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王子中的寓言与象徵.doc_第1页
论小王子中的寓言与象徵.doc_第2页
论小王子中的寓言与象徵.doc_第3页
论小王子中的寓言与象徵.doc_第4页
论小王子中的寓言与象徵.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華梵大學九十三學年度哲學系畢業論文論小王子中的寓言與象徵目錄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一章、寓言象徵的詮釋第一節、寓言的定義第二節、象徵的一般意義第三節、寓言散文體與其中的象徵手法第二章、小王子的寓言形式第一節、按寓體分類A人物寓言B擬人寓言第二節、按本體分類A解釋型寓言B說理型寓言C批評型寓言第三節、按本體間的關係分類第三章、分析小王子中的象徵手法第一節、服飾象徵A談人的認識面象B談權力C談作祟的虛榮心態第二節、動植物象徵A羊 / 巴歐巴-心靈認識與意識力量B花 / 芒刺-談情感與疏離C蛇-談死亡第四章、從象徵型寓言談小王子的幸福觀第一節、小王子追尋幸福的歷程A根 / 信號 / 星星-從開始的疑惑到最後的滿足B小王子所擁有的幸福C沙漠裡的一口井-打開幸福的那把鎖第二節、從小王子的歷程中,反觀我們自身的幸福歷程第三節、普遍的幸福感如何被建立?結論附錄 聖修伯里生平參考書目與期刊研究動機與目的本文研究動機初次閱讀小王子時,我的反應便是:唉人長大後就是和小孩子不一樣!說這句話的同時,也正是對成人世界的不滿與宣洩。現在按照年齡的劃分,我也是成人世界的一份子了,卻發現自己還是偶爾會把人長大就是和小孩子不一樣這種抱怨掛在嘴邊。只是,在說這二句話的同時心境上有些許差別;應該說多了一份無奈! 無奈於我雖然仍有夢想,也正在努力實踐,但同時我也慢慢懷疑自己的理想是否會被現實打敗。當我想抱著一個夢想往未知的結果走去時,一路上還是會徬徨、猶豫甚至動過放棄的念頭,原因在於:我懷疑幸福的存在,我懷疑自己可能無法達到最後的圓滿。我在書裡,小王子沒有姓名,沒有年齡(所以無法以年齡確定他是孩子還是大人);讀者所知的是,他是被作者塑造出來的一種純化型態,他既不像我們現實生活裡的人(因為他的言語、行為與思考方式),也不是超越人類具有某種神性的角色。那麼,小王子到底是誰?是他自己?是作者的投射?還是我們自身(任何一個人)? 小王子離開他遠來住的星球,離開他深愛的玫瑰,宇宙漫遊到各個行星,最後發現屬於他幸福的存在方式,發現愛的真諦。這一連串的旅途,不正是作為現實存在的人之生命投射。的確有很多人在習慣中掙扎,在尋找更美的生存方式,當然也有人安於自己現有的財富與環境。是啊!這不正是人類生命的各種樣態嗎? 小王子的故事,並非刻意強調成人與孩童的劃分,我想這並非作者的用意;它也非一本追悼童年的故事,而是想藉由書裡小王子離開星球發現愛的真諦之路程,提醒我們:其實大家都有尋找屬於自己幸福的機會與方向。並且,每一種屬於我們的幸福都是獨特而珍貴的,就如同天上的明星一般閃亮。 希望我可以藉由這篇論文,透過仔細的分析並重新詮釋其意義,加深我對自己生命的體悟。研究目的小王子是本膾炙人口深受許多人歡迎的書,內容富有哲理,筆觸動人,很容易感動每一位讀者。 其實此書並不屬於任何一個既定的文學型態,作者也沒有特別強調他作品是屬於哪一種型態,以往也有很多人從詩或兒童心理的觀點評論此書。不過在我的閱讀中發現,本書中的章節都有寓言的成分在內。比方說小王子與黃鼠狼、花兒等的對話,都帶著寓言的文體。但這樣的寓言散文體又不同於一般我們認定的寓言道德寓意、諷刺寓意那麼明顯,而是透過象徵手法的運用,將作者的生命觀滲透至讀者的心裡,使讀者無意間也感同身受。 我希望藉由寓言散文體與其中的象徵手法,來討論小王子這本書,藉由不同的象徵樣態發現此書隱含的樣貌。第一章寓言象徵的詮釋第一節寓言的定義 香港長風書局印行的伊索寓言序言裡,有這麼一個故事:古時候,真理從天上降臨人間,他一絲不掛的跑進宮中,用枯燥無味的哲理向國王說教。國王聽也聽不進去,把他轟出去了。 第二次,真理從文人騷客那裡借了一件華麗辭藻的外衣,滔滔不絕地向國王宣揚道學。國王很不耐煩,又把他轟走了。 後來,真理把自己打扮成娓娓動聽的故事,國王聽了入神,不知不覺接受它的勸諫。從此,國王一天天聰明能幹起來。這些寄託哲理、勸誡的故事,也就成了皇宮裡的座上賓。 劉燦(1988),先秦寓言,台北:群玉堂,頁1。 這提示出真理、知識與寓言有一表達上的關係。然而,寓言在文學裡是一種獨特的體裁。而寓言一詞最早出現於莊子。莊子寓言篇說到:寓言十九,藉外論之。此藉外論之即假借外事來說理,言在此而意在彼。寓言十九郭象註解為:寄之他人,則十言而九見信。 陳蒲清(1992),寓言文學理論歷史與應用,台北:駱駝,頁1。意思是說,將道理用另一件故事來說,其中十句話有九句話使人相信。在莊子一書中就有許多寓言式的小故事,以下我將舉莊子二則故事做為例子:(一)莊子觸蠻之戰:有國於蝸之左角者曰觸氏,有國於蝸之右角者曰蠻氏。時相與爭地而戰,伏屍數萬,逐北,旬有五日而後反。莊子雜篇則陽第二十五 戰國時代,諸侯兼併,兵連禍結,人民都在過著慘淡的生活,這篇文章就是這種生活的縮影。在這微不足道蝸牛角上的小小國家爭地而戰,伏屍數萬,可以想像,在九州大地諸侯多如牛毛,彼此稱雄爭霸、廝殺掠奪,會給人民帶來多沈重的災難!(二)莊子臧谷亡羊: 臧與谷,二人相與牧羊而俱亡其羊。問臧奚事,則挾筴讀書;問谷奚事,則博塞以遊。二人者,事業不同,其於亡羊均也。莊子外篇駢拇第八 臧、谷都是從事放羊的牧童,但二人在放羊時,卻一個讀書,一個賭博。雖然做的事不同,但玩忽職守、不負責任把羊丟了,其損失是一樣的。因此,一切失職的人,不論原因多麼不同,但沒有完成本分工作是相同的,都應受到批評。從以上二篇發現,其實莊子裡的寓言主要強調寄託,而故事性則其次。因此,許多古人也會把寄託理想或對政治、社會的諷刺詩文都稱為寓言,而這些詩文缺乏故事性。但我們今天所稱的寓言,其故事性與寄託性缺一不可。在西洋文學對寓言的觀念中,寓言包含了fable、parable、allegory三種體裁。 陳蒲清(1992:3)fable通常是指那些用故事傳達道德觀念或崇高真理的文學體裁,是一種將理智賦予動物或無生物的故事,篇幅簡短,像伊索寓言就是一例。Parable通常是用來傳達宗教真理的虛構故事,例如:聖經。allegory是一種較長的敘事文,其中的情節是在暗示另一件事,例如:斯威夫特的格列佛遊記。而我們中文所說的寓言,一般指的是fable。以下我將以伊索寓言中的故事作為fable的舉例:螞蟻口渴,爬到泉邊喝水,被流水沖走,快要淹死了。鴿子見了,折下一根樹枝頭到泉水裡,讓螞蟻爬上去,因此保全了性命。後來,補鳥人走來,接好黏竿,想捉那隻鴿子。螞蟻見了,就在捕鳥人的身上咬一口,補鳥人覺得疼,扔下黏竿,鴿子立刻驚跑。這故事是說,應當以恩報恩。 墨子、孟子都把寓言當作一種譬喻;英國寓言作家戈爾丁也曾說過:借用隱喻手段對人性做藝術評價的故事就是寓言。 陳蒲清(1992:10)。寓言雖然與譬喻有相同處,即都以事物之間的相似點為基礎 陳蒲清(1992:7)。,但寓言和譬喻在本質上是不同的。寓言是一種文體,而譬喻是一種修辭手法。而且,有很多古老的寓言是由故事發展開來,而非譬喻的延伸。 也有一些研究寓言的學者,將寓言只看成道德格言(例如,德國文藝理論家-萊辛)。雖然,有很多寓言故事其中的寓意就是在傳達道德教訓,但如果把寓意只侷限於道德範圍內,就容易把寓言看成某一普遍觀念的圖解 陳蒲清(1992:9)。,並容易忽視其他類型的寓言作品。 寓言的組成可以包含故事與寓意,它也可以說是作者另有寄託的故事,但是這另有寄託其實是主觀的。也就是說,寓言是作者另有所指的故事體;如果只是讀者單方面分析出另外的含意,其含意就並非作者要傳達的寓意。 最後,依照陳蒲清的觀點,我把以上的敘述簡單整理出寓言的定義:(1)寓言必須是故事性、寄託性缺一不可。(2)寓言雖然多為散文體,但它也可以用詩歌或戲劇的形式呈現(只要他包含第一點特徵)。(3)寓言的意義(即寓意)並非直接在字面上解說,而是隱藏在故事情節中。(4)寓言和譬喻在本質上是不同的。寓言是一種文體,而譬喻是一種修辭手法。而且,有很多古老的寓言是由故事發展開來,而非譬喻的延伸。第二節 象徵的一般意義象徵(symbol),在古希臘是指拼湊、類比,它原先被希臘人用來指一塊板子分成兩半,甲乙各取一半做為信物,後來被用來指那些參與神秘活動的人藉以互相祕密認識的一種標誌。這種解釋,和中國古代使用虎符的方式相同。由此可對象徵有一層的定義:象徵就是甲事物與乙事物有著重要的密切關係,甲事物代表、暗示著乙事物。 嚴雲受(1995),文學象徵論,象徵研究的回顧與起點,合肥:安徽教育,頁2。 在生活與文化裡都存在著廣泛的象徵活動,例如在西方的文化中,十字架象徵基督,森林象徵罪惡;在中國文化裡,竹象徵操守,松象徵堅韌,鶴象徵長壽。在文學與電影中也存在著象徵活動,像張愛玲經典小說紅玫瑰與白玫瑰裡,就是用一白一紅玫瑰花象徵書裡的二位女主角-烟鸝與嬌蕊;而電影八月狂想曲中,導演曾用一朵爬滿螞蟻的紅玫瑰象徵日本人民與戰後復甦的日本。對此進一步看,可知象徵另一層定義: 在象徵活動中,象徵是用小事物來暗示、代表一個遠遠超出其自身涵義的大事物,用具體的人的感覺可以感知的物象來暗指某種抽象的不能感知的人類情感或觀念。 嚴雲受(1995:3)。 其實,象徵這個術語用得非常廣泛,因此人們對它的理解往往出現分歧,用法也不一致。雖然,象徵最常用在藝術表現方法上,但這個術語的運用已遠遠超過文學、藝術的範圍,在語言學、心理學、人類學、宗教學、社會學、美學等各種學科都有廣泛地應用。因此,如果把象徵簡單認作一種某種流派,都是偏狹的。 觀察象徵研究的發展,主要形成了四種研究象徵的派別:一、美學派(以黑格爾為代表)。二、社會學派(以普列漢諾夫為代表)。三、心理學派(以佛洛伊德、榮格為代表)。四、文化符號學派(以卡西勒為代表)。 黑格爾承認象徵的存在,但給予的評價並不高。他把象徵看成是人類精神自我運動的階段,只是種思維方式、認識方法。黑格爾認為象徵源自於完全沈沒在自然中的無心靈性(不自覺性)和完全從自然中解放出來的心靈性這二者之間。 林興宅(1993),象徵論文藝學導論,北京:人民文學,頁222。在這二種心靈發展的中間狀態,就是象徵型藝術思維萌生所在。他認為,象徵藝術有了理念,但沒有找到恰當的表現形式,二者之間雖然結合起來構成一種形象,卻難免造作和牽強附會,所以象徵型藝術的形象是不完善的。 嚴雲受(1995:7)。 普列漢諾夫是從社會學角度觀察象徵的研究者,他對象徵的肯定較少,但否定與批評許多。在他的思想中,象徵表達過於隱密,無法正確明朗的傳達革命思想。 佛洛伊德和榮格是從心裡學角度研究象徵。佛洛伊德在解析夢境時,就引進了象徵的概念,但他的象徵觀卻是建立在整個文化基礎上,是從象徵的心理角度,對於象徵的整體文化特徵的透視。他說: 把夢的元素與對夢的解釋之固定關係,稱之為一種象徵的關係,而夢的元素本身就是夢的隱意象徵。 Freud Sigmund(1984),精神分析引論,高覺數譯,商務印刷館,頁112。 象徵的表示,就從來不是個體所得的,而可視為種族發展的遺物。 Freud Sigmund(1984:153)。 象徵的範圍非常廣泛;夢的象徵只佔一小部分,所以我們不便由夢入手研究整個象徵問題。Freud Sigmund(1984:126)。 榮格是注重集體心理的研究,榮格等人所著的人類及其象徵中,對於神化、宗教、藝術的象徵都有明確的心理分析。卡西勒的理論起於在古典主義下,人被看成理性的動物。他從神話、語言、宗教等方面證明人類理性無法解釋的各種文化形式與豐富性,因此他主張以人是符號的動物取代人是理性的動物。 象徵在表達方式的解釋上也有一層意義,就中國古代文論中-興的理論。孔穎達毛詩正義提到:賦、比、興是詩之所用。興,也就是將某物當作為我們表達之義的一種基拖。把所要表達的東西寄託於物象上,用相似的東西引發內心的感受 轉引自象徵論文藝學導論,頁221。興作為一種藝術表現方法主要是象徵手法,所以中國古代關於興的各種闡述可以當成象徵理論的一種類型。 總之,象徵顧名思義就是形象表徵 林興宅(1993:227)。,用具體的形象表徵某種抽象的精神意蘊,而形象是意蘊外在的徵象。象徵必須是訴諸感官的形象,而非抽象的概念符號;象徵所具有的是表徵功能,而非指稱性。凡是具體的感性形象來表徵抽象的精神內容方法,都是象徵的方式。第三節寓言散文體與其中的象徵手法在文學作品裡,不管寫作的題材為何,其中反映出的事件、情意的深淺,都應自覺地以一些理性為枝葉,以增加作品的吸引力。但如果在文學創作中所表達的處事態度、倫理教訓是直接的,並且是一堆哲理概念化的堆砌,會使讀者產生一種排斥、抗拒的心理,興味索然,難以消化。因此文體中間接的效果,如象徵、比喻、比擬等手法就顯得格外重要,要從間接的傳達裡,以含蓄的方式感化讀者。文學的潛移默化一定要與矯揉造作的說教有所區分,這就是寓言散文體的原因。 黃雅莉,從顏崑陽窺夢人談現代散文中的寓言與象徵,國文天地,18卷11期,頁58。寓言體散文,重點不是在刻畫人物,而是在透過故事表達一種哲理,或是人生的道理。它力求打破傳統寓言表層故事與內在主題的簡單應對,力求達到一種多義性的象徵。現代寓言體散文努力使形象不致成為道德說教的符號,也不像傳統寓言那樣以虛構故事來驗證觀念,最後再以先入之見解析生活。基於反對權威、說教、要求人性的自主,這樣的文體裡看不到好為人師的原型,以避免說教。寓言體散文使用滲透方法,使讀者不知不覺地被感化。這種方法通常是在全篇的整體性中滲透出哲理。滲透法有時是採用非現實的形式,以體現哲理內涵。其中有著超現實、超乎邏輯的變形,或形象與形象之間的變形。早期的寓言多半以比喻、諧隱的方式傳達主旨,但現在漸漸有象徵手法的融入。 從顏崑陽窺夢人談現代散文中的寓言與象徵,頁64。而現代散文家也開始在作品中以各種幻化、變形的形象,極盡真幻交錯,來探討人性之根本;善用象徵的景物,來表現內心難以明言的話。也就是說,作者擷取客觀形象表現內心微妙的活動,讓情感可以是具體可感的形象。這種象徵手法,不只是簡單以物應物,而是以象徵物反應內在思考活動。象徵手法往往以一當十,作者只需一個或一組生動形象,就能按暗示出深刻的思想或事物的本質特徵。象徵手法的運用,可使一種景物或人物形象的出現,意味作者心中哲思的萌動。這樣的手法不是用來傳達一般表面情緒的浮動,而是難以言說的深刻思想。小王子這本書的文學形式便符合寓言散文體的要求。首先,本書最大的重點在於其中的哲理與生命觀,而其中各篇的角色安排更以寓言體的形式鋪陳,藉由角色對話(動物與人、植物與人)傳達故事的寓意。內容的確沒有很強烈的價值觀,強硬地說服讀者接受;相反地運用了象徵使讀者被感化,漸漸對自己的生命與價值觀重新反省。而我也正是想透過這樣的角度去分析與看待這篇作品。第二章小王子的寓言形式 在小王子一書中,作者以第一人稱筆法鋪陳對話方式,營造出像寓言故事裡的那種對話形式。本書一共二十七篇,幾乎每篇都有一則或長或短的對話;其中多篇故事中還蘊藏了某些寓意,而寓意之間的連慣性使得整篇故事有一個中心主旨。本書就以小王子為中心開展的對話組合而成。 寓言形式的分類往往沒有一個統一的方式,研究寓言的學者也大多從各種角度,例如民族國家、發展特性、寓體、本體等等來,來細分寓言的形式。今天我在此將從寓體、本體、本寓體關係之分類方式來討論小王子故事中的寓言形式,並且挑選其中幾篇重新編寫出一特定的寓言。而重新編寫的目的,筆者希望能將書中寓言的形式更清楚、鮮明地表現出來。一、按寓體分類A人物寓言 人物寓言其實就是以人物為主角,這樣的寓言多半以在歷史故事、神話傳說、生活故事等為題材。中國古代寓言中,就有大多數是以歷史人物為主角的寓言,像韓非子、呂是春秋等書中都有極重的比例。西方印歐地區的伊索寓言也有以歷史人物為題材的寓言,例如演說家馬得斯、旅途中的第歐根尼。 以生活故事為題材的人物寓言裡,人物大多是無名氏,而且人物需構成份為多。例如在韓非子中,多以鄭人代表愚人,鄭人置履、鄭人爭年幾篇都是如此。 在小王子書中也有可以歸為人物寓言形式的故事。以下我將改編第一節以蛇吞象為主題的故事。而重新編寫的目的,筆者希望能將書中寓言的形式更清楚、鮮明地表現出來。 我六歲的時候在一本名為自然界真實故事集的書裡,看到一條蛇在吞食一隻野獸的圖畫。隨後我模擬了這幅畫,畫了我生平的第一張畫。 我把我的作品拿給大人看,並問他們這幅畫是不是很嚇人。然而他們卻回答說:一頂帽子怎麼會嚇人呢? 但我畫的並不是一頂帽子,而是一條蟒蛇正在消化一條大象。 Antoine de Saint-Exupery(1995) ,小王子,台南:文國書局,頁1。 很明顯的,這是一篇以生活故事為題材的人物寓言,人物及第一人稱的我(即是飛行員回憶自己小時候)與大人。而其中的寓意便是不要只以表面的認識為認識,而是該更瞭解對象本身的內在。一般的知識似乎可以帶來很多方便,讓人可以輕易分辨事物之間差異,但對於事物本身卻往往忽略了。而這裡又以小孩與大人二種人物的劃分,也暗示了作者認為人在長大之後會變得世故,不知情達趣;容易因為受過教育或知識,而簡化認識事物的方式。 第二篇故事也有其人物寓言的意義。一天,我睡在方圓千哩內不見人煙的沙地上。天剛破曉的時候,我被一種奇異的小聲音叫醒。一位奇異的小人正望著我,請我幫他畫一隻綿羊。 於是,我先畫了那張看不見內部的蟒蛇,他看到後大吃一驚:不要!不要!我不要一隻肚子裡裝著象的蟒蛇。蟒蛇是很危險的動物,而象又太大了。在我住的地方,什麼東西都很小。我要的是一隻綿羊。給我畫一隻綿羊。 於是,我畫了各式各樣的羊給他,可是他都不滿意。後來我畫了一紙箱子,告訴他他要的綿羊就在裡面。他卻說:這正和我意! Antoine de Saint-Exupery(1995:15)。 這之所以被我列為人物寓言,在於主角是小王子和飛行員。寓意中正傳達著瞭解事物並不只有感官的看而已,因為感官通常只是讓我們看到表面。感官的認識能力有限,還必須仰賴心靈的體悟。B擬人寓言 擬人寓言屬於非人物寓言,這類寓言的主角多半以動植物或無生物為主角,並賦予它們人物特性,使它們可以像人類一樣行動與表達。本書中的擬人寓言形式又分為動物寓言與植物寓言。在小王子書中,擬人寓言的比例佔的最多,包括小王子與花、狐狸、蛇的對話。 以動物寓言為例,第二十一節小王子與狐狸之間的對話,可濃縮為下述寓言體: 就在那個時候,出現了一隻狐狸。小王子心裡很苦悶,希望狐狸能和他一起玩,但狐狸卻說:我不能跟你玩,我還沒有被馴養呢。 小王子問:什麼叫馴養? 狐狸說:馴養就是建立關係。沒錯。對我來說,你只不過是個小孩,跟成千上萬的小孩沒什麼兩。我不需要你,你也一樣不需要我。我對於你也只不過是一隻狐狸,跟成千上萬的狐狸沒什麼不同。但是,假如你馴養我,我們就彼此需要了。你對於我將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我對於你也將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 Antoine de Saint-Exupery(1995:8586)。 以馴養一語為象徵,這一篇的寓意便在說明,大多數人對於周遭事物的關係都只是建立在應酬、金錢上,而不願花太多心力付出與瞭解周遭的朋友。一旦人與人或人與某物之間的親密關係建立起來,便會改變這種隔閡。雙方的付出不再是交易上的往來,而是真誠的。看待彼此也不再只是用眼睛去做判斷,而是用心靈去深入瞭解對方。一旦彼此關係建立在這樣的關係上,在雙方心中彼此都是獨一無二的。而本篇之所以可以歸為動物寓言,便在於主角中的狐狸,實際上是擬人手法刻畫的。由此可知,只要一篇寓言裡其中的一位主角是以動物賦予人的特性,都可歸為動物寓言。 以植物寓言為例,第十八節小王子與花之間的對話可濃縮為下述寓言體: 小王子橫過沙漠,只遇見一朵花。小王子有禮貌地問:人在哪裡?她說:人嗎?我相信是有人,至少有六、七個人吧。好多年以前我看過他們。風把他們帶走了。他們沒有根,這使他們生活很困難。 Antoine de Saint-Exupery(1995:79)。 人沒有根,這樣的描述與花有根之比較,可詮釋為,人總是在漂流、探尋著自己的生活方向。人脫離自己原來的生存場域,為的就是找到更美好的人生目的。但終點是什麼?又該往哪兒走?卻都是一串疑問與無解。抵達終點前的旅程,讓人必須面對種種相聚、離別、擁有與失去。不只是人的身體在環境中四處漂流,心也始終在轉變、遊走。二、按本體分類 寓意本體,即寓意。按本體分類,也就是按作品的目的和作用分類,通常為分解釋型寓言、說理型寓言與批評型寓言三大類型。 陳蒲清(1992:75)。A解釋型寓言 這裡所謂的解釋,本意帶有解釋自然現象之意 陳蒲清(1992:76)。,內容中又飽藏了評價或寓意。本書我將以第五節的改寫做舉例。 小王子住的行星和其它行星一樣,有好的草和壞的草。種子在黑暗的地底長眠,一直等到其中有一棵被夢幻驚醒了,然後才伸出頭來,害羞地朝向太陽生長,長成柔弱的嫩芽、假如是壞植物的種子,就會立刻把它拔掉。小王子行星上的巴歐巴種子會殘害行星上的土壤,如果來不及拔除它,它會堵塞整個行星,根也會鑽穿了整個星球。假如那顆行星太小而巴歐巴太多,整個星球就會爆裂掉 Antoine de Saint-Exupery(1995:1921)。 這故事便是在解釋巴歐巴這種植物的特性,解釋它是如何生長又如何傷害行星,因而被歸為壞植物。但作者利用對這植物的解釋如果將人的思維、頭腦喻為行星,而將植物的根喻為意識的話,恰巧暗示著意識的力量,這種力量是深沈的且使人在不自覺中去接受。B說理型寓言 說理型寓言的主要特點即是透過寓意,闡述作者的主張。說理的範圍極大,包括了哲理、宗教、政治、道德等。而且這些寓言都是彼此可以互相穿插滲透的。書中第十節有這麼一段故事。 小王子來到第一顆小行星上,裡頭住了一位穿了件黃鼠狼毛大禮袍的國王。小王子問:陛下你統治些什麼?國王簡捷地答道:一切 那些星星服從你嗎? 當然囉!國王回答他:他們不敢怠慢。我忍受不了漫無紀律 Antoine de Saint-Exupery(1995:4144)。 以國王、禮袍為象徵,這篇故事就屬於說理型寓言中的政治寓言形式。故事中的國王傲慢地自以為掌握了全部的權力,諷刺掌權者被權力的慾望埋沒,而忽略真正的合理性。也趁機在故事中表達自己對於沈迷權力的在上位者的諷刺。C批評型寓言 批評型寓言是借故事形式批評社會生活領域中的各種現象 陳蒲清(1992:81)。這種批評多半以諷刺形式出現。作者將他自己反對的社會、政治與思想的看法,用故事性手法寫出。看書中第十一節。 第二顆行星上這了一個好虛榮的人。對好虛榮的人而言,所有其他的人都是他們的讚美者。 小王子說:你好,你的帽子真古怪。 這是答禮用的帽子虛榮者回答說。 如果你的帽子掉了下來,你要怎麼辦? 可是那虛榮者,沒聽到他的話,虛榮的人向來就只聽讚美的話 可是你的星球上只有你一個人呀!小王子說。 不要掃我的興。照樣崇拜我吧! 我崇拜你。小王子微微地聳聳肩說:但這又有什麼讓你這樣感興趣呢? Antoine de Saint-Exupery(1995:4951)。 這篇故事就屬於諷刺型寓言。作者藉由小王子的問題裡,表達出他對虛榮者心態的諷刺與不解。諷刺那些愛好虛榮的人,自以為受人景仰,活在自己想像的虛榮光環中。諷刺型多半都帶有幽默的味道,透過詼諧的筆觸來表達對現實的不滿。 批評型寓言也有以歌頌為主的歌頌寓言 陳蒲清(1992:82)。這種寓言多半以故事的主角作為作者所欣賞的代表。藉由主角的表現,鼓勵一些值得讚揚的精神。看故事第十四節。 第五顆行星是最小的一顆行星,上面只有一盞燈和一位點燈人。小王子想不出,在一顆既沒有房子也沒有住戶的星球上面,一盞街燈和一位點燈人有什麼用處。但他仍自言自語說:也許這個人是荒謬的。但是他不會比那位國王、那個愛好虛榮者、那個實業家和那個酒鬼更荒謬。至少他的工作有意義。當他點亮街燈的時候,就好像使一顆星星或一朵花甦醒過來了。當他熄滅街燈的時候,就使那朵花或那顆星安然入睡。這是一項美好的工作。這才真正有用,因為它是美好的。 Antoine de Saint-Exupery(1995:61)。這篇故事便是藉由主角點燈人的精神,傳達作者欣賞且敬佩那些總是為人們付出和堅持自己崗位的人。三、按本寓體間的關係分類本體和寓體之間的關係,一為比況,二為象徵 陳蒲清(1992:84)。一般人們最常看到的寓言形式是比況型寓言。這類寓言形式的特色是顯示出類比關係,寓體說出一件小故事,而寓意卻是比故事要傳達的含意更深。往往都是以動植物、無生物喻人,以小寓大。在先前的寓言形式裡多有這樣的比況關係。 象徵型寓言是本篇論文的一個主軸,它所顯示的是一種象徵關係。象徵在文學手法中並非一種修辭,而是藝術表現手法。文學上的象徵手法可以運用包括比喻、擬人等等內在修辭格來塑造出象徵體。 陳蒲清(1992:87)。通常象徵型寓言的本體(寓意)多在表示某種抽象精神。比況型寓言的故事通常只是次要的;雖然象徵型寓言的含意多大於故事本身且另有所指,但內容的含義仍包含著故事本身。勞坡林在聲音與意義 - 詩學概論中說到:意象意味著它說什麼就是什麼;比喻意味著並非它所說的;象徵意味著既是它所說的同時也是超過它所說的。 轉引自陳蒲清(1992:87)。由此明白象徵表示著某種具象,有著大於它本身的涵義。 很多文學作品,包括卡夫卡的城堡、班揚的天路歷程等,都受到象徵型寓言的影響,小王子這本書也不例外。以下我將以象徵型寓言的角度深究故事中的意涵。四、從象徵型寓言看小王子 小王子是在講述一位飛行員回憶自己六年前因飛機故障掉落薩哈拉沙漠,遇到來自另一星球小王子的故事。作者以第一人稱我與小王子對話,鋪陳一篇篇似寓言體的故事。第一節內容是飛行員敘述幼年的記憶,傳達了大蟒蛇吞象的寓言。從第二節到第九節在描述飛行員和小王子的對話,內容包括羊與箱子、小王子的行星、阿拉伯天文學家、會不斷長高的巴歐巴大樹、日落、長芒刺的玫瑰、火山等故事。第十節到第十五節是紀錄小王子遊歷每座星球的故事,作者寫下他遇見了自大的國王、愛慕虛榮的人、酒鬼、實業家、點燈人、地理學家,並紀錄他們的對話。第十六節到第二十六節是小王子來到地球後,遇見蛇、花、狐狸、鐵路看守員、商人、星星的故事,每一篇對話組成的故事都像是以寓言體的的方式呈現。第二十七節點名故事是飛行員的一段回憶。 由上可知小王子的內容雖是以對話為主的故事,但實際上每一小節本身都是一篇寓意豐富的小品,其深遠及耐人尋味的涵義深藏在對話裡面。作者藉由小王子和許多生物的溝通以及一位飛行員的自述,傳達出對愛、自由、孤獨、真實等看法,並提供世人更多思考面向。小王子之所以不會讓人覺得像在說教也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作者在每一篇故事裡都放入了帶有象徵意義的角色,使其難以言說的深刻想法透過角色對話與性格表達出來。 接下來我將從哲學與文學等思考面向,探討各篇故事的寓言形式以及其中的寓意與象徵。一、服飾象徵A談人的認識面象小王子第一節故事即是主角自述六歲時候畫了一幅蛇吞象的畫問大人們是否感到害怕,但大人們看到時,卻說他只是畫了一頂帽子。 我畫的並不是一頂帽子,而是一條蟒蛇正在消化一隻象。大人既然無法了解我的意思,我就把蟒蛇內部給畫出來,讓大人看個清楚這回,大人勸我放下那些看得見內部或看不見內部的蟒蛇的畫,而把興趣轉移到地理、歷史、算數和文法上面大人們從不會自己了解任何事情,而要小孩子一直向他們說明,又是件令人疲乏的事。 Antoine de Saint-Exupery(1995:12)。 在這段文字裡,故事的寓意在作者最後的結論中反應出來,認為人在長大之後,會隨著自己的學歷增長對許多看似不起眼的事物用平凡、簡單的想法看待,而忽略這些事物中隱含著無窮的故事與可能性。那些大人認識事情的方法就如同在天空開飛機的駕駛憑著一身的技術與經歷,用眼睛瞥一下就能在空中分辨出中國和亞利桑那。那些看似有用的知識與經歷,卻使得我們容易忽略事物自身隱含的可能性與奇蹟。 對於這樣的寓意解釋或許看過的人回毫無疑問的認同,但深入挖掘後當可從帽子、蛇吞象此二種象徵發現作者要傳達的寓意。首先,帽子多半用於遮陽或是將頭髮與外界隔離,此種遮蔽就蘊涵了人用既定知識保護自己在認知上的失誤,但過於依賴知識反而造成認識多面向的可能性。帽子的背後蘊含蛇吞象的故事,又深入象徵一種強勢征服的壓力。成人用歷練與知識來脅迫孩童在認識事物上也應照他們的方式學習,就好像把一個蘊藏無限奇蹟的寶庫(用大象的體型表現)深埋於泥土中。 這彷彿柏拉圖在洞穴說中的描述。一群手腳被銬起的囚犯一直生活在地洞中,他們雖然看不見外面的陽光,卻可以看見外面的火光映射在內牆的鑄像與他們自己的影像。他們從不知道洞外還有一處世界存在著,而認識的一切就是那些他們認為理所當然的幻影。某天,有一位囚犯掙脫了枷鎖往洞口走出,漸漸適應外在的光線,才發現他看到了事物本身而非幻影。或許人在長大後對於自己所認識的世界早習以為常,總以為經驗到的世界就是如此,但卻忽略了經驗世界背後的可能性。我們不是沒有體認世界的種種面向,只是太過於依賴知識與既有的認識,不自覺就放棄了! 故事第四節從主角開始認識有關小王子所住的星球講起。故事一開始主角便說明小王子居住的星球是宇宙裡成千上萬顆小行星的其中一顆。這顆小行星被一位土耳其天文學家在1909年發現,名為小行星B612號。之後這位土耳其天文學家在某個國際天文會上提出這篇報告,但沒有人願意相信他。 幸虧有一位土耳其的獨裁者,為了小行星B216號的名聲,規定他的子民一律換穿歐洲服裝,違者處死。所以在1920年,那位天文學家重新提出報告時,穿得高貴華麗,這一次,全世界都同意他了。 Antoine de Saint-Exupery(1995:16)。 這又是一個富有寓意的寓言故事,主旨即在傳達人們總是用外表來判斷事情的是非真假。而衣服在此象徵著虛偽。衣服在日常生活裡遮掩住我們的身體,賦予我們附加的特色,給予我們身分、性別等區別。人與人之間產生的第一印象往往在服裝穿著,就像吳爾芙所說:不是我們在穿衣服,而是衣服在穿我們。衣服是人外表的一大部份,它又象徵著虛偽。就像這節故事裡,人們用土耳其天文學家的穿著,來判斷事情的真假對錯;人們判斷事情的角度全由服飾牽引,因此衣服也象徵著思想與判斷上的束縛。那麼,真實的我們在哪呢? 故事第十節到第十五節,紀錄著小王子遊歷每座星球的奇遇。以下將分析其中的象徵手法。B談權力 第十節故事中,小王子來到第一顆小行星上,遇見一位穿著滿身飾有黃鼠狼毛大禮袍的國王,威風凜凜地坐在寶座上。這位國王自認為所有的人都必須服從他。所以當他看到小王子時,會不時命令他做事。國王受不了任何人違抗命令,要求他人尊重他的權威。他是一位專制的君王。他不知道國王把這個世界簡化了。對國王而言,所有人都是他的臣民。 在此故事裡的黃鼠狼大禮袍象徵權力。而這權力是操縱的權力 Rollo May(2003),權力與無知,朱侃如譯,台北:立緒,頁。,在專制政體下,國王被享有的權力所矇蔽,陶醉於統治與掌權的生活。就像他曾對小王子說:我們只可要求別人做他能力所及之事。權力首先要建立在道理上面。你若命令人民去跳海,他他們就會造反。我有權力要求別人服從,因為我的命令莫不合理。 Antoine de Saint-Exupery(1995:45)。他知道身為統治著,他必須明白不能強人所難,道理在權利之上;但是他脫不去身上的黃鼠狼大禮袍,卸不下享受統治與征服的快感。因此大禮袍象徵的權力,似乎將他的謙虛與仁德遮掩住,使他認為自己是高高在上的君主,使他認為自己是世界的標準。 當權力覆蓋於道理之上時,就一如慾望覆蓋於理智之上。人類與世間萬物都有其慾望。生物(包含人與動物)之慾望多半都因為生存與繁殖後代而使然,但人類的慾望更超越這二項而產生。也就是說,當我們都在生存與繁殖這二需求滿足時,會有其它更盛的慾望,我們總想像的到自己超越之後所帶來的美妙。動物以生存與繁殖為滿足,人類則更希望擴展,而人類擴展之慾望惟以想像所及為範圍。 Bertrand Russell(1988),權力的慾望,台北:水牛,頁3。而權力的慾望便在眾多慾望之中為最強烈,因為一旦權力使然,則眾多慾望將會被壓於其下。此時便產生權力與服從二重關係,掌權之人能以強勢壓迫較弱勢的一方實行或放棄目標。其實不單單在政治上有此關係,在團體裡也都存在著此種關係。人在相信自己能力足以處理當前事務之時始終愛好權力,若自知能力不足之時,乃寧願附隨於一領袖。 Bertrand Russell(1988:11)掌權者往往具有一股自信,相信自己可以帶領團體走向正確之方向;而這股自信不僅來自於他人的服從,更內化於意識中。也因為這種內化的自信,讓權力慾望向上攀升,它掩蓋普遍的合理性,反而成為萬眾恐懼而逃避不出的陰影;唯獨另一種更為強大的權力壓迫它時,它才會低頭。 權力最初與制度相承。它制度的最高領導,一切制度都依權力而運行;權力之所以讓人信服,便在於它背後的秩序、理路。荀子說:道者何也?曰,君道也。 勞思光(1999),新編中國哲學史(一),台北:三民,頁342。,便從禮制的重要性來強調尊君的必要。但在上位者若漠視權力背後的制度,將權力化為自身的手段,便失去原來尊君的意義了。C談作祟的虛榮心態第十一節故事裡,小王子來到第二顆小行星,遇見一位好虛榮的人。這位虛榮者頭上戴了頂禮帽,他對小王子說:有人對我喝采時,可以用來向他答禮,可惜一直都沒有人打這兒經過。雖然整個星球上只有他一個人,他還是希望人人都崇拜他,並要求小王子要崇拜他,為他喝采。 在此故事裡的禮帽正象徵了虛榮心。這位好虛榮的人躲在自己那頂禮帽之下,活在自己擬造出的虛榮世界中,以為人人都把他當成崇拜與景仰的對象。這頂禮帽遮蔽了他看清自己的視線。所以當小王子問他:如果你的禮帽掉下來,你要怎麼辦? Antoine de Saint-Exupery(1995:49)。時,這位虛榮者忽略了他的問題。其實這問題就如同問著:如果你卸下虛榮的心態,你會如何?虛榮的人為智者所輕蔑,被愚笨者所景仰,被阿諛者所崇拜,然而卻被他們自身的虛榮所奴役。 Francis Bacon(1978),培根論文集,陳慧珍譯,台南:新世紀,頁114。二、動植物象徵A羊 / 巴歐巴-心靈認識與意識力量 故事從第四節開始描述小王子居住的星球。在第五節中,小王子向主角敘述有關巴歐巴的故事。小王子的星球上有一種植物種子名叫巴歐巴,當它開始發芽時就必須清除它,不然它就會很快的(或說,趁著人們不知不覺)長成大樹,而且它粗大的根會堵塞整棵星球,引發星球爆裂。 這樣說來,綿羊也吃巴歐巴嗎? 巴歐巴在還沒有長大以前,也是很小的。 一點也不錯!但你為什麼要綿羊吃小巴歐巴呢? Antoine de Saint-Exupery(1995:1920)。 先讓我們回想故事前幾段。之前主角畫了主題名為綿羊的畫,畫裡是一只箱子,主角對著小王子說:這是牠的箱子,你所要的綿羊就在裡面。 Antoine de Saint-Exupery(1995:9)。而小王子非常滿意主角所畫的這隻綿羊。箱子與羊此時有一種微妙的聯繫。箱子象徵著透過感官觀察事物的模式;羊象徵著透過心靈去體驗的模式。此時將引申出一種問題:即西方哲學一直摸索的心物二元問題。人利用結構複雜的大腦思考,但到底是大腦的活動讓我們思考,還是無形的心靈使然?小王子的箱子中藏了一隻小綿羊,象徵著腦子與心的微妙關係。讀者看不到綿羊的存在,就如同我們無法用視覺等感官能力發現到心靈之存在。如果就如派翠西亞喬琪蘭所說:我不認為靈魂藉由任何東西來看 Zara Houshmand, Rober B. Livingston, B. Alan Wallace(2002),意識的岐路,鄭振煌譯,台北:立緒,頁21。,那麼心靈就如同二元論者所認為的那樣,它本身即可察覺、推理、思考;思考的同時即展現了心靈之存在。小王子滿意箱子裡的綿羊,前提已味著他知覺到了綿羊之存在(但他卻不是用感官能力察覺的);或者說,綿羊展現於小王子察覺到之時。 我為什麼在敘述巴歐巴的故事時,穿插這段故事?因為巴歐巴正象徵著意識,而各家對意識這一詞都有不同的見解。佛教心理學認為意識有著不同的層次:粗意識相當於西方科學家所說依賴於腦的意識層面,細微意識則最不受腦的控制 Zara Houshmand, Rober B. Livingston, B. Alan Wallace(2002:40)。也就是說,粗意識的活動是腦部作用所引起,而細微意識的活動則是超出腦部運作。達賴喇嘛認為:根據佛教理論,有些事物屬於細微意識或微細心,他們跟身體和腦無關意識是事件的多面矩陣,它們有些絕對是依賴於腦,而有些是完全獨立於腦之外。 Zara Houshmand, Rober B. Livingston, B. Alan Wallace(2002:4344) 佛洛伊德將意識分成三部份 - 人在清醒狀態時所察覺到的精神狀態為意識(The Conscious);人通常不留意但容易被發覺的精神範圍為前意識(The Preconscious);需借助催眠等方法發掘的精神層面為無意識(The Unconscious)。潛意識是由壓抑(Repression)造成的。人不自覺地把某些精神層面壓抑下來,埋藏在心靈隱秘的部份,為潛意識。 榮格將佛洛伊德的學說轉化,認為人不但有個人潛意識,所有人還有集體潛意識。集體潛意識是人最早的共同潛意識層面,是個人潛意識之基礎。它是人類精神經驗的綜合,並且一代代遺傳下去。生物學者則認為,意識是逐漸形成的。羅伯李文斯頓說:它是逐漸生成的,因此很難精確地說什麼時間合於意識的某些特殊定義,可以測量它的起始。又說:我應該是在假設胎兒有一種知覺,胎兒會意識到自己被包圍起來,而這個包圍會動,會呈現聲音,如母親的心跳 Zara Houshmand, Rober B. Livingston, B. Alan Wallace(2002:4647)因此當嬰兒母親的聲音由錄音機方出時,嬰兒的心跳和敏捷度呈現出有所改變 Zara Houshmand, Rober B. Livingston, B. Alan Wallace(2002:4849)也就是說,人在出生前便有意識,因為我們以胚胎形式於母體時,已有某些知覺能力可以吸收母體外的變化。以至嬰兒出生後,會對於某些事物與聲音有較強烈的感應。生物學以科學角度解釋意識問題,並排除意識的發生來自於來生等驗證不到的說法。但還是可以看出,生物學仍以逐漸生成形容意識發展之變化。 以上各家說法雖不一,但不排除二種意識的形容,即:1、意識總有較表面與較深沉的區分2、意識總會由深至表面的綿延與成長活動。所以巴歐巴的根部象徵較深而隱晦的意識,而樹幹象徵表面意識。當象徵心靈活動的羊與象徵意識的巴歐巴相互衝突時,會是什麼情況?羊所象徵的心靈以思考活動被展現出來,變化多端而且容易流變,所以顯得薄弱;而巴歐巴象徵的意識,始終潛在凝聚著某種意蘊,卻帶著比思想更無窮的力量,而且生根於比思想還深沉的地方,往往使人不自覺;它存在的範圍可以蔓延於整個民族與生存體系。當巴歐巴還是小樹苗時,就蘊藏著不為人知的力量。小王子知道那種力量的威力,所以希望小綿羊能將幼小的巴歐巴吃掉,以免意識持續擴張。但是,心靈藉著思考活動能與這種意識力量抗衡多久?小綿羊將樹苗一株株地吞食,難道就可以將它徹底消除嗎? 弔軌的地方在於,綿羊吃下巴歐巴的舉動象徵著心靈藉著思考活動避免被意識強化,但是從吞食至消化的過程,意識還是以某種形式影響了心靈。當主角正灌輸一種觀念:孩子們,小心巴歐巴! Anto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