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关联、信息披露质量对企业所得税成本影响的实证研究--毕业论文‘.docx_第1页
政治关联、信息披露质量对企业所得税成本影响的实证研究--毕业论文‘.docx_第2页
政治关联、信息披露质量对企业所得税成本影响的实证研究--毕业论文‘.docx_第3页
政治关联、信息披露质量对企业所得税成本影响的实证研究--毕业论文‘.docx_第4页
政治关联、信息披露质量对企业所得税成本影响的实证研究--毕业论文‘.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文题目政治关联、信息披露质量对企业所得税成本影响的实证研究 一、选题依据:(1)说明选题的背景及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选题的背景:近年来,有关企业政治关联的问题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一系列的理论研究接踵而至。作为一个世界性问题,企业的政治关联问题普遍存在于各国的企业当中。一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本国企业的所有权、公司治理方式等等。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公司治理模式属于典型的行政主导型治理模式:资源配置行政化、企业目标行政化、经营者人事任命行政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经历了放权让利、股份制改革,公司治理机制得到极大完善。然而,由于我国制度及文化背景的特殊性,政府在经济活动中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会对我国的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出于对公司经营业绩的考虑,上市公司会选择以各种方式主动或被动地与政府形成错综复杂的政治关联,并以此获得产权保护、廉价的公共资源、各种经济管制和壁垒的突破权和税收优惠政策等。因此,通过政治关联,企业会获得寻租收益,例如:税收优惠、银行借款优先权及借款利率优惠等,而所有这些都将影响企业的所得税成本。在当前的会计准则下,所得税成本在企业成本核算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因此,企业会倾向于引入合理的避税技术,开展避税活动,以减少所得税成本。然而从长远来说,企业策划避税活动带来的成本可能超过其避税收益。当有证据表明企业的避税活动是管理层的寻租行为时,外部股东会要求管理层赔偿损失,因此所引发的代理成本也会抵消避税活动带来的潜在收益。基于现代公司治理的委托代理理论,由于存在巨大的信息不对称性,在企业内部,管理层掌握着充足的信息,可以通过各种避税活动来获取利益;而在企业外部,投资者债权人缺乏足够的信息来评估这一系列避税活动。出于对外部投资者权益的保护,企业的信息披露行为显得尤为重要。信息披露的透明度越高,外部投资者就能获得更准确更有价值的信息。信息披露质量越高,管理者操纵避税活动从而获取私人收益的机会就越小。我国近年来对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企业对外信息披露也从原来的自愿性披露向强制性披露发展。总的来看,上市公司对外信息披露行为越来越普遍,披露内容越来越充实,披露范围越来越广。但是,管理层更倾向于公司能够在合理控制的范围内平滑发展他们所希望看到的结果。为了给企业发展 留足弹性空间,管理层会选择进行一定程度的盈余管理以平滑企业业绩,并对企业的信息披露程度进行限制。上市公司在进行盈余管理时,往往需要同时权衡公司的财务报告成本以及所得税成本。综上所述,本文立足企业盈余管理视角下的所得税成本管理,重点探讨上市公司政治关联以及信息披露质量对公司所得税成本的影响。理论意义第一,立足所得税成本,探讨企业盈余管理,拓展相关研究视野。针对企业盈余管理的研究很多,但是研究者对于盈余管理行为的成本,尤其是所得税成本问题的研究很少。显然,立足企业的所得税成本的视角,对企业的盈余管理和管理层行为进行梳理和剖析,能够丰富所得税成本管理问题的研究成果,同时也是对企业税务问题研究的一个突破。第二,引入对政治关联问题的研究,延伸了对企业避税行为的研究。以往的研究多侧重于关注企业利用盈余操纵等内部管理的方式平滑所得税成本,而本文引入政治关联问题的研究,考察企业通过获取政治扶持、获得避税保护伞的行为,从而加深了对企业避税行为的驱动力量和约束条件的认识。第三,强调关注企业的成本研究,丰富政治关联相关研究文献。现有关于政治关联的研究主要从投资、融资以及公司业绩等方面着手。实际上,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收益与成本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如果仅仅研究企业的收益而忽视了对成本的研究,会给企业带来经营风险,甚至使企业陷入经营困境。本文通过研究不同性质的企业政治关联队所得税成本的影响,以丰富与政治关联相关的研究文献。第四,以企业内部活动视角分析信息披露带来的影响。目前,国内对信息披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讨信息披露对企业资本成本的影响、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因素等等,很少有研究信息披露质量对企业内部具体活动的影响。例如,信息披露质量如何影响企业的资产管理、如何提升股东财富、如何影响企业的所得税成本等。本文以企业内部活动视角分析信息披露带来的影响,强调信息披露质量对所得税成本的影响,为丰富相关的理论研究铺垫。实际意义第一,从政治关联的角度,抓住政治优势,规避政治风险。政治关联、政府干预对企业运行既有正面作用,也有负面影响。一方面,企业可以利用政府提供的各种优惠的政策扶持,促进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为了追求税收利益或政治目标,政府可能会干涉企业的自主经营,甚至掠夺企业财富。因此,企业的政治关联是一把双刃剑,只有抓住政治优势,规避政治风险,企业才能在政治关联的背景下持续发展。 第二,从信息披露的角度,完善信息披露流程,提高信息披露质量,提升企业价值。从一定意义上讲,证券市场可以看作是一个信息交换的市场。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和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有所提高,但是由于历史经验的缺乏和制度规范的薄弱,信息披露质量仍存在许多问题。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对信息披露方面反应比较消极,不愿过多披露企业的信息,致使投资者和其他信息使用者容易做出错误决策,损害投资者利益。因此,有必要完善信息披露流程,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提高公司信息透明度,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提升企业价值。 第三,从企业所得税成本角度,合理避税增加企业价值,规避管理层寻租。企业的避税活动可以增加股东财富,但在代理成本框架下,管理者进行避税活动是为了加强管理,获得私人利益,而并非为了提高股东财富。当外部股东认为企业的避税活动是管理者的寻租行为时,代理成本会抵消避税活动带来的收益。因此,企业在合理避税的过程中应注重增加企业价值,规避管理层的寻租行为。创新之处一、立足微观,从企业的政治关联、信息披露质量等自身因素出发研究其对所得税成本的影响。现有关于所得税成本的研究主要从税收制度,税务管理等宏观角度出发,立足企业自身的微观因素研究较少。 二、对盈余管理所得税成本的考察,丰富了盈余管理问题的研究领域,尤其是盈余管理经济后果问题的研究成果。中外学者对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问题已有较为广泛和深入的研究,但对盈余管理税务后果的研究却并不多见。对不同盈余管理方式所得税成本的考察将有助于弥补这一研究存在的缺憾。 (2)综述国内外有关本选题的研究现状 一、关于所得税成本的文献综述 由于西方国家市场经济发达、所得税建立较早、所得税的地位较高,国外对所得税课税研究较早。当代公司税收研究的主要理论框架是Scholes等( 1992) 在其开创性的税收与企业战略一书中所提出的有效税收筹划理论。他们认为,传统税收筹划目标中税负最小的观点,实际上忽略了交易成本,有效的税收筹划应该充分考虑交易各方显性税收与隐性税收、税收成本与非税收成本的因素对企业投资和融资决策的影响。Joseph E. Stiglitz(1985)分析了影响避税的一些因素,如市场信息不完全、投资者自身知识有限等,指出了避税的经济影响:企业某个税负即使减轻,其他税种税负却有可能增加,某项交易在减少某个企业税负的同时也可能增加其他企业的纳税额。Adams Caroline and Webley Paul(2001)用实证分析的方法,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影响增值税依法纳税的各项因素,指出避税行为不仅有利于纳税人自身利益最大化,也有利于增强纳税人对税收制度的顺从,有利于政府宏观调控意图的实现。Desai.et.al(2007)提出一种情况,某公司管理者将公司交易复杂化,使企业税收减少,从而获取私人利益。假定在这种情况下,税务机关能够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监管,外部股东与税务机关有动机联合起来,减少内部资源转移。税务执行力的加强将会使外部股东获利,因为管理者要想转移资源将更加困难。第二,公司治理影响公司对企业税率变化的反应。当政府管理较弱时,提高税率可能会导致企业人为降低应税收入,从而达到转移税收的目的。而当政府管理能力较强时,提高税率将会增加企业的应税收入。 国外学者对盈余管理的所得税成本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会计舞弊的所得税成本。Erickson、Hanlon & Maydew (2004)的研究以1996年至2002年期间被美国证监会认定为利润虚增和财务造假的22家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了样本公司是否为虚增的利润支付了所得税以及所支付的所得税金额的大小。该研究通过比较公司披露的重新表述前后的所得税费用差异,计算得出盈余操纵的所得税成本。分析结果显示,样本公司每虚增一美元的会计利润,平均要为此多承担约12美分的所得税成本。可见,这些公司为提高其会计利润,愿意承担较高的所得税成本。然而,他们的研究只是回答了公司为其盈余管理行为所承担的所得税成本的大小,并没有涉及公司不同盈余管理方式的所得税成本差异。此外,他们的研究只针对被美国证监会认定为财务欺诈的22家公司,样本量偏少,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上述研究结论的普遍适用性。在过去的二十年中,一些研究提供了有趣的见解,即为什么一些企业能够比别的企业避免更多的税。早期的研究侧重于公司代理特征,如机会、激励和税收筹划的资源,以解释为什么一些企业比别的企业避免交更多的税。最近的研究对其进行了扩展,研究代理冲突如何影响企业的避税行为。Desai & Dharmapala(2006)认为薪酬激励水平和税收隐蔽的水平呈负相关关系。这种负相关关系主要是管理不善的公司造成的。有效的激励,如期权补偿,要能更好地协调管理者与股东的利益一致,并应鼓励管理人员从事避税,以增加企业税后价值和阻止管理者的租金提取。有效的激励和避税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建议对于管理不善的企业,向更多的激进税收策略的倾向与减少分流与减少税收掩护有联系的事实相抵消。总的来说,这些研究丰富了企业避税的研究领域,将研究重点从企业特征(例如,纳税计划的机会代理)到上市公司的各个方面(例如,管理者报酬和所有权结构)作为企业避税的决定因素。然而,这些研究也说明为何上市公司采用不同的避税行为还有很大的解释空间。对企业避税影响的评价似乎是多方面的,具有代表性的。虽然机会主义的管理者可能利用避税获得租金提取,其采取避税活动更可能是为了提高价值。 关于所得税的研究,国内学者大多数是从所得税制、税种和税收角度进行研究的。叶康涛、刘行(2011)的研究发现:高强度的税收征管显著提高了上市公司向上盈余管理的所得税成本;同时,高强度的税收征管抑制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且这种负相关关系主要源于税收征管抑制了企业向上的过度盈余管理,而非源于税收征管导致的企业税收筹划活动。税收征管作为一种有效的公司外部治理机制,可以通过增加盈余管理的所得税成本,抑制公司的向上盈余管理行为。 近年来我国学者对所得税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与盈余管理的关系,认为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会影响所得税税负。梁希超(2010)将盈余管理行为划分为两类:“非零所得税成本”的盈余管理行为和“零所得税成本”的盈余管理行为,通过数据模型检验得出结论为为无论管理层通过盈余管理行为调增利润还是调减利润,均偏好于利用“非零所得税成本”的盈余管理行为。田巧珍、杨默如(2014)基于20082012 年相对稳定的企业所得税环境,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在所得税成本和财务报告成本动因下的盈余管理行为。研究发现,在企业所得税法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上市公司普遍存在避税动因的盈余管理行为,并且应计项目与真实活动这两种盈余管理方式均有采用;上市公司在盈余管理中权衡了所得税成本和财务报告成本。顾亚莉(2014)以沪深两市2001 2010 年制造业上市公司为分析样本,在对全样本回归分析的基础上,按股权性质分类进行了更为细致的研究。结果表明:公司盈余管理幅度越大,操纵性非应税项目损益也随之增大;操纵非应税项目损益以规避向上盈余管理所得税成本的行为,在非国有控股公司更加明显。 二、政治关联与所得税成本的文献综述 (一)政治关联的概念 由于政治关联的特殊性,学术界对其定义存在一定的分歧,一般而言,政治关联是指公司与拥有政治权力的个人之间形成的隐性政治联系,包括公司的高管曾经或者当时在政府部门任职、通过选举捐款获得的关系等,但不包括因为政府持股而形成的关系。政治关联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包括直接途径和间接途径。政治关联对企业有积极作用,可以帮助企业获得融资的便利、税收减免及返还优惠、政策补贴、特许经营权、产权保护、降低审计风险等,包括通过股权性质与股权结构的安排影响公司的治理机制。政治关联也会为企业带来风险,增加治理的成本,如利益输送、管理者壕沟效应、降低审计质量、带来政治风险等。 (二)国外研究综述 Faccio ( 2006) 将那些至少有一个大股东或者企业高管是议员、政府部长、或者与高级政治家或政党具有紧密关系的企业视为具有政治关联。Fisman ( 2001)发现,虽然一个公司司高层进入政治,尤其是当选首相时, 公司股票的市价将获得重大的提升, 但是一个政治家被任命为公司董事时, 公司市价并无显著变化。Boubakri 等(2006)发现政府权力越集中、任职时间越短,政府越会在民营化的公司中安排政府官员;同时,国家的法律越不独立,企业的政治参与越普遍。 (三)国内研究综述 近年来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较快,而相应的政治改革并没有及时跟上经济改革的步伐,因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政治关联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政府掌握了更多的经济资源,能够对企业的发展产生比较大的影响作用。我国的学者对政治关联也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我国学者罗党论(2009)实证发现,当地方产权保护越差、政府干预越大以及金融发展水平越落后的时候,民营上市公司更有动机与政府形成政治关系。我国学者潘越等(2009)以沪深两市的ST公司为样本,实证研究了企业的政治关联对财务困境公司获取政府补助的影响,其结果显示民营企业的政治关联对企业在处于财务困境时获取政府补助有显著影响,但对国有企业作用不显著。吴文锋等(2008)研究发现,在区分不同政府背景后,高管的地方政府背景对企业价值的正面影响要显著大于中央政府背景,而考虑不同地区的政府干预程度后,高管的地方政府任职背景在政府干预比较厉害的地区能增加企业价值。政府干预越强烈,这种正面影响也越强烈。余明桂和潘红波(2008)认为,对我国民营上市公司来说,政治关联为企业带来了较多的银行贷款和较长的贷款期限。王庆文和吴世农(2009)发现,在我国国有企业中,政治关联对公司业绩具有损害作用,扮演“掠夺之手”角色。杜兴强、周泽将和修宗峰(2009)研究表明,民营公司的政治关联降低了会计稳健性。 三、信息披露质量与所得税成本的文献综述 (一)信息披露的概念 理论界对信息披露质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信息披露是连接企业内外部的重要纽带,在资源配置中起着核心作用。信息披露的质量历来受到股票市场各类参与者的高度重视。自从 Fama(1970)创造性地提出资本市场的信息有效性假设以来,资本市场信息的不完备性和非对称性问题日益成为金融经济学家们关注的重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已经成为金融经济学领域和会计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特别是安然等国际知名大公司的会计造假事件给我们以警示,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己经刻不容缓。信息披露质量与信息不对称有何关系,对上市公司财务行为有何影响?提高信息披露质量是否能够抑制盈余管理,杜绝企业操纵利润的不良行为?这些问题也得到理论界和实务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二)国外研究综述 信息披露质量即企业对外发布的特定信息相对外部其他相关者的有效性,在社会经济中起着资源分配的核心作用。一项大规模的研究检验了企业信息披露在资本市场的影响。即信息披露或其特有的一部分是如何影响资本流动性和资本成本的。然而,其经济影响不仅限于这些一般的资本市场,它还能直接通过约束企业的内部人员,促使其选择更好的投资活动,对资产进行更有效的管理,以有利于经济活动,减少对少数股东财富的掠夺。Healy和Palepu(2001)从资产定价与投资者保护之间的关系出发,认为外部投资者与经理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构成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在根本驱动原因,证券市场的非完全有效性、“次品车市场”效应导致业绩优良的上市公司出现价值被低估的现象。因此,实施主动完全的信息披露以增强与外部投资者的信息沟通,成为许多绩优上市公司向外部投资者展示自身核心竞争力的一种表现。Glosten and Milgrom(1985)研究了信息披露质量与信息不对称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发现,公司信息披露程度与信息使用者和上市公司管理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呈负相关关系。Barry and Brown(1984)、Handa and Linn(1993)等人的研究从理论上证明了投资者会对信息披露水平低的股票赋予更高的风险水平,从而对这类股票需求更小、出价更低、要求更高的投资回报,使得公司的融资成本更高。Holden and Subrahmanyam(1992)分析了多个知情交易者的交易策略,认为知情交易者越多,透明度越高,市场深度就越大,知情交易者就越不易伪装,价格对信息的反应会更敏感,即价格的信息效率越高。Lang and Lundhulm(2000)考察了股票上市前后信息披露和股价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在股票上市交易的前几个月,企业披露的信息明显增多,其股价也上涨,但是这些企业在宣布他们发行股票的意图后股价会急剧下降,说明其披露是为了上市做准备,说明信息披露、信息不对称和资产定价之间有一定的关系。Hodge(2006)研究了公司信息披露频繁程度与公司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与公司披露信息的频率呈反向关系。 (三)国内研究综述 王延川(2010)认为在证券市场中,信息披露产生于交易公平的考虑,即为了保护投者的利益,上市公司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范围之内公开自己的某些财务和业务信息。但基于成本的考虑,信息披露又应该有所节制。以“实质重要性”作为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的标准,才会实现公平和成本的平衡。齐仲锋(2006)认为信息披露问题的真正原因在于上市公司凭借自身所拥有的信息垄断和经营管理特权纷纷寻租,通过各种方式暗箱操作,歪曲事实真相,作出有利于自己的信息披露行为。因此,可以通过遏制这种寻租行为,从而达到解决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问题的目的。刘俊、曹向(2014)的研究指出,信息披露质量较低的企业,获得的政府补贴更多,但政府补贴无益于企业绩效和社会绩效的提高,从而支持了企业寻租假设。结果表明,信息透明度的提高有助于政府补贴资金的有效配置,提高社会整体福利。张宗新、杨飞、袁庆海(2007)研究发现, 信息披露质量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显著内在关联性, 信息披露质量较高的公司, 其市场表现和财务绩效也都较佳。因此, 合理引导公司信息披露, 对于提升上市公司绩效具有重要导向效应。 从以上国内外研究中可以看出,国外学者对于信息披露质量的研究主要是基于西方的社会经济背景,包括信息披露对股价变动、市场流动性、市场效率、资本成本的影响等。我国学者基于我国的实际情况,从类似方面进行了研究。总的来说,提高信息披露质量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高企业价值。而随着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向国际,企业的信息披露质量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对企业成本和业绩的影响也越来越显著。二、研究内容与初步方案 凯恩斯主义认为,市场并不是万能的,即存在“市场失灵”的状态,因此,政府在经济领域不能只充当“守夜人”的角色,还必须积极进行经济干预。政府对市场进行适度的干预,是市场经济发展内在客观的必然要求。寻租普遍存在于现代市场经济生活中。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完全竞争的市场是不存在的,政府常常需要对经济生活的各方面进行干预。政府所拥有的资源往往成为企业寻租的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具有政治关联的企业往往在寻租过程中处于有利地位,能够保证企业以较低的成本获取期望的资源。 研究表明,政治关联可以为上市公司获取更多的银行借款,当公司陷入财务困境时获得更多的政府补助。但是,政治关联可能提高公司价值,也有可能损害公司价值。一方面,政府拥有大量的资源,可以为企业提供其发展所需的资源;另一方面,政府运作有其政治目标,为了政绩达标,政府需要大量的资金来解决社会问题,此时,政府就有可能将其政治目标强加到关联企业的营业目标之上,使得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偏离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由此来看,在政治关联条件约束下,政府为企业提供资源,同时从企业获取利益,而这一利益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所得税。企业获得经营所需的资源,同时也为此付出了成本。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性,民营企业的发展受到的限制远远超过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更需要通过政治关联来获取资源。因此,政治关联对民营企业的影响大于国有企业。 为此,本文提出假设: 假设1:政治关联与企业所得税成本正相关。 其中,假设1.1:国有企业的政治关联与企业所得税成本呈较弱的正相关 假设1.2:民营企业的政治关联与企业所得税成本呈较强的正相关 在现代公司治理的委托代理理论中,委托人和代理人都是理性人,都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利益冲突由此产生。股东的目标是股东财富最大化,管理层的目标是更高的报酬,矛盾往往导致管理层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损害股东权益,产生代理成本。然而研究证明,信息披露能有效减少代理成本,而且代理成本越高,管理层越倾向于主动披露,以降低代理成本。 委托代理关系下产生的信息不对称性会使得具有信息优势的管理层获得信息租金。与此同时,股东为了维护自身的权益,在信息披露质量不断下降的情况下,必然会要求提高报酬率。研究证明,信息披露的完整、及时和高质量可以通过信息传递,向证券市场传递一种企业经营良好的信息,达到增强投资者的信心,提高公司的市场价值,从而降低公司的股权融资成本的目的。信息披露质量越高的公司,其透明度也越高,因此代理成本越小,企业有更多的动机去避税,例如增加股东财富,因此所得税成本越低。信息披露质量越高,投资者对避税的的价值溢价就越高。信息披露质量越高,越有利于监督管理者行为,也减轻了投资者对于避税相关的代理成本的疑虑。因此本文认为提高信息披露质量有利于降低企业所得税成本,且相对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提高信息披露质量能够显著降低企业的所得税成本。 为此,本问提出第二个假设: 假设2:信息披露质量与企业所得税成本负相关。 其中,假设2.1:国有企业的信息披露质量与所得税成本呈较弱的负相关。 假设2.2:民营企业的信息披露质量与所得税成本呈较强的负相关。 样本选取:文章选取深市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选取企业所得税成本作为被解释变量,政治关联、信息披露质量作为解释变量,同时,参考已有研究,将资产收益率(ROA)、公司规模(SIZE)、财务杠杆(DEBT)、高管持股比例(GGCG)、企业成长性(GROWTH)、独董比例(DLDS)作为控制变量,除此之外,还控制了年度(YEAR)和行业(INDU)因素。变量定义:表1 相关变量定义表变量名称变量含义计算方法ETR所得税成本(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税前利润总额POL政治关联虚拟变量,如果公司的董事长或者总经理是现任或前任的政府官员、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军队任职的,我们就将其定义为具有政治关联,取值为 1,否则为 0DIS信息披露质量虚拟变量,信息披露质量评级由高到低,优秀和良好取值为 1,合格和不合格取值为 0ROA总资产报酬率净利润/总资产余额SIZE企业规模企业资产总额的自然对数DEBT财务杠杆总负债/总资产GGCG高管持股比例高管持股数/总股数GROWTH企业成长性企业当年销售收入增长率DLDS独董比例独立董事所占比例YEAR年度年度虚拟变量INDU行业行业虚拟变量 模型设计: 根据假设1,为了验证政治关联对所得税成本的影响,建立如下模型: ETR=0+1POL+2ROA+3SIZE+4DEBT+5GGCG+6GROWTH+7DLDS+8YEAR+9INDU + 根据假设2,为了验证信息披露质量对所得税成本的影响,建立如下模型: ETR=0+1DIS+2ROA+3SIZE+4DEBT+5GGCG+6GROWTH+7DLDS+8YEAR+9INDU + 论文的提纲:一、引言(一)选题背景(二)研究目的及意义(三)研究内容和结构 (四)创新之处二、文献综述(一)关于所得税成本的文献综述(二)政治关联与所得税成本的文献综述(三)信息披露质量与所得税成本的文献综述三、研究设计(一)研究假设 (二)变量设计(三)模型设计(四)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四、实证分析(一)实证过程及分析(二)本章小结 五、政策建议及进一步研究 (一)政策建议 (二)本文不足及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三、具体进度安排(论文工作各阶段的内容、进行方式、主要措施、完成期限等) 2015.35:补充收集论文资料(包括中文和外文文献资料),完成论文前面三部分的内容; 2015.68:从各数据库,证券交易所网站以及公司年报中收集实证需要的所有数据,收集完成数据之后进行实证分析; 2015.910:整理前面各部分的内容,将有关章节进行整合,完成初稿; 2014.11:论文修改以及定稿。 四、主要参考文献书目1 赵峰, 马光明. 政治关联研究脉络述评与展望J. 理论前沿动态, 2011, (3):151-160.2 冯延超. 中国民营企业政治关联与税收负担关系的研究J. 管理评论, 2012, 24(6):167-176. 3 魏翥, 罗党论. 企业政治关联研究综述J. 当代经济管理, 2010, 32(11):10-15. DOI:10.3969/j.issn.1673-0461.2010.11.002.4 梁婷, 王前锋, 邹琳. 高管团队政治关联对中小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小板上市公司的数据J. 财会通讯:综合, 2011, (6):89-92. 5 邓伟, 刘健. 国有企业的行政级别、政治关联与经营业绩J. 经济经纬, 2014, 31(1):107-111. DOI:10.3969/j.issn.1006-1096.2014.01.019.6 田利辉, 叶瑶. 政治关联与企业绩效:促进还是抑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视角的分析J. 经济科学, 2013, (6):89-100. 7 彭兰. 政治关联与企业价值国内外研究述评J. 经营与管理, 2013, (12):55-57. 8 任广乾, 汪敏达. 中国上市公司政治关联度与绩效的实证研究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0, (9):80-88.9 司茹. 产权性质、政治关联与信息披露质量J.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3, (10):122-128. DOI:10.3969/j.issn.1000-7636.2013.10.016. 10 卢妮林, 曾宏. 政治关联对公司财务行为及公司价值的影响研究J. 商业时代, 2010, (24):67-68. DOI:10.3969/j.issn.1002-5863.2010.24.036. 11 杨其静. 政治关联与企业成长J. 教学与研究, 2010, (6):38-43. DOI:10.3969/j.issn.0257-2826.2010.06.006.12 张志平, 方红星. 政府控制、政治关联与企业信息披露以内部控制鉴证报告披露为例J. 经济管理, 2013, (2):105-114.13 黄新建, 王婷. 政治关联、经营业绩与贷款续新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1, 31(5):889-897.14 罗党论, 魏翥. 政治关联与民营企业避税行为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 南方经济, 2012, (11):29-39. DOI:10.3969/j.issn.1000-6249.2012.11.003.15 王延川. 信息披露:公平保护与成本考量兼论“实质重要性”标准的认定J. 行政与法, 2010, (10):100-102. DOI:10.3969/j.issn.1007-8207.2010.10.029. 16 齐仲锋. 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问题的寻租经济学分析J. 商场现代化, 2006:287-289. DOI:10.3969/j.issn.1006-3102.2006.11.194.17 刘俊, 曹向. 信息披露、寻租与政府补贴有效性J.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14, (3):92-98.18 熊艳. 浅析上市公司信息不对称与管理层寻租J. 商业时代, 2008, (8):84-84. DOI:10.3969/j.issn.1002-5863.2008.08.044.19 惠红梅. 会计信息披露对公司治理机制的影响J. 价值工程, 2012, 31(31):151-153. DOI:10.3969/j.issn.1006-4311.2012.31.074.20 郭卫东.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博弈分析J. 上海商学院学报, 2009, 10(5):85-88. DOI:10.3969/j.issn.1673-324X.2009.05.015.21 赵息, 张靖.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一个经济博弈分析J.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13(5):408-412. DOI:10.3969/j.issn.1008-4339.2011.05.006.22 王玉春, 冯存. 深市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市场效应J. 产业经济研究, 2012:81-88. DOI:10.3969/j.issn.1671-9301.2012.04.010.23 张宗新, 杨飞, 袁庆海.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提升能否改进公司绩效?基于2002-2005年深市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 会计研究, 2007, 20(10):16-23. DOI:10.3969/j.issn.1003-2886.2007.10.003.24 崔学刚. 公司治理机制对公司透明度的影响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C. /会计研究. 2004:72-80. DOI:10.3969/j.issn.1003-2886.2004.08.014.25 邵宇. 新会计准则下盈余管理与避税问题研究J.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1, (9):56-56. DOI:10.3969/j.issn.1004-8480.2011.09.029.26 刘荣. 盈余管理与避税问题研究D. 天津财经大学, 2009.27 熊鹭. 公司避税成本解析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应用J. 财会通讯:学术版, 2005, (12):120-121.28 吴伟岐. 盈余管理的所得税成本D. 西南财经大学, 2011.29 李彩霞. 企业所得税成本、非税成本与财务绩效来自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 财会月刊, 2014, (12).30 田巧珍, 杨默如. 所得税成本、财务报告成本和盈余管理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 (6):50-52.31 李增福, 郑友环. 避税动因的盈余管理方式比较基于应计项目操控和真实活动操控的研究J. 财经研究, 2010, (6).32 梁希超. 盈余管理行为偏好性实证研究基于所得税成本J.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010, 24(5):70-76. DOI:10.3969/j.issn.1672-5956.2010.05.015.33 盖晓丽. 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与所得税成本关系研究D. 南华大学, 2012.34 顾亚莉. 盈余管理与所得税成本关系的实证分析基于股权性质视角J. 财会月刊, 2014, (4):66-70.35 叶康涛, 刘行. 会计准则变迁与盈余管理的税收成本C. /中国会计学会学术年会. 2011.36 潘越, 戴亦一, 李财喜. 政治关联与财务困境公司的政府补助来自中国ST公司的经验证据J. 南开管理评论, 2009, 12(5):6-17. DOI:10.3969/j.issn.1008-3448.2009.05.003.37 余明桂, 潘红波. 政治关系、制度环境与民营企业银行贷款J. 管理世界, 2008, (8):9-21.38 杜兴强, 周泽将, 修宗峰. 政治联系与会计稳健性:基于中国民营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 经济管理, 2009, (7):115-121.39 王延川. 信息披露:公平保护与成本考量兼论“实质重要性”标准的认定J. 行政与法, 2010, (10):100-102. DOI:10.3969/j.issn.1007-8207.2010.10.029.40 SCHOLES M S,WOLFSON M A ,ERICKSON M,et al1992 Taxes and business strategy M Engle wood Cliffs,NJ: Prentice Hall41 Joseph E. Stiglitz, The General Theory of Tax Avoidance J.National Tax Journal,1985,(38):325-337.42 Adams Caroline and Webley Paul, Small Business Owners Attitudes on VAT Compliance in the UK J. 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 2001.43 Desai,M.,Dyck,I.,Zingales,L.,2007b.Theft and taxe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84,591- 623.44 Erickson M, Hanlon M, Maydew E L. How Much Will Firms Pay for Earnings that do not Exist? Evidence of Taxes Paid on Allegedly Fraudulent EarningsJ. Accounting review: A quarterl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 2003, 79(2):pgs. 387-408.45 Desai, Mihir A., and Dhammika Dharmapala,“Corporate Tax Avoidance and High Powered Incentives,”Journal of F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