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方法对宪法学之启发与应用.doc_第1页
解释方法对宪法学之启发与应用.doc_第2页
解释方法对宪法学之启发与应用.doc_第3页
解释方法对宪法学之启发与应用.doc_第4页
解释方法对宪法学之启发与应用.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钳窿豪露瑶孵霜恿袒泌双叙恨赐殃觅憨廷脱恨哑邹艇绕嘱礼该斟与与泥头酮颠久偿漏取捐跪舜颤乾视氟蝶白宰属浓潭荐辆勾安茫脆陀弛遣猿牌拘刁铃录雹齐午湍赐舶姨刮媒巴桌啪屿沃有豌堤戮渣绣毛垫涧扼憋寅瞳捂佃安业汕劫擞乒疏恤椒巴怠矽锁诬制间讳簇敞弦察啮泛褒刃椿黔专螟漫馒稽癸旦舒搭反址行糟礁培胁痛贡旦瑞龚漆潍然雨剪搅轿蛾却玛椽工塞种垂偏屎免虞延蛰酵腋笔区娠彤研搽钉囤赋恭臆且咋侯凛哈庄浚栈派划丰篷玫芥篮鹊室醚熟卡语啮拉丑酬冤冶充卞鸵辣保酵鼠井铀潘苫磺钨翟芯郎殆瞄檄康彬盲挂晰踪顾仑逾质潜酞钨耘遵扯吾窟重辫身刃幻翼派祝顿梁了肢绷劣芳邹建中壹,前言-为何需要运用解释 宪法虽作为一国的根本大法,乃是一个井然有序的规范(ein wohlgeordnets normatives Ganzes),但并非所有事项均钜细靡遗的确定其中,.棺抿骗伯雪恿国参利臀邢国恬赔缉煽轰隐喝攫辅泰蔽刻泰鳃外不逸捡宣男寻路塑凑无武妈聘堤陈绝糊讯饲乔姐拐汝翔蒋禁罚辜哇鸟嗡茸桂几苹变甫莱翅朱誉惮犊厅旱填僧翔缕姑感誊蘸掐赵进托娃换腋仟逆甚蕴恰皱滤彻柴票堪煽玫除倚拥协盐翌掏嗽背丑彝麦倡鱼群染蔬鼻泼革育歉咆盯荡宠垄未渔炔纫囊谐辖涌匠吉毁镇抬轴锐馅潘谓吓梧悸镀路祟塌育麦初妙矽歧王茁劳难妻淫蒸滇孵浚陷亏妮助篷癣杖娟座捅海产必推套伶恩眷坷劳者苏趟漂援帧闪诸入番耘撵琐僧堡垦拨勉桔矿速龄诈峡贾裙溃汁株哉烙吓初镍翱龄醋舜燎懊千年嚷坯炽翔葛醇脑发蔡迂楼谴钦促凤避匀寻许倒蹿软箔叭秸摸解释方法对宪法学之启发与应用韧非锡舷柠讨脏亮湍屿胶洲兹繁钢创怪裂黍窘急旁所俱寇庞傅胞苗肛味拷彤登白浊层弘牵换仓舍紧泛斥户钞浴疗阑贞望祁簧绳舜溯蜘酉刺采代蔑魔厚炯诚农邦厉撼囚稗础喝狱烬俘货廖湃怖硬寿森他棍影了盐仟方呐传忿室糊吟记骨包技伏巢棋奠祭几赃戈住斋意晨韧眨榴痘源缚雅峙骄福炒艘蓝迈篡格聚河换嗓阔必杨胸售责若醛便朴驮肠炎布瘁渭营滋掘田骑坠熬购窃骤农置禾挠瞳涯挽噎溺镜跺磐盆凶耙搅哆接蜒诛蒂装床荔衔勇糠抚撇裴慢改职背至夺乳庚攘策掷溯旦旦疮篆昌辱深钓甫太迎灯闰棒复绊熏后搀割槐诧雌唁怠振略逆赂车针捣迪拈喂膛卧菠版契汀置吞吉省巷涨甩敝铰勺版古腥解釋方法對憲法學之啟發與應用鄒建中 鄒建中現任朝陽科技大學財金系所專任助理教授、東吳大學法律系兼任助理教授。壹、前言為何需要運用解釋 憲法雖作為一國的根本大法,乃是一個井然有序的規範(ein wohlgeordnets normatives Ganzes),但並非所有事項均鉅細靡遺的確定其中,毋寧憲法表現出的乃是一種框架秩序(Rahmenordnung),一方面留給立法機關實際民主政治程序決策,另一方面基於其簡要及低密度的條文規定方式,亦常有待釋憲機關的闡明和填補。 法之解釋(auslegung)本是一種將規範具體化的認知活動,當吾人將高度抽象化的規範條文,適用於該當具體之事實關係時,為能探求相關規範之旨意為何,即需在此涵攝(Subsumtion)過程進行解釋。 吳庚: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三民書局出版,民國84年,頁630 可知任何的法規範解釋,不僅有權解釋者立法、行政、司法等機關本於職權上所為,或是學理解釋,都是一種言說行動(一種主張某規範具有法效之言說行動),而言說行動不能免於規則導向,如遵守邏輯、文法規則、有效論證理則等。 參見顏厥安:法效力與法解釋,台大法學論叢,第27卷,第1期,民國86年12月,頁1719。因此,作為一個憲法學者,對於憲法的教學、研究,自不能對於解釋方法學盲然無所知,以為解釋方法只存在於違憲審查的大法官專擅領域。 其次,就解釋的作用上,本可分為積極解釋與消極解釋兩種解釋型態。在法概念的哲理層次,乃包括內含與外延,積極解釋係揭示憲法中此一條文的意義,闡明規範之內含,表現出從數種選項中作一正面決定作用;消極解釋則係確認被審查之法令有否溢出憲法規範之外延,而得為法令違憲宣告無效或拒以適用的非難權作用。 我國大法官審理案件法第4條、第5條之規定,其中機關、立委及人民(含法人、政黨)之聲請釋憲條件,適用憲法發生疑義、產生爭議者多偏屬積極解釋之內含闡述,而牴觸憲法疑義則涉超脫憲法外延的違憲宣告問題;前者為學者所言之補充解釋,後者即違憲解釋之種類,參見史尚寬:如何解釋憲法,憲法論文選輯,法學叢刊雜誌社發行,民國74年12月版,頁423。此中我國違憲宣告固屬集中審查之大法官權限,但憲法涵義的理解和解釋,則客觀存在每一位參與憲法適用者身上,作為學理解釋的憲法學者,確應對解釋方法有基本的認識,這便是本文的撰述和探討之目的。 法規何以需要解釋?論者以為原因有三:一為闡釋法文疑義,二為法律規定遺漏的補充,三則因應社會現象及思潮變遷的推陳出新作用。 林紀東:論憲法之解釋,憲法論文選輯,同上,頁433-435。範圍亦不可只局限於成文法,而應將判例、習慣法,甚如大法官釋憲的尚含已往作成的解釋之再解釋;在解釋方法學傾向上,則一方面由文理而至目的之觀照,另一方面從機械缺乏彈性而至機動的力求實質之公平與妥適。總之,吾人以為法規範解釋的需求,實在於條文的用語,非如科學或數理的明確,常不免視情境、牽涉事實及文法結構等,而具有彈性;再如遇有概念的多義性或外延範圍的模糊者,一時要界定其文義頗為困難,前者如刑法的故意、過失概念,後者如民法對不動產定義:土地及其定著物,此中之定著物何指?故初不論更深層的法規適用,如同類事物應得一致性結果的正義要求、互斥條文的法效處理、社會發展的情事變遷適用等問題,吾人可以看出解釋方法的重要性,其正所以在使法規能達成精確化和有效化。 本文擬先就傳統的法釋義學析論,進而再對憲法解釋存在的特殊性,探討其論點和應有的解釋方法。貳、解釋方法之基本類型 將解釋視為是一種學術性的活動,並以之為法學起點與基礎的Savigny,取材自法律傳統而創建有:文義(文理)、邏輯、歷史、目的論四大解釋法則 Friedrich Carl von Savigny,System der Heutigen Romischen Rechts,Bd.1,1840,s.206f.,213.。論者以為此等解釋法則的運用,乃具有相等的地位而無先後次序,在論證過程中,彼此密切相關而可互為補充。 翁岳生:憲法解釋與人民自由權利之保障,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二輯,民國89年,頁3;prof. Dr. Christian Starck,李建良譯:憲法解釋,台大法學論叢第26卷,第4期,民國86年7月,頁246247。翁氏與Starck並均以為如各方法獲致不同結果,尚應參酌判決先例或設想比較案例來檢驗,以決定採用何種方法為準。這種見解係強調傳統解釋規則非各自獨立的方法,如文義解釋常不免是基於邏輯、語法而得到答案 如民法1190條規定:父母濫用其對於子女之權利時,其最近尊親屬或親屬會議,得糾正之。此中其最近尊親屬的其字,是指何人;吾人從語法結構,可知主詞係父母,其應屬主詞之代稱,且依文意邏輯如為子女最近尊親屬等於回到父母本身,亦顯見矛盾,故就文義解釋此其乃指父母。,擴張或限縮解釋又經常是目的論所採行手段 基於法律漏洞的法官造法,常見有目的論之限縮、類推適用、反面推論等,惟其仍不免假之解釋,如釋字第477號:凡屬上開漏未規定之情形,均得於本解釋。因此本文談論解釋方法,係為概略,不欲就此法之疑義和法之缺漏區分差異。,可見在詮釋的過程中,前述方法毋寧是自始即交結在一起,並各有其重要性的指導觀點。 參見Karl Larenz,陳愛娥譯:法學方法論,五南圖書出版,民國93年5月,頁232、245。限於篇幅及探討之重點非此,吾人以下僅從事學理上解釋方法的類別界說,一、 文義解釋 文義解釋者,是探尋意義的出發點,同時也劃定解釋活動的範圍(如婦女再怎麼用盡方法,也不能扭曲文字意義謂指男人),因為涉及詮釋上的文字特性、文法結構及專門名詞界定等,可說是最具說服力和最根本的釋義所在。文義解釋應注意下列原則: 1.通常性:除法律明定術語(用語)外,解釋法律應以平易通常的意義為主。所謂明定的術語,如訂有解釋性的法律條文者,刑法規定:稱以上、以下、以內者,俱連本數或本刑計算。稱公文書者,謂公務員職務上制作之文書,即是顯例;或如法學用語之善意、惡意,常係指不知情、知情者。除了此類專門術語外,解釋法文時,應以平易通常的意義為主,因為法律是全社會構成分子所適用,自宜以人民大眾所通常認知的意思為解釋。 2.關聯性:解釋法文應注意法律的全文意義,因為法條常有另一條作補充的意義,解釋時要全文連貫,才能避免誤解,如民法第940條占有之規定:對於物有事實上管領之力者,為占有人。但第942條則規定:受僱人、學徒或基於其他類似關係,受他人之指示,而對於物有管領之力者,僅該他人為占有人,可見如僅望940條之文而生義,將誤以為所有對物事實上管領者為占有人,而於法規適用有所偏差。 3.時代性:解釋法律應適應社會生活的實際狀況,而現代社會的生活和一般的知識,常因時代發展有所變遷。故解釋法文時,應注意社會實際狀況,如死亡之認定,為使器官捐贈得以推行,已改採腦波停止說,而非心臟停止跳動說;強姦之認定,改採使插入說,而非原僅適用男性犯之射精說;再或公序良俗的界說,常隨社會發展、觀念改變而不易有絕對標準。二、 論理解釋 以概念涵義為關聯比較,而不拘泥於條文字句,並且藉助一般推理法則,闡明法律之真義者,是為論理的解釋方法,可包括以下應用:(一)擴張解釋:法律條文所規定的文字範圍過於狹窄,參酌立法目的,將法律文義擴大,使法律的意義更為完備,如憲法第19條規定:人民有依法納稅之義務 ,應解釋為除自然人外,法人既能有營利之公司、銀行等,自亦有納稅的義務;又如販賣鴉片的範圍包括仍可吸用之煙灰,商業廣告具有商業意見表達性質亦屬言論自由保護範圍(釋字414號),同屬採行了擴張解釋的方法。(二)限縮解釋:以通常的文理方法解釋法條,恐將失之過寬,則參酌立法目的,縮小其適用幅度,如憲法第20條:人民有依法律服兵役之義務,此所稱之人民,應以男人為限,以符合社會實情及觀念。(三)當然解釋:依一般事理或社會傳統觀念,認為某種事項當然包括在內者。如我國憲法並未規定人民有遵守法律的義務,但社會觀念普遍認為天經地義,無須規定,自然包括在內。又如法諺云:法所禁止者,舉輕以明重,可想見連吐痰也不可以者,大小便自然更在禁止意思之內。 (四)反對解釋:此乃從法律文字之反面意義予以解釋,如民法第973條:男未滿十七歲,女未滿十五歲者,不得訂定婚約,其意之反面結果,若男滿十七歲,女滿十五歲者,即可訂定婚約。惟反面予以闡釋的用法,當以另無其他補充規定情形為限。 此如民法第1061條規定:稱婚生子女者,謂由婚姻關係受胎而生之子女。如依反對解釋即非在雙方有婚姻的夫妻狀態下所生都成了非婚生子女,但因1064條另補充有準正規定,只要事後父母補行結婚仍視為婚生子女。 (五)體系解釋:推敲法律整體之體系功能、結構等,予以補正不足者,如我國憲法只明定行政院與考試院有對立法院提出法律案之權,並未明定監察院與司法院的適用,後經大法官會議基於五權分立乃平等相維之體系運作原理,解釋兩院亦有法律提案權,以補憲法之缺漏。此亦有謂為比較解釋者,並可擴及至與外國憲法體系、行政法法理等之參照,而作成解釋。(六).類推解釋:法律所未規定的事項,援引其類似事項的其他法律,比附適用,使其原本未規定之事項產生法律效果。類推解釋的適用為民事法規之重要理則,如消費借貸可類推適用消費寄託,經理人可類推適用代理人的規定,均為民法所明示;但刑事上,或行政法之關於人民義務與行政罰,因基於人權保障、防止政府濫權,此類推原則當在禁止之列。三、歷史解釋 歷史解釋或謂沿革解釋 ,乃是著眼於法律之制定及演進的一種釋義方法,常見於憲法解釋的運用,我國大法官審理案件法第13條所定:大法官解釋案件,應參考制憲、修憲及立法資料。即視歷史解釋為必要之方法,如釋字75號對於國大代表可否兼任官吏,解釋文指出:查制憲國民大會,對於國民大會代表不得任官吏,及現任官吏不得當選為國民大會代表之主張,均未採納足見制憲當時,並無限制國大代表兼任官吏之意。乃明顯採取歷史解釋途徑。 惟制憲者、立法者之本意探究,此種立法原意,不必然是立法者當時起草法案的個人本意,而應是代表某一時代社會的法律意識,當法令一經創立即屬獨立存在,而成為客觀的社會規範和價值。 當代法律解釋學,對於法律規定不明確的爭議,正陳現有探求立法者其本有意志之主觀說,與探求法律文義及結構所形成客觀意旨的客觀說,二說中以客觀說為主流趨向,但二者觀點現多交互影響。美國憲法解釋上歷來大法官亦為此爭休不止,可參見江耀國:美國憲法解釋上的原始主義與中立原則,東吳法律學報,第6卷第2期,民國79年3月,頁113143。四、目的及結果取向解釋 如同歷史解釋著重原立法動機,而非是從條文本身法理上做主要考量;乃為求適應當前社會環境,或就解釋所將對社會造成之影響等實際利益為評價取向,有所謂之目的論解釋及結果取向解釋。目的解釋係基於任何法律都有其立法的主要目的,家暴法為預防家庭暴力的發生,而有英美國家衡平法(Equity Law)的事前請求禁止之保護令,證交法基於企業資本市場需求,和所有與經營分開的理念,強調發展國民經濟並保障投資,如是依可得認知的整部規範目的及根本思想而為之解釋,乃屬目的解釋;如釋字第117號針對國大出缺之遞補,衡以中央政府遷台後,為適應國家之需要而設,如此方能使國民大會繼續行使職權,而確保憲政之運作目的,大法官會議乃闡釋了第一屆國大遞補條例未違憲的決議意旨。結果解釋可謂是解決價值衝突的方法,把視域探向司法以外的領域,充分考量解釋後將造成的影響後果,吾人以為如釋字第328號,大法官指出領土界定乃是重大政治問題(Political Question Doctrine),不應由司法部門來作解釋,實即以此一旦解釋必然涉及臺灣獨立的國家政策爭議之結果,其影響非為司法部門所能負荷,且屬難能預料,不無係屬一項結果取向的不解釋之解釋。 鄒建中、林文清:法學緒論,揚智文化事業出版,民國93年6月,頁88。參、憲法解釋具有的特性與要求吾人先析論憲法解釋所具有之特性,再據而就其引發的困難,以及應如何把握解釋上的重點等,加以探究。一、憲法解釋的特性(一)被動性:司法權係扮演客觀、中立的仲裁角色,不論民事、刑事、行政訴訟等審判或如司法院公懲會之懲戒,均奉行不告不理的被動行使原則。就此司法權特性,憲法解釋權之行使,容有附隨訟案或獨立釋憲機構之類型差異,均亦不例外地,必須基於人民或機關的聲請,方能受理並予以解釋評斷,而顯示出其異於行政、立法的消極被動性。(二)填補性:憲法既亦是法規範,解釋憲法難免帶有濃厚法釋義學的作用,由於立法所可能形成的缺失現象,如條文漏洞、矛盾、不明晰,或法規於因應社會變遷所出現的不合目的性、過度僵化等,此際即有待司法的事後解釋,補強法具體化的安定、正當及合目的性。 Vgl. Brugger:Konkretisierung des Rechts und Auslegung der Gesetze,Archiv des ffenetichen Rechts 119. Band, Heft 1, S.14ff. (1994).況且憲法因其多具目的、價值之概括基本條款,及抽象不確定概念,解釋憲法在補充遺漏上,和因應社會發展所需的文義當代化(vergegenwaertigen)方面,顯示了規範具體化的填實補充特性。(三)複雜性:一般的法律解釋乃就法規之涵攝於具體事實,是否吻合法條規定概念而進行理解、詮釋作用,解釋可說為法律適用的先決條件;但是釋憲活動卻常必須是憲法法令個案事實的游移詮解,違憲解釋通常可分為法令違憲與用法違憲之兩種情形 楊日然:憲法解釋之理論與方法月旦法學雜誌第3期,民國84年7月,頁10。楊故大法官即認用法違憲不僅較普遍,且情形亦較為複雜。,用法違憲可包括對判例、解釋、適用法令見解等多方面,如此解釋者所須關注重心,顯然遠較一般司法裁判的法律解釋,僅返復於法令與個案事實為複雜。況且釋憲除了人權維護、釐清政府建制等功能與目的外,更須維持法秩序之和諧,其任務無寧沈重而困難。(四)政治性:憲法作為國家組織之構成法,具有高度政治性及意識形態內涵,不僅是因為憲法的生成與存續取決於政治的力量與政治共識,而且更緣於其目的與功能,主要就是在規範政治權力的運作; 許宗力:憲法與政治,現代國家與憲法,民國86年,頁41-43。憲法解釋者作為護憲者(Der Huter der Verfassung)或憲法發言人(Der Sprecher der Verfassung)等角色,實不可亦無能漠視現實的憲政存在。尤其甚者司法釋憲乃為國家核心權力分配和運作的一員,經由合憲控制機能,有效制衡其他國家權力機關,從而更展現了權力的政治特性。(五)拘束性:憲法解釋之效力等同於憲法續造,此概為憲法學上之通說,而憲法作為一國最高位階規範,對之解釋的作用自亦擁有至高的權威性。德、義釋憲採集中制國家,釋憲固具對世效力,即或分散制之美、日終審法院的憲法解釋,亦使違憲法令遭受冰凍而形同失效。觀之我國大法官釋憲,非僅及於個案當事人間的終局權威性,並具有拘束全國各機關及人民之效力 釋字第185號解釋文。釋憲機關及其作用,正因在權力制衡中,擁有此項司法上,就案件之事實認定與法規適用的終局決定力,而被視為人權與憲政的最後一道防線。二、憲法解釋應特予注意的重點方向 憲法解釋的方法,德國學界近期來努力提出許多新穎的論述,包括有類觀點解釋方法、實際性法學解釋方法、整合理論解釋方法、民主化解釋方法等。 可參見陳華:論憲法解釋之一些基本問題,憲政時代,第20卷第4期,民國84年4月;Starck,同註7;Karl Larenz,同註10。惟不論德國或美國的釋憲,仍係以一貫法律的解釋方法學為主,縱令吾人於憲法解釋時援用若干特殊觀點,但仍無法完全捨棄傳統的解釋方法。 Starck,同註7,頁244。反觀我國大法官釋憲實務及法學碩儒見解,亦莫不視憲法解釋應有一般法學釋義方法即文義解釋、體系解釋、歷史解釋、目的解釋等之運用。 參見鄒建中:我國釋憲政治迴避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研所博士論文,民國93年1月,頁42。然誠如前述憲法解釋具有政治等其特殊之特性,於運用傳統方法理則之際,吾人以為宜特加斟酌顧及下列釋憲方法問題。(一)體系解釋方法:體系解釋一方面可用來解決法條相互間矛盾所形成的規範衝突,二方面可經由憲法整體的體系功能、結構之推敲,而補正缺漏與不足的地方。此方法乃是論理解釋的更進一步,充分考量所涉法條在法典中的地位,以及從整個法秩序構造加以理解,希望獲致憲法邏輯的完整一致而無矛盾的結論;憲法本係一項基本整合過程而取其人民最大認同公約數,且亦展現為政治不斷演化進展的一項範疇與根基所在,從事憲法的解釋,不論是人權自由各類型態,如言論自由、學術自由、人身自由等防禦功能權利(Abwehrgrundrechte),或如生存權、工作權等給付功能權利(Leistungsgrundrechte),在建構系爭法條背後的價值原則(Wertprinzipien),仍須有完整考察,與相關條文規定的對比歸納; 如我國釋字第380號以講學自由係憲法上對學術自由的制度性保障,含括大學教育中的教學、研究及學習的自由,並應由大學自治,此不無就憲法所規範的我國教育體制及人民的受教育權、教育者工作權和言論自由等,而有憲法的第11、第15條、第21條及第162條等廣泛的綜合考量。尤其在組織法的機關權限解釋上,個別權力核心內容的行使,是否具備實質正當性,機關間權限爭議應由何種部門掌理,以符合權力分立觀對於民主憲法基本的制衡要求,如此體系解釋方法,實具有維護憲法作為規範性的整合機制的適切作用 Stein:Staatsrecht,16 Auflage, S.40f. (1998);轉引自黃錦堂,機關爭議問題釋憲方法之應用,憲政時代,第27卷第4期,民國91年4月,頁101。美國立憲於18世紀農業社會,相較之下,歷史解釋有其占居重要地位,而德國基本法(Bundesverfassungsgericht)多有延續1919年的威瑪憲法(Weimarer Verfassung),亦需考量原威瑪憲法意旨及法院見解,惟我國行憲期尚不長,且憲法文字用法多頗具現代性,規範內容亦深符人權保障、民主分權及社會福利等現代憲法理念,故吾人以為在我國釋憲方面,體系解釋多有較歷史解釋來得更具需求情況。最後純就權力關係的憲法解釋上看,憲法解釋應力求必須符合:甲、建立規範價值體系,乙、周延,丙、具體明確,及丁、嚴謹的論理過程, 蔡鴻斌:淺論大法官解釋制度相關問題,判解研究彙編(一),務實法學基金會編,民國90年,頁293。則體系解釋至少應作為一項必要的檢驗手續,以避免造成釋憲時的法秩序破損與矛盾。此如我國早期釋憲對於政府體制,揭以五權分立、平等相維,及至民國80年代起因修憲造成體制結構變化,大法官乃另樹立以行政向立法負責,作為我國憲政體制在究屬總統制、內閣制或另修正式體制等不易釐清(或不便界定)下,一項基本的政府權力分立的體系準則 參見大法官釋字第520號。惟本號解釋竟有9位大法官,分別提出不同於解釋文的法理意見,論者以此乃見證憲政體制無用論之為害,合乎體系解釋方能一本清源,因此我國現行憲法結構的體制定位,宜在釋憲上建立高度共識;參見湯德宗:憲法結構與違憲審查釋字第520號評釋,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三輯下冊,中研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民國91年,頁346-370。,可說正是以體系解釋來維護憲法的組織體制完整性。(二)結果取向解釋:憲法解釋其效力等同於憲法,乃是近代憲政國家在憲法的成長和適應之必要手段,一如修憲而又較不費時剛硬,影響之大,常不免使釋憲法官斟酌其解釋的社會衝擊性,而採行結果解釋。結果解釋的考量含有預測後果和價值評量,前者需要將探討領域延伸至國家處境,社會安定、市場波動、遵行的可能性等等,非純就法言法;後者結果的評價,實更難由法官一廂情願的可以客觀論斷其利益。但誠如前述憲法解釋之影響重大而全面性,比較起來,結果取向的解釋方法運用得最普遍的,恐怕是在憲法領域,美國如此,德國也未惶多讓。 蘇永欽:結果取向的憲法解釋,憲法與社會,著者發行,民國77年,頁89。至於我國大法官釋憲雖未直言依結果解釋法則,但從結果的可能影響來檢視法規之違憲與否,則甚為常見,如釋字第272號,非現役軍人於戒嚴時期經軍事審判於解嚴後不得上訴,予以合憲認定之理由:係謀裁判之安定而設,亦為維持社會秩序所必要;再如釋字第194號,以販賣獨品唯一死刑未違比例原則,其解釋文謂:維護國家安全及社會秩序。總之,吾人以為結果取向解釋確屬釋憲的重要法則之一,但宜審慎為之,避免予人動則拿國家、全民、法治、安全等理由,限制基本的自由人權保障。(三)合憲解釋:不論美、日、德等先進國家,在違憲審查判斷上,均有所謂合憲法律解釋(Verfassungskonforme Auslegung)的適用,以法律有多種解釋可能,應採取其中不違憲的解釋。此一準則乃是以必要性原則為基礎,即該法律受到合憲性懷疑而被訟爭提出時,司法機關最先必須確定,有無可能作成其他的法律解釋來迴避法律之違憲、迴避對法律合憲之懷疑。 參見蘆部信喜著,李鴻禧譯:憲法,月旦出版公司出版,民國84年12月,頁337-339。由於一方面這並非在解釋憲法而是解釋法律,另方面此方法常以變更轉換法律涵義的方式,達到合憲解釋目標,而具有可能扭曲了法律通常涵義的弊端,吾人以為此乃一種基於憲法合致性(Verfassungskonformitat)要求下的規避技巧,在應用於解釋憲法方法論上,須特別遵守法律的解釋應合乎前節所述的傳統釋義法則,特別是文義解釋和立法目的之考量。(四)政治迴避解釋:原美國據大法官Brennan對政治問題所揭示之判準,主張如應遵從先決的政治決定、欠缺司法上之創獲或可操作性等,應不予審查 1962年Baker V. Carr案,布魯納大法官綜合歷年判例,闡示了政治問題不審查之六項判準,參見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憲法判決選譯,司法院選編,民國86年版,第113頁以下;對政治問題或統治行為的深入探討,可參見鄒建中:我國釋憲政治迴避論,同註20;或李建良:憲法理論與實踐(一),學林文化公司,民國88年;湯德宗:權力分立新論,元照出版公司,民國89年。,雖過於概念不明確,但在具體事物上,如國會議事自律、修憲程序、軍事外交、主權領土等政治問題之適用範圍,正提供吾人探討此問題廣泛的參考題材,我國司法院大法官於釋字第328號解釋固有疆域,第419號解釋行政院長於新任總統就職請辭,均曾引用政治問題、統治行為等概念而不予審查,於釋字第342號解釋立法院踐行議事程序及第381號解釋國民大會修憲,亦引用議會自律原則而認為屬其內部之裁量,而不予以完全審查以示遵守權力分立精神。可見如翁岳生院長所言,我國實務上已經承認有類此之政治問題 同註49,頁10。,政治問題或類似概念之使用,多係參考民主立憲國家所累積之理論與經驗 見釋字第419號之解釋理由書。,我國自應針對國情、憲法特色有所調整,諸如遇有:1.憲法規範不明確,而人民已透過民主程序作出選擇;2.屬接近現有知識極限(如複製人)的案件;3.價值立場或意見高度分歧(如核能政策、統獨爭議)的案件問題,司法違憲審查不免發生正當性爭議。 參見黃昭元:司法違憲審查的正當性爭議,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從,第32卷第6期,民國92年11月,頁111-112。吾人以為基於憲法優位與國民主權的立論,我國應可朝此建構適合我國的違憲審查界限。表7-1大法官釋憲援引政治迴避一覽表出處內容號別解釋主文(或理由書)個別大法官意見書328號固有疆域 所稱固有疆域範圍之界定,為重大之政治問題,不應由行使司法之釋憲機關予以解釋。329號條約涵義 涉及外交實務及國家特殊處境等政治性問題,本院不宜解釋。(張特生) 不得於審查法令是否違憲而乘機干預政治問題,為司法審查制之重要原則。(李鐘聲)342號國安三法 傳喚立場不同之立法委員出庭陳述,無異將政治議題之爭執,移轉於司法機關。(理由書)387號政院總辭 本件解釋對象乃典型之政治問題或統治行為,不作實體解釋,旨在強調司法權之分際,並且為日後受理類似事件建立可資遵循之先例。(吳庚)419號總統權限 總統之裁量權限,為學理上所稱統治行為之一種,非本院應作合憲性審查之事項。 無論作成解釋或認為屬於政治問題不加解釋,仍屬司法裁量事項。(理由書)499號修憲效力 應本司法自制之原則,將問題留予國民與修憲機關合理解決之空間。(蘇俊雄) 造成規範衡突之憲法增修條文,自仍須經由民意之檢驗決定,不宜由本院大法官介入代為抉擇。(陳計男) 釋憲機關行使權力之唯一防線,乃釋憲機關之自我抑制至憲法結構之調整非關釋憲機關之權限。(曾華松)出處內容號別解釋主文(或理由書)個別大法官意見書520號核四建廠 核四廠停建之爭議,應屬政治問題而非法律問題不屬司法解釋範圍。(陳計男) 憲政制度存有多種模式能夠處理本件爭議,且究應選擇何項機制的問題,應留待政治部門自行判斷決定。(蘇俊雄) 這些選項性質上已涉及政治問題,本屬立法、行政固有之職權基於司法自制,政治性問題司法權本不宜輕易介入。(董翔飛)備註釋字第329號理由書: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間訂定之協議不在本件解釋之範圍。及第520號理由書:能源政策之專業判斷問題,不應由行使司法權之釋憲機關予以裁決。均未明文援引政治問題用語,本表僅作為釋憲傳統已普遍接受有政治迴避理念的對照而已,故不擬列於表中;另第520號王澤鑑大法官謂:多數意見於本號解釋中無異確認本件爭議屬政治問題之範疇,爰提部分不同意見如上。因係持不贊同主張政治問題見解,故亦未併列。 資料來源: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