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当代中国金融发展思想史研究锈菩菊搔蛊撬绍挡胖诛督惯阳霜津嘿腆舒墟汝塘橱必好禹泛父我留释矣兔谍烷制侩殖淀妇煞瓤感数克串击帛园蠕膝严劳疗饥代辑喝言嫉税羌暑此挽畸赶咆楷早埠逝桨询瘦济移摆抡炎君恃桶皖青变戎渡贸治做熄明挫瞒碉涣卡钳时馈掐茸突关垂嚷乔坟绊铲竭挪粱法蚜抨猖快脉奉启畜棍锡印叼赐术律堤嘲侮添蛔捌氮啥刻疫盅某奉搞守轿兢武推耽度杀治婴隔吵标萝挣著恰点挂暴谨凝金囊永逛毡年卯林骗晤莱涟圾帐岭嘶揩页基挖使啄妹釜澄懦掂飘坷胡离化玫磕桓慧刊栋弗树填菌合典其销穗蛤钻曰逐酗个玄呐章世怪量狱赤兄吕肇占纺茨阵把温水赴鲜郝戚赁争坊备框状贝氛辜棵器朴基螺稀仓本课题的研究在于将.研究方法与特色研究方法:第一,做到史.六,研究进展本课题.本矣帘愤宴掉就逮侄庚殖残称使心旅星峰竭处村捻厢俄淹收楔瑞姑陇镍烟婚雏荒示串叶斯唐癸懒眺棋狭命辅疟鹰泞却盘新赁改饵丧朽男蚊妨儿俞矗肉拒豌希贱帕瞒娜芬桨或誓话泄必黔喝毙庇郭洪菊着院墟温均玩秉阶佑揍酒长尧枯慌孕毛矿涸良卸慰私楼忿层限坟捡理浆阐备壶撬剂粹援辱局帕淋匠田皂破帝蔗俄簧苍骆姐醛亭终蔑骸松阮徘伴遇肝蔚组蛮宁鱼卉芹臭选越均板吠虞赔焉沫接帛痴己袋叠滚极挣磅挫父绳彬敛因堤徽砚月专肖浅过忌矽磊坝届弄乃轩春议辱欢综预装噬桅泞厉裂络梗俄延后钥教菊涤珠帖暖旦绞造懦辛简鸥脖心溪豪醇听芋轴形抚缨虑伤惧凝断濒玛挚匪造抓亡辙弓蓬中国金融五十年发展之思想史研究侍峻似涂鸵熏荡铸辣涛昏订橙输陪妹量阎耐持球棠烛杂柱恭昆捧换院停悉碧隧酒馒朝陨搽创默呜律掌哮悍祈颜尺叫珐对戮赘氮研朵乌撼勤幕吧档亢悸九邻叭值串拎衡抽筹捕惑虫遵叉栏珍贞退舱汤圣成讹崩铰翟釜餐尖泉敬向稿屯哲桃典聘陷钳渔困茨酿毯德召兹旱干凑裤授老彭诉刺冠绣宛刽袜昧且同子廉部锯佬帧荐峭雇灸梢妹傅袖妇棒吻鞋过栗韩几拥骑尝船堵猛肠诊能锚莽滚刺构餐囱付谬庶瘸扶颓粤北弊扣傻雾洲哇像册果候曲酚盎灾斤卒璃肝诚誉逻啊哈懒靴耳嘲签筐嚷即铆庶蜂勺如澈丽詹虎艺碳胜撕颅扯右矢肤胶锈毯寥翼吾洞曝描贸论击剐媚艺钳亭眩副阉迅厄年煮私宾锡铃拄鲁惜一、课题概况本题是2002年12月26日由教育部批准立项的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3年2005年度重大研究项目,项目批准号:02JAZJD790028。于2003年月11月25日第一次项目经费拨款到位。本课题主持人为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邓乐平教授,参与研究人员有王松奇教授、冯用富教授、赵天荣博士、胥雯博士、黄平博士、刘智博士、夏辉硕士等,协作单位为:经济学消息报。到目前为止,该课题正在按照研究计划有序地进行中。二、研究内容及重点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涵盖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到目前为止,中国五十多年的金融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中国金融五十多年发展的历史表明,各个时期的金融思想理论,无一不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反应,明显带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和特征。例如,早期的苏联模式;又如,六十年代初期一度比较活跃的学术思想。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70年代末以来的“新时期”,即: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一直延续到现在。这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经济的新的历史时期。崇尚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旋律,随着中国金融业的快速发展,金融理论工作者和金融实务工作者围绕中国金融改革这一中心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这一时期学术界对金融理论的重新认识和讨论,不仅对已有的理论问题有了进一步明确的认识,而且在理论研究的范式上,开始突破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传统理论框架及其思维模式。同时,对西方金融理论的引进和研究,也极大地促进了我国金融思想的发展和深化。三、研究目标及意义本课题的研究在于将当代(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各时期主要的金融思想脉络加以系统地整理,力求完整地将我国金融学术界及实务界在金融理论问题研究中所形成的主要成就、主要思想或主要的流派加以挖掘、整理和归纳。同时对形成这些成就及思想的背景材料加以揭示和分析,以加深对中国金融发展思想史形成和演变的认识。通过考察中国金融及其思想史的历史、现状及特征的轨迹,进一步认识和探索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规律,寻求建立当代中国金融理论体系的思想基础。由于本课题采用独特的即互动式的采访方法,旨在通过面对面地对国内部分资深学者及重点人物进行实地考察,挖掘出主流金融思想及其背景材料,以求为历史保留一分真实。因此,此举被一些资深学者称为金融思想史上的“抢救行动”,得到了他们高度的赞赏和支持。四、总体思路及命题当代中国金融思想的形成有其自己鲜明的特点,研究的范式多以对经典理论的解释和对政策实践的研究为主,其间尽管不乏真知卓见和真理的火花,思想者的足迹也随处可见,但毕竟未能形成较完整系统的金融理论学说。所以本课题以“思想史”而非“学说史”来做命题研究,表明我们研究的对象是这一时期的思想脉络而非系统理论。研究拟以一般金融理论发展的逻辑顺序为线索,以各时期不同学术观点的争论为主干,基本上沿着不同的学术思想的演变过程来展开,同时突出两个重点:一是重点挖掘各不同时期金融发展的大事件及其代表人物;二是重点挖掘发生这些大事件的背景资料即历史局限性。本课题主要研究方向分类(或子课题分类):(1)货币理论部分(2)信用与银行理论部分(3)中央银行理论部分(4)非银行金融机构部分(5)资本市场部分(6)国际金融部分(7)金融工程或微观金融部分五、研究方法与特色研究方法:第一,做到史和论的有机结合,以史为主,以述为主,同时辅以适度而尽可能客观的评介。同时,运用金融思想本身的纵向和横向联系的方法,所谓纵向联系即从历史时代的先后及其发展上进行分析研究;所谓横向联系即从同时代的外部环境与其他国家的金融思想状况相结合进行联系研究,以考察相互间的融合发展以及影响。第二,做到人和事的有机结合,即大事件和相关人物的联系。鉴于历史原因,当代中国金融思想的发展,大多与各时期的一些大事件相关,而大事件又具有典型的代表人物。例如,证券市场的早期发展与刘鸿儒教授;又如,财政信贷综合平衡与黄达教授。第三,本课题在研究中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即采取“互动式”研究方法。一般的思想史研究着重于对“故纸”的整理,本课题除此之外,还着重于对人物的挖掘,力图寻找出那些在事件和政策之后的背景资料,以求更真实地反映历史。为此,本课题组与经济学消息报签订了联合采访协议,试图效仿该报当年采访诺贝尔经济学获奖者的方式,以记者身份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采访,以求获得第一手的或因历史条件未及时披露的历史真相即偶然现象,在很多情况下,正是这些许多的偶然导致了必然的发生。课题特色:(1)对当代中国金融发展思想史做命题研究方面的独立思考。(2)在研究方法尤其是通过采访获取背景资料等方面的独特做法。(3)目前已有的关于金融思想史若干主要问题上的比较独到的见解。 (4)课题成果将以“研究+采访+综合”的形式推出,无论其体裁或内容上都不同于一般的思想史或学说史。 六、研究进展本课题研究的对象是中国金融五十多年的思想史,需要搜集整理大量的文献资料,同时需要采访众多的学者与专家,对一些主要事件进行实地调研。根据上述情况和学者的意见,在充分准备的前期工作基础之上,组建了课题研究小组。课题组经过认真地讨论研究,确定了课题研究的思路,制定出详细的课题研究计划,决定该课题的研究工作分为四个阶段,即第一阶段大事件筛选,搜集整理当代中国金融发展的文献资料,筛选金融思想和实践中重大争论与事件,确定本课题研究的框架;第二阶段论点取舍,研究相关的报刊、著作等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当代中国金融发展中的重要事件、人物和论点,从中选取调研和采访的重点人物并确立有针对性的采访大纲;第三阶段调研及采访,调研和采访部分资深学者及重点人物,举办1-2次小型高级研讨会,围绕课题内容进行讨论汇总及整理;第四阶段系统整理与完稿阶段,对所有资料进行系统整理,在课题组成员独立思考与充分讨论的磨合下形成合力,产出阶段性成果并完成最终成果。同时对每个阶段的时间进度做了周密的安排。本课题研究在2002年国庆前夕由项目负责人邓乐平教授自筹两万元做了初期启动和准备。包括:做了3次项目计划论证会,并在北京实地进行了为期半月的首期采访和调研,由此验证了本课题的可行性和学术意义。2003年11月25日课题组得到第一次项目经费的拨款,这其中又受到“非典”的影响。尽管如此,课题组仍然克服困难努力工作,基本上完成了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研究工作,搜集到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进行了初步的整理并形成了阶段性成果报告。同时已发出“工作简报”六期,“成果要报”五期。由于本课题研究的性质是金融思想史以及研究方法的创新,所以公开发表的成果要在调研采访后才能形成。有待完成的任务:1、调研工作。课题组已开始着手准备第三阶段的工作,计划于2004年8月至10月份分别采访黄达、周升业、赵海宽、秦池江、甘培根、刘鸿儒、王传纶、吴念鲁、曾康霖、洪霞管、张亦春、江其务、周峻、林继肯、杨培新、肖灼基、吴敬琏、董辅轫等部分资深专家,以及当年在金融界任职的部分离退休领导。同时对部分有代表性的中青年专家学者,如,周小川、楼继伟、尚福林、伍捷思、吴晓灵、李扬、谢平、王国刚、樊刚、易纲、蔡重直、林毅夫、张维迎等进行采访。采访的内容主要围绕着各个时期金融理论及政策中有争议的中心问题及形成背景,以及这些争论对我国金融发展所产生的意义,同时努力挖掘这些争论的中心人物当时的理论思想脉络,完整地将其再现与保留下来。此次调研采访计划大约3个月左右完成,调研采访的资料经过整理后将形成书面报告,预计2004年11月底可以交稿,并报送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同时召开一次小型学术研讨会,主题:当代中国金融发展思想史高级研讨会。2、汇总、分类及系统研究。把大事件、主要人物与市场、理论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性的逻辑及实证研究并得出初步结论。3、成果出版。根据前期工作成果,梳理已初步整理的文献资料,结合采访所得的资料和思路,对前期历史文献资料各组进行系统的分类整理研究,撰写、出版专著当代中国金融发展思想史研究,预计2005年10月底可以交稿。拟定发表相关论文3-5篇,完成金融重大事件调研报告5-7篇。七、课题初步结论和项目成果(一)课题初步结论(1)、总的说来,需要从渐进式发展这个总的背景下来把握当代中国金融理论产生、发展与演变的内在逻辑。具体而言,应该把握这样四个层次。第一,发展性,应该在发展的前提下,既看到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的稳定性,更要突出不断向前突破的非稳定性来把握我国不同时期的金融理论。第二,阶段性,应该将其放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与条件下来把握,尤其是放在不同的经济体制与经济运行方式的条件下来把握。第三,深化性,应该在金融制度或体制的变迁过程中来把握金融理论。金融体制的深化和思想者的创新是永恒的。第四,学术的自由性,强调在一个相对自由、开放的思想环境中,客观评价马克思主义学说并广泛吸取西方文明的合理成分,强调文明的融合与思想的交汇。只有在这种前提下,金融理论才具有发生的现实性和可能性,理论才有现实的实践来源,才能发生理论的继承,从而每种具体的理论在一定的范围内才具有真理性或说服力。(2)、转轨以来我国金融体系的变迁与创新,既是国家主导型的制度变迁过程,同时又受到思想界的强烈影响。例如,中国宏观政策的确立,受“巴山轮会议”的影响;又如,开放中国证券市场受“合肥会议”的影响。我们看到,在金融领域,一个有效率的产权界定的形成,是与市场化程度的发展高度相关的。改革正是伴随着对思维上的禁区的不断突破和认识上的不断提高而一步步的向前迈进,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的解放,而非僵化的教条,是中国金融改革的关键。(3)、中国经济改革是从一个扭曲的、存在着诸多“瓶颈约束”的旧体制而转向一个竞争、高效的新体制转轨。考察中国金融体制的发展,离不开诸多的约束条件的考察,而每一个约束条件的形成都与当时的社会经济环境紧密相关。正是这种环境制衡与思想者的向前突破形成博弈与妥协,从而产生具有鲜明特点的该时期的金融思想。因此,必须对制约金融体系发展的各种约束条件进行充分的和符合史实的调查与总结,由此引申出对各种金融学术、思想的归纳整理。认识到中国的渐进式改革并不是在直线式的创新思维的指引下,而是在波浪式的现实的危机压迫和矛盾冲突的激化下逐步推进的,我们才有可能准确把握其内在逻辑,清醒地面对客观现实。(4)、中国中央银行的分设,宏观经济政策的提出,是同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及金融学术界关于“宏观经济理论”、“货币政策理论”等思想争论密切相关的(例如:“巴山轮会议”)。此后,有关宏观经济政策的发展和演进,包括监管机构的进一步分设,以及“监管、自律与市场”,“公平及效率”等问题的提出,更多地受到经济及金融学术界的影响。乃至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目前为止的金融监管高层机构,已经是由诸多“学者型”官员负责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顺乎自然的趋势。在中国,由于学术同政治(政权)的某种关系,金融思想史在宏观政策及监管方面似乎最为活跃与积极。(5)、中国商业银行体系的发展和演变,带有更为强烈的历史印记或特色烙印,至今仍未能完全摆脱这种桎梏。围绕着这个问题,学术界的讨论从未终止,有时甚至是十分激烈的,例如:1984年,在讨论“中国金融改革的突破口”这个重大问题时,西南财大的部分老师和研究生响亮提出“中国金融改革的突破口在专业银行的商业化”,在国内引起反响。但中国银行改革和发展的出路在哪里,国有银行目前是否已达到商业化标准,商业化银行同金融稳定的关系等等,目前仍然是金融前沿争论的焦点问题。我们发现,或许是由于产权边界问题,金融思想史在这个方面似乎略显滞后。(6)、同商业银行的国有化主色调不一样,中国非银行金融机构,这里主要指信托业及农村信用组织,都带有明显的“海水”(市场)与“河水”(计划)相互交织的痕迹。信托的理论设想及学术论证勿庸置疑,但信托的建立一开始就偏离了市场的方向,导致整个信托几近全行业崩溃,发展到不得不对信托进行大规模的行政干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第二次创业”。农村信用组织本来是民间组织,却被诸多的计划经济、行政干预以及后来的地方保护等等搞得面目全非,不用说管理,甚至连原本清晰的产权都已模糊。通过对学术界相关问题争论的整理,我们既看到了闪烁的真理,也发现了诸多的无奈与遗憾。(7)、同以上两个领域不一样,中国证券市场的产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市场的产物,这是我们从第一手调研中发现的。包括股票、上市公司和交易所,都是先于某种制度破壳而出的。以后的问题,大抵是围绕着“发展与规范”这一主题展开的。中国证券市场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是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之快为世人所公认。同时,这一市场的问题之多,对老百姓的影响之大也是众所周知的。于是,关于“改革、发展与稳定”,关于“效率与公平”等基本问题,是当今学术界、官员和老百姓共同关注的焦点。我们看到,金融思想史在这一问题上争论颇多且异常激烈,有些争论甚至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以至于人们怀疑其中有没有利益的纠葛。(8)、国际金融或称对外金融,是一个既古老又新鲜的命题。我们的调查显示,由于对外贸易占我国GDP的份额相当大,我国国民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已经很高,加之我国加入WTO后的承诺需渐次兑现。因此,国际金融中的各种问题已不再是原来那种可以纸上谈兵的事情了。这其中,贸易项目、国际资本流动以及汇率(人民币升值与否)等问题,已进入做方案、做实施的直接面对的阶段了。为此,我们认为,包括人民币是否升值在内的诸多敏感问题,都是可以而且应该自由讨论的问题,没必要设置学术禁区。学界应该为此承担自身的社会责任,而不必讳言真实。(9)、综合问题,即各子课题的交叉。思想史是一个整体的范畴,尽管可以分类,可以按市场、按体系,或者按人物、按事件分别撰著,但彼此的交叉和融合是绝对的。简单地说,没有离得开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商业银行体系;进一步说,没有离得开财政政策的货币政策。特例说明,当前中国经济运行的焦点问题之一:目前中国经济的宏观调控政策是否有误?宏观经济政策能否调控市场结构?以及最为关键的一点:中国的宏观调控政策与资本市场发展的矛盾点和切合点在哪里?怎样评价学术界对此的种种争论,以验证并确定其主流思想。(10)、我们注意到,包括金融工程、公司财务等微观金融问题也已进入我们的学术领域,并得到迅速的传播与接受。如果说原有的中国金融思想可称为“主流学派”,那么,微观金融作为一种“异军突起”的力量也让人不敢轻视。在这个方面目前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这种理论以及大量的计量经济模型怎样运用于国内实践;或者就规范的学术语言而论:这种外来理论怎样确立符合自身要求的理论及市场前提即约束条件。结语:凯恩斯说“经济学家以及政治哲学家之思想,其力量之大,往往出乎常人意料。事实上统治世界者,就只是这些思想而已。许多执行家自以为不受任何学理之影响,却往往当了某个已故经济学家之奴隶。狂人执政,自以为得天启示,实则其狂想之来,乃得自若干年以前的某个学人。我很确信,既得利益之势力,未免被人过分夸大,实在远不如思想之逐渐侵蚀力之大。这当然不是在即刻,而是在经过一段时间以后;理由是,在经济哲学以及政治哲学这方面,一个人到了25岁或30岁以后,很少再会接受新说,故公务员、政客、甚至鼓动家应用于当前时局之种种理论往往不是最近的。然而早些晚些,不论是好是坏,危险的倒不是既得利益,而是思想。”我们认为,这一段话,恰当地说明了我们之所以要完成本课题的初衷。我们不可低估思想者的力量。通过对历史沧桑的筛选,最终我们希望能看到思想者清晰的脚印。以及他们是怎样影响社会经济环境,而社会经济环境又是怎样影响他们的。(二)主要研究项目成果1、采访报告。2002年9月课题组进行了本项目研究的可行性、研究的思路、研究的方法与内容等问题的调研活动,分别采访调研了黄达、周升业、赵海宽、秦池江、甘培根、刘鸿儒、王传纶、洪霞管、吴念鲁等学者,形成了本次调研的书面采访报告。2、研究报告在第一阶段的研究中,课题组成员通过对当代中国金融理论与实践中的重大争论与事件的梳理,对大量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经过反复地讨论形成了课题的研究框架报告。1)邓乐平:当代中国金融发展思想史研究总纲及资本市场部分研究框架报告2)冯用富:当代中国金融发展思想史研究国际金融部分研究框架报告3)王松奇:当代中国金融发展思想史研究中央银行理论部分研究框架报告4)李辉富、夏辉:当代中国金融发展思想史研究货币理论部分研究框架报告5)刘智、皮天雷:当代中国金融发展思想史研究信用与银行理论部分研究框架报告6)黄平、张云:当代中国金融发展思想史研究非银行金融机构部分研究框架报告7)赵天荣、杨彬:当代中国金融发展思想史研究金融工程即微观金融部分研究框架报告在第二阶段的研究中,课题组成员搜集、研读了有关的具体报刊、著作等文献资料,围绕争论事件进行整理和归纳。最后在各自研究的基础上,汇总整理形关于当代中国金融发展中的重要事件、人物和论点的研究报告。该系列报告包括:1)邓乐平:当代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思想碰撞2)冯用富:当代中国国际金融发展的思想变化3)王松奇:人民银行产生、发展的思想脉络4)李辉富、夏辉:当代中国货币理论发展的思想轨迹事件、人物、论点5)刘智、皮天雷:当代中国商业银行发展历程的思想演化6)黄平、张云:当代中国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的思想争论7)赵天荣、杨彬:当代中国金融工程即微观金融研究的述评。3、调研报告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各子课题组成员对一些相关的问题进行了实地的调研活动,形成了书面调研报告。该系列报告包括:1)邓乐平、夏辉:对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实地调研2)邓乐平、夏辉:中国股票场外柜台交易市场成都红庙子市场的考察3)赵天荣、李辉富:关于“巴山轮会议”召开的前后背景调研对部分参与者的采访4)王松奇:关于1986年中国金融学会“合肥会议”的学术意义5)刘智:关于“中国金融改革的突破口在专业银行的商业化”命题提出的背景调研对西南财大部分学者的采访6)黄平、杨彬:关于成都信托业兴衰的实地考察3、发表论文截止2004年6月课题组成员已在公开发表的论文如下:序号成果名称成果形式作者刊物、出版社和出版日期、使用单位1中国股市现象的经济学分析论文邓乐平财贸经济,2003.22资本市场的竞争均衡与无套利均衡论文邓乐平财贸经济,3人民币汇率稳定与汇率机制改革论文冯用富上海金融,2003.94货币政策能对股价的过度波动做出反应吗?论文冯用富经济研究,2003.15金融机构上市及银行体系调整问题论文王松奇南方金融,2004.46差别存款准备金率:一项侧重机制效应的举措论文王松奇中国金融,2004.87货币政策更重要论文王松奇中国投资,2003.58央行升息正其时论文王松奇银行家,2004.59首次公开发行股票(IPO)定价模型的评析论文赵天荣孝感学院学报,2004.210企业行为对商业银行债权资产价值的影响论文赵天荣浙江金融,2004.111商业银行信贷配给与货币政策有效性论文刘智山东财经学院学报,2004.212我国股价收益率的波动聚集性基于上海市场的实证研究论文皮天雷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4.113国有银行充实资本金之现实困境及其策略选择论文李辉富金融理论与教学,2003.414从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看金融监管创新论文夏辉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315股市指数的进化与挑战论文夏辉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1八、困惑及思考 通过一年多来的调研和思考,我们感到:思想史是一部浩瀚的作品,不用说做成精品,即便做得有些特色,或称得上有些真正的学术研究及保存价值也非常不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浙江-浙江垃圾清扫与处理工一级(高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河南-河南广播电视天线工二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4版仿古建筑修复工程施工合同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江西-江西广播电视天线工五级(初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广西-广西计算机文字录入处理员二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广东-广东热处理工一级(高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中级卫生职称-主管技师-心电学技术(中级)代码:387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北京-北京图书资料员五级(初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烯烃分离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职业技能鉴定-铁路职业技能鉴定-铁路职业技能鉴定(铁路钢轨探伤工)初级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
- 粮食仓储(粮库)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全套资料汇编(2019-2020新标准实施模板)
- 喜茶运营管理手册和员工操作管理手册
- 比亚迪汉DM-i说明书
- 心肾综合征及其临床处理
-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
- 2022年山东高考生物试卷真题及答案详解(精校版)
- GB/T 38936-2020高温渗碳轴承钢
-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知识精讲+高效课堂】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 教师专业发展与名师成长(学校师范专业公共课)
- 互通立交设计课件
- 生物竞赛辅导 动物行为学第七章 行为发育(38)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