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立法院五年五百億高教經費應如何運用公聽會94年6月24日主題:五年五百億高教經費應如何運用程序表:一、 主持人致詞二、 背景說明:十分鐘(附件一)三、 教育部報告:十五分鐘四、 大學校院教師代表報告:十五分鐘五、 討論及意見交換六、 結語討論題綱:(暫定,供參考用)一、 教育部應如何回應立法院及學界的要求二、 教育部應如何重新擬定五年五百億高教經費運用方式三、 重要的高等教育政策應該如何形成四、 如何讓高教經費發揮最大效益五、 高教經費用於打樁與拔尖的平衡點六、 世界大學排名的恰當與否七、 我國與其他先進國家的比較八、 五年五百億經費應該如何分配九、 其他備註:一、因出席人數較多,為使更多人有發言機會,討論時,每人發言請儘量扼要簡短,時間以三分鐘為原則。二、 發言時請先說明姓名及服務單位。三、 若有需要,可將發言內容摘要寫於發言條上,俾利記錄整理。94年6月24日立法院五年五百億高教經費應如何運用公聽會資料附件附件一、 背景說明附件二、 台灣登峰100(TNT-100)計畫芻議書附件三、 支持五年五百億TNT-100計畫 連署書附件四、 教育部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計畫書附件五、 全國教師會大專委員會及大學校院教師代表拜訪立法院陳情書附件六、 立法院第6屆第1會期教育及文化委員會議事錄 (節錄)附件七、 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郭素春委員行文教育部函稿94年6月24日立法院五年五百億高教經費應如何運用公聽會附件一、背景說明一、 92年11月26日:行政院第2867次會議通過新十大建設,正式編列五年五百億經費推動頂尖大學及研究中心計畫,主管機關為教育部。二、 93年10月21日:行政院游錫堃院長於記者會宣布新十大建設的頂尖大學計畫正式啟動,目標是推動13所大學擠入世界大學排名前100名,並要求申請經費的大學必須承諾法人化及具備規模化的條件。三、 93年11月 94年6月:行政院所提的頂尖大學及研究中心計畫構想及要求條件引起各大學校院教師及校長之疑慮及反彈,各大學校院教師代表嚐試經由各種管道要求討論及修正,均未獲教育部具體回應。四、 94年2月1日:全國教師會大專委員會、多所大學校院教師會及教師代表召開記者會,質疑行政院所提頂尖大學及研究中心計畫構想,並正式提出台灣登峰100 (TNT-100)計畫構想為另一可能經費分配方式(請參考附件二、三),並請教育部參考。五、 94年4月7日:全國教師會大專委員會、多所大學校院教師會及教師代表赴行政院拜會行政院秘書長李應元先生,並請李秘書長將所呈TNT-100計畫芻議書及相關資料轉交教育部長及中央研究院李遠哲院長,並再度表達溝通與討論的誠意。(註:以上所為均未獲教育部或李遠哲院長的具體回應)六、 94年5月16日:教育部正式行文各大學(台高字第0940066557號函)頒佈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請參考附件四),計畫中仍以法人化及規模化作為申請資格,其中發展國際一流大學部分將以每年35億至60億的經費投入至多兩所學校。教育部要求符合申請資格之學校於94年6月30日前提報15 頁之初審計畫構想書,並表示將於94年8月底前核定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註:此時立法院尚未三讀通過此計畫94年度所需的100億預算)七、 94年5月26日:全國教師會大專委員會及多所大學校院教師代表拜會立法院各黨團,希望修正教育部五年五百意經費分配的方式(請參考附件五)。拜會過程中民進黨林進興委員及教育文化委員會召委王淑慧委員表示不贊成教育部預先設定法人化及規模化的申請條件。親民黨鄭金玲委員、李永萍委員及國民黨周守訓委員強烈質疑教育部的經費分配方式將造成極大的不公及各種弊端。台聯黨立院黨團總召集人羅志明委員及曾燦燈委員更進一步表示教育部的經費分配方式可能導致兩所學校受惠、但全國高教崩潰,並立即與教育文化委員會召委蔡豪委員聯絡,安排於5月30日召開教育及文化委員會全體委員會議,邀請教育部長針對五年五百億高教經費作專案報告。八、 94年5月30日: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極罕見的由跨黨派的11位委員(註:教育及文化委員會共有21位委員)連署提案通過以下四項決議案(請參考附件六): (一)五年五百億教育特別預算不能以學校法人化及整併規模化等,作為申請資格條件。(二)教育部發展五年五百億頂尖大學及研究中心之計畫中,資源過度集中於一、二校,該政策須重新檢討後,到本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進行專案報告。(三)教育部應就該計畫內容與預算分配,向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報告,經同意後始得動支。(四)曾任五年五百億國際一流大學的經費審議委員,不得擔任法人化後,申請到本經費的各該學校之董事。其中前三項決議為各大學校院教師代表的具體要求,第四項決議則出於11位提案委員的共識。九、 94年6月15日: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郭素春委員正式行文教育部(94春教傳真第0008號,請參考附件七),要求教育部依照教育委員會之決議,與重視大學校院陳情訴求,立即暫緩實施 “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並儘速發函通知各公私立大學校院,取消5月16日所發台高字第0940066557號函,不必於6月30日前提報任何申請計畫構想書,並請教育部重新擬定五年五百億高等教育經費的分配方式及計畫內容。十、 94年6月24日:立法院召開五年五百億高教經費應如何運用公聽會94年6月24日立法院五年五百億高教經費應如何運用公聽會附件二、台灣登峰100(TNT-100)計畫芻議書五年五百億應該有更好的運用方式 TNT-100 計畫芻議李威儀國立交通大學電子物理系 教授2005/2/15n 前言n 經費集中應用好不好n 美國與英國的經費集中度n 日本COE與韓國BK21專案實例n 澳洲的統塊補助 ( Block Funding )n 只直接補助學校將製造弊端n 另一種更好的模式TNT-100計畫n 結語註1:本文內容曾與多位其他高教同仁(包括交大、清大、政大、台師大、中正大學、中央大學、台大等大學同仁)討論,許多他們的意見已被納入,由於人數眾多,不及一一備載,謹在此致謝。註2:謝謝您關心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更感激您願意耐心的讀完這篇文章,若您有任何的指正,請e-mail 至 .tw 。n 前言立法院於2005年初通過五年五百億高等教育特別預算後,前行政院長游錫堃更於1月23日召開記者會強調五年五百億計畫將於未來擴展成為十年一千兩百億,並將讓這筆經費成為常態性的高等教育補助經費,此一新聞讓所有長年感嘆經費不足的高教界人士有久旱逢甘霖的感覺。五年五百億經費的規劃源起於行政院經建會於2003年底所擬定的新十大建設草案,並於2004年2月被正式編列用於新十大建設計畫書中的第一項建設:頂尖大學及研究中心計畫。在新十大建設計畫書中,原先預計將以五年五百億的經費補助三至五所學校及20至25個系所、中心,然後將以每年25%的篩選率作為淘汰機制,但前行政院長游錫堃於2004年10月份的記者會中宣稱這筆經費中的90%將只補助3所大學,截至今年2月所釋放的訊息則是五百億中的四百億將集中補助僅僅兩所大學,也就是只補助全國160所大專院校中1.25%的學校。五年五百億 ( 也就是每年一百億 ) 經費的補助是一筆不小的金額;這筆經費與日本21世紀卓越中心計畫 ( 21st Century Center of Excellence, COE, Program ) 的經費相當,是韓國智慧頭腦21( Brain Korea 21, BK21) 工程計畫金額的1.6倍,也幾乎等於我國國科會補助國內所有大專院校的研發經費總額。以2003年為例,我國國科會總計補助全國各大專院校專題研究經費128億台幣,用來支援了16,000個專題計畫。因此對全國的大專院校而言,行政院這一筆預算就等同於另一筆國科會經費,而且將來有可能會成為經常性的高等教育經費,其影響之深遠,絕對不可以輕忽,因此這筆經費的分配及使用更應該要廣納眾議、深思熟慮,並嚴格遵循公開及公正的原則。n 經費集中應用好不好目前國內高等教育研發經費的分配主要是以專業領域的同儕評比 ( peer review ) 為參考依據,這種方式雖不完美,卻是國內外普遍公認的最佳模式。國科會在分配其128億的研發經費時,就是經過一系列的國內外專業同儕評比,因此當國科會研發經費中的1/6 ( 超過20億 ) 分配給單一學校、1/3 ( 超過40億 ) 分配給前四所大學的研究團隊時,其他各校教師也不會有太大的疑慮。其實,目前國科會經費分配的集中度與世界各先進國家大學研發經費的集中度相當,但行政院在研擬分配五年五百億特別預算時,卻希望再將經費集中度大幅提高。我們同意任何大筆高等教育經費的分配除了要發揮普及分配的打樁需求外,也應該考慮集中運用的拔尖效益,但究竟要多集中,才算適當?這當然沒有眾所公認的計算公式,但世界上其他高等教育發達的國家應該是很好的比較標準。假如我國高教經費的集中程度已達世界第一,卻仍然無法產生舉世知名的卓越大學,那就表示我們國家的教育總經費投入不足;也就是每位學生及老師所分配到的平均資源不足。此時最重要的改善之道應該是全體高等教育界共同努力爭取教育總經費的增加,而不是變本加厲的劫貧濟富。若高等教育界默許及容忍政府藉由教育經費的過度集中來形成一兩所明星大學,將可能使得這一兩所寡占資源及發聲管道最暢通的學校不再積極的向政府爭取經費,而政府及立法機關也很可能自滿於一兩所明星學校的產生,而忽視了整體教育投資的不足。為了避免這種現象的發生,我國高等教育界應該堅持經費集中運用的程度絕對不可以成為舉世無雙的世界第一。n 美國與英國的經費集中度若要與其他先進國家作比較,就應該先以全世界高等教育最發達的美國為例。美國是將其90%的大學研發經費投入了前兩百名的大學。從絕對數量上來看,200所大學似乎不少,但由於美國對於大學的設立並沒有非常嚴格的管制,因此美國大專院校的數目多達3600所 ( 是世界上大專院校數目最多的國家 ),因此這前200所大學只佔了3600所大專院校的5.5%。也就是說,美國是將大部分的研發經費分給僅僅5.5%的大專院校,以學校比例而言,應該是全世界高教研發經費最集中的國家。不過,由於3600所大專院校中有許多是屬於學生人數較少的社區型大學,因此這200所研究型大學雖然只佔學校總數的5.5%,但卻培養全美國高等教育20% 的學生( 約350萬名學生 )。如果我國政府將五年五百億的大部分經費集中於兩所大學 ( 也就是1.25% 的大專院校 ),預計這兩所大學的學生總數將大約為5萬人 ( 也就是全國5% 的大專生 ),結果將使得這項經費的集中度成為美國大學研發經費集中度的4倍。再以全世界高等教育發展僅次於美國的國家英國為例。英國是將96%的研發經費給予了將將近40%的大學(也就是170所大學中的70所)。因此,台灣若將五年五百億經費中的80%只給1.25%的大學,則這一筆經費的集中程度將大約是英國大學研發經費集中程度的30倍。政府也許會說:前兩項比較的美國及英國經費均是以經常性的高教經費為主,我國的五年五百億是特別專案經費,應有不同考量。那我們不妨就以行政院於其新十大建設計畫書中特別提到的韓國及日本的專案實例來作比較。n 日本COE與韓國BK21專案實例行政院為合理化其集中補助極少數大學的做法,特別於2004年在其所提出的新十大建設計畫書中提到韓國及日本兩個專案計畫的先例 : 韓國以每年2千億元(相當58億新台幣),七年為期推動智慧韓國頭腦21工程(BK21),並以漢城大學能達世界100名內為目標。日本亦提出大學結構改革方針,以創設30所國際一流大學(或研究領域)為目標,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以日本為例,日本政府的確曾於2001年提過所謂的頂尖30計畫,預計以每年約100億台幣的經費投入30所大學,以提升這30所大學的水平,但此計畫一經提出即引起日本全國學界的強烈反對,質疑若以大學為直接補助的對象,將產生為大學包裹排名的不良效應,嚴重影響各校發展自己特色的目標 ,而日本政府也從善如流,於2002年將計畫改名為21世紀卓越中心計畫,並不再以大學為補助的對象,改以十個重點學術領域徵求研究計畫。最終總共核准補助了十個領域中的246個計畫,這些計畫則分別來自於85個大學。若以日本大學總數600所的基礎來計算,日本卓越中心計畫分配到大學的集中率是14%。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政府早於2002年就取消了原先所提的頂尖30計畫,而我們的政府於2004年所擬定的新十大建設說帖中卻仍然引用錯誤的資料,究竟是資訊落後還是有意誤導?不論是這兩個原因中的哪一個,都讓我們擔心行政院所規劃五年五百億計畫的品質。再以韓國為例,韓國的智慧韓國頭腦21工程是於1999年開始施行7年,其補助的主要對象是大學的系所,在其官方文件中從未見到此計畫之目標是以推動漢城大學進入世界前100名的文字。實際上,韓國是將計畫經費的45%投入了至少來自15個大學中的50個系所,22投入了38個以教學為主的區域性大學,另有22%則投入了11個專業學院。若以韓國190所大專院校總數作為計算基礎,智慧韓國頭腦21工程經費分配到大學的集中率大於25%,而且其補助對象從未以漢城大學為單一的補助目標。當然,漢城大學可能仍然從中取得了最多的經費,但那是因為它有最多的系所被認定為傑出的系所,而以各系所的名義獲得了最多的補助。n 澳洲的統塊補助 ( Block Funding )政府可能又會說:這筆五年五百億經費的主要分配方式不是我們所熟悉的計畫補助 ( Project Funding ) 模式,而將是參考國外的統塊補助 ( Block Funding ) 模式直接補助大學,因此要有不同的思考。那我們就不妨以澳洲作參考,澳洲政府針對其大學研發經費,於2001年就開始採取雙軌式的補助系統,其中最主要的研發經費來源仍為經過專業同儕評比的計畫補助 ( 類似於國科會專題計畫補助 ),另一經費來源則為直接補助給各大學的統塊補助 ( Block Funding )。統塊補助的特色就是學校不需要提詳細的經費使用計畫,而純粹以過去表現的績效來爭取經費分配,使得經費的運用可以更有彈性 ( 因此也可以稱為“痛快”補助 ),但各學校所獲統塊補助金額的多少仍主要取決於各大學教授能爭取到多少計畫補助。以其中一個統塊補助經費Research Infrastructure Block Grants ( RIBG,一年約有50億台幣 ) 為例,其經費分配是以各大學前兩年所爭取到的計畫補助總額為主要評比標準,也就是說學校教授在前兩年爭取到專題計畫的金額越高,政府給學校的統塊補助就越多,因此統塊補助彷彿成為專題計畫補助的配合款。任何大學,只要它的教授能夠爭取到一定額度的專題計畫,學校就可以跟著得到統塊補助。在這個簡單的條件及計算方法下,在全澳洲不到45所大學中,有超過40所的大學( 也就是超過90%的大學 )可以爭取到統塊補助經費。同樣為統塊補助,澳洲政府並沒有如我國政府一樣設立一些奇怪的或不合理的條件 ( 例如:學校規模大小 ) ,而仍然間接的以專業同儕評比結果為經費分配的依據。事實上,澳洲排名第一的大學澳大利亞國立大學(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ANU )正是一所只有1萬2千名學生的中型大學,其學校規模遠小於澳洲前十 “大” 的大學,但是由於其教授的優越研究能力,ANU每一位教授平均爭取到的統塊補助經費一直都高於其他學校的老師。從上述與各先進國家的比較,可以歸納得到以下結論:目前台灣政府對於五年五百億經費的規劃將使得這項經費的集中度大約成為 (1) 美國大學研發經費集中度的4倍、(2) 日本卓越中心計畫經費集中度的10倍、(3) 韓國智慧頭腦21計畫經費集中度的20倍、(4) 英國大學研發經費集中度的30倍 及(5) 澳洲大學統塊補助經費集中度的60倍。我們不反對經費集中的部分優點及重要性,但台灣高等教育經費的集中度做到舉世無雙的程度,是否太過火了?辦高等教育,不能一昧的劫貧濟富,若讓一人開賓士,眾人坐牛車,國家整體的發展不會因此加速的。n 只直接補助學校將製造弊端除了經費的集中程度以外,更值得關心的是經費分配的原則及方式。日本及韓國不直接將經費給予大學,主要是因為擔心如此將引起不當的大學排名效應及阻礙各校發展特色,這與台灣不公佈各大學及各系最低錄取分數的目的是相同的。此外,將經費直接撥予學校將可能難以避免高層分贓的問題,這將使得明星學校中的二流團隊可以取得經費,其他學校的一流團隊卻拿不到資源。以學校為對象的分配方式,也將造成考核困難及嚴重缺乏競爭性的問題。因此日本及韓國都避免直接以學校為分配經費的對象。以國內的現實環境而言,我們已經看到以學校為發放對象造成了政治人物直接點名分配經費給特定學校的怪異現象,既未向高教界廣泛徵詢意見,也完全提不出理論及具說服力的實例根據,呈現了某些政治人物一意孤行的行事特徵。過去高等教育研發經費的分配都是由高等教育界依學術專業來自主判斷,這一次卻首度開啟了由政治人物直接主導分配大筆高教經費之惡例,而且還是關起門來將一個等同於國科會全年經費的補助私下分配給極少數的幾個校長,若高等教育界能夠容忍政治人物如此行徑,那麼將來這幾位校長對這些政治人物作出感恩圖報的回饋時,大家也不必意外,將來各大學校長對政治人物言聽計從、卑躬屈膝時,我們也無權苛責。只可惜,目前政商勾結的劣勢尚未稍減,政學勾結的態勢卻可能藉這五年五百億的分配逐漸形成。再進一步來說,當部分大學校長從這些政治人物手中直接拿到大筆經費之後,很可能就上行下效,在校內也只憑自己一人的主觀意識將經費直接主導分配給自己矚意的項目及人員。因此這大筆的經費從上到下都沒有經過一般研發經費分配時應該經過的公開、公正及嚴格的評比。綜而言之,在目前國內的現實狀況下,政府若執意以大學為經費補助的直接目標,將極可能使得政治人物與少數教育界的高層能夠以個人好惡、政治理念及直覺判斷來直接主導大筆經費的分配,專業同儕評比的功能將蕩然無存。為防止以上已經出現及未來可能出現的種種弊端,同時保留統塊補助的優點,我們建議政府參考英國統塊補助高等教育的模式.。英國的高等教育補助模式也是採取雙軌補助系統,與澳洲類似,但其施行歷史更為悠久,而且其統塊補助的主要對象是各系所,而不是大學。澳洲於2001年開始對大學進行統塊補助之後,由於實施上的許多問題,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學術單位與學者提議學習英國統塊補助系所的方法,贊成者甚至包括澳洲大學排名第一的澳大利亞國立大學。 n 另一種更好的模式TNT-100計畫經參考英國統塊補助系所模式的優點、韓國BK21工程的成功原因以及計畫型補助的高度競爭誘因,我們在此提出另外一個五年五百億經費的分配模式,以為政府高層及高等教育界的參考,我們稱此一分配模式為台灣登峰一百計畫( Taiwan iN Top 100 Program, TNT-100 Program )。在此計畫中 我們建議將每年100億經費中的60% ( 也就是每年60億 ) 以Block Funding之模式補助全國100個優秀的系所團隊。至於這100個系所團隊的挑選,可以先由行政院與高教界協調決定15到20個重點發展領域,然後再由全國各大專院校的相關系所團隊提出申請。每一個系所團隊最多可以由兩組同校或不同校的系所共同組成。入選團隊的挑選應同時考慮此一團隊過去的表現與未來的發展計畫,而未來的發展計畫應以研究為主、教學為輔,人才與設備共進、軟體與硬體並重,部分領域的系所更應該依環境變遷的需求,從事系所的改造與重整。然後每一領域再由相關的國內外專業同儕共同評比挑選四至七個系所團隊進行簽約補助。這100個獲選的系所團隊必須同意公開其計畫內容以為全國參考,同時必須設立專門的中英文網站 紀錄其計畫成果。為進一步增加團隊彼此間的競爭性,TNT-100系所團隊必須每年報告進度,並在第二年底及第四年底進行期中評核,然後依照評核結果重新調整經費分配的方式,我們稱這個流程為3C流程 ( Concentrate through Continuous Competition, 3C, Process ),或是競逐區分流程,其目的就是要經由持續競爭,將經費逐漸集中,然後達到自然區分的目的。舉例來說:政府若計畫在物理領域挑選了四個系所團隊予以補助,假設每一團隊於前兩年各獲得每年6000萬的補助,則在第二年底評核過後,就可以將其中兩個表現較差的團隊的經費減半,然後將這一筆刪減所得的經費轉移補助評核較佳的兩個團隊。也就是說表現較佳的兩個團隊在第三、第四年可獲得每年9000萬的經費,而表現較差的兩個團隊在第三、第四年只能獲得每年3000萬的經費。在第四年底評核之後,我們可以再依評核的結果,將第四名團隊的經費部份轉移到評核第三名的團隊,第二名團隊的經費部份轉移到評核第一名的團隊。經由這樣的流程,我們將可以保證每一個團隊持續競爭的動力。另外,視領域特性的不同,TNT-100計畫也可以要求獲選的系所團隊逐步培養募款及自籌財源的能力,如此可以確保在TNT-100計畫結束後,參與的團隊仍有延續計畫成果的部份能力。舉例而言,TNT-100計畫可以要求電機領域的參與系所於計畫前兩年提出10%的配合款,第三、第四年提出15%的配合款,最後一年則提出20%的配合款,以達到國外一流大學募款能力的標準。經由這樣的要求,TNT-100計畫可以有效動員系所積極籌募經費及推動產學合作,真正落實產、教、學、研的互動。系所才是大學結構中真正執行及推動校務最重要的單位,它向上支援研究中心、向外招募教授人才、向下吸收優秀學生,它才是真正將教學與研究配合、人才與錢財匯流的地方。沒有一流的系所,就絕不會有一流的大學或研究中心。經由TNT-100計畫統塊補助全國100個績優系所的方式,可以矯正行政院倒果為因的經費分配方法,避免政治人物與少數教育高層分贓的機會,不但沒有不當的學校排名效應,更能鼓勵各校發展特色,降低了學校高層校內分贓的可能性,也大幅改善了考核困難及缺乏競爭性的問題,更增加了計畫成功的可能性,是一個能真正讓基層動起來、讓錢流與人流有效搭配、充分結合研究與教育功能的計畫型式。我們預估TNT-100計畫中獲選的每一個系所團隊平均5年內至少應有培養100位博士的能力,而且平均每年應發表100篇論文。這100個團隊整體每年應至少延請100位優秀教師或研究人員、及建立100項短期國際交流計畫。另外,這100個團隊整體在5年內應至少延請100位常駐的國際級研究人員、建立至少100項中長期國際合作計畫、舉辦100次國際學術研討會議及產生100項中大型產學合作計畫。而且這些博士生、研究人員、交流計畫、研討會及產學計畫等將分佈在全國各角落的大學,絕不是僅僅集中於兩座大學校園中。與行政院原定計畫 ( 以每年80億台幣投入兩所大學 )相比,這100個系所團隊將只用到其75%的經費 ( 也就是每年60億 ),投入其500%的學校 ( 估計至少約10所大學的系所參與 ),卻能得到遠大於其100%的效益,而且是真正全面動員基層的效益,行政院何樂而不為?TNT-100計畫並非沒有缺點,其最大的可能缺點就是會勞師動眾。依照過去國內大學學術追求卓越計畫及韓國BK21、日本COE計畫的前例來看,TNT-100計畫雖然只徵求100個系所團隊參與,但全國很可能會有400個以上的系所動員起來。以全國各大專院校中約有2000個研究所的總數來計算,這代表將有約5分之一的研究所會參與申請。不過辦教育本來就應該像辦馬拉松一樣,參與的人越多越好,而且是要長期及高度競爭的投入,而不應該是搞成雙人花式跳水,使得乾瞪眼的人多,但參與的人少,激不起任何的波瀾。TNT-100計畫除了以60%的經費統塊補助100個系所團隊,另外20% ( 每年20億 )就可以用計畫補助 ( Project Funding ) 的方式重點補助全國20 - 40個跨領域的研究中心,並且可以依然沿用前述的競逐區分流程。剩餘的20% ( 也就是每年20億的經費 ) 則可以依照各校所得系所補助及研究中心補助的總額, 按比例分配。也就是說,每年100億中的20%仍然保留為統塊補助學校的經費,但各校應得多少完全取決於其系所及研究中心是否真為卓越,而非任由少數政治人物及高教人士以個人好惡或直覺作判斷。.n 結語按照TNT-100計畫補助的模式,我們可以預期真正一流的大學因為擁有真正一流的系所及研究中心,它們應該仍能得到其應得的經費,而且這些大學若真是表現傑出,經由3C流程的競爭,其所得經費還會年年升高,最傑出的大學在計畫第五年甚至可能取得100億中的50億經費。因此,這些卓越的大學又何必需要執政人物將這筆經費當作恩惠來施捨?以國內目前的高教環境來看,TNT-100計畫很可能會將80%的經費分配給至少10所以上大專院校的團隊。以經費集中程度而言,就是將大部份經費集中於前6.5%的學校。這樣的經費集中度仍然屬於世界一流,但卻更用得其所,效益更全面化,也同時兼顧了拔尖與打樁的功能。不論從系所、研究中心、大學或整個高等教育環境的角度來看,TNT-100計畫的模式都比目前行政院所預定的經費分配模式更為優越。當然,我們並不認為這個初步的建議是接近完美的,其中仍有許多需要政府高層及所有關心高等教育的同仁及朋友共同指正的地方,但我們要一再強調的是:重要的高等教育政策應該要經過廣泛的討論及取得適度的共識才能有好的成效。94年6月24日立法院五年五百億高教經費應如何運用公聽會附件三、支持五年五百億TNT-100計畫 連署書致行政院 謝長廷院長 及 教育部 杜正勝部長支持五年五百億TNT-100計畫 連署書我們反對政府將五年五百億高教經費中的大部分以學校為單位的統塊補助(Block Funding)方式直接集中於兩三所大學。此種經費集中於極少數學校的規劃方式將使得這項高教經費的集中程度大約成為美國大學研發經費集中度的4倍、日本卓越中心計劃經費集中度的10倍、智慧韓國頭腦21工程計劃經費集中度的20倍、英國大學研發經費集中度的30倍及同樣採取統塊補助的澳洲大學經費集中度的60倍。我國政府這樣的高教經費集中程度實已達到舉世無雙的地步,經費分配的合理度值得懷疑。除了經費的集中程度外,將主要經費直接給予大學,將引起不當的大學排名效應,惡化現有的明星大學現象,阻礙各校發展特色。同時將經費直接撥予大學,將難以避免大學高層分贓的現象,使得明星大學中的二流團隊可以取得經費,而其他學校的一流團隊卻拿不到資源。以學校為補助單位更會造成考核困難以及獲得高層關愛的大學嚴重缺乏競爭動力的問題。為防止高教經費直接補助學校所可能造成的種種弊端,並同時保留統塊補助的優點,在參考英國高教評鑑制度、韓國BK21工程計畫內容以及我國國科會補助機制後,我們提出TNT-100計畫,希望以具有優秀研發能力的系所或研究團隊(跨校或跨領域)為補助單位。以下數點具體建議,呈請政府高層採納:(1) 以系所為補助單位,將每年100億經費中的60億以統塊補助(Block Funding)型式重點補助全國15至20個領域中100個優秀的系所團隊。(2) 以跨領域研究中心為補助單位,將每年100億經費中的20億以計畫補助(Project Funding)型式重點補助全國20 至40個跨領域的研究中心。(3) 補助範圍應兼顧人文、社會領域及理工、生技領域的發展。(4) 系所團隊及研究中心的評選應以各領域國內外的專業同儕評比(peer review)為主要依據,不應依賴過度簡化及單一的量化指標。(5) 將每年100億經費中剩餘的20億依照各校所得的系所補助及研究中心補助的總額,按比例分配。也就是說,每年100億中的20%仍然保留為統塊補助學校的經費。(6) 計畫執行期中及期末應實施嚴謹及公開的成效評比與獎懲措施。按照以上的建議,真正一流的大學因為擁有真正一流的系所及研究中心,應該仍能得到其應得的補助。但經費將更用得其所,效益更全面化,並能同時兼顧拔尖與打樁的功能。最後,我們要再度呼籲政府,以學校為主要補助目標是倒果為因的做法。唯有擁有頂尖系所的學校,才會成為頂尖的大學,未來才能培養出頂尖的人才。終究系所才是大學結構中執行及推動校務最重要的單位,它向上支援研究中心、向外招募教授人才、向下吸收優秀學生,它才是真正將教學與研究結合、人才與錢財匯流的地方。沒有一流的系所,就絕不會有一流的大學。政府在教育政策上應多進行築下水道式的扎根工作,少作搭牌坊式的政績工程,儘量將動力貫注於教育的最基層。一旦有了扎實的基礎,自然會有頂尖的卓越。讓我們基於這個共同的理念,一起為台灣的高等教育努力。2005/3/24連署發起人 :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師會理事長簡明勇 教授國立政治大學教師會理事長郭明政 教授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教師會理事長葉榮華 教授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系賴鼎銘 教授國立中央大學教師會理事長黃 藿 教授國立清華大學化學工程學系周更生 教授國立交通大學教師會理事長唐麗英 教授國立中正大學教師會理事長謝哲勝 教授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羅世宏 副教授國立成功大學化學工程學系陳進成 教授國立交通大學電子物理系李威儀 教授及 其他多位大學老師連署人:_ 學校:_ 單位:_ 聯絡電話:_連署人:_ 學校:_ 單位:_ 聯絡電話:_連署人:_ 學校:_ 單位:_ 聯絡電話:_連署人:_ 學校:_ 單位:_ 聯絡電話:_連署人:_ 學校:_ 單位:_ 聯絡電話:_欲簽署連署書可1. 於簽名後直接交予各校連署發起人,或2. 於簽名後傳真給 國立交通大學 唐麗英 教授 ( Fax : 03- 5733873),或3. 上交通大學教師會網站 ( .tw/tnt100/ ) 下載連署書後以網路連署方式(請務必留學校單位及聯絡電話以便查證)e-mail回交通大學教師會(.tw )收94年6月24日立法院五年五百億高教經費應如何運用公聽會附件四、教育部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計畫書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壹、規劃藍圖與願景:一、規劃藍圖在 21 世紀知識經濟的時代,知識的創新與研發已是決定國家競爭力的關鍵因素,而知識能否更上層樓,其樞紐相當程度繫於大學校院系所之研發成果。(一)國內發展情勢1. 高等教育的擴充影響教育資源的分配:過去齊頭式的資源分配,缺乏建立競爭與評鑑的機制,除導致資源過度分散,未能引導學校以專長建立特色外,亦影響學術競爭力的提昇。2. 大學的教育品質面臨考驗:高等教育人口急速發展,但資源無法相對擴充,私立大學校院的急速增加,加以中小學、幼兒、原住民、身心障礙等多項基本教育需求,對國立大學資源,亦造成排擠效應。資源不足,導致大學的教學、研究水準相對停滯,難作有效提升。3. 大學發展面臨員額及經費不足的困擾:國立大學實施校務基金後,政府補助經費逐年緊縮,而又因員額編制之限縮,導致新增調整之系所,生師比過高。近年來大學校院學生數與專任教師人數之比值已逐年提高。(二)國際間發展情勢近年來世界先進國家如英國之大學撥款委員會、美國高等教育司之專案基金、日本、德國均提供專款協助重點大學發展,甚至中國大陸對於少數重點大學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即提供每年 6 億人民幣(相當於每年 24 億新台幣)的特別補助。韓國則以每年 2,000 億元(相當58 億新台幣),推動 7 年期智慧韓國頭腦 21 工程(BK21),並以漢城大學能達世界 100 名內為目標。日本亦提出大學結構改革方針,以創設 30 所國際一流大學(或研究領域)為目標。而美國加州政府規劃之 4 跨校研究中心,則以每年每中心 1 億美元(相當每年35 億新台幣),4 年為期提供補助。歐盟則自 1994 年即開始投注相當經費於基礎研究計畫,未來將再投入於奈米相關研究 13 億歐元(相當 455 億新台幣)。(三)未來面臨之挑戰反觀國內大學校院業已達 145 所,近 10 年大學數量成長 2 倍之多,教育資源確無法相對擴充,嚴重影響教育品質的提昇。大學發展面臨員額及經費不足的困擾,整體運作經費不足、生師比過高,不僅教師教研經費低於國外,學生單位成本亦逐年遞減。以 91 年度為例,教育部投注於高等教育之預算為 531 億,93 年度降為 507 億,教學研究經費遠低於歐、美、日本等國;教師待遇僅為美國哈佛大學的 5 分之一,學生單位成本更降至每生約 16 萬,若與鄰近日本東京大學之每生約 200 餘萬元相較,差距實至為懸殊。高級人才之培育是我國能夠立足台灣,躍升國際的最重要資產。針對此一國際競爭趨勢,與學術創新整合需求,若未能及時因應,非僅我國於亞洲之學術優勢將為鄰近國家(如韓國之漢城大學、成均館大學;香港之香港科技大學、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中國大陸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所取代,亦無異放棄進一步追求卓越之契機(如超越澳洲國立大學、墨爾本大學;日本大阪、名古屋大學等),而自外於此國際競爭潮流,在 21 世紀之知識經濟時代,國家的競爭力亦勢必快速流失而遭邊緣化。二、規劃願景依據行政院高等教育宏觀規劃委員會所提之高等教育宏觀規劃報告提升高等教育競爭力,建立競爭性經費之建議,及行政院經建會新十大建設之規劃提出本計畫。計畫將以各領域優異大學為基礎,藉由學術競爭環境之建置,以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設置以優異領域為導向之頂尖研究中心。具體目標將設定為 5 年內至少 10 個頂尖研究中心或領域居亞洲一流,10 年內至少 1 所大學躋身國際一流大學之列為目標(如居全世界大學排名前 100 名,或比照美國大學排名則應居前 80 名)。貳、推動構想:本計畫係參照國際一流大學之相關教研人才及設施水準為規劃標的,而以輔導國內大學依優異領域建立特色為基礎;透過競爭性經費之挹注,一則補助其提升基礎設施,二則輔以國外優秀教師之聘請及國際學術合作之參與,責成其教研水準、產學績效,確與國外一流大學相匹敵,進而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規劃之構想包括:一、發展國際一流大學計畫:以競爭性經費輔導具規模且發展潛力之研究型大學,提升整體大學教學與研究資源的運用效能,整合人才資源,改進經營管理策略,建立健全之組織運作制度,適度規模發展,並提升單位學生教育經費達 10,000 美元年/人以上。二、頂尖研究中心(領域)計畫:鼓勵研究型大學依其優異領域,建立跨校(國)或與研究機構合作整合,集中人力資源、設備投資成立研究團隊,發展國家重點領域,輔導建立研發創新之整合新契機,獎勵教學特色,建立教學能力及成果評定指標,進行院系所調整與設立學程,以建立重點領域。參、計畫內容與策略:本計畫包括 2 項子計畫,各子計畫名稱及推動策略則依序說明如次:一、發展國際一流大學計畫:(一)輔導至少 1 所具發展潛力之大學,整合人才資源,改進經營管理策略,建立健全之組織運作制度,並適度發展規模。(二)國際一流大學除應符合本部審議規劃的相關指標外,並依國際評比標準訂定參照指標:10 年內至少 1 所大學躋身國際一流大學之列為目標(如居全世界大學排名前 100 名,或比照美國大學排名則應居前 80 名,1520 年達世界前 50 名)。二、發展頂尖研究中心(領域)計畫:(一) 輔導各類型之優異大學,依其教學研究之需要,或產學科技合作、人文社會特色之發展,發展優異領域系所或研究中心。(二) 優異領域系所或研究中心除應符合本部審議規劃的相關指標外,並依國際評比標準訂定參照指標:5 年內居亞洲一流為目標。肆、申請資格:一、 國際一流大學部分:欲發展國際一流大學,除了必須增加教育資源的投入,以當前韓國漢城大學為比較基準,單位學生經費須達每生年平均 1 萬美元之水準為目標外。更重要的是必須具備一定的教師及研究人力的素質與規模,同時必須提升學校運作的效能。(一)具 5 年內發展為亞洲一流大學、10 年內達世界百大、1520 年達世界前 50 名,且校內有若干世界級頂尖研究中心潛力。(二)法人化:學校運作績效良好,國立大學並須承諾優先法人化且提出計畫者,而在法人化尚未完成法制作業之前,學校應成立包含外部成員之校務發展諮詢委員會,並依法人化的運作精神,對於校長、院系所主管之遴聘、校務決策機制、人才之聘進用、考核獎勵及淘汰等,建立更具效能的運作制度,並應於第 2 年依教育部所定法人化基本原則,完成法人設置條例送部。(三)規模化:若干學校之整併具規模化之優勢,且其整併有利於突破性發展者,學校應於計畫書中提出整併意願書,並詳述達成該要件之分年具體作法及推動之時程,另在未完成整併之前,如何達成資源整合之具體策略,並承諾5 年內完成行政及系所之實質整併作業,則學校相關數據得併計。二、 要發展世界級頂尖研究中心,必須以校內豐沛之學術及研究能量作為根基,以發展建立優異領域系所或研究中心為學校之重點特色,藉由校內重點領域之發展,進而帶動全校之教學及研究全面提升,學校現有系所發展校內、跨校與國際整合之優異領域中心,於 10 年內具有可與世界前 50 名相互比擬之潛力。(一) 未獲國際一流大學補助之研究型大學,全校助理教授比75%以上,學校運作績效良好,並同意成立包含外部成員之校務發展諮詢委員會,對於校長、院系所主管之遴聘、校務決策機制、人才之聘進用、考核獎勵及淘汰等,建立更具效能的運作制度。(二) 國際論文助理教授以上每人年平均0.8 篇,部分則可依申請類別及專長領域之差異,以專書、展演、專利、產學合作數等取代。(三) 人文社會領域得由學校提出該校教師在相關領域之研究卓著具體績效者,不受論文平均篇數之規定。伍、申請程序一、 符合申請資格之學校得提報計畫書,初審計畫書至多 15 頁並提出 2 頁的摘要,初審通過名單出來後,由學校向審議委員會進行簡報溝通後,修正計畫後提複審計畫書至多 50 頁後送委員會進行複審。二、 如係採數校整併,應以整併計畫共同提出。三、 計畫內容應包括:國際一流大學符合申請基本條件之學校,擬申請本項計畫,應提出申請計畫書,計畫書內容應包括:(一) 現況及發展條件之自我評估、利弊分析及未來改善策略(二) 依現況達成目標之分年評估指標(含量化及質化)(三) 達成目標之具體策略1. 經營策略及組織運作之調整方案2. 強化學校基礎建設之具體方案3. 與校內、外學校研究機構整合之具體方案4. 有關領導人才、菁英之培育,全才教育及人文社會科學藝術等重點領域規劃。5. 承諾學校整體的運作機制的創新及績效的提升,吸引國外頂尖學者的具體做法。6. 延攬優秀師資之具體方案7. 強化教學及研究效能之具體方案8. 配合社會及產業需求擴增大學部招生名額之規劃方案9. 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工程科學均衡發展之規劃10. 重點領域達世界頂尖研究中心之規劃方案(四) 整體計畫財務規劃及分年經費需求頂尖研究中心(領域)符合申請基本條件之學校,擬申請本項計畫,應以學校為單位提出整合性申請計畫書,計畫書內容應包括:(一) 現況及發展條件之自我評估、利弊分析及未來改善策略(二) 依現況達成目標之分年評估指標(含量化及質化)(三) 達成目標之具體策略1. 經營策略及組織運作之調整方案2. 強化學校基礎建設之具體方案3. 與校內、外學校研究機構整合之具體方案4. 承諾學校整體的運作機制的創新及績效的提升,吸引國外頂尖學者的具體做法。5. 延攬優秀師資之具體方案6. 強化教學及研究效能之具體方案7. 配合社會及產業需求擴增大學部招生名額之規劃方案8. 重點領域達國際一流水準之規劃方案(以1 至3 個為限)(四)達成目標之全校性配合措施,以及因推動頂尖研究中心而促成全校教研水準全面提升之具體作法陸、審議標準及程序一、審議標準甲:國際一流大學部分(一)學校經營管理與組織運作制度(含法人化之準備):1. 大學校務會議提出承諾法人化同意書,並擬定法人化推動計畫書。2. 兩校整併須經校務會議通過整併之意願書及實施階段計畫。3. 學校預算管理:經費分配與統籌運用公、私部門資源之妥適性,即建立學校獨立的經費查核機制及合理之經費自籌比例。4. 延攬優秀人才(國內外教師、學生、研究人員)之具體成效及相關支援策略,含彈性薪資與人員晉用。5. 統整校內或校際人力資源、行政架構組織運作;包括行政組織之變革(含系所淘汰機制)、教師及研究人員之評估與淘汰機制。6. 提昇教學績效、學術研究之創意機制與做法;包括促成產學科技研發,人文特色發展及推動通識教育等之具體策略。(二)學校基礎建設1. 改善學校圖書儀器設備,含圖書館館藏、特色圖書典藏、網際交流設施、儀器設備、校園友善環境之建立等教學資源提供。2. 教室宿舍建設,含e 化教學設備、學人宿舍、國際學生安置、學生宿舍供給比例等。3. 研究設備建設,含教師研究室、研究生研究室設施及後勤資源。(三)學校提升教研績效之具體成果: 躋身世界百大具體分年發展指標1. 教師素質:教授及助理教授所占比率、具博士資格者所占比率、獲國內外獎項教授人數如諾貝爾獎、全球性重要學會、國家院士或獎項等。2. 校內優異學術領域透過跨校整合,達國際一流之具體績效。3. 著名國際期刊論文發表及引用數、影響指數(Impact Factor):包括SCI、EI、SSCI、A&HCI 等。4. 學術規模:研究計畫、產學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广东大天暴雨通知书
- 广安商铺停工通知书
- 广州增城疫情停业通知书
- 广西建工降薪文件通知书
- 庆城县高温预警通知书
- 应城医疗队返程通知书
- 建湖疫情放假通知书
-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通知书
- 开发商取消收费通知书
- 开展商铺检查通知书
- 管家星级评定管理办法
- 职业生涯报告课件
- 外贸电池知识培训课件
- 健康教育与疾病预防的实践案例分析
- 胸腔镜肺大泡切除护理查房讲课件
- 2025年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甘肃省分公司校园招聘笔试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详解一套
- 骨痹病的中医护理方案
- 种猪养殖场建设项目初步设计方案
- 浙江德斯泰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年产40000吨 PVB 功能膜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
- 数学职业生涯规划课件
- T/CADCC 003-2024汽车漆面保护膜施工技术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