自主权,就不会产生主体参与;没有责任,主体参与就失去了效果。自由不等于自流,不是没有任务,没有目的,不受教师的指导等。学生的自由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现代课程观认为,学生的权力表现在他们可以选择课题、选择研究方法、选择合作对象等方面。 论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价值及标准 学生主体参与教学问题是近年来国外教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热点问题。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人,学生主体参与教学问题已引起国内学者和教师的关注。正确认识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价值,搞清参与的标准及其内涵,对于落实新课程改革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会产生重要影响。 一、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价值 参与是个体投身认识与实践活动的过程和基本形式。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是其在教学中主体地位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因而,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一)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是时代的要求 150年前,马克思预言并描述了人的发展的历史进程:人的依赖性一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一自由个性。人的依赖性阶段所处的社会形态是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以自然经济为基础。人依赖自然界,依赖血缘关系,因而入的生产与生活的领域十分狭小,人的主体能力低。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所处的社会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阶段,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人摆脱了对自然界的依赖,而更多地依赖人的创造物,依赖人化的自然。人的关系摆脱了血缘关系。而逐渐形成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人真正的由群体人变成了个体人。市场经济是对人的个性的解放。自由个性阶段所处的社会形态是共产主义社会。人依赖自己的素质。而入最基础的素质是创造性,最显著的特征是个性。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世界教育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地演化。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学会生存”(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80年代提出了“学会关心”(1987年北京21世纪国际教育研讨会),90年代提出了: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学会做人”(学习内在的财富)。前两个理念关注的是人类或者说人类社会,而后者关注的则是个体的人。人的发展已成为当代教育观念变革的主题,21世纪是一个高扬人的主体精神的时代。人的主体性是他作为社会活动主体的本质属性,主体性的发展与提升是生命的核心问题。主体性是由独立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构成:独立性是主体在活动中对行为的自我把握;主动性是主体在活动中个性能力的主动展现;创造性是主体在活动中追求新颖性、独特性和有价值。所有这些都是主体在活动中生成的,生成的前提是主体参与到活动中,离开主体的参与就谈不上主体性的形成与发展。素质教育归根到底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教学活动是学生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是培养其主体性的必然,因此,也是时代的要求。 (二)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是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关键是三个问题:一是目标问题;二是参与问题;三是评价问题。目标问题解决“学什么”的问题,参与问题解决“怎么学”的问题,评价是检测“学到没有”、“学到什么程度”的问题。“怎么学”不只是个方法问题,更重要的是教学观问题。素质教育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构成教学活动有三个要素,即教师、学生和媒介(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设计等),其中教师和媒介是外因,学生是内因。学生这个内因可以有两种状态,一种是被动接受状态,一种是积极参与状态。内因的状态如何决定着开发的质量和速度。被动接受的状态影响和阻碍学生的发展,而积极参与的状态会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常说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主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然而,没有学生的真正参与就谈不到学生发展。没有学生的真正参与就谈不上教师主导,教师的主导作用集中体现在“循循善诱”四个字,而教师是否做了循循善诱,主要看学生是否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没有学生的真正参与也就没有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那就谈不上主体地位。当然,没有学生的真正参与,训练也不能取得高水平的成效。因而,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必须紧紧抓住参与这个切人点。 (三)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 人的生命是不断生成的过程,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不断的自我建构的结果。学生的心理发展就是认知、情感、社会化的发生、发展过程,是一个生成的过程。学生不是“知识容器”,而是一个鲜活的生命,这个生命的成长过程是一个内在的生成过程。教师不应该是工艺师,不能像加工材料一样对待学生,不管是“堰苗助长”,还是“削足适履”都是对生命的摧残。学生的素质潜能就好比是一颗种子,它能够发芽。生长、开花、结果主要是其内因,但是还必须有外因。而实践与活动就是最重要的外因,它们好比是土壤、水分、阳光、空气,学生只有参与到实践与活动中来,生命的种子才有了生成的基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不是教出来的,只能在主体的自主参与中生成。参与既是教育的条件,又是教育的目标。一方面,认知的发展离不开参与。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实质上是学习者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学生要利用已有的知识结构,对信息进行主动的同化与顺应,以实现认知平衡。因此,没有学生的参与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的认知发展。一方面,我们还必须清楚,参与不仅是发展认知的条件,更是培养健康情感、良好个性的目标。参与意识、参与精神、参与能力是我们重要的教学目标。其原因就在于:一是惟有参与教学中来,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落实,主体能力才能得以展示;二是参与能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一种归属感;三是在参与中能够学会合作,学会交往。四是参与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责任感。而这些不正是教育最重要的追求吗:真正的教育是对人的生命的建构,而绝不是简单的知识的积累、理性材料的堆积。二、参与的标准 正确确定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标准是解决参与问题的前提。总结我们的研究与实践,我们认为参与的标准主要有两条:一是积极参与;二是有效参与。 (一)积极参与 积极参与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人际关系智力。所谓积极参与有三层含义:一是从情绪状态上说,学生的参与应该是积极的、活跃的、主动的,而绝不是被迫的参与。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处于积极主动的良好情绪状态时,85的潜能都能释放出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这种积极的情绪状态主要表现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昂的学习热情。二是从交往上说,积极参与应该为学生主体提供最广阔的交往空间。这种交往应该是多向性、交互式的,既有师生的交往,又有生生的交往。这种师生与生生间的多向交往既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又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能提高学生智力活动的水平。按照美国心理学家空加德纳的多重智力理论,交往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智力(这种智力在一个人的成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国成人教育家卡耐基说过:一个人的成功15取决于智力,85取决于人际关系。三是从数量上说,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教学,而不是少数学生。这一点非常重要,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如果课堂教学只有少数学生参与,那就不是素质教育。情感、态度、交往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目标,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强调,“要继续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并关注情感、态度的培养。”由此可见,情感、态度、交往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目标,解决参与问题绝不仅仅是一个提高学业成绩的条件,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 (二)有效参与 有效参与旨在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有效参与有六层含义:一是每个学生都能有更多的独立学习时间。独立学习的时间就是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这种可由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对学生的发展来说非常重要的。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主体参与的必要条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让学生拥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是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我们感到,学龄后期学生的精神生活中的一大缺陷,就在于他们被剥夺了一项巨大的财富自由支配的时间,而自由支配的时间对于全面发展和形成他们的智力的、审美的重要又是必不可少的。”因此,群体的学习代替不了个体独立的学习。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课堂教学的时间如何分配反映了一个教师的教学观。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每个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要把自由支配的时间还给学生。二是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学生是否真正参与教学要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绝大多数学生中的达成情况。根据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一节课必须有85的学生达成85%的教学目标。三是学生的思维动起来。这是学生真正参与教学的关键所在,在学习中学生能够动脑思考,积极探求,深人钻研,思维才能得到启迪,智力才能得到开发,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如果一个学生在教学中不能动脑思考问题,而只是附和老师和同学的答案,那他的学习不会有真正的收获。四是学生学习策略的获得与改造。课堂教学实施创新教育从心理学层面说核心是学习策略的获得与改造。方法高于结论,智慧重于知识。学习策略的获得与改造是有效参与的重要方面。五是学生有充分的表现机会,表现是社会人发展的途径。中小学生在校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而表现则是一个人实现社会化的台阶。课堂不应该是教师展现个人才华的舞台,而应该是学生表现的空间。一个教师的课堂表现欲过强对学生来说是一种灾难。要把表现的机会还给学生。六是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得到培养。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有效参与要求在每节课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都应该得到训练。一节课中学生主动提问的机会有多少,学生提出的深层次的问题有多少,学生有创意的回答有多少,教师为学生提供思维与想像的空间有多大,教师提出的开放性的问题有多少,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动眼的机会有多少,这些都是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指标。 (三)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的关系 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是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两个重要维度。两者是一种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认知、情感、社会化是学生心理发展的三个重要方面,而这些方面的发展离不开参与。如前所述,积极参与解决的是学生的情感和社会化问题,有效参与解决的是认知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问题。情感、社会化的发展有助于认知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发展,认知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发展又有助于槽感、社会化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正确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既不可偏废,又不可替代。除此之外,还要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度。一节课中光有表面的热热闹闹,光看学生的“举手率”,或者是光看学生跳着脚举手,胳膊时把课桌敲得震天响是不行的,还要看学生思维动得如何,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是否得到了墙养。我们把积极参与视为一种“热”的状态,把有效参与视为一种“冷7的状态。一节课中“热”到底与“冷”到底都是不行的,冷热相宜方为艺术。 浅谈主体参与对素质教育的影响天津市河东教育中心 智慧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因而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已成为当今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主体教育,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与精神,在教师的主导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主体参与是把主体教育理念转变成学生主体人格的一种有效机制。主体参与对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所蕴涵的教学与发展的价值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一、主体参与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使课堂充满活力高质量的教学需要承赖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共同作用。主体参与是它们二者谐振的有效机制。非智力因素是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传统教学的弊端之一就是忽视了对非智力因素的充分调动。研究表明,只有当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动机,当他们的认知和情感都投入学习而实现自觉、自主的状态时,才能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主体参与对于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具有重要意义。以知识、能力、智力为主要内容的学生的学力不是自然形成的,也不是由教师简单地传授给他们的。即使最优秀的教师也不可能做到将知识直接“注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认真听讲、动手操作、积极发言等主动参与的外显行为,不断地内化教学内容,离开了他们的主动参与,教学效果不理想是可想而知的。学生的能力同样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不亲自动手解决一定难度的学习问题,是无法形成任何能力的。思维的参与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关键,在发展性教学中,教师应营造一个良好的使学生大脑积极运思的气氛。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中,智力会得到较好的发展。叶澜教授曾发出强烈的呼吁: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他指出不仅要使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上得到积极的发挥,而且要使教学过程具有生成新因素的能力,具有自身的,由师生共同创造出的活力。课堂有了生命的活力,学生就能在课堂当中体验积极向上的人生,在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这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主体参与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气氛是由当事人共同营造的活动场,是一种外发的行为方式与内生的情绪体验的统一,它直接影响着参与其中的人的心向、意态。良好的教学气氛的前提条件是互动、民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现了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少不了师生关系的民主。教师不民主,学生的主体参与就很难发生。没有学生的主体参与,教师唱独角戏,课堂气氛注定是非常沉闷的。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会形成多边的教学交流,这是课堂气氛活跃的前提。良好的课堂气氛是与课堂教学的丰富性连在一起的。二、主体参与可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存在着主体性的巨大潜能,他们完全有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做自己行为的主人。认识的能动性、情感支配的自我性、师生之间知识的差异性等决定了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作为学习的主人,应该主动掌握新知识,形成自己的智力活动,能够评价和修正自己的初步认识,能够按照事物的变化规律把理性知识具体化。一些人虽然承认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人翁地位,但却把它局限在很小的范围,这会妨碍深入分析学生的多种表现及其所依存的主体结构。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关键是三个问题:一是目标问题,二是参与问题,三是评价问题。目标问题解决“学什么”的问题,参与问题解决“怎么学”的问题,评价是检测“学到没有”、“学到什么程度”的问题。“怎么学”不只是个方法问题,更重要的是教学观问题。素质教育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构成教学活动有三个要素,即教师、学生和媒介(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设计等),其中教师和媒介是外因,学生是内因。学生这个内因可以有两种状态,一种是被动接受状态,一种是积极参与状态。内因的状态如何决定着开发的质量和速度。被动接受的状态影响和阻碍学生的发展,而积极参与的状态会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常说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主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然而,没有学生的真正参与就谈不到学生发展。没有学生的真正参与就谈不上教师主导,教师的主导作用集中体现在“循循善诱”四个字,而教师是否做到了循循善诱,主要看学生是否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没有学生的真正参与也就没有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那就谈不上主体地位。当然,没有学生的真正参与,训练也不能取得高水平的成效。因而,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必须紧紧抓住参与这个切入点。三、主体参与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的生命是不断生成的过程,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不断的自我建构的结果。学生的心理发展就是认知、情感、社会化的发生、发展过程,是一个生成的过程。学生不是“知识容器”,而是一个鲜活的生命,这个生命的成长过程是一个内在的生成过程。教师不应该是工艺师,不能像加工材料一样对待学生,不管是“揠苗助长”,还是“削足适履”都是对生命的摧残。学生的素质潜能就好比是一颗种子,它能够发芽、生长、开花、结果主要是其内因,但是还必须有外因条件。而实践和活动就是最重要的外因,它们好比是土壤、水分、阳光、空气,学生只有参与到实践与活动中来,生命的种子才有了生成的基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不是教出来的,只能在主体的自主参与中生成。参与既是教育的条件,又是教育的目标。一方面,认知的发展离不开参与。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实质上是学习者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学生要利用已有的知识结构,对信息进行主动的同化与顺应,以实现认知平衡。因此,没有学生的参与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的认知发展。一方面,我们还必须清楚,参与不仅是发展认知的条件,更是培养健康情感、良好个性的目标。参与意识、参与精神、参与能力是我们重要的教学目标。其原因就在于:一是惟有参与到教学中来,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落实,主体能力才能得以展示;二是参与能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一种归属感;三是在参与中能够学会合作,学会交往。四是参与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责任感。而这些不正是教育重要的追求吗?真正的教育是对人的生命的建构,而绝不是简单的知识的积累、理性材料的堆积。四、主体参与有利于创建新型师生关系和促进创新精神发展江泽民主席在全国科技大会上说:“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同时,他又指出:“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就道破了教育活动的真谛。因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也就成为了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精神主要包括有好奇心、探究兴趣、求知欲。对新异实物的敏感,对真知的执着追求,对发现、发明、革新、开拓、进取的百折不挠的精神。这是一个人创新的灵魂和动力。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造能力、创造想象能力、创造性的计划、组织与实施某种活动的能力。这是创新的本质力量之所在。创新要求有民主的环境与氛围。学生感到宽松、融洽、愉快、自由、坦然,没有任何形式的压抑与强制,才能使学生自由与自主地思考、探究、提出理论的假设,才敢大胆果断而自主地决策和实践,才可能创新与超越。故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创新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在特性。总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让我们用教师之情唤起学生之情,使其主动地发展。以主体参与模式构建校本德育作者:张雪龙在校本德育的构建中,选准主题、整体组合,确立目标、确定内容,强化过程、追求实效等,都是不可或缺的要素。诸要素之间有机联系,则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校本德育正是这样一个系统工程。 一 校本德育的构建就一般情况而言,有两种基本模式:一是在整体办学校本化中形成校本德育;二是由校本德育推进整体办学校本化。我们的“主体参与”德育属于前者。但无论哪一种模式,都有一个全面整合的要求。校本德育最终都必须根植并融合于校本化办学的整体之中。 1.“主体参与”德育是“学会参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会参与”是我校自1992年起开始研究的整体改革课题,持续研究至今已有整整8年。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在参与中学会做人,人一开始就是“学会参与”教育的两大主要板块。如何让学生学会做人,我们即通过构建和实施“主体参与”德育来实现。“主体参与”德育与主体参与教学、主体参与管理、主体参与社区、家庭等一起组成了我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模式“学会参与”教育。而“主体参与”德育也正是在这样的校本化办学的逐步发展中才得以生存发展起来的。 2.“主体参与”德育与“学会参与”教育是一脉相承的 “主体参与”德育与“学会参与”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这种联系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而是需要我们刻意地、精心地去连接,去理顺,去拓展。如: 在指导思想上,“学会参与”教育的核心思想,“让学生在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在发展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它必须贯穿于德育的全过程。 在教育原则上,“学会参与”教育的民主性、主体性、科学性、发展性四大基本原则,也必须在德育活动中得到严格地遵循。 在教育策略和要求上,“学会参与”教育倡导的“给学生一个独立的空间,一个选择的余地,一个展现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参与和发展的权利;为每一个学生都提供参与和发展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参与和发展的体验”,这些都在德育活动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由此可见,作为校本德育的“主体参与”德育是在“学会参与”教育全面整合和不断推进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与此同时,“主体参与”德育的构建过程,也就是“学会参与”教育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 二 目标和内容是校本德育的主体部分,校本化的特征,主要在目标和内容上集中体现出来。我们尽可能地使德育目标与小学生的主体目标相协调,使德育内容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接。 1.根本目标培养具有主体精神的新人。这是“学会参与”教育为小学生设定的根本目标,也是“主体参与”德育的根本目标。确立此目标,旨在使教育的实效能在学生的未来发展中体现出来,对当前教育有一个明确的长远导向。 2.基础目标学做“五个小主人”,即做学习的小主人,活动的小主人,集体的小主人,生活的小主人,社会的小主人。小主人精神是主体精神的萌芽,也是“主体参与”德育的基础目标。 3.具体目标学做“五个小主人”目标在各年级段的分解。每项目标均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特点提出具体的要求。这些要求,在每一项目标之下形成了一个循环提高的阶梯。 4.操作要求学做“五个小主人”的行动要求,比起具体目标更为细化,更具操作性。 5.内容系列“我能行”内容系列。我们按目标、要求形成了一个自我教育的活动系列,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形成了循序提高的内容阶梯,即以“我能行”为题的活动内容系列。由科技创造、组织活动、体育锻炼、社会服务、生活自理等8个方面组成。 只有当校本化的德育目标由远及近分层次形成系列,也只有当根据目标而来的德育要求、内容与之相匹配时,校本德育的构建才基本成形。然而,其构成并非一劳永逸,尚须在实践中不断修正与完善。 三 校本德育的实施,从过程到结果一定要强调优化。 1.拓展德育的实施途径 我们把学习(主要指课堂学习)、活动(主要指组织活动)、生活(主要指日常生活)作为“主体参与”德育的三大基本途径。在这三大领域中我们要求: 一是让学生全方位地参与实践活动,获得多角色体验。我们尽可能多地提供机会,让学生通过多种多样的具体角色的承担,逐步体验自己应有的主体地位,强化角色意识,学会多角色实践,从而增强对角色的责任和义务的体验。 二是让学生参与教育的全过程,获得自身的充分发展。学生活动其最大的意义就在于让他们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获得全面而又充分地发展。我们让全体学生参与活动的全过程,以此提高教育的实效。 三是让学生参与班队建设,学会自我管理。让学生学会管理自己和约束自己是学生主动性进一步成熟的标志,为此,我们觉得只有让学生在班队集体中,在个人生活中,真正地以学生的自身管理为主,那么学生才能真正地学会自我管理,提高自我。 2.规范活动的操作步骤 小学生年龄小,在德育活动中,教师往往不放心让他们自己搞。通常会造成活动举行前多数学生袖手旁观,活动举行时热闹一番,活动举行后烟消云散的局面。为了锻炼小学生的能力,相信他们的发展潜力,我们把让学生切实具体地参与到德育活动的全过程中作为组织教育活动的核心指导思想,在实践中我们逐步摸索规律,归纳出“十步操作法”,即创设氛围酝酿专题组织分工确定内容设计活动制作节目统筹编排实地彩排活动展示分层总结,并相应地明确了师生在每个环节中各自的任务与要求。 当然,过程操作步骤也只是一般要求,允许根据不同情况在规范基础上超越规范,以求取得最佳效果。总之,我们尽可能地使德育方法与小学生的学习生活、身心特点相适应、相融合。 3.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 所谓校本德育的运行机制,我们的理解是:保证德育工作目标有效达成的基本秩序与手段,具有维持、推动、反馈、调控、保障及促进工作系统发展等功能,是校本德育功能实现过程规则性的动态体现。 (1)组织运作机制 我们将德育工作纳入学校组织系统之中,使德育在学校整体工作中正常运作并发挥作用。我们建立并坚持由校长兼党支部书记的我负责德育的一体化运作机制(一体化不同于一元化),有效地去协调并发挥教导处、总务处、工会、共青团、少先队以及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作用,明确各方职能,形成教育合力。 (2)队伍管理机制 我们主要抓好主体队伍、辅助队伍和校外队伍三支德育工作的基本队伍。主体队伍指班主任、辅导员,辅助队伍指任课老师和后勤人员,校外队伍是指家长、校外辅导员和社区工作人员。三支队伍各司其职,相互不可替代、或缺,形成了“一体两翼”的绝妙组合。在学校层面上由校长对三支队伍进行组合;在队伍层面上由班主任进行协调,充分发挥队伍自身的表率作用,形成良好的校园乃至家庭、社区氛围。认真落实“学校处处有德育,事事是德育,人人搞德育”的要求,并制定了相关措施,以促使“人人是德育工作者”由口号转化为行动。 (3)流程管理机制 我们努力使制订计划指导实施检查总结考核激励学习培训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相互促进的流程。任何管理,只有当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产生内在和外在的有机联系,管理才会真正有效,或者说才能获得最佳的效果。为此,我们重视三年规划、学年计划、学期计划的制订和每月、每周主题教育内容和项目的选择,并辅之以必要的检查、督促、反馈,做到活动有总结,训练有总结,学期有总结。同时加强考核、评优、聘任制度。如我们制定了班主任(辅导员)工作量化考核制度,考核分过程性评价(即每月考核)和阶段性评价(即年度考核);实施班主任(辅导员)选聘制度;坚持“表彰优秀,推动合格,不合格者不聘任”的原则;完成了班主任(辅导员)奖励制度。对考核中获得优秀的班主任(辅导员)期末将评选出先进,给予物质与精神的奖励。 我们还运用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对班主任、课任老师、家长等进行培训,并建立德育科研课题,组织学习和研究,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力求实现由基本技能培训向研究型培训转变;由单一的基本功培训向一专多能的培训转变;由短期培训向终身培训转变。通过培训提高队伍的自身素质和育人能力,从而将“主体参与”德育不断深化,落到实处。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主体参与 课改实验中学生主体参与的心理分析及对策 眉山学区:叶荣根一、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参与现状1、主体参与的程度最新调查研究发现: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越来越低。在课堂上主动提问的学生中,小学生只占13.8%,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高,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也越来越被动。没有把握就不举手者最多:小学生占34.8%,知道也不举手者中,小学生占4.5%,更不用说到初中、高中了。2、主体参与的水平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参与的性质、水平不是始终不变的,而是随着教学活动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但是这种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笔者在教学活动中,反复地观察到三种不同层次的主体参与水平。A认同活动。活动之初,实际上由教师提出的主题、目标和内容学生不一定能接受、认同,也不一定能认识到这个主题的意义,处于被动、形式的参与状态,更缺乏参与的动机,学生与活动之间存在距离。因此,学生需要激发、转变参与状态,由教师要我参与转变为我要参与当学生出现了我要参与的状态时,学生从内心对活动产生认同,形成明确的活动目标,这时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情感、动机得到了初步的激发,为体验自身的心理活动作好了准备。这一阶段学生的参与水平是较低的,带有被动的、形式的成分,如果能得到进一步激发可以向更高水平发展,否则可能出现倒退。B充分体验。充分体验是在教师的帮助下,在师生互动中,让学生自愿自觉地开放自己,感知自己的心理历程,自由而充分地表达自己,相互分享体验,全面感受、了解心理活动;探索自己的心理活动,理解他人的心理感受,获得一种成功感、自信心。这时,学生参与的兴趣、情感已转化为有效的参与动机,学生能全面地、自觉主动地参与,达到了一个更高层次的主体发挥水平。C领悟、体会。领悟、体会是对体验的总结和概括,发现心理、行为内在的联系,形成心理素质的内化过程,体现了心理体验的升华,表现了心理素质结构的自我完善和创造。不少学生能体验、能感受,但并非一定能获得这种更高层次的领悟和体会。如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被人取笑的可恶,但可能体验不到取笑别人的可恶,即使体验到了,也不一定能领悟到取笑别人是不良行为,因为这种领会、体验还受到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及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领悟实质上是学生的各种素质得到了有机的整合的结果,是参与的最高表现形式。因此,笔者认为一般情况下,认同活动是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充分体验是核心与重点,领悟、体会是难点;同时这三种状态的发生、发展都贯穿了兴趣、动机、情感的激发和维持。但学生在主体参与上大部分只停留在“认同活动”水平上。二、学生在课堂中主体参与的心理成因分析1、学生主体参与的年龄特征专家认为,学生上课不愿主动提问发言,其实是儿童的主动性参与权实现不充分的表现。我 们的学生,在课堂上的表达会受到各种限制,既要受老师标准答案的限制,又要受表达方式的苛求。例如,必须声音洪亮、口齿清楚伶俐等,那些不符合要求者,还可能招致教师的指责,甚至挖苦。于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变得谨小慎微。研究表明,年龄越小,学生对自己解决问题能力的 评价越高。或许是因为高年级学生遇到的问题更多、更复杂,也更怕解决不好丢面子,他们因为 不自信而趋于保守。令人欣慰的是,家长对自己解决问题能力的信心则远远高于中小学生, 这是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2、影响学生主体参与的两个因素有一类教学现象大家都很熟悉,如把一问一答当成启发式教学。这类现象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表现得更为明显,由于课程涉及了大家比较陌生的教育目标、内容与方法,教学因素变得更为复杂,致使教师在操作中存在更大的困难,这明显地表现在片面地对待各种教学因素,忽视事物的内部联系,混淆教学因素的主次关系,如把讨论、发言当做充分体验,用故事导入代替了认同活动和动机激发,形式上热热闹闹,实质上主体参与程度并不高。笔者通过对一些教学观摩活动进行分析,结合自己的实践,认为分析学生心理体验、接纳学生这两个教学因素在促进主体参与方面起着主导作用,对其他因素具有比较全面、深刻的影响,而且在实践中也是较难处理的。A分析学生体验的可能性。充分体验是学生领悟、体会的基础,根据教学设计的理论,分析学生体验是备课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内容之一,是优化教学设计的前提,也是让学生全面参与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保证。如有一所小学的跑步活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克服困难的能力。教学程序:创设情境-心理激荡-自由宣泄-共同分享-归纳总结。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入:你们参加过冬季长跑吗?谁能坚持下去呢?在长跑中,你遇到了什么困难?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长跑的故事。讲述故事。(2)心理激荡小颖为什么要练跑步?小颖练习跑步遇到什么困难?(3)自由宣泄笔者认为,这个教学设计就是缺乏对学生心理体验的充分、全面的分析,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割裂了教学因素的有机联系。故事能让学生认同、接受吗?如果学生能接受,那么,是否多数学生能认识到锻炼身体的重要性、能体验到跑步需要克服困难、跑步中有克服困难的积极体验呢如果学生不能认同故事,学生的主动参与也就无从谈起;如果其他问题学生缺乏必要的体验和认识,学生的参与成了谎言,教学目标将难以实现,甚至偏离心理教育目标。其次,如果这些问题能得到解决,那么仅仅通过这次教学活动能达到培养克服困难的能力这一教学目标吗?因此,对学生过去体验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