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七首教学设计》doc版.doc_第1页
《词七首教学设计》doc版.doc_第2页
《词七首教学设计》doc版.doc_第3页
《词七首教学设计》doc版.doc_第4页
《词七首教学设计》doc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词七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词的发展过程及其在章法和句法上的特点。2.认识两大流派,即婉约和豪放词风的不同特点。3.了解不同时期代表词作者的主要作品及其风格。能力目标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3.通过解决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教学重点1.了解词的韵律和章法的基本特点。2.引导学生品味词的意境和语言。教学难点1.鉴赏词作的意境。2.领会每位作者在词作中流露的思想感情和词的不同风格。3.熟练背诵七首词。教学方法1.诵读法。最好让学生在教师讲析前能熟读成诵,对词作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一个总体的印象。2.问答法。在疏理词作时,教师相机提出问题让学生解答,在问答中品析诗作内容和风格。3.讨论法。对词作中的疑难点,让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4.点拨法。对自读的词教师只作点拨,如对思路、名句品析等的点拨。教具准备录音机及课文朗诵带、多媒体投影、设计CAI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精读雨霖铃,了解柳永及其婉约词的特点;感受词中浓浓的别离之情;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作特点。2.引导学生自学鹊桥仙,感受词中的情致理趣;自学声声慢,了解李清照清新的笔调,细腻的风格。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李商隐说“相见时难别亦难”,是的,在现实生活中,别离是一种常事。在诗词中更是一种历写不衰的主题。大家想一想,以前学过哪些描写别情的诗?(学生回忆,教师提示)如李白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孟郊的游子吟等等。透过诗行,我们可以想见朋友“禾黍听马嘶”中的呆望;母亲送别儿子时的泪眼愁眉;可以感受到“默然销魂者,唯别而已”(江腌)中包含的至理。今天我们来学习三首爱情词,一起走近词人的心灵世界,去感受情弦的脉动。二、重、难点解决过程赏析雨霖铃1.柳永简介出示投影:柳永(约9801053),原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福建崇安县)人。仁宗景祐元年(1034)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早年屡试不第,一生仕途很不得意,生活穷愁潦倒,处世方面抱着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他在城市生活的时间很长,经常出入倡馆酒楼间,与教坊乐工和歌妓们交往,因而熟悉市民、歌妓的生活,并通晓乐律。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由于他的生活环境及其他各个方面的条件,使他成为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的代表词人。柳永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与影响。第一,他制作了大量慢词长调,使词从小令为主过渡到慢词占优势地位,从而为词容纳更多的内容提供了相应的表现方式。第二,他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善于铺叙,善于运用白描,写景抒情密切结合,语言通俗易懂,音律和谐优美。柳永词对秦观等人都有影响,对后来的说唱文学和戏曲作家在曲辞创作上也有影响。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有词集乐章集。(摘自中文自学手册林清奇主编)2.创作背景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妓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3.教师范背全词,并配以电影城南旧事主题歌送别。4.学生听课文录音,注意句子的节奏。诵读提示:首先注意词的低沉基调,还要保持乐句的完整性,因为课文中的标点是按意思的连贯点的,有些地方跟乐句并不一致。例如“寒蝉凄切”是一个乐句,“切”字起韵,应有稍长的停顿;以下“都门帐饮无绪 ”“今宵酒醒何处”皆独立乐句,亦应这样处理。有些乐句中有“豆”,如“留恋处”“念去去”“杨柳岸”“便纵有”等之后皆有“豆”,“豆”相当于八分或十六分休止符,读时应声断气不断。5.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词意,然后自由朗读全词,最后概括词的上、下片内容。明确:上片写一个秋天的傍晚,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在都门外长亭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下片是词人想象别后羁旅生活的情景。6.鉴赏词的意境:让学生根据上、下片的内容,分别作一幅画,然后用自己的话生动形象地描述出来。最后出示CAI设计画面对比体会。明确:第一幅画可命名为“长亭别离”:一个秋天的傍晚,骤雨刚刚停歇,空气格外清新,寒蝉在柳树梢长鸣不已。京城门外,长亭边,一个临时搭建的篷帐里,筵席上有两个斟满酒的酒杯和两盘几乎没动过筷子的下酒菜。词人与情人双手紧握,喉咙哽咽着说不出一句话来,脸颊上挂满了滚烫的泪水。此时,水面上,一只小船里一位老艄公正对着这对情人使劲地喊着:“上船喽,上船喽”。天色越来越暗,茫茫水域里,濛濛雾气一片。第二幅画可命名为“羁旅长愁”:一夜飘流后,词人仿佛来到异乡。东方即将吐色时,头顶依然有一弯残月,河流两岸朦朦胧胧的杨柳树在瑟瑟秋风中摇曳着。词人望着残月,感受着秋风,现出一幅愁眉不展,若有所思的样子。板书:长亭别离:寒蝉、长亭、都门、烟波、暮霭、楚天(实写)羁旅长愁:杨柳、晓风、残月(虚写)7.揣摩重点文句,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1)提问:“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句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让学生展开想象并抓住关键词句加以理解体会,然后明确:这一句作者交代了送别时的时间、地点、天气情况,用“寒蝉”“长亭”“骤雨”三个独立的画面构成一幅秋雨黄昏送别图。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啊。这句词表面上写景,实际是在写情,造成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全词情感的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酒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2)提问:“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中“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三种景物与词人的愁绪有何联系?教师启发诱导后,学生明确:浩渺无际的江面上的粼粼水波与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惆怅相似;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情的沉重压抑相似;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词人用比喻的修辞方法选取三种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地表现了离别的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相同写法的还如名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见贺铸青玉案)词人都对景物的描写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历来为人传诵,甚至有人拿它来代表柳词。学生讨论:这两句词中的典型景物在我国民族文化传统中有何特殊意义?词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怀?学生小组讨论后,明确:“杨柳”和别情有关,“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后,杨柳和离别似乎已成为具有必然性的联系了。“晓风残月”是天还未亮时的景象,这时一切景象都特别凄凉,难以忍受。古时要赶远程的人也往往在这个时候动身,因而也经常在这个时候送别。如温庭筠菩萨蛮的“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就是把别情与这时候的景象联系在一起来说的。“酒醒”后的惆怅(离人饮酒,是作为麻醉剂来消减愁怀的,酒醒无异于“愁醒”。经过麻醉后再醒过来的愁,就越发使人感到无法排遣了)和眼前最能触动离愁的景象(岸上的杨柳,晓风吹拂,残月微明)交融在一起,这情景确实凄凉难耐。可见,这两句中词人集中了许多最能触动离愁的东西入词,构成凄凉的意境,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伤离别的悲凉情怀。8.学生再次背诵全词,体会意境。三、引导学生自读鹊桥仙和声声慢1.作者简介出示投影:秦观(10491100),北宋后期词人,字少游,又字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进士及第。曾任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因政治上属于旧党,多次遭受打击,最后贬到遥远的西南,死于放还途中。他长于诗文,词更享有盛誉,有淮海词。秦观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其余三学士是黄庭坚、晁补之、张耒),词作受苏轼影响,也受与歌女交往的生活经历影响,内容多写矛情,亦有感伤身世之作。风调婉约清丽,辞情兼胜。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父亲李格非为礼部员外郎,是当时著名的学者。母亲知书能文。丈夫赵明诚,宰相赵挺之之子,历任州郡行政长官。夫妻志趣相投,婚后生活美满,搜集了大量金石书画,共同从事学术研究工作。南渡不久,赵明诚病死,她精神上受到沉重打击。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金兵南下,她又在浙东亲历变乱,只身飘泊于杭州、越州(今绍兴)、台州(今临海)和金华一带,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此后即在孤寂中度过晚年,怀着沉痛的家国之思,在极度的愁苦中死去。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她好学多才,工诗能文,所作诗尤为宋朝一大家。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主要反映她在少女少妇时期的美满生活,表现她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然景物的喜爱,以及同丈夫的相思离别之情。这些词韵调优美,热情明快,天真活泼,而又委婉含蓄。后期词主要写她在离乱中的孤独生活和国破家亡的悲苦心情。深厚的故国之思,凄苦的身世之感,一并倾注在她的作品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动乱生活,风格突变,社会意义也扩大了。但由于她后期遭遇的不幸和女性的脆弱,词的情调显得过分低沉。她工于造语,善于创意出奇、移情于物,还善于用白描的手法塑造出鲜明动人的形象。语言上能够创新,用语清新浅显,音节自然流畅,雅俗共赏,艺术上有独到之处。作品有潄玉词。2.学生自由朗读二词,结合注释,整体感知各词大意。明确:鹊桥仙记牛郎织女一年一度在鹊桥相会的情形,歌颂他们坚定不移的爱情。词的上片写这对情侣奔赴鹊桥相会时急迫而欣喜的心情,下片写他们将别时的悲楚和以长久相爱的誓言互勉。声声慢是李清照后期词的代表作,表达了女词人晚年寡居时孤独、凄苦的生活感受。上片着重写词人心情的悲伤。寒暖不定的气候,寒气逼人的晚风,南飞的大雁,无不触发、增添词人的满怀愁绪。下片进一步写词人的孤寂、愁苦。她望见满地菊花已枯萎得不成样子,没什么可摘取的;独自守着窗儿,日长难以熬到天黑,加上滴落到梧桐叶上没完没了的雨声,更增添了她心中的烦闷和愁苦。3.名句赏析(1)学生思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蕴含着一个怎样的哲理?经教师点拨后,明确:这两句是词的结句,写两位主人公的心愿。意思是尽管相会的短暂,但只要双方真挚地相爱,坚定不移,则年年必有此会,这是无尽期的爱、永恒的爱;而人间夫妻即使朝朝暮暮形影不离,也终有生离死别之日,以此永恒的爱与人间有尽期的爱相比,岂非“胜却无数”吗?这里包蕴着短暂与永恒的辩证法,也有词人注重高质量的爱情观。(2)学生思考:“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三句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明确:起首三句有组织、有层次地表现了女词人的思想感情。“寻寻觅觅”写像是失了什么,又像是在寻找什么,形容心神无主;“冷冷清清”写其环境的冷清寂寞,心境的空虚;“凄凄惨惨戚戚”写其无可奈何的凄惨心情。词人先感于外后感于内,写出自己陷入愁境而不得解脱的孤苦。四、课堂练习谒金门 冯延已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芳径里,手挼红杏蕊。斗鸭阑干遍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注:斗鸭阑干:古人用栏杆圈养一些鸭,使之相斗为戏。玉搔头:玉簪。1这首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2这一形象内心的情感是怎样的?参考答案1这首词的主人公是一位百无聊赖、空虚惆怅的终日思念心上人的愁闷者(闺中女子)。2这一人物形象的内心情感比较复杂:起初是心如“春水”一般荡漾,继而通过一系列的行为摆脱苦闷却无从排解,最后快绝望时又萌生希望。作品展现了主人公“皱一闲一喜”的心理变化过程,故人物形象典型、丰满。五、课堂小结本节课所学的三首词都是婉约派的典范作品。它们的共同点在于多写儿女私情、悲欢离合,题材狭窄,风格委婉细腻、感情真挚动人。六、布置作业1.熟背三首词,体悟词中意境。2.阅读读本中的望海朝(柳永)、鹧鸪天(晏几道)、渔家傲 记梦(李清照)三首词。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重点研读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感受词人抒写胸中块垒的豪壮情调,掌握烘托和映衬的手法。2.学生自读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了解辛词好用典的特点。教学过程一、研读念奴娇 赤壁怀古1解题 苏轼生活的仁宗至徽宗王朝是北宋危机不断加深的时期,于是政治改革和诗文革新都发生在这时,理想高远才华横溢但仕途坎坷的苏轼注定会成为文坛上的领导人物,他用豪放词风向婉约派提出了挑战,为词坛注入了一股“雄风”。豪迈奔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构成了苏词的浪漫主义基调。苏词内容题材广阔,凡吊古伤今、述志咏怀、感叹时政、描绘山川景色以至谈说哲理等,都可以入词,从而扩大了词的领域。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往黄州(今湖北黄冈)充团练副使。元丰五年,四十五岁的他在游赤壁(黄州赤鼻矶)时,吊古抒怀,写下了名篇念奴娇 赤壁怀古,表达了他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2.整体感知全词内容(1)放录音。让学生欣赏三国演义的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学生在音乐中初步感受词的意境。(2)教师范背全词后,学生集体有感情地朗读全词一遍。读后,教师作诵读提示(这首词历来被视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应读得铿锵有力,表现出作者对历史上这场战争的向往和对英雄的景仰;最后的感慨语尽管含有消极情绪,也应读得洒脱,不要当作低调处理)。(3)提问:从章法上说,词的上片大多侧重写景、叙事,下片侧重抒情。本词的上片中,作者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明确:上片先以波澜壮阔的长江为背景,点出赤壁战场之所在,然后写它的险要地势,并称颂当时众多的英雄人物。板书:所见:所想(4)学生读下片,教师提问:下片主要写词人所思,他想到了什么?明确:下片先着力塑造周瑜的英雄形象,描述火烧曹营的历史的事件,最后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板书:所忆:周郎所慨3.具体研讨重要文句(1)提问:词的开头三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与其他描写“水”的诗句(见投影)相比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出示投影:曹操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李白渡荆门送别: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明确:投影中所显示的名句,都气象开阔,辽远雄伟,写出了江水的汪洋恣肆。但苏轼这三句,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流的磅礡气势,而且将写景与写人融合为一。在这里,奔腾不息,滚滚东去的长江已不仅仅是一条江水的名称,也是滔滔历史长河的代名词。“浪淘尽”将“大江”与“千古风流人物”联系到一起。作者面对波涛滚滚的江水发出感慨,把读者带到千古兴亡的历史氛围之中,抒发了诗人对往昔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2)提问:上片为什么没有直接写自己所仰慕的英雄人物周瑜,而转入描绘赤壁壮丽景象“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明确:“乱石穿空”写仰视中高山的陡峭,“惊涛拍岸”写俯看大江的奔腾气势,“卷起千堆雪”写江面的壮观。这三句正面描写赤壁,写得有声有色,寥寥数笔便勾画出了它的雄奇壮丽景象,会令人想到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从而为下片所追怀的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3)提问:苏轼为何仰慕周瑜?在描写周瑜的才华和功勋前,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其深刻含义在哪里?学生讨论后,明确:周瑜年仅三十四岁就在赤壁之战中取得胜利,成为一时之英雄。而自己年将半百,却身遭贬谪,功业无成,怎能不在感慨万分中生发仰慕之情呢?这正是作者一生追求理想的豪迈心情和迫切建功立业思想的表现。词中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的深刻含义在于:一是借周瑜娶小乔的事实,说明周瑜在指挥赤壁之战时,年纪很轻,才华横溢,很有作为。二是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能衬托周瑜潇洒的风姿。三是小乔之姊大乔系孙权之妻,所以周瑜跟孙权外托君臣之义,内有葭莩之亲,能取得孙权的绝对信任,这是他能够建功立业的一个重要条件。这正是作者所没有的,又是他十分渴望的。这也能补证作者之所以仰慕周瑜的原因。4组织学生探究式阅读探究课题:“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体现的情感。学生讨论后可能形成如下观点。观点一:这两句诗中含有消极成分。因为这与词作的前半部分描写赤壁景物、塑造周瑜英雄形象的豪壮情调不合。观点二:“人生如梦”是诗人在被捕人狱,谪居黄州,身心受到巨大打击时的自慰之词。苏轼一生以治国平天下为已任,“致君尧舜”,爱国为民,建功立业是其最高政治理想。即便是在此时,他也并未想到及时行乐,他的“一尊还酹江月”不过是要向“江月”倾诉壮志难酬的苦闷。诗人此时已年近半百,功业未成,眼望奔流不息的长江,感到自身生命的短暂,韶光的流逝,“早生华发”之慨叹纯属一种人之常情。“早生华发”的感慨是在诗人与周瑜的对比之后发出的。其实这种对比的本身,就是词人追求奋发向上的积极表现。教师点拔:“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反映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诗人仕途坎坷、壮志难酬的悲叹和愤慨,在貌似自慰自解的言辞之中激荡着一腔追慕英雄、喝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这里寄寓着作者入世、出世的双重矛盾心理,貌似“出世”清静无为、超脱凡尘的老庄思想,实质是“入世”渴望建功立业的儒家思想反拔形式。(张翼语)(解说: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作者的生平及词作的写作背景入手)5.教师归纳总结俞文豹吹剑录载:“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这对苏词作了形象精辟的论述。本词把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意境博大,雄伟奔放,是苏词豪放风格的代表作。二、引导学生自读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1.解题(1)辛弃疾出示投影: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参加耿京抗金队伍,为掌书记。次年南下,历任承务郎、建康通判及江西、湖南、湖北安抚使。曾多次上书,陈抗金恢复大略,均未被采纳。孝宗淳熙八年(1181)罢官。隐居江西上饶、铅山等地达二十余年,其间两度被起用,但都不长。宁宗嘉泰三年(1203)又被起用,次年被派往镇江任知府,为北伐作准备,因反对韩侂胄立即出兵的计划,又被罢官。开禧元年(1205)回铅山隐居,两年后忧愤而死。辛词以豪放悲壮为主,题材广阔,内容丰富,意境深远,著有稼轩词(一名稼轩长短句)。他的爱国词作情辞慷慨,爱憎分明,艺术感染力很强。(2)永遇乐创作背景出示投影:宋宁宗赵扩即位后,宁宗妻韩氏的叔父韩侂胄掌握了政权。韩为了巩固个人的地位,企图通过对金用兵建立大功,因此于嘉泰三年(1203)六月,起用力主抗战的辛弃疾任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嘉泰四年三月,又调任镇江知府。辛弃疾虽被起用,但他看到韩侂胄好大喜功,急躁冒进,妄图侥幸获胜,猎名固位,觉得终非自己同调,而韩侂胄对他也并非完全信任。所以,他对当前的局势深感忧虑。这首词是作者于开禧元年(1205)六十六岁时在任镇江任上所作。他登上镇江的北固亭,面对大好河山,想到祖国的北方仍然沦陷在敌人之手,想到韩侂胄等人并不能真正肩负起抗敌复土的重任,于是怀古伤今,追慕古代英雄,感叹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不能实现,因而作词抒发自己内心的忧愤。(摘自中文自学手册)2.学生结合注释朗读词作,掌握全词内容明确:词的上片从眼前的大好河山,追念到曾经活跃在这里的两个历史英雄人物:孙权和刘裕。词人歌颂和追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实际上是感叹“时无英雄”,是对南宋朝廷腐败无能和苟且偷安的谴责,也是对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下片借谴责刘义隆不作充分准备,仓促北伐遭致失败的故事,借廉颇不被重用的故事,抒发词人对南宋王朝的愤懑,以及自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望和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3.名句赏析(1)“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明确:这句话的意思是,孙权的风流余韵现已不复存在。“舞榭歌台”是承平气象的象征。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使自己国土不受外侵,并拓宇开疆,造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吴国出现承平气象。“风流”,指孙权的才略及其建树,这里引申为孙权的遗迹。“雨打风吹”指的是历史风雨,自孙权以后,京口一带屡遭兵火,到辛弃疾时已将近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荡然无存。言外有江山寂寞,时势消沉之意。这几句突出萧索、凄凉之象,笔调转为哀婉、舒缓,词人慨叹眼前之景象,表达了他对孙权的崇拜和对当前时局的担忧。(2)“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明确:对于韩侂胄这次北伐的主张,辛弃疾是赞成的,但他认为应作好准备工作,关键是用人得力。他曾向朝廷建议,应当把用兵大计委托给元老重臣,隐然以此自任,准备以垂暮之年,挑起这副重担;然而事情并不是所想象的那样,于是他就发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感叹。词人借古人为自己写照,形象是多么饱满、鲜明,比拟是多么贴切、逼真!不仅如此,这一典故还有更深刻的用意,这就是词人把他个人的政治遭遇放在当时宋金民族矛盾、以及南宋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的焦点上来抒写自己的感慨,赋予词中的形象以更丰富的内涵,从而深化了词的主题。4比较阅读本词与辛派词人陈亮念奴妖 登多景楼的异同点念奴娇 登多景楼 陈 亮危桉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比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学生思考后,明确:从写作背景来看,两词都是作于南宋偏安江左,不思收复中原失地之 时。从词的内容来看,两人都主张北伐抗金,但辛弃疾主张侧重于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草率出兵,要做充分的准备,陈亮主张侧重于南宋当局当抓住机遇,长驱北上,定能胜利。两词虽风格相近似,但所反映的作者心态却都有细微差别:辛词反映了虽有抗金壮志,却又壮志难酬的无可奈何的心态,陈词反映了词人大势已成,成竹在胸,信心百倍的心态。 三、学生讨论:苏轼和辛弃疾在词史上并称为“苏辛豪放词派”。通过念奴娇和永遇乐的学习。试分析苏辛二词的异同点 讨论后明确: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赤壁+怀古;京口北固亭+怀古);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主旨上均为托古喻今,借古人酒杯浇心中块垒,还自我之情愫。 不同点:苏词中抒情多直抒胸臆:“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风格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中抒情多与典故结合,风格显得含蓄蕴藉、激愤沉郁。 四、布置作业1.熟背二词,体会词中意境。2.阅读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苏轼)和青玉案 元夕(辛弃疾)二词(见读本)。第三课时教学要点1.学习虞美人,鉴赏它的跌宕起伏的笔法以及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特点。2.学习扬州慢,鉴赏它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教学过程一、检查学生念奴娇 赤壁怀古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背诵情况(可集体背诵或抽查一两个背诵)二、学习虞美人1.解题出示投影:(1)李煜(937978),字重光,继承其父李璟为南唐主,世称李后主。在位15年(961975)中,政事不修,纵情享乐。国亡,降宋后封违命侯,过了三年囚犯般的屈辱生活。相传被宋太宗赵光义赐牵机药,将他毒死。他在文艺方面工书、善画,洞晓音律,而尤工于词。由于身份地位的变化,使他前后期的词呈现不同的风貌。前期反映的只是帝王的荒淫、颓废生活;后期则多是倾诉亡国失家的巨大悲痛。但他反复哀吟的无非是个人失去的王位,缺少社会意义。在艺术上直抒胸臆,不加雕饰,而遣词准确、洗炼,生动如画,形象鲜明,风貌天然,为唐、五代其他词人所不及。今所传南唐二主词是他和李璟的合集,为后人所辑。(2)虞美人属于后期作品,相传是后主李煜在生日(七月七日)时,在寓所命歌妓唱此词,宋太祖知道这件事后,赐酒将他毒死,因为词中表达了对故国的深切思念。所以这首词,可说是后主的绝命词了。2.整体感知(1)学生听徐小凤的虞美人歌曲,然后集体朗读全词。(2)结合注释,将全词内容基本理解并背诵全词。(3)学生讨论:词作是怎样将眼前景与忆中事交织在一起的?明确:词人面对着眼前的“春花秋月”之景,沉入了对往事的回忆之中。忽而又转到眼前的景物上来,于是登上“小楼”沐浴着“东风”,在皎洁的明月中忆起了“不堪回首”的“故国”及其“雕栏玉砌”。此时,词人不禁悲从中来,抒发了胸中“东流”“春水”般的绵长而深沉的愁情。词人用起伏跌宕的笔法,在眼前景与忆中事之间穿梭情愁。3.具体研习重要文句(1)提问:“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词人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明确:“春花秋月”的确是美好的事物,然而随着词人身份地位的改变,这些美好的事物也将在词人心里改变颜色。原来锦衣玉食,在如花宫女朝歌夜弦伴着的“春花秋月”般的生活只能徒增一个“阶下囚”的无限伤悲,因此,这美好的事物不如结束才好。(2)讨论:“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也就是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明确:“往事”的内容很丰富,可泛指李煜做帝王时的一切活动,如后宫佳丽簇拥着的欢乐,高坐庙堂、万首称臣的尊严以及欲所欲为的自由感等等。(3)学生思考:“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千古名句,怎样理解此句的妙处?明确:“愁”是一种抽象的情感,非生华妙笔不能描绘得出。词人用夸张、比喻的手法将“愁”表达得淋漓尽致。这里的“愁”思如春水般汪洋姿肆,曲折回旋,一泻千里,长流不息。至此,亡国所带给词人的万般愁情便赋予了具象和生动的质感。读者无不感受到词人内心的巨大痛苦,王国维评价说:“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的确如此。4.学生再听歌曲虞美人,再次感受词的意境三、引导学生自学扬州慢1.解题出示投影:姜夔(约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省波阳)人。少时随父宦游汉阳(今属湖北省武汉市)。父死,流寓湘、鄂间。诗人萧德藻以兄女妻之,乃随萧移居湖州(今浙江省湖州市)。往来于苏、杭一带,与当时著名诗人词客交游,生活闲雅。曾试进士,不第;一生未入仕途,死于杭州。他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工诗,尤以词著称。其词格律严密,字句雕琢,上承周邦彦,下开吴文英、张炎一派。词风清空峭拔,格调甚高,而意境则浅。故王国维人间词话卷上说:“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作品有白石道人歌曲。扬州慢是姜氏的代表作之一。古代诗人曾用“春风十里扬州路”“十里长街市井连”等诗句来描绘它的市容。可是在南宋时,金兵频频南侵,扬州屡遭兵火,作者路过扬州,眼见繁华的城市已破败不堪,因而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首词,抒发黍离之悲。2.整体感知词的内容(1)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词作。(2)学生思考:扬州在隋、唐、北宋期间曾经是著名的繁华之地,杜牧有诗云:“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如今站在扬州城的词人看到的和听到的又是什么呢?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