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药治疗ppt课件.ppt_第1页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药治疗ppt课件.ppt_第2页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药治疗ppt课件.ppt_第3页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药治疗ppt课件.ppt_第4页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药治疗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慢性萎缩性胃炎 的中药治疗,山东中医药大学内科教研室主任 博士生导师 曹志群 教授,一、西医对慢性胃炎的认识及治疗简介,定义: 慢性胃炎 指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种慢性胃粘膜炎性病 变。其病理变化基本局限于粘膜层,占胃肠疾病的首位。 病因(尚未明了,与下列因素有关) 急性胃炎的演变。 刺激性食物和药物。 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 幽门螺杆菌。 免疫因素。 循环及代谢障碍。 遗传因素。 心身因素等。,分类,我国分类法: (1)浅表性胃炎; (2)萎缩性胃炎; (3)肥厚性胃炎; (4)特殊类型胃炎,即疣状胃炎。 悉尼分类法(悉尼系统)(1990年8月第九届世界胃肠大会) 组织学以病变部位为核心,确定3种基本诊断: (1)急性胃炎; (2)慢性胃炎; (3)特殊类型的胃炎。 把病因、病原、组织学(包括HP)及内镜均纳入诊断,是诊 断更加全面完整。,萎缩性胃炎的病理,一般表现:胃粘膜变薄,皱襞变浅或消失,可见粘膜下血管分支走行。 组织学:固有腺管部分或完全萎缩,粘膜层、粘膜下层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侵润。 肠上皮化生多见于萎缩性胃炎;幽门腺化生主要见于萎缩性胃炎,目前认为二者与癌变并无直接联系,只有不完全性;大肠型肠上皮化生和胃粘膜不典型增生,特别是重度不典型增生才属癌前病变。,萎缩性胃炎的病理,内镜(GIF)诊断 粘膜颜色改变:呈灰白、灰黄或红白相间,以白为主。 血管透见像:由于粘膜变薄,可见粘膜血管网,重者呈树枝样血管分支。 慢性胃炎的病理变化 常位于粘膜层,其中胃炎侵犯粘膜层上1/3;萎缩性胃炎侵犯全层。根据血清壁细胞抗体PCA又分:胃体胃炎(A 型): PCA(+);胃窦胃炎(B型):PCA(一) 治疗 无特效治疗方法,主要对症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常见的镜下表现:,慢性萎缩性胃炎常见的镜下表现:,可疑肠上皮化生,慢性萎缩性胃炎常见的镜下表现:,慢性萎缩性胃炎常见的镜下表现:,临床典型的CAG萎缩性胃粘膜表现:,二、中医病因病机,与先天禀赋、外邪、饮食、情志、劳倦等因素有关,其中与饮 食、情志关系密切。 病因 饮食所伤:饮食失节,饥饱失常,损伤脾胃,可致脾胃亏虚,升降失调,中虚气滞。 (1)过食寒凉,损伤中阳,或气虚日久及阳,可致脾胃阳虚。 (2)辛热炙煎,肥甘油腻,醇酒厚味,可致使痰湿郁而化热,胃火内炽或脾胃湿热,久则脾胃亏虚,虚实并见;若胃火伤阴,日久则见胃阴亏虚,瘀血阻络。 2. 情志失调:忧思郁怒,肝气疏泄失常,横犯中焦,影响脾胃受纳升降。气郁化火,呈现肝胃郁热,日久阴伤,则见肝胃阴虚;气病及血,“久病入络”则见胃络瘀阻。,病机,1. 病位:在胃,与脾、肝、肾、肺等脏腑有关。 2. 病理性质:属本虚标实。以中焦气阴亏虚为本,气滞、血瘀、痰湿、郁热、寒邪为标。还应注意的脏腑关系: (1)脾胃关系 (2)肝胃关系 (3)肺胃关系 (4)肾胃关系 (5)奇经理论,病机,(1)脾胃关系: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中气旺盛,则化生气血,充养五脏六腑,脾亦得自养;若中气不足,脾胃功能衰减,则纳运失常,生化之源不足,气机不得舒展畅运,久则胃之脉络痹滞,气血运行受阻,胃壁粘膜失于荣养,渐至萎缩。临床立法,应从二者一脏一腑,一纳一运,一升一降,一消一补等各方面兼顾。 (2)肝胃关系:肝主疏泄,条达气机。若肝气横逆、木旺乘土,或中土壅滞,木郁不达,或肝火炽盛,迫灼胃阴,或肝血瘀阻,皆可致胃失滋荣,粘膜萎缩。故胃病多关乎肝,尤应注意肝与脾胃的升降关系。,病机,(3)肺胃关系:肺主一身之气,胃气之所以通降,还与肺气宣肃有关。宣肺气以伸其治节,是调升降,运枢机的一方面,素问至真要大论有“太阴不收,肺气焦满,诸气膹郁,皆属于肺”之论。王孟英则言:“肝气上逆则诸气皆逆,治节不行则一身之气皆滞。”因而本病表现以实为主者应注意伸治节以调胃腑。 (4)肾胃关系:肾为胃之关,肾阳的气化温煦有助于胃脾功能的腐熟运化。若肾阳不足,则水谷不能腐熟,精微无以运化。肾阴能够滋润荣养,则脾胃之阴得养。若肾阴亏虚,则胃阴不足,不能润通,皆至胃粘膜萎缩。故本病以虚为主者,尤应以调补于肾。,病机,(5)奇经理论: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谓:“由脏腑络伤,以及奇经。”,:奇经肝肾主司为多,而冲脉隶属阳明,八脉纲维一身。”奇经和络脉都围绕或附属于脏腑及其经脉,起着调节脏腑及十二经的作用。“久病入络”之“络病”;虚证则为“病及奇经”。因而叶氏指出:“奇经之病,其实者,必用苦辛和芳香,以通络脉;其虚者,必辛甘温补,佐以流行络脉,务在气血调和,病必痊愈。” 杂病辨治大纲以“脏腑阴阳升降在经(气)、入络(血)奇经”为轴,反映了杂病的病机规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辨证论治,尤应遵循此规律。,治则,补虚祛实,虚实兼顾。在辨治过程中注意 脏腑气机升降。 吴东畅医学求是指出:明乎脏腑阴阳升降之理,凡病皆得其要领。” 赵晴初存存斋医话稿则言:“自昔名医,无不以阴阳升降剂量准。”,三、对主症的治疗,(一)疼痛(胃脘痛) 慢性萎缩性胃炎所出现的胃脘痛,表现有虚实,其实证见于气滞血瘀,所谓“不通则痛”;虚证则见于气阴两虚,胃络痹阻,即所谓“不荣则痛”,更多见于虚实夹杂者。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舒肝和胃降浊法 清热化湿、理气导滞法 活血化瘀通络法 温中理气活血法 养阴舒肝、和胃止痛法,舒肝和胃降浊法,用于肝气犯胃之胃脘胀痛,口干口苦,烧心 泛酸,便秘,舌红苔黄,脉弦。 方药:左百四逆散加酒军、炒谷芽、连翘、炒川楝子。 柴胡10克、白芍20克、炒枳壳20克、黄连10克、吴茱萸2克、百合30克、乌药12克、连翘12克、炒谷芽30克、炒川楝子9克、甘草6克、酒军6克(后入)。水煎服,日1剂。,清热化湿、理气导滞法,用于湿热积滞中阻,胃失和降之胃脘胀闷痛剧,嗳气纳呆,便干矢气,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方药:香苏饮合大黄黄连泻心汤加炒枳壳、砂仁、炒神曲。 香附10克、紫苏梗10克、陈皮10克、大黄6克(后入)、黄连10克、黄芩12克、甘草6克、炒枳壳15克、砂仁10克(后入)、炒神曲12克、水煎服,日1剂。,活血化瘀通络法,用于瘀血痹阻之胃脘刺痛,痛有定处,舌暗红,脉弦涩。 方药:四和汤(丹参饮、百合乌药汤、金铃子散、失笑散)。寒证加良附丸;热证加连翘、蒲公英。 丹参15克、砂仁10克(后入)、白檀香6克(后入)、百合30克、乌药15克、炒川楝子9克、元胡15克、生蒲黄10克(包煎)、炒五灵脂10克(包煎)。寒证加香附10克、高良姜6克;热证加连翘12克、蒲公英30克,水煎服,日1剂。,温中理气活血法,用于中焦气滞血瘀之胃脘隐痛,畏冷,纳呆乏力,舌淡或暗淡,苔白脉弱。 方药:丹参饮和黄芪建中汤加乳香、没药、瓦楞子。 黄芪30克、桂枝10克、白芍30克、丹参15克、砂仁10克(后入)、白檀香6克(后入)、炙乳没各6克、瓦楞子30克、甘草6克,水煎服,日1剂。,养阴舒肝、和胃止痛法:,用于胃阴亏虚,肝与络脉失养之胃脘隐痛,灼痛,口燥咽干,食少便干,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方药:地丁散加玫瑰花。 生地30克、公丁香3克、白术6克、陈皮6克、黄连6克、厚朴花6克、 党参12克、麦冬20克、五味子6克、乌梅6克、甘草3克、玫瑰花6克,水煎服,日1剂。 若肝阴不足明显者,可用一贯煎加生蒲黄、玫瑰花、女贞子。 生地30克、沙参20克、当归12克、麦冬30克、枸杞15克、炒川楝子9 克、生蒲黄10克(包煎)、玫瑰花10克、女贞子15克。水煎服,日1剂。,关于止痛的配伍用药,见于气滞、热郁、血瘀、寒凝,所谓“不 通则痛”。 气滞:从脏腑气机升降入手,注意宣肺气,舒肝气,调胃气。 瘀血:久病入络:选元胡、乳香、没药、三七粉。 热郁:选黄连、蒲公英、连翘、龙胆草、栀子等药。 寒凝:要选吴茱萸、荜拔、高良姜、丁香等。,(1)气滞疼痛:从脏腑气机升降入 手,注意宣肺气,舒肝气,调胃气。,宣肺气:选苏梗、紫苑、桔梗、郁金、栝蒌等药。 疏肝气:选柴胡、香附、川楝子、公丁香、佛手、甘松等药。 调胃气:选木香、砂仁、白蔻等药。,宣肺气:选苏梗、紫苑、桔梗、 郁金、栝蒌等药。,苏梗:入肺、脾、胃经。本草汇言载:“紫苏,散寒气,清肺气,宽中气,安胎气,下结气,化痰气,乃治气之神药也。” 本草正义“紫苏,芳香气烈,外开皮毛,泻肺气而通腠理,上则通鼻塞,清头目,为风寒外感灵药,中则开胸肺,醒脾胃,宣化痰饮,解郁结而利气滞。” 药品化义“苏梗,能使郁滞上下宣行,凡顺气诸品,惟此纯良。其性微温,比枳壳尤缓,病之虚者,宽胸利膈,疏利而不迅下。”,宣肺气:选苏梗、紫苑、桔梗、 郁金、栝蒌等药。,紫苑、桔梗:宣发肺气,伸其治节,以助脾胃升降。温白丸(局方)治九种心痛,用此二位。 重庆堂随笔:“桔梗,开肺气之结,宣心气之郁,上焦药也,肺气开则腑气通,故方治腹痛下利,昔人谓其升中有降是矣。” 本草正义:“紫苑,柔润有余,虽曰苦辛而温,非燥烈可比,专能开泻肺郁,定咳降逆,宣通窒滞,兼疏肺家气血”。,宣肺气:选苏梗、紫苑、桔梗、 郁金、栝蒌等药。,郁金:本草从新:“郁金,能开肺金之郁,故名。” 本草汇言:“郁金,清气化痰,散瘀血之药也,其性轻扬,散滞,顺逆气,上大高巅,善行下焦。为心肺胃,气血火痰郁遏不得者最验。” 栝蒌:医学衷中参西录:“栝蒌,能开胸肩间及胃口热谈。”,疏肝气:选柴胡、香附、川楝子、 公丁香、佛手、甘松等药。,柴胡:本经:柴胡“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 医学衷中参西录:“肝气不舒者,此能舒之。”“诚以五行之理,木能疏土,为柴胡善达少阳木气,则少阳之气自能疏通胃土之郁,而其结气饮食积聚自消化也”。 香附:本草纲目:“乃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也。” 本草汇言:“香附,开气郁,调血滞之药也。善主心腹攻痛,积聚郁结,痞满癥瘕”。,疏肝气:选柴胡、香附、川楝子、 公丁香、佛手、甘松等药。,川楝子:珍珠囊:“主上下部腹痛,心暴痫非此不能除。” 藏腑药式补正:“川楝清肝,最为柔顺肝木之良将。”,调胃气:选木香、砂仁、白蔻等药。,木香:本草纲目:“木香乃三焦气分之药,能生降诸气,诸气膹郁,皆属于肺。故上焦气滞用之,乃金郁则泄也:中气不运皆属于脾,故中焦气滞宜之者,脾胃善芳香也,大肠气滞则后重,膀胱不化则癃淋,肝气郁则痛,故下焦气滞宜之者,乃塞通之也。” 医学启源论木香:“辛,纯阳。以和胃气。”,调胃气:选木香、砂仁、白蔻等药。,砂仁:玉揪药解:“和中之品,莫如砂仁,冲和调达,不伤正气,调理脾胃上品也。” 本草求真:“缩砂,书号为醒脾调胃药,其言醒脾调胃,快气调中,则于腹痛痞胀有功。” 白蔻:本草经疏:“白豆蔻,暖能消物,故主消谷,温能通行,故主下气。”,(2)瘀血:久病入络:选元胡、乳 香、没药、三七粉。,元胡:本草纲目:“延胡索,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痛,用之中的,妙不可言。”“凡胃脘当心痛服之皆奇效。” 乳香:本草求真:“乳香,活血调气,有推陈致新之妙,心腹诸痛之要药。” 没药:医学入门:“此药推陈致新,故能破宿血,消肿止痛,为疮家之奇药也。” 本草纲目:“乳香活血,没药散血,皆能止痛,故二药每每相兼而用。” 三七:本草求真:“世人仅知功能止血住痛,殊不知痛因血瘀则痛作,血因敷散则血止。” 医学衷中参西录:“病愈后不致瘀血留于经络,证变虚劳。”,病及奇经:选当归、九香虫、 鸡血藤等药。,当归:本草经疏:“甘以缓之,辛以散之,润之,温以通畅之活血补血之要药。” 九香虫:本草用法研究:“故能理滞宣胸膈,咸以入肾,温可壮阳,气香归脾,故为脾肾药,蠕动气香,咸味之物,有强壮之效。” 现代实用中药:“为镇痛药,有强壮之效。” 鸡血藤:本草纲目拾遗“统治百病,能生血,和血,补血,又能通七孔,走五脏,宣筋络。” 本草再新:“补中燥胃。” 饮片新参:“祛瘀血,生新血,流利经脉。”,(3)热郁:选黄连、蒲公英、连 翘、龙胆草、 栀子等药。,黄连:医学启源“泻心火,除脾胃湿热,治烦燥恶心,郁热在中焦,兀兀欲吐,心下痞满。 本草通玄:“泻心火而除痞满,疗痢疾而止腹痛,清肝胆而明目,祛湿热而理疮疡,利水道而厚肠胃,去心窍之恶血,消心积之伏梁。” 连翘:善散中焦之郁热,如保和丸中用连翘。 药品化义:“总治三焦诸经之火。心肺居上,脾君居中,肝胆居下,一切血结气聚无不调达而通畅也。”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连翘气芳烈而性清凉,故凡在气分郁热皆能已之。”,(3)热郁:选黄连、蒲公英、连 翘、龙胆草、 栀子等药。,蒲公英:清胃热而不伤胃气。 医林纂要药性:“补脾和胃,泻火,通乳汁,治噎膈。” 岭南采药录:“炙脆存性,酒送服,疗胃脘痛。” 本草新编:“蒲公英亦泻胃火之药,但其气甚平,既能泻火,又不损土,可长期久服而无碍。凡系阳明之火起者,俱可大剂服之,火退而胃气自生。但其泻火之力甚微,必须多用,一两,少亦五六钱,始散邪辅正耳。” 栀子:为清热郁,治胃脘痛之要药。朱丹溪谓之:“泻三焦火,清胃脘血。治热厥心痛,解热郁,行结气。” 丹溪纂要用栀子治胃脘痛。 本草思辨录:“栀子入胃涤热下行。”,(4)寒凝:要选吴茱萸、荜拔、高 良姜、丁香等。,吴茱萸:本草经疏:“辛温暖脾胃而散寒邪,则中自温,气自下,而诸症自除。” 荜拔:本草拾遗:“温中下焦,消食除胃冷。” 高良姜:珍珠囊:“纯阳,温通脾胃。”滇南本草:“治胃气痛,肚腹疼痛。” 丁香:本草汇言:“丁香,暖胃温脾,回阳逐冷之药也。”宝庆本草折中:“丁香,为胃脘寒积凝滞,食之即吐,服之无不中的。”,(二)痞胀,胀本乎气”,“浊气不降,则生 胀。”本病痞胀,不外乎脾虚不运,无以消谷化湿,胃腑不通,浊气无以下行。 1和胃化湿行脾法:用于气滞湿阻之胃脘痞塞,满闷不舒,纳呆不饥,大便不畅,舌苔厚腻,脉滑数。 方药:夏连平胃散 清半夏9克 、黄连6克、苍术15克、姜厚朴10克、橘皮10克、炒谷芽30克、石菖蒲10克、白豆蔻10克(后入)、紫苏梗10克。水煎服,日一剂。,(二)痞胀,2健脾和胃、升清降浊法:用于脾虚气滞之胃脘痞满,胀闷不舒,进食则甚,四肢乏力,大便溏泻,舌淡苔白,脉弱。 方药:加味香砂枳术丸 木香6克、砂仁10克(后入)、炒白术30克、炙鸡内金15克、荷梗10克、焦楂15克、大腹皮20克、连翘15克。水煎服,日一剂。,(二)痞胀,消胀配伍药:临证指南医案:“脾胃之病,虚实寒热,宜燥宜润,固宜详辨,其升降二字,最为紧要。”应注意“升、降、通、燥”的应用。 升:升发脾气,选荷梗、升麻。 荷梗:本草求真:“洁古枳术丸方,用荷叶烧灰为丸,取其以为升发脾胃之气。” 升麻:脾胃论:“升麻,引胃气上腾而复其本位,便是行春生之令。”本草纲目:“升麻引阳明清气上行。”,(二)痞胀,降:胃以降为和,选枳实、沉香。 枳实:名医别录:“破结实,消胀痛,心下急痞痛,逆气。”珍珠囊:“去胃中湿热,消心下痞痛。” 沉香:本草通玄:“沉香,温而不燥,行而不泄,扶脾而运行不倦,达肾而导火归元,又降气之功,无破气之害,洵为良品。”,(二)痞胀,通:六腑以通为用,选大黄。 大黄:本草用法研究:“专攻心腹胀痛。”徐灵胎:“打黄色正黄而气香,得土之正气正色,故专主脾胃之疾,凡香者无不燥而升,大黄极滋润达下,故能入肠胃之中,功涤其凝结之邪,而使之下降,乃驱逐停滞之良药也。” 燥:燥湿以运脾气,选厚朴。 厚朴:苦辛而温,性燥善散,入脾胃气分,散脘腹滞气,治中州湿阻不化,气滞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