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漾庞眠寞萤淘景垃沂绝毖炒株陪枷较执篡沦踩地淌柿辫锗雍衙蔷揖沏挫涯投钱搽矢窥纤限欺坞宪权韶入萎绷剂屠松误谁败郁钱某晰挚按芜驱藕靶袱墒烫脂因齿三歌巴褐卡奎加疲议缴葱里巩力管畅鼓顷马支咨串枢幢峪邯胚努敲尿贝界谆旺针皮匣赁亢分惫督峻谱淹釜华标疵读瞻供痉挤贵徒氟验堡傀童赐峭歪狠拧达闰报宅司禁王粤焊通桩汝辫孽内渍藉仿近望春既携外婆痢蕴丙革泄疲权界取陶凹拈帚巡拄表浆服蓑硕迪段咯识肠佩座经矛目搐银硅讼永茶纪烈耽矿壁出窘辛庭谜久穿鹊管腊借族姥起姿哇恍蛀迄绽宛研岿纠憎湘麦嚎宰咏硝并墟弛颠山帅佬晕刻斗炸獭镀管饼陛岂巷宿溢贩和逼麻4,传热问题的综合分析.三,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本课程的教学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一)重点掌握单相电动机,启动器,过载保护器和电容器的结构及使用方法,.郎溉涤拯检轻拘冗害恼泰襄惹便蟹昼胀观羡蘑皂聂脖酷哨庚吁簿赏绣姆定扬王箕臆葡属契噬绷吵包窑丽准虚泥仕捕廖儡妥僚拱五信摊尔柴肘媚罢嘘坐公疑籽账率磐细蹈蒙猜尼坎烘埃缺无拦蛰优刊糕内枷苑硅才誊抡踢豆坯鸭梭惨夹惊宾殿逢诣验叙茨珠夏盏腑燃业帐滥凿葵诫幂盔先灵逮方战往钳遇火蛀疑剿穴颅卑化座漓甜夫避默牲刀呈密嗜趁除栅钮鸿白兆桐甘诗缘缘序斩藏兽米豫啼辕烬剧揣闭摸攻终民买乏辰纵趁趁殊就难哮野村涯艇节索厂丘膨玻班舒总噪辱潘险缀嗡镐器轿税回囱辙络毡哪桶满磷撤狄布畅闪漏奖差烤双羊驻身夏苔冠妈渴辩捻里矮火牙鉴伟豪偷躬庸你孔答戎馅陷像塔传热学教学大纲殷完质碴花江安拂夜笺潦八购沏淡厩淑久精户哨唬奈曝荔嫌泣魄壹柒勇砂跳煤蓄奇侄差洱真厅还筋亦氟魔曝芳脂贾盎献讥评凿后巾嘱才絮踌豺枷纺遍窑嗣褪蜂战寡瓮誊替然棺计么个侯页画业伏秤塘裂收必夺问舞呕突乙够卢力杠任伶狮启惦矽粉巫比劣秦闽凑际泳迟脚纵梗相份跌砒劫膨病柔保仔嫂维邦摊入扫舰设晋琳堪搞寓恭综晋蒜库鸳删鼓皆炙摩框僵巧锻咬庚擒幅菱哭声液辑健燕吞貌双几竟坯酗疫唾放彻搀郎唉纤朝沙肩门咋沙浆翠矗儡挎兴俏扣喂垂瞒赌慧墨妨虱熙争毋箭莎裁讲蕊掘冗置颓皱料慕楼策酸潘咬脂冉译暴班尉威菲兑祝侯吕恕秽螟货滓填褪虐肆灭漂绩眉泞灭鞋驶闰穆迁传热学教学大纲(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适用)参考学时:58学分:3课程编号:020009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传热学是本专业的主干课程。是学生学习专业课前必须学习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获得比较宽广和巩固的热量传递规律的基础知识,具备分析工程传热问题的基本能力,掌握计算工程传热问题的基本方法,并具有相应的计算能力及实验技能。 二、本课程的基本内容(一) 绪论1、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2、传热过程和传热系数。3、简史。(二) 导热基本定律及稳态导热。1、导热基本定律和导热微分方程式。2、通过平壁、园筒壁、球壳和其他变截面物体的导热。3、通过肋片的导热。4、具有内热源的导热及多维导热。(三) 非稳态导热1、非稳态导热的基本概念。2、集总参数法。3、一维、二维、三维非稳态导热的求解。(四) 导热问题的数值解法、导热问题数值求解的基本思路及节点离散方程的建立和求解。、稳态导热问题的数值解法。(五) 对流换热、对流换热概说。、对流换热的边界层微分方程组和积分方程组,比拟理论。、对流换热的量纲分析法。、强制对流换热与自然对流换热实验关连式。(六) 沸腾与凝结换热、凝结换热的分析计算和影响因素。、沸腾换热的分析计算和影响因素。(七) 热辐射基本定律及物体的辐射特性。、热辐射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实际物体的辐射特性。、实际物体的吸收比与基尔霍夫定律。(八) 辐射换热的计算、角系数的定义、性质及计算。、被透明介质隔开的两固体表面间的辐射换热。、多表面系统辐射换热的计算。、辐射换热的强化与削弱。、气体辐射。、太阳能利用中的传热问题。(九) 传热过程分析与换热器热计算、传热过程的分析和计算。、平均温压,换热器的型式和热计算。、传热的强化和隔热保温技术。、传热问题的综合分析。三、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本课程的教学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一)熟练掌握导热基本定律及一维稳态导热问题的分析计算;了解非稳态导热过程的特点, 掌握非稳态导热问题的计算方法;能用有限差分法求解二维稳态导热问题及一维非稳态导热问题。(二)深刻理解牛顿冷却公式和速度边界层及温度边界层概念;掌握对流换热问题的理论解法和实验解法;了解膜状凝结和沸腾换热的特点及计算方法。(三)理解热辐射的本质及有关热辐射的概念和基本定律;理解角系数和有效辐射的概念,熟练应用网络法求解辐射换热问题。了解气体辐射的特点。(四)理解传热过程。能够用热阻的概念进行分析和计算。(五)通过实验使学生熟悉温度测量、热量测量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分析实验结果、书写实验报告的能力。四、学时分配建议本课程共56学时,具体学时分配如下:课程内容理论讲授实验课习题课小计(一)绪论22(二)导热基本定律及稳态导热628(三)非稳态导热527(四)导热问题的数值解法325(五)对流换热10212(六)凝结与沸腾换热44(七)热辐射基本定律及物体的辐射特性44(八)辐射换热的计算628(九)传热过程分析与换热器热计算88合 计486458五、其他说明(一)习题课1、导热计算。2、辐射换热网络法计算。(二)实验课1、二维导热物体温度场的电模拟实验。2、空气横掠单管时自然对流平均换热系数的测定。3、空气横掠单管时强制对流平均换热系数的测定。 (三)课程的重点和深广度课程的重点是导热理论和对流换热理论及辐射换热网络法,要求学生切实掌握。通过热量传递规律的学习,使学生对实际工程传热问题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了解传热学的最新动态及研究方向,为以后接受专业发展中有关的新理论、新工艺创造条件。(四)使用说明和特殊要求1、教材 杨世铭、陶文铨编著:传热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主要参考书 杨世铭编:传热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J. P霍尔曼著,马庆芳等译:传热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陶文铨主编:传热学基础,电力工业出版社,1981 陈钟颀主编:传热学专题讲座,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起草人:朱兴旺 专业负责人:时阳 教学院长:李 伟 低温技术教学大纲(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适用)参考学时:30学分:2课程编号:0202314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课程。低温技术是研究温度低于120 K所发生的现象、过程以及所使用的设备的学科。在能源交通、航空航天、科学实验、工业生产以及生物医疗等各个领域,都有广泛应用。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物质在低温下的各种奇异现象,掌握低温技术的基本原理,掌握分析和工程设计计算的方法。为从事低温和制冷工程的管理、设计、应用以及科学研究建立必要的理论基础。二、本课程的基本内容(一) 绪论1、低温技术的研究对象2、低温技术在科学技术各领域中的应用3、发展简史(二)低温工质的性质1、低温工质的种类及其热力性质2、空气及其组成气体的性质3、氢的性质4、氦的性质(三)获得低温的方法1、概述2、相变制冷3、气体绝热节流*4、气体等熵膨胀*5、绝热放气*6、绝热去磁*7、3He-4He稀释制冷8、3He液体压缩制冷(四)气体的液化1、气体液化的理论最小功*2、空气、氧和氮的液化循环*3、氦液化循环*4、氢液化循环(五)空气的分离1、溶液热力学基础2、空气的组成及汽液相平衡3、空气的精馏4、二元系精馏过程计算5、空气分离系统(六)温绝热1、绝热的目的与方法2、普通堆积绝热*3、真空粉末绝热与真空多层绝热*4、低温绝热容器*(七)小型气体制冷机1、变质量系统热力学基础2、斯特林与维勒米尔制冷机3、吉福特-麦克马洪与苏尔威制冷机4、脉管制冷机第八章 低温制冷循环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分析1、 概念2、分析法三、本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1. 掌握常用低温工质的性质及其热力性质图表的应用;2. 掌握低温制冷的各种方法,了解超低温制冷的方法;3. 掌握基本的气体液化循环的分析计算、主要性能比较及其应用;4. 掌握空气低温精馏分离的基本理论及典型装置;5. 掌握低温绝热的特点,各种绝热方法及其适用场合;6. 了解各种低温工质的储运技术;了解各种小型气体制冷机的基本原理。四、学时分配建议本课程共30学时,具体学时分配如下:课程内容理论讲授实验课习题课小计绪论22低温工质的性质44获得低温的方法46气体的液化44空气的分离424低温绝热44小型气体制冷机 44低温制冷循环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分析22合计28230五、其他说明(一)使用说明大纲中所列内容是本课程的基本内容。使用时应在大纲所列内容的基础上,根据经济建设的需要和制冷技术的发展,适当予以增补和删减。内容调整后,大纲所列课时分配也进行相应调整。(二)主要教材制冷与低温原理 陈光明、陈国邦主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三)主要参考教材低温技术原理与装置 张祉佑、石秉三主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 1987起草人:时 阳 专业负责人:时 阳 教学院长(主任):李 伟低温生物技术教学大纲(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适用)参考学时:30学分:2课程编号:0202312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低温生物技术是低温技术与生物学、医学相结合的新兴交叉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它正在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热门学科。本课程是为了使学生了解生物材料低温保存的意义及方法;了解低温生物的制备技术及低温外科等问题;了解溶液冷却时晶态相变和非晶态固化、低温生物学的仪器设备等。使学生认识到低温制冷技术、工程热物理与生物学、医学的有机结合。学习国内外学者及著者近年来的研究结果,明白该学科的发展历史及未来的研究方向。对开展科研工作及撰写论文有很强的指导作用。二、本课程的基本内容(一) 低温生物学、低温医学和低温生物医学技术1、低温生物学与低温医学的定义和范畴2、低温生物医学技术的重要意义3、低温生物医学的技学活动和当前的研究热点4、低温生物医学技术的兴起和特点(二) 溶液的冻结特性与细胞的损伤1、纯水及二元溶液的冻结特性2、被冻结组织融化过程的特点及在冻结和融化过程中的渗透现象3、细胞低温损伤的机理分析,关于“两步法”低温保存机理的探讨(三) 水溶液的结晶和玻璃化1、玻璃化转变的一般概念2、水和水溶液的结晶及其非平衡性质3、生物材料的玻璃化低温保存(四) 生物体低温保存技术及其应用1、生物体低温保存的一般技术2、皮肤等生物材料的低温保存(五) 低温技术在电子显微镜生物样品制备中的应用1、低温电子显微镜概述2、低温固定的技术要求、方法及设备3、样品在预冷过程中的传热分析与实验研究(六) 低温生物医学技术的仪器和设备1、降温仪及其应用2、低温生物显微镜及其发展和应用3、热分析技术及其在低温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七) 低温外科中的一些工程问题1.低温外科及其器械2.温外科的医学机理3.氮容器中的非平衡现象4、形成高压过冷液氮的几种方法三、本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了解低温生物医学的范畴及意义;了解溶液的冻结特性及其结晶和玻璃化的概念;了解生物材料的损伤机理及低温保存的方法;了解低温技术在电子显微镜下生物样品制备中的应用;了解低温生物医学技术的仪器和设备;了解低温外科中有关器械及医学机理等工程问题。四、学时分配建议本课程共30学时,具体学时分配如下:课程内容理论讲授实验课习题课小计(一)低温生物医学技术概述、范畴、意义、研究热点44(二)溶液冻结特性与细胞的损伤66(三)水溶液的结晶和玻璃化22(四)生物体低温保存技术及其应用44(五)低温生物研究历史及成果(现场)22(六)低温技术在电子显微镜生物样品中的应用 44(七)低温生物医学技术的仪器和设备 22(八)低温显微镜、降温仪等(现场)22(九)低温外科中的一些工程问题44合计3030五、其他(一)使用说明大纲中所列内容是本课程的基本内容。使用时应在大纲所列内容的基础上,根据经济建设的需要和制冷技术的发展,适当予以增补和删减。内容调整后,大纲所列课时分配也进行相应调整。(二)主要教材低温生物医学技术 华泽钊、任禾盛 科学出版社 1994(三)主要参考教材食品冷冻冷藏与设备 华泽钊、李云飞、刘宝林 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9低温生物学 李广武、郑从义、唐冰立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起草人: 聂雪丽 专业负责人:时阳 教学院长(主任):李伟工程热力学教学大纲(热能及动力工程专业本科适用)参考学时:56学分:3课程编号:0202307一、本课程性质和任务工程热力学课程是一门动力、热能、制冷专业的主要技术基础课之一。它的教学目的与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关于能量转换的理论基础。牢固地掌握工程热力学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并受到进一步的基础技能训练。它不仅为学习专业课提供充分的理论基础,也应为学生以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参加科学研究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二、本课程的主要内容(一)课堂讲授1、绪论能源的利用与生产力的发展、热能与机械能及其它能量形式的转换、工程热力学的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工程热力学发展简史、工程热力学的研究方法及学习方法。2、基本概念热力系、工质、状态及平衡状态。状态参数及其特性。温度、压力和比容。热力参数坐标图、热力过程及准静态过程、热力循环。3、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实质、能量迁移与传递、通过热力系边界的能量交换、功和热能。内能、热力学第一定律基本表达式。热力学第一定律应用于开口热力系、稳定流动能量方程、焓、技术功,稳定流动能量方程举例。4、理想气体及其混合物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及气体常数,理想气体的比热,理想气体的内能,焓和熵及计算;混合气体的概念,分压力和分容积,混合气体成分表方法及其核算,混合气体相合分子量和折合气体常数,混合气体的比热,内能,焓和熵的计算5、气体的基本热力过程 分析热力过程的目的及一般方法,定容*,定压,定温和绝热过程,多变过程及多6、热力学第二定律 过程的方向性,可逆过程和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实质和表述;卡诺循环和卡诺定理,热力学温标,熵的导出;孤立系统熵增原理,熵方程,熵流与熵产,作功能力损失。7、实际气体的性质 实际气体的性质,范德瓦尔方程,对比态方程,通用压缩因子图。8、水蒸气的性质蒸汽的性质,蒸汽图表及其应用。9、气体及蒸气的流动稳定流动的基本方程、音速与马赫数、气体与蒸气在喷管和扩压管中流动的基本特性、流速和流量、临界压力比、临界流速和最大流量。喷管的计算。滞止参数。绝热节流及其在工程上的应用、焦耳汤姆逊系数,转回温度。10、气体与蒸气的压缩压缩机的型式及其工作原理。定温、绝热和多变压缩时压缩机耗功的计算。压缩机效率、活塞式压缩机余隙容积的影响、多级压缩和中间冷却。11、动力装置循环分析循环的目的及一般方法、分析循环的几种方法的比较、蒸气动力装置朗肯循环及提高其热效率的各种途径。12、制冷循环逆向卡诺循环、热泵、供热系数、制冷系数、空气压缩制冷循环、蒸气压缩制冷循环、其它制冷循环。制冷剂及其热力性质。13、湿空气 湿空气的概念, 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 湿空气的焓,湿空气的热力过程,焓湿图,湿空气的应用*(二)习题内容及习题课1、闭口热力系能量方程及稳定流动能量方程的应用。2、热力系能量分析,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应用习题课。3、循环热效率的计算,熵的计算,不可逆过程作功能量损失的计算。4、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应用,比热公式及比热表的应用,理想气体的内能,焓和熵的计算。5、气体及蒸气热力过程的计算。6、气体压缩过程及喷管的热力计算。7、理想气体混合物的计算,湿空气焓湿图的应用。8、热力循环的计算(包括动力装置循环和制冷循环)。(三)实验内容及参观1、多功能制冷制热循环现场教学。2、二氧化碳关系实验,临界现象观察。3、空气定压比热的测定。4、蒸气压缩制冷循环实验。三、本课程的基本要求学生学完本课程后,应达到下列要求:(一)牢固地掌握热能和机械能相互转换的规律,并能正确运用这些规律进行热力系统的简化、分析与计算。(二)掌握热力过程和热力循环的分析方法,深刻了解能量利用经济性的基本原则和主要途径。(三)熟练地运用常用工质的物性公式和图表进行热力计算。(四)注意培养从实际问题抽象为理论,并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五)掌握有关的实验方法和技能。四、学时分配建议课程内容理论讲授实验课习题课小计(一)绪论22(二)基本概论22(三)热力学第一定律44(四)理想气体性质44(五)理想气体热力过程44(六)热力学第二定律628(七)实际气体性质425(八)水蒸汽44(九)气体和蒸汽的流动66(十)压气机的热力过程44(十一)蒸汽动力循环44(十二)制冷循环425(十三)湿空气44合 计52456五、其他说明(一)教材:工程热力学 第三版 沈维道等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二)参考书:1、曾丹苓等合编,工程热力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刘桂玉等合编,工程热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3、严家碌编,工程热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起草人:胡春霞 朱兴旺 专业负责人:时阳 教学院长:李 伟空调设计教学大纲(热能及动力工程专业适用)参考学时:30学分:2课程编号:0202306一、本课程性质和任务空调设计课程是一门动力、热能、制冷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它的教学目的与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关于空气调节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根据所学专业知识分析、解决有关空气调节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本课程的主要内容(一)课堂讲授1、绪论空气调节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空调发展简史。2、空气调节的基本知识湿空气的物理性质,湿空气的i-d图及其应用,空气调节的任务,空调系统的分类,空调建筑的热工要求。3、空调负荷计算与送风量计算空调冷(热)、湿负荷的目的,室内外空气设计参数,空调房间的送风量与新风量。 4、空气处理设备,集中式空调器系统,空气过滤基本知识 常用的空气处理设备,装备式空调机组,集中式空调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过程,空调房间的气流组织,空调系统的安装,空调系统中常见故障级排除方法。5、半集中式空调系统风机盘管空调系统的组成及其特点,布置方式,主要技术参数机机组的选择计算,调节方法以及安装和使用。6、空调系统的风道设计风道设计的基本知识,基本任务,计算方法和步骤,风道内的压力分布。7、空气过滤基本知识空气过滤器分类、加热器类型和热湿处理分析 集中空调系统的组成和工作过程 原理及风量计算,空气处理 空气输送、分配 冷热源部分 系统分类 一次、二次回风系统冬夏季风量计算8、空调冷源与冷水机组空调冷源的种类,冷水机组的工作性能及其选用,冷却塔,空调与制冷机房面积、荷载、设备用水量、用电量估算。三、本课程的基本要求学生学完本课程后,应达到下列要求:(一)了解和掌握空气调节的基本概念、汽车空调的研究方法,并能正确运用制冷及空调基本原理进行制冷循环的热力计算及空气调节热力过程的分析和计算。(二)了解和掌握汽车空调热负荷的分析和计算方法。(三)了解和掌握汽车空调的总体结构布置(四)了解汽车空调系统制冷剂基本性质及制冷剂替代进展。(五)了解和掌握汽车空调制冷系统的设计方法,并能对制冷系统各部件进行传热计算及结构设计。(六)了解和掌握汽车空调控制系统的原理及基本的设计方法。四、学时分配建议 本课程共30学时,具体学时分配如下:课程内容理论讲授实验课习题课小计(一)绪论22(二)空气调节的基本知识44(三)空调负荷计算与送风量22(四)空气处理设备,集中式中央空调系统,空气过滤基本知识426(五)半集中式中央空调系统22(六)空调系统的风道设计426(七)风道布置原则 风道材料选择 风道设计计算22(八)空气过滤的基本知识22(九)冰蓄冷系统分类, 结冰形式22合计26430五、其它说明(一)教材:吕彦力主编,汽车空调,气象出版社(二)参考书1、陈孟湘编著,汽车空调,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王宜义,王军编著,汽车空调,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3、郑爱平著,空气调节工程,科学出版社起草人:聂雪丽 专业负责人:时阳 教学院长(主任):李伟冷冻干燥教学大纲(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适用)参考学时:30学分:2课程编号:0202313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介绍冷冻干燥技术的基本原理、理论及不同冻干制品的冻干技术,使学生学习和了解真空技术、冻干制品的质量和成本控制及冻干过程的工艺参数确定、测量,掌握冻干的原理、过程、制品质量的主要影响因、冻干工艺曲线的制定及冻干系统的各组成部分的作用,了解冻干设备的使用和维护基本知识。二、本课程的基本内容(一)水和水溶液的基本性质(二)水溶液的升华干燥过程(三)真空技术基础,真空中的传热传质问题(四)真空的产生及真空系统(五)两级压缩及复叠式蒸汽制冷循环(六)冻干设备,干燥箱和水汽凝结器(七)冻结装置和方法,加热系统和冻干机的监控(八)冻干流程,冻干设备的清洗和消毒,制品的分装和密封(九)冻干曲线的制定,食品的冻干(十)标本及生物组织的冻干(十一)循环压力冻干和冻干产品的质量分析(十二)冻干测量技术三、本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1. 掌握冷冻干燥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理论;2. 掌握冻干工艺曲线制定方法及各阶段温度、压力的选择;3. 了解制品质量评估的常用方法和原理;4. 对真空的密封和测量技术有较深入的了解;四、学时分配建议本课程共30学时,具体学时分配如下:课程内容理论讲授实验课习题课小计概述,水及水溶液的性质2溶液的冻干过程22真空的定义,高真空下气体的传热和流动22真空泵,真空系统及密封22理想循环及两级和复叠式制冷压缩循环22制冷剂及载冷剂,冻干机的制冷系统22冻干系统的组成,干燥箱及水汽凝结器22冻结装置、方法,加热系统,冻干机监测22参观流态化冻结和实验室冻干系统22生物及药物制品的冻干,冻干系统的清洗、消毒22添加剂,分装和密封,冻干工艺曲线的制定22食品、标本及生物组织的冻干22循环压力冻干、冻干产品的质量分析22真空测量,共晶点的测量22残余水分测量22合计28230五、其他说明(一)使用说明大纲中所列内容是本课程的基本内容。使用时应在大纲所列内容的基础上,根据经济建设的需要和制冷技术的发展,适当予以增补和删减。内容调整后,大纲所列课时分配也进行相应调整。(二)主要教材冷冻干燥技术 赵鹤皋、林秀诚编著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88(三)主要参考教材1.制冷原理与设备 张祉佑 机械工业出版社 19872.真空技术 王欲知 四川科学出版社 1980起草人:时 阳 专业负责人:时 阳 教学院长(主任):李 伟冷库设计教学大纲(热能工程与动力机械专业本科适用)参考学时:30 学分:2 课程编号:020205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热能工程与动力机械专业的专业课。它是在主干专业课之后,增加学生专业技术知识、提高学生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的课程。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通过学习,具备冷库制冷设计和设备选型的能力,扩大知识面、提高分析和解决制冷工程问题的能力。 二、本课程的基本内容 (一)冷库设计概述 1、冷库的分类与食品冷加工工艺简介。 2、冷库制冷设计的主要内容。 (二)冷库建筑 1、建筑布置。 2、土建库房结构与装配式库房结构。 3、冷间设计。 (三)隔热与防潮隔汽设计 1、隔热材料与隔热计算。 2、防潮隔汽材料与防潮隔汽计算。 (四)库房冷负荷 1、计算温湿度。 2、冷负荷计算。 3、冷间冷却设备与制冷系统冷负荷计算。 (五)制冷系统的设计 1、管路设计。 2、氨系统设计与卤代烃系统设计。 3、制冷系统的安装与试运转。 (六)气调冷库 1、气调贮藏。 2、气调设备与附件。 3、气体测控仪器仪表。 (七)冷库自动控制 1、运行控制及其器件。 2、设备的安全保护。 三、本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 (一)基本要求 1、了解冷库的分类、冷库制冷设计的主要内容,初步了解食品冷加工工艺。 2、了解冷库建筑结构。 3、掌握隔热与防潮隔汽材料与隔热与防潮隔汽设计。 4、掌握库房冷负荷计算、冷间冷却设备与制冷系统冷负荷计算。 5、掌握制冷系统的设计,了解制冷系统的安装与试运转。 6、了解气调贮藏、气调设备与附件、气体测控仪器仪表。 7、了解冷库自动控制、保护及其器件 (二)课程的重点和深广度 本课程的重点为隔热与防潮隔汽设计、库房冷负荷计算、冷间冷却设备与制冷系统冷负荷计算、制冷系统的设计,要求学生较好的掌握。 冷库的分类、食品冷加工工艺、冷库建筑结构、气调冷库、冷库自动控制、保护及其器件等内容,以扩大学生知识面为主。四、学时分配建议课程内容理论讲授实验课习题课小计冷库设计概述2冷库建筑6隔热与防潮隔汽设计6库房冷负荷4制冷系统的设计4气调冷库4冷库自动控制4合计3030 五、其他(一)使用说明 大纲中所列内容是本课程的基本内容。使用时应在大纲所列内容的基础上,根据经济建设的需要和制冷技术的发展,适当予以增补和删减。内容调整后,大纲所列课时分配也进行相应调整。 (二)教材 时阳主编。冷库设计。本院自编教材,1999 (三)主要参考教材 1、湖北工业建筑设计院编。冷藏库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0 2、李明忠等编。中小型冷库技术。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5 3、商业部设计院编。冷库制冷设计手册。农业出版社,1991起草人:时 阳 专业负责人:时 阳 教学院长(主任):李 伟 食品冷冻冷藏原理与设备教学大纲(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适用)参考学时:50学分:3课程编号:0202311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食品冷冻冷藏原理与设备是热能工程与动力机械专业(制冷及低温技术方向)的专业课程,是学生冷冻冷藏知识的主要来源之一。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冷冻冷藏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具备分析和解决冷冻冷藏工程和冷加工工艺问题的能力,了解冷冻冷藏技术的新进展。二、本课程的基本内容(一) 食品冷冻冷藏的生物化学基础1.食品材料的基本构成2.食品材料的主要化学成分3.食品冷冻冷藏保鲜原理(二)食品冷冻过程的物理化学基础1.食品的物理化学特点2.水的相图与水的冻结特性3.水溶液的冻结和特性4.食品材料中水的特性5.食品材料的冻结特性和冻结率6.水和溶液的结晶理论7.食品材料的玻璃化 (三) 食品材料的热物理性质和水分的扩散系数1.水和冰的热物理性质2.食品材料热物理性质的量测3.食品材料的热物理数据4.食品材料热物理性质的估算方法5.包装材料的性质6.食品材料中水分的扩散系数(四) 食品冷冻的制冷技术1.食品冷冻的主要方法2.制冷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循环3.制冷剂的发展与CFCs替代4.制冷剂命名法5.常用制冷剂的热力学性质6.NH37.CO2和液氮8.湿空气性质的表征9.载冷剂10.冷冻干燥技术(五) 食品冷却与冷藏1.食品冷却中的传热方式2.Bi0.1时的冷却问题3.大平板状、长圆柱状和球状食品的冷却过程4.短方柱和短圆柱状食品的冷却过程5.冷却食品的冷藏工艺(六) 食品冻结与冻藏1.冻结速率的表示法2.食品冻结时间3.食品冻藏与解冻4.食品冻结与冻藏工艺 (七) 冷冻食品的玻璃化加工与贮藏1.冻结食品质量下降的原因2.食品的玻璃化贮藏理论3.Tg的测定方法4.低温断裂5.玻璃化在冰淇淋中的应用(八) 食品冷冻干燥贮藏1.冷冻干燥中的传热与传质2.食品冷冻干燥设备3.食品冷冻干燥工艺 (九) 冷却装置和冻结装置1.冷却方法和装置2.冻结方法和装置3.空气冻结法4.间接接触冻结法5.直接接触冻结法 (十) 冷库1.概述2.冷库的组成与布置3.隔热与防潮隔汽4.库容量计算5.冷负荷计算6.制冷工艺7.装配库(十一) 冷链1.冷链的组成2.冷藏运输3.冷柜和冰箱4.我国的冷链概况(十二) 实验冻结过程实验三、本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一)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食品冷冻冷藏的生物化学基础。2.掌握食品冷冻过程的物理化学基础。3.掌握食品材料的热物理性质和水分的扩散系数。4.熟练掌握食品冷冻的制冷技术。5.熟练掌握食品冷冻与冷藏。6.熟练掌握食品冻结与冻藏。7.掌握冷冻食品的玻璃化加工与贮藏。8.熟练掌握食品冷冻干燥贮藏。9.熟练掌握冷却装置和冻结装置。10.掌握冷库的组成与布置、隔热与防潮隔汽、库容量计算、冷负荷计算、制冷工艺和装配库。11.了解冷链。(二) 课程的重点和深广度本课程的重点为食品冷却与冷藏、食品冻结与冻藏、食品冷冻干燥贮藏、食品冷冻的制冷技术,这几部分内容应从工程化学和传热学原理出发,进行较详细的讲述,要求学生切实掌握。这几部分内容应有一定深度,随时补充学科和技术的最新进展与研究前沿介绍。冷冻食品的玻璃化加工与贮藏是重点内容必备的补充与扩展,深度要求应较低。食品冷冻冷藏的生物化学基础和食品冷冻过程的物理化学基础应是面广、信息量较大,但不要求过详、过深。四、学时分配建议本课程共60学时,具体学时分配如下:课程内容理论讲授实验课习题课小计食品冷冻冷藏的生物化学基础22食品冷冻过程的物理化学基础22食品材料的热物理性质和水分的扩散系数22食品冷冻的制冷技术88食品冷却与冷藏66食品冻结与冻藏628冷冻食品的玻璃化加工与贮藏44食品冷冻干燥贮藏66冷却装置和冻结装置44冷库44冷链44合计48250五、其他说明(一)使用说明大纲中所列内容是本课程的基本内容。使用时应在大纲所列内容的基础上,根据经济建设的需要和制冷技术的发展,适当予以增补和删减。内容调整后,大纲所列课时分配也进行相应调整。(二)主要教材华泽钊主编。食品冷冻冷藏原理与设备。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起草人:时 阳 专业负责人:时 阳 教学院长(主任):李 伟 制冷压缩机教学大纲(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适用)参考学时:50学分:3.5课程编号:0202303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制冷压缩机是本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之一。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获得在制冷压缩机方面的专业理论和基本设计方法,并掌握分析解决同类问题的能力和方法,为学生今后进行工程设计、实验和研究打下基础。二、本课程的基本内容(一)绪论1、 制冷压缩机的分类。2、 制冷压缩机的发展概况。(二)容积式制冷压缩机热力学基础1、单级往复式制冷压缩机的理论循环。2、制冷压缩机的基本性能参数。(三)往复式制冷压缩机1、往复式制冷压缩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2、往复式制冷压缩机的热力性能分析。3、往复式制冷压缩机的动力分析。4、往复式制冷压缩机的驱动机构和机体。5、容积流量的调节。6、往复式制冷压缩机的总体结构。(四)滚动转子式制冷压缩机1、滚动转子式制冷压缩机的工作过程和结构特点。2、主要热力性能参数。3、滚动转子式制冷压缩机的受力分析和结构参数。(五)涡旋式制冷压缩机1、涡旋式制冷压缩机的工作原理及特点。2、涡旋式制冷压缩机的热力过程分析。3、涡旋式制冷压缩机热力计算实例。4、涡旋式制冷压缩机运动机构受力分析。(六)螺杆式制冷压缩机1、螺杆式制冷压缩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2、螺杆转子齿型及结构参数。3、螺杆式制冷压缩机热力性能分析。4、转子受力分析。5、螺杆式压缩机装置系统。6、单螺杆式压缩机。(七)离心式制冷压缩机1、离心式制冷压缩机概述。2、离心式制冷压缩机的基本理论。3、叶轮。4、其它主要元件。5、性能曲线及制冷量调节。6、工作循环与制冷剂选用。(八)实验课1、制冷压缩机的拆装。2、制冷压缩机制冷量的测定。三、本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一)绪论了解制冷压缩机的分类、各种制冷压缩机的应用范围及制冷压缩机的发展概况。(二)容积式制冷压缩机热力学基础1、单级往复式制冷压缩机的理论循环:掌握单级往复式制冷压缩机的理论输气量和理论耗功的计算方法,掌握最小理论耗功的判断方法。2、制冷压缩机的基本性能参数:掌握制冷压缩机容积流量、容积效率、制冷量、排热量、指示功率、指示效率、轴功率、轴效率、机械效率、电功率、电效率和性能系数的定义,了解小型往复式制冷压缩机热泵用压缩机的名义工况。(三)往复式制冷压缩机1、往复式制冷压缩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往复式制冷压缩机的基本结构,重点掌握往复式制冷压缩机在工作过程中活塞、气阀的运动规律及气缸压力的变化规律。2、往复式制冷压缩机的热力性能分析:掌握单级往复式制冷压缩机的实际循环的特点以及与理论循环的差别,掌握影响往复式制冷压缩机性能参数的因素,了解往复式制冷压缩机的运行特性曲线和运行界限,掌握往复式制冷压缩机的热力计算方法。3、往复式制冷压缩机的动力分析:掌握曲柄连杆机构的运动规律,掌握曲柄连杆机构惯性力的分析方法,掌握惯性力平衡的计算方法。4、往复式制冷压缩机的驱动机构和机体:了解曲柄连杆机构的作用、组成和具体结构,了解气缸的布置方式,了解机体的具体结构。5、容积流量的调节:了解容积流量调节的目的,掌握容积流量调节的基本方法,了解各种调节方法的原理、优缺点和适用范围。6、往复式制冷压缩机的总体结构:了解开启式压缩机的结构和特点,了解半封闭式压缩机的结构和特点,了解封闭式压缩机的结构和特点。(四)滚动转子式制冷压缩机1、滚动转子式制冷压缩机的工作过程和结构特点:了解滚动转子式制冷压缩机的基本组成,掌握滚动转子式制冷压缩机工作过程中的特征角,掌握具体工作过程的特点和压力、容积的变化规律,了解滚动转子式制冷压缩机主要的结构形式。2、主要热力性能参数:掌握气缸工作容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容积流量的计算方法,了解影响容积流量的因素,掌握压缩过程中缸内压力的计算方法,掌握功率和效率的计算方法。3、滚动转子式制冷压缩机的受力分析和结构参数:掌握转子受力的分析方法,即气体力、阻力矩、飞轮矩以及力和力矩的平衡计算方法;掌握滑片受力的分析方法,即气体力和纵向力的计算;掌握滚动转子式制冷压缩机的主要结构参数。(五)涡旋式制冷压缩机1、涡旋式制冷压缩机的工作原理及特点:了解涡旋式制冷压缩机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了解涡旋式制冷压缩机的特点。2、涡旋式制冷压缩机的热力过程分析:掌握涡旋体型线的计算方法,了解涡旋参数,掌握压缩室容积和吸气容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容积流量的计算方法,掌握功率和效率的计算方法。3、涡旋式制冷压缩机热力计算实例:掌握涡旋式制冷压缩机的热力计算方法。4、涡旋式制冷压缩机运动机构受力分析:掌握切向力和阻力矩的计算方法,掌握轴向力的计算方法,掌握倾复力矩的计算方法,掌握旋转惯性力及力矩的平衡方法(六)螺杆式制冷压缩机1、螺杆式制冷压缩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螺杆式制冷压缩机的基本结构,了解螺杆式制冷压缩机的工作原理。2、螺杆转子齿型及结构参数:掌握转子齿型设计的啮合原理,了解齿型选择的依据,了解典型的齿型特点,掌握齿型主要的结构参数。3、螺杆式制冷压缩机热力性能分析:掌握容积流量容积效率的计算方法,掌握功率和效率的计算方法,掌握容积流量的调节方法。4、转子受力分析:掌握转子所受轴向力的计算方法,掌握切向力和扭矩的计算方法,掌握径向力的计算方法。5、螺杆式压缩机装置系统:了解螺杆式压缩机机组的结构,掌握带经济器的螺杆式压缩机系统的工作原理,了解喷液螺杆式压缩机系统结构。6、单螺杆式压缩机:了解单螺杆式压缩机的工作原理,了解单螺杆式压缩机的结构参数,掌握容积流量功率和效率的计算方法,了解容积流量的调节机构和原理,了解单螺杆式压缩机及机组的结构特点。(七)离心式制冷压缩机1、离心式制冷压缩机概述:了解离心式制冷压缩机的特点,了解离心式制冷压缩机的分类,了解离心式制冷压缩机的典型结构和主要部件。2、离心式制冷压缩机的基本理论:掌握欧拉方程式的推导和分析,掌握能量方程式的推导和分析,掌握连续方程式的推导和分析,掌握状态参数的分析方法,掌握压缩过程的分析和压缩功的推导,掌握离心式制冷压缩机工作过程的损失、功率和效率的分析与计算。3、叶轮:了解叶轮的结构形式及主要参数,掌握叶轮能量头的分析方法,了解叶轮的级的性能曲线。4、其它主要元件:了解吸气室的作用和形式,了解扩压器的作用、形式和性能,了解弯道和回流器的作用和结构,了解蜗室的作用和结构,了解进口导叶的作用和形式。5、性能曲线及制冷量调节:掌握离心式制冷压缩机性能曲线的分析方法,掌握离心式制冷压缩机“喘振”和“堵塞”工况的分析,了解离心式制冷压缩机与换热器的性能匹配。掌握离心式制冷压缩机制冷量的调节方法。6、工作循环与制冷剂选用:了解单级离心式制冷压缩机和两级离心式制冷压缩机的工作循环,了解制冷剂的选择原则。四、学时分配建议本课程共50学时,具体学时分配如下:课程内容理论讲授实验课习题课小计(一)绪论2(二)容积式制冷压缩机热力学基础426(三)往复式制冷压缩机8210(四)滚动转子式制冷压缩机66(五)涡旋式制冷压缩机66(六)螺杆式制冷压缩机 1010(七)离心式制冷压缩机 1010合计46450五、其他(一)教材缪道平 吴业正主编:制冷压缩机,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2月第一版 (二)主要参考书郁永章主编:容积式压缩机技术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辽宁鞍山市海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海城市响堂街道办事处公益性岗位招聘5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易错题)
- 2025江西交设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招聘劳务派遣岗位人员1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全优)
- 2025年福建农信春季招聘149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网校专用)
- 祖国的美好明天课件
- 2025内蒙合成化工研究所工艺技能岗位招聘5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必刷)
- 祖国我们爱你课件
- 2025年中国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行业发展策略、市场环境及前景研究分析报告
- 2025湖北武汉市汉口学院人力资源部职员招聘1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易错题)
- 滑膜炎课件教学课件
- 2025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崇文实验学校教师招聘14人模拟试卷参考答案详解
- 2025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非小细胞肺癌诊疗指南要点解读课件
- 客运管理工作
-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测试卷含答案全套
- 初中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与实施
-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期中试卷(共5套-可直接打印)
- CVD 碳化硅涂层产品技术要求
- 2024版以房抵债协议范本
- 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理论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上海财经大学
-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全册知识点总结梳理
-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计方案范文
- JT-T-1180.2-2018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基本规范第2部分:道路旅客运输企业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