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交流教案 会员交流资料 诗词鉴赏方法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行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 反衬出 陈与义 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春怨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白居易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2002年高考题) 古诗词曲中常用表达技巧举要 1直接抒情 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王实甫十二月带尧民歌别情) (诗歌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分别从“怕黄昏”、“不销魂”、“新啼痕”、“断肠人”等四个角度将少妇别后的相思之悄表现得淋漓尽致。) 2借景抒情 属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感情。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十艮,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所写的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3托物言志 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通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咏蝉) 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白可远扬,不需要依*其他人吹嘘。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 4情景交融 在景物描写中融人了作者的主观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 (划线的四句,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在这里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已分不开哪是“景”,那是“情”。) 5动静结合 指对人、事、景处于动态或相对静态时的描写。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查慎行舟夜书所见) (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出了诗人夜晚在船上看到的景色,前两句写静态,后两句写动态。) 6以动衬静 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即通过对动态的描写、渲染、反衬出静态,也就是在动态描写中显示出动态。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诗歌中所写景物如花落、月出、鸟鸣等都是动景,同时又通过这些动景,更加突出显示了春涧的幽静。“鸟鸣山更幽”,动中见静,愈见其静,这里面包含着辩证法。) 7.乐景写哀 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际上是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 孔雀东南飞文中写迎娶刘兰芝的场面,“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其场面写得越热闹,其悲情越强烈。 8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诗歌的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之情呢?诗人这时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更加深了诗人的思想感情。此时征戍者内心是浓浓的乡思,还是渴望建功立业?是对现实的忧虑,还是对祖国河山深沉的爱呢?不得而知,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像空间。) 9铺排 即诗经表现手法中的“赋”。“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指的是不厌其烦地多角度地进行铺叙陈述。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杜牧阿房宫赋) (文章在这里多角度地写出阿房宫楼阁之多、构造之奇、布局之巧,体现出阿房宫的气势雄伟) 10渲染 我国传统画技之一,后借用来指文艺创作中为突出人物形象和环境所采用的强调、反复等多方面着意的铺叙等写作技法。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薰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王昌龄秋词) (首句破题,以描写秋景来渲染深宫寒夜的气氛。) 11烘托 衬托中的正衬,原是我国传统画技之一。亦称“烘云托月”。后借用指一种写作技法,即指通过特定的环境气氛的描写,以突出人物某种心绪或突现人物形象的技法。具体说来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事物,达到烘托本意的目的。此种手法常与渲染手法结合起来使用,易混淆。 新来瘦,非关病酒,不是悲秋。(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萧) (要说的明是相思的苦,却不直说,而用“非关病酒,不是悲秋”来烘托) 12点化(化用) 对前人书面作品的语言和群众的口头创造,进行再加工创造,赋予它新的内容和意境。可分三种:字词点化、内容升华、意境开拓。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毛泽东沁园春)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 (句点化了范仲淹苏幕遮中的“碧云天,黄叶地”的字词。句点化了苏轼名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内容。句点化韦应物的“西施且一笑,众女安得妍”的诗句意境。) 13用典 也叫用事。它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白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用典有明用,也有暗用。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霍去病、廉颇等五个历史故事的典故。借“怀古”赞扬了孙权、刘裕的抗敌业绩;批评南宋当政者像刘义隆那样的仓猝冒险行动;以廉颇自比,表示自己虽老却不忘为国效劳的忠贞之情。 14实虚结合 实写,指对人物或事件进行直接的、正面的叙述和描写。虚写,指采用侧面交代或烘托性的叙述与描写。虚实结合,即两种手法在叙述、描写中同时使用。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王建十五夜望月) (诗人开始写“地”、写“鸦”,而不写月,但却让我们分明感到月亮的存在,因为“地白”、“栖鸦”是月亮朗照的结果,既然地白如霜,栖鸦可见,可知诗人虽没有明写“月明”,但我们却处处感到“月明皎洁”,因此它是实写“地白”、“栖鸦”,虚写“月明”,暗扣“望月”这一诗题。) 15。抑扬 我们在表扬或批评某一事物的时候,为了使别人信服,或预先防止别人的反驳,往往把要表扬的先从某一缺点加以批评,把要批评的先从某一优点加以表扬,这种修辞手法就叫做抑扬。抑扬可分两种:1欲扬先抑法;2欲抑先扬法。 应怜履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诗前两句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拒之门外;后两句却写出诗人另有所得,看到了满园春色,前后感情有个落差,前面遗憾,后面高兴。这里采用了欲扬先抑法。 16叠词 为了表达的需要,把同一的多音词接二连三地用在一起,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叠词。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开头十四个叠字为全诗定下了一个残秋和孤独的感情基调,渲染了词人晚年孤苦无依的生活情景以及内心深处的凄凉。) 17互文 上下文中相对举而独立的两个词语在意义上互相补充、互相渗透,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种修辞方式就叫互文。互文的形式常见的有当句互见和对句互见两种。翻译时容易译错,应特别注意。 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正确翻译是:秦朝和汉朝的明月与关城。容易误译为:秦朝的明月与汉朝的关城。) 18意象组合(蒙太奇式的画面组合) 蒙太奇是电影艺术的表现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指由镜头组接成生活的片断和场景。场景随着剧情发展而时时在变化,给人以鲜明的形象感。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秋思) (此首词出现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9个并列的名词组成的不同景物意象。它们巧妙地组织在一个画面里,渲染出一派凄凉萧瑟的晚秋气氛,从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哀愁。) 19白描与工笔 白描原是中国水墨画中纯用墨线、不着颜色来粗笔勾勒物象轮廓的一种笔法。后借用于文学写作,指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烘托而描画出鲜明生动形象的一种描写方法。工笔,原是一种绘画的笔法,后指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洲。(温庭筠望江南) (这首词采用了白描手法,写一位女子从早到晚盼望情人归来的心情。)观书有感 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诗采用什么方法谈读书感受的?作者的读书感受又是什么?请简要谈谈。答:借景喻理,用方塘有活水注入,明镜般清澈见底,映照天光云影之景,表现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想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说说你从“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诗中,得到什么启发?答: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2006年高考上海卷的诗词:人月圆山中书事黄钟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这是一首元曲,文字并不深奥,但真正读懂,仍有一定的认读难度。首句“兴亡千古繁华梦”,包含两种特殊句式,有倒装,有省略,应读为:千古兴亡如同繁华一梦。“兴亡”属偏义复词,偏在“兴”字上。另外,曲中的“诗眼”、“投老”也是学生难以认读的词汇,前者指诗人的观察,后者是“到老”、“临老”的意思。不了解这些,就无法认读全曲。因此,正确地认读,就必需掌握诗词的特殊句式,消除文字隔阂。与古汉语的特殊句式相比,诗词中特殊句式与之不完全相同。比如倒装句,则常常是受平仄限制而进行的调整。杜甫的“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正常表述顺序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便是典型例子。再者,诗词中,无表假设性词的假设句(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东风”句是假设句);用“敢、肯、忍”等词表反问语气的反问句(如“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肯”为岂肯的意思)等等,都属诗词的特有句式。可见,熟练掌握这些特殊句式,认真梳理、不断积累常用词汇,才能做到“认读”正确。其二,把握诗词意象,分析意象的含义,有利于诗词的深入理解。意象是诗词中的物象与情意的组合,它不仅是诗中描绘的景与物,还蕴含着作者的感情。把握诗词意象,就是要对诗词的“景”与“物”进行分析,挖掘其中隐含的作者感情。06年高考上海卷诗词的“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一句,有“乔木”、“蔓草”、“寒鸦”等意象,这些意象看似景物描写,实则另有深意。作者借孔子陵墓上乔木,生发“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慨叹;借蔓草、寒鸦等衰败的景物,渲染荒芜而凄凉氛围,使“兴亡千古繁华梦”具体化、形象化。很显然,通过分析,我们感受到了意象的丰富内涵。诗词意象的含义,有些是约定俗成相的。如月,表示怀乡、团圆;如柳,表示送别、思念;如孤雁、断鸿,表示飘零、孤寂但是,并非意象一成不变,更多意象含义,要在具体语境中体会。例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浮云”象征“游子”,浮云无根,游子远家,两者对举,加深游子的飘零感;“落日”,潜含一个“归”字,“故人情”,也隐含“归”意,两相印证,显示出怀人、思乡的浓郁真情。这句诗里的意象,与常用的怀人、思乡的意象不同,但也能表达相同情感。懂得这一道理,对意象的分析和理解,大有裨益。其三,整体把握诗词,深层分析探讨,是鉴赏的关键。诗词的鉴赏,大致可分为两方面:一是偏重艺术性的鉴赏,有修辞、手法、语言、意境等等角度;二是偏重思想内容的鉴赏,或鉴赏作品内容价值,或评价作品的思想意义。06年上海卷诗词的命题,两方面都有涉及。例如,“诗眼倦天涯中的倦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是一道偏重鉴赏艺术性题目。虽然只鉴赏一个“倦”字,但既要联系前文“兴亡千古繁华梦”,咀嚼“倦”的起因;又要深入后文“投老村家”的隐居,挖掘“倦”字的作用,进行这样的深层次探讨,方可鉴赏到位。而诗词选择题“末尾紧扣山中何事的疑问作答,描摹了酿酒饮茶的舒适生活”的选项,则偏重于思想内容鉴赏。此项的“错”很隐蔽。当你结合前文“诗眼倦天涯”的诗人心情深层探讨时,才会发现“松花酿酒,春水煎茶”,不是为了表现生活的舒适,而是表现诗人对隐居的无奈与激愤。由此可见,整体鉴赏诗词,深层分析探讨,第一,是对局部与整体之间的“联系”进行深层探讨:从词句的联系,到艺术手法的联系,到思想内容的联系,到知人论世的联系。把握住了“联系”,“意义”就能豁然显现。第二,把握诗词的“整体”,是对诗词总体思想倾向、总体作品风格、总体情感氛围的关注。这些“总体”,对局部鉴赏起到导向性作用,是鉴赏局部的背景或前提,不可掉以轻心。 2000年夏季上海卷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题。 甲 乙 约 客 雨 晴 赵师秀 王驾 黄梅时节家家雨, 雨前初见花间蕊, 青草池塘处处蛙。 雨后全无叶底花。 有约不来过夜半, 蜂蝶纷纷过墙去, 闲敲棋子落灯花。 却疑春色在邻家。甲、乙两首诗的体裁均属于近体诗中的 甲、乙两首诗描写了不同季节的景物,仔细阅读后填写下列表格。 季节 景物 甲 家家雨、处处蛙 乙 春天 甲、乙两首诗后两句都提供了让读者自己想象的余地,请分别说明 甲: 乙: 参考答案:绝句(七绝) 初夏(黄梅时节) 蜂蝶(或叶) 甲:由对客人的等待想象客人不来的种种情况。乙:由蜂蝶飞过墙想象邻家的春色。2001年春季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1719题。月夜忆舍弟 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17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奉为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 诗。18从诗中 和 句子,可以看出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19作者为什么要说“月是故乡明”?参考答案:17诗圣,律 18“寄书常未达”“况乃未休兵” 19诗人思念故乡,感情上觉得故乡的月比其它地方的月更明,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2001年夏季上海卷阅读下面一首词,解答题。 摸 鱼 儿 辛弃疾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下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阑,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注长门事: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别居长门宫。陈皇后闻司马相如文名,奉黄金百斤,请司马相如写长门赋代为陈情,武帝阅后深为感动,陈皇后复得宠幸。蛾眉曾有人妒:屈原遭奸臣妒忌和排挤。被放逐后,屈原在离骚中将此事比成“蛾眉(美貌女性)遭妒”。作者辛弃疾,字幼安,号 。词的上阕,作者在借景抒情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修饰方法是A设问 借代 B设问 比拟C夸张 比拟 D夸张 借代杨玉环、赵飞燕曾经以美貌受唐玄宗、汉武帝宠幸,但都死于非命,所以词中“玉环飞燕皆尘土”的寓意是 这首词的主题集中体现在一个“愁”字上,“愁”指什么?为什么说“闲愁最苦”?参考答案:稼轩 B 主和派(奸臣小人)没有好下场。 “愁”指抗金主张不被采纳。这种想抗敌但又不能抗敌的空闲之愁最苦。2002年全国卷1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 _ 【答案】“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分析】本题重点是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 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这是中学语文教学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前几年试题中也都考查过文学鉴赏的能力,但当时运用的方法为客观性命题,即采用选择题的方法。考虑到鉴赏问题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即使是对同一首作品,由于阅历不同、感受能力差异等因素,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完全一致的理解。因此,今年采用了主观性命题。 试题选了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来鉴赏。前人网师园唐诗笺一书中对此诗的评论是:“折柳二字为通首关键。”现在的题目也就从这儿提出。“折柳”原是指“折取柳枝”。相传,长安东有一桥名有霸桥,汉人送客到此折柳赠别,因此后世就习惯用“折柳”来作为赠别或送别之词。但从本诗“此夜曲中闻析柳”一句来看,此处的“折柳”是一首曲子。其实“折柳”即“折杨柳”曲的省称,这首曲往往用来表示惜别怀远之情。本诗描写的是:春宵人静之时,作者忽然听到了一阵悠扬的笛声,仔细一听,这笛声乃“折柳”曲。作者由“折柳”曲想到,此时正是折柳的季节了,春天已到而自己却还飘泊在外,不禁更引起了思乡之情。可见,“折柳”在诗中寓有惜别怀远之意。这首诗着重写作者的一种思乡之情。作者的思乡之情,从诗中看,又恰恰是由听到“折柳”曲后而引起的。所以说,“折柳”在诗中的地位实为重要。 当然,也许会有考生认为“折柳”在诗中算不得是关键,那只要他能说得自圆其说,就可以考虑给分。2002年春季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第1518题。 小重山 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注蛩(qing):蟋蟀。15下列名句中为岳飞所写的一句是A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B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C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D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16词中说的“心事”指 17这首词的主旨句是 18有人评岳飞词说:“一种壮怀能蕴藉(含蓄而不显露),诸君细读小重山。”请结合这首词所表达的感情,谈谈你的理解。参考答案:(1)希望抗金报国 (2)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3)此诗表现了立功不易、苦无知音的沉郁情怀,实质上与作者通常表现的豪迈雄健、慷慨激昂的精神相一致。2002年夏季北京卷阅读下面唐诗,完成题。登鹳雀楼畅当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注鹳雀楼:唐朝时建于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南高阜上的一座三层楼,是当时的登临胜地,后废毁。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诗人的视角在前后两联发生了转换,前一联写俯视所感,后一联写纵目所望。B前一联真实客观地写出了鹳雀楼耸入云天、飞鸟难及的巍巍高度。C后一联以天垂四野、黄河奔向远方山谷的壮阔景象,映衬出鹳雀楼的雄伟气势。D运用对偶,给人以工整匀称的美感,这是本诗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E全诗主旨是抒发诗人登上鹳雀楼凭高四望时胸中所涌起的壮志豪情。唐代诗人王之涣曾经写下一首著名的同题诗作,与畅当的诗相比,王之涣的诗显然更胜一筹。你认为王之涣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参考答案:B、E 王之涣的诗不仅写出了在鹳雀楼上所望见的壮丽景象,而且包含着“登高才能望远”这一人生哲理,境界显得更加高远。2002年夏季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1618题。虞美人 听雨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16请在下表中填入表达作者在人生的三个阶段不同心情的词语。 歌楼听雨 客舟听雨 僧庐听雨 17对“悲欢离合总无情”理解最确切的一项是A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对他人的“悲欢离合”已无感情。B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悲欢离合”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C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作者这时已对“悲欢离合”不十分在乎了。D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悲欢离合”本身是没有感情的。18试从一个角度切入,对这首词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参考答案:16欢乐,失意,无奈 17C 18参考角度:形象、线索、对比、含蓄、以实写虚、情景交融、语言风格等。2003年全国卷1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过香积寺 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 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 【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鸣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分析】本题重点考查的是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 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项内容。过去我们运用客观性命题的方法,即采用选择题的方法来考查这一能力,从2002年开始,运用了主观性命题的方法,2003年沿袭这一作法,继续采用主观性命题。 试题用了王维的五律过香积寺一诗来赏析,题目的切入点为“诗眼”。现在一般提“诗眼”往往是用来指一首诗的眼目,即体现全诗主旨的精彩诗句,但过去更多是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宋以后不少人认为,唐人五言诗工在一字,谓之“诗眼”,我们题目中讲的“诗眼”,也就是指这样的一个字。 王维这首诗的五六两句一向为人所称道,前人对此评解甚多,如唐诗选脉会通评林中引汪道昆的话说:“五六即景衬荒凉意,咽字冷字工。”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说:“咽与冷见用字之妙。”唐诗从绳中说:“五六是危石边泉声咽、青松上日色冷,成倒装句。”缆斋诗谈认为这两句写“泉遇石而咽,松向日丽冷,意自互用。”清人赵殿成说:“下一咽字,则幽静之状恍然;著一冷字,则深僻之景若见。昔人所谓诗眼是也。”等等。可见,这两句中的诗眼当是“咽”、“冷”二字。这两句诗写的是:山间的流泉,由于危石的阻拦而发出低弱的吟声,仿佛人的鸣咽之声;披洒在青松上的日色,因为山林的幽暗,似乎显得十分阴冷。两句中的“咽”、“冷”二字绘声绘色、精炼传神地勾画出了香积寺外山中的幽僻冷寂。再从全诗来看,诗人谓初“不知”有山寺,等到深入云峰,于古木林丛人迹罕到之处,忽然耳边传来了一阵阵寺院的暮钟之声,而方始知寺之所在。前面几句的描写其实也都勾画了香积寺外山中的一种幽微僻静之景。现在“咽”“冷”二字更加烘托出了全诗所表现的孤寂之境。 对诗的赏析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和角度,如采用字的活用、句式的倒装这样的方法对“咽”、“冷”二字进行赏析,或从修辞的角度、心理的角度来鉴赏“咽”、“冷”二字的作用,也是完全可以的,只要赏析得恰当,都可给分。本题难度0.527,区分度0.409。2003年春季安徽卷阅读下面一首元小令,然后回答问题。小桃红 秋江 倪瓒 一江秋水澹寒烟,水影明如练,眼底离愁数行雁。雪晴天,绿蘋红蓼参差见。吴歌荡桨,一声哀怨,惊起白鸥眠。这首小令描绘了意境幽远的秋水景色,读来如同欣赏一幅引人入胜的画卷。请从动静和色彩两方面对这首小令进行赏析。参考答案:这首小令头两句写出江面水影浩白如绢,属静景描写,最后几句“吴歌惊起白鸥眠”,则显出动景,首尾动静呼应,和谐统一。(如写出“第三句写视线之内只见几行大雁在天空飞行为动景,与前两句的静景描写和谐统一”,亦可。)“雪晴天”两句描写了在晴朗的天空之下,绿色的浮萍、粉红色的蓼花高低不齐地长在水边。作者将白、绿、红几种色彩巧妙地调和在一起,把秋天点缀得异常绮丽。2003年春季北京卷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2)题 闻 雁 韦应物 寒 塘 赵嘏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1)填空: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 。这两首都是抒发 。(2)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答: 参考答案:(1)五言绝句 思乡之情(回答“秋思”也可以) (2)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2003年春季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第1619题。 甲 乙 过华清宫 (唐)杜牧 题华清宫 (宋)杜常 长安回望绣成堆, 行尽江南数十程, 山顶千门次第开。 晓风残月入华清。 一骑红尘妃子笑, 朝元阁上西风急, 无人知是荔枝来。 都向长杨作雨声。16从这两首七绝的内容看,它们都属于 诗。(1分)17这两首诗所咏对象相同,但写法不同:甲诗是通过描述 ,讽刺了 ;乙诗是通过描绘华清宫凄清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历代王朝 的感慨。(3分)1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甲诗开头两句犹如电影镜头,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骊山图景。B乙诗开头两句描述了诗人长途跋涉到华清宫后所见到的凄迷景色。C甲诗语言虽然不用难字,但精雕细琢,雄健豪放。D乙诗取景深远,意味无穷,表现了对历史的思索。19甲诗作者杜牧是唐朝著名诗人,下列诗句都是杜牧的名句,请写出它们的上句或下句。(任选两句)(2分) 停车坐爱枫林晚, 。 ,隔江犹唱后庭花。 东风不与周郎便, 。参考答案:16咏史。17送荔枝一事、唐玄宗杨贵妃的淫逸误国、兴衰(或:兴废、更替)。18C。19(1)霜时红于二月花。(2)商女不知亡国恨。(3)铜雀春深锁二乔。2003年夏季北京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题。江楼感 旧赵嘏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一二句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登临江楼、眺望江月时内心涌动的浩渺情思。B第三句说约好同来望月的朋友未能如期而至,隐隐流露出诗人的遗憾。C“同来”与“独上”相对照,反衬出诗人此时此刻落寞凄清的感受。D三四句将今年与去年观赏江月的情景关联起来,点明题旨,深化了意境。E全诗主要表达诗人对去年所见水天一色的江月美景的无限感怀。唐朝诗人崔护有一首著名的诗篇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在,桃花依旧笑春风。”请指出这首诗与赵嘏的诗在体裁、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 答:(体裁)_ (内容)_ (写法)_ 参考答案:(1)、B E (2)、体裁:两首诗都是七言绝句。 内容:(1)都表达了作者由于见到与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触发的对人的思念;(2)都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感伤。以上两点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写法:(1)都是在第三四句点明题旨,深化意境;(2)都拿去年与今年相比。以上两点答出任意一点即可。2003年上海卷(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0分)望海楼米芾云间铁瓮近青天,缥缈飞楼白尺连。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州起白烟。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注望海楼:宋时在镇江城内。铁瓮:镇江古有“铁瓮城”之称。沧州:滨水的地方。17本诗所咏的是望海楼,却先写铁瓮城耸立云间,临近青天,作用是 。(2分)18本诗颔联在两句之首分别冠以“三峡”、“六朝”,从 和 两个方面拓展了诗歌的境界,增强了诗歌的气势。(2分)19对“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2分) A登楼望江,联想到了三峡的险峻B片片帆影,倒映在诗人的酒樽里C征帆流舸,激起诗人饮酒的豪情D涛声阵阵,引发诗人作诗的雅兴20这首诗的颈联多角度写景,请具体说明其中的两点(2分)(1) (2) 参考答案:17.烘托望海楼的高峻 18.空间 时间19.B 20.要点:(1)色彩(红、白) (2)声音(画角) (3)动态(催、起)(写出其中的两点即可)2004年全国卷(4套)甲卷1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秋 思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答: 答案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疑惑和担心漏写了什么,故“又开封”。游于客居洛阳,见到秋风秋景,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验证自己的疑惑和担心。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鉴赏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学作品,体味其思想感情和艺术魁力,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在古代诗人中,唐代张籍以语言平易通俗、意味深远浓厚著称,本题选用张籍的秋思一诗,是给考生一次很好的锻炼。诗中写游子长年客居洛阳,见到秋风之中一片凄凉萧条的景色,不可避免地勾起对家乡和亲人的悠长思念。思念久久萦绕心头,挥之不去,自然就想提笔写家信,可是在铺纸研墨之际,一时却又涌起千头万绪,无从说起。但是捎信的“行人”出发在即,时间匆匆,于是千言万语无法细加考虑。及至捎信人就要上路,却又疑惑和担心刚才因为匆忙,是否漏写了什么,这种疑惑和担心越来越强烈,促使游子出现“又开封”的举动。此诗撇开游子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剪取家信即将发出时的一个细节,非常真切而细腻地表现了长年旅居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怀念关切之情。只要言之有理,对诗歌的赏析允许有不同的角度和理解。关于本诗的细节,如果认为是游子在匆忙之中千言万语说不尽,等捎信人出发之际,又觉得有话要说,于是拆封补写,那也是可以认同的一种解释。 乙卷 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兰 花 宋祁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注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残照。注縠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 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答: 答案 春天美景富有层次感: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面生纹,如细皱纱縠;然后是杨柳初醒嫩黄浅碧,遥望一片轻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春的风光正是这样一层层展开,故用了“渐觉”一语。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使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杷一派春意盎然、生气蓬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分析本题重点是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这首词上半阙的一个重要词语是“渐觉”,正是这个“渐觉”引出了词人对春天景色的富有层次的感受,先是春水,后是柳烟,再后是杏火。上半阙另一个重要词语是“闹”,正是这个“闹”字写出了盎然的春意,蓬勃的生机。 宋祁因此词而出名,人称“红杏尚书”,可见词中“红杏”一句在文人中的影响。尤其是句中的“闹”宇,王国维誉为“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当然,诗词的鉴赏有一定的主观性,即使对这个“闹”字,古代也有人认为“写良辰而用此等字眼,无理甚矣”,因此考生如果从反面立论也是可以的,只要言之有理,就应酌情给分。 丙卷 16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江城子五代欧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公司节假日安全培训课件
- 建筑施工防火安全技术措施
- 综合部主任竞聘报告
- 企业安全管理工作计划三篇
- 《记承天诗夜游》课件
- 静脉溶栓术后护理措施
- 事诸父如事父课件
- 研究生学习进展与心得汇报
- 公司级安全培训签到表课件
- 公司级安全培训意义课件
- 心肾综合征诊疗实践指南解读
- 中国古代数学家求数列和的方法课件-高二上学期数学人教A版选择性
- 二氧化碳驱油机理及其在石油工业的应用
- 护理三基试题汇编1000题(含答案)
- 跨国企业战略协同-深度研究
- 申请银行承兑汇票申请书
- 第15课 探寻新航路 课件(18张)
- 2025届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南山中英文学校三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统考试题含解析
- 陆上油气长输管道建设项目主要安全设施、定量风险评价法、个人风险基准、安全预评价报告
- (2025)汉字听写大会试题库(附答案)
- 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